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分子生物学笔记(基础理论部分)

现代分子生物学笔记(基础理论部分)
现代分子生物学笔记(基础理论部分)

第二章染色体与DNA

第一节染色体

1、真核细胞的染色体具有如下性质:分子结构相对稳定;能够自我复制,使亲子代保持连续性;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命过程;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2、染色体上的蛋白质包括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组蛋白是染色体的结构蛋白,它与DNA组成核小体。组蛋白分为H1、H2A、H2B、H

3、H4。

组蛋白:histones真和生物体细胞染色质中的碱性蛋白质含精氨酸和赖氨酸等碱性氨基酸特别多,二者加起来约为所有氨基酸残基的四分之一。

3、组蛋白的一般特性:

○1进化上的极端保守:不同种生物组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是十分相似的,特别是H3、H4

可能对稳定真核生物的染色体结构起重要作用。

○2无组织特异性

○3肽链上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

○4存在较普遍的修饰作用

○5富含赖氨酸的组蛋白H5

4、非组蛋白:主要包括与复制和转录有关的酶类、与细胞分裂有关的蛋白等。

5、真核生物基因组DNA:

真核细胞基因组的最大特点是它含有大量的重复序列,而且功能DNA序列大多被不编码蛋白质的非功能DNA所隔开。人们把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值称为C值。在真核生物中C值一般是随生物进化而增加的,高等生物的C值一般大于低等生物,但某些两栖类的C值甚至比哺乳类还大,这就是著名的“C值反常现象”。

6、真核细胞DNA序列可分为三类:

○1不重复序列:在单倍体基因组里,一般只有一个或几个拷贝,占DNA总量的40%~80%。结构基因基本上属于不重复序列。

○2中度重复序列:重复次数在10~104之间,占DNA总量的10%~40%,各种rRNA、tRNA 以及某些结构基因(如组蛋白基因)都属于此类。

○3高度重复序列:如卫星DNA。只在真核生物中出现占基因组的10%~60%,由10~60个碱基组成,在DNA链上串联重复高达数百万次,这类DNA高度浓缩,是异染色质的组成部分,可能与染色体的稳定性有关。

7、染色质与核小体:染色质纤维细丝是由DNA和组蛋白构成,DNA和组蛋白构成核小体,核小体连成念珠状构成染色质。

○1核小体的装配过程:

两分子的H3和两分子的H4先形成四聚体,然后由H2A和H2B构成的异二聚体在该四聚体的两侧分别结合而形成八聚体。长146bp的DNA按左手螺旋盘绕在八聚体上1.8圈,形成核小体的核心颗粒,每圈约80bp。核心颗粒两端的DNA各有11bp与H1结合,形成完整的核小体。核小体的形成是染色体压缩的第一个阶段。

○2染色体的压缩:

DNA双链以左手螺旋盘绕在组蛋白形成的八聚体核心上即核小体------念珠状结构-----核小体结构进一步盘绕折叠形成染色质丝----组成突环----玫瑰花结------螺线圈-----由螺线圈组成染色单体。

8、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

○1真核基因组庞大,一般都远大于原核生物的基因组

○2真核基因组存在大量的重复序列

○3真核基因组的大部分为非编码序列,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90%以上,该特点是真核生物与细菌和病毒之间最主要的区别

○4真核基因组的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

○5真核基因是断裂基因,有内含子结构。

○6真核基因组存在大量的顺式作用元件。包括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等

○7真核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DNA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和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

○8真核基因组具有端粒结构。

单顺反子:真核基因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即一条mRNA模板只含有一个翻译起始点和终止点,因而一个基因编码一条多肽链或RNA。

多顺反子:在原核生物中,通常是几种不同的mRNA连在一起,相互之间由一条短的不编码蛋白质的间隔序列所隔开,这种mRNA叫做多顺反子mRNA。这样的一条mRNA链含有指导合成几种蛋白质的遗传信息。

9、原核生物基因组:

原核生物基因组很小,大多只有一条染色体,只有很少基因是以拷贝形式存在,且DNA含量很少。

10、原核生物基因组特点:

○1结构简练:原核DNA分子的绝大部分是用来编码蛋白质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不转录

○2存在转录单元:原核生物DNA序列中功能相关的RNA和蛋白质基因,往往丛集在基因组的一个或几个特定部位,形成功能单元或转录单元,它们可被一起转录为含多个mRNA的分子,称为多顺反子mRNA。

○3有重叠基因:同一段DNA携带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蛋白质的编码基因。

第二节DNA的结构

1、DNA的一级结构:指DNA分子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DNA一级结构特征:

DNA分子是由两条互相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绕而成;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在内侧;

两条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

2、DNA的二级结构:指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螺旋结构。通常情况下分为两大类:右手螺旋A-DNA、B-DNA和左手螺旋Z-DNA

DNA双螺旋结构:两条DNA链之间形成氢键;双螺旋内部形成的疏水区,消除了介质中水分子对碱基之间氢键的影响;介质中的阳离子中和了磷酸基团的负电荷,降低了DNA链之间的排斥力、范德华力。

Z-DNA指左手螺旋DNA。

3、DNA的高级结构:指DNA双螺旋进一步扭曲盘绕所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

负超螺旋(拓扑异构酶或溴乙啶)松弛DNA(拓扑异构酶或溴乙啶)正超螺旋

第三节DNA的复制

1、半保留复制:DNA在复制过程中,碱基间的氢键首先断裂,双螺旋被分开,每条分子分别做模版合成新链,产生互补的两条链。每个子代DNA分子的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是新合成的。

2、半不连续复制:DNA在复制时,在一个复制叉上同时进行两个方向的DNA复制,一条链的合成是连续的,另一条是不连续的先合成一系列的5’~3’的短片段,然后在DNA连接酶作用下连接成完整的DNA链

3、复制的起点、方向和速度

复制时,双链DNA要解开成两股链分别进行;所以这个复制起点成叉子形式,被称为复制叉。DNA复制是从固定起点开始的。一般把生物的复制单位称为复制子。一个复制子只含有一个复制起点。通常细菌、病毒和线粒体DNA分子都是作为单个复制子完成复制的。而真核生物的基因组可以同时在多个复制起点上进行双向复制,即基因组中包含多个复制子。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DNA复制主要是从固定起点双向等速复制方式进行。

4、几种主要的复制方式:

(1)线性DNA双链的复制

(2)环状DNA双链的复制:θ型、滚环型、D型

第四节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DNA复制的特点

1、原核生物DNA复制的特点:

所有的DNA复制都是从一个固定的起点开始的,而目前所知的DNA聚合酶都只能延长DNA链而不能从头合成DNA链。DNA复制时,往往先由RNA聚合酶在DNA模版上合成一段RNA引物,再由DNA聚合酶从RNA引物3’末端开始合成新的DNA链。对于前导链,这个引发过程比较简单只要有一段RNA引物,DNA聚合酶就能以此为起点一直合成下去,但对于滞后链,这个引发过程就非常复杂,需要多种蛋白质和酶的协同作用还涉及到岗崎片段的形成和连接。滞后链的引发由引发体来完成。

