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研究进展

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研究进展

神经发育异常
01
神经发育异常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病因之一
03
神经发育异常可能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
02
神经发育异常可能导致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
04
神经发育异常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和情感障碍
治疗方法
3
药物治疗
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氟哌啶醇等,用于控制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抗抑郁药物: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抑郁症状
加强家庭关爱,为患者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和情感支持
加强社区关爱,为患者提供康复、就业、生活等方面的支持
谢谢
预防措施
4
早期识别
3
2
4
1
观察患者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如出现异常行为或情绪波动,应及时就医
提高公众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消除误解和歧视,促进早期识别和治疗
定期进行心理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
加强家庭和社会支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交支持
家庭支持
家庭成员的关爱和理解:对患者给予关爱和支持,理解他们的病情和需求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治疗等。
临床表现
幻觉:患者出现幻听、幻视等感觉异常
妄想:患者产生不切实际的妄想,如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等
思维障碍:患者思维混乱,言语不清,难以理解
行为异常:患者出现怪异行为,如自言自语、自伤自残等
情感障碍:患者情绪波动大,易怒、抑郁、焦虑等
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等认知功能下降
精神分裂症病因.
04.
目录
精神分裂症概述
病因学研究进展
治疗方法
预防措施
精神分裂症概述

精神分裂症的社会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精神分裂症的社会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精神分裂症的社会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症状包括幻觉、妄想、思维紊乱和情感障碍等。

这种疾病对患者和他们的家人产生了巨大的负担,同时也对社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社会流行病学研究是了解精神分裂症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因素的重要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精神分裂症的社会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以期增进对这一疾病的理解和管理。

一、患病率与人口特征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大致为1%,但在不同国家和人群中存在差异。

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患病率相近,但男性在早期发病的比例较高。

此外,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在不同种族和社会经济地位之间也存在差异,其中低社会经济地位和移民背景的人群患病率较高。

这些差异可能与遗传、环境和社会压力等因素有关。

二、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因素社会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

遗传因素是其中最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的直系亲属患有精神分裂症,他们患病的风险将明显增加。

此外,早期生活压力、城市居住、孕期并发症、物质滥用和感染等因素也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三、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但社会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一些线索。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与神经发育和神经递质异常有关。

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特别是在前额叶和颞叶区域,与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和认知功能下降相关。

此外,多巴胺和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的功能异常也被认为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有关。

四、精神分裂症的社会影响精神分裂症对患者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患者常常面临就业困难、社会孤立和家庭关系的破裂。

他们的生活质量普遍较低,往往需要长期的医疗和社会支持。

此外,精神分裂症也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医疗费用和失业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这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五、精神分裂症的预防和管理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预防和管理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干预。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与综合治疗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与综合治疗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与综合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其对患者的思维、情感、感知和行为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对于这种复杂的疾病,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并采取综合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遗传因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研究表明,如果家族中有精神分裂症患者,那么亲属患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这提示了遗传基因的变异可能是导致发病的潜在因素之一。

神经生物学因素也是关键的一环。

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失衡,如多巴胺、谷氨酸等,可能影响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进而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例如,多巴胺功能亢进被认为与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密切相关。

环境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在胎儿期,如果母亲遭受病毒感染、营养不良或受到严重的应激,可能会增加孩子日后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

出生后的生活环境,如童年创伤、长期的压力、社会隔离等,也可能成为诱发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个体的性格特点、应对方式以及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状况等,都可能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性格孤僻、敏感、多疑的人可能更容易在外界刺激下出现精神问题。

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综合治疗是目前的主流策略。

药物治疗是基础。

抗精神病药物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功能来减轻症状。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如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等)。

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药物的副作用,并根据病情调整剂量。

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的康复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提高应对症状的能力。

支持性心理治疗则为患者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家庭治疗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同样不可或缺。

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能够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

家庭治疗可以帮助家庭成员了解疾病,掌握与患者沟通和相处的技巧,共同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一、引言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特征为幻觉、妄想和认知功能障碍。

本文将探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以及目前用于治疗该疾病的药物。

二、发病机制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大量科学证据表明,基因突变与患者患上该疾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尤其是复杂多基因遗传模式对于该疾病的发展至关重要。

2. 神经化学失调神经递质的异常释放被认为是引起精神分裂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多巴胺理论被广泛接受,即多巴胺系统过活跃与该疾病有关。

