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合集下载

五 影视艺术的画面和声音

五 影视艺术的画面和声音

五影视艺术的画面与声音电影和电视作为视听艺术,是用最具视听造型性的声画语言来叙述故事,完成作品的。

画面和声音就是影视语言的基本语汇。

画面和声音是影视艺术的原材料,但其本身又是由诸多元素融汇组合的复杂的系统构成。

一方面它们是一种有着形象价值的具体现实表达,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根据导演的额意图摄取的一种艺术化的素材。

一、画面:运动的光电影像1、影视画面的含义和特性影视画面是影视艺术语言的基本元素,也是最主要的构成元素。

影视画面通常指把借助于电影摄影机或电视摄像机记录在感光胶片上或磁带上,最后在银幕或屏幕上还原出来的视觉形象。

影视画面利用人类的视觉生理、心理特性(视觉暂留和透视原理),通过光影将一个二度的、由静止画面构成的平面视觉形象转化为具有三维立体感的运动图像。

影视画面虽说是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感知,但它并不是客观的物像,而是借助物质材料的光影技术手段,为了一定的艺术目的和按照一定的规律,将现实物像进行记录、改造和加工而成的。

影视画面中的影像既是对现实物像的记录,也是对现实物像的重新制作。

影视画面的特性表现在:第一,客观现实的再现性。

影视画面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再现,一种自然的现实主义的再现。

它强调和突出的客观现实是在空间和时间中各种具体的、肯定的、单独的面貌。

尽管这种客观现实本身有可能是被人有意识制作的,如画面中的人物是由演员按照剧本的规定扮演的,场景是由人工搭建的,故事是经过精心编造的,但胶片或磁带上的影像都来自于摄影机或摄像机对这些客观物像的记录。

第二,主观心智的表现性。

影视画面不仅是对客观现实的简单记录,而且是影视创作者根据自己对世界人生以及艺术理解所作出的对客观物像重新建构。

这种包含着影视创作者主观意识的影视画面,作为一种符号就体现了主观心智的表现性。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影视影像是一种‘缺席的在场’:它让观众产生一种逼真的‘在场’感,但同时观众面对的又是一种经过艺术和技术处理的光影图像,真正的现实是‘缺席’的。

有关声画关系的总结及疑问

有关声画关系的总结及疑问

声画关系:1,声画同步,即画面的内容就是发声体本身;影片中的对白和声响与画面动作相一致。

即影片的声带与画面严格配合,使声音(包括配音)和画面形象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吻合一致。

反之则为声画不同步。

声画同步的作用,主要在于加强画面的真实感,提高视觉形象的感染力。

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

指音乐与画面的情绪一致,节奏相同。

常用于动画影片。

美国美术电影导演沃尔特•狄斯尼(WaltDisney,1901-1966)在他所导演的“米老鼠”影片中充分运用音画同步的艺术处理。

因而音画同步的音乐,也称“米老鼠音乐”。

也常用于歌剧片、舞剧片、戏曲片或喜剧样式、惊险样式的故事片中。

有时还会形成画面、音乐与音响效果三同步。

例如中国影片《孙中山》中,北伐军出城跑步出征,先是画面与脚步音响同步出现,然后音乐也同步出现,脚步声与音乐的低音声部相结合,加强了音乐的低音,显得更加雄壮和紧张。

2,声画分立,即画面内容不是发声体本身,但表现的是和发声体相对应的人或物,如两个人谈话时画面不是讲话的人,而是倾听的人(反应镜头);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一种情形,也称声画并行、声画平行,指影视作品中声音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互相补充,若即若离。

其基本特点是声音(尤其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

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声画平行的音乐。

也称“音画平行”。

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

指影片中音乐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

其基本特点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

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音画平行的音乐。

3,声画对位,即画面和声音相互对立,产生特殊的效果,如反讽等,例如两个人争吵,声音渐渐变成了犬吠。

出其不意的声画组合常常使剪辑达到更高的艺术效果。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默片时代,字幕是电影唯一的语言,在观众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不时插入的字幕,容易打断情节,严重影响了观众欣赏的兴趣,加上当时录音机和小汽车的出现,电影工业越来越不景气,上座率屡屡下降。

