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沿江而上》的声画关系分析0304191630
简述影视作品的声画关系

简述影视作品的声画关系。
①声画合一(声画同步\同期声)声音与画面同步配合,即“同期声”。
同期声指拍摄现场的人声、环境声、自然声,与画面同时起落。
声画合一时的声音完全依附于画面形象,为写实音。
当写实声音和画面同时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后,两种不同的感觉相互渗透和互为补充,使观众的感受变得更为深刻、真实。
如在《黄土地》、《菊豆》、《红高粱》中,具有西北风味的音乐使人们感受到了黄土高原的气息。
在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本来以为是一次小小的轻松的战斗,结果在天亮后却发现不只是情报中说的两个德国兵,而是“3个……4个……10个……16个”,女战士那轻轻的、平静的声音却让观众的心情不由得越来越紧张,越来越震颤,随着数字的增加,观众对敌我力量悬殊的战斗、对5个主人公的命运不禁产生了深深的担心和忧虑。
平静的、优美的景色中,偶尔从湖对面树丛中闪出一个德国兵的身影,和女兵轻轻的数数声剪辑在一起,造成的却是一种截然相反的效果。
这种声音与画面的同步加强了观众的真实感,让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刻画了人物,将观众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同期声在新闻类、纪实类节目中得到广泛应用。
新闻事件的现场报道中,记者对人物的采访、镜头对现场情况的纪录都属于同期声。
像《百家讲坛》、《人物》这样以人物的语言为信息传播主要途径的科教电视节目,大都采用同期声。
像《探索•发现》、《走近科学》这样以纪录事件过程为主要内容的科教电视节目,大都采用同期声。
②声画分立(声画分离)声画分离是影片的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声音与画面的关系是各自独立、互相补充的。
在声画分离时,声音一般不会来自画面之中,而以画外形式出现,但在总体情感、情绪上,又有一种相互映照的关系,它们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达到更高层次的统一。
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有个片段是小春在擦乐谱时心中想着谱子上的音乐,与此同时一段悠悠的小提琴曲响起,这音乐像是从小春的心里和粘满灰尘的谱子里流淌出来的。
纪录片《再说长江》分影片析

纪录片《再说长江》分影片析纪录片《再说长江》分影片析记得Michael Moores 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所说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虚假的时代里”,因此我们大部分人都渴望了解虚假表象之下的真相。
其实,真实也是纪录片的生命。
纪录片所要求的是一种无假定性的真实,它不允许虚构,不允许造假,它必须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和寻找具有生活内涵的生活内容。
现在我通过国家地理频道的《大河生命(长江篇)》与中国拍摄的《再说长江》来分析一下长江叙事与纪实伦理。
一、叙事手段对比。
纪录片叙事手段分为长镜头、同期声、人物述说。
1.长镜头对比。
运用长镜头纪录事件过程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特色和根本手段之一。
长镜头的真实在于对物质现实的不间断纪录,摄像机好比观众的眼睛,在事件发生的现场观察、感受所发生的一切,这种强烈的现场性和参与性使观众在很多时候已经忘记了是在观看电视,这也就是纪录片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因此,在运用长镜头时,尽量透过平凡的生活表象揭示出深蕴其中的哲理。
《大河生命》里,通过特写、近景、远景等有顺序的切换,我发现它们的镜头是很有秩序,慢慢用镜头告诉你一切东西。
而且,它的镜头很关注一些生活细微的东西,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生活气息。
它的镜头很喜欢对准生活中的人们,善用人们的表情告诉我们一些东西。
相反在《再说长江》里,我发现它很喜欢用一些长江的景色的远景与特写不停地切换,缺少必要的剪裁和选择。
而且很多时候镜头与同期声表达内容不太相关。
2.同期声对比。
