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纪录片的声画关系分析
谈谈纪录片的声画关系

谈谈纪录片的声画关系真实是纪录片的重要特征。
纪录片的真实性不仅要靠有真实的画面,还要靠有真实的声音。
纪录片不仅要重视画面语言的应用,还要重视声效语言的表达。
与电影不同,电影有一个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发展过程,而电视的声音是与生俱来的,电视是声音和画面合一的艺术。
作为最具电视特性的纪录片当然是“视听并茂”的艺术,其听觉部分当然是不可忽视,当我们在体会画面语言带来的冲击力的同时,声效语言元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纪录片中的声音成分主要有:人物同期声、自然音响、效果音响、解说词、音乐,它们在作品中经常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声音效果。
关于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一直是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争论不休的问题,而这种声画关系的争论常又表现在对声音的认识上。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声音的认识,主要有这样两种偏差:一种是主张以画面为主,声音是为了补充画面的不足,它注重的是画面的冲击力和表现力;而另一种则是强调解说的作用,画面只是图解解说的意义而已,它注重的是解说词的表意作用及创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
虽然这两种认识各有各的理由,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都忽视了电视本身所具有的表现特点。
电视纪录片作为电视节目中一种独立的表现形式,在创作过程中,声音的创作远比画面的创作要复杂得多。
这不仅仅是因为声音成分复杂,更是因为人们对声音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了。
纪录片的音乐,实际上是后期配上去的,运用得好,当然能够抒情表意,纪录片的音乐绝对不可以一灌到底,因为画面的节奏是变化的,孤立于画面以外的音乐,是没有效果的,或者是反作用的,也会影响作品的真实性的。
好的纪录片的音乐是有声源的,即画面上交代出发声体,如纪录片《英和白》有许多音乐不是后期加上去的,而是通过画面上交代出发声体,自然表达出来的,抒发了作品的感情色彩。
《雕塑家刘焕章》的结尾部分,随着画面中刘焕章的家渐渐远去,只见到见一条空荡荡的胡同,劈木凿石之声一直延续了非常时间,。
论中国纪录片的声画元素

论中国纪录片的声画元素我国电视纪录片从1958年诞生至今已走过了50年的发展历程。
现今,一大批优秀的中国纪录片有望登上国际知名的传播平台,《故宫》、《大国崛起》、《复兴之路》、《再说长江》等国产纪录片在海外市场的反响良好,中国纪录片的崛起更成为热门话题。
全球最著名的两家纪录片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和Discovery探索频道,不约而同地作出相同判断:中国纪录片将在国际上掀起热潮。
不仅在国际上走红,纪录片也逐渐成为国内的新收视热点。
一向被认为“曲高和寡”的纪录片,如今却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这得益于近年来纪录片展示出来的一个新特点――瑰丽丰富的影像盛宴和豪华震撼的视听效果。
一、纪录片需要真实的画面和声音纪录片是指描写、记录或研究实际世界的电影片,发展至今已逐渐成为人类认识和发现世界的手段之一。
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不需要演员来表演。
从《话说长江》、《再说长江》、《故宫》等我国多部经典纪录片可以看出,每部纪录片中都存在很多的画面元素。
如现场拍摄的画面、过去的影像资料、经过加工重制的“历史”等等,其中最常见的图像是作者为制作节目而专门摄制的画面,这是纪录片中最主要的画面形式,而声音的创作活动则是贯穿整个过程的主体线路。