而1927年,美国华纳兄弟公司在多年实验的基础上推出的《爵士歌王》,代表着有声电影时代的开始。

有声电影的成功,让无声片时代的字幕被演员的对话或独白代替;让乐队现场伴奏(伴唱)被精心制作的音乐代替;甚至出现了人的脚步、呻吟、哭泣,动物的叫声,以及风声、水声、雷声、雨声等音响效果。

声音使电影银幕上的世界有声有色,也使观众耳聪目明。

如今,声音在影视中的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清醒的意识到,声音已经不只是对画面的说明或注释,它已经成为现代影视艺术表现手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影视艺术一种不可缺少的审美造型手段。

正如波布克在《电影的元素》中所说“电影一旦没有了声音,无论画面拍得多好,剪辑得多好,仍然不再有真实感,因而也失去了感染力”。

前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代表人物爱森斯坦也曾借助汉语的象形文字说“口”与“鸟”相加不只是意味着鸟有口,而是表达了“鸣”这样一种新的意义。

所以,声音与画画面的相互配合,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成为了一种新的审美创造。

人们通常把影视艺术中这种声音与画面结合的方式称为声画蒙太奇。

电影声、画之关系,越来越出现变化无穷的境界,新的声画语言组合方式也因而不断被电影艺术家们推出。

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主要有三种:1声画同步;2声画分离;3声画对位。

一、声画同步大多数情况下,画面与声音基本处于同步状态,即声音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环境产生的,显得真实自然。

画面要表达的主题、基调正是声音表达的主题、基调;声音所展现的情绪、情调也与画面所要展示的情绪、情调保持一致。

声画同步的处理手段是影视艺术作品中最常用的处理手段之一。

声音在其中产生的效果大多是一种烘托的效果。

在故事性较强的影视艺术作品中它可以强化艺术效果,帮助画面来共同烘托、渲染主题。

影视艺术中声画关系&蒙太奇和长镜头的关系

影视艺术中声画关系&蒙太奇和长镜头的关系

1.谈谈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1895月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铺辛路十四号的“大咖啡馆”地下室中第一次公开售票播放电影,标志着电影的正式诞生。

早期电影只有画面,影片本身不发出声音,剧中人物的说白通过动作、姿态以及插入字幕间接表达。

拍摄和放映无声影片的运转速率为每秒16格画幅。

无声电影时期,电影发展为纯视觉艺术,拍摄了《战舰波将金号》、《淘金记》等经典性影片。

1927年的美国影片《爵士歌王》是第一部添加了对白的电影,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

无声电影在电影史上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无声电影时期,诞生了一大批电影艺术大师,梅里爱、格里菲斯、卓别林、爱森斯坦、勒内·克莱尔、茂瑙等,他们在电影创作实践中已经积累和完善了一套成熟的影像蒙太奇艺术。

有声电影诞生初期,这些电影大师或带有不少的抵抗情绪,但随着声音和画面更精确的结合和成熟,有声电影逐渐代替无声电影成为电影世界的主要角色。

电影中的声画关系,越来越出现无穷的变化。

不断有新的声画方式被电影艺术家们推出,声音与画面在现代电影中就是“孟不离焦,焦不离孟。

”随着电影声画的逐步走向成熟,电影中的声画关系逐渐固定为三种主要类型:1.声画合一。

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是声音、画面结合的艺术。

在影视作品中声音作为一种造型手段,与视觉造型相结合,共同参与着影视审美价值的创造。

即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生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步调协调一致。

其依据是人类视听接受的同步习惯和立体思维,作用在于加强真实度,丰富影像表达的层次性和立体感。

这种关系是电影中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声画关系,有时是唯一使用的一种关系。

声画合一时的声音完全依附于画面形象,为写实音。

当写实声音和画面同时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后,两种不同的感觉相互渗透和互为补充,使观众的感受变得更为深刻、真实。