电视作为声画艺术,其真实性的表现必然也要从声、画两方面来实现,同期声无疑是电视纪录片实现声音记实的最重要手段,这样才真正避免声画两张皮的缺点,不事雕琢、不加粉饰地纪录原汁原味的同期声、现场声,保持生活的原生形态。
《大河生命》里的同期声基本保留了拍摄当时的现场声音,水声、机器声等基本都能听到。
《再说长江》也同样保留了当时拍摄的很多声音。
这样让观众更能感受纪录片的真实。
解说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录片解说的作用主要是引导观众、补充画面。
节奏学习在概念图中的“减负增效”

节奏学习在概念图中的“减负增效”周淼慧【摘要】随着“减负增效”的热潮波及面越来越宽,各地区教育部门对“减负增效”高度重视,各个学校针对“减负增效”出台各类政策,大多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日常课堂教学上着手,配合教学辅助工具来实践“减负增效”.笔者在实践中却是反其道而行,先从教学辅助工具的某些针对性功能上入手,根据其功能特性的要求再来设计教学思路.也就是说,以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为基点,设计突出其功能性的教学思路来达到“减负增效”和教学有效性的目的.【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4(000)018【总页数】2页(P50-51)【关键词】概念图;节奏;减负;增效【作者】周淼慧【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正文语种】中文概念图是一种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相互关系的图示方式。
它是能够直接指导教师进行整合教学的,易操作的工具化平台。
概念图不仅可以用来评价学习、建构知识、进行头脑风暴、合作交流等,最关键的是它可以实践教师减负增效,提高教学有效性。
近年来,减负增效的落实越来越来具体化、深入化,尤其中小学针对“减负不减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减负增效”就是用另一种形式和手段来实现教学有效性,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多的知识,同时能拥有愉悦的心情。
那么如何在音乐节奏教学中同时做到既减负又提高教学有效性呢?音乐学科与语数外学科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语文中的成语、数学中的公式,英语中的句型,这些固定存在的模式在音乐中毫无意义。
音乐是随意的、多变的,它甚至没有绝对的对错。
比如利用几种节奏型,可以创作出无数条不同的节奏。
这就是音乐对学习者的要求——灵感、多变!在灵活的音乐中,各个繁琐而细致的内容很容易被混淆记忆或遗漏记忆。
教学实践表明,利用概念图进行音乐基础教学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笔者在学校音乐节奏教学中利用概念图,针对减负并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穿行在真实与艺术之间——《沿江而上》解析

上 世纪九 十年代 , 举世 瞩 目的三峡 水 电站开 始动工 , 生 活 在长 江两岸 的两百万 百姓 需要 搬迁 。《 沿 江而 上》 在这样
的事件 背景下 酝酿完成 , 影 片 围绕 两 个 年 轻 人 的成 长 展 开 ,
从 经济 、文化等 多方面 展示 了三峡 工程 对普通 百姓命 运 的
社 会 生 活 的认 识 。
本 片的一 大 特色 就是 采 用 了平行 蒙 太奇 的 剪辑 技巧 , 这并 没有 打破纪 录片坚持 的真 实性原 则 ,只是 一种结 构方
式 和 思 维 方 式 。电 影 中 常 常 运 用 这 一 艺 术 表 现 手 段 。 许 多 优 秀 的 纪 录 片 也 会 采 用 这 一 手 段 以达 到 创 作 者 的 意 图 。《 沿江
难地维 系生活 , 使 影 片充 满 张 力 , 引人人胜 。
二、 艺 术 的 剪 辑 技 巧
是镜 头 聚焦 的略 微调整 , 却 投射 出社会 对 “ 人” 的尊 重 , 对 时
代 大 洪 流 中 个 人 命 运 的关 注 ,通 过 物 理 镜 头 记 录 普 通 人 的
日常生 活从 而展 现 了小 人物 的精神 世界 ,表达 了创作 者对
民化 的 视 角 关 注 底 层 老 百 姓 生 活 状 态 和 生 活 质 量 。虽 然 只
余水一 家无处 安身 , 为 了生活 , 他们 选择 在 长江边 上搭一 个
