视听语言5-声音、声画关系

合集下载

声音与声画关系

声音与声画关系

声音与声画关系声音一般知识影视声音特性影视声音分类及其功能声画关系(以mtv制作为例)(一)声音的一般知识电影是音画艺术,眼睛和耳朵两个器官是在第一时间接收信息的。

视觉80%、听觉20%。

人们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的一大原因,就是想听声音刺激。

电影能从无声发展到有声,这也正是人们对动效和声音的需求,期望能有除了摄影美术之外的表达形式。

声音具有视觉联想的性质,而形象不要具有联想声音的能力。

音色和发生体的构造有密切联系,人们可以根据音色判断声源。

声音的这两个特点对影视创作带来最大的方便就是不一定要用画面给出声源,观众可以凭借音色和日常生活经验判断发声体,不必让镜头把每个声源用画面交代出来,这使电影在传达信息方面获得了很大的解放。

例如,电影作曲家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他们脱离了画面,按要求谱写一段15秒长的音乐,但是在混录时,对着银幕上的动作演奏时却感到音乐的节奏快了。

反之,一段动作性极强的段落取消了同步的声音就显得慢了。

这种对所有的观众都产生同样的效果的现象称做视听生理-心理效应。

视听效应是视听结合的最低层次。

美国导演A.希区柯克的影片所依靠的主要是视听效应。

人凭生活经验的积累获得一种肌肉运动的记忆,摇镜头、仰俯拍都能引起一定的似动感,这和空间感、方位感、运动感结合能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在银幕上处于阴影里的一张脸突然大喊一声时,观众会感到那张脸亮了一些。

这是因为声音引起观众把视点聚焦在阴影下的那张脸上,瞳孔重新做了调整。

又如,银幕上传来看不见声源的声音,引起银幕上的人把头转向左方,于是观众就产生那声音确实来自左画外的幻觉。

如果那个人物进一步把头移向画框左侧,画框右侧是空的,这时观众就会把视线中心移到画框左侧的那张脸上,结果形成观众视野右半区落在银幕的左半区,而视野的左半区却落在左画框外,于是形成强烈的画外空间感。

这不仅涉及观赏者的文化水平,而且还涉及观赏者或创作者的民族或地域的文化特征。

光影、色彩的饱和度和声音、尤其是音乐性的声音有着微妙的心理关系,因此在电影中所考虑的是视听结合的饱和度。

实例解析:视听语言中的声画同步和声画对立

实例解析:视听语言中的声画同步和声画对立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实例解析:视听语言中的声画同步和声画对立本篇我们介绍的视听语言知识是声画同步和声画对立。

一、声画同步影视片(剧)中,用声音直接说明、应对画面叫声画同步。

例如闪电配上雷鸣;人在行走,配上脚步声;汽车行驶,配上汽车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声;村民敲锣,配上锣声;乐师拉小提琴,小提琴如泣如诉的乐曲声……声画同步是影视艺术写实音响的具体体现,是影视艺术声音和画面最普通也是最基本的形式。

二、声画对立有的人又把声画对立称之为声画分立(不是“分离”)。

它是指影片和电视剧中的声音和画面不是同步的,声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产生,而是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它们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正是这种分立,使音画差异扩大到两极对比的程度,从而让镜头画面获得更高层次的对立统一。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在费里尼的《卡比利亚之夜》的片尾,妓女卡比利亚渴望获得真正的爱情,却一次次上当受骗,最后被情人骗走了她的全部积蓄,万念俱灰,萌生自杀的念头。

绝望中,她来到林中小路,忽然听到一群年轻人拉着手风琴,欢歌笑语而过,正是这生命的青春音响打消了她的念头,使她终于从黑暗走向光明在电影《毛泽东的故事》的结尾,身患重病的毛泽东步履蹒跚地走向走廊和生命的尽头。