此外,谷氨酸、γ-氨基丁酸(GABA)、血清素等其他神经递质也可能参与其中。

3. 结构和功能异常影响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常见于患者。

例如,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灰质体积较小。

此外,功能性神经影像学研究揭示了诸如内侧前额叶皮层、颞叶双侧等多个脑区异常活动的存在。

4.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也起着重要作用。

早期感染、妊娠期维生素缺乏、孕期并发症、城市化和移民等都与该疾病的发生有关。

三、药物治疗1. 传统抗精神病药物传统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通过阻断多巴胺D2受体来减少幻觉妄想和认知功能障碍。

这些药物包括氟哌啶醇、奋乃静等。

尽管这些药物可以有效控制正性症状,但它们常常伴随着一系列副作用。

2.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

这类药物包括利培酮、奥氮平等。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不仅能够缓解正性症状,还能改善消极和认知功能障碍,并具有较少的运动副作用。

3. 治疗策略针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策略通常是综合性的,包括药物治疗、心理社会干预以及康复训练等。

个体化的治疗计划应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制定,在监测下进行规范化管理。

四、新进展与未来方向近年来,一些新的药物正在开发过程中,以满足对精神分裂症更有效和副作用更小的需求。

例如,胆碱能激动剂VU319正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潜力。

此外,一些抑制谷氨酰胺转氨酶活性或增强GABA功能的药物也受到关注。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治疗进展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治疗进展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治疗进展一、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障碍,其具体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然而,很多研究表明,遗传、神经化学、环境和心理社会等多个因素可能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已被广泛认可为精神分裂症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各项家族调查和双胞性调查结果显示,患有一个亲属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个体相较于一般人口有更高的发生率。

此外,基因组关联分析揭示了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多个位点和基因。

2. 神经化学因素异常的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在精神分裂症中起着重要作用。

多巴胺假说是当前最被接受的理论之一,该假说认为多巴胺失调引起了运动、认知和情绪功能异常。

除了多巴胺,在血清素、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也存在异常。

3. 环境因素环境压力被认为与精神分裂症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这些压力包括产前、出生期间和儿童早期的病毒感染、城市化、移民、社会因素等。

此外,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也有更高的物质滥用率和早年创伤史。

4. 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长期暴露于高度紧张和压力的环境下,或者是情感追求不满足等,可以导致情绪障碍,诱发或加重精神分裂症。

二、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进展目前,尽管精神分裂症的根本治愈仍然没有找到,但各种治疗手段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并且在帮助患者减少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

1. 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方法。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以氯丙嗪和卡马西平为代表,通过调节多巴胺受体来缓解症状。

然而,这些药物对负性症状效果较差,并且会引起一些副作用。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出现改变了治疗手段,其不仅可以减轻正性和负性症状,还具有更少的运动副作用。

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管理精神分裂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认知行为治疗(CBT)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旨在帮助患者理解和改变消极思维和行为模式。

社交技能训练、家庭干预和支持性治疗等方法也被广泛应用。

精神分裂症的最新治疗进展

精神分裂症的最新治疗进展

精神分裂症的最新治疗进展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且复杂的精神障碍,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挑战。

多年来,医学界一直在不断探索和研究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精神分裂症病理机制的深入理解,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在过去,药物治疗一直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治疗方式。

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氟哌啶醇等,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来减轻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

然而,这些药物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如锥体外系反应、体重增加、代谢紊乱等,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研发取得了显著进展。

例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等药物,不仅对阳性症状有较好的疗效,对阴性症状(如情感淡漠、社交退缩等)和认知功能障碍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同时,这些药物的副作用相对较小,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认知行为疗法(CBT)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提高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社交技能训练则有助于患者改善人际交往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

家庭治疗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为患者提供更良好的家庭支持环境。

物理治疗方法也为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通过磁场刺激大脑皮层,调节神经活动,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有一定的帮助。

电休克治疗(ECT)在严重的、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在治疗理念上,个性化治疗成为了新的趋势。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年龄、性别、身体状况、药物反应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伴有代谢综合征的患者,会选择对代谢影响较小的药物;对于青少年患者,会更加谨慎地选择药物剂量和种类。

早期干预也是精神分裂症治疗的关键。

研究表明,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以更好地控制症状,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预后。

因此,加强对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及时进行干预,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精神分裂症研究与治疗

精神分裂症研究与治疗

精神分裂症研究与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出现幻觉、妄想、语言混乱等症状。

本文将对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生化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可能与其发病有关。

基因的突变可能增加患病风险,而神经递质的紊乱也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原因之一。

此外,孕期感染、早期生活压力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二、诊断标准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诊断精神分裂症需要满足以下标准:患者至少出现一周的持续幻觉、妄想或混乱性言语,并且这些症状明显影响了个人和社会功能。