2.声画对位。

对位概念借自音乐的对位法,原指复调音乐中两个以上的,有独立表现的旋律的同时存在。

音调不同,节奏不同的若干声部可以结合,共同构成一首乐曲并形成复杂多变的对位。

声画关系

声画关系

四、声画措置——声画的时空处理技巧
■ 声音和画面独立为两个时间、两个空间,观众可以根据给出的信息建 立联系。
声画关系
第三节 声画关系
■ 声画结合是现代影视的一个基本特征。声音和画面是影视艺术语言的 两大元素。 ■ 声画结合的关系主要分为:声画同步、生化分立和生化对位。
一、声画同步
■ 声画同步关系是指声音和画面按照现实的逻辑相互匹配的效果。 ■ 这类声画关系中画面居于主导地位,声音必须与画面配合才能发挥作 用。
■ 看到的和听到的同步,听到的声源即在画面中。
二、声画分离
■ 声画分离的原理 ■ 声画分离技巧使观众没有看到形象也能理解叙事。使声音和形象摆脱 了声画对位指的是声音和画面想想各自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 即声音和画面不是按照现实的逻辑相配合,而是意念上的相呼应关系。

中传MFA知识点---声画关系

中传MFA知识点---声画关系

中传MFA知识点---声画关系形式层面:从形式类型上把声画关系分为两种:声画同一和声画分立。

①“声画同一”“声画同一”又称作声画同步,指镜头中声音来源位于画面中,观众听到声音信息的同时也看到声源的影像信息,两种信息的传播同步完成。

最早的有声片采用的就是声画合一的方式,说话者,演唱者音容同在,非常便于观众的信息接受。

②“声画分立”“声画分立”的方式出现,观众在这个镜头里听到声音信息并非来自看到的影像信息,即画外音的形式。

这时,观众必须对两种信息进行“加工”才能够完成正确的接受,而不至于产生困惑。

和“声画同一”相比,“声画分立”的接受更有难度。

内涵层面:在内涵类型上把声音和画面的关系分为“声画合一”与“声画对位”。

这种划分方法超越了前一种划分注重电影元素本身运用的思想,关注于审美效果的实现。

①“声画合一”“声画合一”是指镜头中声音所负载的信息和画面呈现的信息在内容上和情绪基调上保持着一致。

这也是大多数镜头,大多数影片采用的基本类型。

由于观影时声音和画面占据了观众的视听感觉器官,声画共同作用,可以使观众心理上更快地接受镜头提供的信息,情感上也更容易产生认同,从而保证了影片创作意图的实现。

②“声画对位”“声画对位”则是指镜头中声音所负载的信息同画面呈现的信息在内容上或情绪基调上不一致,甚至正相反。

在整部作品中,“声画对位”的部分只占很少的比例,但是往往带来很强烈的审美效果。

这主要是因为两种信息的背离给观众接受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落差,印象格外深刻。

同时,音画对位还在一定程度上对观众的理解造成障碍,观众必须动用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才能了解创作者的意图,一旦解决了理解障碍,情绪上受的冲击反倒更大,获得更高的审美快感。

声画关系-声画对立

声画关系-声画对立
视听语言
·声画关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声画对立
声画关系类型
➢ (2)声画对立。 声画对立是指声音与画面在情绪、气氛、节奏以至内容等方
面,是相互对立的,从而更加深化影片的主题。
➢ 这是声画分立的进一步演化,它是指声音和画面各自独立 而又相互作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声音和画面分别表达不同的内 容,它们独立发展又相互配合,分头并进又殊途同归,从不同 方面阐释同一涵义,并产生对比、象征、比喻、联想等效果。
声画关系类型
➢ 幸福欢喜的画面应该与明快昂扬的音乐组合在一起,痛苦 悲伤的画面应该与深沉凄凉的音乐组合在一起,然而在很多影 片中,常常会出现错位现象。如故事片《天云山传奇》中,宋 薇与吴遥结婚一场。
➢ 声画对位中的声音,可以是音乐、音响,也可以是人物语 言;可以是画内音,也可以是画外音的形式。
声画关系类型
【技术方法】
声画对位在剪辑中使用的技法是: 串剪法(又称串位法、交错剪辑 法)。 所谓串剪就是前后镜头的画面和 声音不同时同位转换。这种方法 可加前后后镜头的呼应和感染力
具体为拖声法和捅声法。
拖声法 捅声法
声画关系类型
➢ 声画同步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声画组合关系,声音和画面 完全合拍,在节奏和情绪上基本一致,其目的是增强画面的真 实感,提高视觉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 声画分离是指声音和画面不同步,它们相互分离又有某种 内在联系,它不仅可以形成内容的省略和时间的节约,还能产 生某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 声画对位则是声画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声音和画面各 自独立又相互作用,声音表达的内容和传达的情绪与画面没有 任何联系或者恰恰相反,但却可以借助于这种不和谐或反差而 达到特殊的表意效果。这种结构形式往往能产生对比、隐喻、 讽刺和象征效果。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默片时代,字幕是电影唯一的语言,在观众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不时插入的字幕,容易打断情节,严重影响了观众欣赏的兴趣,加上当时录音机和小汽车的出现,电影工业越来越不景气,上座率屡屡下降。

