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的发展及其争论

合集下载

数学归纳法的发展、原理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精品资料-精品资料-精品资料-精品资料

数学归纳法的发展、原理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精品资料-精品资料-精品资料-精品资料

数学归纳法的发展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摘要:在数学论证中,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用途很广,对于某些结论是自然数的函数命题,往往都可以通过数学归纳法来加以证明。

本文叙述了数学归纳法名称的发展,数学归纳法内容的发展,并分别从良序原理、数学归纳法、第二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的有效性这四个方面对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做了介绍,都有相关的例子,能帮助读者深入的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

本文也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数学归纳法的形式,如第一数学归纳法、第二数学归纳法、倒推归纳法、螺旋式归纳法。

在了解数学归纳在数学中的应用后,本文重点叙述了数学归纳法在证明恒等式、证明不等式、证明整除问题、证明几何问题、探索与正整数有关的问题中的具体应用过程。

通过本文,能使读者更加深入的了解数学归纳法,并且能更好的运用数学归纳法解决数学学科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数学归纳法发展原理应用一、数学归纳法的发展(一)数学归纳法名称的发展“数学归纳法”名称是由英国数学家创立, 并由英国教科书作者普遍采用推广。

在名称上迈出重要一步的是英国数学家德摩根。

1838年在伦敦出版的《小百科全书》中,德摩根在他的条目“归纳法里建议使用“逐收归纳法”。

但在该条目的最后他偶然地使用了术语数学归纳法,这是我们所能看到这一术语的最早使用。

无论是毛罗利科还是帕斯卡,也无论是伯努利还是其后的数学家们,虽然都在不断地使用数学归纳法,但在很长的时期内并授有给他们的方法以任何名称。

只是由于沃利斯以及雅各布·伯努利的工作,才引进了“归纳法”这一名称。

并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意义上应用于数学:(1)以特此获得一般结论的沃利斯方式(2)指定的步骤论证,并且影响了其后的数学家们,使这种混用状态大约持续了140年。

到l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数学家皮科克在他的《代数学》的排列与组合部分,谈到梅成的规律用归纳法延伸到任意数,是从预攫 f 意义上以沃利斯方式使用归纳法的。

后来,他又将从“到R+1的论证称之为证明归纳法。

罗素归纳法

罗素归纳法

罗素归纳法在哲学逻辑和科学方法论的广袤领域中,归纳法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一种基本的推理方法,归纳法旨在从个别案例推广到一般规律,为人类认知世界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在众多归纳法的变种中,罗素归纳法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逻辑而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罗素归纳法的内涵、特点、应用及其在现代逻辑学中的地位,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一、罗素归纳法的基本内涵罗素归纳法,又称罗素的归纳不当,是指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对归纳推理有效性所提出的一种质疑。

它并非一种归纳方法,而是对归纳法本身的一种批判性思考。

罗素认为,归纳推理的有效性并不能仅仅基于观察到的个别案例,因为有限的观察结果无法确保未观察到的情况也具有同样的规律。

换言之,即便所有观察到的样本都支持某一结论,我们也不能轻信该结论具有普遍适用性,除非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所有相关样本都已被观察到了。

二、罗素归纳法的特点1. 批判性:罗素归纳法的核心特点在于其对归纳推理的批判性。

它提醒人们在使用归纳法时要保持谨慎,避免轻信个别案例所揭示的规律。

2. 严谨性:罗素归纳法强调推理的严谨性。

在罗素看来,归纳推理的有效性取决于观察结果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只有当所有相关样本都被充分观察并考虑在内时,归纳推理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3. 普遍性:虽然罗素归纳法主要针对归纳推理的有效性提出质疑,但其观点在逻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

它提醒人们在进行任何形式的推理时都要注意证据的全面性和结论的适用范围。

三、罗素归纳法的应用罗素归纳法在科学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科学家们在进行实证研究时,通常需要从个别案例出发,探索和总结一般规律。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须时刻警惕归纳推理可能存在的陷阱。

罗素归纳法提醒科学家们要关注样本的代表性和观察结果的全面性,以确保所得结论的可靠性和普适性。

此外,罗素归纳法在日常生活中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在面对各种信息和观点时,人们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和判断。

