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市场业务和银行准备金的一些问题

合集下载

货币政策 (2)

货币政策 (2)

第十章货币政策一、习题一、填空题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必须服务于()。

3.()是指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控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是物价总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而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要把物价水平控制在一定的幅度内。

4.()是指凡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

其实际上是指将失业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合理的限度之内。

5.一般性货币政策一般包括()、()、()三大工具,通常被人们称为三大传统法宝。

6.目前许多国家对期限不同的存款,规定不同的存款准备率,存款期限越短,其货币性越强,法定准备率就越()。

7.当中央银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法定准备率。

8.()对金融和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作用,就是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有价证券来完成的9.市场利率是影响货币供需与()的一个重要指标。

10.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将首先对某些()产生一定的影响。

11.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就是通过对资金用途、资金利率等有目的的选择,调节货币的()。

12.比较适宜用作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是货币供应量和()。

13.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货币政策的()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

14.中介目标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类是()。

15.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是具有()、()和()。

二、判断题1.稳定物价是指保持物价水平的绝对稳定。

2.充分就业是指社会劳动力100%的就业。

3.货币政策的经济增长目标,应主要着眼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而不是仅仅关注于它的短期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其他国家全部货币收入和全部货币支出相抵后基本平衡,必须无顺差或逆差。

5.实施公开市场业务时,中央银行是处于主动地位。

宏观经济分析试题答案

宏观经济分析试题答案

第6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l简释下列概念:自动稳定器、权衡性财政政策、功能财政、周期平衡预算、公债、充分就业平衡预算、挤出效应、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答:(1)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又称“内在稳定器”,指在国民经济中无需经常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经济 自动趋向稳定的因素。

例如,一些财政支出和税收制度就具有某种自动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可以自动配合需求管理,减缓总需求的摇摆性,从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

在社会经济生活 巾,通常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等。

例如,在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

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

但是,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

因 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政策措施。

(2)权衡性财政政策权衡性财政政策又称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指由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有限,为确保经 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的财政政策。

当认为总需 求非常低,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来刺激总需求。

反之,当认为总需求非常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 抑制总需求。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功能财政思想的实现和贯彻,也就是凯恩斯主义的“需 求管理”。

该政策在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效果不错,但之后出现的滞胀使它受到了怀疑。

(3)功能财政功能财政又称为“职能财政”或“机能财政”,是关于国家财政活动不能仅以预算平衡为目的,而应以充分发挥财政的经济职能,保持整个经济稳定发展为目的的理论,根据斟酌使用(权衡性)的财政政策,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

金融学原理复习思考题

金融学原理复习思考题

金融学复习思考题绪言货币银行学的研究对象Ch1 对货币的初步认识重要概念货币货币制度本位币格雷欣法则流动性有限法偿无限法偿简答题1、什么是货币制度?其主要构成要素有哪些?2、什么是信用货币?其基本特征是什么?3、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说科学地划分货币层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试举例说明之。

5、为什么说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不稳定的货币制度?Ch2章信用与利息重要概念信用消费信用信用工具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市场利率官定利率公定利率简答题1、为什么说商业信用是现代信用的基础,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2、决定利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Ch3 金融市场重要概念直接金融间接金融金融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同业拆借回购交易简答题1、什么是货币市场?它包括哪些子市场?其主要功能有哪些?。

2、什么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其特点是什么?3、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与普通定期存单有哪些区别?一,有规定的面额,面额一般很大,而普通的定期存款数额由存款人决定。

二,可以再二级市场转让,具有较高的流动性。

普通定期只能在到期后提取,提前支取需要支付一定的罚息。

三,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利率通常高于同期限的定期存款利率,并且有的大额可转让存单按照浮动利率计息。

四,通常只有规模较大的货币中心银行才能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4、比较: 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一级和二级市场股票和债券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论述题1、试述金融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主要功能。

