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纪录片的声画关系
【精选】第四讲声画关系

声画无真正意义上的“分离”,声画分离 的意义就是“表现”。
声画关系中的特殊现象——“静默”,指在 有声影视作品中,所有声音在画面上突然 消失而产生的一种艺术效果。
“画内”、“画外”并非区分声画关系的 依据。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时空关系之复杂,在于它既有 画面的问题,也有声音的问题,还有作品的叙事 空间或非叙事空间的问题。
“声画关系”表明:影视艺术的形象是一 个视听形象,它既不同于视觉形象,也不 同于听觉形象,亦不是二者的相加。画面 和声音结合起来时产生完全不同的表现意 义和艺术感受。
声画关系有不同层面的意义:技术层面的 关系、心理—生理层面、艺术层面的关系 。
1、技术层面关系:声画同步、声画错位
是指声音和画面的物理对应关系,即当画 面中声源做出发声动作时观众同步听到该 动作的声音。
第四讲 声画关系
对声画关系的研究基于以下认识:
在影视艺术中声音和画面是两个不同的 符号系统,有着各自的叙事、表意的规 则;
声画关系不是视频系统+音频系统或画 面+声音的问题。
视听艺术对声画关系的处理其实就是两个 相反同时又相辅相成的问题:真实再现现 实生活中的视听经验,创造现实生活中没 有的视听感受。
2、声画的时空关系:声画同步、声画错位 、声画分离、声画对立或声画对位。
这一范畴的问题主要是涉及画面的空间属 性、声音的空间属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问题。
3、声画的(情感)表现性:声画同步、声画 对位、声画并行
利用声音与画面的错位,表达某种象征意 味。
一般意义上的声画关系主要有下面的几个 方面:
(1)对位(对立)
声画对位指声音和画面之间在情绪、内容 、艺术形象的表述上处于某种对立的关系 ,它是通过突显二者的差异来表述某种叙 事、象征或表现意义的。
纪录片《沿江而上》的声画关系分析0304191630

纪录片《沿江而上》的声画分析《沿江而上》是华裔导演张侨勇的作品,该片曾荣获台湾金马奖,在加拿大电影界最高奖项——基尼奖的颁奖典礼上荣获“最佳纪录片奖”。
我看完该纪录片后感觉:与其说这是一部纪录片不如说是一部纪实电影。
纪录片要求纯客观地记录,拍摄者只是旁观者,不参杂任何情绪和观点,但本片中有明显的摆拍痕迹,拍摄者的言语也融进了影片中。
可从整体上看,片子还是做到了客观而真实地记录,且内容发人深省!该纪录片以三峡工程作背景,围绕来自两个不同家庭的孩子余水和陈博宇的生活、工作对比展现了处于社会不同经济、文化阶层人的生活;在西方人眼中飞速发展的中国,存在严重的社会断层,在社会整体繁荣发展、光彩照人的背后,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有着“舍小家,为大家”却成为牺牲品又很难改变命运的弱势群体。
三峡大坝的修建也是如此,有很大的社会效益,但忽视了大坝背后人的面孔及其艰难生活!沿江而上,并不仅仅只存在一个余水这样的家庭!影片起始处,黑色的背景上呈现了一段白色的中英文对照的文字:“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以儒文化的典句开头,并只截取孔子对于四个层次人划分中的其三,其能指仅在此,其所指则意味深长,还没看下面的内容,真不知其所云!开头连续的镜头很平缓,色彩和影调都很暗淡,镜头的组接也没有什么规律,只有画面和略显悲凉的背景音乐,不明白有何意蕴,但营造了一种哀而愁的基调。
随着视角的转变,三峡豪华游轮出现,行驶在江面上,影片的解说词也出现了,作者以一个即将与三峡告别人的身份和口吻来进行解说,此时的声画关系呈现的是:声画统一。
“正朝着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大坝航行”“大坝完工后,百万的民众需迁移”“游客拍照留念,挥手作别”“到达第一站——丰都”“长江对岸已建成的搬迁居民区”等,这些部分的解说与画面都是统一的。
影片中也有很多场景声画合一,人物及同期声同时出现:一家人吃饭谈论余水上高中的问题、出去打工的事情;陈博宇工作前同朋友的相聚;游轮上游客的进餐、玩乐;老板给员工们上课;陈博宇在船上服务的表现;搬迁居民的抱怨;卖瓷器老板的哭诉等等,这些情节处人物同期声、画面、环境音响高度统一,表现同一主题,塑造了不同的人物群体,对比十分强烈。
试析纪录片的声音艺术特色及作用

纪录片中的音响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纪录片的真 时代性和地域性。
实感和独特的韵味。纪录片《故宫》之所以受到受众的一
二、纪录片音乐的丰富与韵味
致欢迎,就是因为编导对于音响上的把握尽量做到真实,同
纪录片的音乐可以丰富纪录片的内容,加强纪录片的
时重视音响的艺术表现。为了使受众更好地体会到故宫的 真实性、现场感,表现纪录片的风格和主题。
