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功能异常与精神分裂症研究进展
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皮肤老化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皮肤老化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杨婧怡;贾元源;闵玮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年(卷),期】2024(26)5
【摘要】皮肤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代谢活跃的细胞通过线粒体呼吸链来生成ATP 满足皮肤细胞快速增殖的能量需求。
皮肤老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内源性及外源性因素影响,会导致皮肤结构破坏、功能丧失。
其中,紫外线辐射(Ultraviolet radiation,UVR)不仅是造成皮肤老化的重要外源性因素,更是恶性肿瘤等一系列皮肤疾病的重要诱因和发病基础。
因此,对皮肤老化的研究具有重大的临床和现实意义。
线粒体损伤现被认为是衰老和癌症等多种疾病病理生理条件的分子基础。
研究表明,线粒体是时间和UVR诱导的皮肤老化过程中受到影响的重要细胞器之一,而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是皮肤光老化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
在本综述中,我们以线粒体功能研究为导向,讨论了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皮肤老化中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老化的发生机制、开发皮肤老化的预防性干预措施。
【总页数】4页(P96-99)
【作者】杨婧怡;贾元源;闵玮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神经炎症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2.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衰弱综合征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3.线粒体功能障碍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4.线粒体功能障碍相关分子机制在肌少症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5.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线粒体融合、分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线粒体融合、分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中一种高度动态变化的细胞器,这种网络结构的动态平衡受线粒体融合蛋白1/2(Mfn1/2),视神经萎缩蛋白1(OPA1)和动力相关蛋白1(Drp1)的调节,并对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心肌细胞因其高耗能性而富含线粒体,线粒体融合、分裂的动态平衡在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始发环节。
因此,由线粒体融合、分裂异常引起的功能障碍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密切相关。
标签:线粒体;融合与分裂;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1线粒体融合、分裂相关蛋白的分子结构11线粒体融合相关蛋白的分子结构:线粒体是一种多功能、双层膜结构的半自主性细胞器,它的融合包括线粒体外膜(outer mitochondrial membranes,OMM)的融合和线粒体内膜(inner mitochondrial membranes,IMM)的融合。
在哺乳动物中,线粒体外膜融合的分子学基础是Mitofusin1(Mfn1)和Mitofusin2(Mfn2),两者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即N_末端保守的三磷酸鸟苷(guanosine triphosphate,GTP)酶结构域、C_末端的跨膜结构域(transmembrane domain,TMD)及TMD两侧的1个疏水基团,即卷曲螺旋式的七肽重复序列(heptad_repeat domain,HR1/2)。
在线粒体外膜融合过程中,2个邻近线粒体外膜上的Mfn1和Mfn2相互连接以启动线粒体外膜的融合。
视神经萎缩蛋白1(OPA1)介导线粒体内膜的融合,其含GTP酶结构域,中间区和GTP酶效应结构域这三个保守的结构域。
研究证明,OPA1在线粒体融合过程中,既能保证线粒体内膜结构的稳定,还可参与线粒体嵴的重构[5]。
12线粒体分裂相关蛋白的分子结构:在哺乳动物中,一种分子质量为80kD 的动力相关蛋白1(dynamin_related protein1,Drp1,酵母中为Dnm1)参与线粒体的分裂过程[2,6]。
线粒体功能与老化研究进展

线粒体功能与老化研究进展线粒体是细胞内重要的负责供能的器官,它们在细胞内进行呼吸作用,把我们身体中的营养物质转化成能量。