纪录片的真实性既要靠真实的画面,又要靠真实的声音。
纪录片是“视听并茂”的艺术,不仅需要重视画面语言的应用,还要重视声效语言的表达。
虽然声画元素在每部片子中所占比众不同,但无疑,声与画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完美的组合在一起才是纪录片艺术的真谛。
声画元素做为杰出的表达方式,使纪录片富有真实性、艺术性的同时,更是传达出无限的文化、价值与道义。
纪录片英语为documenl,这个词的意思是文献、公文、证书、证件、凭证等,都有不可伪造的意思。
在法国的《电影辞典》中,对纪录片是这样定义的: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制作的影片称为记录电影。
真实是纪录片的特性,也是第一要素。
纪录片必须纪实。
纪录片所要纪录的是在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不论所纪录之事的素材是否能够在当下采集,都要保证其真实,这“四真”是纪录片的生命,也是纪录片与故事片、艺术片等其他类型电视片的最大区别,它必须取材于世界上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事情。
声画关系

声音和画面之间的相互关系被称为声画蒙太奇
声画关系
声画合一
也可以称之为声画同步,是指画面中的视觉形象与其所 发出的声音在时间上同步出现或消失,两者吻合一致。
声音加强了画面的真实感 提高了画面的感染力 画面又赋予声音可见性 两者相辅相成
声画关系
二、声画分立
又叫声画分离。声音和面说明同一涵义。不同步,声音与发
音体不在同一画面,以画外音的方式出现。
发挥声音主观化的作用,用以表现人物的思念
和回忆,揭示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实例分析
《阳光灿烂的日子》
中,老莫过生日的一 段,通过加入画外音, 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活
动。
声画关系
三.声画对位:声画相互离异,且意义反差 巨大
此时无声胜有声
通过冲突产生新的寓言,达到对比、象征、
比喻等效果。
“极悲事以乐景出之,极喜情以哀景赋之,
增其一倍哀乐”
声画关系
《辛德勒的名单》《教父》 等影片中,冷酷残忍的杀
戮场面,音乐却是优美柔
和悠扬的,配合以后出现 的效果却是反衬出故事的 残酷和人物内心的冷酷。
静默
指在有声的影视作品,所有声音在画面 上突然消失而产生的独特艺术效果。
声画关系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画面与声音是构成电影的两个要素。
声音和画面的关系是剪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的加入丰富了影片的信息,提供了形成节奏的重要手段。
声音与画面只有协调、巧妙有机地配合才能产生立体、完整的感官效果。
我们把声画组合看作是电影特有的表意手段。
实际上,因为电影画面的存在,电影声画的存在也必然发生变化。
电影话语与日常语言的相似性与相关性并不代表二者可以等同,相反,电影声画日常化的要求本身默认了电影话语与日常语言的某种差异。
日常语言与电影话语的不同通常在于前者是语言的完整形式,即包含了各种现实规定性的言语事实,而后者是特定艺术规则之下的节略性话语,它不是日常语言的完整复现,而是对一种基于充分表达可能性的有意节略。
这里所说的“节略”不是从普通语言学立场上看到的单一形式对多重意义的复合的那种由能指部分重叠引起的所指增容。
多样的影片其所指千变万化,对于电影声画来说,“节略”主要是指能指形式的变化。
假设一段3分钟时长的对话可以给我们带来听觉上的和谐感,现在将它放在一段线性的有分切的画面上就有可能产生不和谐感,它听起来可能快了也有可能慢了。
在视听感知的模式中,原先出于广播需要而强化的完整人声可能并不适用,必须经过重新处理,依据表意的需要或增速或减速,或放大或弱化……经过录放机器改变过的声音已经不是原有声音,它和原有声音只保持了一定的相似性。
电影声画的节略形式既是声画共同运动的成果又持续推动着声音和画面的多向运动和时空真实感的主观构造。
随着电影声画的逐步走向成熟,电影中的声画关系逐渐固定为三种主要类型:(1)声画合一。