这时却出现了气势磅礴的《东方红》的音乐,使画面和声音形成巨大的反差,从而造成崇高与凄婉辉煌与悲凉,怀念与感伤相互交织的情感。

在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中,美军的直升机机群起飞,并疯狂轰炸越南的村庄,残酷的战争场面,却与华丽的瓦格纳音乐交织在一起,引起观众对这强烈的声画对立,发出震惊的感慨电影《苦恼人的笑》中,有一组镜头也可视作“声画对立”的典型例子:A。

声音:“四人帮”爪牙疯狂的笑声;B。

画面:科学实验室里的仪器被打碎;A。

声音:“四人帮”爪牙的狂笑声,三人旋转镜头;B。

画面:图书馆书架倒塌,图书被焚毁。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通过声画对立,表现“四人帮”“考教授”的倒行逆施,必然导致我国科学和文化的毁灭。

第四章 声音与声画关系

第四章  声音与声画关系

第8次课③方言:最具有地方色彩、生活韵味、语言特色,丰富影片的生活气息和人物个性。

2、旁白影片里除对白外另一种口说的语言。

(1)解说旁白:补叙影像之外的信息。

利于时间、空间的压缩和自由跳跃的连贯,大大丰富了人物心理与情感的展示。

使影片中时空即省略又连贯,弥补镜头/画面的不足。

(2)人物旁白:更多的是人物内心的独白。

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和情感,兼有叙述的功能。

《红高粱》、《阳光灿烂的日子》、《儿时的点点滴滴》。

3.内心独白内心独白是人物超越叙事时空的内心声音,画外叙述声以人物的身份参与叙事,是人物第一人称在非叙事时时空里对事件的评价。

内心独白的作用是挖掘人的心理层次。

三、音响(动效)音响是除了人声和音乐以外电影中所有声音的统称。

音响的作用1、再现时空的真实2、扩大并延伸空间、重塑空间3、对画面/镜头的补叙与分叙4、声音呈现冲突与事件5、人物情感与心理活动在声音中抒发展现6 音响——剧作构成的一个独特要素四、音乐电影音乐是为电影而存在,是一种片断式的,不连贯的,非独立存在的音乐,是所有听觉艺术中最富情绪感染力的艺术。

它与人声、音响元素在声音构成上的独立性,在于它最善于抒发人的情感,以情绪的力量揭示人的心灵的无比丰富性,这是其它声音元素无法替代的。

1、电影音乐的作用(1)抒情。

用音乐抒发人物难以用语言、表演表达的情感,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抒情是电影音乐最主要的功能。

(2)渲染气氛。

音乐能为影片创造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用以深化视觉效果。

(3)表现主题。

通常在传统电影里面都有一个或几个音乐主题。

(4)评论。

在影片中用音乐表达创作者对人物事件的主观态度。

(5)剧作功能。

有的音乐直接参与到影片的情节中,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一个元素。

迪斯尼传统动画片几乎无一例外的应用了音乐的剧作功能。

(6)连贯作用。

用音乐衔接前后两场或多场戏,组接同一时间不同事件的若干组画面的交替;同一事件的若干个不同侧面的镜头交替;电影时间空间的跳跃交错等五、音画关系指音乐与画面在影片中的结合关系。

声画关系

声画关系
声画关系
声音和画面之间的相互关系被称为声画蒙太奇
声画关系

声画合一
也可以称之为声画同步,是指画面中的视觉形象与其所 发出的声音在时间上同步出现或消失,两者吻合一致。
声音加强了画面的真实感 提高了画面的感染力 画面又赋予声音可见性 两者相辅相成
声画关系
二、声画分立
又叫声画分离。声音和面说明同一涵义。不同步,声音与发
音体不在同一画面,以画外音的方式出现。
发挥声音主观化的作用,用以表现人物的思念
和回忆,揭示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实例分析
《阳光灿烂的日子》
中,老莫过生日的一 段,通过加入画外音, 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活
动。
声画关系
三.声画对位:声画相互离异,且意义反差 巨大