棚棚 屋 ,白天 照料种 在江 边的 玉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上 围在蜡 烛旁 吃晚
饭 。棚棚屋 内家徒 四壁 , 养 的鸡也是 和人一起生活 。为了让 弟妹读 书 , 余水 无奈去游 轮上打工 。中国社 会发展 出现 的种 种矛盾在 这个家庭 的生活 中集 中体现 出来 。狭窄 的空 间 , 艰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诗意景观”解读——以电影《边走边唱》与《长江图》为例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诗意景观”解读——以电影《边走边唱》与《长江图》为例生态美学视域下的“诗意景观”解读——以电影《边走边唱》与《长江图》为例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古至今一直是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当代背景下,面对生态危机的严峻形势,生态美学的视角成为关注和思考的焦点。
生态美学,作为一种关注生态伦理与环境凝视的美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
如何通过艺术创作呈现出生态美学的观念,成为了需要探索与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以两部电影《边走边唱》和《长江图》为例,探讨生态美学视域下的“诗意景观”解读。
《边走边唱》是托尼·莱斯(Tony Leung)主演的一部香港电影,讲述了一名歌手在船上向一位自然摄影师诉说着他的一生故事。
电影以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紧密关系为切入点,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生态关系。
影片中,大自然以其雄奇美丽的风景和力量,成为主人公诉说自己故事的背景。
这种不仅仅是作为背景装饰,而是以一种全新的生态美学视角表达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电影将环境与情感融为一体,凸显了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的关系。
影片中的自然景观以其独特的美感触动了观众的内心,引发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例如,片中的一幕描绘了一场雨后的彩虹,体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灵动。
这样的场景不仅仅是为了增加美感,更是通过自然景观的表达,传达了对自然和人类和谐相处的渴望。
与《边走边唱》不同,《长江图》是一部记录电影,描述了中国长江两岸的自然风景。
电影以其壮丽的画面将长江两岸的壮美景色展现给观众。
影片通过介绍长江三峡等自然景观,揭示了大自然的伟力和独特之美。
这些风景在电影中呈现为一幅幅闪烁着生命力的画卷,让观众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长江图》中,导演通过记录自然景观的方式,使观众更加了解自然的力量和美妙。
影片没有过多的对白和解说,而是靠图像的呈现让观众自行感受。
这种方式更加贴近生态美学的精神,通过画面的表达直击人心,使观众更加关注和珍视大自然。
浅谈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趋向

1、《沿江而上》导演:张乔勇2007年/93分钟/加拿大/英语入围2007IDFA(阿姆斯特丹电影节)影片简介:一艘豪华邮轮沿着长江航行。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致力于在长江上建造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大坝,而这也将是长城之后最巨大的工程。
加拿大籍华裔导演张乔勇用了差不多两年时间记录了两个家庭背景不同的却同样出生在长江上游的年轻人在三峡工程的大背景下的生活变化。
余水是家里的长女,因为三峡工程她家不得不进行搬迁,这使得这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家庭的生活更加困难。
余水在16岁时被迫辍学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活,她成为长江上一艘豪华观光邮轮的服务员。
与余水在同一个邮轮上工作的陈波宇则来自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
