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影视作品的声画关系
声音关系

声画关系有三种:1,声画同步,即画面的内容就是发声体本身;2,声画分立,即画面内容不是发声体本身,但表现的是和发声体相对应的人或物,如两个人谈话时画面不是讲话的人,而是倾听的人(反应镜头);3,声画对立,即画面和声音相互对立,产生特殊的效果,如反讽等,例如两个人争吵,声音渐渐变成了犬吠。
出其不意的声画组合常常使剪辑达到更高的艺术效果。
4,声画平行: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一种情形,也称声画并行、声画分立,指影视作品中声音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互相补充,若即若离。
其基本特点是声音(尤其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
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声画平行的音乐。
5,声画对位: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另一种情形,包括两种艺术处理方式:(1)声画对比。
声音与画面的内容和情绪一致,但存在量度、节奏的反差。
(2)声画对立。
声音与画面的形象和情绪完全相反。
音画对位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
包括两种艺术处理:(1)音画对比。
音乐与画面的内容和情绪一致,只存在量的差别。
例如在中国故事片《红色娘子军》中,有一组表现战士们充满青春活力、节奏快速的生活画面,而音乐是气势悠长、从容不迫的《五指山上红旗飘》。
这样的对比,产生了加强画面结构的作用。
(2)音画对立。
音乐的形象和情绪完全相反。
例如在故事片《祝福》中,善良的祥林嫂被逼成亲时撞头寻死。
兴奋欢快的结婚音乐,和祥林嫂头破血流、痛不欲生的画面形成尖锐的对立,深刻地表现了旧时代的悲剧性。
音画对位有时也能预示剧情的发展。
例如在故事片《天云山传奇》中,当宋薇和吴遥结婚时,表现宋薇沉重痛苦心情的音乐与喜庆场面相对立,预示着她婚后的不幸。
6,声画同步影片中的对白和声响与画面动作相一致。
即影片的声带与画面严格配合,使声音(包括配音)和画面形象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吻合一致。
声画关系

声音和画面之间的相互关系被称为声画蒙太奇
声画关系
声画合一
也可以称之为声画同步,是指画面中的视觉形象与其所 发出的声音在时间上同步出现或消失,两者吻合一致。
声音加强了画面的真实感 提高了画面的感染力 画面又赋予声音可见性 两者相辅相成
声画关系
二、声画分立
又叫声画分离。声音和面说明同一涵义。不同步,声音与发
音体不在同一画面,以画外音的方式出现。
发挥声音主观化的作用,用以表现人物的思念
和回忆,揭示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实例分析
《阳光灿烂的日子》
中,老莫过生日的一 段,通过加入画外音, 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活
动。
声画关系
三.声画对位:声画相互离异,且意义反差 巨大
此时无声胜有声
通过冲突产生新的寓言,达到对比、象征、
比喻等效果。
“极悲事以乐景出之,极喜情以哀景赋之,
增其一倍哀乐”
声画关系
《辛德勒的名单》《教父》 等影片中,冷酷残忍的杀
戮场面,音乐却是优美柔
和悠扬的,配合以后出现 的效果却是反衬出故事的 残酷和人物内心的冷酷。
静默
指在有声的影视作品,所有声音在画面 上突然消失而产生的独特艺术效果。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默片时代,字幕是电影唯一的语言,在观众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不时插入的字幕,容易打断情节,严重影响了观众欣赏的兴趣,加上当时录音机和小汽车的出现,电影工业越来越不景气,上座率屡屡下降。
而1927年,美国华纳兄弟公司在多年实验的基础上推出的《爵士歌王》,代表着有声电影时代的开始。
有声电影的成功,让无声片时代的字幕被演员的对话或独白代替;让乐队现场伴奏(伴唱)被精心制作的音乐代替;甚至出现了人的脚步、呻吟、哭泣,动物的叫声,以及风声、水声、雷声、雨声等音响效果。
声音使电影银幕上的世界有声有色,也使观众耳聪目明。
如今,声音在影视中的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清醒的意识到,声音已经不只是对画面的说明或注释,它已经成为现代影视艺术表现手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影视艺术一种不可缺少的审美造型手段。
正如波布克在《电影的元素》中所说“电影一旦没有了声音,无论画面拍得多好,剪辑得多好,仍然不再有真实感,因而也失去了感染力”。
前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代表人物爱森斯坦也曾借助汉语的象形文字说“口”与“鸟”相加不只是意味着鸟有口,而是表达了“鸣”这样一种新的意义。
