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科学家--沈括PPT

合集下载

《梦溪笔谈二则》PPT优秀课件2

《梦溪笔谈二则》PPT优秀课件2

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曾经说:沈括这样的人在全世 界数学史上找不到,只有中国出了这么一个。英国著名 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称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 学史上的坐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以 虫 治 虫
沈 括
傍不肯
子方虫
解释加点词: 1。方为秋田之害。 2。其喙有钳
3。千万蔽地。
4。则以钳搏之 5。土人谓之“傍不肯”。
肢箧: 履: 伏:
从旁边打开箱子。 走,踩踏。 通“服”。
精练:
精熟。
练习:
一、解释下面加横线的字。
1、钱帅登之 乃以瓦布之 问塔动之因 便实钉之 2、乃以瓦布之 贻以金钗
练习:
二、回答下列问题
1、是谁“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 之因”?他为什么这样做? 匠师。找不出塔动之因,无法使塔定。 2、“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样的心态? 怕别人知道他无能。
阅读这一篇短文 后,对你有什么 启示?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列宁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别林斯基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马克思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雨果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孟德斯鸠 如果我阅读得和别人一样多,我就知道得和别人一样少。 ---霍伯斯[英国作家] 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 ---克尼雅日宁[俄国剧作家・诗人] 要学会读书,必须首先读的非常慢,直到最后值得你精读的一本书,还是应该很慢地读。 ---法奇(法国科学家) 了解一页书,胜于匆促地阅读一卷书。 ---麦考利[英国作家] 读书而不回想,犹如食物而不消化。 ---伯克[美国想思家] 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书等于废纸。 ---华盛顿(美国政治家) 书籍使一些人博学多识,但也使一些食而不化的人疯疯颠颠。 ---彼特拉克[意大利诗人] 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 ---高尔基 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 ---雪莱(英国诗人) 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而我对于事业的勤劳,仍是按照必要,不倦不厌。 ---富兰克林 书读的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 ---伏尔泰(法国哲学家、文学家)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顾炎武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熹 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鲁迅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煮 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 ---胡居仁[明]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 ---吴晗 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顾颉刚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郑板桥 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王充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郑玄

人教版初中语文梦溪笔谈两则PPT教学课件

人教版初中语文梦溪笔谈两则PPT教学课件
《梦溪笔谈》两则
——作者:沈括(北宋)

介绍古代科学 成就,激发民 族自豪感
学习目标

掌握常见文言 实词和虚词用 法

学习文章简洁 生动、详略得 当的写作手法。
新课导入
提起中国古代科学,就不能不提到一位多 才多艺的科学家――沈括。而提到沈括,我们自 然会想到他的被后人誉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 碑”的伟大著作――《梦溪笔谈》。 今天让我 们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学习选自这部伟大著 作的短文。
初读课文
学过本文,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我们要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 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 环境。比如,今年内蒙地区利用鸡来灭蝗虫就是一个极好的事例。
课后作业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 些“以虫治虫” 的例 子,试找出并写下来。
逐句翻译,重点词加点 解释,写在作业本上。
译文: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初读课文
1、本文给我们介绍了自然界的哪种现象?
自然界的好多生物都存在天敌。利用生物的天敌可进行农作物害虫的生物防治。
2、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课文大意: 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
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 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梦溪笔谈》二则 --以虫治虫
狗蝎 (xiē) 大穰 (ráng) 旬日 (xún)
学习生字

(huì)

(qián)
傍不肯 (páng)
字词解释
(1) 方为秋田之害 (2) 如土中狗蝎 (3) 其喙有钳 (4) 千万蔽地 (5) 则以钳搏之 (6) 悉为两段 (7)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8) 土人谓之“傍不肯”

小学科学沈括与海陆变迁(课件)

小学科学沈括与海陆变迁(课件)

小学科学沈括与海陆变迁(课件)沈括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生活在北宋时期,对于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我们学习到了沈括与海陆变迁的关系,以下是对这一主题的探讨。

海陆变迁是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陆地相互转变的过程。

它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也是地球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沈括的贡献不可忽视。

首先,沈括在地理方面做出了突出的工作。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详细描述了海洋、河流和湖泊的科学家。

他创立了江宁考工记,这是一部记录了中国各地地理、气候和水利的巨大工程手册。

在这部著作中,沈括系统地描述了中国的河流、山脉和湖泊,对人们对地球表面的认识有很大帮助。

通过他的工作,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地理特征,进一步认识到海陆变迁的过程。

其次,沈括在科学观察和实践方面也做出了许多贡献。

他非常重视实地考察和观察,并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实践总结了很多有关自然科学的知识。

他在《梦溪笔谈》一书中提到了一些关于地质变迁的观察和假设,这些都对后来的科学家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启示。

