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政治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宋的政治》课件

二 充满智慧的体制建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宋太祖为什么如此防备武将? 宋太祖凭借着什么能采用温和的 办法收回兵权? 宋太祖决定建立完美的制度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 充满智慧的体制建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军 事皇 上帝
调兵权 枢密院(文官) 殿前司
统兵权 侍卫马军 侍卫步军
宋军战败的主要原因是都督指挥不力吗? 你为什么这么判断?
三 移风易俗的神奇政策
重文轻武的政策
有意重用文臣掌 握军政大权
宋太祖
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 形成。
Hale Waihona Puke 宋太宗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 朝廷授予的“阵图” 行军布阵。(受抑制)
这两位皇帝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唐朝受西北少数民族的影响,尚武的风气盛行一时, 唐朝中期以来出现了骄兵悍将飞扬跋扈的局面。
石守信正率兵在黑暗中焦急地 等待,他要为兵变的军队打开都城 的大门。
一 史上最有学问的兵变
北宋的建立和局部统一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1、兵变名称: 陈桥驿兵变 2、兵变时间: 960年 3、兵变结果: 赵匡胤(宋太祖)建立北宋,
都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
一 史上最有学问的兵变
北宋的建立和局部统一
两汉时期(图一),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 。 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都有座。
官到了员宋上代朝(图礼二仪)发,所生有了官什员么必变须化站?着奏事。 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我们就跟随一个人进行穿越,回到北宋建立的那个时刻
人物档案 姓名:石守信 身份: 后周禁军将领---北宋禁军将领--节度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课北宋的政治课件PPT

人 教 部 编 版 七年级 历史下 册第课 北宋的 政治课 件PPT
重武轻文的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
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 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
材料研读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 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
人 教 部 编 版 七年级 历史下 册第课 北宋的 政治课 件PPT
人 教 部 编 版 七年级 历史下 册第课 北宋的 政治课 件PPT
北宋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①_陈__桥__驿__发动兵变, 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②_宋__,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
局部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③_先__南_后__北___的统一
确的是( A )
•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 •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 C、在各知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 D、地方设置转运使
• 9、下列不属于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影响的是( D )
• A、在宋朝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 B、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 C、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 • D、促使文人投入诗词创作之中
治 央 施 削弱相权
集
权
控制地方:派⑦_文__臣___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
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⑧__通_判_____,以
分化知州的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陆续在各地设置
⑨__转__运__使__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 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人 教 部 编 版 七年级 历史下 册第课 北宋的 政治课 件PPT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北宋的政治》,主要内容有: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太宗统治、真宗统治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状况,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北宋的政治状况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太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2.教学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引出北宋的建立。
提问:北宋建立后,政治状况如何?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学生可通过讨论、举例等方式进行阐述。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有哪些?学生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北宋的政治 19张PPT课件(共19张PPT)

合作探究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根据预习所学,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小组讨论】
北宋是否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为什么?
没有完成统一。原因:北宋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
面。但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
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
合作探究2:重文轻武的政策
1)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 ①经济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②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 方的要职, 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③遇有战事,也有文 官挂帅出征。④科举考试,文举兴盛,武举录取人数少。
再见
合作探究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 文臣 武将 文臣统兵 军务 2. 科举制 读书风气 文化素养 科技发达 人才辈出
学以致用
1.“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 校不识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宋朝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集权中央: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
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分化事权①分化将权,如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分离统兵权和调 兵权;②分化相权,如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 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采取重文轻武策略,实行“文人治国”模式。在分散削弱禁军将领和地方节 度使权力的同时,大量任用文官来分权。
3)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看图表,说说五代十国政权的特点
背景: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合作探究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措施:
视频:杯酒释兵权
合作探究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①军事方面:皇帝直接统辖禁军;设枢密院和三衙掌管军务,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宋的政治》教案

经济上的措施;
材料:“改变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以大量财务留使、留州之现象,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外一律上缴,由中央财政机构——三司统一管理。”
文化上的措施;
材料:“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材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礼仪上的措施;
三、评价反馈
自制表格,总结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加深对宋初中央集权的理解。
思考一下,北宋取代后周,与历史上哪一事件极为相似?其特征有哪些?
3.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有何影响?
军事上的措施;
材料:“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政治上的措施;
材料:“北宋时期,要派一个朝廷官员去地方担任知州,问他想去哪里?他说:‘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则可也。”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序号:
主备人:课型:新授课
课题:06北宋的政治班级:七年级
课标要求: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道北宋的建立和统一;认识北宋中央集权的政治特色;理解北宋集权措施带来的不同影响。学会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认识北宋中央集权的政治特色。
四、迁移创新
曾经的北宋即辉煌过,却又无奈着。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却也是一个糟糕的时代பைடு நூலகம்擦拭开历史的尘埃,我们还会看到一个怎样的大宋,下节课我们继续了解。
作业:预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当时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
1.唐朝灭亡后,全国出现了怎样的政局?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

大家好
14
相关史事
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 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 备乃至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 极为重视的,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 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人数最多时达 到120多万。
大家好
15
材料研读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 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 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 做针。”。
大家好
19
知识拓展
重文轻武的弊端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对政权的稳 固有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 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 ,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 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 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 朝廷的财政支出。
大家好
2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宋太祖像
960年,后周大
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
动兵变,他的部下拥
立他当皇帝。赵匡胤
随机回师夺取后周政
权,改国号为宋,以
开封为都城,作为都
城,史称北宋。赵匡
胤就是宋太祖。
大家好
3
建立时间: 960年 建立者: 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 开封
大家好
4
相关史事
赵匡胤是后周禁
军的统帅,负责防守
京师。960年初,朝廷
派他北上抵抗辽军。
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
陈桥驿时,谋士和诸
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
袍披到赵匡胤身上,
叩头便拜,口称“万
岁”,赵匡胤就这样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当了皇帝。
大家好
5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31张PPT 含)

