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李白

合集下载

唐诗三百首之李白与孟浩然解析

唐诗三百首之李白与孟浩然解析

唐诗三百首之李白与孟浩然解析李白与孟浩然是唐代文人中的两位杰出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他们的生平背景、诗歌风格和主题意境等方面对李白与孟浩然进行解析,探讨他们在唐诗三百首中的重要地位。

一、李白1. 生平背景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被称为“诗仙”。

李白出生于陕西凤翔(今陕西临潼),自幼聪明好学,父母早逝后,他四处游历,领略了各地的山川风景和人文风情。

2. 诗歌风格李白的诗歌风格奔放豪放,善于借景抒怀。

他的诗歌笔触雄浑,形象生动,带有浓厚的个人感情。

李白的作品以壮丽的山水描写、豪情的抒发和激昂的语言为特点,给人一种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的艺术感染力。

3. 主题意境李白的诗作主题广泛,既有描写山水、自然景观的田园诗,也有抒发豪情壮志的边塞诗,还有表达个人情感的离别诗。

他的作品既富有想象力,又深入人心,常常能引起读者共鸣。

二、孟浩然1. 生平背景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东篱,是唐代初期的一位著名诗人,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孟浩然出生于山西河东(今山西运城),少年时在东京(今河北保定)读书,后赴长安(今陕西西安)参加科举考试。

2. 诗歌风格孟浩然的诗歌风格淡雅清新,婉约豪放。

他能以简洁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自然景色的美丽和动人之处,诗作中充满了闲适淡泊、豁达洒脱的情调。

孟浩然的诗歌语言简练,思想深邃,给人以清新宁静之感。

3. 主题意境孟浩然的诗作主题多样,既有描绘山水、花草的田园诗,也有抒发内心情感的闲适诗。

他常常以优美的诗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给人一种宁静和悠远的情感体验。

三、李白与孟浩然的比较1. 诗歌风格对比李白的诗歌风格开朗豪放,气势磅礴,充满个人豪情壮志;孟浩然的诗歌风格清新婉约,淡泊宁静,透露出一种闲适悠然的气息。

两者在表达方式和情感传递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李白孟浩然的诗全集

李白孟浩然的诗全集

李白孟浩然的诗全集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

下面是李白孟浩然的诗全集,请参考!李白的诗1、《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2、《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5、《咏苎萝山》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6、《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孟浩然的诗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秋登兰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夜归鹿门山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诗歌鉴赏】李白《赠孟浩然》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李白《赠孟浩然》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李白《赠孟浩然》原文及翻译赏析李白《赠孟浩然》原文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赠孟浩然》注释、孟夫子:指孟浩然。

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2、风流:古人以风流赞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词章,风度潇洒,不钻营苟且等。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说孟“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

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3、红颜:指孟浩然少壮时期。

4、白首:白头,指孟浩然晚年的时候。

卧松云:隐居。

5、“醉月”句:月下醉饮。

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

曹魏时徐邈喜欢喝酒,称酒清者为“圣人”,酒浊者为贤人。

中:读去声,动词,“中暑”、“中毒”之“中”,此为饮清酒而醉,故曰中圣。

6、迷花:迷恋花草,此指陶醉于自然美景。

事君:侍奉皇帝。

7、高山: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

《诗经?小雅?车?》:“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8、“徒此”句: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

李白出蜀后,游江陵、潇湘、庐山、金陵、扬州、姑苏等地,然后回头又到了江夏。

他专程去襄阳拜访孟浩然,不巧孟已外游,李白不无遗憾地写了这首诗,表达敬仰和遗憾之情。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二句,即透出仰慕而未能一见之意。

李白《赠孟浩然》翻译我非常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李白《赠孟浩然》赏析《赠孟浩然》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词作品,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

此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全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

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

李白对孟浩然是以目相送的诗句

李白对孟浩然是以目相送的诗句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并且两人之间也有着一段非常美丽的友谊。

李白曾经以“目送”的诗句来表达对孟浩然的思念之情,这也体现出了他对孟浩然的敬佩之情和对他们友谊的珍视。

一、揭示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之情李白在《赠孟浩然》一诗中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月,门泊东吴,万里烟。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叶落风前后。