此外,排除了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身体疾病或药物的影响。

三、研究进展近年来,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大规模基因组学研究发现了多个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基因变异,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遗传基础。

此外,脑成像技术的高级应用使得科学家们能够观察到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功能的异常变化,进一步揭示了其发病机制。

四、治疗方法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抗精神病药物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药物治疗方式,常见的药物包括氯丙嗪、奥氮平等。

这些药物能够减轻幻觉、妄想等症状,提高患者的心理状态。

同时,心理治疗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家庭疗法等,旨在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增强社会功能。

五、康复与社会支持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长期的康复和社会支持,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康复计划通常包括药物治疗的长期维持、定期的心理治疗以及康复训练等。

此外,社会支持网络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家庭支持、社区服务和职业康复等,帮助患者重新融入社会。

六、预防与早期干预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干预和预防非常重要。

一些研究表明,在出现明显症状之前的早期干预可以减轻病情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因此,建立早期干预的机制和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非常关键,包括提供相关信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与新疗法展望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与新疗法展望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与新疗法展望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影响个体思维、感觉和情感功能的精神障碍。

虽然已经有出色的治疗方法,但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晰,完全治愈该疾病仍然存在困难。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努力探索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发病机制1. 神经递质假说神经递质假说是目前最广泛接受的关于精神分裂症发生原因的理论之一。

据此假说,精神分裂症可能由多巴胺系统功能紊乱引起。

实验证据表明,患者大脑内多巴胺水平较高,导致思维错乱和对现实世界无法正确反应。

2. 基因遗传基因也扮演了精神分裂症发生的重要角色。

各项家族和孪生研究均表明,遗传因素在该疾病发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当一个人的直系亲属患有精神分裂症时,其患病风险会显著提高。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一些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基因突变,但其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3. 神经环路异常多个神经环路异常也被认为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有关。

例如,杏仁核、前额叶皮质和海马等脑区之间的连接紊乱可能导致对恐惧和记忆等情感和认知功能的异常反应。

其他特定环路的异常功能也可能涉及到了思维障碍以及幻觉和妄想等典型精神分裂症症状。

二、新疗法展望1. 神经调控技术近年来,一些新兴治疗方法采用了非侵入性或最小侵入性技术对大脑进行调控。

其中包括深部脑刺激(DBS)和跨颈式直流电刺激(tDCS)等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特定脑区的神经兴奋性来缓解精神分裂症相关症状。

2. 免疫治疗法免疫治疗法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用于干预由自身免疫反应失控引起的精神分裂症。

例如,抗体药物对特定免疫细胞或分子进行靶向治疗,以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

3. 心理干预在治疗中,心理干预也被广泛应用于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

认知行为疗法、社交技能训练和家庭教育等心理干预措施已被证明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有益。