DNA解链酶:DNA解链酶能水解ATP获得能量来解开双链DNA。

单链结合蛋白SSB:作用是保证被解链酶解开的单链在复制完成前能保持单链结构,它以四聚体形式存在于复制叉处,待单链复制完成后才离开。

2、真核生物DNA复制的特点

真核生物每条染色体上可以有多个复制起点,而原核生物只有一个复制起点;真核生物的染色体在全部完成复制前,各个起点上的DNA不能再开始,而在快速生长的原核生物中,复制起点可以连续开始新的DNA复制,表现为虽有一个复制单元,但却可有多个复制叉。

第五节DNA的修复

1、错配修复:一旦复制叉通过复制起点,母链就会在开始DNA合成前的几秒至几分钟内被甲基化。此后只要两条DNA链上碱基配对出现错误错配修复系统就会根据“保存母链,修复子链”的原则,找出错误碱基所在的DNA链,并在对应于母链甲基化腺苷酸上游鸟苷酸的5’位置切开自恋,再根据错配碱基相对于DNA切口的方位启动修复途径,合成子链。

2、切除修复:包括碱基切除修复和核苷酸切除修复。步骤:○1首先由核酸内切酶识别DNA 的损伤位点,在损伤部位的5’侧切开磷酸二酯键○2由DNA解链酶将有损伤的DNA片段解离○3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完整的互补链为模板,按5’~3’方向合成DNA链,填补已切除的空隙○4由DNA链连接酶新合成的DNA片段与原来的DNA断链连接起来。

3、重组修复(复制后修复):

○1受损伤的DNA链复制时,产生的子代DNA在损伤的对应部位出现缺口

○2另一条母链DNA与有缺口的子链DNA进行重组交换,将母链DNA上相应片段填补母链DNA的缺口,而母链DNA出现缺口

○3以另一条子链DNA为模板经DNA聚合酶催化合成一新的DNA片段填补母链DNA的缺口,最后DNA连接酶连接,完成修补。

4、DNA的直接修复

5、SOS反应:包括诱导DNA损伤修复、诱变效应、细胞分裂的抑制以及溶原性细菌释放噬菌体等。包括两个方面DNA的修复和产生变异。

第六节DNA的转座

1、转座子:是存在于染色体DNA上可自主复制和移位的基本单位。插入序列是最简单的转座子,它不含任何宿主基因,它们是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的正常组成成分。

第三章生物信息的传递---从DNA到RNA

第一节RNA转录的基本过程

1、RNA链的合成都包括以下几个特点:RNA是按照5-3方向进行的;以DNA中的反义链为模版;在RNA聚合酶催化下;以四种三磷酸核苷为原料,根据碱基配对原则,各个核苷酸之间通过形成磷酸二酯键相连,不需要引物的参与,合成的RNA带有与DNA有意义链相同的序列。转录的基本过程包括:模版识别、转录起始、通过启动子及转录的延伸和终止。

2、模版的识别:主要是RNA聚合酶与启动子DNA双链相互作用并与之相结合的过程。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不能直接识别基因的启动子区,所以,需要一些被称为转录调控因子的辅助蛋白质按特定的顺序结合在启动子上,RNA聚合酶才能与之结合并形成复杂的转录起始前复合物PIC,以保证有效的起始转录。

3、起始转录:不需要引物。转录的起始就是RNA链上第一个核苷酸键的产生。转录起始后直到形成9个核苷酸短链的过程是通过启动子阶段,此时RNA聚合酶一直处于启动子区,新生的RN链与DNA模版链的结合不够牢固,很容易从dna链上掉下来并导致转录重新开始。一旦RNA聚合酶成功的合成了9个以上核苷酸并离开启动子区,转录就进入正常的延伸阶段。一般来说,通过启动子的时间越短,该基因转录起始的频率也越高。

4、转录的延伸:RNA聚合酶释放σ因子离开启动子后,核心酶沿模版DNA链移动并使新生RNA链不断延长的过程就是转录的延伸。

5、转录的终止:当RNA链延伸到转录终止位点时,RNA聚合酶不在形成新的磷酸二酯键,RNA-DNA杂合物分离,转录泡瓦解,DNA恢复成双链状态,而RNA聚合酶和RNA链都被从模版上释放出来,这就是转录的终止。

第二节转录机器主要成分

1、RNA聚合酶:

○1原核生物RNA聚合酶:在细菌中,一种RNA聚合酶几乎负责所有的mRNA、rRNA、tRNA 的合成。大多数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的组成是相同的,大肠杆菌RNA聚合酶首先由2个α亚基、一个β亚基、一个β′亚基和一个ω亚基组成的核心酶,加上一个σ亚基后则成为聚合酶全酶。转录的起始过程需要全酶,由σ因子辨认起始点,延长过程仅需要核心酶的催化。

大肠杆菌RNA聚合酶的组成分析

亚基相对分子质量亚基数组分功能

α 3.65x104 2 核心酶核心酶组装,启动子识别

β 1.51x105 1 核心酶β和β′共同组成RNA合成的活性中心

β′ 1.55x105 1 核心酶

ω11x104 1 核心酶

σ7.0x104 1 σ因子存在多种σ因子,用于识别不同的启动子

○2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

酶细胞内定位转录产物相对活性对α-鹅膏碱的敏感程度RNA聚合酶Ⅰ核仁rRNA 50%—70% 不敏感

RNA聚合酶Ⅱ核质hn RNA 20%—40% 敏感

RNA聚合酶Ⅲ核质t RNA 约10% 存在物种特异性

2、转录复合物:模版的识别阶段包括RNA聚合酶全酶对启动子的识别,聚合酶与启动子可逆性结合形成封闭复合物,聚合酶全酶所结合的DNA序列中有一小段双链被解开。对强启动子来说,从封闭复合物到开放复合物的转变是不可逆的,是快反应。开放复合物与最初的两个NTP相结合并在两个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后即转变成包括RNA聚合酶、DNA 和新生RNA的三元复合物。

第三节启动子与转录起始

1、启动子区的基本结构:

○1启动子:是一段位于结构基因5’端上游的DNA序列,能活化RNA聚合酶,使之与模版DNA链准确的结合并具有转录起始的特异性。因为基因的特异性转录取决于酶与启动子能否有效的形成二元复合物。启动子的结构影响了它与RNA聚合酶的亲和力,从而影响了基因的表达水平。

○3Pribnow区:是一个由5个核苷酸TATTA组成的保守序列,其中央大约位于起点上游10bp 处,所以又称-10区。

○4-35区:在转录开始位点上游-35区域也有一段保守序列,共同序列是TTGACA

-10位的TATA区和-35位的TTGACA区是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的结合位点,能与σ因子相互识别而具有很高的亲和力。

2、启动子的识别:RNA聚合酶并不直接识别碱基对本身,而是通过氢键互补的方式加以识别。

3、RNA聚合酶与启动子区的结合:RNA聚合酶首先与启动子区闭合双链DNA相结合,形成二元闭合复合物,然后经过解链得到二元开链复合物。一旦开链区解链,酶分子能以正确的取向与解链后的有关单链相互作用,形成开链复合物。