他是家里的独子,从小过着优越的生活,长相帅气并且有一颗追求成功的心。
但是从小被娇生惯养的他在工作中屡屡碰壁……《沿江而上》是一部戏剧性、冲突性的长片纪录片,结合让人惊叹的摄影画面以及优美的配乐,刻画了21世纪中国人的梦想与生活轨迹。
2、《幸福的敌人》获奖情况:2006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IDFA)银狐奖2007年圣丹斯国际电影节世界电影评审团奖导演:伊娃·穆尔瓦2006年/58分钟/丹麦简介:这是一部记叙个人的勇气的影片——这样的勇气让一个女子矢志改变世界、并站到了这场改变世界的战役的前端。
《幸福的敌人》的女主角,马拉莱·厥亚,是一个28岁的阿富汗女子。
她作为沃雷西捷格地区的国民代表,参与竞选议员;本片则跟踪拍摄了整个过程。
这是阿富汗30年以来第一次民主的议会选举。
其间她收到4次有意图的谋杀,侥幸逃脱;在重重保安的环卫下和多次的生命威胁下,马拉莱不懈地宣扬着她的政治信仰。
《幸福的敌人》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示了阿富汗人民的生活现状。
这是一个被战争摧毁、被传统驱动的社会,但是这里的人有很强的改变现状的渴望:可是在一个文盲的社会,在一个贿票成风的社会,在一个妇女都不能出门选举的社会,民主如何才能生根发芽呢?该片提醒我们:单靠西方文质彬彬的外交官和荷枪实弹的兵士,民主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
80年代大型纪录片

• 解说人,李易,大学生时代自己曾经为 《话说长江》工作组打过杂。干一些为来 信观众寄回信的工作。 他的配音作品:大 型新闻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改 革开放二十年》,电视专题片《孙子兵 法》、《欧洲中世纪文明》,电影《豪门 恩怨》、《草原小屋》、《约翰· 克里斯朵 夫》、《空中大灌篮》,以及广告片德芙 巧克力、中国网通等。
• 据了解,此次拍摄的《新丝绸之路》是在二十五 年前拍摄的基础上,依靠强有力的学术理念的支 持,对草原、和田、库车、吐鲁番、楼兰、喀什、 西安等具有典型变化的地点进行深入拍摄,对当 地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探讨。 • 日本NHK电视台负责人透露,相比二十五年 前拍摄的《丝绸之路》,本次重拍的《新丝绸之 路》融入了更多的艺术创作成分和一个观察历史 的新角度。对于一些存在学术争议的有趣问题, 导演和创作人员不再提供一个固定和确凿的答案, 而是通过一种“发现的发现”来提供多种思维的 可能性。
•
应当说,《再说长江》由于拥有20年前《话说 长江》留下的丰富的影像资源,这就提供了一个 进行视觉形象对比的优势。这个对比直观地、有 说服力地凸现出了长江的变化。对于《话说长江》 中还没有出现的新的人、事、物,给以了重点的 充分表达;对于《话说长江》中已经表现的内容, 通过对比看到了今日发生的变化;对于《话说长 江》中典型的、象征性的细节,有了延续性的表 达,而形成一脉相承;对于《话说长江》中出现 的重要的人文景观、典型人物,在新的采访和纪 录中,又形成了呼应与对比。
• 长江,在20多年发展中,成为中国高速发展的最 集中、最典型的地域。长江巨变的标志是:上游 的重庆直辖成为中国最大的直辖市,中游的世界 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主体竣工;下 游的长江三角洲高速发展和浦东开发,以及长江 源头地区世界海拔最高和最长的高原铁路——青 藏铁路的建成通车;横贯长江的世界最大的水利 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全面启动,这些世纪工 程见证了长江的巨变,也是20年前《话说长江》 影像中所没有的崭新的内容。
我国电视纪录片在创作理念和手法上的革新-以《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为例

等 这 一 系列 条件 日趋 成 熟 的 时候 , 时 的 电视 界 在 深 刻 的 反 《 当 话说 长江》 见山见水 ,再说 长江》 《 则是 见山见水又见人 。” 省 中 , 心思 变 , 人 电视 纪 录 片 酝 酿 着 一 场 深 刻 的 变 革 。现代 意 又 如 在 第 二 十 二 集 《 山 说 “ ” 中 讲 述 了 庐 山 的 人 和 背 后 庐 庐 》
