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肌性斜颈

小儿肌性斜颈
小儿肌性斜颈

小儿肌性斜颈

【概述】

小儿肌性斜颈是指因胸锁乳突肌挛缩所造成的斜颈。本病多发现于出生后两周左右。发病率0.3%~0.5%。1/4发生在右侧,1/5伴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斜颈可分为先天性斜颈与后天性斜颈;也可根据病位,将斜颈分为骨性斜颈、肌性斜颈、眼性斜颈、神经性斜颈、精神性斜颈。本病在早期无骨性改变,病久可出现颈椎发育异常,甚至累及胸椎。因此本病应及早治疗。按摩推拿对于6个月以内的患儿有较好的疗效。

【解剖】

胸锁乳突肌:

起于胸骨柄和锁骨胸骨端,肌纤维自前下向后上走行,

止于乳突。

其作用是:两侧收缩使头后伸;

单侧收缩使头向同侧侧屈,面向对侧旋转。

【病因】

本病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有三种学说:产伤学说、宫内发育障碍学说、缺血性肌挛缩。但这三方面也不能完全解释本病。如主张产伤致病的认为,是由于肌肉撕裂,造成血肿,最后发生纤维性挛缩而导致本病。可时剖腹产的婴儿亦有患肌性斜颈者。因此产伤学说不能很好地解释本病的发生。主张缺血性肌挛缩的主认为,因动脉供血不好,导致肌肉缺血,而引起本病。但是骨科上所见的缺血性肌挛缩(如Volkmann缺血挛缩)见不到肌肉上的肿块。

【症状】

1.颈部歪斜:出生后二周左右出现颈部歪斜。颈部歪向患侧,面部向对侧旋转。

2.胸锁乳突肌挛缩:患侧胸锁乳突肌上有一椭圆形的肿物,大小一般在1×2cm2以下,位于肌肉层,质软,皮界清,有一定的活动度。

3.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出现面部发育的不对称;颈椎发育的不对称;甚至发现智力发育障碍。

【治疗】

1.揉捻胸锁乳突肌:患儿仰卧,医生以拇食两指揉捻胸锁乳突肌,力量适中即可。

2.推捋胸锁乳突肌:医生在患儿局部涂少量滑石粉,用拇指沿胸锁乳突肌的走行方向推捋。

3.纠正斜颈:医生一手托住患儿后枕部,另一手扶住患儿下颌,稍用力牵引患儿颈部使其颈部逐渐向健侧侧屈,面部向患侧旋转,以纠正斜颈。

【注意事项】

1.本病宜早发现早治疗。

2.平时要注意纠正患儿头的姿势,使其头向健侧侧屈,面向患侧旋转。

骨性斜颈

凡因颈椎先天发育畸形(融合、缺如、骨化)或后天伤、病造成颈椎的改变引起的颈斜者均为骨性斜颈。

一.分类

二.表现

骨性斜颈以先天性颈短(颈椎融合)为多。现侧重介绍先天性颈短。

先天性颈短由Klippel和Feil于1912年最早报导。所以又称Klippel和Feil综合症。

由于颈椎的融合、骨化、缺如、畸形使颈椎缩短。这种患者多出现三大特征。一是颈部又短又粗,多伴蹼带或翼带状,出现颈斜,面部不对称。二是颈部活动受限。以旋转和侧屈为显,融合的节段越多,受限越重。三是后发际低宽。三联征同时出现约占一半。最显著的自觉症状和易检到的体征是颈短粗和颈活动受限。多节颈椎融合,颈明显变短,头部象落在胸廓上。颈活动明显受限。融合节段越多受限越显。特别是旋转和侧屈受限,前屈后伸不明显。一般后发际低宽不明显。

先天性短颈常出现其它畸形。如:泌尿、心脏、神经、听觉、颈胸椎、肩胛等畸形。

短颈以颈椎改变颈短为主,蹼颈以颈蹼为显。短颈和蹼颈各既有独特之处,又有许多表现相同之点。两者有无内在联系和本质的区别,目前无明确的定论,尚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三.治疗

骨性斜颈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采取有针对性的相应治疗。

先天性颈短,重点改善外观畸形和改善颈椎畸形。

改善外观畸形:

脖子短粗,有蹼状带者应用左氏方法医治:

1. 成形。整复外表,让脖子紧缩变细、变端正、消除蹼状带、提升后发际。

2.游离松解技术,去除条索和发育不良组织,让脖子变细、变灵活。

3.颈部功能操锻炼,促进颈部功能恢复。

左氏法医治先天性颈短,改善外观畸形效果好,请你选择。

对其它类型的骨性斜颈及伴有其它畸形的患者按具体情况施治。

改善颈椎畸形

对无神经症状的患者,不需特殊治疗。避免颈部外伤,在剧烈运动时可戴颈托保护。

脊柱侧凸在15°以内,可用支架和功能锻炼进行矫正。在15°以上可做脊柱侧凸的相应手术。

上颈椎融合者,无神经症状采取保守措施,出现椎管狭窄和脊髓受压,采取前路和后路减压。

中低位颈椎融合者,早期多无症状。晚期因劳损和退变,易发生外伤和椎管狭窄,按症施治。

小儿肌性斜颈

【概述】

小儿肌性斜颈是指头向患侧侧斜、前倾、旋向健侧和颜面部变形为其特征。临床上,斜颈除极个别为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视力障碍的代偿姿势性斜颈和颈部肌肉麻痹导致的神经性者外,一般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肌性斜颈。

造成斜颈的原因至今未明,除先天性畸形学说外,有不少学者认为由胸锁乳突肌局部缺血引起肌纤维化所致。缺血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胎内头位长期偏向一侧,或产程中肌肉内血管中血流有暂时的停滞,以致肌肉供血不足,日后逐渐成为梭状疤痕组织,或代之以纤维条索而造成的挛缩。

【临床表现】

1.出生后,即可在一侧颈部发现有棱形肿物,其方向与胸锁乳突肌一致,多局限于中下段。以后患侧胸锁乳突肌挛缩紧张,突出如条索状。因肌肉挛缩牵拉发生斜颈畸形。

2.斜颈特有的姿势,头向患侧倾斜、前倾,面旋向健侧,患侧耳朵向下接近胸锁关节。畸形如不及时矫正,患侧面部相对萎缩,颜面明显小于健侧,个别患者颈椎甚至是上胸椎可见固定性脊柱侧弯。

3.颈部活动受限,尤其以向患侧旋转和向健侧侧屈更明显。

4.患侧胸锁乳突肌中下段可触及硬质条索状肿块物。

【诊断和鉴别】

1.诊断对本病的诊断并不困难,仅根据临床表现基本可以作出判断。但通过鉴别用滁其他疾病后,对本病即可确诊。

2.鉴别诊断

(1)先天性脊柱畸形:虽可有斜颈畸形,但无颈部肿块,颈椎正,侧位X线摄片可发现有半椎体、楔形椎或蝴蝶椎先天性脊柱畸形。

(2)代偿性头位(复视伴有头位置的异常):代偿性头位与眼外肌麻痹出现复视有直接关系。头的左倾和右倾与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下斜肌有关。

【治疗】

1.治疗原则舒筋活血,软坚散结。

2.常用穴位及部位阿是穴、患侧胸锁乳突肌及颈侧部。

3.常用手法推揉法、拿法、弹拨法,及颈部被动运动法。

4.操作方法患儿取仰卧位,医生面对患侧,在胸锁乳突肌上施以指揉法,上下往返操作,约2分钟,此时手法宜轻,使患儿先能适应治疗。继而在胸锁乳突肌上施以拿法。同样上下往返,约1~2分钟,