而1927年,美国华纳兄弟公司在多年实验的基础上推出的《爵士歌王》,代表着有声电影时代的开始。

有声电影的成功,让无声片时代的字幕被演员的对话或独白代替;让乐队现场伴奏(伴唱)被精心制作的音乐代替;甚至出现了人的脚步、呻吟、哭泣,动物的叫声,以及风声、水声、雷声、雨声等音响效果。

声音使电影银幕上的世界有声有色,也使观众耳聪目明。

如今,声音在影视中的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清醒的意识到,声音已经不只是对画面的说明或注释,它已经成为现代影视艺术表现手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影视艺术一种不可缺少的审美造型手段。

正如波布克在《电影的元素》中所说“电影一旦没有了声音,无论画面拍得多好,剪辑得多好,仍然不再有真实感,因而也失去了感染力”。

前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代表人物爱森斯坦也曾借助汉语的象形文字说“口”与“鸟”相加不只是意味着鸟有口,而是表达了“鸣”这样一种新的意义。

所以,声音与画画面的相互配合,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成为了一种新的审美创造。

人们通常把影视艺术中这种声音与画面结合的方式称为声画蒙太奇。

电影声、画之关系,越来越出现变化无穷的境界,新的声画语言组合方式也因而不断被电影艺术家们推出。

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主要有三种:1声画同步;2声画分离;3声画对位。

一、声画同步大多数情况下,画面与声音基本处于同步状态,即声音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环境产生的,显得真实自然。

画面要表达的主题、基调正是声音表达的主题、基调;声音所展现的情绪、情调也与画面所要展示的情绪、情调保持一致。

声画同步的处理手段是影视艺术作品中最常用的处理手段之一。

声音在其中产生的效果大多是一种烘托的效果。

在故事性较强的影视艺术作品中它可以强化艺术效果,帮助画面来共同烘托、渲染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画面与声音是构成电影的两个要素。

声音和画面的关系是剪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的加入丰富了影片的信息,提供了形成节奏的重要手段。

声音与画面只有协调、巧妙有机地配合才能产生立体、完整的感官效果。

我们把声画组合看作是电影特有的表意手段。

实际上,因为电影画面的存在,电影声画的存在也必然发生变化。

电影话语与日常语言的相似性与相关性并不代表二者可以等同,相反,电影声画日常化的要求本身默认了电影话语与日常语言的某种差异。

日常语言与电影话语的不同通常在于前者是语言的完整形式,即包含了各种现实规定性的言语事实,而后者是特定艺术规则之下的节略性话语,它不是日常语言的完整复现,而是对一种基于充分表达可能性的有意节略。

这里所说的“节略”不是从普通语言学立场上看到的单一形式对多重意义的复合的那种由能指部分重叠引起的所指增容。

多样的影片其所指千变万化,对于电影声画来说,“节略”主要是指能指形式的变化。

假设一段3分钟时长的对话可以给我们带来听觉上的和谐感,现在将它放在一段线性的有分切的画面上就有可能产生不和谐感,它听起来可能快了也有可能慢了。

在视听感知的模式中,原先出于广播需要而强化
的完整人声可能并不适用,必须经过重新处理,依据表意的需要或增速或减速,或放大或弱化……经过录放机器改变过的声音已经不是原有声音,它和原有声音只保持了一定的相似性。

电影声画的节略形式既是声画共同运动的成果又持续推动着声音和画面的多向运动和时空真实感的主观构造。

随着电影声画的逐步走向成熟,电影中的声画关系逐渐固定为三种主要类型:
(1)声画合一。

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是声音、画面结合的艺术。

在影视作品中声音作为一种造型手段,与视觉造型相结合,共同参与着影视审美价值的创造。

即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生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步调协调一致。