摘 要 : 与 《 说 长 江 》 比 ,再 说 长 江 》 电视 理 念 上 多 元 融 合 的 形 态 ,从 睁 大 眼 睛 看 世 界 再 到 学 习 借 鉴 消 化 和 话 相 《 在 的创 新、 视技 术上 的突破 , 电 它折 射 出 这 二 十 年 间 中 国 纪 录 探 索 吸 收 国 际 化 创 作 元 素 ,我 们 已经 进 入 了创 新 发 展 的新 片发 展 变 迁 的 璀 璨 光 芒 。本 文 通 过 对 两 部 恢 弘 的 社 会 画 卷 时代 。
纪 录 片 , 其 超 常 的 制 作 和 深 刻 的 思 想 内容 , 现 着 极 高 的 以 体 历 史 、 化 和 审 美价 值 , 集 体 智 慧 的结 晶 。 文 是 中国大型电视纪录片三段式成长轨迹 中 国 大 型 电视 纪 录 片经 历 了 向世 界 学 习 、 探 索 中 提 高 、 创 新 谋 发 展 三 个 阶 段 ,如 今 已成 为 中 国 电 视 节 目 中 最 有 文 化、 品位 和 实 力 的 节 目类 型 。 早 期 中 国 电 视 纪 录 片 被 称 为 宣 教 片 时 期 , 比较 重 视 文 本 , 赖 解 说 词 , 过 解 说 , 思 想 直 接 灌 输 给 观 众 , 到 政 依 通 将 达 治 教 化 目 的 , 被 称 之 “ 里 尔逊 式 ” 统 天 下 的 时 代 。 这 种 也 格 一 单 一 的形 态 模 式 直 到 2 0世 纪 八 十 年 代 中 日合 拍 《 丝绸 之 路 》 时 才 被 打 破 。在 合 作 拍 摄 中 , 中方 人 员 明 显 地 感 觉 到 日 方 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沿江而上》的声画分析
《沿江而上》是华裔导演张侨勇的作品,该片曾荣获台湾金马奖,在加拿大电影界最高奖项——基尼奖的颁奖典礼上荣获“最佳纪录片奖”。
我看完该纪录片后感觉:与其说这是一部纪录片不如说是一部纪实电影。
纪录片要求纯客观地记录,拍摄者只是旁观者,不参杂任何情绪和观点,但本片中有明显的摆拍痕迹,拍摄者的言语也融进了影片中。
可从整体上看,片子还是做到了客观而真实地记录,且内容发人深省!
该纪录片以三峡工程作背景,围绕来自两个不同家庭的孩子余水和陈博宇的生活、工作对比展现了处于社会不同经济、文化阶层人的生活;在西方人眼中飞速发展的中国,存在严重的社会断层,在社会整体繁荣发展、光彩照人的背后,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有着“舍小家,为大家”却成为牺牲品又很难改变命运的弱势群体。
三峡大坝的修建也是如此,有很大的社会效益,但忽视了大坝背后人的面孔及其艰难生活!沿江而上,并不仅仅只存在一个余水这样的家庭!
影片起始处,黑色的背景上呈现了一段白色的中英文对照的文字:“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以儒文化的典句开头,并只截取孔子对于四个层次人划分中的其三,其能指仅在此,其所指则意味深长,还没看下面的内容,真不知其所云!
开头连续的镜头很平缓,色彩和影调都很暗淡,镜头的组接也没有什么规律,只有画面和略显悲凉的背景音乐,不明白有何意蕴,但营造了一种哀而愁的基调。
随着视角的转变,三峡豪华游轮出现,行驶在江面上,影片的解说词也出现了,作者以一个即将与三峡告别人的身份和口吻来进行解说,此时的声画关系呈现的是:声画统一。
“正朝着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大坝航行”“大坝完工后,百万的民众需迁移”“游客拍照留念,挥手作别”“到达第一站——丰都”“长江对岸已建成的搬迁居民区”等,这些部分的解说与画面都是统一的。
影片中也有很多场景声画合一,人物及同期声同时出现:一家人吃饭谈论余水上高中的问题、出去打工的事情;陈博宇工作前同朋友的相聚;游轮上游客的进餐、玩乐;老板给员工们上课;陈博宇在船上服务的表现;搬迁居民的抱怨;卖瓷器老板的哭诉等等,这些情节处人物同期声、画面、环境音响高度统一,表现同一主题,塑造了不同的人物群体,对比十分强烈。
长达一个半小时的纪录片,镜头范围很狭小,经常在余水的家庭和游轮上的场景间切换。
整个片子中人物的语言,解说词也比较少,从总体看,这个片子是以画面为主的,声音起辅助作用,但如果没有声音,片子中蕴含的深层社会反思意味则很难体现出来。
在现今的影视业中,声音和画面往往是一体的,二者相互补充。
声音和画面有各自的优点和缺陷,画面形象、直观但具有多义性,声音准确、具体但缺乏形象性,声画一体,让声音承担叙述表现功能,画面承担描写再现功能,通过不同的声画关系组合,给观众不同的影视感受!再加上现代人已经习惯于接受,思想常常喜欢被别人牵引,而不愿过多的思考,因此无论是单纯的视觉冲击还是声音绕耳,只作用于观众的某一感官,效果也没有多重感官刺激来的深刻而有效。
声画一体并不是说二者要平分秋色,结合所要表现的内容,二者往往是存在主次之分
的。
《沿江而上》这部纪录片我觉得是以画面为主的。
其镜头的组接和镜头表现力很有特色:对比式的蒙太奇组接方法以及镜头中的非语言传播!