一,产生的效果自然是使人如临其境。
采用《浏阳河》旋律改编的音乐,充分表达了人们对领袖
2.用有声源音乐增加纪录片的真实性。
的哀悼,描写了人民对领袖的怀念之情。①
在纪录片《英与白》中,导演多次用到录音机里现场 放出的意大利歌曲,随着抒情浪漫的意大利女高音优美动
三、纪录片的人声的特色与表现
纪录片中的人声能够体现纪录片的真实性、地域性,表
面的严谨,尤其是主题音乐,不能什么音乐合适拉过来就 产、生活情景和长城的过去与现在。同期录音可以实时实
用,这是不可取的。过于随意,效果会适得其反。如果纪 地地录到拍摄现场的声场及其变化,捕捉到现场人物的对
录片讲的是60年代的故事,用的有声源音乐却是80年代的 白、气息以及一些动作声响,增强真实感和地域性。
4.用音乐表现纪录片的主题。
慎。在人物感情的深度难以用画面、文字来表现的时候,在
在纪录片《毛泽东》中,音响师很好地运用了歌曲《浏 画面气氛最需要渲染的时候,声音的作用才能够充分凸现,
阳河》作为音乐主题,因为《浏阳河》曲调应该是毛主席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纪录片声音的运用上,还要注意
最喜欢的一首故乡曲。毛泽东是浏阳河边韶山冲里走出来 声音的有效运用,要注意声音运用的节奏,不要过度地运
风格特点《 。故宫》中的音乐创作总体艺术设计是兼民族与 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历史背景。片中的电视节目几乎囊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默片时代,字幕是电影唯一的语言,在观众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不时插入的字幕,容易打断情节,严重影响了观众欣赏的兴趣,加上当时录音机和小汽车的出现,电影工业越来越不景气,上座率屡屡下降。
而1927年,美国华纳兄弟公司在多年实验的基础上推出的《爵士歌王》,代表着有声电影时代的开始。
有声电影的成功,让无声片时代的字幕被演员的对话或独白代替;让乐队现场伴奏(伴唱)被精心制作的音乐代替;甚至出现了人的脚步、呻吟、哭泣,动物的叫声,以及风声、水声、雷声、雨声等音响效果。
声音使电影银幕上的世界有声有色,也使观众耳聪目明。
如今,声音在影视中的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清醒的意识到,声音已经不只是对画面的说明或注释,它已经成为现代影视艺术表现手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影视艺术一种不可缺少的审美造型手段。
正如波布克在《电影的元素》中所说“电影一旦没有了声音,无论画面拍得多好,剪辑得多好,仍然不再有真实感,因而也失去了感染力”。
前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代表人物爱森斯坦也曾借助汉语的象形文字说“口”与“鸟”相加不只是意味着鸟有口,而是表达了“鸣”这样一种新的意义。
所以,声音与画画面的相互配合,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成为了一种新的审美创造。
人们通常把影视艺术中这种声音与画面结合的方式称为声画蒙太奇。
电影声、画之关系,越来越出现变化无穷的境界,新的声画语言组合方式也因而不断被电影艺术家们推出。
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主要有三种:1声画同步;2声画分离;3声画对位。
一、声画同步大多数情况下,画面与声音基本处于同步状态,即声音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环境产生的,显得真实自然。
画面要表达的主题、基调正是声音表达的主题、基调;声音所展现的情绪、情调也与画面所要展示的情绪、情调保持一致。
声画同步的处理手段是影视艺术作品中最常用的处理手段之一。
声音在其中产生的效果大多是一种烘托的效果。
在故事性较强的影视艺术作品中它可以强化艺术效果,帮助画面来共同烘托、渲染主题。
声画组合

声画对位指声音和画面内容并不一致,它与声画同步相反,又分两种情况,对立和并列。
1、声画对立指就是声音和画面内容相悖相反,声音不是画面的附属或补充,而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挖掘人物的内心活动,或营造某种情绪,暗示某种思想,声画对立产生了新的表象,形成了新质,有时可以成为隐喻蒙太奇。
如《有话好好说》对你爱不完和心情不错。
《幸福时光》中吴颖回到家中看到鹊巢鸠占心情悲凉失望,此时的声音却是口哨声鼓掌声,欢呼声,声音传达出的热烈和兴高采烈与主人公心境构成了极大的反差,声画对位更加反衬出人物内心的失望与愤懑、焦急与慌张。