”这首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孟浩然的怀念之情。

全诗通过描绘黄鹂鸣翠柳、白鹭飞天的自然景象,以及孤城遥望玉门关、黄叶落风前后的背景细节,体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思念之情。

这种思念不仅来自于他们之间的友情,也来自于对孟浩然才华横溢的赞叹和敬重。

二、解读“以目相送”诗句的内涵而在李白的《赠孟浩然》一诗中,“目送”一词更是充分地展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思念之情。

所谓“以目相送”,是指心灵上的思念和祝福。

在当时的我国传统文化中,眼睛被视为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神的交流来表达情感和心意。

“以目相送”既是对离别的挥手,也是对朋友之间深厚感情的表达。

李白选择以“以目相送”一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也表现了他对孟浩然的深切思念和对他的敬重之情。

三、饱含情感的友谊从这一点来看,李白对孟浩然的思念之情不仅仅是作为朋友之间的思念,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对才华横溢的朋友的敬重之情。

他对孟浩然的“以目相送”,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和对友谊的珍视。

正是有了这样深厚的友情,在后世人们才能够感受到李白与孟浩然之间那份执着和真挚的情感。

这也是李白在诗歌中对孟浩然思念之情的真实写照。

四、结语可以说,李白对孟浩然以“目相送”的诗句是对友情的最好诠释。

诗中所包含的对朋友之间深厚感情的表达,以及对才华横溢友人的敬重,都在诗中得以体现。

这种友情之情不仅体现了李白作为诗人的情感抒发,更是在那个时代对友谊珍视的真实写照。

正是有了这样深厚的友情,李白和孟浩然两位大诗人之间才能够有着如此美丽而宝贵的友谊。

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友情不仅仅在诗歌中得以表现,更体现在他们在生活中的相处之间。

李白《赠孟浩然》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赠孟浩然》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赠孟浩然》全诗翻译赏析赠孟浩然作者: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解:1、红颜:指年青的时候。

2、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3、卧松云:隐居。

4、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5、清芬:指美德。

①醉月:赏月醉酒。

②中圣:古时嗜酒的人把清酒叫做圣人,浊酒叫做贤人。

中圣,就是中酒(喝醉了)的隐语。

③迷花:迷恋花卉,指过隐居生活。

④不事君:没有做官。

名句: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这两句是说,孟浩然每于皓月当空的夜晚,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他迷恋花卉,热爱大自然,过着隐居生活,没有事奉君王。

诗句表明了孟浩然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李白爱他,成为忘年交的原因。

直接抒情,运笔自然,有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

韵译: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二:我喜爱超然物外的孟浩然,你举止风流潇洒天下闻名。

年轻时你就鄙弃功名富贵,老来隐卧深山陪伴着松云。

对月畅饮常常是尽醉为欢,迷恋山花不愿意侍奉国君。

你的品格像高山难以仰攀,只有在此作揖向你表敬心。

赏析:《赠孟浩然》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该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

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

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本诗是李白游襄阳访孟浩然后所作。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

李白写给孟浩然的诗5首

李白写给孟浩然的诗5首

李白写给孟浩然的诗5首李白送孟浩然的诗有:《赠孟浩然》、《春日归山寄孟浩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淮南对雪赠孟浩然》、《游溧阳北湖亭瓦屋山怀古赠孟浩然》。

1、《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译文:我非常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2、《春日归山寄孟浩然》:朱绂遗尘境,青山谒梵筵。

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

岭树攒飞栱,岩花覆谷泉。

塔形标海月,楼市出江烟。

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连。

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

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

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

译文:朝服绶带遗弃在尘世之境,赶赴青山拜谒佛教道场,黄金为绳显示觉悟之路,乘上宝筏渡过惑人迷川,岭上高树拢聚构成飞栱一般,岩上红花盛开掩盖山谷的泉水,佛塔高耸是海上日出的标志,佛楼雄伟依傍大江烟云缭绕,佛烟香气传遍欲界色界无色界,佛钟敲响声连万壑千川,手中念珠如秋日莲子成熟满把满串,繁茂的松树团团圆圆如月,鸟儿相聚疑是为听法而来,龙王亦来参加原为护法而来,惭愧我无洋洋兮若江河般的流水声韵,可以混为伯牙的琴上之声。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旧友告别了黄鹤楼向东而去,在烟花如织的三月飘向扬州,帆影渐消失于水天相连之处,只见滚滚长江水在天边奔流。