浅论归纳推理的有效性问题

浅论归纳推理的有效性问题

浅论归纳推理的有效性问题截至目前,在逻辑学界和哲学界,一般都认为归纳推理不能用“有效”和“无效”来评价。

在《逻辑学导论》第50页中说:“……因而上述关于有效性和无效性的讨论并不适用于归纳论证:归纳论证既不是有效的也不是无效的。

”“在归纳论证的领域……永远不会穷尽所有的证据……使得我们不能断定任何归纳论证的结论具有绝对的确定性。

”在《逻辑学基础教程》(第二版,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第153页中说:“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除了完全归纳以外,一般来说,都只有或然性联系。

”在逻辑学中,逻辑学也没有完全否定归纳推理在某些条件下具有有效性的可能性。

然而,逻辑学在这方面的表述是很模糊的,而且倾向于认为归纳和必然性没有联系。

但是,如果说演绎推理的大前提最终都是从归纳总结中得到的,那么,如果任何归纳推理都不具有有效性,那么演绎推理也必然不会具有有效性,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因此必然存在着某种“有效的归纳推理”,如果是这样,将这种具有有效性的特殊的归纳推理从众多的归纳过程中提取出来就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存在着有效的归纳推理的证据是很明显的,比如,如果我们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那么对于一个全称命题而言,实践检验永远不可能穷尽全部个例,那么未经检验的个例我们能保证其可靠性吗?答案是肯定的:“实践检验同样能保证那些未经检验的个案。

”再具体些,比如,我们得到了“平面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样一个命题,如果我们决定用实践来检验一下,我们需要找多少个个例来检验呢,事实上找几个有代表性的个例就可以了(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检验之后我们也可以视同检验了所有的平面三角形(这显然不可能是全归纳过程),为什么能“视同”呢?这说明先前的个别的归纳过程在该命题下具有由此及彼的有效性!因此,对于一个全称命题而言,归纳推理是有可能具有有效性的,如果归纳推理永远不能用有效性来表述,那么实践也就没有检验的意义了,这显然是不可想象的。

儿童归纳推理的多样性效应及其争论

儿童归纳推理的多样性效应及其争论
于非多样性 的前提 ,而前提 B的两个项 目差异较大 ,
而 G ie 等 认为 ,儿童能够在超 过基本概念 uhi l
水平 的情况 下计算 覆盖率 。 ,只是他们 很难认识 到 基本概 念水平 的重要 性 ,从而 无法运 用多样 性信
息 。在 G te 等 ¨ uhi l 的研究 中 ,儿童认识 到样 本大小
属于多样性 的前提 ,这两个 前提各 自具有 一个特征 . A前提具有 x特征 ,B前提具有 Y特征 ,问哪一个前 提的特征会扩展 到第 三个前提 ) ,而李 富洪 等 的研
究 采 用 了 论 断 力 度 判 别 法
O hr n “ se o l s 2的研究方法 ) :
和多样性 信息 的重要性是有 『难的 ,只有 当样本大小 木 ] 和多样性 信息 同时出现 。并且不可能获得其他推理方 式时 ( ,相似 性策略 ) 如 ,儿童才会运用 这些信息进 行归纳 推理 。因此 ,G t i等 认 为 ,这种认 识上 ue hl 的闲难掩盖 了儿童运用多样性信息 的能力 。因为对基 本概念水平类别重要性的认 识是归纳推理 的基础 ,没
长江 师 范 学 院 学报
Ju a fY n teN r lUnvri o r l a gz oma iest n .
21 0 0年 1月
J n a. 2 1 00
口 心 理 学
儿童归纳推理 的多样性效应及其争论
击性 的言辞和动作 ,在 演讲的时候 ,在餐馆 的时候 , 还有在舞会上 ,那 么你可能会认为他确实就是一个具 有攻击性的人…。 多样性原则的运用 ,表现为对多样性 的证据可 以 做 出更宽泛的归纳 ,得到更强的论断力度 ,增 加推论 成功的概率 ,这也被称为多样性效应。成人 的归 纳推 理遵循 多样性原则 ,表现 出多样性 效应 ,这是得 到许 多研究证实 的。首先 ,在前人 的科学实践 中已经表 明 多样性原则是一种有效的推理手段 。其次 ,通过对 大

前提项目间差异对儿童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的影响

前提项目间差异对儿童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的影响

前提项目间差异对儿童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的影响归纳推理是指根据过去经验,对未知情况进行推断和归纳的一种思维方式。