片中很多镜头组接大都采用对比的方法:展现了长江对岸新建的搬迁居民区后镜头立马切到岸边还未被淹没的余水家的破棚;展现了余水因家庭困难无法继续上高中后,镜头又切到了家庭条件还不错的陈博宇的聚会、玩乐以及因得到应聘而放弃读书;展现了游轮上人的欢乐以及远处城市中灯火辉煌的景象后,镜头又切到了余水家人、狗、鸡、猫挤在一窝仅点着蜡烛的场景等,除此以外,镜头中还有余水和陈博宇不同工作的对比,余水和室友休息时不同表现的对比以及最后余、陈二人不同结果的对比!通过对比冲击,处于社会不同经济基础上的两代人形象鲜明的展现出来,以及类似余水家这样生活艰难的家庭境况也深入人心。
影片镜头语言中存在很多非言语传播,主要是余水的表情、动作,以及她爸妈的神情,还有弟妹的沉默无言。
余水爸爸和妈妈苍老、油黑、饱经岁月沧桑,神情甚至有些呆滞的面孔传递出他们生活的艰辛和任劳任怨;弟妹在整个片子中除了一处在昏暗烛光下的读书场景外再没有发出任何声音,但有他们眺望远处的背影,寄予了对新生活的期望,但能改变吗?余水的表情中有着怨恨与恐惧,常有的动作是撅嘴,当她不能上高中时,吃饭时撅嘴,不给爸爸盛饭,甚至踢狗;到船上工作时,安排到洗碗间,劳作辛苦她也撅嘴;上培训课时,她也撅嘴,天生的经济、文化差距让她感到不合群、感到恐惧、感到不满……这些都没有明说,但都暗含在镜头语言之中。
除了镜头语言外,环境音响、人物语言也存在暗示和讽刺之意:开头游轮在长江上行驶时解说中曾言:“我一直以为有一天我会看到爷爷记忆中的中国,但实际上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一个崭新的国度”此时片中运用的是拉镜头,江、船、山渐渐远去,意味着曾经拥有过的已远去、已不复存在!还有一处解说:“河水在慢慢上涨,我爷爷的故事也随之慢慢消逝”解说声融汇在渔舟、晚霞以及古老的歌声之中,意味深远!当余水因不能上学了,坐在角落里时,镜头对准那只母鸡的叫声好几秒,似是余水的哭泣!当余水说我家生活还不错、就是房子破,但吃的还好时镜头环绕呈现的是家徒四壁,凌乱不堪,家具残破的场景!余水初中辍学,打工养家糊口,陈博宇已经19岁,但他被辞时说:我还可以去读书,家里有抚养我的责任!这一切暗示需要慢慢去体会才能明了,明白差距与社会的断裂!
三峡工程造福了很多人,但那些牺牲的贫者、弱者,却永远处于贫者、弱者的地位!又想起开头孔子的那段话,不明白导演的真正意图,但有种自己的体验: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三个不同的层次,是否暗含着社会中不同层次中的人。
余水似乎是困而学之者,在船上学习做人、认真做事,学习为消费者服务,她因客观条件而困,因意识形态的差距而困,处于困之中是否会知晓社会之真实?通过了解这部片子的幕后得知,现实中的余水看了影片后说,她看到了自己生活的宿命,但她决定改变,她要回到学校继续读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