线粒体的功能异常会导致多种复杂的疾病,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谢疾病和癌症等。
而且线粒体的功能也与衰老相关,因此对线粒体的研究非常重要,尤其是在老化的研究领域。
本文章将深入探讨线粒体功能与老化的研究进展。
一、线粒体与老化的关系线粒体在生物体内起到一个类似核心的作用,它们参与了细胞内许多重要的过程,如葡萄糖代谢、异氰酸酯生成、良性脂肪酸代谢和胆固醇合成等。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线粒体功能逐渐下降。
研究表明,线粒体与老化和多种衰老相关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例如,线粒体存在着许多抗氧化酶,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抗氧化酶的含量会下降,从而使得线粒体在细胞内积累了更多的自由基,导致细胞内环境恶化,从而加速衰老过程。
二、线粒体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心血管疾病是导致人们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
研究发现,线粒体功能异常会导致心脏疾病和血管疾病的发生。
例如,线粒体功能异常会导致心脏肥大,使心脏的功能下降,从而导致心衰。
此外,线粒体功能异常还会导致脂肪酸代谢障碍,从而导致动脉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疾病。
三、线粒体与代谢疾病的关系线粒体在维持代谢平衡和能量平衡方面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线粒体功能异常会导致代谢紊乱和能量供应障碍,从而导致多种代谢疾病的发生,如2型糖尿病、脂肪肝和肥胖症等。
例如,线粒体存在许多关键的葡萄糖代谢酶,但是线粒体功能异常会导致葡萄糖代谢障碍,从而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
四、线粒体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线粒体在神经系统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大脑和神经系统需要大量的能量来支持它们的功能。
线粒体功能异常会导致神经细胞失去正常的功能和维持机制,从而导致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和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等。
五、线粒体研究的进展线粒体的研究目前正处于一个非常活跃的阶段。
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的研究进展

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的研究进展精神分裂症是一个症状复杂、原因不明的精神障碍。
从19世纪末起,人们就对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跨学科的研究和探索,并不断取得一些进展。
到目前为止,可以粗略地将病因学研究分为两类:生物学因素的研究和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
在生物医学取向的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遗传研究、神经生化研究、神经内分泌研究、电生理以及影像学研究等。
其中,有关免疫异常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的作用,已经引起一些人的关注。
自Rudin(1916)开始对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学认真研究以后,根据病因学研究的现有资料证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进展,使本病的基因定位研究有了可能,但目前尚无定论。
研究资料显示,多数病人具有内向的个性特征、有易感素质。
社会和心理应激以及环境中的生物学因素,特别是围产期感染、中毒或外伤,母孕期的病毒感染等均可能作为环境危险因素,影响本病的发生。
多方面资料表明,神经科学的进展,使本病生物学基础的研究进入了更深入的探讨。
近十余年,对神经递质及受体的研究较为活跃,并发现在部分精神分裂症病人中由于中枢神经递质及受体功能异常而影响神经内分泌,并试图将以上研究成果用于临床及开发新的治疗药物。
有关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内分泌改变的研究较多,但结果不完全一致[1-3]。
一般认为精神分裂症的生化机制可能是脑内多巴胺(DA)活动过强。
此种功能亢进主要由于DA释出过多或受体反应强度高于正常人。
此学说主要证据是抗精神病药能阻滞D2受体而对精神分裂症有治疗作用。
其中公认的D2受体阻滞药有氟哌啶醇及氯丙嗪等典型抗精神病药。
氯氮平及近年来上市的奥氮平主要通过阻滞D4受体而治疗精神分裂症。