针对儿童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的研究表明,前提项目间差异对儿童的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有着重要影响。

前提项目的差异指的是前提项目之间的差异程度。

在实验中,对于同一种概念,可以有不同的前提项目。

有些前提项目之间的差异会影响儿童的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

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指的是同一种概念可以由不同的归纳方法得出,而这些方法之间的差异影响了儿童在推理时的准确性和不确定性。

当存在前提项目间的差异时,对于同一种概念,儿童会选择不同的归纳方法,进而出现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

前提项目的差异程度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1)概念本身的差异,如“鸟”和“哺乳动物”这两个概念就有很大的差异,对于同一个植物,对应鸟概念的前提项目可能是“有翅膀”、“能飞”等,而对应哺乳动物概念的前提项目可能是“毛发”、“能生产乳汁”等;(2)前提项目的数量和质量的差异,如“鸟”的前提项目可能包括“有翅膀”、“能飞”、“卵生”等,而“哺乳动物”的前提项目可能只包括“能生产乳汁”。

前提项目间的差异会影响儿童的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

在前提项目差异的情况下,儿童会对概念进行不同的分组和归纳。

对于具有明显差异的概念,儿童的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很大,因为面对不同的概念,儿童往往需要利用不同的前提项目进行推理。

相反,当概念之间的差异较小或前提项目相似时,儿童的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较小。

此时,儿童可能会倾向于使用某些主要的前提项目或特征进行推理。

总之,前提项目间的差异对于儿童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有重要影响。

在实践中,应该根据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前提项目的差异,设计有针对性的实验和教学方法,以促进儿童对概念的理解和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的发展。

形式逻辑的各种推理方法的发展历程

形式逻辑的各种推理方法的发展历程

形式逻辑的各种推理方法的发展历程形式逻辑作为一种推理方法,旨在通过严密的逻辑结构和规则,从已知的前提中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在形式逻辑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多种推理方法,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和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并发展。

首先,我们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奠基人,他提出了命题逻辑的基本原理和推理规则。

命题逻辑是一种基于命题的推理方法,它将命题分为真和假两种情况,并通过逻辑运算符(如与、或、非)来构建复合命题。

亚里士多德的命题逻辑为后来的逻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随着哲学和数学的发展,形式逻辑逐渐演变为更为复杂的形式。

在19世纪,英国哲学家弗雷格(Frege)提出了一种新的逻辑系统,被称为谓词逻辑。

谓词逻辑通过引入量词和谓词,使得逻辑表达能力更加丰富。

它可以处理更复杂的命题,包括涉及到个体和属性的推理问题。

弗雷格的贡献使得形式逻辑在逻辑学和数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20世纪初,波兰逻辑学家古特洛布(Gödel)和图灵(Turing)的工作为形式逻辑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推动力。

古特洛布提出了一种新的逻辑系统,被称为模型论。

模型论通过将逻辑表达式映射到实际的模型中,使得逻辑推理问题能够通过数学方法进行解决。

图灵则在形式逻辑的基础上发展了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重要理论,如图灵机和可计算性理论。

这些理论为逻辑推理的自动化和机械化提供了基础。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快速发展,形式逻辑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基于机器学习的推理方法,如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使得计算机能够通过大量的数据进行逻辑推理,并做出准确的判断。

这些新的方法为形式逻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总结而言,形式逻辑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演变和丰富的过程。

从亚里士多德的命题逻辑到弗雷格的谓词逻辑,再到古特洛布的模型论和图灵的计算机理论,形式逻辑在不同的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不断发展,推动了逻辑学和数学领域的进步。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形式逻辑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推理工具和思维方式。

归纳法的发展史

归纳法的发展史

归纳法的发展史------------------------------------------作者xxxx------------------------------------------日期xxxx归纳法的发展史归纳法的发展史(从古典到现代)归纳法是以若干特殊的情况为前提,推断出一个一般的原理。

亦即是从个别的或特殊的事物所作判断扩大为同类一般事物的判断的思维过程。

一、古典归纳逻辑思想的萌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西方人已经开始了注重寻找事物的因果联系,从众多的事实材料中寻找一般性的道理。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只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也比成为波斯人的王还好。

”同时,苏格拉底也熟练地运用归纳法认识分析事物,他认为“理念”可分为种和属,认识种和属有两种方法,其中一种方法是上升法,即通过假定或假说上升到理念或原理。

这种方法事实上是多中求一,由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西方古人这样自觉而熟练地运用归纳方法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说明归纳逻辑思想在公元前5世纪已经开始萌芽。