并以肿块处为重点,拿得要柔和,以柔含刚,比指揉法再深一层。随后再对胸锁乳突肌作上下往返的弹拨法,同样以肿块为重点,此法刺激力度较大,在弹拨的同时可辅以指揉法以缓解其疼痛反应。然后医生用一手扶住患儿患侧的肩部,另一手扶持患侧头部颞侧,肩部一手作向下压,头部一手缓缓地将患儿头部推向健侧,使患儿头部做侧向运动(即胸锁乳突肌被动牵拉伸展)约3~5次或更多些。然后再放松胸锁乳突肌,约1分钟左右即可。

【自我保健】

【注意事项】

1.推拿治疗时,患侧胸锁乳突肌处要洒些滑石粉,以免损伤娇嫩的皮肤。有汗者,应将汗液抹干再洒滑石粉。

2二嘱其家长协助医生每日做患侧胸锁乳突肌的被动牵拉伸展运动。患儿睡眠时,可在头部两侧,各放置一个沙袋,以纠正头部姿势。

3.在日常生活中采用与头颈畸形相反方向的动作加以矫正,如喂奶、睡眠的枕垫或用玩具吸引患儿的注意力,以帮助矫正斜颈。

4.对斜颈的治疗是愈早疗效愈好。若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无明显改善者应考虑手术矫形。

小儿肌性斜颈中医推拿疗法

https://www.360docs.net/doc/6317518324.html,/zyts/zytn/xe/0912191624G6076814JIHHD88.html

小儿肌性斜颈治疗原则:舒筋活血,软坚散结

小儿肌性斜颈是指以头向患侧歪斜,颜面旋向健侧为其特点的先天性疾病,俗称“歪脖”。临床上,斜颈分为四型:肌性斜颈,骨性斜颈,眼源性斜颈,神经性斜颈。本节只讨论第1型即肌性斜颈,本病早期(6个月以内)推拿治疗,疗效较好。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出生马上或数日后可发现患儿头向一侧偏斜,一侧颈部胸锁乳突肌可触及棱形肿块(部分患儿数月后可自行吸收),继而胸锁乳突肌挛缩,僵硬,头向患侧歪斜及向患侧旋转活动受限,严重者随年龄增大,可发生颜面、五官,甚至肩背不对称畸形。

治疗

1. 治疗原则:舒筋活血,软坚散结。

2. 手法处方

⑴用食、中指与拇指拿住患侧肌肉硬节处捏揉10~15分钟。

⑵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患侧胸锁乳突肌起点至止点推揉2~3分钟。

⑶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部,两手同时向相反方向扳拉,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肩部倾斜,称斜扳

或被动扳拉活动法,反复操作7~10次;然后用双手托拿住患儿头部向上牵引的同时向患侧旋转,称被动转头活动法,反复操作7~10次。

3. 方义:推揉及捏揉肌肉局部能舒筋活血,改善局部血供,缓解肌肉痉挛。被动扳拉及转头活动能拉长伸展挛缩的

肌肉,有助于恢复肌肉的弹性,改善和恢复颈部功能活动。

4. 加减治疗

⑴如患儿面部及肩部畸形明显者,加点按太阳、颊车、人中、迎香、风池、肩井、肩髃、天宗等穴各5~10次,以

活血通络,改善局部畸形。

⑵患侧上肢活动障碍者:加在患侧上肢施以揉、拿、一指禅推等法2~3分钟,同时点按肩髎、肩髃、臂臑、天宗、

曲池、尺泽、手三里、内关、外关、合谷等穴各5~10次,以加强患肢血供,促进恢复患侧上肢功能活动。

日常护理

1. 家长应尽量及时纠正患儿头颈歪斜的姿势。

2. 使患儿尽可能多地作主动或被动转头及歪头(斜扳)动作。

3. 每次推拿治疗后,可配合10~15分钟局部热敷。

先天性肌性斜颈有哪些症状体征

文章来自: 女人世界(https://www.360docs.net/doc/6317518324.html,)原文:https://www.360docs.net/doc/6317518324.html,/20101215/108423.html

畸形可在生后即存在,也可在生后2~3周出现。病初头部运动略受限,但无明显斜颈现象,触诊可发现硬而无疼痛的梭形肿物,与胸锁乳突肌的方向一致,在2~4周内逐渐增大,然后开始退缩,在2~6个月内逐渐消失。部分病人不遗留斜颈;不少病人若未经治疗,肌肉逐渐纤维化、挛缩硬化,形成颈旁硬的束状条物,头部因挛缩肌肉的牵拉而发生斜颈畸形,肌肉短缩侧的面部亦发生变形。

若畸形不及时纠正,面部变形加重,最后颅骨发育不对称,颈椎甚至上胸椎出现脊柱侧弯畸形。

斜颈的临床表现

1、斜颈畸形

婴儿出生后其母亲可发现患儿头部向患侧倾斜,面部向健侧旋转,下颌指向健侧肩部,2~3周后斜颈

畸形更加明显,将头转向健侧明显受限。症状较轻者应仔细观察才能发现,此症状随着患儿的生长发育日益加重。

2、颈部肿块

一般在出生后或出生后2周内可触及颈部肿块,位于胸锁乳突肌中下段,以发生于右侧者多见此肿块呈梭形,无压痛。一般在1~2个月后达到最大,之后逐渐缩小至完全消失。此类患儿中有一部分可发生肿块不消失并产生肌肉纤维化和挛缩引起斜颈畸形。

3、颜面部畸形

先天性肌性斜颈早期未得到有效治疗2岁后即会出现颜面部畸形,主要表现为面部不对称,双侧眼外角至口角的距离不对称,患侧距离缩短,健侧增长,患侧眼睛位置平面降低,因双眼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易产生视力疲劳而出现视力减退。健侧颜面部圆而饱满,患侧则窄而平,颈椎可发生代偿性侧凸畸形。此外患儿整个面部包括鼻、耳等也可出现不对称性改变。

除上述主要表现外,本症尚可合并先天性髋臼脱位及颈椎其他畸形。

文章来自: 女人世界(https://www.360docs.net/doc/6317518324.html,)原文:https://www.360docs.net/doc/6317518324.html,/20101215/108411.html

小儿斜颈3种情况需警惕

三个月大的晶晶长得很可爱,就是躺着的时候,喜欢维持脖子向右歪的姿势。刚开始家里人也没注意,直到有个朋友上门探望随便说了一句,晶晶妈妈才突然上了心。“难道是先天的小儿斜颈?”晶晶妈妈到网上搜索了一番,结果越看越担心。“有说能治的,也有说难治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骨科主任徐宏文博士表示,小儿斜颈80%属于生理性斜颈,不用干预到一岁也能自然好。但有三种情况的斜颈要有所重视,可能存在疾病因素。

生理性斜颈———

出生后3个月出现斜颈

徐宏文表示,这种情况往往是生理性斜颈,是因为孩子抬头后颈部力量不够,头部相对较重导致,不用治疗,到1岁左右通常会自然好转。家长只要注意观察就好。

病理性斜颈———

1、肌性斜颈

出生后2周左右出现斜颈,颈部可见明显肿块。目前认为,肌性斜颈是一侧胸锁乳突肌病变导致紧张痉挛所致,病因可能有两方面的因素:一个是胸锁乳突肌的肌肉内压力增高,导致肌肉缺血、纤维化。另一个是纤维瘤病学说,即肌肉内良性纤维瘤病变。