4、《淮南对雪赠孟浩然》:朔雪落吴天,从风渡溟渤,梅树成阳春,江沙浩明月,兴从剡溪起,思绕梁园发,寄君郢中歌,曲罢心断绝。

译文:北方席卷而来的大雪铺盖着江南的天地,更随风远渡东海,梅花却阳春初发,斗寒争艳,红白相间,明月一轮,照耀在洁白的沙滩,天地一派澄彻,如此大雪,便想起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今天夜晚我也想起了远在梁园的你,为你唱一曲阳春白雪吧,可是不见你的踪迹,你听到了吗,连我自己听了都心酸,谁是知音。

诗人李白和孟浩然资料介绍

诗人李白和孟浩然资料介绍

诗人李白和孟浩然资料介绍
1、李白。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

逝世于安徽当涂县。

其父李客,夫人有许氏、刘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

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2、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

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

孟浩然的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律诗,题材大多关于山水田园和隐逸、旅行等内容。

他与王维、李白、张九龄交好,继陶渊明、谢灵运、谢朓之后,开盛唐山水诗之先声。

知名诗作有《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

孟浩然的诗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其中有他人作品。

李白对孟浩然极为崇拜,曾作数诗赠年长自己十二岁的孟浩然,最著名的一首是《赠孟浩然》。

李白形容孟浩然的诗句

李白形容孟浩然的诗句

李白形容孟浩然的诗句
嘿,你知道李白形容孟浩然的那些诗句吗?那可真是太精彩啦!就
好像璀璨的星星在夜空中闪耀一般。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哇,李白这一开口,就直白地表达了
对孟浩然深深的喜爱呀!这不就像是咱对自己特别崇拜的偶像那种感
觉嘛!你想想,李白多牛的大诗人呀,能让他这么直白地喊出“吾爱”,那孟浩然得多厉害呀!就好比在一群超级英雄里,孟浩然也是那个闪
闪发光让人挪不开眼的存在。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瞧瞧,李白用这么形象的诗句描绘出
孟浩然对功名利禄的不屑,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

这不就跟现在有
些人毅然决然放弃繁华都市,跑去隐居山林追求内心宁静一样嘛!孟
浩然那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追求和境界呀。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哎呀呀,这说得太有画面感啦!孟浩
然在月光下醉酒,沉迷于自然美景而不去侍奉君王,多潇洒自在呀!
就像咱有时候啥也不管,就尽情享受当下美好时光一样。

李白用这些诗句,把孟浩然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让我们仿佛能
看到那个风度翩翩、超凡脱俗的孟浩然。

我觉得呀,李白对孟浩然的
这些形容简直太绝了!让我们能透过诗句,感受到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也让我们对孟浩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呀,能把一个人的形象和气质如此生动地展现出来,真的太神奇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结识孟浩然的时间,当在开元十三年(725)。

另据刘文刚《孟浩然年谱》,开元十四年三月,孟浩然出游扬州,途经武昌遇李白。

李白在黄鹤楼作诗送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称孟浩然为“故人”,因此二人成交必在开元十四年三月之前。

李白没有诗涉及王维,而对孟浩然却极为仰慕。

他在《赠孟浩然》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楫清芬。

”诗人对孟浩然倾注了一腔真情,热烈地赞美了他的高洁品质。

李白是把孟浩然当作学习的榜样的,钦佩他甚至到了“高山安可仰”的程度。

李白的为人和诗风,是明显受到过孟浩然的影响的,归结起来,可有五点。

影响之一,表现在不依附权贵,依违取容的为人品格上。

孟浩然憎恶权奸,唾弃趋炎附势之徒,宁肯“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也不肯立于污朝,这些诗句所表现的品格,正与后来李白那种平交王候、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行为是一脉相通的。

影响之二,表现在任侠精神上。

孟浩然《送朱大人秦》诗云:“游人武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千里一片心。

”类似这些表现任侠精神的诗句,在李白诗中可以说俯拾即是。

影响之三,表现在诗风上。

孟浩然的诗,多写“有我之境”,遣词用语往往突出主位。

“我”、“予”、“余”屡见不鲜。

“我来如昨日,庭树忽鸣蝉”;等等,不胜枚举。

而李白的诗则更是如此,强烈的个性,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与孟浩然相比则有出兰之色。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等等,处处有我。