4、-10区与-35区的最佳间距:在原核生物中,-35区与-10区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6~19bp,小于15bp或大于20bp都会降低启动子活性。

5、增强子及其功能:增强子是DNA上能提高转录起始效率的序列,可位于转录起始点的5’ 或3’端,而且一般与所调控的靶基因的距离无关,其特点如下:

○1远距离效应:一般位于上游-200bp处,但可增强远处启动子的转录,即使相距大于10kb 也能发挥作用。

○2无方向性:无论位于靶基因的上游还是位于靶基因的下游或内部都可发挥增强转录的作用。

○3顺式调节:只调节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靶基因,而对其他染色体上的基因没有作用。

○4无物种和基因的特异性:可以连接到异源基因上发挥作用。

○5具有组织特异性:增强子的作用需要特定的蛋白质因子参与。

○6有相位性:其作用和DNA的构象有关。

○7有的增强子可以对外部信号产生反应。

6、转录的抑制:分为两类:第一类是DNA模版功能抑制剂,通过与DNA结合而改变模版的功能;第二类是RNA聚合酶的抑制物,它们与RNA聚合酶结合而抑制其活力。

第四节原核与真核生物mRNA的特征比较

1、原核生物mRNA的特征:

○1半衰期短

○2多以多顺反子的形式存在

○35’端没有帽子结构,3’端也没有多聚A尾巴或者很短

2、真核生物mRNA的特征

○15’端有帽子结构

○2绝大多数3’端有poly A尾巴

○3凡是编码功能的真核基因都能通过RNA聚合酶Ⅱ进行转录,真核基因几乎都是单顺反子mRNA,只包含一个蛋白质信息。

第五节终止和抗终止

(1)依赖于ρ因子的终止:

ρ因子能水解各种核苷三磷酸,实际是一种NTP酶,通过催化NTP的水解促使新生RNA 链从三元转录复合物中解离出来,从而终止转录。

(2)不依赖于ρ因子的终止:

模板上存在终止转录信号—终止子,每个基因或操纵子都有一个启动子和一个终止子。终止位点上游一般存在一个富含GC碱基的二重对称区,由这段DNA转录产生的RNA容易形成发卡式结构。在终止位点前面有一段4-8个A组成的序列,因此转录产物的3’端为寡聚U,这种结构特征的存在决定了转录的终止

(3)抗终止:破坏终止位点的RNA的茎-环结构的抗终止和依赖于蛋白质因子的转录终止。

第四章生物信息的传递从mRNA到蛋白质

1、翻译是指将mRNA链上的核苷酸序列从一个特定的起始位点开始,按3个核苷酸代表一个氨基酸的原则,依次合成一条多肽链的过程。

第一节遗传密码—-三联子

1、遗传密码的性质:

○1密码的连续性:一个密码子接一个密码子连续的阅读直至终止密码

○2密码的简并性:由一种以上密码子编码同一种氨基酸的现象称为简并,对应于同一氨基酸的密码子称为同义密码子。

○3密码的通用性和特殊性:遗传密码无论在体内还是在体外,也无论是对病毒、细菌、动物还是植物而言都是通用的。特殊性,支原体中终止密码子UGA被用来编码色氨酸。

○4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相互作用:在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tRNA的反密码子在核糖体内是通过碱基的反向配对与mRNA上的密码子相互作用的。在密码子与反密码子配对过程中,前两对严格遵守碱基配对原则,第三对碱基有一定的自由度,可以“摆动”,因而使某些tRNA 可以识别1个以上的密码子。

第二节tRNA

1、tR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处于关键地位,它不但为每个三联密码子翻译成氨基酸提供了接合体,还为准确无误的将所需的氨基酸运送到核糖体上提供了运送载体,所以,它又被称为第二遗传密码。

2、tRNA的结构:

受体臂(accept stem,也被称作amino acid stem)是一个7个碱基长的臂,其中包含5'端,与有3'端羟基(OH)(能结合氨基酸于其上)的3'端。受体臂有可能含有非Watson-Crick所发现的碱基对。.CCA尾(CCA tail)是tRNA分子3'端的CCA序列,在翻译时,帮助酶识别tRNA。

D臂(D arm)是在一个环(D loop)的端部4个碱基的臂,通常含有二氢尿嘧啶(dihydrouridine)。

反密码子臂(anticodon arm)有5个碱基,包括反密码子(anticodon)。每一tRNA包括一个特异的三联反密码子序列,能够与氨基酸的一个或者多个密码子匹配。例如赖氨酸(lysine)的密码子之一是AAA,相应的tRNA的反密码子可能是UUU(一些反密码子可以与多于一个的密码子匹配被称为“摆动”)。

T臂(T arm)是5个碱基的茎,包括序列TψC。

3、tRNA的功能:运输的工具转运氨基酸;解读mRNA的信息。

4、tRNA种类:

○1起始tRNA和延伸tRNA:能特异性的识别mRNA模板上起始密码子的tRNA叫tRNA,其他的统称为延伸tRNA

○2同工tRNA:代表同一种氨基酸的tRNA叫同工tRNA

○3校正tRNA:分为无义突变和错义突变校正。

5、氨酰tRNA合成酶:是一类催化氨基酸与tRNA结合的特异性酶,由它决定氨基酸能否与对应的tRNA结合,既能识别tRNA,又能识别氨基酸,对两者都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催化反应:AA+tRNA+ATP AA-tRNA+AMP+PPi

第三节核糖体

1、核糖体的结构:

○1核糖体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每个亚基都含有一个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tRNA和许多不同的蛋白质分子。

○2核糖体蛋白。核糖体上有多个活性中心,每个中心都由一组特殊的核糖体蛋白质构成,形成一个多种酶的结合体,单个酶或蛋白质只有在这个总体结构上才拥有催化性质,他们共同承担了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任务。

○3核糖体RNA。

2、核糖体的功能:

合成的场所,选择对信息专一的AA-tRNA;

同时容纳另一种携带肽链的tRNA,既肽基-tRNA

核糖体包括至少五个活性中心:

mRNA结合部位、结合或接受AA-tRNA部位、结合或接受肽基-tRNA的部位、肽基转移部位及形成肽键的部位。

第四节蛋白质合成的生物学基质

1、氨基酸的活化:氨基酸必须在氨酰-tRNA合成酶的作用下生成活化氨基酸-AA-tRNA

2、翻译的起始:

○1原核生物翻译的起始:

需要的7种成分:30S小亚基、模版mRNA、fMet-tRNA fMet、三个翻译起始因子IF-1、IF-2、IF-3、GTP、50S大亚基、Mg2+

第一步:30S小亚基首先与翻译起始因子IF-1、IF-3结合,通过SD序列与mRNA模版结合;第二步:在IF-2和GTP的帮助下,fMet-tRNA fMet进入小亚基的P位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起始密码子配对;

第三步:带有tRNA、mRNA三个翻译起始因子的小亚基复合物与50S大亚基结合,GTP 水解,释放翻译起始因子。

3、肽链的终止:

肽链延伸过程中,当终止密码子UAA、UAG、UGA出现在核糖体的A位时,没有相应的AA-tRNA能与其结合,而释放因子能识别这些密码子并与之接合,水解P位上的多肽链与tRNA之间的二酯键,然后,新生成的肽链和tRNA从核糖体上释放,核糖体大小亚基解体,蛋白质合成结束。

4、蛋白质前体的加工:新生的多肽链大多是没有功能的,必须经过加工修饰才能转变为有活性的蛋白质:N端fMet或Met的切除、二硫键的形成、特定氨基酸的修饰、切除新生肽链中的非功能片段

5、蛋白质的折叠:新生肽链在细胞内的特定部位,在多种蛋白质的帮助下卷曲成正确构象,大多数蛋白质的折叠是边翻转边折叠的。至少两类因子参与了折叠过程:酶、分子伴侣。

6、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主要是一些抗生素,如嘌呤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抗生素对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可能是阻止mRNA与核糖体结合(氯霉素)或阻止AA-tRNA 与核糖体结合(四环素)或干扰AA-tRNA与核糖体结合而产生错读(链霉素)。

专题七、双向电泳与质谱检测

掌握双向电泳中等电聚焦电泳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原理;

掌握双向电泳的步骤;

掌握质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掌握质谱仪的基本结构;

掌握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研究中的应用领域;

了解蛋白质电泳凝胶染色的方法;

了解双向电泳的应用及优缺点。

蛋白质电泳技术:1、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等电聚焦3、双向电泳

1、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利用聚丙烯酰胺形成的凝胶对大分子生物物质(如核酸、蛋白质)通过附加电场使分子不同的按照分子量大小在凝胶中得到分离。

2、蛋白质的聚丙烯凝胶电泳类型:按蛋白质变性与否分为变性电泳和非变性电泳

3、蛋白质变性:打开二硫键,蛋白质失去生物活性,故称变性(denature)。

4、变性的方法:95℃加热5分钟。为避免复性常使用β-巯基乙醇或二硫苏糖醇(DTT)保护自由的半胱氨酸巯基。

5、变性电泳的方法: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6、SDS-PAGE原理:蛋白质在SDS凝胶电场中的运动速度和距离完全取决于其分子量。

7、SDS-PAGE操作程序:

蛋白质样品制备、凝胶制备:分离胶浓缩胶、样品上样、电泳、凝胶染色、脱色、电泳结果分析

SDS-PAGE凝胶的工作原理:制胶缓冲液使用的是Tris-HCl缓冲系统,浓缩胶是pH6.8,分离胶pH8.8;而电泳缓冲液使用Tris-甘氨酸缓冲系统。

浓缩胶中,pH呈弱酸性,甘氨酸解离很少,在电场中泳动效率低;而Cl-却很高,两者之间形成导电性较低的区带,蛋白分子就介于二者之间泳动。由于导电性与电场强度成反比,这一区带便形成了较高的电压梯度,压着蛋白质分子聚集到一起,浓缩为一狭窄的区带。

进入分离胶后,胶中pH增加,呈碱性,甘氨酸大量解离,泳动速率增加,直接紧随氯离子之后,同时由于分离胶孔径的缩小,在电场的作用下,蛋白分子根据其固有的带电性和分子大小进行分离。

SDS-PAGE电泳凝胶染色:考马斯亮蓝染色、银染

2、等电聚焦

是利用有pH梯度的介质分离等电点不同的蛋白质的电泳技术。由于其分辨率可到达0.01pH单位,因此特别适合于分离分子量相近而等电点不同的蛋白质组分。

适用: 1.研究蛋白质微观不均一性

2.测定蛋白质等电点

pH梯度构建:固相pH梯度(IPG):将缓冲基团共价键合在介质上成为凝胶介质的一部分而建立pH梯度(线性和非线性),分辨率比前者高一个数量级。

载体两性电解质(CA)应具备的条件

在等电点处必需有足够的缓冲能力

在等电点必需有足够高的电导

分子量要小,便于与被分离的高分子物质用透析或凝胶过滤法分开。

化学组成应不同于被分离物质,不干扰测定。

应不与分离物质反应或使之变性。

3、双向电泳

蛋白质组学

阐明各种生物基因组在细胞中表达的全部蛋白质的表达模式及功能模式的学科。包括鉴定蛋白质的表达、存在方式(修饰形式)、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等。

是蛋白质(protein)和基因组(genome)研究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组合

蛋白质组学关键技术

由于蛋白质分离(双向电泳和高效液相层析技术)和鉴定技术(现代质谱)的进步,以及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交叉渗透,蛋白质组学研究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双向电泳技术:

(等电聚焦(Isoelectric focusing,IEF)及SDS-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双向电泳技术。)

即先进行等电聚焦电泳(按照pI分离),然后再进行SDS-PAGE(按照分子大小),经染色得到的电泳图是个二维分布的蛋白质图。

双向电泳的实验流程:样品制备、蛋白质定量、上样、第一向等电聚焦电泳、胶条的平衡、第二向SDS-PAGE电泳、蛋白质点检测(染色)、生物信息学分析

鉴定和注释蛋白质的路线:通过肽质谱指纹图(peptide mass fingerprinting,PMF)和数据库搜寻匹配

双向电泳技术的优缺点:

优点:

可以从复杂蛋白质得到单一蛋白质

可以观察到同一蛋白质的异构体和不同的修饰

和质谱技术兼容

分辨率较高

信息化程度高

缺点:低拷贝蛋白、过大过小蛋白、极酸极碱蛋白、疏水性膜蛋白等检测苦难;稳定性差。

双向电泳技术的应用:分离复杂组分蛋白质、蛋白质表达谱研究、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生物质谱技术

质谱的基本原理:质谱分析法是通过对被测样品离子的质荷比的测定来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被分析的样品首先要离子化,然后利用不同离子在电场或磁场的运动行为的不同,把离子按质荷比(m/z)分开而得到质量图谱,通过样品的质量图谱和相关信息,可以得到样

品的定性定量结果。

质谱仪是一个用来测量单个分子质量的仪器,实际上质谱仪提供的是分子的质量与电荷比(m/z or m/e).