治疗:80%的肌性斜颈通过功能锻炼等理疗方式可治好,20%到1岁没有好转的,则需要做手术才能松解。

2、眼源性斜颈

出生时颈部没有肿块,到6个月时才出现斜颈。这种情况有可能是斜视所致,一般跟患儿定位看东西时才有表现,睡觉时又会恢复正常。

治疗:因为需要孩子的配合,眼缘性斜颈必须等到1到2岁左右才能确诊,之前确诊不了,需定期复查。

3、骨性斜颈

骨性斜颈由颈椎畸形导致。表现为出生后即出现斜颈,同时可伴发短颈等症状,也叫短颈综合征。

治疗:孩子没有不适感可不用干预,如果出现颈椎滑脱、疼痛,可以通过手术解除症状。但要长期保持颈椎的稳定,还需配合功能锻炼。

徐博士表示,现在很多斜颈的孩子都被过度治疗,明明是生理性斜颈,却被一些非正规医院游说做理疗,白白折腾孩子和家长。建议有问题到专科医院找专科医生诊治,不要随便听信广告

小儿肌性斜颈按摩治疗法

https://www.360docs.net/doc/6317518324.html,/anmoshipin/jibinganmo/422.shtml

【概述】

小儿肌性斜颈是指头向患侧侧斜、前倾、旋向健侧和颜面部变形为其特征。临床上,斜颈除极个别为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视力障碍的代偿姿势性斜颈和颈部肌肉麻痹导致的神经性者外,一般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肌性斜颈。

造成斜颈的原因至今未明,除先天性畸形学说外,有不少学者认为由胸锁乳突肌局部缺血引起肌纤维化所致。缺血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胎内头位长期偏向一侧,或产程中肌肉内血管中血流有暂时的停滞,以致肌肉供血不足,日后逐渐成为梭状疤痕组织,或代之以纤维条索而造成的挛缩。

【临床表现】

1.出生后,即可在一侧颈部发现有棱形肿物,其方向与胸锁乳突肌一致,多局限于中下段。以后患侧胸锁乳突肌挛缩紧张,突出如条索状。因肌肉挛缩牵拉发生斜颈畸形。

2.斜颈特有的姿势,头向患侧倾斜、前倾,面旋向健侧,患侧耳朵向下接近胸锁关节。畸形如不及时矫正,患侧面部相对萎缩,颜面明显小于健侧,个别患者颈椎甚至是上胸椎可见固定性脊柱侧弯。

3.颈部活动受限,尤其以向患侧旋转和向健侧侧屈更明显。

4.患侧胸锁乳突肌中下段可触及硬质条索状肿块物。

【诊断和鉴别】

1.诊断对本病的诊断并不困难,仅根据临床表现基本可以作出判断。但通过鉴别用滁其他疾病后,对本病即可确诊。

2.鉴别诊断

(1)先天性脊柱畸形:虽可有斜颈畸形,但无颈部肿块,颈椎正,侧位X线摄片可发现有半椎体、楔形椎或蝴蝶椎先天性脊柱畸形。

(2)代偿性头位(复视伴有头位置的异常):代偿性头位与眼外肌麻痹出现复视有直接关系。头的左倾和右倾与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下斜肌有关。

【治疗】

1.治疗原则舒筋活血,软坚散结。

2.常用穴位及部位阿是穴、患侧胸锁乳突肌及颈侧部。

3.常用手法推揉法、拿法、弹拨法,及颈部被动运动法。

4.操作方法患儿取仰卧位,医生面对患侧,在胸锁乳突肌上施以指揉法,上下往返操作,约2分钟,此时手法宜轻,使患儿先能适应治疗。继而在胸锁乳突肌上施以拿法。同样上下往返,约1~2分钟,并以肿块处为重点,拿得要柔和,以柔含刚,比指揉法再深一层。随后再对胸锁乳突肌作上下往返的弹拨法,同样以肿块为重点,此法刺激力度较大,在弹拨的同时可辅以指揉法以缓解其疼痛反应。然后医生用一手扶住患儿患侧的肩部,另一手扶持患侧头部颞侧,肩部一手作向下压,头部一手缓缓地将患儿头部推向健侧,使患儿头部做侧向运动(即胸锁乳突肌被动牵拉伸展)约3~5次或更多些。然后再放松胸锁乳突肌,约1分钟左右即可。

【自我保健】

【注意事项】

1.推拿治疗时,患侧胸锁乳突肌处要洒些滑石粉,以免损伤娇嫩的皮肤。有汗者,应将汗液抹干再洒滑石粉。

2二嘱其家长协助医生每日做患侧胸锁乳突肌的被动牵拉伸展运动。患儿睡眠时,可在头部两侧,各放置一个沙袋,以纠正头部姿势。

3.在日常生活中采用与头颈畸形相反方向的动作加以矫正,如喂奶、睡眠的枕垫或用玩具吸引患儿的注意力,以帮助矫正斜颈。

4.对斜颈的治疗是愈早疗效愈好。若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无明显改善者应考虑手术矫形。

我为宝宝不用手术和按摩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心路历程

那还是2012初春,冬雪渐融,春雨飘洒。 宝宝在期待中降临,他,哭声嘹亮,膀阔腰圆,鼻高脸正,蛋大鸡长,也许是我幸福中沉浸太深,描述有点失实,或许应当是这样描述宝宝才对:丑陋幼弱,紧闭双眼,屙尿随时,唯知睡和吃。 宝宝出生的第十五天的那晚,庆祝喜悦的气氛突然静穆了,老婆突然发现,宝宝的头老是偏向右侧,而且,在宝宝右侧的脖子下面,有一个硬结,大如枣,硬如石。我摸了一下,基本排除了淋巴和骨头的可能,这个瘤子一样的东西,让我一夜难眠。 我没做过坏事,我爱这个世界的一切,我多年来不穿袈裟而修为自己,我不认为我欠下什么,我这个宝宝是众人劝导才育种的,怀他的时候喜鹊云集我窗台,我知道,孩子能化险为夷,遇凶呈祥,但是,那晚我对那个硬结真的不知。 第二天,我们带孩子就诊,B超确诊,是肌性斜颈,在宝宝的胸锁乳突肌中,探及一个2厘米左右的纤维样瘤体,我稍稍释然,但是又进入另一个雾霭和阴影,因为医生告诉我们,斜颈可以按摩,一岁之后若不见好转,可以手术……………… 我意念从千年前飘来,我不愿意宝宝作手术受刀斧,且不说手术部位的敏感,不论手术的成败,不想手术后的矫正托如刑具,但就手术室外等候的每秒,我心会悬悬如坠永夜。 我是爸爸,我是中医,我抱着儿子将世界拉黑,我对儿子说,我要亲手消除你的先天疾病, 我能,因为我爱。 开始我,熬制药膏涂抹,但是因为应用不方便和容易弄脏衣服,还有别人老是问孩子脖子里的药膏是什么的时候,我母亲总是不愿提及斜颈歪脖什么的并反对我涂抹药膏,于是我,制作了酊剂,每天涂抹,让先天生长着的纤维瘤,血肿,或者说是硬包的疙瘩慢慢软化。 效果是显著的,后来发了系列儿子的照片,有些父母看了开始索要产品,为宝宝治疗斜颈,当初我是免费发的,但是那些家长试用之后感觉效果特好,就要求付款,我不太懂淘宝(店名:搜张氏斜颈,有康复视频),但是也开张了,为了方便更多的父母拍下产品。