不像王维,惯写无我之境。

影响之四,上安旗先生写过一本《李白传》,其中有一段描写李孟谈诗,是这样的:“李白又把新作《江夏行》拿给孟浩然看了,孟浩然说:‘看来,贤弟是长于乐府歌行。

’李白说:‘我还说不上擅长,只不过这几年来听了些蜀籁、巴曲、楚歌、吴吟,为它们所感动,不知不觉便学起它们来。

’接着,两人便就乐府歌行这种形式畅谈了一番。

李白受孟浩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李白赠孟浩然的诗,除上引二首外,尚有《淮南对雪赠孟浩然》、《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孟浩然》和《春日归山寄孟浩然》三首。

由此可见,他们之间的友谊,该有多么深厚。

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黄鹤楼简介:黄鹤楼是蜚声中外的历史名胜,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山东蓬莱阁合称中国四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

它雄踞长江之滨,蛇山之首,背倚万户林立的武昌城,面临汹涌浩荡的扬子江,相对古雅清俊晴川阁,刚好位于长江和京广线的交叉处,即东西水路与南北陆路的交汇点上。

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黄鹤楼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历代屡毁屡建,现楼为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

楼址仍在蛇山头。

主楼高49米,共五层,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

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

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底层外檐柱对径为30米,中部大厅正面墙上设大片浮雕,表现历代有关黄鹤楼的神话传说;三层设夹层回廊,陈列有关诗词书画;二、三、四层外有四面回廊,可供游人远眺;五层为瞭望厅,可在此观赏大江景色。

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

登上黄鹤楼武汉三镇的旖旎风光历历在目,辽阔神州的锦绣山河也遥遥在望。

由于这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传至今的诗词、文赋、楹联、匾额、摩岩石刻和民间故事,使黄鹤楼成为山川与人文景观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楼。