所以,声音与画画面的相互配合,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成为了一种新的审美创造。
人们通常把影视艺术中这种声音与画面结合的方式称为声画蒙太奇。
电影声、画之关系,越来越出现变化无穷的境界,新的声画语言组合方式也因而不断被电影艺术家们推出。
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主要有三种:1声画同步;2声画分离;3声画对位。
一、声画同步大多数情况下,画面与声音基本处于同步状态,即声音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环境产生的,显得真实自然。
画面要表达的主题、基调正是声音表达的主题、基调;声音所展现的情绪、情调也与画面所要展示的情绪、情调保持一致。
声画同步的处理手段是影视艺术作品中最常用的处理手段之一。
声音在其中产生的效果大多是一种烘托的效果。
在故事性较强的影视艺术作品中它可以强化艺术效果,帮助画面来共同烘托、渲染主题。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画面与声音是构成电影的两个要素。
声音和画面的关系是剪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的加入丰富了影片的信息,提供了形成节奏的重要手段。
声音与画面只有协调、巧妙有机地配合才能产生立体、完整的感官效果。
我们把声画组合看作是电影特有的表意手段。
实际上,因为电影画面的存在,电影声画的存在也必然发生变化。
电影话语与日常语言的相似性与相关性并不代表二者可以等同,相反,电影声画日常化的要求本身默认了电影话语与日常语言的某种差异。
日常语言与电影话语的不同通常在于前者是语言的完整形式,即包含了各种现实规定性的言语事实,而后者是特定艺术规则之下的节略性话语,它不是日常语言的完整复现,而是对一种基于充分表达可能性的有意节略。
这里所说的“节略”不是从普通语言学立场上看到的单一形式对多重意义的复合的那种由能指部分重叠引起的所指增容。
多样的影片其所指千变万化,对于电影声画来说,“节略”主要是指能指形式的变化。
假设一段3分钟时长的对话可以给我们带来听觉上的和谐感,现在将它放在一段线性的有分切的画面上就有可能产生不和谐感,它听起来可能快了也有可能慢了。
在视听感知的模式中,原先出于广播需要而强化的完整人声可能并不适用,必须经过重新处理,依据表意的需要或增速或减速,或放大或弱化……经过录放机器改变过的声音已经不是原有声音,它和原有声音只保持了一定的相似性。
电影声画的节略形式既是声画共同运动的成果又持续推动着声音和画面的多向运动和时空真实感的主观构造。
随着电影声画的逐步走向成熟,电影中的声画关系逐渐固定为三种主要类型:(1)声画合一。
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是声音、画面结合的艺术。
在影视作品中声音作为一种造型手段,与视觉造型相结合,共同参与着影视审美价值的创造。
即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生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步调协调一致。
其依据是人类视听接受的同步习惯和立体思维,作用在于加强真实度,丰富影像表达的层次性和立体感。
这种关系是电影中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声画关系,有时是唯一使用的一种关系。
声画关系

四、声画措置——声画的时空处理技巧
■ 声音和画面独立为两个时间、两个空间,观众可以根据给出的信息建 立联系。
声画关系
第三节 声画关系
■ 声画结合是现代影视的一个基本特征。声音和画面是影视艺术语言的 两大元素。 ■ 声画结合的关系主要分为:声画同步、生化分立和生化对位。
一、声画同步
■ 声画同步关系是指声音和画面按照现实的逻辑相互匹配的效果。 ■ 这类声画关系中画面居于主导地位,声音必须与画面配合才能发挥作 用。
■ 看到的和听到的同步,听到的声源即在画面中。
二、声画分离
■ 声画分离的原理 ■ 声画分离技巧使观众没有看到形象也能理解叙事。使声音和形象摆脱 了声画对位指的是声音和画面想想各自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 即声音和画面不是按照现实的逻辑相配合,而是意念上的相呼应关系。
声画关系的三种形式以及例子

声画关系的三种形式以及例子声画关系是指声音和图像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艺术表现中,声音和图像可以相互配合,相互交织,共同传达情感和意义。
声画关系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声音补充图像的信息,或者通过图像增强声音的表现力。
下面将介绍声画关系的三种常见形式,并举例说明。
1.一致关系:声音和图像的内容相互呼应,互相表达相同的信息和情感。
这种形式的声画关系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电影中的背景音乐可以与画面的内容相配合,如在惊悚片中,紧张刺激的画面通常会伴随紧张的音乐,让观众更加紧张和兴奋。