(1)聚敛功能。

是金融市场能够引导小额分散资金,汇聚成能够投入社会再生产的资金聚集功能。

在这里,金融市场起着资金蓄水池的作用。

不同经济部门的资金收入和支出在时间上总是对称的,一些部门可能会存在闲置资金,而另一些部门可能会有融资缺口。

金融市场为两者的相互融通提供了便利。

因此这个功能又称融通功能。

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融通资金的场所;资金融通是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也是金融市场的初始功能。

我国货币制度、汇率制度介绍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货币制度、汇率制度介绍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货币制度、汇率制度介绍及存在的问题前两期我们已从一些方面对人民币前景进行了分析,相信大家对人民币也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

根据读者建议,今天我们将浅谈的是我国的货币制度、汇率制度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要分析这一点,我们首先应该知道我国现行货币制度和汇率制度的基本制度:我国的货币政策四大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利率政策人民币汇率制度: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介绍和分析:公开市场业务:我国的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交易对象是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交易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其中,回购交易包含正回购和逆回购,现券交易包含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中央银行票据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

中央银行一般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

准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银行贷款:中央银行贷款分为再贷款和再贴现。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持有的未到期已贴现商业汇票予以贴现的行为,中央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再贴现总量及利率,明确再贴现票据选择,达到吞吐基础货币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目的,同时发挥调整信贷结构的功能;中央银行贷款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简称再贷款。

中央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再贷款的总量及利率,吞吐基础货币,促进实现货币信贷总量调控目标,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和信贷投向。

利率政策: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1、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2、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

3、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中央银行三大基本政策工具各自的优缺点

中央银行三大基本政策工具各自的优缺点

3、请比较中央银行三大基本政策工具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请以近期货币政策为例。

一、存款准备金优点: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它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容易实施的手段;存款准备率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一旦确定,各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都必须立即执行;准备金制度对所有的商业银行一视同仁,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同样受到影响。

不足:一是作用过于巨大,其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的影响都太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中央银行因此有将准备率固定化的倾向;二是其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的影响。

这一工具是一件威力巨大但不能经常使用的武器。

适用条件:为了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央行宣布自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已是中国今年以来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业内人士表示,央行的频繁“出手”,剑指可能出现的资产泡沫、通胀风险和经济过热,旨在为中国的经济持续复苏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公开市场业务优点:第一,中央银行能及时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卖任意规模的有价证券,从而精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使之达到合理的水平。

第二,公开市场操作没有“告示效应”,不会引起社会公众对货币政策意向的误解,因而,也不会造成经济的不必要紊乱。

第三,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不决定其它证券的收益率或利率,因而不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收益。

缺点:第一,传导机制较缓慢,其影响需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见效;第二,公开市场政策对各种有价证券的价格和收益率影响很大,需要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多样的证券种类;第三,当商业银行的行动不配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公开市场政策的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适用条件: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需要有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特别是发达的国债市场;公开市场业务需要通过政府债券市场的作用,将政策效力传递到全国的商业银行。

论述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

论述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

论述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基本原理和作
用机制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央行根据国家经济金融政策的需要,通过调整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和调节金融机构的货币信贷供给,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央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将客户存款中的一部分存放在央行。

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可以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余额。

如果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需要存放更多的资金在央行,降低了银行的可用资金,限制了银行的信贷扩张;反之,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可以拥有更多的可用资金,有利于增加信贷投放。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是指央行以公开市场上的资金供求为基础,通过购买和销售国债、央行票据等金融工具,来调节市场上的流动性和利率水平,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操作方式。

公开市场操作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央行的购买和销售金融工具,改变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进而影响银行间拆借利率和市场利率的水平。

央行通过购买国债等金融工具,将资金注入市场,增加市场上的流动性,从而使银行间拆借利率和市场利率下降;相反,央行通过出售金融工具,使市场上的流动性减少,推高利率水平。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共同作用机制是通过影响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余额、拆借利率和市场利率来调
控银行的贷款规模和利率水平,进而影响全面社会的信贷投放、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指标。