推拿联合超声波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4, 12 (6): 389-392 DOI: 10.1007/s11726-014-0812-8 ? 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Acupuncture and Meridian and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14︱● 389 ● CLINICAL STUDY Tuina plus Ultrasonic Therapy for Infantile Muscular Torticollis Shen Zhi-fang, Luo Kai-tao, Zhu Gao-feng, Jin Yue-qin Jiaxing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 Zhejiang 314001, China Author : Shen Zhi-fang, bachelor, Chinese medicine physician. E-mail: shenzf08@https://www.360docs.net/doc/6317518324.html, CLC Number : R244.1 Document Code : A Abstract Objective :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uina plus ultrasonic therapy in treating infantile muscular torticollis. Methods : Seventy kids with muscular torticollis were intervened by tuina plus ultrasonic therapy, and the efficacy was evaluated after 8-month treatment. Results : After 8-month treatment, 41 subjects were cured, accounting for 58.6%, 27 were improved, occupying 38.6%, 2 failed, occupying 2.8%,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7.2%. Conclusion : Tuina plus ultrasonic therapy can produce a significant efficacy in treating infantile muscular torticollis, without adverse effects. Key Words Tuina; Massage; Ultrasonic Therapy; Torticollis; Infant As a common disease in kids, infantile muscular torticollis (IMT) is a congenital abnormality of the motor system, with incidence ranging from 0.3% to 0.5%. It’s caused by unilateral contraction or fibrosis of the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 characterized by the head is tilted in lateral bending toward the affected muscle and face is rotated toward the healthy side. Delayed treatment will lead to asymmetric faces and eyes, even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ids. During recent years, our department adopted tuina plus ultrasonic therapy in treating IMT. The report is now given as follows. 1 Clinical Materials 1.1 Diagnostic criteria By referring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IMT from the Shanghai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Guidelin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 head tilt at birth or several months after birth; abnormal postures of head and neck, presenting head tilt towards the affected side, rotation of face to the healthy side, and chin points to the shoulder of the healthy side; usually affecting one side, lump or mass may be palpated along the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 kids in later stage may present adaptive alterations of head, face, and spine, with restricted development of face of the affected side, flat occiput of the healthy side, and lateral curve of thoracic vertebrae; osseous torticollis caused by abnormal cervical vertebrae was ruled out by frontal X-ray examination of cervical spine. 1.2 Inclusion criteria In conformity with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IMT; the parents of the kid having signed the informed consent form.

3小儿外科评分标准

小儿外科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分标准(试行) 一、本标准分5个部分,实行量化900分制,其中“基础条件”占70分,“医疗技术队伍”占120分,“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占340分,“医疗质量状况”占270分,“科研与教学”占100分。 二、申报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所在医院为三级医院,医院认真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各项任务;2.所在医院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开展患者预约诊疗服务,并推行单病种管理;3.专科整体实力强,医疗技术水平高,医疗安全保障好;4.专科积极实施临床路径管理;5.专科病房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 三、标准中的相关技术指标,除人员队伍为申报时的情况外,无特别注明,其他均指评估时上一年度的数据。 四、标准中部分指标内容可累积计分,但最后得分不超过标准分。 五、学科带头人是指具有正高级职称、临床水平高、教学和科研组织管理能力强、能带动学科持续发展和梯队建设的专科负责人。 六、学科骨干是指在专科内某一专业发展方向具有较高学术和技术水平、作为学科带头人后备力量的高级职称人员。 七、本标准中涉及的人员是指人事关系或执业地点在所在医院的人员。其中聘用人员是指在本单位执业注册并履行职责1年以上、年工作时间8个月以上。 八、本标准中所指论文(包括SCI论文、中文期刊论文等)、科研项目或课题、科研成果等,均指临床应用方面的论文、项目、课题或成果。 第 1 页共12 页

序号检查内容标准分评分标准修改内容一基础条件70 1 发展 环境 (10) 医院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5 评估前3年,专科建设管理的组织完善得5分;规划欠合理得3 分;无规划不得分。 医院有扶持专科建设的政策或 措施 5 评估前3年,政策、措施齐全,得5分;政策措施不完善或不 得力得2分;无明确的政策、措施或不落实,不得分。 2 专科 规模 (20) 床位数15 至少有2个护理单元,病床总数100张,得12分;每增加10 张床加1分,总分不超过标准分;低于60张,不得分。 每张病床净使用面积≥6平方 米 5 ≥6平方米得5分;每减少1平方米,扣2分;少于4平方米不 得分。 3 支撑 条件 (40) 相关科室能够满足专科发展需 要 20 各科医疗技术队伍整体实力强得10分,设备设施满足需要得10 分。 医疗设备能满足专科开展全部 技术项目需要,具有先进性和 适宜性 10 满足需要得5分;医疗设备具有先进性得3分;具有适宜性得2 分。 医院对专科经费投入情况10 评估前3年投入≥300万元得10分,每少30万元减1分;未专 款专用的,不得分。 第 2 页共12 页

小儿斜颈推拿治疗及体会

【基层园地】 小儿斜颈推拿治疗及体会 王 智,高梯辉,路 标,姜艳清,王文智■ (河北省中医院,河北石家庄 050011) 关键词:伸筋液;推拿;小儿肌性斜颈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250(2009)05-0393-01 小儿斜颈又称先天性斜颈,民间俗称“歪脖”、“斜头”,其临床表现是以患儿头向患侧倾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为特征,为临床少见病。有报道其发病率在婴幼儿中约占1%,常因发现不及时或误诊失治,出现面颈胸部畸形,给患儿造成不良后果。 1 一般资料 病历来源:本文200例皆为门诊积累,其中男114人占57%,女86人占43%,最小的3d,最大的2岁;分娩产势:顺产101人占51%,剖腹产96人占48%,产钳13人占1%;发病部位:左侧105例,右侧95例。 2 诊断标准 患者头位前倾,面部转向患侧,面下颌偏向健侧,在患肌处触及一卵圆或条索状肿块,质地坚硬。 3 治疗方法 (1)递质的配制:自拟伸筋液:西红花5g,冰片10g,伸筋草15g,溶于75%乙醇250ml内,密闭摇匀, 3d后即可使用;(2)按摩手法:医者对患侧胸锁乳突肌推拿按摩数遍后,继用拇指蘸取适量伸筋液反复揉肿块及周围并弹拨,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相对按摩肿块反复数遍。在此过程中,拇指、食指、中指及患处保持湿润状态,然后医者两手分别固定患侧肩部及患者头部,使头部向患侧肩部,然后一手扶住患儿下颌部,另一手拖住脑后左右转动。同时以颈椎为纵轴向上拔伸旋转,颜面肌肉萎缩或偏小的可采用太阳、睛明、下关、颊车、地仓、迎香、风池等穴位进行点揉。 4 疗效标准与结果 痊愈:颈部肿块消失,胸锁乳突肌活动范围正常,有111人占55.5%;显效:肿块明显缩小变软,颈项活动轻度受限,有84人占42.0%;无效:经治疗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有5人占2.5%,总有效率97.5%。 5 典型病例 郭某,男,6个月,其父母发现其颈部向左侧歪斜随来我院就诊。症状:颜面旋向左侧,左侧可触及长3.8c m、宽1.5cm肿物。颈部C T:排除骨性斜颈,随之以伸筋液为膏质推拿治疗,每日1次,12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肿物消失,颈部活动范围恢复正常。 6 体会 胎儿在母体胎盘进行气体交换进出呼吸运动,具有肺泡扩张及生长作用。B超于妊娠11周,可见胎儿胸壁运动,妊娠16周时出现羊水,28周末有呼吸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如出现脐带绕颈,胎儿呼吸窘迫,使胸锁乳突肌挛缩,出现血肿机化血液循环受阻,笔者推测胎儿脐带绕颈呼吸窘迫为直接发病原因。 推拿治疗本病在于通过手法作用于挛缩的胸锁乳突肌上,促进病变部位血液循环,改变挛缩程度,加速病变的吸收,使挛缩的胸锁乳突肌恢复正常。同时,通过以伸筋液为膏质,可以避免小儿娇嫩皮肤损伤,还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效。再施揉捏法及揉法时可以较重,但须注意刚柔相济,不能使用暴力;做颈部侧扳及旋转扳法时,要使小儿放松,幅度由小及大,要有节奏,切不可用蛮劲,以免引起颈部及周围组织的损伤及不适[1~3]。对于后期颜面肌肉的萎缩,可采用太阳、睛明、下关、颊车、地仓、迎香、风池等穴位点揉。 通过治疗对于1周内尤其是6个月的患儿治疗率达100%,对1周到1周半的有效率达96%,1周半以上的因其肿物机化纤维化,建议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孔令承,田岩,等.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88例.中国实用医 药研究(三)[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9.8. [2] 罗才贵.推拿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 [3] 王智.伸筋液为膏质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临床研究[J].河 北中医药学报,2008,23(4):35. 收稿日期:2008-04-28 ■通讯作者:王文智,男,主任医师,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050091)。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厅科研资助项目(42761135)393 2009年第15卷第5期2009.Vol.15.No.5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 J ournal of Basic M 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 e Medicine