二、归纳逻辑思想的初步形成到公元前4世纪,归纳逻辑思想前进一步,这主要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概括当时各门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汲取了前人的逻辑思想,在西方逻辑史上第一个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人类的逻辑问题。

他不仅是演绎逻辑体系的创立者,同时也是归纳逻辑体系的倡导者。

他在逻辑史上第一次较全面地阐述了归纳逻辑理论。

他把演绎三段论分为证明的三段论和辩证的三段论。

与此相应,他把归纳推理也分为证明的推理形式(即完全归纳推理)和辩证的推理形式(即不完全归纳推理)。

他还认识到这种归纳只能提供或然的结论,因而不能用作证明,只能用于辩论。

亚氏还研究了作为认识方法的归纳法。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必须通过感官知觉经过归纳方法上升到第一原理。

与亚氏同一时期的伊壁鸠鲁学派重视归纳并对归纳有较多的研究。

他们重视实际情况,重视科学成果。

他们还探讨了记号、符号与归纳法的关系及归纳法的本质等问题,归纳法的发展史主张从对事实的观察开始研究,然后形成科学概念,对各种相关现象的成因做出初步假设或科学预测。

儿童归纳推理中的标签作用

儿童归纳推理中的标签作用

儿童归纳推理中的标签作用
胡诚;刘志雅;陈琳;莫雷
【期刊名称】《心理科学进展》
【年(卷),期】2010(0)2
【摘要】传统的归纳推理观主要包括特征相似性观和概念观。

在基于这两种传统观点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逐渐发现类别知识,特别是标签起到的独特作用,但目前关于不同类型标签作用的分析还缺乏系统性。

该文从分析目前两大主要标签研究现状——语言标签和类别标签入手,试图明确标签作用和关系、解释混淆和误解;同时,作者就以标签为载体的研究同儿童语言发展间存在的密切联系提出了儿童归纳推理发展的语言认知模式。

文章最后认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应集中在对机制、技术和深层次内部关系三方面问题的探讨上。

【总页数】9页(P244-252)
【关键词】儿童;归纳推理;标签;语言标签;类别标签
【作者】胡诚;刘志雅;陈琳;莫雷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2;B844
【相关文献】
1.特征相似性、类别标签与因果关系在归纳推理中的作用 [J], 胡诚;莫雷
2.语言标签对儿童归纳推理的意义 [J], 焦军;黎安娟
3.儿童归纳推理中的单调性效应和非单调性效应研究 [J], 魏勇刚;李红
4.主题关系在4~5岁儿童不同属性归纳推理发展中的作用 [J], 马晓清;冯廷勇;李红;龙长权
5.儿童在归纳推理中的多样性效应 [J], 钟罗金;莫雷;刘志雅;李倩雯;Lee;Myung Sook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V ol. 17, No. 5, 901–908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901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的发展及其争论*陈庆飞 雷 怡 欧阳含璐 李 红(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 400715)(中-加联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摘 要 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指的是在归纳论断中,前提项目数量越多、越多样,将能构成归纳力度越强的推理。

已有研究表明成人的归纳推理明显受到前提项目多样性的影响,而幼儿的相关研究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认为幼儿不能基于多样性进行推理,二是认为5岁左右的幼儿就能够基于多样性进行推理。

出现此争论的原因可能与研究方法方面的差异有关,如实验范式与前提组间差异、实验材料类别与概念范畴、属性特征及呈现方式、推理形式;此外,儿童的知识经验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未来研究可以结合相关领域的研究范式;深入挖掘影响儿童表现出多样性效应的因素;将任务设计多样化;将实验任务的计分方式多样化;开展相关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 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归纳信心;前提组间差异;知识经验 分类号 B8421 引言归纳推理是从已经(或当前)观察到的现象推及即将观察到的未知现象的心理活动过程(Hume, 1748/1997)。

生活中常常涉及从已知到未知的推论,有效地从有限的具体信息中获得更一般的知识,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你在一只鸟体内发现一种新的物质——beta 细胞,据此,你认为beta 细胞是鸟类所共有的一般特征?还是这种(只)鸟所独有的特性呢?这种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往往隐含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如何根据有限的特定事件、事实向一个合理范围的一般事实或事件进行推论?以beta 细胞为例,如果没有有效的方法,你可能需要去检查所有的鸟,看它们是不是都含有beta 细胞。