此时无声胜有声
通过冲突产生新的寓言,达到对比、象征、
比喻等效果。
“极悲事以乐景出之,极喜情以哀景赋之,
增其一倍哀乐”
声画关系

《辛德勒的名单》《教父》 等影片中,冷酷残忍的杀
戮场面,音乐却是优美柔
和悠扬的,配合以后出现 的效果却是反衬出故事的 残酷和人物内心的冷酷。
静默

指在有声的影视作品,所有声音在画面 上突然消失而产生的独特艺术效果。

视听语言复习资料

视听语言复习资料

一.视听思维1.身体媒介以人的身体器官为媒介材料,表现为面对面的实时交流,人类的思维主题处于感性和经验的领域2.再现性媒体运用间接性符号(文词线条色彩)3.记录媒体通过机器和技术将现实复制下来如摄影广播电视以电视,电影为代表的视听媒介是典型的记录媒介二。

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1.视听语言编码原则是模拟人的视听感知和经验2.隐喻和象征是视听语言的本质要求三。

视听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关系1.文学是静态的影视是动态的2。

文学在作家脑海中进行选择影视用机器完成3.为学需要对时间任务进行描写影视发生在观众眼前观众观察一个过程然后判断4.文学隐喻需要修饰词影视记录精确性和具体性取消了形容词5.文学读者在文学中意识到形象存在与思维意识中,影视观众意识到形象和感知的东西是同等的思维意识能化在感知中6.文学语言需要概括性理解才能到达读者影视语言通过感知直播到达观众7.文学可以表达内心世界影视体象在表象外部8.文学通过文字记忆力影视语言凭借观众生活经验的视听记忆力9.文学空间是浅性的影视空间是主体的10.文学时间是间断的不连贯的影视时间是有实质的11.文学往往要为读者设置一个第三者的观看者而影视中看的效应直接产生在观众身上因此无需另设一个看者来传达者的效应影视制作流程三个阶段预备制作后期前期准备阶段提出节目创意决定媒体元素(人员设备工具)效果—动因制作模式节目基本构思预期传播效果媒体元素包括设备和人员聊天格式实际效果和对实际传播效果的评估原理:从最初构思跳跃到预定传播效果阶段然后在这个阶段来做案头工作判断要达到的预期效果需要哪些媒介过程(四个)1.从基本构思逐渐过渡到预定传播讯息2.判断产生预定传播效果需要哪些要素3.在制作过程中贯彻实际传播讯息4.评估实际传播效果观察预定传播讯息与实际传播讯息的契合过程摄像技巧{构图与景别—画面构图,电视景别拍摄象度镜头运用—固定塑造拍摄场面调度灯光与机位—电视灯光基础场面调度轴线关系特殊技巧运用}实时拍摄流程(拍摄前准备拍摄时注意点拍摄后问题处理)1. 三分规则为了使构图更加匀称将一个画面三等分2. 中景镜头交待被摄主体及其周围情况的镜头缩写ms3. 切入镜头某镜头中人或物是下一个镜头局部元素前者叫后者的切入镜头4. 切出镜头某个镜头中人或物没有在上个镜头中出现前者叫后者的切出镜头常用来交待相关细节或他人反应5. 主镜头交待整个场景及其中所有主要元素的镜头6. 主观镜头现实剧中人说看到情景的镜头7. 白天拍夜景镜头在白天拍但视觉效果是夜晚8. 交叉淡入淡出声音(图像)淡入的同时另一声音(图像)淡出9. 淡入/淡出一个清晰地画面逐渐过渡为黑场从有声到无声反之亦然10. 全景镜头强调整体环境极其中人或物的分布状况的镜头11. 低角度镜头从低角度向上拍摄的镜头12. 高角度镜头从高角度向下拍摄的镜头13. 走位决定演员在一个镜头中的位置及运动路线14. 近射镜头的一种设置可以拍摄镜头极近的物体15. 定位镜头引导观众进入一个新地点或时间的镜头16. 长焦镜头能够放大被摄的主体压缩空间距离的镜头17. 衰减时间一个声音从最大音量完全无音量所用的时间18. 过肩镜头在这个镜头中观众的视线可以越过一个人物的局部看到另一个人或物os19. 摇滚一场剧刚开始时使用一系列剧烈摇晃动的全景镜头好像观众在摇动着这场戏20. 据像用一画面逐渐将另一个画面推出从完成二者转换21. 标准镜头拍出的视觉效果与人眼观察大致相同22. 叠化一个画面淡出同时另一个画面淡入23. 叠加将画面逐层重叠各层图像都可以看到画面构图定义结构画片指摄像师为表现某一特定的内容和视觉美感效果将镜头前被摄对象以及摄像各种造型元素有机地组织安排在画面中,以形成一定画面形式的创造活动1.固定画框2.一次性构图3.动态形构图4.构图的蒙太奇因素镜头概念画面内容的一部分体现了摄像师对画面的设计对形象的描述和对空间的表现三种类型镜头交待镜头叙事镜头(动作镜头)空镜头(举例)按照观众的视觉心理:客观镜头主观镜头电视画面概念由摄像机拍摄下来并经过编辑系列制作后最后由电视屏幕呈现的音视频信号画面构图内容 1.主体在内容上占绝对重要的地位在构图形式上起主导作用2.陪体陪体是和主体密切相关的并构成一定情节对象的画面构成部分,陪体与画面主体有密切联系,在画面中与主体形成某种特殊关系或帮助主体进行主体思想表现的对象3.前景4.后景5.背景静态构图一.特点1.静态构图的画框是静止的在进行时摄像机位或镜头焦距都是固定不变的2.表现的被摄物体保持绝对的静止状态3.静态构图时空缺少有人为加工的痕迹表现封闭的电视空间和静止的时间概念动态构图一.内容;被摄主体运动摄像机运动二.特点;1.电视画面内容和形式动态性2.画面表现多构图和多视点性3.现场拍摄不可重复性两者区别1.运动性事动态构图区别于静态构图的主要特征2.动态构图的缺陷性与静态构图的完整性3.不同时间参照下的两种构图体系4.动态构图的开放型与静态构图的封闭性黄金分割点九宫格构图景别大小1.摄像机和被摄主体之间的距离公式焦距固定拍摄距离近被摄体面积大景别小(反比)2.摄像机镜头焦距长短公式距离不变镜头焦距越长被摄物体面积大景别小(反比)远景: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广阔空间和开阔场面被摄主体很小但重点是环境大远景:更为极致远景画面壮观而有气势具有较强抒情效果远景跟注重叙事性在远景画面中人与自然形成点与面的关系情景交融高度:平摄仰摄俯射顶摄全景:表现人物全身或某一具体场景全貌的画面与远景相比全景有明显内容中心和结构中心全景表现重点是被摄物体环境是烘托两者缺一不可问题:1。