先天性肌性斜颈手术患儿的护理

先天性肌性斜颈手术患儿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6-04-11T11:23:08.22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6期供稿作者:张耀荣朱晓霞支静[导读] 新疆库尔勒巴州人民医院患儿术前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是手术矫正效果的有力保证。 新疆库尔勒巴州人民医院脊柱手足外科 841000 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护理方法,以期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6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术后护理康复训练,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切口I期愈合,无感染及血肿形成,患者术后随访1-2年,患者颈部畸形明显改善。结论:患儿术前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是手术矫正效果的有力保证。关键词:斜颈;护理;康复指导 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italmusculartorticollis,CMT)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颈部畸形,在婴幼儿发病率为0.3%~2.0%。是因一侧胸锁乳突肌发生间质增生及纤维化导致的头颈向一侧偏斜,严重者出现面部畸形,甚至斜视等,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及心理健康。现就我院收治的36例手术患儿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36例,男16例,女20例,汉族12例,少数名族14例,年龄3-11岁,平均年龄7岁,术前术后正确知道患儿康复训练,术后随访1-2年。 2护理 2.1护理评估 2.1.1健康史:询问患儿家属患儿出生时有无难产时、患儿头部倾斜和颈部肿块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及有无家族史。 2.1.2身心状况:1、评估患儿斜颈姿势、向左或向右倾斜的程度2、观察面部及颅骨变形程度3、评估颈部活动受限程度4、颈椎X线片检查显示有无骨性畸形及寰枢椎脱位5、评估患儿及家属心理及认知状况,观察患儿有无自卑的消极心理,患儿及家属有无康复功能锻炼知识。6、评估患儿的自理能力。 2.2术前护理 2.2.1心理护理:患儿及家属常伴有自卑心理,对手术的期望值也非常高,另外对手术过程不了解而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感,根据其心理状态,应鼓励患儿及家属,给予心理支持,并详细介绍手术目的、过程及如何配合手术,以解除患儿及家属的心理压力,从而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手术。 2.2.2手术前准备 1、做好各项手术前检查,如血液检查、心电图、颈椎X线片和胸部X线片。 2、皮肤准备:将头发剔去或剪短以利于术区清洁及术后外固定 3、术前常规禁食水6-8小时。 4、物品准备:头颈石膏固定的物品。(5)遵医嘱及手术要求,做好术前常规准备。 2.3术后护理 2.3.1患儿手术多在全麻或静脉麻醉进行。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或窒息发生。要密切观察呼吸和进食情况,防止颈部水肿、血肿压迫气管或外固定过紧影响限制呼吸运动而引起呼吸困难。定时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及体温的变化,若有呼吸困难、发绀、心率紊乱等,立即通知医生。患儿回病房后6h即可给予半流质饮食或遵医嘱,术后饮食要富含营养,易消化,宜采用患儿喜爱饮食。术后患儿哭闹或依从性较差者可根据患儿爱好情况安抚。 2.3.2术后仰卧位,低龄病儿术后依从性较差,需用沙袋固定于头偏向健侧,下颌转向患侧的位置。大龄患儿畸形严重者,术后最好用枕颌带牵引,并使头转向患侧。必要时患侧上肢做反方向牵引。斜颈病程较长患儿,术后必须将头部放置在过度矫正位,以防复发。严重斜颈者术后可能出现斜视成平衡失调,一般在数天或数周内均可自行恢复。所以患儿下地时注意保护患儿,防止跌倒并做好患儿的防跌倒护理和宣教。 2.3.3观察伤口出血:手术后伤口小,常规皮内美容缝合,一般不放置引流管。要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或渗液,如渗出较多,应及时更换敷料。 2.3.4头颈胸石膏或支架固定的护理:术后3-5天患儿用头颈胸石膏或支架固定6-8周。石膏固定前头、颈、胸部用柔软的毛巾衬垫防止石膏边缘及骨隆处产生压疮。患儿病程较长者常规颈部过度矫正位置防止复发。石膏包扎过紧患儿诉局部疼痛者,及时告知医生更换石膏。 2.3.5术后1-2d内减少搬动,颈部需用沙袋固定于头偏向健侧,下颌转向患侧的位置。置患儿于舒适体位对不同年龄患儿采取如提供玩具、陪玩耍、讲故事、听音乐等措施分散其对伤口疼痛的注意力;对哭闹不止影响休息的患儿应酌情镇静止痛。 2.4康复指导 2.4.1随时帮助患儿调整视线以改正斜颈的习惯。术后前期患儿下地活动必须家属搀扶以防跌倒。 2.4.2告知患儿及家属拆除石膏前注意患儿呼吸及进食情况,鼓励病儿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 2.4.3拆除石膏后立刻开始颈肌的手法牵伸训练,要教会家长功能锻炼的方法直到家长掌握。保持患者坐位或平卧位,帮助患者头部向健侧侧屈,使健侧耳垂靠近肩部。缓缓转动头部,使下颌贴近患侧肩部。使患儿颈部向患侧旋转以有效牵伸胸锁乳头肌。避免再度粘连挛缩。 2.4.5术后按时复查,坚持功能锻炼,训练时注意手法轻柔,牵拉动作持续而稳定,切忌暴力。结果:本例36名患儿手术效果明显;

小儿肌性斜颈的调理思路—2017百强儿推师崔皓量

小儿肌性斜颈的调理思路—2017百强儿推师崔皓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养生保健已被大多数人所重视,尤其是二孩时代的到来,孩子的人数比例开始增加,以小儿推拿为首的儿童保健产业,逐渐发展壮大。 现如今,孩子生病大多选用含有抗生素的药物治疗,虽治疗速度快,但难免会对孩子身体造成损伤。小儿推拿是中国传承已久的中医疗法,目前小儿推拿已经被正式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中医项目第一次进入'公卫'项目,是目 前进入'公卫'项目的仅有2个中医药项目之一,其绿色安全的特点已深入人心,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接受。 小儿推拿论坛作为儿推行业的引领者,致力打造儿推行业的标杆,挖掘儿推优秀人才并展示他们的技术、理念、思路、手法等,儿推论坛策划了本次全国百强儿推师的评选活动。活动细节请看以下链接: NO.LTBQ170021扶助小儿推拿—崔皓量文章末尾有 彩蛋:1-崔皓量老师关于小儿肌性斜颈调理思路—音频;2- 崔皓量老师关于调理小儿疾病的手法—视频演示。请至文末观看!崔皓量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年拜名老中医 赵安富教授为师,努力学习中医临床相关知识,特别对中医儿科学及小儿推拿技法产生浓厚兴趣。随赵老研习小儿推拿、针灸、中药等调理方法。期间多次参加学习各派老师的精进