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是声音、画面结合的艺术。
在影视作品中声音作为一种造型手段,与视觉造型相结合,共同参与着影视审美价值的创造。
即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生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步调协调一致。
其依据是人类视听接受的同步习惯和立体思维,作用在于加强真实度,丰富影像表达的层次性和立体感。
这种关系是电影中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声画关系,有时是唯一使用的一种关系。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默片时代,字幕是电影唯一的语言,在观众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不时插入的字幕,容易打断情节,严重影响了观众欣赏的兴趣,加上当时录音机和小汽车的出现,电影工业越来越不景气,上座率屡屡下降。
而1927年,美国华纳兄弟公司在多年实验的基础上推出的《爵士歌王》,代表着有声电影时代的开始。
有声电影的成功,让无声片时代的字幕被演员的对话或独白代替;让乐队现场伴奏(伴唱)被精心制作的音乐代替;甚至出现了人的脚步、呻吟、哭泣,动物的叫声,以及风声、水声、雷声、雨声等音响效果。
声音使电影银幕上的世界有声有色,也使观众耳聪目明。
如今,声音在影视中的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清醒的意识到,声音已经不只是对画面的说明或注释,它已经成为现代影视艺术表现手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影视艺术一种不可缺少的审美造型手段。
正如波布克在《电影的元素》中所说“电影一旦没有了声音,无论画面拍得多好,剪辑得多好,仍然不再有真实感,因而也失去了感染力”。
前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代表人物爱森斯坦也曾借助汉语的象形文字说“口”与“鸟”相加不只是意味着鸟有口,而是表达了“鸣”这样一种新的意义。
所以,声音与画画面的相互配合,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成为了一种新的审美创造。
人们通常把影视艺术中这种声音与画面结合的方式称为声画蒙太奇。
电影声、画之关系,越来越出现变化无穷的境界,新的声画语言组合方式也因而不断被电影艺术家们推出。
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主要有三种:1声画同步;2声画分离;3声画对位。
一、声画同步大多数情况下,画面与声音基本处于同步状态,即声音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环境产生的,显得真实自然。
画面要表达的主题、基调正是声音表达的主题、基调;声音所展现的情绪、情调也与画面所要展示的情绪、情调保持一致。
声画同步的处理手段是影视艺术作品中最常用的处理手段之一。
声音在其中产生的效果大多是一种烘托的效果。
在故事性较强的影视艺术作品中它可以强化艺术效果,帮助画面来共同烘托、渲染主题。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画面与声音是构成电影的两个要素。
声音和画面的关系是剪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的加入丰富了影片的信息,提供了形成节奏的重要手段。
声音与画面只有协调、巧妙有机地配合才能产生立体、完整的感官效果。
我们把声画组合看作是电影特有的表意手段。
实际上,因为电影画面的存在,电影声画的存在也必然发生变化。
电影话语与日常语言的相似性与相关性并不代表二者可以等同,相反,电影声画日常化的要求本身默认了电影话语与日常语言的某种差异。
日常语言与电影话语的不同通常在于前者是语言的完整形式,即包含了各种现实规定性的言语事实,而后者是特定艺术规则之下的节略性话语,它不是日常语言的完整复现,而是对一种基于充分表达可能性的有意节略。