1954年,Wooley和Shaw最早提出5羟色胺(5-HT)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5-HT的代射及其受体结构和功能异常与多种精神疾病有关[4,5]。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各种行为与躯体功能障碍,其中包括攻击行为、性欲、食欲及睡眠等障碍也可能与5-HT有关。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及其亚群线粒体损伤情况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及其亚群线粒体损伤情况陈鹭华;林海英;苏伟超;谢新权;余艺文;李桂文;陈进东【期刊名称】《江苏预防医学》【年(卷),期】2024(35)1【摘要】目的了解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及其亚群线粒体损伤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53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亚群线粒体功能损伤情况,按T淋巴细胞线粒体损伤指数分为线粒体损伤组(阳性组,n=53)与线粒体未损伤组(阴性组,n=100),比较两组患者间免疫功能差异。
采用PANSS量表评估患者精神阴性症状得分,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PANSS阴性症状评分和PANSS总分,阴性组[(32.09±4.15)、(90.14±6.16)]均低于阳性组[(41.13±4.77)、(103.80±6.17)](t值=12.170、13.090,P值均<0.001)。
CD45+T细胞、CD3+T细胞和CD8^(+)细胞毒性T细胞占比,阴性组[(34.83%±7.71%)、(67.23%±8.99%)、(25.60%±7.74%)]高于阳性组[(28.37%±7.84%)、(63.64%±10.05%)、(21.91%±7.17%)],CD4^(+)/CD8^(+)比值(1.64±0.68)低于阳性组(1.96±0.81)(t 值=4.901、2.258、2.87、2.622,P值均<0.05)。
CD3+T细胞、CD4^(+)辅助T细胞和CD8^(+)细胞毒性T细胞的绝对计数阴性组[(1565.0±462.4)、(887.9±319.0)、(591.0±232.6)/μL]高于阳性组[(986.0±320.0)、(607.3±251.5)、(328.1±104.6)/μL](t值=8.135、5.552、7.813,P值均<0.05)。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微小RNA-181c、微小RNA-30e_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学术交流·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微小RNA 181c、微小RNA 30e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应孝全,戴伯坚,金晓庄 摘要: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微小RNA 181c(miR 181c)、微小RNA 30e(miR 30e)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认知功能、预后的关系。
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13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3例为对照组。
受试者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 PCR)法检测血清miR 181c、miR 30e表达,使用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版(MCCB)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并进行对比分析;随访1年,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法分析血清miR 181c、miR 30e表达与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不良的关系。
结果:研究组血清miR 181c、miR 30e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MCCB测评中各分测验评分及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血清miR 181c、miR 30e表达与MCCB总评分呈负相关(P均<0.05);研究组随访1年,预后不良80例(57.97%);预后良好组的有攻击行为占比、MCCB总评分<50分占比及血清miR 181c、miR 30e表达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攻击行为、MCCB总评分<50分及血清miR 181c、miR 30e表达升高均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