然而,这种方法往往是低效的,事实上也不可能对所有事物进行完全归纳。

因此,归纳推理中结论的可靠性(归纳判断力度,inductive confidence ,也即归纳信心)受前提有限性、结论无限性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共同制约。

那么,成人如何基于有限的前提做出合理的推论呢?人们往往倾向于从不同的角度来验证一个假设,而不是简单的重复。

如前文的例子,成人更可能去选择观察一只不同类型的鸟,看它有没有beta收稿日期:2009-03-26∗本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370488的后续工作。

通讯作者: 李红, E-mail: lihong@细胞,然后做出推论;而不是去看一只同一类型的鸟,然后做出判断。

这就是归纳推理的多样性(diversity )。

换言之,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指的是:如果归纳论断A 的前提由差异相对较大的项目构成,归纳论断B 的前提由差异相对较小的项目构成,那么个体会估计归纳论断A 的力度大于论断B 。

比如如下两个论断:(A )猫和水牛体内有X 物质/ 因此袋鼠体内有X 物质。

(B )马和驴体内有Y 物质/因此袋鼠体内有Y 物质。

人们倾向于认为袋鼠体内有X 物质,因为论断A 的前提比论断B 前提更为多样。

绝大多数研究证明成人的归纳推理受到前提项目多样性的强烈影响(Carey, 1985; Osherson, Smith, Wilkie, Lopez, & Shafir, 1990; Sloman, 1993);一些跨文化研究证明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Lopez, 1995; Choi, Nisbett, & Smith, 1997; Viale, & Osherson, 2000),只是在某些特定情境下被掩盖(Lopez, Atran, Coley, Medin, & Smith, 1997; Proffitt, Coley, & Medin, 2000; Bailenson, Shum, Atran, Medin, & Coley, 2002; Medin, Coley, Storms, & Hayes, 2003)。

如Choi 等人(1997)用动物和人类材料构成前提项目研究了文化对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的影响,他们在韩国大学生中发现了多样性效应;而美国树木专家和来自热带雨林的印地安人在解决归纳推理问题时没有表现出多样性效应(Lopez et al, 1997; Proffitt et al 2000)。

对此,Coley, Medin, Proffitt, Lynch 和Atran (1999)称之为知识经验对归纳推理多样性效-902- 心理科学进展 2009年应的制约。

近年来,关于儿童推理多样性效应的研究探讨得最多的是归纳判断力度问题,主要讨论多样性效应是否存在于儿童归纳推理活动中,但在此问题上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认为幼儿似乎不能基于多样性进行推理(Carey,1985;Lopez,Gutheil, Gelman, & Smith, 1992; Gutheil, & Gelman, 1997; Rhodes, Gelman, & Brickman, 2008a);二是认为5岁左右就能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效应(Heit, & Hahn, 2001;Lo, Sides, & Rozelle, 2002;Shipley, & Shepperson, 2006; 吴霞, 李红, 2008; 吴霞, 2008)。

对于年幼儿童是否能像成人一样表现出多样性效应,研究者们持有不同的观点。

早期研究者多数认为儿童在归纳推理中不能表现出多样性效应,那么他们如何对此进行解释呢?此外,对于儿童能表现出多样性效应的最早年龄,不同研究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分歧,这其中的原因又可能有哪些?基于此,什么样的任务可能才是适合儿童的归纳推理任务呢?显然,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将有利于解决幼儿是否具有多样性效应的争论。

下面将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索性的思考。

2 儿童不能基于多样性进行推理的原因年幼儿童到底能否像成人那样基于多样性进行推理?早期研究多数发现,儿童不具有与成人相似的多样性效应,为此,研究者们提出了以下几种解释:其一,儿童还没有形成充分发展的概念系统,缺乏完成相关推理任务的知识经验。