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

近景 近景对画面主体人物取景别胸部以上,并占据 画幅面积一般以上。 常被用来突出主体,强调情节,表现相对小的 物体或人物表情,提升他的重要性,暗示物体 或人物表情不同寻常的意义。
特写 常被用来拍摄重要的物件细 节和人物瞬间的神态变化, 表现人物的神态特征,捕捉 细微表情变化。 在视觉上具有强制性,在画 面风格上较为极端。
视听语言就是影视的“语言”,是以影像 和声音运动幻觉为基础,用以表达思想,传递 感情,完成叙事的创造性的语言体系。语言, 必然有语法,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各种镜头调 度的方法和各种音乐、音效等运用的技巧。这 些方法和技巧来自于人们长期的视觉和听觉实 践,可以说是完全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的。
视听语言主要内容:
低角度的仰拍有效地传达了某种夸张的意味。
平拍
平拍即摄影机处于与被摄对象水平的位置,是通常的拍 摄角度,符合人正常情况下观察世界的角度,画面有平 稳感。 平拍拍摄的画面形成的透视感比较正常,不会夸张物体 的垂直线条,拍摄的人物也比较客观,不带感情评价。
二、角度在电影中的运用
1、画面造型手段
2、故事叙事手段
景别的划分标准:
一是以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大小来划分;
二是以成年人在画面中所占位置大小来划分。
景别的划分
基本划分: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远景 被摄主体只占画面很小面积,画面大幅面积为景物, 主要被摄人或物处于画面远处或深处。 在造型上更为强调空间的具体和人在其中的位置感。
在叙事功能上,远景景别的叙事能力更强,信息交 代上更明确,也是对具体的某个场景的介入,情绪 表现比较超脱。
第一章 画面造型语言
第五节 色彩色调
一、色彩的概念
色彩是构成彩色画面的基本要素,可以均衡 画面构图、美化画面,表达作品思想内容, 塑造人物形象、刻画环境、交代细节、渲染 气氛等。