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miR 181c、miR 30e表达均明显升高,且与认知功能障碍具有相关性,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微小RNA 181c; 微小RNA 30e; 认知功能; 预后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3220(2024)02 0126 05ExpressionsandclinicalsignificancesofserummiRNA 181candmiRNA 30ein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 YINGXiao quan,DAIBo jian,JINXiao zhuang.WenzhouSeventhPeople'sHospital,Wenzhou3250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xpressionsofserummicroRNA 181c(miRNA 181c)andmicroRNA 30e(miR 30e)in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andtoanalyzetheirrelationshipswithcognitivefunctionandprognosis. Method:138schizophrenicpatientsadmittedtoourhospitalfromMarch2019toMarch2021wereselectedasthestudygroup,and123healthypeopleinthesameperiodwereselectedasthecontrolgroup.TheexpressionsofmiR 181candmiR 30einserumofthemweredetectedbyquantitativerealtimepolymerasechainreaction(qRT PCR).ThecognitivefunctionwasassessedbytheconsensusversionofMATRICSconsensuscognitivebattery(MCCB)andanalyzedcomparatively.Thepatientswerefollowedupfor1year.Accordingtotheprognosis,thepatientsweredividedintothegoodprognosisgroupandthepoorprognosisgroup.TherelationshipsbetweenserummiR 181candmiR 30eexpressionsandpoorprognosisof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wereanalyzedbymultivariateLogisticregressionanalysis. Results:TheexpressionsofmiR 181candmiR 30einthestudygroupwerehigherthanthoseinthecontrolgroup(allP<0.05),butthescoresofallsubtestsandtotalscoreinMCCBevaluationwerelowerthanthoseofthecontrolgroup(allP<0.05).TheexpressionsofserummiR 181candmiR 30ewerenegativelycorrelatedwithtotalscoreofMCCB(allP<0.05).Followupfor1yearofthestudygroup,therewere80cases(57.97%)withpoorprognosis.Theproportionofaggressivebehavior,theproportionoftotalscoreofMCCB<50andtheexpressionsofserummiR 181candmiR 30einthegroupwithgoodprognosiswerehigherthanthoseinthegroupwithgoodprognosis(allP<0.05).TheresultsofmultivariateLogisticregressionanalysisshowedthataggressivebehavior,totalscoreofMCCB<50andserummiR 181candmiR 30eexpressionswereindependentriskfactorsforpoorprognosisof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allP<0.05). Conclusion:TheexpressionsofmiR 181candmiR 30einserumof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aresignificantlyincreased,andtheyarecorrelatedwithcognitiveimpairment,whicharealsoriskfactorsforpoorprognosisin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Keywords: schizophrenia; microRNA 181c; microRNA 30e; cognitivefunction; prognosis作者单位:325000 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通信作者:应孝全;E Mail:yingxq@163.comDOI:10.3969/j.issn.1005 3220.2024.02.010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特征包括感知、思维和情感方面的严重失常。
精神分裂症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精神分裂症的研究现状及展望一、病因及病理学研究1.1 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目前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由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所致的复杂性精神疾病。