另外,音乐视频中的舞蹈动作也可以与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一致,使观众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力量。
2.对称关系:声音和图像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对称,彼此呼应但又有各自的独立性。
在这种形式的声画关系中,声音和图像可以在表现方式上有一定的自由度,但仍能够相互交织,丰富作品的层次和表现力。
例如,在一些现代艺术作品中,将声音和图像分别制作成两个独立的元素,并通过投影或多媒体技术将两者合成在一起,使观众既能够单独聆听音频,又能够欣赏到图像的表现,从而获得更加立体和丰富的艺术体验。
3.矛盾关系:声音和图像的内容相互矛盾,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和冲突感。
这种形式的声画关系常常被用于艺术家们创造出一种不寻常的体验,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
例如,在一些实验性的电影作品中,声音和图像的内容可以相互对立,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和意义,使观众感到困惑和反思。
另外,在一些抽象艺术作品中,声音和图像可以相互冲突,产生一种混乱和矛盾的感觉,引发观众对作品的思考和解读。
除了以上三种形式的声画关系,声音和图像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关联,例如反差关系、补充关系、隐喻关系等。
这些形式的声画关系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效果,可以根据创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需求进行选择和运用。
通过声音和图像的有机组合,艺术家们可以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和深入的作品,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
声画关系

• 按照声源的特点分为: 人声、自然音响、音乐 • 按照声音的录制方式分为: 同期声——对白、自然音响、动作音 响 配音——对白配音、解说和画外音、 动效、音乐
二、声音和画面的关系:
• 声画同步 • 声画分立 • 声画对位
声画同步(声画合一)
• 即画面的内容就是发声体本身; 声音 Nhomakorabea 画面吻合一致。 具有形象逼真、增强画 面真实感的效果。
• •
例:《城南旧事》片段一:唱歌 第一段唱《麻雀》,采用的是声画同 步的方法 《城南旧事》 • 第二段唱《骊歌》,采用的是声画对 位的方法 《城南旧事》 • 声音和画面共同创造着电影艺术的意 境。 出其不意的声画组合常常使剪辑达 到更高的艺术效果。
声画分立(声画分离)
• 声画分立是指画面中的声音和形象不 同步,互相离异,即声音和发声体不在 同一画面,声音是以画外形式出现的。 即画面内容不是发声体本身,但表现的 是和发声体相对应的人或物,如两个人 谈话时画面不是讲话的人,而是倾听的 人(反应镜头); 它们通过分离的形式, 在新的基础上求得和谐与统一,使声音 从依附于形象的从属地位中解放出来, ' 成为独立元素.加强了声音同画面形象 的内在联系,使之更加富于感染力,从 而奉富了影视的表现手段。《我的父亲 母亲》
• 即画面和声音相互对立,产生特殊的效果,如 反讽等,例如两个人争吵,声音渐渐变成了犬 吠。 声画对位的结果,产生某种它们自身原来 并不具备的新的寓意,通过观众的联想,达到 对比、象征、比喻等效果,给人以独特的审美 享受。 通过声画的对列,能产生单纯声音或单 纯画面产生不了的新的寓意,达到 1+1>2 的 效果 。《现代启示录》
声画对位
• “对位”的说法来自音乐的对位法, “指复调音乐中两个以上的,有独立表 现的旋律同时进行。它可以把音调不同, 节奏不同的若干声部结合起来构成一首 乐曲,并形成复杂多变的对位。”
有关声画关系的总结及疑问

有关声画关系的总结及疑问第一篇:有关声画关系的总结及疑问声画关系:1,声画同步,即画面的内容就是发声体本身;影片中的对白和声响与画面动作相一致。
即影片的声带与画面严格配合,使声音(包括配音)和画面形象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吻合一致。
反之则为声画不同步。
声画同步的作用,主要在于加强画面的真实感,提高视觉形象的感染力。
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
指音乐与画面的情绪一致,节奏相同。
常用于动画影片。
美国美术电影导演沃尔特•狄斯尼(WaltDisney,1901-1966)在他所导演的“米老鼠”影片中充分运用音画同步的艺术处理。
因而音画同步的音乐,也称“米老鼠音乐”。
也常用于歌剧片、舞剧片、戏曲片或喜剧样式、惊险样式的故事片中。
有时还会形成画面、音乐与音响效果三同步。
例如中国影片《孙中山》中,北伐军出城跑步出征,先是画面与脚步音响同步出现,然后音乐也同步出现,脚步声与音乐的低音声部相结合,加强了音乐的低音,显得更加雄壮和紧张。