这里所说的“节略”不是从普通语言学立场上看到的单一形式对多重意义的复合的那种由能指部分重叠引起的所指增容。
多样的影片其所指千变万化,对于电影声画来说,“节略”主要是指能指形式的变化。
假设一段3分钟时长的对话可以给我们带来听觉上的和谐感,现在将它放在一段线性的有分切的画面上就有可能产生不和谐感,它听起来可能快了也有可能慢了。
在视听感知的模式中,原先出于广播需要而强化的完整人声可能并不适用,必须经过重新处理,依据表意的需要或增速或减速,或放大或弱化……经过录放机器改变过的声音已经不是原有声音,它和原有声音只保持了一定的相似性。
电影声画的节略形式既是声画共同运动的成果又持续推动着声音和画面的多向运动和时空真实感的主观构造。
随着电影声画的逐步走向成熟,电影中的声画关系逐渐固定为三种主要类型:(1)声画合一。
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是声音、画面结合的艺术。
在影视作品中声音作为一种造型手段,与视觉造型相结合,共同参与着影视审美价值的创造。
即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生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步调协调一致。
其依据是人类视听接受的同步习惯和立体思维,作用在于加强真实度,丰富影像表达的层次性和立体感。
这种关系是电影中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声画关系,有时是唯一使用的一种关系。
声画关系案例分析

声画关系案例分析声画同步:这里指声音与画面同步配合,声音配合画面表达意义,同画面同起同落,两者相吻合,声音配合画面所表现出的人声、环境音、自然声等等。
这些与画面同步声音有时是“同期声”,有时依靠后期制作声响效果。
无论哪一种与画面同步的声音,都有着突出画面现场感、逼真感,消除观众与影片之间隔阂感的作用。
通常,电视新闻、纪录片等纪实类节目通常,电视新闻、纪录片等纪实类节目会常用同期声,以表现现场环境的真实,例如,新闻采访中被采访的人声,采访环境中的环境音。
而在影视作品中,利用特定的音乐、音响配合画面同步出现,能够起到强化画面意义的作用。
1.例如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人物对话时同步加入音乐,让观众理解故事的同时,烘托出氛围。
2.在陈凯歌导演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当由王志文饰演的老师给小春上最后一课时,衣着整洁的老师坐在琴旁为小春伴奏,两个人沉浸在乐曲中。
配合着音乐,观众看到了两人即将分离的不舍、老师对小春的爱和小春在音乐道路上的潜力和希望。
3.电影《孙中山》中,当北伐军出城跑步出征时,先是画面与脚步音响同步出现,然后音乐也同步出现,脚步声与音乐的低音声部相结合,加强了音乐的低音,显得更加雄壮和紧张。
更烘托出了战争紧张的气氛。
声音对立:指声音在画面外,与画面不同步,此时的声音更加突出其独立的意义。
声音1.例如,在美国电影《教父》第一部从2:36:38到2:41:50中,一边是圣洁的洗礼,优美的教堂音乐,沉缓的钟声,婴儿的哭声、祈祷声,另一边却是血洗五大家族的杀戮行动。
看来这部电影,你就会发现,它在剪辑手法上运用了交叉蒙太奇,而在声画表现方面却选择了声画对立。
黑帮仇杀的背后是很纯粹的利益,教堂的洗礼是很纯粹的非利益,将它们进行声画对立处理极具戏剧色彩,且给人以更大的震撼2.在电影《幸福时光》中,当吴颖回到家中看到鹊巢被鸠占领后,心情变得既悲凉又失望,而此时的声音却是口哨声,鼓掌声,欢呼声,声音传达出的热烈和兴高采烈的情绪与主人公的心境构成了极大的反差,这样,进行声画对立的处理更加反衬出人物内心的失望与愤懑、焦急与慌张的情绪。
纪录片中声音对画面的影响力