基于早年的遗传学研究结果曾提出精神分裂症可能包括多个微效基因突变,近几年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s)有了更重要的发现,几项GWAS研究已经从700多个基因中筛查出近百个与精神分裂症可能关联的易感基因。
美国精神疾病全基因组研究联盟(Psychiatric Genomics Consortium,PGC)汇总了来自19个国家60个研究所的遗传学数据,发现五种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孤独症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还共享着同样的致病基因(跨疾病易感基因)[3]。
目前认为精神分裂症的遗传风险可能包括多个常见微效基因突变和少数高效能罕见基因变异,罕见基因变异可能占到约20%的贡献。
这些发现让研究者非常兴奋,并且希望能够继续发现抗精神病药的遗传学靶点。
未来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研究除了在研究方法上要不断改进,而且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寻找疾病致病基因需要很大的样本量。
如2013年Ripke等[4]从21,0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筛选出22个变异在全基因组水平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关联,目前研究团队已经将样本量扩大到35,0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7,000名健康对照,PGC的目标研究样本是100,0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因此,未来跨国多中心的合作非常必要。
精神分裂症遗传学研究者提出了这样的标语:“精神分裂症:一个最后揭示的现实(Schizophrenia genetics---a reality at last)” [5],反映出未来精神分裂症遗传学研究的挑战。
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精神分裂症可以解释为是个体对社会环境因素的适应障碍” [6]。
虽然说精神分裂症有较高的遗传度,但疾病的发生通常与多种环境因素相关,如起病于青少年后期或成年早期,在城市环境中成长、使用毒品或大麻、经受过早年创伤,特别是在胚胎发育期损伤或产伤的个体,具有更高的患病风险等。
1.精神分裂症病因病理学研究进展及对临床治疗启示_AsCNP解读会_20111121

总 结
• 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学涉及包括边缘系统在内的复杂的 神经网络 • 精神分裂症既是一种发育性疾病也是一种进展性疾病 • 脑体积的减小与神经元和突触的再生障碍相关
• 遗传、环境以及免疫因子可能对精神分裂症的宏观表现均 起作用
• 遗传研究的发展可能为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提供新的治 疗靶点
精分遗传相关方面研究进展
遗传学研究方法
连锁分析提示的与精分相关可能区域和敏感基因
精神分裂症 双相障碍 单相抑郁
1=肌养素结合蛋白 (dysbindin)基因 2=神经调节素-1基因 (neuroregulin-1) 3=G27/G30 位点
Nöthen MM, et al. Deutsches Ärzteblatt. 2004. 101:A3343-3347
外侧裂周区 -2.5-3.4% 顶骨 枕骨 边缘系统 海马 杏仁核 扣带 皮质下的 基底核 丘脑 -2.8-3.4% -2.7% -1.9% -1.7% -2.5-2.7% -2.6-3.4% -2.1%
-2.7% -2.6% -3.4-3.6%
-2.6-2.9% -5.0% -1.1%
红色:177例健康对照>93例首次发作患者 绿色:177例健康对照>72例反复发作患者
精神分裂症全基因组多态相关比较研究 (GWAS):染色体结构变异
Stefansson等人进行了首次充分有力的关于精神分裂症de novo复制数变异的 全基因组分析 纳入了45919例研究对象,另一个独立组织也进行了重复报道
以下位点的染色体基因发生缺失 :1q21.1 15q11.2 15q13.3
• 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等位基因1/1纯合子与携带等位基因1的患者结果相似 • 纳入4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氟噻吨对编码线粒体辅酶 Q以及细胞色素还原酶 b 5 基 因表达 的影 响 , 用 原 位杂 交 的方 法 在 大 鼠 中检测 到 三氟 噻 吨能够减 少 编码 N A D H 细胞 色 素还 原 酶 b 5基 因的表达 , 同时三氟噻吨也降低了线粒体 N A D H辅酶 Q还原 酶 的活性 。作者 从接受 抗精 神病 药物 治疗 的患 者尸 检 的大脑 组织 中检测 到 还 原 酶 的减 少 , 精 神 分 裂 症 患者 与正常 对 照的淋 巴细胞 相 比也发 现有 还原酶 的 减少 。因此认 为应 用 三氟噻 吨治疗 在减 少辅 酶 Q和细 胞色 素还 原酶 b 5表达 的同 时也 减 少 了毒性 超 氧 化 物 产物 的产 生 。 精神分裂 症患者 活 体成像 以及死 后脑 组织 的尸 检 研究都表明能量代谢障碍, 额叶氧化代谢降低 , 然而其 生物化 学基础 仍 不清楚 。