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袁崇焕简介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民族英雄袁崇焕是怎么死的?袁崇焕生平简介

历史趣谈:民族英雄袁崇焕是怎么死的?袁崇焕生平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族英雄袁崇焕是怎么死的?袁崇焕生平简介导语:袁崇焕,明末抗清英雄,字元素,号自如。

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家,抗清将领。

他奉命守卫山海关及辽东,又指挥了宁远之战、袁崇焕,明末抗清英雄,字元素,号自如。

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家,抗清将领。

他奉命守卫山海关及辽东,又指挥了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可谓力挫后金八旗,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袁崇焕是最值得宣扬的战神,文官出身,却韬略激荡而胸藏十万甲兵。

袁崇焕弃笔从戎时,明朝已是内忧外患,官场黑暗,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泱泱大明朝已是千疮百孔。

而袁崇焕凭其文弱书生之身,在皇帝刚愎自用,朝廷奸党遍布时,居然能在乱世上崛起,而重整山河,收关外流民,铸金城汤池,整老弱之师,引十三门佛朗机巨炮,击一代雄主努尔哈赤于马下,最终因此死去。

又凭自己将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阻挡在关外,却又无可奈何。

数十年间纵横辽东,而无人能敌。

试想当时的社会环境,在疲敝极弱的明朝,袁崇焕能取得如此的成就,是现今人们所不敢想的。

《崇祯实录》卷八记载:“只认定‘不怕死、不爱钱’与‘曾经打过’十个字耳。

强敌压境,人方疾呼而望援,而崇焕为关门必不可发一援宁之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

亦但是置将与卒耳。

而崇焕置母妻子百口於军中。

纸上甲兵,禁中颇牧人,可自命也。

而实从矢石锋刃中,住奴而遏奴者,其胆气较练,而伎俩较实。

”朝鲜《仁祖实录》卷二十二:“(袁)军门领诸将及一万四千兵……由间路驰进北京,与贼对阵于皇城齐化门。

贼直到沙窝门。

袁军门、祖总兵等,自午至酉,魔战十数合,至于中箭,幸而得捷,贼退兵三十里。

贼之得不攻陷京城者,盖因两将力战之功也。

”生活常识分享。

袁崇焕之死惨状:被大卸八块还被啃肉的明末英雄

袁崇焕之死惨状:被大卸八块还被啃肉的明末英雄

袁崇焕之死惨状:被大卸八块还被啃肉的明末英雄本文导读:袁崇焕(1584--1630) 字元素,号自如,是明朝崇祯年间的一员猛将。

袁崇焕为广西藤县人,生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初为福建邵武知县,开始步入仕途。

袁崇焕自幼胸怀大志,最关注的是当时并不为当权者重视的辽东边事,那时努尔哈赤率领的后金力量已经开始崛起,数次率领八旗劲旅攻击明朝,成为明王朝在北方边境的心腹大患。

但是,此时的明朝,上到皇帝,下到群臣整天生活在花天酒地之中,要么醉生梦死不问时事,要么勾心斗角,党争不断。

弄得满朝上下乌烟瘴气、一片混乱。

网络配图袁崇焕虽然是一介寒士,却从小关注边疆战事,他熟读兵书,精于布阵之道,希望将来能在边疆为国尽忠效力。

当了邵武知县后,袁崇焕还经常地在日常政务之余,找来曾经在辽东边镇当过兵的退伍老兵了解一些辽东边境的具体情况。

他虽然38岁之前,没有到过辽东,却对边地的地势、战事、人事却了如指掌。

为他日后在辽东的作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天启二年,袁崇焕进京朝见皇帝,向朝廷提出了许多靖边之策,受到皇帝的赏识,破格提升他为兵部侍郎,负责掌管策应辽东的防务。

为了进一步了解劳动边境的实际情况,袁崇焕曾冒着被后金军队俘虏的危险,单枪匹马在山海关外考察了十几天。

经过这十几天的考察,袁崇焕更加加深了对辽东防务的了解。

并胸有成竹的对其他官员说只要给他足够的兵马粮草,他就可以固守关外。

后来,辽东边事告急,袁崇焕自告奋勇要前往辽东前线。

后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佥事,专门负责关外的军事活动,从此,袁崇焕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身负重任的袁崇焕来到山海关以后,马上到各个城口实地考察。

