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课-北宋的政治(共32张PPT)
合集下载
第6课-北宋的政治-(共21张ppt)

财政
(三司)
行政
军事 枢
(三衙)
卫 马 军 司
中 书 度 盐 户 门 支 铁 部 下
密 侍 殿 侍 院
前
司
卫 步 军 司
二、宋太祖的统治措施及影响
在宋代,普遍受到人们尊重的阶层是 A.士人(即 读书人) B.农民 C.武将 D.商人 [ ]
重文轻武政策:
1、 文臣 统兵,抑制武将。
2、发展文教事业,改革 科举制 。如:提 高进士的地位,增加科举录取人数等。
宋太祖 死后,其弟 赵光义登基 为帝,称宋 太宗。 宋太宗 时,灭吴越、 闽南、北汉, 结束了五代 十国的分裂 割据局面, 基本实现了
局部统一。 P28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 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 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 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宋太祖的统治措施及影响 皇帝
强化皇权
中央:以 宰相 为首的百官 削弱 相权 总体方法:分化事权 具体措施:
1、设 参政知事 若干 人,位同副相,与宰相 共执行政权。
2、由 政事堂 、 枢密 院 和 三司使 分割宰 相的行政权、军政权和 财政权。
中央集权
地方:行政权、财权、兵权
皇帝
宋 太 祖 加 强 中 央 集 权
2、设 通判 ,牵制知州。P30“材料研读”
• 制钱谷(财政权):
设 转运使 ,收缴地方财税归 中央 。P30
在 地 方
• 收精兵(兵权): 目的: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P29
1、“杯酒释兵权”,解除大将的兵权。 2、统兵 权与调兵权分离,在中央设 枢密院掌调兵权。 3、禁军分 内外 驻屯,将领定期换防。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

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 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 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1、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定都开封
北
军事:“杯酒释兵权”; 统调分离;更戍法
宋
的 强化集权 行政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政
地方:文官任知州,知州三
治
年一换,设通判
财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文臣统兵,压抑武将;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王安石变法 背景,内容,评价
课堂练习
1、“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这一诗句中的
武
做铁莫做针。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宋太宗: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将
”
——(宋)谚语 (2)起义军在
的率领下,攻入长安,给唐朝以
的打击。
统调分离: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经过:(1)755年,节度使
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
”。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二、重文轻武政策 评价
材料3: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势力所颠覆, 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 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2)政治方面: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好社会的安定。
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续资治通鉴》 1、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定都开封
北
军事:“杯酒释兵权”; 统调分离;更戍法
宋
的 强化集权 行政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政
地方:文官任知州,知州三
治
年一换,设通判
财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文臣统兵,压抑武将;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王安石变法 背景,内容,评价
课堂练习
1、“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这一诗句中的
武
做铁莫做针。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宋太宗: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将
”
——(宋)谚语 (2)起义军在
的率领下,攻入长安,给唐朝以
的打击。
统调分离: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经过:(1)755年,节度使
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
”。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二、重文轻武政策 评价
材料3: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势力所颠覆, 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 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2)政治方面: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好社会的安定。
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精品课件

(D) ①秦始皇实行郡县制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
令”
③宋太祖派文臣做知州 ④北宋设立转运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过关训练 12.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 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能及 矣。”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B ) A.渴望收回幽云地区 B.重文轻武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崇武抑文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首页
末页
过关训练 2.小明是个对联迷,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 王,他写了许多对联,下列哪一副对联是与赵 匡胤有关的( D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周世宗
相关史事
赵匡胤是后周禁 军的统帅,负责防守 京师。960年初,朝廷 派他北上抵抗辽军。 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 陈桥驿时,谋士和诸 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 袍披到赵匡胤身上, 叩头便拜,口称“万 岁”,赵匡胤就这样 当了皇帝。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第6课 北宋的统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时间: 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欧阳修
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欧阳修,北宋政 治家、文学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在政治 上负有盛名。天圣八 年进士。
宋英宗时,官至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兵权
行政权
第6课 北宋的统治 誊录、糊名
第6课 北宋的统治
宋朝重文轻武的影响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 期尚文轻武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 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 社会的安定。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PT课件

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 为虚职;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 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 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PT课件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PT课件
北宋地方政策的影响
文官任长官,减少武将据地造反的可能; 打击节度使,节度使无权收税,掐断节度使拥兵自重的 机会; 各地赋税除很少部分外,绝大部分上缴中央,各地财政 困难,甚至相当穷酸; 各地兵、民分离,避免各地民政长官与军事长官勾结, 一起叛变; 各地精兵编入禁军,加强中央军事实力,减轻各地军事 力量,使之无力威胁中央; 强干弱枝,保证了中央集权,但不利于各地治理和防卫, 让敌人易于进攻。
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 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 称为“岁赐”。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PT课件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PT课件
北宋帝国的“三冗”问 题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PT课件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PT课件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PT课件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PT课件
北宋如何加强中央集权?