课程及取学于民间高手,并在机缘指引下,再拜道光清流派第六代掌门人韩阳光为师,研习道清流派小儿推拿技法。本流派应用五行辩证和独一无二的特殊五行手法,一般推拿时间在八至十分钟左右,并在临床当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加之配以本派天河,地河,三关,六腑,乾坤,将相,君水等独门取穴,在临床推拿中起效更快。应用五行手法推拿能使咳嗽症状当天明显缓解,腹泻多数一次止泻,嗓子红肿痛,当场止痛等等,受到广大家长认可!临床中尤其擅长小儿“腹泻”“斜颈”“咳嗽”等的调理。 本人在经过多年的临床服务经验积累后,于2016年创办大 连扶助健康咨询有限公司。自扶助小儿推拿成立以来,以“本门派小儿推拿技法”和“现代科学育儿知识”为指导,以“传承中医文化,尽心服务于每个宝宝”为宗旨,并通过高素质员工团队的悉心服务,深受家长认可,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推拿机构! 扶助小儿推拿门头展示 扶助小儿推拿店内环境展示 附一:视频演示-崔皓量老师手法展示附二:视频演示-崔皓 量老师手法展示

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

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 一、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小儿肌性斜颈(ICD-10 编码:Q68.0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临床常见疾病诊断标准》(陶天遵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 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年)、《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2版(张明岛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 年)、《实用小儿骨科学》第2版(潘少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 2.疾病分类 (1)肿块型 (2)非肿块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小儿肌性斜颈诊 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肌性斜颈。 2.患儿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9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肌性斜颈(ICD-10 编码:Q68.002)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伴有颈部皮肤破溃、颈椎发育不良及哭闹会加重相关疾病的患儿可暂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患儿侧颈部彩色超声检查 (2)颈部检查相关内容: ①颈部触诊:是否有肿块,若有肿块,应触及肿块的大小、硬度、具体位置(与胸 锁乳突肌的关系)、是否有粘连及活动度;若无肿块,应触及胸锁乳突肌的硬度、活动度。 ②头颈部活动情况:≤3 个月患儿被动活动患儿头部,观察头部旋转及侧倾是否受限;≥3 个月患儿可诱导其主动转头及头侧倾,观察患儿头部活动是否受限,若受限明显,再被动检查患儿头部活动的最大范围。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儿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正侧位X线片检查。 (八)治疗方法 1.小儿推拿 2.中药外敷

小儿外科考试题

小儿外科考试题 一、填空题: 1、大面积烧伤病儿早期可发生。 2、小儿外科补液疗法应从、、三个方面考虑。 3、原发性肠套叠的主要症状是、、和。 4、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多于出生后开始。病程早期由于失去大量胃酸引起,晚期由于脱水严重形成。 5、肾积水最常见的原因为。 6、的梗阻为上尿路梗阻,一般影响侧肾及输尿管;为下尿路梗阻,可影响侧肾及输尿管。 7、小儿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多发生于,发病骨组织才出现明显改变。 8、先天性巨结肠可引起、及等并发症。 9、先天性膈疝包括、及。 10、为准确测定直肠闭锁高度,倒立侧位X线摄片应于生后进行 11、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三大基本症状为、及。 二、选择题: 1、关于小儿肠套叠,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常发生于1岁左右 B、常表现为阵发性哭闹 C、绝大多数与肠管本身病变有关 D、腹部可及腊肠样包块 E、多数有果酱样大便 2、小儿最常见的实体瘤是 A、肾胚瘤 B、神经母细胞瘤 C、肝母细胞瘤 D、横纹肌肉瘤 E、内胚窦瘤 3、美克尔憩室好发部位是 A、空肠 B、十二指肠 C、结肠 D、回肠近端 E、回肠远端 4、肠重复畸形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是 A、炎症 B、肠梗阻

C、异位肠黏膜 D、异位胃黏膜 E、合并肠梗阻 5、先天性巨结肠的主要病理变化是 A、巨大结肠蠕动无力 B、巨大结肠肌层纤维化 C、外括约肌痉挛 D、痉挛肠段肌间神经节细胞缺乏 E、直肠及乙状结肠远段痉挛 6、浅II度烧伤的局部损伤深度为 A、达皮肤角化层,生发层健在 B、达真皮浅层,部分生发层健在 C、达真皮深层,有皮肤附属器残留 D、达皮下脂肪 E、达皮肤全层 7、新生儿呕吐含有胆汁的胃内容物能除外 A、小肠旋转不良 B、幽门狭窄 C、空肠闭锁 D、十二指肠第三段闭锁 E、环行胰腺 8、肠旋转不良最有价值的诊断手段是 A、B超 B、腹立位X线片 C、钡餐 D、钡灌肠 E、99MT C扫描 9、关于隐睾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6岁以内手术治疗 B、可影响生育功能 C、可癌变 D、可并发睾丸扭转 E、单靠CT或B超不能确诊 10、阴囊反复出现肿物,透光(-),应考虑 A、交通性鞘膜积液 B、阴囊血肿 C、睾丸肿瘤 D、腹股沟斜疝