唐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001 开天辟地的神话002 钻木取火的传说003 黄帝战蚩尤004 尧舜让位005 大禹治水006 神箭手后羿007 商汤和伊尹008 盘庚迁都009 姜太公钓鱼010 奴隶倒戈011 周公辅成王012 国人暴动013 骊山上的烽火014 囚车里的人才015 曹刿抗击齐军016 齐桓公九合诸侯017 愚蠢的宋襄公018 流亡公子重耳019 晋文公退避三舍020 弦高智退秦军021 崤山大战022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023 伍子胥过昭关024 孔子周游列国025 勾践卧薪尝胆026 范蠡和文种027 墨子破云梯028 三家瓜分晋国029 商鞅南门立木030 孙膑庞涓斗智031 张仪拆散联盟032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033 孟尝君的门客034 燕昭王求贤035 田单的火牛阵036 屈原沉江037 蔺相如完璧归赵038 廉颇负荆请罪039 范雎的远交近攻计040 纸上谈兵的赵括041 毛遂自荐042 信陵君救赵043 李斯谏逐客044 荆轲刺秦王045 秦王灭六国046 第一个皇帝——秦始皇047 博浪沙的铁椎048 沙丘的阴谋049 大泽乡起义050 刘邦和项羽051 巨鹿大战052 刘邦进咸阳053 鸿门宴054 萧何追韩信055 楚汉相争056 霸王乌江自刎057 大风歌058 白登被围059 白马盟060 萧曹两相国061 周勃夺军062 缇萦救父063 周亚夫的细柳营064 晁错削地065 马邑诱敌战066 飞将军李广067 卫青和霍去病068 张骞通西域069 苏武牧羊070 司马迁写《史记》071 霍光辅政072 王昭君出塞073 王莽复古改制074 绿林赤眉起义075 昆阳大战076 刘秀重建汉王朝077 硬脖子的洛阳令078 老当益壮的将军079 取经求佛像080 班超投笔从军081 张衡和地动仪082 跋扈将军梁冀083 “党锢”事件084 范滂进监狱085 黄巾军起义086 袁绍杀宦官087 曹操起兵088 王允计除董卓089 迁都许城090 衣带里的密诏091 官渡大战092 孙策占据江东093 诸葛亮隆中对策094 周瑜火攻赤壁095 华佗治病096 刘备进益州097 蔡文姬归汉098 关羽水淹七军099 吕蒙白衣渡江100 曹植七步成诗101 陆逊烧连营102 七擒孟获103 马谡失街亭104 五丈原105 司马懿装病106 司马昭的野心107 邓艾偷渡剑阁108 扶不起的阿斗109 王浚楼船破吴110 石崇王恺比富111 周处除“三害”112 白痴皇帝113 八王混战114 李特的流民大营115 匈奴人称汉帝116 闻鸡起舞117 王马共天下118 石勒读汉书119 祖逖中流击楫120 陶侃运砖头121 王羲之写字换鹅122 桓温北伐123 王猛扪虱谈天下124 一意孤行的苻坚125 谢安东山再起126 淝水之战127 陶渊明不折腰128 刘裕摆却月阵129 檀道济唱筹量沙130 说实话的高允131 大发明家祖冲之132 范缜反对迷信133 魏孝文帝改革风俗134 北魏的分裂135 梁武帝做和尚136 反复无常的侯景137 陈后主亡国138 赵绰依法办事139 隋炀帝游江都140 李密牛角挂书141 瓦岗军开仓分粮142 李渊太原起兵143 李世民取东都144 玄武门之变145 魏征直言敢谏146 李靖夜袭阴山147 玄奘和尚取经148 文成公主进吐蕃149 女皇帝武则天150 请君入瓮151 狄仁杰桃李满门152 张说不做伪证153 姚崇灭蝗154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155 李白蔑视权贵156 安禄山叛乱157 颜杲卿骂贼158 马嵬驿兵变159 张巡草人借箭160 南霁云借兵161 李泌归山162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163 杜甫写“诗史”164 段秀实不怕强暴165 郭子仪单骑退回纥166 颜真卿刚强不屈167 浑瑊和李晟168 东宫里的棋手169 刘禹锡游玄都观170 白居易进长安171 李愬雪夜下蔡州172 韩愈反对迎佛骨173 甘露事件174 朋党的争吵175 冲天大将军黄巢176 唐王朝的末日177 “海龙王”钱镠178 伶人做官179 “儿皇帝”石敬瑭180 周世宗斥冯道181 黄袍加身182 杯酒释兵权183 李后主亡国184 赵普收礼185 杨无敌186 王小波起义187 寇准抗辽188 元昊建立西夏189 狄青不怕出身低190 范仲淹实行新政191 欧阳修改革文风192 铁面无私的包拯193 王安石变法194 沈括出使195 司马光写《通鉴》196 苏东坡游赤壁197 花石纲198 方腊起义199 头鱼宴上的阿骨打200 李纲守东京201 太学生请愿202 两个皇帝当俘虏203 宗泽三呼“过河”204 女词人李清照205 韩世忠阻击金兵206 岳家军大破兀术207 卖国贼秦桧208 “莫须有”冤狱209 钟相杨么起义210 虞允文书生退敌211 辛弃疾活捉叛徒212 陆游临终留诗213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214 贾似道误国215 文天祥起兵216 张世杰死守厓山217 正气歌218 郭守敬修订历法219 欧洲来客马可·波罗220 《窦娥冤》感天动地221 一只眼的石人222 和尚当元帅223 鄱阳湖大战224 刘伯温求雨225 胡维庸案件226 燕王进南京227 三保太监下西洋228 土木堡的惨败229 于谦保卫北京230 杨一清计除刘瑾231 杨继盛冒死劾严嵩232 海瑞刚正不阿233 戚继光驱逐倭寇234 李时珍上山采药235 张居正辅政236 葛贤痛打税监237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238 萨尔浒大战239 徐光启研究西学240 左光斗入狱241 五人墓242 袁崇焕大战宁远243 皇太极施反间计244 徐霞客远游探险245 闯王李自成246 卢象升战死巨鹿247 张献忠奇袭襄阳248 李岩和红娘子249 吴三桂借清兵250 史可法死守扬州251 夏完淳怒斥洪承畴252 郑成功收复台湾253 李定国转战西南254 康熙帝平定三藩255 雅克萨的胜利256 三征噶尔丹257 顾炎武著书立说258 文字狱259 乾隆帝禁书修书260 曹雪芹写《红楼梦》261 大贪官和珅262 女英雄王聪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