中央上: 为分散机构权力,在中央,枢密院专
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 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枢密院与禁军机构“三衙”分权,前 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 权调兵。
一部一职
多部一职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PT课件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PT课件
第九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PT课件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PT课件
大宋面临的危机 国家不统一 中央难集权 武将权力大 北方有劲敌 财政出危机 政治太腐败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 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 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PT课件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PT课件
北宋地方政策的影响
文官任长官,减少武将据地造反的可能; 打击节度使,节度使无权收税,掐断节度使拥兵自重的 机会; 各地赋税除很少部分外,绝大部分上缴中央,各地财政 困难,甚至相当穷酸; 各地兵、民分离,避免各地民政长官与军事长官勾结, 一起叛变; 各地精兵编入禁军,加强中央军事实力,减轻各地军事 力量,使之无力威胁中央; 强干弱枝,保证了中央集权,但不利于各地治理和防卫, 让敌人易于进攻。
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 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 称为“岁赐”。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PT课件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PT课件
北宋帝国的“三冗”问 题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PT课件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PT课件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PT课件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PT课件
北宋如何加强中央集权?
中央上: 为分散机构权力,在中央,枢密院专
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 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枢密院与禁军机构“三衙”分权,前 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 权调兵。
一部一职
多部一职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PT课件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PT课件
第九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PT课件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PT课件
大宋面临的危机 国家不统一 中央难集权 武将权力大 北方有劲敌 财政出危机 政治太腐败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优质课件(共19张PPT)

消极影响:
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办事效率下降;
互相牵制。但是矫枉过正,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影响办事效率,
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形成了“冗官”的弊端。 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及高额赔
款,都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
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教参
北宋的政治•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问题 5:宋太祖是怎样“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 问题 6:这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呢? 精兵”的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29-30页内容和材料四 、五、六,小组讨论,分析归纳。
材料四: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 分割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 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即兵将分离局面; 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 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五: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 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 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 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六:财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 给用外,凡缗(min)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 的物质基础。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教参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科技文化方面: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材料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 赵宋之世。 ——《陈寅恪先生文集》 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材料十: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史》中 造就了宋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 指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 文治局面。
初中历史初一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有拥兵 取消节度 下派文官做 人事调度
北 之重, 使收税的 知州和通判,权,全部
宋 无调兵 权力,设 掌管民政、 归属中央
之权 置转运使 司法
政权
一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
军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无发兵之权 事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B. 陈桥驿兵变
C.靖康之变
D. 澶渊之盟
2.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A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3. 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C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国家的军事力量
三 王安石变法
变法结果 失败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 烈反对。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政
保 守 派
治 上 对
改 革 派
立
司马光
王安石
课堂小结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北宋建立 和统一
时间:960年 人物:赵匡胤 都城:开封 事件: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 统一方针:先南后北
王安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宋神宗1067年即位,次年改元熙宁。1069年
宋
神
任用王安石变法,故此次变法又称为“熙宁
宗
变法”。
三 王安石变法
变法目的 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变法范围 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完美版)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阅读P29相关史事“杯酒释兵权” 思考:为什么宋太祖要这么做?
宋太祖担心大将拥有兵权会危及他的统治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背景:
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 的稳定,宋初统治者牢记这个教训。为了巩 固统治,宋太祖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在客 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但强化了 为当官而读书的观点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影响: 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
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宋太祖赵匡胤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2)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 地位的政策,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宋太宗赵光义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 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 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1.“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 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D )
A.刘备 B.苻坚 C.李世民 D.赵匡胤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的是( D ) 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B. 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C. 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D. 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和军事大权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阅读P29相关史事“杯酒释兵权” 思考:为什么宋太祖要这么做?