生物质谱:不仅可以测定生物大分子的质量,还可以解析其分子结构、修饰位点和修饰类型等属性,是蛋白质组学研究最有力和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质谱仪的基本结构:进样系统、离子源、质量分析器、离子检测器、串联质谱

三、常见生物质谱离子源:基质辅助的激光解析质谱(MALDI)、电喷雾质谱(ESI-MS)

MALDI-TOF的工作原理:将蛋白质酶解成小肽段后与基质(主要是有机酸)混合,将样品混合物点到金属靶表面上并使之干燥结晶,然后用激光轰击,将呈离子化气体状态的待分析物从靶表面喷射出去。离子化气体肽段在电场中被加速后到达检测器的时间由肽段的质量和其所带电荷数的比值(m/z)决定。

四、与生物质谱联用的分离技术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

五、质谱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

蛋白质鉴定

蛋白质突变的检测与鉴定

验证重组蛋白或重组肽的结构和纯度

翻译后修饰的检测

1、蛋白质鉴定的路线:I、通过肽质量指纹图(peptide mass fingerprinting,PMF)和数据库搜寻匹配。II、通过测出样品中部分肽段二级质谱信息或氨基酸序列标签和数据库搜寻匹配。

2肽指纹图谱(PMF)鉴定:原理就是利用了蛋白序列数据库中的多肽质量的信息与实际测得的质量信息进行对比而实现鉴定。

PMF鉴定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

是用一级质谱鉴定蛋白质的经典方法,算法简单,速度快

缺点:

质量相近的多肽增加匹配难度

无法实现混合蛋白的鉴定

二级质谱鉴定质谱仪选择一级质谱中的一个峰,让这些峰所代表的离子高速撞击质谱仪中的惰性气体,使其肽键断裂,并对库搜索鉴定蛋白质。

优点:

鉴定准确度更高,可以得到蛋白的序列

可以实现多个蛋白的鉴定

缺点:

增加了一步操作

算法更复杂,而且需要更多的操作经验

翻译后修饰的检测:糖基化修饰、磷酸化修饰

练习题

在双向电泳技术中,SDS-PAGE电泳是按照蛋白质的( C )进行分离。

A. 等电点

B. 电荷数

C. 分子量

D. 结构类型

双向电泳研究时,先进行等电聚焦,再进行SDS-PAGE。Y

双向电泳可用于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Y

双向电泳研究时,蛋白样品制备时要尽量避免蛋白质的降解。Y

对于双向电泳所得到的差异蛋白点,需要利用质谱技术进行鉴定。Y

生物质谱既可以测定生物大分子的质量,还可以解析其分子结构。Y

下列哪个不是质谱仪的基本结构成分?(A)

A. 生物传感器

B. 离子源

C. 质量分析器

D. 离子检测器

质谱用于蛋白质鉴定时,一般先通过肽质量指纹图,如果得不到结果再利用二级质谱。Y 质谱技术可用于验证重组蛋白或重组肽的结构和纯度。Y

质谱技术可用于检测蛋白质突变。Y

专题八、基因功能研究方法

掌握定点突变技术的定义和方法;

掌握基因敲除的定义;

掌握哺乳动物基因敲除的步骤;

掌握RNA干扰的定义;

了解RNA干扰的原理和研究方法。

了解什么是基因过量表达?

一、基因定点突变(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通过改变基因特定位点核苷酸序列来改变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用于研究某个(些)氨基酸残基对蛋白质的结构、催化活性以及结合配体能力的影响,也可用于改造DNA调控元件特征序列、修饰表达载体、引入新的酶切位点等。

主要采用两种PCR方法,重叠延伸技术(gene splicing by overlap extension PCR) 和大引物诱变法(megaprimer PCR method),在基因序列中进行定点突变。

二、基因敲除(gene knockout)技术

基因敲除(gene knock-out)又称基因打靶,通过外源DNA与染色体DNA之间的同源重组,进行精确的定点修饰和基因改造,具有专一性强、染色体DNA可与目的片段共同稳定遗传等特点。

高等动物基因敲除技术

动物基因敲除技术实验流程

1、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2、基因敲除载体导入ES 细胞

3、筛选与鉴定(正向选择和负向选择基因)

4、基因敲除动物产生:纯合体

CRISPR是什么?CRISPR 是一个特殊的DNA重复序列家族, 广泛分布于细菌和古细菌基因组中。CRISPR 位点通常由短的高度保守的重复序列(repeats) 组成, 重复序列的长度通常21~48 bp, 重复序列之间被26~72 bp 间隔序列(spacer)隔开。CRISPR就是通过这些间隔序列(space)与靶基因进行识别。

Cas是什么?存在于CRISPR位点附近,是一种双链DNA核酸酶,能在guide RNA引导下对靶位点进行切割。它与folk酶功能类似,但是它并不需要形成二聚体才能发挥作用。

三、RNA干扰

基因沉默:在不损伤原有DNA的情况下使基因不表达或低表达的现象。

转录水平的基因沉默:DNA甲基化、异染色质化及位置效应等引起;

转录后基因沉默:RNA干扰、反义RNA等。

定义:

与靶基因同源的双链RNA诱导的特异转录后基因沉默现象。其作用机制是双链RNA被特异的核酸酶降解,产生干扰小RNA (siRNA),这些siRNA与同源的靶RNA互补结合,特异性酶降解靶RNA,从而抑制、下调基因表达。

RNAi 的作用机制

第一步(起始阶段)、第二步(效应阶段)、第三步(倍增阶段)

RNA干扰与反义RNA的区别

反义RNA是直接将单链的RNA放进细胞与mRNA互补。

RNA干扰是将一段双链互补的RNA放进细胞,在细胞中某种蛋白质的作用下降解为单链再

与mRNA互补。

RNA干扰是线虫等低等生物本身具有的免疫机制,其效率比反义RNA高得多。

过表达方法:通过转染或转化等方法将特定基因片段导入到细胞中,如果该插入片段所含基因是原细胞中已有的,该基因表达量上调,对表达量上调后细胞或组织的表型进行研究,可以为揭示该基因功能提供信息。

练习题

定点突变技术主要借助PCR方法完成。(Y)

定点突变技术常用来使目标基因沉默。(X)

目前在转基因小鼠中常用的gene knockout技术是根据( D )原理而设计的。

A. 反义核苷酸的抑制作用

B. 转座成分的致突变作用

C. 离体定向诱变

D. 同源重组

基因敲除的方法主要用于(B)研究

A. 基因结构

B. 基因功能

C. 基因表达

D. 基因调控

下列哪个不是哺乳动物基因敲除的步骤之一?(D)

A. 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B. 筛选与鉴定

C. 基因敲除动物纯合体的获得

D. 定点突变

RNA干涉是指由以下哪项诱导的同源mRNA降解过程?(A)

A. 双链RNA

B. 单链RNA

C. 双链DNA

D. 单链DNA

RNA干扰技术会造成研究对象基因组序列的改变。(X)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就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就是阐释与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就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与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与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1)定义:人体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和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1)定义: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2)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①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②病理上的整体性; ③诊治上的整体性。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①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气候 昼夜晨昏的变化 地域环境 ②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辨证论治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分子生物学问题汇总