Carey(1985)问成人与6岁儿童被试,如果狗和蜜蜂有某种共同属性,那么所有动物有此属性的可能性怎样。

结果表明6岁儿童的反应与成人不同,他们不会利用多样性信息对动物做出一般性的推论。

Carey(1985)还研究了基于生物概念(抽象水平更高)而不是具体动物项目的多样性效应。

比如,有如下一对论断:(C)狗、蜜蜂都有某生物属性;(D)狗、花朵都有某生物属性,论断D的差异显然比论断C的差异大。

结果显示儿童在论断D的判断上出现了过度概括的倾向,他们将此属性推论到别的生物体甚至非生物体中,这说明儿童对前提项目的多样性有一定敏感性。

为什么6岁儿童不具有与成人相似的多样性效应呢?Carey认为这是因为6岁儿童还没有形成充分发展的动物概念系统。

此外,Lopez等人(1997)关于成人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种观点。

其二,儿童信息加工过程的缺乏。

Lopez等人(1992)认为,成人在评估归纳力度时执行的是两阶段加工程序:评估前提项目与结论项目的相似性、评估前提项目之间的差异性。

儿童可能只进行了第一阶段加工,这是他们没有表现出多样性的原因。

Rhodes, Brickman和Gelman(2008b)指出,当多样性和典型性材料相冲突时,年幼儿童选择典型性而忽略多样性材料,主要是因为儿童只能评估前提项目与结论项目之间的关系(如典型性),而对多个前提项目之间的关系(如差异性)却很难进行加工。

其三,实验任务过于抽象,儿童的加工水平比成人浅。

Heit, Hahn(2001)和Shipley, Shepperson (2006)采用社会类别材料,将抽象的或隐藏的属性换成可见的儿童熟悉的属性,结果发现5岁幼儿就表现出多样性效应。

Lo等人(2002)的研究也表明,只要实验任务易于理解,并配以生动形象的故事与图片,5岁幼儿也能觉察出多样性项目之间的差异。

其四,儿童的确不能基于差异性进行推理,儿童在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任务上做出不同于成人的反应。

Gelman(1988)和Lopez等人(1992)都发现了所谓的边界效应,即项目的类别边界对归纳力度的影响超过项目多样性的影响,它说明儿童的归纳推理可能是以不同于成人的方式来进行。

3 对争论原因的探悉然而,近年来,尤其是自Heit和Hahn(2001)以来,多数研究认为,5岁左右儿童就能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效应。

那么,与早期研究相比,导致两类研究结果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总体而言,在研究多样性效应时,研究者们都采用了涉及两个前提的归纳推理研究范式,但其研究方法却存在一些差异。

比如,实验范式、材料类别及概念范畴、属性特征及呈现方式,多样组和非多样组间的差异大小(下称组间差异)、推理形式及儿童的知识经验等,这些都可能是儿童是否具有多样性效应问题上存在争论的原因。

3.1 实验范式和组间差异到目前为止,已有研究主要采用属性扩展法、归属法、论断力度判断法和寻找证据法这四种实验范式探讨归纳推理的多样性效应(李富洪,李红,陈安涛,冯廷勇,龙长权,2006)。

其中,论断力度判断法主要用于成人的研究(Osherson et al, 1990;Sloman, 1993; Choi et al, 1997; Proffitt et al, 2000; Bailenson et al, 2002; Medin et al, 2003;第17卷第5期 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的发展及其争论 -903-Kim, Keil, 2003; Kincannon, Spellman, 2003)。

例如,Osherson 等人(1990)采用这一方法研究归纳推理的心理效应时,给被试如下两个论断:(E )河马和犀牛的肝需要维生素K/ 所有的哺乳动物需要维生素K;(F )河马和仓鼠的肝需要维生素K/ 所有的哺乳动物需要维生素K 。

要求被试判断哪个论断的力度更强,结果显示成人被试都会对河马与仓鼠之间的差异性敏感并认为论断F 的力度强于论断E 。

此外,在组间差异的选择上,主要存在三种选择趋势:(1)多样组和非多样组的材料均在同一类别内选择,组间差异较小。

(2)选择不同类别材料构成多样性推理任务,组间差异较大。

(3)多样组由不同类别材料构成,而非多样组由同一类别甚至相同材料构成,组间差异很大。

下面分别就三种实验范式下(论断力度判断法很少用于研究儿童的多样性效应,在此不予讨论)组间差异大小对儿童多样性效应的影响进行分析:首先,Shipley 和Shepperson (2006)采用寻找证据法研究发现,当组间差异很大时(如为了确定所有口哨都能吹出哨声,要求儿童在4只蓝色哨子和4只红色哨子中选出2只作为判断证据),4岁儿童就能表现出多样性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