此外,心理支持和康复计划也可帮助患者积极应对该疾病。

4. 个体化医学个体化医学是根据每个患者自身基因组、生物标志物和环境因素设计最佳治疗方案的新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谷氨酸-GABA-谷氨酸通路
正常的 谷氨酸
GABA中间 神经元 谷氨酸能神经元 NMDA受体 功能障碍 GABA缺陷
谷氨酸过剩
谷氨酸能神经元
精神分裂症
Schwartz TL, et al. 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 2012;18:1580-92.
索里昂®(氨磺必利)与D2/D3高度特异结合
• 索里昂®(氨磺必利):不同于其他SGAs,仅对D2、D3受体亲和性高
D2
D2/D3
5HT2
SGAs
奥氮平
5HT2 D2 5HT2 α1 M1 H1
氨磺必利 利培酮
D2 H1 α1
α1
氟哌啶醇 氯氮平
5HT2
喹硫平
M1 D2 5HT2 D2 α1
阿立哌唑
精神分裂症的环境和基因关系范式
环境和基因 之间的相互作用
暴露环境因素
表现遗传效应
朱芙蓉等.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1;38(3):146-50.
易感基因做了什么坏事?
• 胚胎的神经发生缺陷(神经元的分化、迁 徙、突触发生与联结、神经细胞上递质受 体发育、神经递质代谢酶缺陷) • 早期神经发育(髓鞘的发育和形成,神经 细胞的再分化,突触修剪) • 对环境应激响应系统的缺陷(免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统、 糖皮质激素系统及受体) • 脑灰白质结构发育异常,神经网络异常
0
冬季 城市 流感 呼吸道 风疹 脊髓灰质炎 中枢神经系统 饥荒 丧亲之痛 洪水 产妇抑郁 Rh血型不合 缺氧 CNS损伤 低出生体重 先兆子痫 家族史
1
2
3
OR值 4 5 6
7
8
9
10
朱芙蓉等.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1;38(3):146-50. Sullivan PF. PLoS Med. 2005;2(7):e212.
灰质
含钙结合蛋白的 GABA能神经元基因 表达无变化
轴突墨盒GAT1的 免疫反应性降低 锥体神经元突触后轴突 起始段GABAAα2免疫反 应性增高 Chandelier神经元 基因表达下调
白质
Lewis DA. et al.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05;6:312-24.
1.陈妍,等.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1;11(1):83-85. 2. Luca Pani, et al. Clin Drug Invest 2008; 28(8): 465-477.
仅供内部使用
发病机制之二:谷氨酸假说
谷氨酸假说
>>>>>
谷氨酸假说——NMDA受体
• 致幻剂苯环己哌啶和氯胺酮可通过阻抑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型 谷氨酸受体产生精神病样症状和认知障碍
结节漏斗多巴胺通路
控制泌乳素分泌
中脑皮层多巴胺通路
调节阴性的精神症状如精神分裂症阴 性症状,以及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认 知副作用等
Natesan S,et al.Psychopharmacology 2008:199(2):275-289.
目前的多巴胺假说
• 2009年,学者提出第三版 多巴胺假说, -多巴胺最终共同通路 - 突触前多巴胺调节功 能的 异常 -反馈失衡是多巴胺调节功 能异常的机制 - 认为多巴胺理论主要是解 释精神 症状,而不是精神分裂症
谷氨酸假说的核心
NMDA受体 功能低下
兴奋减弱
Chandelier细胞
锥体神经元
NMDA受体活性
GABA抑制性 中间神经元
脱抑制
NMDA受体 GABAA受体 AMPA受体
谷氨酸释放↑
Current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 2012;13:1500-12.
精神分裂症患者背外侧前额叶的 GABA通路变化
多巴胺释放 额颞叶 功能障碍 基因 应激 药物 抗精神病药物
显著异常
显著异常
囊泡中的多巴胺 多巴胺转运子 D2受体
精神病
精神病
强调环境因素、基因、应激、神经结构改变 在精神分裂症发病的综合作用
Oliver D. Howes and Shitij Kapur. Schizophrenia Bulletin vol. 2009;35(3):549-62.
AMPA受体 NMDA受体 Kainate受体 代谢型受体 EAAT转运子
配体结合部位
Int Rev Neurobiol. 2007;78:69-108. Rubio MD, et al. Biomol Ther. 2012;20(1):1-18. Schwartz TL, et al. 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 2012;18:1580-92.
发病机制之一:多巴胺假说
多巴胺(DA)假说
>>>>>
脑内的主要多巴胺能通路
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通路
与控制多种行为反应,如愉快 感、与药物滥用相关快感有关 ,当其过度激活时, 会出现精神病相应的 妄想和幻觉等阳性 症状
黑质纹状体多巴胺通路
控制运动。作为抗精神病药物产生 副作用的锥体外系症状 是由于阻断了该通路中 的多巴胺受体而引 起的
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相关因素
生物学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
发病前的个性特征
遗传因素 神经免疫 内分泌因 素 环境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心理应激
《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2007版
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危险因素
• 出生的季节性 • 产前感染 • 营养因素 • 父方的年龄过高 • 产科并发症 • 其他的孕期暴露 因素(Rh血型不 合等)
D3
突触后膜 高剂量 (400-800mg)索里昂 ®, “阻断”中脑-边缘系统突触后 膜的 D2/D3 受体,有效的阻止 了过多的多巴胺与后膜受体的 结合
D2
额叶皮层2
D1
VTA
D3
被盖 腹侧区
D2
突触前膜
低剂量索里昂 ®,优先“封闭”了 中脑 - 皮质突触前膜的 D2/D3 受体, 使多巴胺能正常释放到间质中,消 除了突触前抑制。同时因突触后膜 以D1受体为主,与索里昂®无亲和 性,不会影响多巴胺与后膜受体的 结合。
5-HT1A M1 5-HT2
α1 H1
McKeage K, et al. CNS Drugs. 2004;18(13):933-56.
仅供内部使用
索里昂®(氨磺必利)双重机制改善阳性及阴性症状
• 索里昂®作用于边缘系统和额叶皮层的多巴胺受体,双重机制治疗精神分裂
症的阳性及阴性症状等核心症状
边缘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