2、声画并行并行即平肩而行,声音和画面内容既不以职业部相辅相成,也不是相对立,而是双车轨道,各行其道,,就像两条平行线,各自朝各自方向延伸,这种组合,可以增加容量,有时可生发新意,如《黄土地》翠巧一边纺线,一边唱歌,歌声和画面内容是平行发展,二者并没有必然的意义联系,但通过这种声画组合形式,我们一方面了解到翠巧的心灵手巧和勤劳能干,另一方面又了解到他的不幸婚姻,这样就增加了画面的容量。
声画对立和声画并行都是特殊的声画关系,在影片中只能偶尔为之,这种组合如果运用得好,可以更多的表述内容,生发出更多的审美联想。
声音串位声音和画面内容上的组合可以同步,也可以不同步,在时间配合上可以同时也可以不同时,在正常情况下,声画应当是同时性的,有时为了表现某种主管情绪,或制造特殊气氛,便让声音先于画面或后于画面出现,形成声画对位上的时间差,这便叫声音串位,它又分串前串后。
1、声音串前声音先于画面出现这叫串前,在《爱国者》中又多次声音串前的镜头,每次表现战争前,都是苏格兰风笛演奏的进行曲响起,然后画面才出现两军对垒的厮杀场面,这种色声音串前,就表现出了战争的一触即发性和连绵不断性,营造出炮火连天的战争氛围。
2、声音串后指画面声音已经隐去,但音响还不绝于耳,这种情况较多的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如一场浩劫过后,人们由于恐惧惊吓而形成了心理失衡,精神异常,二级老是出现浩劫时的声音,说明人物还没有从恶梦中挣脱出来。
第七章 纪录片的声画关系

教学目标: 1,了解纪录片的声音类型及其造型作用 2,了解纪录片的声音剪辑与摄影造型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并掌握纪录片的后期声画合成创作。
教学难点:纪录片解说词的声音造型功能及技巧。
教学计划:使用1周[2+2课时]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纪录片的声音:
纪录片后期创作声音处理不同,形成纪录片多种形态。
第三节 音乐创作
配乐的基本要求:
1,统一性与多样性并重 统一性是音乐意境与作品思想吻合,众多乐段风格基调吻合两层含义。不允 许音乐独立于作品整体之外,互不配合;若干乐段之间,既要富有变化,又 要统一于作品风格;旋律与节奏在不失统一的基础上力求变化,多样。
2,抓特点 3,形离神不离
纪录片音乐创作的问题:
2、动态构图是因被摄主体或镜头活动,使画面结构发生连续不断变化的构图形式,也 属于多意构图。这种构图往往是以起幅结构的均衡,和谐开始,因为人,物的活动, 进画出画而打破和谐,直到人,物的不断活动,进出,使落幅结构达到新的和谐。
与静态构图相比,动态构图画面是多意的,连续的,不失完整的。
(三)水平线构图,垂直线构图,斜线构图,曲线构图 (四)封闭式构图和开放式构图
纪录片的摄影造型:
第二节 视听时空统一——摄影构图之一
构图是画面布局,画面结构,是被拍摄体诸元素在画面中的配置,使画面 内容与形式相和谐,达到主体突出,画面简洁,形象生动,形式新颖的目 的。 摄影者是否把画面中特定内容表现得生动,优美,取决于构图处理以及对 光线,线条和色彩诸因素的运用。即恰当地确定画面景别,确定主体位置, 合理处理主体和陪体,主体与环境的关系,以及选择拍摄方向与拍摄高度, 巧妙配置形,色,光,影调,线条等因素,使之有机统一,和谐完美。
简述影视作品的声画关系

简述影视作品的声画关系。
①声画合一(声画同步\同期声)声音与画面同步配合,即“同期声”。
同期声指拍摄现场的人声、环境声、自然声,与画面同时起落。
声画合一时的声音完全依附于画面形象,为写实音。
当写实声音和画面同时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后,两种不同的感觉相互渗透和互为补充,使观众的感受变得更为深刻、真实。
如在《黄土地》、《菊豆》、《红高粱》中,具有西北风味的音乐使人们感受到了黄土高原的气息。
在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本来以为是一次小小的轻松的战斗,结果在天亮后却发现不只是情报中说的两个德国兵,而是“3个……4个……10个……16个”,女战士那轻轻的、平静的声音却让观众的心情不由得越来越紧张,越来越震颤,随着数字的增加,观众对敌我力量悬殊的战斗、对5个主人公的命运不禁产生了深深的担心和忧虑。
平静的、优美的景色中,偶尔从湖对面树丛中闪出一个德国兵的身影,和女兵轻轻的数数声剪辑在一起,造成的却是一种截然相反的效果。
这种声音与画面的同步加强了观众的真实感,让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刻画了人物,将观众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同期声在新闻类、纪实类节目中得到广泛应用。
新闻事件的现场报道中,记者对人物的采访、镜头对现场情况的纪录都属于同期声。
像《百家讲坛》、《人物》这样以人物的语言为信息传播主要途径的科教电视节目,大都采用同期声。