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的康复护理

·临床研究· 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的康复护理 李各芳,张学兵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400014) 摘 要:目的 探讨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了1997~2004年375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的恢复情况。结果 分别随访1~7年,结果4例复发,4例恢复欠佳,其余患儿均满意。结论 全面细致、正确有效的康复护理有利于患儿的全面康复。 关键词:先天性肌性斜颈;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48(2006)06-0532-02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f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torticollis L I Ge-f ang,Z H A N G X ue-bing (Chi ld ren's Hosp ital,Chongqing University of Medical S ciences,Chongqing400014,China) A bstract:Objective T o inv estiga te the metho ds of g etting we ll and nursing fo r co ng enital tor ticollis.Methods F rom1997to 2004,375patie nts with congenital to r ticollis wer e analy zed retro spective ly.T hey all w ere treated by opera tion as well as neck's tractio n and brace af ter o per ation.Results All pa tients we re fo llow ed up fo r a period of1to7yea rs,T he effect after o per ation was sa tisfacto ry,but4case recurred and4case w as no t g oo d eno ug h.Conclusion It is pro pitio us to rehabilitated fo r pa tients with co n-g enital to r ticollis using delicate and effectiv e nusing. Key words:co ng enital to r ticollis;po sto pe ratio n;rehabilitatio nal instruction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小儿常见先天性发育畸形之一,由于挛缩胸锁乳突肌的牵拉使颈部歪斜,头偏向患侧,形成特殊的姿势畸形,如婴幼儿未合理治疗,随年龄增长畸形加重,其疗效也随之降低。现将我院1997~2004年收治的375例住院患儿康复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375例,男213例,女162例。左侧121例,右侧254例。年龄1~10岁,其中1~2岁263例,2~4岁78例,4~10岁34例。平均住院天数9.63d,随访时间1~7年。本组病例均采用患侧胸锁乳突肌切断或部分切除术,术后给予手法训练、颈托牵引、支具矫正等,定期随访。除有4例因对功能锻炼重视不够复发,4例因年龄太大、病变较重、恢复欠佳外,其余疗效均满意。 2 术前康复护理 2.1 心理护理 为了矫正畸形,患儿均乐于接受手术治疗,但由于对手术情况不了解、担心效果不佳和害怕手术而产生忧虑、恐惧。我们从患儿入院时即对其进行评估,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认真做好入院宣教,帮助其熟悉环境,并向患儿及家长介绍有关疾病知识、手术目的、方法、安全性、康复过程、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使其消除思想顾虑,增强治愈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2.2 了解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 患儿入院后即行常规术前检查和眼科情况检测,有严重肝、肾、肺功能不全及颈动脉扩张者禁忌做手术;有斜视者,先行眼科处理,根据斜视矫正后斜颈有否转归决定手术。 2.3 功能训练 术前做好相应的训练,让患儿及家长了解和适应康复训练方法,为术后的功能训练做好准备。方法:(1)保持患儿坐位或平卧位,固定患儿双肩;(2)术者将患儿头向健侧侧屈,使健侧耳垂接近肩部;(3)缓缓转动头部使下颌接近患侧肩部。训练时注意手法轻柔,切忌暴力,牵拉动作应持续而稳定,开始时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每次牵动15~20次,每天4~6次。 3 术后康复护理 3.1 心理护理 告知家长患儿术中情况,讲解术后注意事项;教会家长正确评估患儿面色、呼吸、伤口等情况;指导正确饮食,以缓解由于知识缺乏引起的紧张;密切巡视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并通知医生处理。 3.2 注意伤口有无出血 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颈部有无淤斑、肿胀;观察神志、面色、呼吸频率,有无气胸表现;防止患儿烦躁抓扯伤口;有伤口出血应及时通知医生,酌情更换敷料或加压包扎,遵医嘱使用止血药。 3.3 减轻疼痛 术后1~2d内减少搬动,置患儿于舒适体位;对不同年龄患儿采取如提供玩具、陪玩耍、讲故事、听音乐等措施分散其对伤口疼痛的注意力;对哭闹不止影响休息的患儿应酌情镇静止痛。 3.4 防止伤口感染 注意患儿体温变化,观察伤口恢复情况,局部有无红肿热痛。指导进食时勿使食物污染敷料,不慎污染应及时更换。夏季穿着适宜,勿使过多汗液浸湿敷料。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术后第2天开始激光照射伤口,每次20min,每日2次。 3.5 手法训练 术后第7天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训练方法同术前。 3.6 颈托牵引 对肌肉挛缩较重者于术后第7天开始常规行颈托牵引。牵引之前向家长及患儿讲明牵引的目的及重要性,以取得充分理解和配合。具体方法:体位取头高足低(抬高床头10~20cm),头后仰并略向健侧倾斜(肩背部垫一软枕)卧位,身体纵轴和牵引绳呈一直线,颌下垫软毛巾以防皮肤破损,随时保持颈托清洁。观察有无牵引并发症,如头晕、恶心、呕吐及呼吸改变等,如有不适暂停牵引,待症状好转后再继续,一般2~3d能适应。进餐时可放松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0,保持重锤悬空。牵引时间为每日10~20h,至术后1个月。 3.7 支具矫正 支具矫正由于操作简便,(下转第534页)

小儿肌性斜颈诊疗常规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诊疗常规 一、概述 小儿肌性斜颈是指因胸锁乳突肌挛缩所造成的斜颈。本病多发现于出生后两周左右。发病率0.3%~0.5%。1/4发生在右侧,1/5伴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可分为先天性及后天性。本病应及早治疗,按摩推拿对于6个月以内的患儿有较好的疗效。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有三种学说:产伤学说、宫内发育障碍学说、缺血性肌挛缩。但这三方面也不能完全解释本病,常见的病因如下: 1、产伤出血,分娩时胎儿一侧胸锁乳突肌受产道或产钳挤压至出血、机化形成挛缩。 2、胎位不正,影响了一侧胸锁乳突肌的血液供应,引起缺血性改变所致。 3、胎儿在子宫内,头偏向一侧,与产程无关。 4、感染性肌炎所致。 5、遗传性疾病。 三、临床表现 1.颈部歪斜:颈部歪向患侧,而颜面旋向健侧,逐渐出现脸部不对称,严重者甚至出现颈侧弯,椎体契形变及斜视等表现。 2.颈部包块婴儿出生时并无异常,一般于生后2周左右颈部出现肿块就诊,多见于右侧。于受累侧胸锁乳突肌中、下1/3可触及圆形或椭圆形包块,质硬,可移动,按压时婴儿哭闹。但肿块无红肿热痛的感觉。 3. 颈部B超:患侧可见肌性包块。 三、诊断 颈部肿块于生后2周左右出现,颈部歪斜,头喜偏向患侧,晚期有头面部畸形,有胎位不正或臀位产史。颈部B超:患侧胸锁乳头肌可见包块。X线表现:颈椎未见骨骼改变。 四、治疗 早期诊断治疗十分重要。

1.康复治疗:①斜颈推拿:常用手法有推揉法、指揉法、拿捏法、拿揉肩、摩面;②颈部超声 2.手术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或者肌肉出现挛缩、脸部出现畸形者行胸锁乳突肌切断术。最佳手术年龄为1岁左右。 五、预后 按摩推拿对6个月以内患儿疗效良好,脸部畸形需3-5年逐渐消失,12岁以上患儿,畸形恢复困难,手术效果较差。 小儿肌性斜颈是指头向患侧侧斜、前倾、旋向健侧和颜面部变形为其特征。临床上,斜颈除极个别为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视力障碍的代偿姿势性斜颈和颈部肌肉麻痹导致的神经性者外,一般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肌性斜颈。造成斜颈的原因至今未明,除先天性畸形学说外,有不少学者认为由胸锁乳突肌局部缺血引起肌纤维化所致。缺血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胎内头位长期偏向一侧,或产程中肌肉内血管中血流有暂时的停滞,以致肌肉供血不足,日后逐渐成为梭状疤痕组织,或代之以纤维条索而造成的挛缩。 临床表现】 1.出生后,即可在一侧颈部发现有棱形肿物,其方向与胸锁乳突肌一致,多局限于中下段。以后患侧胸锁乳突肌挛缩紧张,突出如条索状。因肌肉挛缩牵拉发生斜颈畸形。 2.斜颈特有的姿势,头向患侧倾斜、前倾,面旋向健侧,患侧耳朵向下接近胸锁关节。畸形如不及时矫正,患侧面部相对萎缩,颜面明显小于健侧,个别患者颈椎甚至是上胸椎可见固定性脊柱侧弯。 3.颈部活动受限,尤其以向患侧旋转和向健侧侧屈更明显。 4.患侧胸锁乳突肌中下段可触及硬质条索状肿块物。