总体来说,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是央行通过调节存款准备金率和市场资金供求关系,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

它们能够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和流动性,进而对经济运行产生重要的影响。

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现状问题研究及对策

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现状问题研究及对策

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现状问题研究及对策作者:张欣来源:《大东方》2016年第03期摘要: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通过有价证券买卖来吞吐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其在货币政策中所占分量越来越重。

本文分析了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现状问题,指出市场机制、交易工具的不完善性,利率市场化程度低,国债市场规模小,政策对通货膨胀抑制的影响因素,通过文献阅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制度建设、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操作创新、外国经验方面提出完善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有效建议。

关键词:公开市场;货币政策;国债;利率市场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方式正由行政性的直接调控逐渐转向间接调控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应对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公开市场业务是国内宏观调控中主要的调控工具之一,并且对我国整体经济与金融调控影响也大。

一、公开市场业务的现状在金融体制改革进程中,我国中央银行引入了公开市场业务,吞吐外汇和有价证券以稳定人民币汇率,调节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发展和国债等有价证券规模的不断扩大,流通中的货币占基础货币投放量的份额越来越大,公开市场业务将在金融宏观调控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金融市场的日趋发达,利率市场化逐步实现以及货币金融市场不断完善,使我国公开市场业务不断处于重要地位。

所以,我国应继续加快利率市场化,不断丰富和扩大金融市场、债券市场,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二、我国公开市场业务存在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防范信贷风险的原则,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货币信贷环境。

以下为我国公开市场业务主要存在的问题:(一)利率市场化仍未彻底完善我国利率市场化从1996年开始,走过了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币存贷款利率等多方面利率市场化。

目前,2015年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即放开人民币存款利率的上线管制。

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之下,资产结构、经营效率都面临重大调整和变化。

公开市场业务和银行准备金的一些问题

公开市场业务和银行准备金的一些问题

公开市场业务和银行准备金的一些问题经济扩张时,实行卖出政府债券的政策,可以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降低它的信贷能力,促使贷款利率上涨,遏制过度的投资需求。

经济萧条时,则买进政府债券,以便提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扩大它们的信贷能力,促使利息率下降,从而扩大投资需求。

本人初学金融,对这段话不太理解。

首先,中央银行卖出了政府债券,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为何减少了?第二,准备金减少了,银行的信贷能力怎么会降低了呢?不是应该增强吗?问题补充:央行卖国债的时候商业银行非买不可吗?银行准备金和存款准备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什么区别?首先你应该明白,公开市场业务和存款准备金的调整是央行宏观调控的二个主要的货币政策。

当央卖出国债时只有商业银行有能力买去(金额太大),这样商业银行的钱就会减少,所以他们的贷款能力也就降低。

准备金是央行规定商行必须存放的一定数目资金防止其破产。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核心是通过买卖证券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进而调节货币供应量。

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 open market operations公开市场业务则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备金,用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

(2)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明显的优越性:①运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动权在中央银行,可以经常性、连续性地操作,并具有较强的弹性;②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可灵活安排可以用较小规模进行微调,不至于对经济产生过于猛烈的冲击;③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促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效结合和配合使用。

(3)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也有其局限性:①需要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作背景,如果市场发育程度不够,交易工具太少,则会制约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效果;②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存款准备金制度,这一工具是无法发挥作用的。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如何改变银行的准备金水平你首先需要了解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式方法以及银行的准备金情况,其次采取理解怎样影响准备金:首先,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买卖证券(主要是国债),回购,发行定向央票等,其中主要是以证券的回购为主(正回购和逆回购);银行的准备金分为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是银行规定的,现在是16.5%,而超额准备是商业银行多提的准备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市场业务和银行准备金的一些问题经济扩张时,实行卖出政府债券的政策,可以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降低它的信贷能力,促使贷款利率上涨,遏制过度的投资需求。

经济萧条时,则买进政府债券,以便提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扩大它们的信贷能力,促使利息率下降,从而扩大投资需求。