像《探索•发现》、《走近科学》这样以纪录事件过程为主要内容的科教电视节目,大都采用同期声。
②声画分立(声画分离)声画分离是影片的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声音与画面的关系是各自独立、互相补充的。
在声画分离时,声音一般不会来自画面之中,而以画外形式出现,但在总体情感、情绪上,又有一种相互映照的关系,它们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达到更高层次的统一。
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有个片段是小春在擦乐谱时心中想着谱子上的音乐,与此同时一段悠悠的小提琴曲响起,这音乐像是从小春的心里和粘满灰尘的谱子里流淌出来的。
纪录片中声音对画面的影响力

随着影视艺术的不断发展,声音已 经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同 的声音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精神感受, 可以带动内心情感,还可以激发对画面 没有表达出的东西的充分想象。声音的 表现手法中,一方面丰富着了画面本身 的表现力,;另一方面,画面所表现的 主题也因为由于声音的存在而得到升华。 经典纪录片声音之所以令人们记忆深刻, 是因为纪录片声音与纪录片画面达到了 完美结合,这样一来,在人们的主观感 受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就应该是密不 可分的。 那么,声音在纪录片中是随便安排 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纪录片中地 的声音不是导演随意安排的,通常是根 据影片自身记录节奏或者是记录对象发 展的时间顺序加以安排,合理运用。既 然是有规律地安排声音,那么兼顾声音 画面表达内容和观众对影片的理解成了 成为导演必须重视的问题。 人物塑造依赖于声音。首先,纪录 片中的人物语言是声音辅助人物塑造最 直观的表现,人物的社会阅历,、个人 三观等,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从而 辅助人物个性的塑造。其次,在人物性 格发生改变时辅助以音乐,能达到意想 不到的艺术效果如范立欣在“女儿”进 城后性格变化时配的节奏动感多变的电 子音乐。 纪录片自身的叙事节奏同样受到声 音的影响。纪录片发生的每一个场景都 114
▲
纪录片中声音对画面的影响力
席鲁豫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
伴有各种声音,人物个人动作,人物与 人物在场景中的交互活动等,一系列动 作伴随的声音都是服务于叙事节奏的。 此外,纪录片中的声音也承担起补 充叙事背景信息的作用。在叙事中,叙 事背景的交代是非常重要的,叙事背景 中包含的历史人文信息是深化纪录片叙 事主题的前提条件。如果说画面给人以 直接的视觉信息来源,那么声音则是间 接地给人以暗示,例如,《归途列车》 中农民工口中的“生产的东西外国人不 要了,买不起”,广播中的“金融危机” 等,间接暗示了记录背景是 2008 年,声 音带来的暗示性背景信息一下子被观众 所接收到,由此引发背景信息联想,从 而对这部纪录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更 深刻的认识,由此,便弥补了单纯只有 依靠画面所不能表达传递出来的信息, 纪录片叙事背景也因为声音恰到好处的 补充得到得以完受众会受到社会阅历 的限制产生不同的理解,因而必须需要 由声音去进行引导一个方向。,使声音 遵循一定的规律被安排在纪录片中,从 而达到声音和画面的完美结合。 如此一来,纪录片中的声音和画面 密不可分,声音也由此变得对画面独具 影响力。 1 纪录片声音对画面独具影响力的三种 关系 声音和画面的组合就像筷子和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纪录片的声画关系
真实是纪录片的重要特征。
纪录片的真实性不仅要靠有真实的画面,还要靠有真实的声音。
纪录片不仅要重视画面语言的应用,还要重视声效语言的表达。
与电影不同,电影有一个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发展过程,而电视的声音是与生俱来的,电视是声音和画面合一的艺术。
作为最具电视特性的纪录片当然是“视听并茂”的艺术,其听觉部分当然是不可忽视,当我们在体会画面语言带来的冲击力的同时,声效语言元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纪录片中的声音成分主要有:人物同期声、自然音响、效果音响、解说词、音乐,它们在作品中经常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声音效果。