Section A 细胞与大分子 简述复杂大分子的生物学功能及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Section C 核酸的性质 1.DNA的超螺旋结构的特点有哪些? A 发生在闭环双链DNA分子上 B DNA双链轴线高卷曲,与简单的环状相比,连接数发生变化 C 当DNA扭曲方向与双螺旋方向相同时,DNA变得紧绷,为正超螺旋,反之变得松弛为负超螺旋。自然界几乎所有DNA分子超螺旋都为负的,因为能量最低。 2.简述核酸的性质。 A 核酸的稳定性:由于核酸中碱基对的疏水效应以及电荷偶极作用而趋于稳定 B 酸效应:在强酸和高温条件下,核酸完全水解,而在稀酸条件下,DNA的核苷键被选择性地断裂生成脱嘌呤核酸 C 碱效应:当PH超出生理范围时(7-8),碱基的互变异构态发生变化 D 化学变性:一些化学物质如尿素,甲酰胺能破坏DNA和RNA二级结构中的 而使核酸变性。 E 粘性:DNA的粘性是由其形态决定的,DNA分子细长,称为高轴比,可被机械力和超声波剪切而粘性下降。 F 浮力密度:1.7g/cm^3,因此可利用高浓度分子质量的盐溶液进行纯化和分析 G 紫外线吸收:核酸中的芳香族碱基在269nm 处有最大光吸收 H 减色性,热变性,复性。 思考题:提取细菌的质粒依据是核酸的哪些性质? 质粒是抗性基因,,在基因组或者质粒DNA中用碱提取法。 Sectio C 课前提问 1.在1.5mL的离心管中有500μL,取出10 μL稀释至1000 μL后进行检测,测得A260=0.15。 问(1):试管中的DNA浓度是多少? 问(2):如果测得A280=0.078, .A260/A280=?说明什么问题? (1)稀释前的浓度:0.15/20=0.0075 稀释后的浓度:0.0075/100=0.75ug/ml (2)0.15/0.078=1.92〉1.8,说明DNA中混有RNA样品。 2.解释以下两幅图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人的生死、物之盛毁,都是气聚散变化的结果。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气又是一个涵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就生命物质系统——气、血、精、津、液而言,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在生命物质系统的各种具体的物质概念中,气是最大的概念。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絪緼运动,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故曰:“人之生死" ,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总之,气是连续性的一般物质存在,充塞于整个宇宙,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统一性的物质基础。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物质要素,万物是

气可以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气规定万物的本质,气的内涵揭示了气的物质性和普遍性、无限性和永恒性。 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是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聚散,或絪緼;清浊, 或升降、屈伸,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形式。天地运动一气,毂万物而生。 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和气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形和气的相互转化则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物之生由乎化,化为气之化,即气化。形气之间的相互转化就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气生形,形归气,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亡。形之存亡由乎气之聚散。 气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具有可入性、渗透性和感应性。未聚之气稀微而无形体,可以和一切有形无形之气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能够衍生和接纳有形之物,成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把天地万物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感应,即交感相应之谓。有感必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气有阴阳是两,两存在于一之中。气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气之阴阳两端相互感应而产生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之生死由乎气,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种生命的物质——气,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气的这种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是对气化过程的概括。 人体的脏腑经络,周身组织,都在不同的角度、范围和深度上参与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_笔记

第一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第三章国家课程标准 第四章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 第六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七章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 第八章校本课程开发 第九章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第十章教师专业发展 第十一章课程改革实践与反思 第十二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新中国以来八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 二、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 P5 三、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P5 ?全球化 ?信息化 ?个性化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7 ?课程目标上,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课程内容上,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课程实施上,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课程管理上,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五、新课程的核心内容 (一)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P7 ?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 和江泽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目标 P8 思想品德,法律意识,三观,智力,技能,身心,四有新人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P8 ?改变课程功能 ?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和时代生活的联系 ?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善评价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课程结构的重建 P9 ?综合性:将综合实践活动设为必修课,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 ?均衡性:各科课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 ?选择性:增加选修科目 (四)国家课程标准 形式:教学大纲 这次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

现代分子生物学总结(朱玉贤、最新版)

现代分子生物学总结(朱玉贤、最新版)

一、绪论 两个经典实验 1、肺炎球菌在老鼠体内的毒性实验:先将光滑型致病菌(S型)烧煮杀活性以后、以及活的粗糙型细菌(R型)分别侵染小鼠发现这些细菌自然丧失了治病能力;当他们将经烧煮杀死的S型细菌和活的R型细菌混合再感染小鼠时,实验小鼠每次都死亡。解剖死鼠,发现有大量活的S型细菌。实验表明,死细菌DNA 进行了可遗传的转化,从而导致小鼠死亡。 2、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当细菌培养基中分别带有35S或32P标记的氨基酸或核苷酸,子代噬菌体就相应含有35S标记的蛋白质或32P标记的核酸。分别用这些噬菌体感染没有放射性标记的细菌,经过1~2个噬菌体DNA 复制周期后进行检测,子代噬菌体中几乎不含带35S标记的蛋白质,但含30%以上的32P 标记。说明在噬菌体传代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基因的概念:基因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分子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二、染色体与DNA 嘌呤嘧啶 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胸腺嘧啶 染色体 性质:1、分子结构相对稳定;2、能够自我复制,使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性;3、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命过程;4、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组蛋白一般特性:1、进化上极端保守,特别是H3、H4;2、无组织特异性;3、肽链上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4、存在较普遍的修饰作用;5、富含赖氨酸的组蛋白H5 非组蛋白:HMG蛋白;DNA结合蛋白;A24非组蛋白

真核生物基因组DNA 真核细胞基因组最大特点是它含有大量的重复序列,而且功能DNA序列大多被不编码蛋白质的非功能蛋白质所隔开。人们把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称为C值,在真核生物中C 值一般是随着生物进化而增加的,高等生物的C 值一般大于低等动物,但某些两栖类的C值甚至比哺乳动物还大,这就是著名的C值反常现象。真核细胞DNA序列可被分为3类:不重复序列、中度重复序列、高度重复序列。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1、真核生物基因组庞大,一般都远大于原核生物的基因组;2、真核基因组存在大量的的重复序列;3、真核基因组的大部分为非编码序列,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90%以上,这是真核生物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最主要的区别;4、真核基因组的转录产物为单顺反之;5、真核基因组是断裂基因,有内含子结构;6、真核基因组存在大量的顺式元件,包括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等;7、真核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DNA多态性;8、真核基因组具有端粒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脉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脉 形体官窍,是人体躯干、四肢、头面部等组织结构或器官的统称,是人体结构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五体和五官九窍,以及五脏外华等内容。脏象学说认为,形体官窍虽为相对独立的组织或器官,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又都从属于五脏,分别为某一脏腑功能系统的组成部分。形体器官依赖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活动为之提供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而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其中与五脏的关系尤为密切。脏象学说采用以表知里的方法,着重通过活动的机体的外部表征来推导人体内部脏腑组织的运动规律,从而确定“象”与“脏”的关系。 形体: 形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形体,泛指人体的身形和体质。狭义的形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结构,称之为五体。五体既与脏腑经络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又与五脏有着特定的联系。五体与五脏这种对应关系称为“五脏所主”。所谓:“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脉: 在中医学中,脉有多种含义,一指脉管,又称血脉、血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决气》),属五体范畴。二指脉象、脉搏。所谓“按其脉,知其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属四诊范畴。三指诊脉法,属切诊、脉诊范畴。四指疾病名称,属五不女之一,即螺、纹、鼓、角、脉中之脉。