本人初学金融,对这段话不太理解。

首先,中央银行卖出了政府债券,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为何减少了?第二,准备金减少了,银行的信贷能力怎么会降低了呢?不是应该增强吗?问题补充:央行卖国债的时候商业银行非买不可吗?银行准备金和存款准备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什么区别?首先你应该明白,公开市场业务和存款准备金的调整是央行宏观调控的二个主要的货币政策。

当央卖出国债时只有商业银行有能力买去(金额太大),这样商业银行的钱就会减少,所以他们的贷款能力也就降低。

准备金是央行规定商行必须存放的一定数目资金防止其破产。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核心是通过买卖证券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进而调节货币供应量。

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 open market operations公开市场业务则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备金,用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

(2)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明显的优越性:①运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动权在中央银行,可以经常性、连续性地操作,并具有较强的弹性;②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可灵活安排可以用较小规模进行微调,不至于对经济产生过于猛烈的冲击;③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促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效结合和配合使用。

(3)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也有其局限性:①需要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作背景,如果市场发育程度不够,交易工具太少,则会制约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效果;②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存款准备金制度,这一工具是无法发挥作用的。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如何改变银行的准备金水平你首先需要了解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式方法以及银行的准备金情况,其次采取理解怎样影响准备金:首先,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买卖证券(主要是国债),回购,发行定向央票等,其中主要是以证券的回购为主(正回购和逆回购);银行的准备金分为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是银行规定的,现在是16.5%,而超额准备是商业银行多提的准备金。

其次,以证券回购为例,如果人行在银行间市场上卖出证券,那么就从商业银行手中收回了流动性,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就减少,甚至不足,银行就需要在银行间市场上进行同业拆借来弥补;反之,央行买回证券,那么就向市场输出流动性,商业银行手中的流动性就会增加,超额准备金也得到了增加。

最后,强调一点,公开市场操作改变的准备金水平为银行的超额准备金。

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回笼货币,使货币流通量减少,为什么就会导致利息率上长升?货币流通量减少,为什么就会使利率上升?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央行实行财政紧缩政策,也就是减少货币流通量,发行国债只是一个方面,比如还有增加存款准备金等等。

货币流通速度减少,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存款利率一定是上升,这是相对上面的存款准备金上调所说的。

银行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存放中央银行的准备金高了,银行的存款目标也要跟着上去,因为银行要有钱贷出去,所以就要拉拢资金。

当然这只是从银行的角度出发的如果从国家的角度出发,首先要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财政紧缩政策:比如经济发展的速度过快,明显出现了断层(就像去年);国家自然会出台办法来减慢经纪发展的速度。

说的更民间一点就是国家不想让人们的手里有太多的钱。

因为有了钱就会乱投资,让一些产业出现白热化(如去年的房产牛市,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所以一下抬高了贷款利率,抬高了存款利率。

这样就能减少货币在市场的流通量。

让那些想通过贷款做投资的人就会多掂量一下,因为贷款利息太高了,风险加大而不再马上投资。

这样可以稳定市场。

存款利息增加可以鼓励人们把手中的钱先存在银行,这样也可以稳定市井。

总之,这样的问题不能只考虑银行,这是很片面的。

因为银行只是国家政策的执行者。

一定要从大的方面来考虑这样的问题一运用西方经济学分析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分析我国的财政状况分析:中国人民银行对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公开市场业务是央行稳定经济最常用也是最灵活的政策工具,我们的央行在今年夏天所谓的货币政策“动态微调”主要也是指这个。

总的来说,公开市场业务就是央行通过其资产项债券的变动来调节宏观经济。

有一个传导机制:债券买进(卖出)-->货币供给增加(减少)-->市场利率下降(上升)-->投资需求增加(减少)-->总需求增加(减少)。

我细说一下,公开市场业务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中出现总需求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使政府债券提高到现有价格之上,同时降低利率,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增加由于货币乘数的存在会使活期存款加倍扩大,活期存款及货币供给的增加会使利率下降,进而引起投资的上升,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上升,以此达到稳定经济之目的。