沈括的实践精神和科学观察的方法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海陆变迁的过程非常重要。

此外,沈括还发明了许多科学仪器,为研究海陆变迁提供了工具。

他发明了水钟和水磨,这些都是利用水的流动来驱动机械的仪器。

这些发明的应用使得人们对水的流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提高了对海陆变迁的认识。

通过沈括的发明,我们可以更好地观察和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包括海洋和陆地的变迁。

最后,沈括的发现和理论对于海陆变迁的解释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提出了一种关于海陆变迁的观点,即地壳运动是导致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原因。

他认为地球表面的地壳是活动的,有时会发生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难,这些都是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

沈括的这个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和讨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地壳运动对海陆变迁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沈括的贡献对于我们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梦溪笔谈二则》精品课件ppt

《梦溪笔谈二则》精品课件ppt

研读内容:


第一层,从开头到“而动如初”。 这层写建塔过程中工匠们未能解决塔身不 稳定的问题。 第二层从“无可奈何”到“塔遂定”。 这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和“实钉”的办法 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第三层从“盖钉板上下弥束”到“人皆伏其精 练”。 这一层解释了塔定的原因及众人对此事的反 应,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3、一个“笑”字透露了喻皓什么样的 心理活动?

1、喻皓对匠师无能的嘲笑。
2、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 成竹,技艺高超。
写作特点
文字简洁生动 详略得当

航风十 天筝四 史上世 上升纪 第的中 一力国 “量人 飞做万 人升户 ”空利 。实用 验火 ,箭 被的 誉反 为冲 人力 类和

梦溪笔谈二则
梵天寺木塔
沈括
翻译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 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 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 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 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 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 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 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 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 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 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 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 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文章研读
1、内容理解
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 板”,“实钉”方法解决高层建 筑木塔不稳定的生动事例,反映 了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 面所达到的高水平。
2、《梵天寺木塔》写人着墨不多,却 很生动。“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 样的心态?

27活版ppt

27活版ppt

——介绍活版的制作方法
胶泥
薄如钱唇 字印
先设铁板 其上冒之 铁范置上
就火炀之
平板按其面
字平如砥
如果
同“只” 很 算是
算是
如果……那么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 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
另外,另自 准备好 交替、轮流 完、止 时间极短 完成
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 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三、阅读精解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下列各题
1.第一部分中哪些语句表明雕板印刷的发展情况? “尚未盛为之” “始印五经” “皆为板本” 2.写本部分内容用意何在? 答:先介绍雕版印刷情况,既表明活版印刷对 于雕版印刷的继承发展关系,也为下面详细介 绍前所未有的活板印刷作了铺垫。
阅读第二部分,完成下面各题
4、每字为一印 刻 做 是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5、满铁范为一板 成为
6、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算是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算是 7、不以木为之者 刻制
8、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印刷 板印书籍 五代时始印五经 (用雕版)印刷 其印自落 字模
密布字印 字模
火烧令坚 用火 再火令药熔 用火烧 不以木为之者 用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瞬息可就 持就火炀之
1.本部分可分为几层,分别介绍了什么内容?
答:分四层。第一层:(庆历中—又为活板)首先介 绍毕升发明活版的时间和发明人。第二层:(其法— 则字平如砥)说明活版的制作方法。第三层:(若止 印二三本—极为神速)说明活版印刷的效能,在于印 得越多越快。第四层:(常作二铁板—殊不沾污)交 代有关活版的印刷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印,火烧令坚。
设置 蒙、盖

沈括介绍ppt课件

沈括介绍ppt课件
之作。
内容概述
全书共三十六卷,涉及内容广泛 ,包括天文、数学、物理、化学 、生物、地理、医学、气象、农 业、文学、音乐等学科,是一部
综合性科学巨著。
详细内容
书中详细记载了沈括对各种科学 问题的见解,以及他通过观察、 实验和推理得出的科学结论,具
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对后世的影响与评价
影响
《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 碑,对后世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物理与化学
总结词
沈括在物理和化学领域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发现,他的研究为当时的科技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
详细描述
在物理方面,沈括研究了声音传播的规律,提出了“地籁”理论,解释了声音 共振现象。在化学方面,他记录了铜铁置换反应、胆矾炼铜等实验过程,并提 出了某些化学元素的命名。
地理与地质
总结词
沈括在地学领域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他的观察和记录为 地理和地质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勤奋好学的治学态度
沈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不仅熟读经史子集,还广 泛涉猎天文、地理、医学、数学等领域。在治学过程中,他 严谨认真,注重细节,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沈括在学术研究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谦虚的心态,不断向他 人学习,取长补短。他主张“格物致知”,认为只有通过对 事物的深入观察和探究,才能获得真知灼见。
02
沈括的科学成就
数学与天文
总结词
沈括在数学和天文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研究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 持和实践指导。
详细描述
沈括在数学方面提出了“隙积术”和“会圆术”,为解决高阶等差数列求和和圆 弧长度计算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在天文学方面,他改进了浑仪和浮漏等天文 仪器,并记录了五星运动规律和月食成因等重要天文现象。