寻找防务上的漏洞,按照实地调查的结果重新布置防务。

要守住山海关,就必须固守关外的宁远新城。

宁远同山海关相互依托缺一不可。

所以,他上任之后,就集中全部人力物力,修筑宁远城。

在他的精心修筑下,宁远成为山海关外的最坚固的一座军事重镇。

袁崇焕看到现存的助手部队由于长年征战,大都变得老弱病残,为了加强军队的战斗力,袁崇焕着手招募了一支新的军队进行严格的训练,对原驻守军队也进行大力整顿,杀了几个虚报兵额的军官,拒止了军队中纲纪败坏的势头。

袁崇焕的故事

袁崇焕的故事

袁崇焕的故事
袁崇焕是明朝末年的名将,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留下了许
多令人敬佩的故事。

袁崇焕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从小就饱读诗书,对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很快
成为了明朝的一名将领。

袁崇焕最为人称道的战绩之一,便是镇守边疆的功绩。

在他的
统领下,边疆地区的安定局势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为明朝的边
防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不仅在战场上英勇善战,而且在平时也
非常关心士兵们的生活。

他常常亲自前往边疆地区,了解士兵们的
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

袁崇焕的故事中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那就是他抵御蒙古军队
的战役。

在那场战役中,明军实力明显不如蒙古军队,但袁崇焕却
凭借着自己的智谋和勇气,成功地击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

这场战
役成为了明朝军事史上的一段佳话,也让袁崇焕的名声更加响亮。

除了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袁崇焕在政治上也有着非凡的才能。

他担任过许多重要的官职,而且在任上都表现出了高超的才干。


重视民生,励精图治,为当地百姓谋福利,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他还实行严明的军纪,整顿军队,提高了明军的整体战斗力。

袁崇焕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将,他的一生充满了荆棘和挑战,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的一段佳话。

袁崇焕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和学习。

历史趣谈:袁崇焕简介 明末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袁崇焕生平

历史趣谈:袁崇焕简介 明末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袁崇焕生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袁崇焕简介明末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袁崇焕生平导语: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祖籍广西梧州。

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广东东莞石碣镇水南乡,年十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祖籍广西梧州。

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广东东莞石碣镇水南乡,年十四随祖袁世祥,父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一说出生于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北门街)。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

明末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抗清(后金)名将。

多次以少敌多击败强敌,先后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京城保卫战(广渠门大捷、左安门之捷、南海子袭营)等胜利,一生无一败绩,被皇太极称为十五年来从未有过的劲敌。

己巳之变,后金实施反间计,最后被崇祯帝以通敌谋叛之罪磔杀。

如今,在斩帅和袁崇焕最后是否死于反间计的问题上,尚存在不同看法。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中三甲第四十名,赐同进士出身,授福建邵武知县。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袁崇焕被朝廷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

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市),位于福建西北部,武夷山南麓,濒临闽江支流富屯溪,为“八闽屏障”。

袁崇焕在邵武知县任上的重要事迹,流传下来的主要有五件:第一,救民水火。

《邵武府志》记载:袁崇焕“素(qiáo)捷有力,尝出救火,著靴上墙屋,如履平地”。

第二,处理冤狱。

《邵武府志》记载“明决有胆略,尽心民事,冤抑无不伸”。

第三,关心辽事。

夏允彝《幸存录》记载:袁崇焕“为闽中县令,分校闱中,日呼一老兵习辽事者,与之谈兵,绝不阅卷”。

袁崇焕了解辽生活常识分享。

袁崇焕:英名永辉的抗金英雄

袁崇焕:英名永辉的抗金英雄

袁崇焕:英名永辉的抗金英雄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明末军事家,民族英雄。

袁宗焕于明万历四十七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县令。

袁崇焕任职期间,廉洁奉公,宦囊萧然,甚至穷到父死奔丧时竟凑不够路费。

袁崇焕身为县令,却心系边关,每遇退役兵卒,他总要打听边塞战事,久而久之,辽东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便了然于胸,知之甚详了。

他盼望有朝一日能到辽东前线一展抱负。

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进京述职,御史侯恂慧眼识才,得知他熟悉边事,谈吐不凡,便奏请天子,破格提拔他为兵部职方主事。

这个职务虽然也是兵部的低级官吏,无权参与决策,但他毕竟从山水迢迢的福建来到了人文荟萃的京师,更重要的是,他在兵部任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揣摩分析辽东战况,这使他感到快慰。