有关声画关系的总结及疑问

有关声画关系的总结及疑问

有关声画关系的总结及疑问第一篇:有关声画关系的总结及疑问声画关系:1,声画同步,即画面的内容就是发声体本身;影片中的对白和声响与画面动作相一致。

即影片的声带与画面严格配合,使声音(包括配音)和画面形象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吻合一致。

反之则为声画不同步。

声画同步的作用,主要在于加强画面的真实感,提高视觉形象的感染力。

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

指音乐与画面的情绪一致,节奏相同。

常用于动画影片。

美国美术电影导演沃尔特•狄斯尼(WaltDisney,1901-1966)在他所导演的“米老鼠”影片中充分运用音画同步的艺术处理。

因而音画同步的音乐,也称“米老鼠音乐”。

也常用于歌剧片、舞剧片、戏曲片或喜剧样式、惊险样式的故事片中。

有时还会形成画面、音乐与音响效果三同步。

例如中国影片《孙中山》中,北伐军出城跑步出征,先是画面与脚步音响同步出现,然后音乐也同步出现,脚步声与音乐的低音声部相结合,加强了音乐的低音,显得更加雄壮和紧张。

2,声画分立,即画面内容不是发声体本身,但表现的是和发声体相对应的人或物,如两个人谈话时画面不是讲话的人,而是倾听的人(反应镜头);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一种情形,也称声画并行、声画平行,指影视作品中声音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互相补充,若即若离。