反之,出现总需求过大,我们国家称之“过热”就实行相反的操作,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债券,但目的都是稳定经济。

你做实验肯定需要的比较详细咯?那我说一下传导机制中的每一个环节可能遇到的制约因素:债券买进-->货币供给增加,这一环节,涉及购买债券的种类选择以及购买债券的时间长短问题。

货币供给增加-->市场利率下降,如果出现流动性陷阱,就不会有效。

市场利率下降-->投资需求增加,如果投资对利率不敏感,也不会有效。

投资需求增加-->总需求增加,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如果其他需求下降,可能抵消投资需求增加对总需求的影响。

公开市场业务可以随时用,易进易退,出了问题也可以及时纠正,相当灵活的,奏效时间也相对较短,不大会出现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

我们的央行有时还通过这种手段为国企大的IPO护驾呢,比如7月份,中国建筑申购时,央行就这样向市场释放了流动性。

希望对你有帮助。

节前央行宣布提高商业银行准备金,请问什么是准备金,它与资本市场有何关系?准备金是商业银行上交给央行的部分存款,以便央行在商业银行发生支付困难时,对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援助(就是借给商业银行钱,因为如果不集中一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的话,商业银行会为了扩大业务而大量放贷而产生风险)分为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

(还有库存准备金,不过不放央行那了)央行能控制的是法定准备金率,提高了以后,商业银行可以用于放贷的资金就少了,所以资本市场的资金就少了(借钱变困难了)银行是企业,国家用银行的钱,所付的利息.央行存款准备金率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有何直接与间接关系?央行存款准备金率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有何直接与间接关系?央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会导致存款利率上调吗?为什么?存款利率是由谁控制的?它和央行存款准备金率挂钩吗?1.央行存款准备金率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控制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一措施,会减少或增加信贷的资金供应量,是紧缩信号,对投资有直接联系,而与老百姓没有直接关系。

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是商业银行对储户存款的,与老百姓有直接关系。

2.首先,无论是加息,还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其用意都是为了抑制银行信贷资金过快增长。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能直接冻结商业银行资金,强化流动性管理。

主要是为了加强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

其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体现了“区别对待”的调控原则。

同加息相比,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直接针对商业银行实施的货币政策工具,不似加息“一刀切”式直接影响企业财务和百姓生活。

所以央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和存款利率上调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存款利率和央行存款准备金率都是由央行制定的。

现行存款利率是由央行规定一个基准利率,由各家银行自行上下浮动。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与存款利率没有什么关系。

1月12日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有何影响?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有什么影响?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可贷款规模。

存款准备金率高,可贷款规模小。

反之。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简单的说,就是使银行可以放贷出去的钱减少,银行的利润肯定会减少,对银行业绩肯定有不好的影响央行是怎么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经济宏观调控的?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浮动吗?第一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它是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准备金与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比率。

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不能全部放贷出去,必须按照法定比率留存一部分作为随时应付存款人提款的准备金。

其次,我们要知道在实行中央银行制的国家里,法定准备率是由中央银行规定和调整的。

然后可以知道,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率越高,商业银行等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就越多,其可运用的资金就越少,从而导致社会信贷总量减少;反之,如果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率低,商业银行等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就少,其可运用的资金来源就多,从而导致社会信贷量增大。

这样就能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同时我们也要了解,由于法定准备率的调整对社会货币供应总量有较大的影响,故各国中央银行在调整法定准备率时往往是比较谨慎的。

第二个问题: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是浮动的。

“当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会变动吗~”一般地,存款准备金率上升,利率会有上升压力。

但存款准备金率是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间接的。

近期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及银行的加息对投资市场是巨大的利空消息,分析股市还稳步上升的原因利率和股票其实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影响股市的最大因素是现金流,只要还不停的发基金,不断的有储蓄资金进路股市,这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就会继续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