户部尚书侯恂建议重用袁崇焕,于是他迅速被任命为兵部佥事,监军关外,朝廷拨款二十万两,让他招募士卒,守御山海关。

38岁的袁崇焕正式开始了他保卫边塞的戎马生涯。

袁崇焕在镇守宁远时,努尔哈赤恐吓袁崇焕说:“我以兵三十万来攻,此城破之必矣!”袁崇焕不为所动,针锋相对地回答:“义当死守,岂有降理?且称来兵三十万,予亦岂少之哉!”实际上后金之兵是十三万,袁崇焕部下才二万人!风云突变,鼓鼙声声。

崇焕以寡敌众,却是从容不迫,方寸不乱。

他与总兵满桂、辅将左辅与朱梅、参将祖大寿等聚集将士,刺血为盟,誓与城池共存亡。

士兵们被他们的一片至诚所感动,纷纷表示效命疆场,万死不辞。

崇焕知人心可用,命祖大寿等分守四门,烧毁城外民房,将百姓撤入城内坚壁清野,同时组织人力运送食物,盘查奸细,临阵逃脱者立斩不赦,上下士气大振。

次日,后金军便蜂拥而至,用裹铁车牌、勾梯等攻城,崇焕命家丁罗立施放红夷大炮,訇然一声,巨响震天,后金军伤亡无数。

努尔哈赤又命士兵在铁皮车的掩护下挖掘城墙,由于距离太近,红夷大炮无法发挥威力,施放弓箭,也无济于事,眼看几处城墙已被挖破,崇焕急中生智,让士兵扔下棉油火把,烧毁敌人战具,又组织敢死队缒城而下,主动出击。

东莞历史人物较全

东莞历史人物较全

袁崇焕:字元素(《明史本传》),一说字自如(《黄尊素说略》)。

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

祖籍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乡,出生于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北门街。

(一说袁崇焕出生于广东东莞,年十四随祖袁世祥,祖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

袁崇焕纪念园(广东东莞)东莞袁崇焕纪念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

由该镇村民与海外袁氏宗亲捐资一点二亿元人民币,在明代袁氏故居遗址兴建,占地共十一万平方米。

包括袁故居、袁督师祠、雕像、衣冠冢、三界庙等。

蒋光鼐:字憬然,1888年生,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骑兵科毕业;1906年参加同盟会;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1913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1921年任非常大总统府警卫团副;1932年率十九路军英勇抵抗日寇进攻,致使日方三次增兵,四易主帅,大挫日寇锐气;1933年与李济深、陈铭枢等发动反蒋事变,极力抗日;建国后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纺织工业部部长等职。

叶富(1848-1880):原名贵富,字梦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12月25日)生于广东广州府新安县九龙司(今香港岛),祖籍广东东莞水南人,清末海军爱国将领。

1867年6月,沈葆桢(林则徐女婿)到福州马尾船政学堂任职,所招学生,自是福建省本地人。

船政第一次招考学生后,又从广东招来已学过英语,并且基础较好的学生叶富、邓世昌、吕瀚、李和、张成、李田、黎家本、林国祥、梁梓芳、卓关略等十余人。

叶富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后学堂第一届驾驶班,1871年堂课毕业,1873年9月舰课毕业。

1874年3月任福建水师海东云舰管带;升都司(正四品),赏戴蓝翎,加游击衔(从三品);1876年任靖远舰管带;1878年9月任超武舰管带。

1879年1月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桢调超武舰和蓝翎游击衔留闽尽先都司叶富管带前往南洋海军,驻扎浙江温州。

叶富与邓世昌都来自广东,同期考入船政学堂驾驶班。

他们在学生时期意志相洽、志趣相投,即成为挚友。

袁崇焕

袁崇焕

袁祟焕(1584-1630)广西梧州府藤县白马圩人,祖籍广东东莞石碣水南村,明朝末年的兵部尚书兼右副御史,督师蓟、辽,扼守山海关,其爱国主义精神义薄云天,为后人世代敬仰。

为弘扬袁祟焕的爱国主义精神。

东莞市石碣镇委镇政府及水南村决定在其故居遗址上建设袁祟焕纪念公园,该园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园内建有明代民居、烽火居、长城及影视街等。

目前竣工的第一期占地面积1176平方米,共投资1200多万元。

座落于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崇焕东路,距离东莞市中心约15公里,是一处历史文化景区、东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明末抗金民族英雄袁崇焕(1584—1630),东莞石碣水南村人,万历进士,官至兵部尚书,蓟辽督师。