随着影视艺术的不断发展,声音已 经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同 的声音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精神感受, 可以带动内心情感,还可以激发对画面 没有表达出的东西的充分想象。声音的 表现手法中,一方面丰富着了画面本身 的表现力,;另一方面,画面所表现的 主题也因为由于声音的存在而得到升华。 经典纪录片声音之所以令人们记忆深刻, 是因为纪录片声音与纪录片画面达到了 完美结合,这样一来,在人们的主观感 受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就应该是密不 可分的。 那么,声音在纪录片中是随便安排 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纪录片中地 的声音不是导演随意安排的,通常是根 据影片自身记录节奏或者是记录对象发 展的时间顺序加以安排,合理运用。既 然是有规律地安排声音,那么兼顾声音 画面表达内容和观众对影片的理解成了 成为导演必须重视的问题。 人物塑造依赖于声音。首先,纪录 片中的人物语言是声音辅助人物塑造最 直观的表现,人物的社会阅历,、个人 三观等,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从而 辅助人物个性的塑造。其次,在人物性 格发生改变时辅助以音乐,能达到意想 不到的艺术效果如范立欣在“女儿”进 城后性格变化时配的节奏动感多变的电 子音乐。 纪录片自身的叙事节奏同样受到声 音的影响。纪录片发生的每一个场景都 114
▲
纪录片中声音对画面的影响力
席鲁豫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
伴有各种声音,人物个人动作,人物与 人物在场景中的交互活动等,一系列动 作伴随的声音都是服务于叙事节奏的。 此外,纪录片中的声音也承担起补 充叙事背景信息的作用。在叙事中,叙 事背景的交代是非常重要的,叙事背景 中包含的历史人文信息是深化纪录片叙 事主题的前提条件。如果说画面给人以 直接的视觉信息来源,那么声音则是间 接地给人以暗示,例如,《归途列车》 中农民工口中的“生产的东西外国人不 要了,买不起”,广播中的“金融危机” 等,间接暗示了记录背景是 2008 年,声 音带来的暗示性背景信息一下子被观众 所接收到,由此引发背景信息联想,从 而对这部纪录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更 深刻的认识,由此,便弥补了单纯只有 依靠画面所不能表达传递出来的信息, 纪录片叙事背景也因为声音恰到好处的 补充得到得以完受众会受到社会阅历 的限制产生不同的理解,因而必须需要 由声音去进行引导一个方向。,使声音 遵循一定的规律被安排在纪录片中,从 而达到声音和画面的完美结合。 如此一来,纪录片中的声音和画面 密不可分,声音也由此变得对画面独具 影响力。 1 纪录片声音对画面独具影响力的三种 关系 声音和画面的组合就像筷子和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后期合成创作
四、常见的无声字幕: 1,章节标题及内容提示; 2,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3,表明人物姓名,身份; 4,有意压缩解说,大量用字幕说明事件进展情况和结果; 5,数字和图示 五、常见的有声字幕是: 1,歌词; 2,访谈; 3,对重要内容在解说的同时,打出字幕以示强调,突出; 4,对说明性字幕配合电报,打出键盘声音。
第三节 音乐创作
音乐进入纪录片,其效果必然是与其他艺术元素良性互动的 关系——互为补充,配合,起到阐释,揭示作用。这就是与诸
元素亲密关系:互为载体,互为润色,互为依存,互为骨肉,
表现为:
1,音乐需要其他元素作为产生,存在的基础,载体; 2,音乐对作品总体起到烘托,渲染作用: 3,音乐借助其他元素而深化自身蕴含,增强感染力。 音乐的表现作用: 1)对作品结构起承转合的粘合作用 2)描绘作用:音乐的描绘作用是音乐表现作用用于表现人物 和景物环境的具体表现。
1)在充分肯定歌曲对纪录片的作用和影响的同时,应该指出主题 歌曲创作的另一面——过多,过滥。水平不高的主题歌曲创作 是另一种偏颇 2)音乐过满的偏颇直接影响作品艺术效果
第四节 后期合成创作
一、后期创作的重要性: 后期合成是对所有创作环节的总检查,后期合成是艺术创作的继续,而且 是关键性创作环节,是艺术和技术结合的完善 二、合成环节的创作任务: 对前面所以创作遗留的艺术和技术性不足,瑕疵进行修补。
各种声音具备——重视综合艺术的写意型; 不用解说,音乐——以客观记录为主的写实写意型 排除谈话,解说,音乐——写实型之一 没有解说谈话——写意型音乐片
第一节 “访谈”的选择与剪辑
访谈中插画面的利与弊??