其基本特点是声音(尤其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

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声画平行的音乐。

也称“音画平行”。

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

指影片中音乐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

其基本特点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

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音画平行的音乐。

3,声画对位,即画面和声音相互对立,产生特殊的效果,如反讽等,例如两个人争吵,声音渐渐变成了犬吠。

第五章 声音与声画关系

第五章 声音与声画关系
❖ 这种重复式的旁白将影片的整体情调控制 在回忆的氛围里。影片并不是只把眼前发生 的事情展现出来,而是以旁白将事情的发生 置于过去。
(三)独白
❖ 独白,是指剧中人 物在画面中对内心活 动所进行的自我表述。
❖ 影片中的独白有两 种形式:
❖ 一是以自我为交流对 象的独白;
❖ 二是有其它交流对象 的大段述说,如演讲、 祈祷等。
用语言来表述自己面临的人生问题。 ❖ 内心独白是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最直接途
径,它能够引导观众的思绪,除了表现人物 思想之外,也能传达创作者的立场和动机。 ❖ 《重庆森林》
❖ 2、利用声音作为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因素 ❖ 对白是主要的推动剧情发展的因素; ❖ 《花样年华》 ❖ 音乐、音响也能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因素。 ❖ 《大丫鬟》
二、声音的时空属性
❖ 影视是视听结合的艺术,是时间与空间的 统一。没有连续运动的画面和无限延续的声 音的结合,电影就不存在。
1、声音的时间性
❖ 电影的声音传播体现在两个过程中:一个 是电影的放映过程,另一个是电影观众的生 理—心理感知过程。
❖ 任何声音都是有头有尾有过程的,属于时 间的范畴。
2、声音的空间属性
❖ 静音多用来作为死 亡、不安、紧张、危险 的象征。
❖ 《雌雄大盗》 ❖ 《黑暗中的舞者》
三、音乐
(一)影视音乐的形式
❖ 1、按是否具有具体的时空特征,分为有源音乐和 无源音乐
❖ (1)有源音乐 ❖ 也称画内音乐,指影片中出现的音乐是画面中的
有声源所提供的,音乐的声源和画面是一致的。 ❖ 有源音乐强调音乐的现场感和真实感。
❖ 指声音和画面形象各自独立又相互作用的 结构形式。
❖ 在形式上,它在声画分离的范畴之内,指声 音和画面在形式上不同步、相互对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声画对位
• 作用: • 1、利用声画对位,可以形成对比效果 • 2、可以挖掘人物的内心活动 • 3、可以造成某种象征意义
6.2、声画对位
• 作用: • 1、利用声画对位,可以形成对比效果 • 2、可以挖掘人物的内心活动 • 3、可以造成某种象征意义
6.2、声画对立
• 也称声画分离,是指画面中的声音和形像不相吻合、不同 步、互相离异的蒙太奇技巧。
7、声音的主观运用
• 1、将现实听声音加以夸张、歪曲、变形,使之与画面相 对应,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
• 2、用现实中的或非现实中的声音,与画面配合揭示出人 物的思维和内心世界。
• 3、将某种声音与画面并列,以象征、隐喻事物的性质。
3、解说词
• 解说词多用于非叙事形式作品之中,常见于纪录片。它的 作用在于解释画面里没有的信息,给画面定性和明确主体 方向。解说词不应该和画面有过多的情感联系,保持某种 客观的态度;解说词还不应该重复画面中已有的内容,否 则会显得冗余、罗嗦,而是拓展画面的画外空间;解说词 也不能是没有信息含量的废话和空洞的标语口号。总之解 说词是客观、简洁、信息明确、能配合画面叙述清楚事件 和主题的语言。
6.1、声画合一
• “声画合一”又叫“声画同步”,指镜头中声音来源位于 画面中,观众听到声音信息的同时也看到声源的影像信息, 两种信息的传播同时完成。最早的有声片采用的就是声画 合一的方式,说话者、演唱者声容同在,便于观众接受信 息。
6.2、声画对位
• 画面与声音之间在情绪、气氛、节奏以至内容等方面互相 对立,从而深化影片主题。
6、声画关系
动画片是声音与画面结合的艺术,也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艺 术。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在观赏一部影片的时候 会被影片所吸引,但是很难区分你是被画面吸引还是被音乐 吸引。当画面与音乐一致的时候,画面的感染力加强了;当 音乐与画面不一致的时候,或者说和画面的内容逆向发展的 时候,声音与画面就产生了冲突,这种冲突在一定条件下对 影片也是一种加强。
5.2、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 1)抒情 • 2)渲染气氛 • 3)评论 • 4)描绘 • 5)刻画人物 • 6)剧作功能 • 7)连贯作用