为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展现袁崇焕可歌可泣的悲壮人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英雄故里人民在袁崇焕故居旧址袁屋墩兴建该园。

该园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以岭南园林风格,仿明代建筑营造,2003年对外开放。

园林景色优美,有花香荔熟、湖光柳色的自然风光,亦有曲径回廊、钟亭鼓阁、寺庙殿堂,旅游设施配备齐全。

园中重要景点有遗址重崇焕故居、袁督师祠、三界庙、著名雕塑家潘鹤塑造15米高的英雄石雕塑像、衣冠冢、佘家小院、古城墙、袁崇焕传记浮雕、诗赋碑林;以及土地公公守辽东、三宝佛寺、上帝古庙、水南书院、司马庙、马蹄凼、元素樵居、饯别亭、柳堤长廊、子孙桥等
民间传说景点,是萃史实与民间传说于一园,集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园林景区。

每年的清明节、重阳节,景区举行纪念英雄的各类型活动。

袁崇焕(1584-1630)生平

袁崇焕(1584-1630)生平

/site/jx/bedo/bedo.htm
袁崇焕祠墓
袁崇焕(1584-1630),祖籍广东东莞,后落籍广西藤县。明万历中进士,初授福建邵武知县。他心系辽疆,关心国家安危,毅然投笔从戎,官至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在任辽事期间曾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攻,获宁远、宁锦大捷。阻遏后金军南下。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亲率大军避开袁崇焕的防区,攻下遵化,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焕闻讯率部星夜驰援京师,获广渠门、左安门大捷,力解京师之危,后皇太极未敢再犯京师。但昏庸的崇祯帝却听信阉党余孽的谗言,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反而将袁崇焕逮捕下狱。崇祯三年(1630),袁崇焕被碟(zhe)刑(分裂肢体)处死于西市。其部下佘义士深明大义,“夜窃督师尸”,葬于北京崇文门东花市斜街,并世代守墓至今已传十七世佘幼芝女士。乾隆四十七年(1782)真相始大白于天下,千古奇冤得以昭雪。
金庸先生一生命运不偶,遭退学、逢战乱、一生政治抱负不能施展,苦闷之余将心中块垒浇铸武侠文学,读其书者不计其数,然,焉知其心哉?!余悲查良镛,余悲袁督帅!
吾粤崎岖岭表,数千年来,与中原之关系甚浅薄。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作妇更加供子职,死难塞责莫轻生。
忆 弟
竞爽曾殇弱一人,何图家祸备艰辛。
莫怜缧绁非其罪,自信累囚不辱身。
上将由来无善死,合家从此好安贫。
思亲想及黄泉见,泪血纷纷洒不开。
寄 内
离多会少为功名,患难思量悔恨生。
室有莱妻呼负负,家无担石累卿卿。
当时自矢风云志,今日方深儿女情。
音书欲穿言难尽,嘱汝高堂有老亲。
姓名:袁崇焕
别名:元素
民族:汉族(客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英雄袁崇焕简介
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但蒙受千古奇冤的就屈指可数了,袁崇焕应该算是蒙冤最深的一个。

他为辽事投笔从戎,誓死守城,演绎了动天地、泣鬼神、震人心、贯古今的壮丽诗篇。

从此,袁崇焕
的名字便与他建立功勋的城市——兴城紧密相连。

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生于一个农民兼商人的家庭,自幼聪颖过人,学文才华横溢,学武技艺超群,抒怀言志更具雄才大略。

青少年时代在广西藤县读书时就有一番凌云之志,其《咏独秀峰》五言绝句云:“玉笋瑶簪里,兹山独出群。

南天撑一柱,其上有青云。

”袁崇焕二十二岁中举人,三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福建邵武县令,虽时间短,却居官清廉,尽心为民,为百姓所拥戴。

《三管英录集》载述他的《初至邵武》诗云:“为政原非易,亲民慎厥初。

山川今若此,风俗更如何。


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主掌疆域图籍。

时值努尔哈赤在广宁(今辽宁省北宁市)大败明军,明朝在山海关外的城堡丢失殆尽,廷臣惶惧,议守不决。

在大明社稷危在旦夕之际,袁崇焕挺身而出,单骑出关二百里巡察形势,回朝后奏请皇帝:“予我兵马钱谷,我一人足也。

”在文武百官畏缩不前的时候,袁崇焕却攘臂请行,足以显示了他的惊人胆略和雄心抱负。

他在后来的《边中送别》一诗中写道:“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权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朝廷提拔袁崇焕为兵部佥事,督理山海关外军务。