精兵,则天下自安 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矣.
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
即夺其政治权、经济权、军事权。
原因
唐末五代,藩镇太重, 1 君弱臣2 强(地方权3力大,
中央势弱)
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 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 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 中央集权
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B. 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C.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D. 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和军事大权.
2.“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 D )
A.统一文字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重文轻武
3.“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说明宋官员的主
人教版·七年级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方式、建立时间、建立者和 都城。 2.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3.了解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了 解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和作用。 4.通过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其影 响的学习,培养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 字元朗。军事家,宋朝开国皇帝。赵 匡胤受柴荣(后周世宗)器重,掌管 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 胤发动陈桥兵变。恭帝被迫禅位,赵 匡胤登基,建立“北宋”。
宋太宗
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 朝廷授予的“阵图” 行军布阵。(受抑制)
这两位皇帝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唐朝受西北少数民族的影响,尚武的风气盛行一时, 唐朝中期以来出现了骄兵悍将飞扬跋扈的局面。
北宋科举制的特点
1.程序严格:州试——省试——殿试; 2.提高进士的地位。 3.方法严密:糊名法,防舞弊; 4.录取名额大增。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北宋的》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北宋的》主要讲述了北宋建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宋太宗巩固统治、真宗时期辽宋澶渊之盟、宋真宗时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宋仁宗时的状况等内容。
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北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可能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一些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细节不够清楚。
学生可能对北宋的巩固和稳定比较感兴趣,但也可能对一些起义和战争感到困惑。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北宋的历史。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北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掌握宋太祖、宋太宗、真宗等皇帝的政策和措施,了解澶渊之盟和李顺起义等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途径,自主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了解北宋的巩固和稳定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性,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宋太祖、宋太宗、真宗等皇帝的政策和措施,澶渊之盟和李顺起义等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学生对一些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细节的理解,如澶渊之盟的背景和影响,王小波李顺起义的原因和结果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视频、图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北宋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北宋的历史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北宋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掌握宋太祖、宋太宗、真宗等皇帝的政策和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对政权的稳 固有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 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 ,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 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 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 朝廷的财政支出。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2)在中央设置 (二府)、“三司”
北宋中央设政事堂掌 管政务,枢密院掌管军务, 形成“二府”并立的格局。 又设“三司”掌管财政。三 大机构互不相属,分别对皇 帝负责。国家大事都由皇帝 决定。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3)在地方 控制行政权
在地方,宋太祖为了加强控制,派 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 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力 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 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I般m 皆下N 品a ,唯o 有g读书e 高。
——《神童诗》宋 汪洙
6、你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 观点?
•它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得 到较快发展。但是,从历史影响上看,它强化 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 性。
资料补充
7、想一想下面材料 说明什么?
No Image
宋人科举考试图
4.说一说宋朝发展科举制带来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 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 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 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 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5.议一议宋朝重文轻武的影响?
宋朝的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 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 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 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3)在地方 控制兵权
宋太祖在进行统一大业的同时, 加强中央集权。他深知唐末以来武 将专权的积弊,他下令将地方军队 中身强力壮、武艺娴熟的精兵全部 调入中央军队,并禁止地方另行招 兵。
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 —— 《宋史兵志》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3)在地方 控制财政
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 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 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 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 加强。
材料一:改变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以 大量财物留使、留州之现象,令各州财赋除 留必需之经费外一律上缴,由中央财政机 构——三司统一管理。
宋太祖像
960年,后周大将 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 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 皇帝。赵匡胤随机回师 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 为宋,以开封为都城, 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相关史事
赵匡胤是后周禁 军的统帅,负责防守 京师。960年初,朝廷 派他北上抵抗辽军。 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 陈桥驿时,谋士和诸 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 袍披到赵匡胤身上, 叩头便拜,口称“万 岁”,赵匡胤就这样 当了皇帝。
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 兴正浓时,宋太祖说 :“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 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 道:“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 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
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他 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 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 病辞职,交出兵权。这就 是“杯酒释兵权”故事的 来历。
3、想一想这样的措施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造成地方财政困 难。地方财政都收归中央,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三、重文轻武的时代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 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 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 做针。”。
1、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2、想一想宋太祖及其后继者为什么实行重 文轻武的政策?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 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 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拟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 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 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予的“阵图”行军布 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 2004年美国诺贝尔奖得主爱德华.普雷斯科特在《克服国富 的障碍——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的主题演讲时说:
2、说一说宋太祖采取哪些措施强化中央集权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 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 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 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
(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 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则天下自安矣。”
宰相赵普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1)削夺兵权。
相关史事
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 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 备乃至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 极为重视的,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 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人数最多时达 到120多万。
3.说说宋朝发展科举制的情况
宋朝注重发展 文教事业,改革和 发展了科举制。宋 朝时大幅度增加科 举取士名额,提高 进士地位,进士不 仅授官从优,而且 升迁迅速。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1、议一议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原因?
①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成五代十国局面, 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割据状态,要 巩固封建统治,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 强中央集权;
③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 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川教版 七年级下 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导入
“黄袍加身”“杯酒释 兵权”的典故,都与赵 匡胤有关。他建立北宋 后,在政治、军事和经 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 治。北宋的政治有什么 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 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 武的政策?
一、北宋的建立
1、说一说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