解剖形态:在五体中,脉即脉管,又称血脉、血府,主要指血管,为气血运行的通道。“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是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它遍布全身,无处不到,环周不休,外而肌肤皮毛,内而脏腑体腔,形成一个密布全身上下内外的网络。脉与心肺有着密切的联系,心与脉在结构上直接相连,而血在脉中运行,赖气之推动。心主血,肺主气,脉运载血气,三者相互为用,既分工又合作,才能完成气血的循环运行。因此,脉遍布周身内外,而与脏肺的关系尤为密切。脉与经络、经脉的关系: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其中纵行的主要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的分支为络脉。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经脉则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经络、经脉的含义较脉为广。实际上,言经络、经脉,则脉亦在其中了。 运行气血:气血在人体的血脉之中运行不息,而循环贯注周身。血脉能约束和促进气血,使之循着一定的轨道和方向运行。饮食物经中焦脾胃的消化吸收,产生水谷精微,通过血脉输送到全身,为全身各脏腑的生理活动提供充足的营养。如果脉中气血数量减少,营养亏乏,就会导致全身气血不足。若脉中气血运行速度异常,运行迟缓则血瘀,血行加速、血液妄行则出血。 传递信息: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人体各脏腑组织与血脉息息相通。脉与心密切相连。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流动时产生的搏动,谓之脉搏。脉搏是生命活动的标志,也是形成脉象的动力。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形成,不仅与血、心、脉有关,而且与全身脏腑机能活动也有密切关系。因此,脉象成为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

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生本教育的教师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 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教育教学人生观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生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

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教育的德育观认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产生素朴的德行。当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的、素朴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完整版)分子生物学总结完整版

分子生物学 第一章绪论 分子生物学研究内容有哪些方面? 1、结构分子生物学; 2、基因表达的调节与控制; 3、DNA重组技术及其应用; 4、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 第二章DNA and Chromosome 1、DNA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 2、DNA复性: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分开的两条单链分子按照碱基互补原则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的现象。 3、Tm(熔链温度):DNA加热变性时,紫外吸收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的温度,即DNA分子内50%的双链结构被解开成单链分子时的温度) 4、退火: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称为退火 5、假基因:基因组中存在的一段与正常基因非常相似但不能表达的DNA序列。以Ψ来表示。 6、C值矛盾或C值悖论:C值的大小与生物的复杂度和进化的地位并不一致,称为C值矛盾或C值悖论(C-Value Paradox)。 7、转座:可移动因子介导的遗传物质的重排现象。 8、转座子: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上可以转移位置的遗传成分 9、DNA二级结构的特点:1)DNA分子是由两条相互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绕而成;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外侧;3)DNA分子表面有大沟和小沟;4)两条链间存在碱基互补,通过氢键连系,且A=T、G ≡ C(碱基互补原则);5)螺旋的螺距为3.4nm,直径为2nm,相邻两个碱基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34nm,每圈螺旋包含10个碱基对;6)碱基平面与螺旋纵轴接近垂直,糖环平面接近平行 10、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编码蛋白质或RNA的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包括编码区两侧的调控序列和编码序列间的间隔序列。 特点:1)真核基因组结构庞大哺乳类生物大于2X109bp;2)单顺反子(单顺反子:一个基因单独转录,一个基因一条mRNA,翻译成一条多肽链;)3)基因不连续性断裂基因(interrupted gene)、内含子(intron)、外显子(exon);4)非编码区较多,多于编码序列(9:1) 5)含有大量重复序列 11、Histon(组蛋白)特点:极端保守性、无组织特异性、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可修饰作用、富含Lys的H5 12、核小体组成:由组蛋白和200bp DNA组成 13、转座的机制:转座时发生的插入作用有一个普遍的特征,那就是受体分子中有一段很短的被称为靶序列的DNA会被复制,使插入的转座子位于两个重复的靶序列之间。 复制型转座:整个转座子被复制,所移动和转位的仅为原转座子的拷贝。 非复制型转座:原始转座子作为一个可移动的实体直接被移位。 第三章DNA Replication and repair 1、半保留复制:DNA生物合成时,母链DNA解开为两股单链,各自作为模板(template)按碱

中医基础理论 中基 ppt word版 最全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导论 何谓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的健康、疾病、预防的生命科学。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的思维方法。 集结于汉族地区 传统医学(traditional medicine) 中医学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何谓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中医学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是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 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元气论Essential Qi Theory、阴阳五行学说Yin-yang Theory and Five Phase Theory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藏象visceral manifestation 气血津液Qi,Blood, Fluid and Humor 经络meridian and collateral 体质constitution 中医学对人体病理的认识:病因cause of disease、发病occurrence of disease、病机 mechanism of disease 治则治法therapeutic principle and therapeutic method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学奠基、形成阶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补充《内经》的不足。 《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 《神农本草经》:奠定中药学理论的基础。 晋、唐时期:学科分化、临床发展 专科专著问世,学科不断分化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临床证候学的专著。 医学教育规范化:设立太医署 宋(金)元时期:学派涌现、理论突破 学派:金元四大家(four medical schools) ——刘完素(刘河间)(寒凉学派the school of cold & cool ) 主火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从火化” ——张从正(张子和)(攻下派the school of purgation ) “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汗、吐、下” ——李东垣(李杲)(补土派the school of invigorating the earth ) “脾胃一虚,百病乃生”、“健脾养胃”、“甘温除热”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

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 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 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现代分子生物学总结题库