2,声画分立,即画面内容不是发声体本身,但表现的是和发声体相对应的人或物,如两个人谈话时画面不是讲话的人,而是倾听的人(反应镜头);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一种情形,也称声画并行、声画平行,指影视作品中声音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互相补充,若即若离。
其基本特点是声音(尤其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
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声画平行的音乐。
也称“音画平行”。
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
指影片中音乐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
其基本特点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
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音画平行的音乐。
3,声画对位,即画面和声音相互对立,产生特殊的效果,如反讽等,例如两个人争吵,声音渐渐变成了犬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影视作品的声画关系。
①声画合一(声画同步\同期声)
声音与画面同步配合,即“同期声”。
同期声指拍摄现场的人声、环境声、自然声,与画面同时起落。
声画合一时的声音完全依附于画面形象,为写实音。
当写实声音和画面同时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后,两种不同的感觉相互渗透和互为补充,使观众的感受变得更为深刻、真实。
如在《黄土地》、《菊豆》、《红高粱》中,具有西北风味的音乐使人们感受到了黄土高原的气息。
在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本来以为是一次小小的轻松的战斗,结果在天亮后却发现不只是情报中说的两个德国兵,而是“3个……4个……10个……16个”,女战士那轻轻的、平静的声音却让观众的心情不由得越来越紧张,越来越震颤,随着数字的增加,观众对敌我力量悬殊的战斗、对5个主人公的命运不禁产生了深深的担心和忧虑。
平静的、优美的景色中,偶尔从湖对面树丛中闪出一个德国兵的身影,和女兵轻轻的数数声剪辑在一起,造成的却是一种截然相反的效果。
这种声音与画面的同步加强了观众的真实感,让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刻画了人物,将观众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同期声在新闻类、纪实类节目中得到广泛应用。
新闻事件的现场报道中,记者对人物的采访、镜头对现场情况的纪录都属于同期声。
像《百家讲坛》、《人物》这样以人物的语言为信息传播主要途径的科教电视节目,大都采用同期声。
像《探索•发现》、《走近科学》这样以纪录事件过程为主要内容的科教电视节目,大都采用同期声。
②声画分立(声画分离)
声画分离是影片的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声音与画面的关系是各自独立、互相补充的。
在声画分离时,声音一般不会来自画面之中,而以画外形式出现,但在总体情感、情绪上,又有一种相互映照的关系,它们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达到更高层次的统一。
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有个片段是小春在擦乐谱时心中想着谱子上的音乐,与此同时一段悠悠的小提琴曲响起,这音乐像是从小春的心里和粘满灰尘的谱子里流淌出来的。
这段画面和音乐告诉观众小春领悟了老师这种教学方法的用意,并且在音乐方面得到了提高。
③声画对位
意味着声音与画面在情感、内涵、情绪、情调、氛围、节奏恰好是错位、对立的,形成很大反差的。
声画对位的结果,产生某种它们自身原来并不具备的新的寓意,通过观众的联想,达到对比、象征、比喻等果,产生单纯声音或单纯画面产生不了的新的寓意,达到1+1>2的效果。
它使用起来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一种,如果使用不好,反而会破坏整体效果,所以要慎用。
例如在故事片《祝福》中,善良的样林嫂被逼成亲时撞头寻死。
兴奋欢快的结婚音乐,和样林嫂头破流、痛不欲生的画面形成尖锐的对立,深刻地表现了旧时代的悲剧性。
声画对位有时也能预示剧情的发展,
在故事片《天云山传奇》中,当宋薇和吴遥结婚时,表现宋薇沉重痛苦心情的音乐与喜庆场面相对立预示着她婚后的不幸。
美国影片《教父》第三部,一边是圣洁的洗礼,优美的教堂音乐,沉缓的钟
声,婴儿的哭声,祈祷声,另一边却是血洗五大家族的杀戮行动。
画面总共不足5分钟,却达到出奇制胜的视觉效果和强烈震撼。
影片《现代启示录》将美军直升机对越南村庄的空中攻击配以瓦格纳史诗般的音乐,战争的血火冲天代表文明和生命激恨的音乐同步而行。
残酷的杀戮与轻松的游戏居然浑然一体,人类行为本身某种程度的荒谬在这样的对比面前撼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