宋太祖担心大将拥有兵权会危及他的统治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背景:
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 的稳定,宋初统治者牢记这个教训。为了巩 固统治,宋太祖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在客 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但强化了 为当官而读书的观点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影响: 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
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宋太祖赵匡胤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2)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 地位的政策,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宋太宗赵光义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 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 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1.“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 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D )
A.刘备 B.苻坚 C.李世民 D.赵匡胤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的是( D ) 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B. 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C. 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D. 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和军事大权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26张PPT)

获得功名的人实际也占据了朝中的显要位置。文官制度成功地将大量人才收罗进了政府,同时通过诱人的仕途消除了才俊之士图谋不轨的威胁。1148年至1256年间的进士中,有一半以上三代均为布衣,可见科举制度网罗人才之力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种文官制度的成功,后世再未发生陈桥兵变那样的篡位事件。——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宋太祖的疑惑是什么?目标是什么?
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治动荡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处理?
话说宋太祖黄袍加身之后,忽一日把老战友们召进宫来,把酒言欢。半酣之际,太祖从容坦言,担心诸位可能在下属的邪恶引导之下被迫篡权。功臣宿将慌忙请示该怎么办。太祖说:“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我且与尔曹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功臣如蒙大赦,双方成交,皆大欢喜。——赵冬梅《法度与人心》
重文轻武文昌盛
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形成了文臣统兵格局
建立不同于前朝的枢密院制度,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宋太祖为什么要让文官掌握军政大权?
实行了怎样的政策?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的格局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的格局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强化集权固中央
(宋)太祖既得天下,诛李筠、李重进,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戈不自,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为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司马光《涑水纪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 设置通判,分化知州权力; 取消节度使税收权力; 地方设置“始置诸州通 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 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职权: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等, 同时必须和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同时签署文 书才能实行; 作用:加强了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 州职权过重。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军队 驻防 地
军队 驻防 将 地
军队 驻防 地
(2)中央—— 相权
3、加强中央集权 (1)兵权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中央—— 相权
分化事权,削弱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地方—— 政权、财权
D)
下列措施中,对地方割据势力未能起到限制作用的 是( ) A.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 唐朝设置节度使 D.宋太祖派文臣任地方官
C
二、重文轻武
1、宋太祖(赵匡胤)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宋太宗(赵光义) 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格局逐渐 形成 3、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阵图”行军布阵
4、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励学篇》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神童诗》 ——汪洙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
宋代134位宰相,123人出身科举,他们中多 为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 苏轼、苏洵、欧阳修、柳永、张载、沈括等。 这表明当时( ) A.官场门阀恩荫的现象彻底杜绝 B.科举制度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水平 C.人才选拔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 D.科举制度造就了高素质的文官群体
D
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为北宋王朝的建立者提供 了反面教材。有鉴于此,宋朝采取的针对性措 施是( ) A.抑制兼并,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B.进一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 C. 加强对整个官僚集团的分权与监督 D.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防守
宋人科举考试图
科举制
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 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 举制正式形成 3、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4、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 5、宋朝: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提高进士地位
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 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有利于政权 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
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文臣统兵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 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 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 书》。 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 参知政事。 欧阳修
行政权
兵权
文官地位高
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 宋朝文官出行图 军出行图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 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 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重文轻武的政策;
北宋建立
(1)时间
960年
北 宋
陈桥驿
东京
(2)地点
开封(东京)
(3)人物
赵匡胤 (宋太祖)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时间:960年 定都: 东京(开封) 陈桥驿兵变
分 裂 局 面 , 统 一 中 原
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 一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 无所猜嫌,不亦善乎?”诗句中所描述的古 代帝王是( A ) A.宋太祖 B.汉高祖 C.唐太宗 D.秦始皇
“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 现象是由于( A ) A.重文轻武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统一文字
C
对于北宋在地方各州府设立通判一职,下列表述正 确的是( ) A.掌管地方司法大权,由中央派文官担任 B.是各州最高行政长官,各州公文由其签署生效 C.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 D.分割知州财证权,将各州大部分赋税运送中央
C
北宋为削弱地方经济实力设置的官职是( A. 通判 B.知州 C.枢密使 D.转运使
二、重文轻武
1、宋太祖(赵匡胤)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宋太宗(赵光义) 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格局逐渐 形成
唐朝河西节席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北宋文官出行图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 当时由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 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因为宋朝重文轻武。宋朝统治者为防止唐 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采取抑制武将、 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北 宋 结 束 五 代 十 国