第一章、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实体及基因组 1、基因定义 基因(遗传因子)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序列,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 2、DNA修复 DNA修复(DNA repairing)是细胞对DNA受损伤后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可能使DNA结构恢复原样,重新能执行它原来的功能;但有时并非能完全消除DNA的损伤,只是使细胞能够耐受这DNA的损伤而能继续生存。也许这未能完全修复而存留下来的损伤会在适合的条件下显示出来(如细胞的癌变等),但如果细胞不具备这修复功能,就无法对付经常在发生的DNA损伤事件,就不能生存。对不同的DNA损伤,细胞可以有不同的修复反应。3、DNA损伤 DNA损伤是复制过程中发生的DNA核苷酸序列永久性改变,并导致遗传特征改变的现象。情况分为:substitutation (替换)deletion (删除)insertion (插入)exon skipping (外显子跳跃)。 DNA损伤的改变类型:a、点突变:指DNA上单一碱基的变异。嘌呤替代嘌呤(A与G之间的相互替代)、嘧啶替代嘧啶(C与T之间的替代)称为转换(transition);嘌呤变嘧啶或嘧啶变嘌呤则称为颠换(transvertion)。b、缺失:指DNA链上一个或一段核苷酸的消失。c、插入:指一个或一段核苷酸插入到DNA链中。在为蛋白质编码的序列中如缺失及插入的核苷酸数不是3的整倍数,则发生读框移动(reading frame shift),使其后所译读的氨基酸序列全部混乱,称为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ion)。d、倒位或转位:(transposition)指DNA链重组使其中一段核苷酸链方向倒置、或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 e、双链断裂:对单倍体细胞一个双链断裂就是致死性事件。 4、同源重组 同源重组,(Homologus Recombination)是指发生在姐妹染色单体(sister chromatin) 之间或同一染色体上含有同源序列的DNA分子之间或分子之内的重新组合。同源重组需要一系列的蛋白质催化,如原核生物细胞内的RecA、RecBCD、RecF、RecO、RecR等;以及真核生物细胞内的Rad51、Mre11-Rad50等等。同源重组反应通常根据交叉分子或holiday 结构(Holiday Juncture Structure) 的形成和拆分分为三个阶段,即前联会体阶段、联会体形成和Holiday 结构的拆分。 a、基因敲除 基因敲除(geneknockout),是指对一个结构已知但功能未知的基因,从分子水平上设计实验,将该基因去除,或用其它顺序相近基因取代,然后从整体观察实验动物,推测相应基因的功能。这与早期生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切除部分-观察整体-推测功能的三部曲思想相似。基因敲除除可中止某一基因的表达外,还包括引入新基因及引入定点突变。既可以是用突变基因或其它基因敲除相应的正常基因,也可以用正常基因敲除相应的突变基因。 b、因转移法 同源重组(homologousrecombination)是将外源基因定位导人受体细胞染色体上的方法,因为在该座位有与导人基因同源的序列,通过单一或双交换,新基因片段可替换有缺陷的基因片段,达到修正缺陷基因的目的。位点特异性重组是发生在两条DNA链特异位点上的重组,重组的发生需一段同源序列即特异性位点(又称附着点;attachmentsite,att)和位点特异性的蛋白因子即重组酶参与催化。重组酶仅能催化特异性位点间的重组,因而重组具有特异性和高度保守性。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 李本强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 李本强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14. 凡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宜用补阴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阳病治阴”;又称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15. 凡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阳消阴长)的虚寒证,宜用补阳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阴病治阳”;又称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6.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3) 李本强 五行学说、 1.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主要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小学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好教师的品质美们心目中喜欢怎样的教师的想法之后,归纳出的“好教师”的12种品质: 1.友善的态度——他的课堂犹如一个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 2.尊重课堂上每一个人——他绝不会把你在他人面前像猴子般戏弄。 3.耐性——他绝不会放弃要求,直至你会做为止。 4.兴趣广泛——他带我们到课堂以外,并帮助我们去把所学习的知识用于生活。 5.良好的仪表——他的语调和笑容令我感到舒畅。 6.公正——他会给予你应该得到的,没有丝毫偏差。 7.幽默感——他每天会带来少许的欢乐,使课堂不致于单调。 8.良好的品行——我相信他与别人一样也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 9.对个人的关注——他会帮助我去认识自己,我的进步依赖于他,使我得到松弛。 10.伸缩性——当他发觉自己有错,他会说出来,并会尝试其他方法。 11.宽容——他假装不知我的愚蠢,将来也是这样。 12.颇有方法——忽然间,我能顺利念完我的课本,我竟然没有察觉这是因为他的指 导。 课堂中知识结构的变化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新课程的知识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均衡分布: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所提供的知识也将为激活教师个人知识及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留下充分的余地。课堂知识的变化,将改变传统的课堂面貌。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课程知识的变化,决定了教师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控制方式,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因而,这种控制方式是维持式的,教科书知识占绝对优势,很少有教师个人知识的发挥,几乎没有师生互动知识的产生。在新课程中,教师将更多地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憎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境况,因而,教科书知识的比例相对较少,教师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比例较大。这样一种“控制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是生成式。可持续发展的。 课堂常规经验的变化 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时候,他的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师让学生回答教科书中的问题,记课堂笔记。国时代周刊曾刊登了保罗?韦地博士在收集了九万名学生关于他 当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时候,他的做法是: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教师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教师在课堂的位置,将不再是知识传授者的固定位置——讲台,而在教室里流动起来,将参与到学生活动之中,与学生分享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作为知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憎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境况,因而,教科书知识的比例相对较少,教师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比例较大。这样一种“控制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是生成式。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常规经验的变化 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时候,他的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

现代分子生物学总结

第一章、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实体及基因组 1、基因定义 基因(遗传因子)就是遗传的物质基础,就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序列,就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就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 2、DNA修复 DNA修复(DNA repairing)就是细胞对DNA受损伤后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可能使DNA结构恢复原样,重新能执行它原来的功能;但有时并非能完全消除DNA的损伤,只就是使细胞能够耐受这DNA的损伤而能继续生存。也许这未能完全修复而存留下来的损伤会在适合的条件下显示出来(如细胞的癌变等),但如果细胞不具备这修复功能,就无法对付经常在发生的DNA 损伤事件,就不能生存。对不同的DNA损伤,细胞可以有不同的修复反应。 3、DNA损伤 DNA损伤就是复制过程中发生的DNA核苷酸序列永久性改变,并导致遗传特征改变的现象。情况分为:substitutation (替换)deletion (删除)insertion (插入)exon skipping (外显子跳跃)。DNA损伤的改变类型:a、点突变:指DNA上单一碱基的变异。嘌呤替代嘌呤(A与G之间的相互替代)、嘧啶替代嘧啶(C与T之间的替代)称为转换(transition);嘌呤变嘧啶或嘧啶变嘌呤则称为颠换(transvertion)。b、缺失:指DNA链上一个或一段核苷酸的消失。c、插入:指一个或一段核苷酸插入到DNA链中。在为蛋白质编码的序列中如缺失及插入的核苷酸数不就是3的整倍数,则发生读框移动(reading frame shift),使其后所译读的氨基酸序列全部混乱,称为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ion)。d、倒位或转位:(transposition) 指DNA链重组使其中一段核苷酸链方向倒置、或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e、双链断裂:对单倍体细胞一个双链断裂就就是致死性事件。 4、同源重组 同源重组,(Homologus Recombination)就是指发生在姐妹染色单体(sister chromatin) 之间或同一染色体上含有同源序列的DNA分子之间或分子之内的重新组合。同源重组需要一系列的蛋白质催化,如原核生物细胞内的RecA、RecBCD、RecF、RecO、RecR等;以及真核生物细胞内的Rad51、Mre11-Rad50等等。同源重组反应通常根据交叉分子或holiday结构(Holiday Juncture Structure) 的形成与拆分分为三个阶段,即前联会体阶段、联会体形成与Holiday 结构的拆分。 a、基因敲除 基因敲除(geneknockout),就是指对一个结构已知但功能未知的基因,从分子水平上设计实验,将该基因去除,或用其它顺序相近基因取代,然后从整体观察实验动物,推测相应基因的功能。这与早期生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切除部分-观察整体-推测功能的三部曲思想相似。基因敲除除可中止某一基因的表达外,还包括引入新基因及引入定点突变。既可以就是用突变基因或其它基因敲除相应的正常基因,也可以用正常基因敲除相应的突变基因。 b、因转移法 同源重组(homologousrecombination)就是将外源基因定位导人受体细胞染色体上的方法,因为在该座位有与导人基因同源的序列,通过单一或双交换,新基因片段可替换有缺陷的基因片段,达到修正缺陷基因的目的。位点特异性重组就是发生在两条DNA链特异位点上的重组,重组的发生需一段同源序列即特异性位点(又称附着点;attachmentsite,att)与位点特异性的蛋白因子即重组酶参与催化。重组酶仅能催化特异性位点间的重组,因而重组具有特异性与高度保守性。 5、碱基错配对修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