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临床疗效研究

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临床疗效研究 发表时间:2018-08-17T16:35:10.71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5月上第9期作者:黄林平 [导读] 小儿肌性斜颈在临床上又可称为先天性斜颈、胸锁乳突肌挛缩性斜颈。 广西贺州市妇幼保健院542899 【摘要】目的:研究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2月我院儿童康复科收治的36例小儿肌性斜颈患者,采用中医推拿手法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愈28例,占77.78%,好转5例,占13.89%,无效3例,占8.33%,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1.67%。结论: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具有很好的疗效,治愈率比较高,疗效好,可避免手术,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关键词】中医推拿;小儿肌性斜颈;疗效 小儿肌性斜颈在临床上又可称为先天性斜颈、胸锁乳突肌挛缩性斜颈,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歪脖”。中医认为小儿肌性斜颈是由于气血瘀滞、血脉运行不畅导致的,一般为出生后数日头向一侧偏,而脸向健侧转,如果勉强扭正,会导致小儿哭闹不停,然后转向原位。在进行检查时,一侧的胸锁乳突肌中可以摸到一些小疙瘩,其形状不是十分规则,可以进行移动,一般病期比较长,导致患儿患侧的眼睛、脸较健侧小,严重时将会导致患儿发生继发性胸椎侧凸畸形[1]。因此,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选取36例小儿肌性斜颈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2月我院儿童康复科收治的36例小儿肌性斜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1~6个月,平均年龄3.3个月;顺产19例,剖腹产17例;胸锁乳突肌在上段者9例,下段者6例,中段者21例。头向左侧偏着16例,头向右侧偏者20例。 1.2方法 拇指揉法:术者站在或者坐在患儿的头顶部,先在患儿的患部涂抹滑石粉,然后再使用一只手托头顶部,将另一只手的大拇指放在患儿患侧性胸锁乳突肌,将其余四指放在患儿患侧后竞相肌,然后同时按揉,时间为6~8min,主要目的是放松肌肉,温通气血。提捻法:术者使用食指和拇指捏住挛缩的胸锁乳突肌,然后向外提捻,将与胸锁乳突肌粘连在一起的结缔组织剥离掉。手法由轻到重,同时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把握手法的轻重。提捻的时间为1~2min,主要的目的是软消肿、散结。 牵拉法:术者使用在患儿健侧的手,托住患儿的后颈部,分开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层放在患儿颈部的两旁,使用拇指将患儿患侧的所骨头按住,使用剩余的四指抵住患儿患侧的颈椎,然后将另一只手放在患儿的头部,手法轻柔的向健侧横推2~3次,被动牵连患侧的颈项肌和韧带,达到减轻其挛缩的目的。 旋转法:术者将双手分别放在患儿的下颌部和枕部,双手用力,沿着患儿的颈椎纵轴,向左右旋转,主要以向患侧为主,在一次治疗过程中,旋转数次,实现解痛、理筋、活血、散结的目的。 推、揉、按法:这种治疗方法主要针对脸部存在偏斜的患儿。将患儿脸偏向健侧,并使健侧高于患侧。具体操作时,术者将一只手的大小鱼际,掌根部轻柔患侧面部,患侧手法揉中加提,健侧手法揉中加按,两侧交换操作,时间为3~5min。促进患儿面部的血液循环,然后医者使用手掌按住患儿下颌部,并轻柔的向患侧推3~4次。针对存在眼斜的患儿,使用双手的拇指螺纹在鱼腰穴、睛明穴用揉法放松患儿眼部周围的斜肌和轮匝肌,揉鱼腰、睛明、承泣、瞳子、太阳等穴位,时间为2~3min,然后使用双拇指螺纹面分阴阳,从患儿的印堂一直到发迹3次。 1.3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患儿头部可自由向两侧转动,而且转动的幅度正常,可长时间的保持在中立的位置,畸形消失;好转:患儿头部可自由向两侧转动,而且转动的幅度基本正常,可保持在中立的位置,但是存在轻度斜颈;无效:患儿的临床症状获得一定的改善,但是在治疗停止后,患儿又重新恢复畸形。 2结果 本研究中,36例患者中,治愈28例,占77.78%,好转5例,占13.89%,无效3例,占8.33%,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1.67%。3讨论 近年来,小儿斜颈的病发率有所上升,具体原因尚不明确。临床上多认为发生小儿斜颈的因素包括孕妇生产时用力不当,使婴儿一侧肌肉拉伤;孕妇长时间的坐位,使婴儿头长时间向一侧偏斜;婴儿出生后睡姿不当,长时间偏向一侧。造成患儿斜颈的原因不同,相对应的推拿手法也存在不同,治愈时间也不同[2]。 中医推拿治疗小儿斜颈是依据小儿斜颈是先天性禀赋不足,产中损伤致使气血逆转、淤血停滞。在治疗小儿斜颈时,中医推拿疗法可以实现疏通经络、舒筋活血、消肿等效果,揉捏患儿的胸锁乳突肌将会促进患儿肿块的吸收,轻柔的手法可以放松患侧的肩膀,促进患儿头部活动,并具有预防并发症适应性痉挛的功效[3]。将患儿的头部向健侧牵拉,可以促进患侧胸锁乳突肌的拉长,将患儿歪斜的不良姿势扭转,同时帮助患儿头部的转向幅度。小儿肌性斜颈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中医推拿法对其应用效果将大大降低,只能听过手术来治愈。 对于小儿斜颈患者来说,长时间的歪脖,导致患儿一侧的肌肉痉挛,经脉不畅、关节活动受限、皮肤张力降低等问题。在小儿斜颈患儿的治疗中,中医推拿是较好的治疗方式[4]。在本研究中,临床治疗有效率高达91.67%,由此可见,其治疗效果很好。值得注意的是,使用中医推拿法治疗时,一定要尽早,这样可以促进治愈率的提高。另外,在治疗中,需要注意手法的轻柔,将其控制在患者可接受的范围内,争取患儿的主动性,以免别动牵拉,同时家长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对患儿的不良习惯进行纠正。 参考文献: [1]王雪青.推拿联合超声波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7,33(1):64-65. [2]张健,刘东博,赵澎.以中医推拿为主要手段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概况及临床体会[J].天津中医药,2017,34(4):285-288.

儿童眼部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儿童眼部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一、睑腺炎(hordeolum) (一)定义及分类 系眼睑腺体及睫毛毛囊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见于儿童及年轻人。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外麦粒肿和内麦粒肿两种。化脓性细菌(以葡萄球菌多见)感染,引起睫毛毛囊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称外麦粒肿;而引起睑板腺急性化脓性炎症的,则称内麦粒肿。(二)诊断 1.外麦粒肿睑缘部红、肿、热、痛,触痛明显。近外眦部者常 伴有颞侧球结膜水肿。数日后,睫毛根部出现黄脓点,溃破排脓后痊愈。炎症严重者,常伴同侧耳前淋巴结肿大、压痛,或可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2. 内麦粒肿眼睑红肿较轻,但疼痛较甚。眼睑红、肿、热、痛,睑结膜面局限充血、肿胀,2~3日后其中心可见黄脓点。自行穿破,脓液排出后痊愈。 (三)治疗 脓肿形成前,应局部热敷,使用抗生素滴眼液及眼膏。反复发作及伴有全身反应者,可口服抗生素类药物。脓肿成熟时需切开排脓。应注意对外麦粒肿,其皮肤切口方向应与睑缘平行;对内麦粒肿,则其睑结膜面切口方向须与睑缘垂直。切忌挤压排脓,以免细菌随血流进人海绵窦引起脓性栓塞而危及生命。 (四)门诊标准流程

二、新生儿泪囊炎(neonatal dacryocystitis) (一)病因 先天性泪道发育障碍所致。多为鼻泪管下端管腔被先天性残存膜封闭。 (二)诊断 1.临床表现常为单侧。病情缓慢,症状较轻。患儿溢泪、分泌物增多。有时,泪囊区可略隆起,压迫泪囊有分泌物溢出。 2.检查仔细检查外眼情况,必要时也可行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三)治疗 每日数次按摩泪囊,局部使用抗生素滴眼液。以生理盐水高压冲洗泪道或仔细探通,可使鼻泪道通畅而痊愈。如泪道探通失败则手术。(四)入院标准 1. 泪道探通失败。 2. 无其他内科疾病。 (五)出院标准 1. 一般情况良好,溢泪消失。 2. 鼻泪管置管位置正。 3. 无需要处理的并发症。 (六)随访指导 患儿定期随访,1—2周进行泪道冲洗,3—6个月拔管。 (七)门诊标准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