Ma u r e r 等 为评 估线 粒体 功 能, 验证精 神分裂症 氧化磷 酸化 障碍 假说 , 对死 后 的 l 2 个精神 分裂症 患者 以及 1 3个 正常 对 照者进 行 了尸检 , 检测前 额皮质 、 颞 叶、 基 底 神经 节 以及小 脑 线粒 体 呼 吸 链 酶的潘 陛 , 结果发 现患者 的线粒 体复 合体 I V在颞 叶 、 前额皮 质 的活性存 在明显 降低 ( 3 9 . 5+ /一 6 . 8 , 7 8+ /一 l 0 . 8 , P:0 . 0 0 6 ) 、 ( 4 0 . 9+ /一6 . 7 , 8 7 . 3+ /一1 2, P= 0 . 0 0 3 ) ; 线粒 体复 合体 I +I I I 在颞叶、 基 底节 的活性 明 显 降低 ( 2 . 2+ /一0 . 6 , 4 . 4+ /一0 . 5 , P=0 . 0 1 ) 、( 1 . 6 + /一 0 . 5 , 3 . 4+ /一 0 . 3 , P= 0 . 0 1 5 ) 而其他 酶 的活性 与 正常对照相 比并 无改变 , 证实 了精 神分 裂症患 者大脑 中 氧化磷酸化缺 陷可能与能量产 生受损有关 。 大脑 能量代 谢 的关键 是线 粒体 膜 上 的 己糖 基酶 1 ( H K 1 ) , 它依附于线 粒体外膜上 , 能增强胞质 内糖降
1 线粒体 能量代谢 异常与精神分裂症
线 粒体 是细 胞进 行生 物氧 化和 能量 转换 的主要 场
所, 也有 人将 线粒 体 比喻 为细 胞 的 “ 动力 工 厂 ” 。从 分 子水平到神经成像的大量研究表明许多精神分裂症患 者 都存 在脑 内线 粒 体 功 能 与 葡 萄糖 的代 谢 受 损 。L i u HY等 的研 究 表 明 , 参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 与 A T P
精神分裂症 以思维、 情感 、 行为及感知觉 障碍为 主要表 现 , 是一种 人类 最 为常见 的严 重 精神疾 病 , 其终 生患 病 率 约 为 1 %, 尽 管人 们 对 精 神 分 裂症 做 了大 量 研究工作 , 但其病因与发病机理迄今未明。 线 粒体 位 于细 胞 质 , 不仅 通 过 能 量 代谢 和 自由基 代谢途径为细胞提供能量 , 还参与机体的氧化应激、 细 胞凋亡、 细胞分化 、 细胞 生 长 以及 信 号 转 导 等 生 理 过 程 。尽 管 人 类 线 粒 体 基 因超 过 1 5 0 0个 , 但 仅 有 一少 部分是 由线 粒 体 基 因 组 直 接 编 码 … 。具 有 母 系 遗 传 特点 的人 类线 粒体 D N A是 由 1 6 5 6 9个 碱 基 对 组 成 的 双链环状分子 , 包含 3 7个基 因, 分别编码 2种核糖体 R N A( r R N A) , 2 2种 转 运 R N A( t R N A) 和 1 3种 参 与 呼 吸链 形成 的 多肽 。线 粒 体 D N A( mt D N A) 通 常 呈裸 露 状态 , 靠 近 内膜 呼 吸链 , 由于不 含 内含 子 , 缺乏组蛋 白 保护 和 自我修 复 系统 , 所 以极 易受 到环 境 因素 的影 响 , 突变频率很高 。若线粒体 D N A ( m t D N A) 发生改变 ( 插 入、 缺失 、 突变 等 ) , 则 细胞 氧 化磷 酸化 功 能受 限 , 三磷 酸腺 苷 ( A T P ) 产生 障 碍 , 导 致细胞 功 能减退 甚 至 死亡 , 从 而引发 各种 临床 疾病 。 自从 1 9 6 0年首 次 在 精 神分 裂 症 患 者 的 大 脑 中发 现线粒体功能缺陷以来 , 线粒体功能缺 陷与精神分裂 症 的关 系得 到许 多研究 的支 持 。线粒 体氧 化磷 酸化 功 能减 低 ; 线 粒 体 发育 不 全 与形 态 改 变 ; 线 粒体 D N A突 变; 线粒体 m R N A分 子及 蛋 白的下调 ; 大脑 中高能量 磷 酸盐 以及 p H 降低 ; 线 粒 体 疾 病 中表 现有 精 神 病 症 状及 认 知障 碍 。另外 , 也发 现线 粒体 D N A突变 转基 因 小 鼠出现情绪障碍。下面就线粒体能量代谢 、 线粒体 D N A 多态性 与线 粒体 相关 基 因】 精神分裂症 【 中图分类号】 R 7 4 9 . 3
线粒体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 0 0 9— 7 2 0 1 ( 2 0 1 3 ) 一 0 4 — 0 3 1 1 — 0 4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9— 7 2 0 1 . 2 0 1 3 . 0 4 . 0 2 6
精神 医学 杂志 2 0 1 3年第 2 6卷第 4期
J o u m ̄o f P s y c h i a t r y , 2 0 1 3 , V o l 2 6 , N o . 4
线 粒 体 功 能 异 常 与精 神 分 裂 症研 究 进展
文 4 兆 云 陈 冈 {
【 摘要】 线粒体含三羧酸循环所需的全部酶类, 内膜上有呼吸链酶系及 A T P酶复合体。线粒体是细胞 内氧化磷 酸化和 A T P形成 的场所 , 是 细胞 动 力的主要 来源 。越 来越 多的研 究表 明线粒 体 功 能异 常与精 神 分 裂症 的发 生 有
生成 电子传 递链 的递 氢体 ( N A D H脱 氢 酶 、泛 醌 、 黄 素 蛋白 2 、 N D U F V 2 ) 和存 在 于线 粒 体复 合 体 1中编码 核 亚单 位 的铁硫蛋 白 ( [ 2 F e . 2 S ] 中任何 一 个环 节 缺 陷都 与神 经精 神性疾 病 ( 如: 帕金 森病 、阿尔 茨海 默病 、躁 狂抑郁 症 以及精 神分 裂症 等 ) 有关。 线 粒体 辅酶 Q以及 细 胞 色素 还 原酶 b 5在 能 量代 谢、 氧化应 激 中起重 要作 用 , 并且 在精 神分 裂症 患者 的 大脑皮 质 中发 现 有 异 常变 化 。Wh a t l e y等 研 究 了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