6、音响
• 在电影中除了人物语言和音乐之外,其他所有的声音以及 以背景音响或环境音响的形式出现的其他声音均称为音响。
• 电影音响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根据自然界发 声物体本身而录制获得;二是人工的方法模拟影片需要的 音响录制获得;三是用现代化的电声乐器制作而获得。音 响效果,一种是先录制好后再根据画面的需要而使用,另 一种是根据画面而配音
5.2、电影音响的作用
• 2)渲染画面气氛在电影中常用音响来渲染画面气氛,会 对表达不同的故事情节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和平欢乐祥 和的气氛,战争紧张危险的气氛等。
• 3)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 在很多影片中,某些特定的音响代表着一定的情节或人物
形象,在某些画面中只要一出现这种音响,往往便预示着 一定的故事或人物想象的再现。
5.2、电影音响的作用
• 4)刻画人物内心世界 • 电影中音响可以揭示人物内心复杂的心理活动,是刻画人
物内心世界的有效手段。 • 5)表现画面所蕴含的哲理 • 可识别的自然声音常常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目的地运
用这类含义就有可能把自然界这一现实的物质存在,转化 为组成思想过程的因素,使之具有语言式表意功能
5.1、音乐在影片中出现的方式
• 按照在影片出现的方式,电影音乐可分为:现实性音乐和 功能性音乐。
• 现实性音乐:又称客观音乐、有声源音乐或画内音乐,即 在影片画面上可以看到声音的来源。
• 功能性音乐:主观音乐、无声源音乐或画外音乐,即在银 幕上盾不到声音来源的音乐。功能性音乐着力于表现人物 的心理活动、情绪和渲染气氛等。
5.1、音乐在影片中出现的方式
• 按照在影片出现的方式,电影音乐可分为:现实性音乐和 功能性音乐。
• 现实性音乐:又称客观音乐、有声源音乐或画内音乐,即 在影片画面上可以看到声音的来源。
• 功能性音乐:主观音乐、无声源音乐或画外音乐,即在银 幕上盾不到声音来源的音乐。功能性音乐着力于表现人物 的心理活动、情绪和渲染气氛等。
• B、独白:剧中人物在画面中对内心活动所进行的自我表 述。又分为:①以自我为交流对象,即所谓的“自言自语” ②对其他剧中人物,如演讲、祈祷等③对观众.
2、人声的分类
• 独白可以用直接表达内心的方式成为创造人物形象的表现 手段之一。由于影视语言的特性,很难直接表现人物的内 心。通常,画面似乎更适合表现人物的行为、状态等外部 信息;而独白作为人物的自述,则可以游刃有余的表现出 其复杂的内心世界。
1、题目
• 正文编导·戏文·摄影来自1、影视的艺术特性-声音
电影声音元素
电影的声音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人声、音响及音乐,而视 听语言中的声音是指运用人声、音响、音乐等声音反映现 实生活所形成的综合听觉印象。
2、人声
概念:声是指电影中人物发出的声音,也称为“语言”。
2.1、人声的分类
• A、对白:对话,人物之间进行交流的声音。是电影中使 用最多,也是最为重要的人声内容。
• 同样是表现悲剧性场面,用上面的方法可能只是顺应了艺 术上的夸张,却有些不符合真实。难道在晴空万里和欢声 笑语的场景中就不能产生悲剧吗?也许,欢声笑语中产生 的悲剧更能够让人悲痛,这种逆势的电影表现,我们称为 声画对立。
6.2、声画对位
• 作用: • 1、利用声画对位,可以形成对比效果 • 2、可以挖掘人物的内心活动 • 3、可以造成某种象征意义
5.2、电影音响的作用
• 1)展现立体环境,使银幕生活富有质感。 人们在欣赏电影时,对发生体在某一空间相对位置的
感受,通过发生体在同一空间位置的转变,会产生强度差 和时间差,而形成多个声音空间与画面的复杂层次结构, 从而觉得画面有强烈的透视感,立体感,因此如果利用电 影音响的作用,就能表现复杂的意义和内涵,引起观众的 联想和想象,取得进一步深化主题的效果。
4、人声在电影中的作用
• A、配合影像交待说明,推动叙事 • B、表现角色的心境和情感 • C、塑造角色的性格 • D、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主题
5、音乐
• 音乐是经过加工处理的声音,它必须通过演奏、演唱才能 形成。音乐作为一门独立存在的艺术,发展至今已有数千 年的历史。音乐艺术作为声音艺术的精华,既是一门时间 艺术,又是一门空间艺术。电影音乐则是专门为电影创作、 编配的音乐,它是音乐艺术的一个分类,也是电影声音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
• 内心独白是以“画外音”形式出现,是人物内心思想、情 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所要传达的不是外部世界所看见的 和所见的东西,而是人物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心理体验。
2、人声的分类
• C、旁白:是指画外音的形式出现的人物语言,电影中旁 白主要有两种情况: ①第一人称的自述,《我的父亲母 亲》;②第三人称的介绍、评论、评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