关于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一直是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争论不休的问题,而这种声画关系的争论常又表现在对声音的认识上。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声音的认识,主要有这样两种偏差:一种是主张以画面为主,声音是为了补充画面的不足,它注重的是画面的冲击力和表现力;而另一种则是强调解说的作用,画面只是图解解说的意义而已,它注重的是解说词的表意作用及创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
虽然这两种认识各有各的理由,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都忽视了电视本身所具有的表现特点。
电视纪录片作为电视节目中一种独立的表现形式,在创作过程中,声音的创作远比画面的创作要复杂得多。
这不仅仅是因为声音成分复杂,更是因为人们对声音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了。
纪录片的音乐,实际上是后期配上去的,运用得好,当然能够抒情表意,纪录片的音乐绝对不可以一灌到底,因为画面的节奏是变化的,孤立于画面以外的音乐,是没有效果的,或者是反作用的,也会影响作品的真实性的。
好的纪录片的音乐是有声源的,即画面上交代出发声体,如纪录片《英和白》有许多音乐不是后期加上去的,而是通过画面上交代出发声体,自然表达出来的,抒发了作品的感情色彩。
《雕塑家刘焕章》的结尾部分,随着画面中刘焕章的家渐渐远去,只见到见一条空荡荡的胡同,劈木凿石之声一直延续了非常时间,。
雕塑家的形象也随着那一声声的撞击声深深地刻在观众的脑海里。
纪录片的音乐运用要慎重,因为音乐是表现主观的感情,而纪录片是追求客观的真实的。
纪录片声画一体化的复合结构,声音和画面往往并没有哪个更重要或谁补充谁的区别,它们都在表达一种真实的物质存在。
例如:画面是清晨早市,有叫卖声、汽车鸣笛声或者特定的现场自然音响,这些现场效果声本身并没有补充清晨早市画面在表达意义方面的不足,人们之所以大量运用这些声音,是在利用声音信息的潜在能力,通过声音和画面双重信息的相互作用,创造出一种真实感和现场感。
那种传统的音乐垫底,一铺到底的做法,之所以不受同行及观众的认可,也并不是因为它没有补充画面的不足,而是因为它忽视了声音传播信息的功能。
纪录片运用同期声有什么作用呢?首先,它能够增强现场的真实感,把观众带入纪录片所表现的环境和氛围里去,达到对真实世界的完整复原,其次,它可以增强节目的参与性和可看性,使节目不再是单方面的播音员解说。
人们注意到现在纪录片创作中,解说的声音在减少,创作者已经不是事先写好解说词然后再按解说词拍摄画面了。
解说词在片中的比例已经缩小了,有许多是化为同期声和字幕。
解说词的写作和“播读”也不再那么张扬创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态度,而是作为客观的叙述者为观众交代背景、连接内容。
所以多数纪录片的画外音解说“读”出来的感觉不再是“宣传腔”、“播音腔”,而是追求平实的,客观的、冷静的风格。
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纪录片通片没有解说词的,例如《微观世界》还有《迁徙中的鸟》,都是通篇使用现场声和音乐。
但这并不是在提倡纪录片通片都不用解说。
解说词为听而
写,解说词并不是不可以用来表现概念抽象的内容和创作者的主观情感,以及对画面视觉信息起整合作用,但是纪录片的解说词和画面不能够脱离,他们之间不仅仅是一个相互补充的关系,而且还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加强的关系。
在一些政论、历史、文化题材的电视片,如世界历史鸿篇巨制《大国崛起》等类型的电视纪录片中,对承载了许多信息的画面而言,更应该突出解说词的重要性,因为这类节目本身就是为了说理,表达观点,并影响观众,不说,就达不到目的。
但是,就综合的声效语言表现来说,人物同期声、自然音响、效果音响、音乐也都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常说传统的专题片“画面声音两张皮”,传统的专题片不是没有声音,只是它往往是后期播音员配上的解说词和后期配的音乐或者效果声,听起来非常完美,但是完美得不真实。
纪录一个人物的生活,听不到这个人的声音、听不到大自然的声音就觉得有所欠缺或是不真实了,一个没有声音的人就有可能是哑巴。
而全部用音乐做背景,真实性就大打折扣了。
在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声画关系受到人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