北 宋 北 东京 宋
陈桥驿
陈桥驿
东京
杯酒释兵权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2、统一了中原和南方 3、加强中央集权
3、加强中央集权 (1)兵权
(2)中央—— 相权
(3)地方—— 政权、财权
3、加强中央集权
(1)兵权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②控制调兵权;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权
材料一 :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 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 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 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 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中,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 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权”指军权;“钱”指财赋;“兵”指对军队的控制 权; 措施:略
北宋的建 立
收回兵权 中央:分化相权 地方上:控制行政权、财权、 文臣掌军政大权 重文抑武,文臣统兵 发展科举文教
北 宋 的 政 治
宋太祖加 强中央集 权
重文轻武
“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 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诗句 中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D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姓氏是有贵贱之分 的,《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是“赵钱孙 李……”,将“赵”姓排在第一。由此可推断 《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 C ) A.西周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职权: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等, 同时必须和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同时签署文 书才能实行; 作用:加强了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 州职权过重。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军队 驻防 地
军队 驻防 将 地
军队 驻防 地
(2)中央—— 相权
3、加强中央集权 (1)兵权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中央—— 相权
分化事权,削弱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地方—— 政权、财权
D)
下列措施中,对地方割据势力未能起到限制作用的 是( ) A.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 唐朝设置节度使 D.宋太祖派文臣任地方官
C
二、重文轻武
1、宋太祖(赵匡胤)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宋太宗(赵光义) 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格局逐渐 形成 3、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阵图”行军布阵
4、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励学篇》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神童诗》 ——汪洙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
宋代134位宰相,123人出身科举,他们中多 为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 苏轼、苏洵、欧阳修、柳永、张载、沈括等。 这表明当时( ) A.官场门阀恩荫的现象彻底杜绝 B.科举制度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水平 C.人才选拔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 D.科举制度造就了高素质的文官群体
D
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为北宋王朝的建立者提供 了反面教材。有鉴于此,宋朝采取的针对性措 施是( ) A.抑制兼并,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B.进一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 C. 加强对整个官僚集团的分权与监督 D.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防守
宋人科举考试图
科举制
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 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 举制正式形成 3、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4、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 5、宋朝: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提高进士地位
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 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有利于政权 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
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文臣统兵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 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 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 书》。 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 参知政事。 欧阳修
行政权
兵权
文官地位高
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 宋朝文官出行图 军出行图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 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 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重文轻武的政策;
北宋建立
(1)时间
960年
北 宋
陈桥驿
东京
(2)地点
开封(东京)
(3)人物
赵匡胤 (宋太祖)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时间:960年 定都: 东京(开封) 陈桥驿兵变
分 裂 局 面 , 统 一 中 原
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 一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 无所猜嫌,不亦善乎?”诗句中所描述的古 代帝王是( A ) A.宋太祖 B.汉高祖 C.唐太宗 D.秦始皇
“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 现象是由于( A ) A.重文轻武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统一文字
C
对于北宋在地方各州府设立通判一职,下列表述正 确的是( ) A.掌管地方司法大权,由中央派文官担任 B.是各州最高行政长官,各州公文由其签署生效 C.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 D.分割知州财证权,将各州大部分赋税运送中央
C
北宋为削弱地方经济实力设置的官职是( A. 通判 B.知州 C.枢密使 D.转运使
二、重文轻武
1、宋太祖(赵匡胤)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宋太宗(赵光义) 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格局逐渐 形成
唐朝河西节席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北宋文官出行图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 当时由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 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因为宋朝重文轻武。宋朝统治者为防止唐 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采取抑制武将、 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北 宋 结 束 五 代 十 国
北 宋 北 东京 宋
陈桥驿
陈桥驿
东京
杯酒释兵权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2、统一了中原和南方 3、加强中央集权
3、加强中央集权 (1)兵权
(2)中央—— 相权
(3)地方—— 政权、财权
3、加强中央集权
(1)兵权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②控制调兵权;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权
材料一 :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 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 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 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 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中,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 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权”指军权;“钱”指财赋;“兵”指对军队的控制 权; 措施:略
北宋的建 立
收回兵权 中央:分化相权 地方上:控制行政权、财权、 文臣掌军政大权 重文抑武,文臣统兵 发展科举文教
北 宋 的 政 治
宋太祖加 强中央集 权
重文轻武
“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 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诗句 中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D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姓氏是有贵贱之分 的,《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是“赵钱孙 李……”,将“赵”姓排在第一。由此可推断 《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 C ) A.西周 B.唐朝 C.宋朝 D.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