其依据是人类视听接受的同步习惯和立体思维,作用在于加强真实度,丰富影像表达的层次性和立体感。

这种关系是电影中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声画关系,有时是唯一使用的一种关系。

声画合一时的声音完全依附于画面形象,为写实音。

当写实声音和画面同时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后,两种不同的感觉相互渗透和互为补充,使观众的感受变得更为深刻、真实。

(2)声画对位。

对位概念借自音乐的对位法,原指复调音乐中两个以上的,有独立表现的旋律的同时存在。

音调不同,节奏不同的若干声部可以结合,共同构成一首乐曲并形成复杂多变的对位。

各声部的强音、高潮、终止都不同时出现,各声部动机长短不一,力度、音色各不相同,但在统一风格的统领下,多声部可以达到和谐。

爱森斯坦提倡声画对位的目标是建构理性蒙太奇以反对直接表现对话给视觉语言带来的灾难。

因此,对位关系下的声画由于承载了同时进行的多种信息,它们的并置组合可以产生强烈的冲击力,触发观众思考超出画面和声音之和的新的意义。

就人声而言,声画对位意味着它和形象的关系应是同质异构的,也就是说,人声的形式与画面内的形象运动并无必然性,但在隐喻的意义上,二者可以借助蒙太奇手段获得同质性。

这种形式强调声音与画面的独立性与相互作用关系,通过观众的联想,达到对比、象征、比喻等对列效果,产生某种声画自身原本所不具备的新的寓意,拓展了作品的信息量,又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声画对比。

指画面和声音性质相反,存在强烈反差。

人声和画面内的声源对应关系不确定,依靠对比方式来联结。

声音和画面彼此具有相对独立性。

声音对比的价值正是在声音与画面的差异间显现别具一格的风格特征或实现对比的修辞效果。

《现代启示录》(Apoca
将美军直升机对越南村庄的空中攻击配以瓦格纳史诗般的音乐,战争的血火冲天与代表文明和生命激恨的音乐同步而行。

残酷的杀戮与轻松的游戏居然浑然一体,人类行为本身某种程度的荒谬在这样的对比面前撼人心魄,暴露无遗。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电影艺术中的听觉元素,电影造型表现手段之一。

电影声音包括人声、音响和音乐。

它们具有刻画人物、参与叙事、烘托环境气氛等作用。

在艺术表现能力上,电影的声音与画面同等重要,电影艺术形象是由声音形象与画面形象综合完成的。

声音可以使电影的视觉空间得到延伸,形成了电影艺术丰富的时空结构与更加复杂的语言形式;声音还创造出多种叙事节奏,增强电影艺术表现力。

画面与声音是构成影视作品的两个要素。

声音与画面只有协调、巧妙有机地配合才能产生立体、完整的感官效果。

在影视艺术中,声音和画面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它们的关系主要有声画同步,声画分立,声画对位三种。

1)声画同步是最简单、最常见的声画结合形式,它是指镜头中的视觉形象和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

声画合一时的声音完全依附于画面形象,为写实音。

当写实声音和画面同时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后,两种不同的感觉相互渗透和互为补充,使观众的感受变得更为深刻、真实。

2)声画分立是指镜头画面中视觉形象和它发出的声音互相离异的声画有机结合形式。

人们在听觉上的感受习惯与视觉上的感受习惯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画面的
突然切换在感觉上可以很自然,但当声音突然消失、出现和转换时,往往会在观众的身上产生很大的困扰,但有的时候要求一切声音与画面机械一致反而会降低作品的信息量或艺术感染力,而采取声画分立的方法,则可增加作品的信息量或艺术感染力。

声音和发声体不在同一个画面,声音是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的。

声画二者各自独立,从表面上看,各自表现不同的内容,但又通过二者的互相补充、彼此策应,产生了光是声音或光是画面本身所不能有的新的寓意。

3)声画对位是指镜头画面中视觉形象和声音分别表达内容,二者按照各自的规律去发展,从不同的方面说明同一涵义的声画结构形式。

这种形式强调声音与画面的独立性与相互作用关系,通过观众的联想,达到对比、象征、比喻等对列效果,产生某种声画自身原本所不具备的新的寓意,拓展了作品的信息量,又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