插画面的作用是:使谈及的内容形象化,减少概念化,配合讲话扩 展信息量,消除声音剪辑痕迹,是处理谈话重复,冗长,语病的有 效方法; 能插的画面有两种: 1)与谈话内容有关的画面材料 2)谈话现场的人与物
第三节 音乐创作
配乐的基本要求:
1,统一性与多样性并重 统一性是音乐意境与作品思想吻合,众多乐段风格基调吻合两层含义。不允 许音乐独立于作品整体之外,互不配合;若干乐段之间,既要富有变化,又 要统一于作品风格;旋律与节奏在不失统一的基础上力求变化,多样。 2,抓特点 3,形离神不离
纪录片音乐创作的问题:
三、综合合成创作环节修改不足: 1,画面和声音剪辑粗糙; 2,低标准画面声音素材被“凑合”编用, 3,各种艺术手段随意运用,造成作品风格不统一; 4,访谈冗长,不简练; 5,解说词过满,挤压了其他声音; 6,音乐过满; 7,解说和访谈同在一个响度上,互相干扰; 8,现场声,音乐出现和结束突然:音乐音量强弱缺乏变化,一放到底; 9,应有的字幕不到位; 10,无声字幕过多,字号过少,造成视听困难
纪录片的摄影造型:
第一节 光学镜头物理特性与艺术功能
第三节 音乐创作
主题歌式音乐的特点: 1、一般由专人演唱 2、反复而不重复
主题音乐是歌曲主旋律产生若干变奏片段构成作品贯穿音乐, 不同的变奏形式的多层出现,反复而不重复,起到亲密作品结 构关系大的作用。
3、主题歌放在作品什么部位,效果是不同的: 主题歌放在开头,是主观感情基调的导入和设定,后面的变 奏是随着作品内容的深化和情节发展,使情感基调细化,深入, 融入作品,成为一体。
第二节 现场声选择与剪辑
现场声的普遍作用:渲染气氛和传达情绪,能有效地阐释画 面,使视觉形象的某种深层蕴含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因而具有其 他造型艺术难以代替的作用。
是声音剪辑艺术技巧营造了多种不同视听效果:先声夺人, 无声胜有声,蝉噪林逾静,用心灵倾听
发挥现场声的营造功能: 1,声音可以在先,引导画面组接 2,声音可有可无,有和无是一种效果 3,声音可多可少,可低可高 4,声音可以越来越远 5,声音还可以变无为有
纪录片的摄影造型:
第一节 光学镜头物理特性与艺术功能
摄影机的光学镜头依据焦距长短分为成像效果不同的标准镜头,长镜头, 广角镜头,显微镜头和变焦距镜头等; 一、以16毫米摄影机为例: 1、标准镜头:焦距为25毫米,视野角度45度左右,大体与正常人的眼睛相同。 长镜头:焦距长于25毫米者(50毫米,75毫米,100毫米,150毫米)成为长镜 头,也叫窄角镜头,远摄镜头,长镜头视角窄于40度以内,可达8度左右。 2、广角镜头:焦距短于25毫米者,称为广角镜头,短镜头。这种镜头视角宽 广,大体为60度到130度。 3、超广角镜头:视角在130度到180度者,为鱼眼镜头。 4、变焦距镜头:可以在拍摄过程中变化焦距—从广角到窄角,或者相反。
第七章 纪录片的声画关系
教学目标: 1,了解纪录片的声音类型及其造型作用 2,了解纪录片的声音剪辑与摄影造型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并掌握纪录片的后期声画合成创作。 教学难点:纪录片解说词的声音造型功能及技巧。
教学计划:使用1周[2+2课时]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纪录片的声音:
纪录片后期创作声音处理不同,形成纪录片多种形态。 声音是纪录片艺术风格的重要表现:
焦距与角度镜头焦距越短,视野角度越宽广,被摄物体成像越小,相反, 镜头焦距越长,视野范围越窄,景物成像越大。不同焦距,不同视野宽度的镜 头,在相同距离拍摄相同景物,便产生全景,中景,近景等差别。
纪录片的摄影造型镜头上的可调光圈,用以控制曝光量,保证准确曝光,避免进光过多或 过少而造成技术失误,还可以利用光圈创作特殊艺术效果。 景深:镜头“光圈”变化与“距离”变化产生焦点前后影像清晰的纵深范围, 成为景深。景深大,确保物像清晰的范围大,无需仔细校正聚焦点,景深小, 则必须校正聚焦点,才能确保图像清晰。 超焦距景深:光圈和距离配合产生景深变化,出现超焦距景深。利用小光圈, 拍摄较远景物,出现的超焦距是最大景深范围。焦距越短的镜头,超焦距范围 越大。在广角镜头上,可利用的超焦距从一米到无限远,都是清晰范围相反, 长焦距镜头,利用大光圈,拍摄较近景物,几乎没有景深,必须仔细校对焦点, 否则,不能保证景物聚焦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