精品课件《活版》沈括

精品课件《活版》沈括

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用来 准备
重复的字
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
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防备同一
板内有重复的字。
(一字多印 )
不用的字模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用 用标签标出
标签 用木格 存放
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每一个 韵部做一个标签,再用木格子把它们贮藏起来。
发明
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 (印刷)。
——第二段:1、交代活版发明的时间 和发明人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
指活字印刷的 黏土
边缘
名词作状语,用火
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刻 字模
使 坚硬
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
边缘似的,每个字刻成一个字模,用火烧使 它坚硬。
(介绍活版制作中活字印模的制作)
(舍木取泥的原因)
第二段:具体说明活版印刷的发明、制作、 效能和使用方法
第二段:4、介绍活版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作二铁板,更互用之 ) (一字多印 )
按韵贮藏(分类贮藏) (舍木取泥)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他的
堂兄弟和子侄辈 到 珍贵地收藏
为……所:表示被动 的句式。为:被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1.为什么要先介绍“板印”?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 因为写雕板是为说明雕板
为板本。
的不便,以便进而说明活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
板“神速”。 2.”又”字有什么作用?
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 与前文“板印”照应,说
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 明是在“板印”基础上发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第9课第一课时灿若繁星的古代科技巨人人教部编版共17张PPT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第9课第一课时灿若繁星的古代科技巨人人教部编版共17张PPT

(2)我国古代科学家追求真理、献 身科技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2)我国古代科学家追求真理、献 身科技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例如:我要像李时珍那样,为了 实现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努力做一 个能够为社会做贡献的人,能够为人 民服务的人。
三、课时活动总结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画卷里,一代又 一代劳动人民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无数 的光辉业绩,一个又一个科学巨人取得 了不朽的科技成就。
板书设计
一、课程导入
同学们知道邮票中的人物是哪个 古代著名科学家吗?
这位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沈括的科学 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 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在物理学方面, 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 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 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 规律加以研究。
沈括是世界闻名的中国古代科学 家,在古代像沈括一样伟大的科技巨 人还有很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 这些科技巨人。
二、活动过程
1.阅读教材第72页“中国古代科学 家的故事”,思考:
(1)张衡为什么去制造能测定地震的 仪器?
想预报地震,减少地震给人民生命财 产造成的损失。
(2)祖冲之能够精算圆周率与他的 哪些品质是分不开的?
不迷信权威、勇于实践探索、不怕 困难等。
(3)是什么激励李时珍写出《本草 纲目》这部科学巨著的?
立志成为一名能给百姓治病的好医生。
2.阅读教材第73成就 众多说明了什么问题?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领先于世界; 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 民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 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杭州钱塘县 (今浙江杭州)人,汉族。沈括博学 多才、成就显著,是中国历史上最卓 越的科学家之一。沈括的科学成就是 多方面的。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 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 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 出色的外交家。
有一次,沈括在书中读到“高奴县 有洧水,可燃”这句话,觉得很奇怪, “水”怎么可能燃烧呢?他决定进行 实地考察。考察中,沈括发现了一种 褐色液体,当地人叫它“石漆”,用 它烧火做饭,点灯和取暖。沈括弄清 楚这种液体的性质和用途,给它取了 一个新名字,叫石油。并动员老百姓 推广使用,从而减少砍伐树木。
沈括在其著作中写道:“鄜、延 境内有石油……颇似淳漆,燃之如麻, 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甚黑……此物后 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 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 竭。”沈括发现了石油,并且预言 “此物后必大行于世”,是非常难得 的。沈括发明的“石油”这个名词便 一直沿用到今天。源自《梦溪笔谈》是他综合其一生的见
有奖问答
沈括是哪个朝代、哪里人? 答:北宋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 沈括字什么号什么? 答: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
沈括精通什么学科?(5条即可) 答: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 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 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
我的演讲完毕
闻,翔实地记载了各个行业的劳动发 明和科学创造,使古代珍贵的科学成 果没有流失,让后人能够学有所鉴, 继续探索。正是因为有沈括这个奇才, 他的成就推进了历史的进展。从沈括 的这些成就上,我们可以看出沈括的 聪明与善于思考,动手能力强大,并 且不畏惧失败,敢于尝试各个方面, 这种精神是很值得后世人学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