赴任后,袁崇焕勤于职守,抚慰军民,加快整筑宁远(今兴城)等诸城,募散兵,练军马,很快收复了大凌河以西大片土地。

辽西-度出现了“商旅辐辕,流移骈集,远近望乐土”的繁荣景象。

好景不长,阉党高第以兵部尚书经略辽东后,畏后金如虎,下令撤关外戍兵,放弃关外土地。

身为宁前道的袁崇焕违抗了高第的旨意,决心身卧宁远,誓与宁远共存亡,坚决不撤,死守不移。

结果,山海关外,只剩宁远孤城。

善于用兵的努尔哈赤怎能放弃如此良机,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率13万八旗军西渡辽河后,长驱直入,指向了四虚无援的宁远城。

袁崇焕得报即将兵临城下,毫无惧色,镇静自若,排兵布阵,有条不紊。

他充分认识到彼此强弱悬殊,城中兵力不足两万,决不能硬拼,取胜之道在于固守。

令将士严把四门,设红夷大炮(英国制造的早期加农炮)于城墙炮台之上,以台护炮,以炮护城,以城护民。

令尽焚城外房舍,转移商民入城,坚壁清野,严防奸细。

编派民夫,为将士送饮食,运弹药。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偃旗息鼓,以静待敌。

结果努尔哈赤攻城四天,不但城未攻破,而且折兵大半,中炮负伤。

无奈,含恨而归。

袁崇焕“凭坚城以用大炮”夺取了辽事以来明军的第一个胜仗――宁远大捷。

此役明军以少胜多扭转战局,挫败了后金军的强大攻势,保卫了京师的安全。

努尔哈赤遭到用兵四十四年来最严重的惨败,忿恨至极,终因心情抑郁,加之痈疽迸发,不治而亡。

皇太极一心为父报仇,于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亲率数万大军攻打宁(宁远)锦(锦州),经过二十五天的激战,结果又遭袁崇焕重创,明军获宁锦大捷。

皇太极未能雪耻,又负辱名。

宁锦之战彻底挫伤了后金军的锐气,相反明军士气大振,致使皇太极在位十七年未敢近关门一步。

福兮祸所伏。

袁崇焕虽然打了大胜仗,得到了封赏,却招来了更多怨恨。

阉党魏忠贤嫉能妒贤,
在天启皇帝朱由校面前竭尽诬蔑诽谤之能事,结果袁崇焕被罢职。

天启七年(1627年),天启帝驾
崩,崇祯皇帝继位,惩治阉党,袁崇焕再次被启用,官至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军务。

袁崇焕虽然在官位上达到了人生顶峰,但并未给他带来好运,相反,却一步步走入深渊。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绕过宁远攻打北京,袁崇焕得报京师告急,昼夜疾行入关解京师之危。

在北京德胜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与后金军展开一次次血战。

袁崇焕英勇威烈,身先士卒,使后金军屡战屡败。

皇太极对袁崇焕恨之入骨,便施反间计害之。

差两个将士坐在两个被俘明朝太监隔壁故
作耳语,秘密谈话。

他们在谈话中明示袁崇焕已经与皇太极有密约,攻取北京指日可待。

然后故意放纵两个太监潜逃回宫。

太监立即将窃听“密语”奏报崇祯皇帝。

生性多疑的崇祯帝以谋叛之罪将袁崇焕打入监牢。

这一重案轰动了整个朝廷,正直的大臣都挺身而出为袁崇焕伸张正义。

但是奸臣当道,献尽谗言,崇祯皇帝又刚愎自用,坚信袁崇焕通敌谋反。

袁崇焕《在狱中》一诗中写道“执法人难恕,招尤我自知。

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公历9月22日),袁崇焕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在北京西市遭凌迟处死,时年四十六岁。

后清朝乾隆皇帝为袁崇焕平反,袁崇焕冤案大白于世。

袁崇焕在疆场上纵横驰骋,舍生忘死,为捍卫大明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昏庸崇祯帝自毁长城,冤杀救国大将袁崇焕,从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明史·袁崇焕传》评论道:“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英雄不在,忠魂犹存,兴城人民不会忘记,全国人民不会忘记——卓越的军事家、伟大的爱国者袁崇焕,民族英雄,名垂千古,光照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