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北宋的政治
(完整版)宋代文学概况

1.欧阳修与诗文革新运动
(1)诗文革新运动。宋仁宗时期,欧阳修知贡举,发起了诗文革新运动,提出“文以明道”,重视“道”对“文”的决定作用,注重文学对政治的服务关系,同时注重文学本身的价值。诗文革新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欧阳修周围,团结起了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五人,他们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一起被成为“唐宋八大家”。
(1)通过削弱、分散宰相权力,严密控制地方官员,实现行政的中央集权。
(2)通过建立直属朝廷的财政管理系统、司法系统,实现财政、司法的中央集权。
(3)通过儒臣治军、分散兵权,实现军事指挥的中央集权。
3.积贫积弱的局面
(二)经济情况
两宋虽然国土狭小,国威不振,但由于国内统治比较稳定,因此农业与手工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城市经济与商业发展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我们通过《清明上河图》以及《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文艺作品都可以感受到这种状况。
(3)艺术风格多样。在婉约、豪放之外,还有真率明朗、高旷清雄等多种风格。
2.重要流派及作家
北宋前期文人词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柳永吸收了民间词艺术成就,对长调颇多创制,多写市民生活与羁旅之情;秦观、周邦彦则将北宋文人词推向了高峰;苏轼、辛弃疾代表了词作的革新词风,创造了豪放风格;两宋之际,李清照、张元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孝祥代表了国破家亡时期的时代强音;南宋时期,还有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成员有吴文英、王沂孙、张炎等。
3.理学的兴盛与世俗化倾向的对立与互动
一方面,理学思想是士大夫阶层的共同意识形态趋向。不仅程颐、朱熹等理学家自矜掌握了古圣相传的安身立命之道,而且像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杨万里等文士也热衷于讲道论学,这使得他们在政治和学术上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
高三历史关于北宋的知识点

高三历史关于北宋的知识点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历史和文化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着重介绍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状况、经济发展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点。
一、历史背景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之后的第一个唯一的、较为稳定的朝代。
它的建立者为赵匡胤,他在长期内战后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宋朝,首都定为东京(今天的河南开封)。
二、政治制度1. 宋朝政权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的形成。
国家政权高度集中,中央政府设立了各级官职,并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社会上层人士逐渐和地方势力割席断交,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统一。
2. 北宋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地方行政制度,即“路、府、州、县”的组织结构。
路是地方行政的最高级别,府、州和县是路下属的各级行政区域,这种行政制度相对于以往的封建制度具有更高的效率和管理能力。
三、社会状况1. 北宋时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尤其是东京等大城市,导致城市人口剧增,城市经济繁荣。
同时,农业生产也相对稳定,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2. 社会贵族阶层特权严重,富人和地主成为社会的主要统治力量,而中小地主和贫苦农民则面临着严峻的生活困境。
这一切导致了社会上阶级差距的加大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加剧。
四、经济发展1. 北宋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商业和手工业也有较大发展。
由于农业生产相对稳定,粮食产量增加,使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成为可能。
2. 商业和手工业方面,北宋时期的货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商业活动频繁,大量商品流通。
手工业方面,制瓷业、纺织业、造纸业和冶炼业等都有很高水平的发展。
五、文化艺术1. 北宋时期,文化艺术迎来了繁荣的时期。
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蓬勃发展,文人雅士成为时代的精英。
代表作家有苏东坡、黄庭坚等,他们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在科技方面,北宋时期有很多重大的科技发明,如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等。
【历史知识点】北宋的政治制度

【历史知识点】北宋的政治制度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
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北宋的政治制度。
宋朝统治者为防止藩镇割据的重现和大臣、外戚、女后、宗室、宦官的擅权,镇压劳
动人民的反抗,以及防御辽、夏等侵扰,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
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
宋朝
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
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
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相制衡,因
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
经过这番改革,而皇帝便可以总揽大权。
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体现在职官制度上,有几大特点,即中央
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轻武。
宋朝很重视总结前朝政制利弊,并加以改革和调整,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收到
一定的效果。
但去掉一些旧隐患,又生长出一些新弊端,影响着宋王朝国力的发展。
“重
文轻武”是宋朝职官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优待士大夫的某些特殊制度更充分地体现了这
一点。
取得入仕资格的途径“入仕”(即开始作官)资格的取得,有三个主要途径,即科
举(包括进士、诸科及武举为常选)、制举(特举)和荫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完美版)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阅读P29相关史事“杯酒释兵权” 思考:为什么宋太祖要这么做?
宋太祖担心大将拥有兵权会危及他的统治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背景:
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 的稳定,宋初统治者牢记这个教训。为了巩 固统治,宋太祖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在客 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但强化了 为当官而读书的观点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影响: 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
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宋太祖赵匡胤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2)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 地位的政策,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宋太宗赵光义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 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 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1.“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 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D )
A.刘备 B.苻坚 C.李世民 D.赵匡胤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的是( D ) 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B. 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C. 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D. 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和军事大权
北宋的政治

三、重文轻武的时代
1.读教材:
讨论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来自①经济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②当时的 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 甚至主持军务,地 位和待遇高于武将。③遇有战事,一般由文官挂帅 出征。④科举考试,文举兴盛,武举录取人数少。
1、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2、赵普为宋太祖提出了哪些“君弱臣强”的措施?
杯酒释兵权
加强中央集权:
收兵权
(军事上): 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建立禁军,轮流驻扎
京师。
夺臣权
(行政权): 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增设机构以分割制衡各
级官员权力。
制财权
(财权): 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
这个改革给宋朝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一、北宋的建立:
时
间: 960年
建立者: 赵匡胤
都
城: 东京(开封)
黄袍加身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们以 先南后北 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
中原
和 南方
的割据局面。
材料 :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 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 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 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 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 兵,则天下自安矣。”
(2)宋太祖重文轻武 的目的是什么?
防止武将对中央集 权造成威胁。
(3)重文轻武的后果。
宋朝重文轻武,导 致国家军队战斗力 削弱,政府行政效 率下降。
北宋军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共34张PPT)

2.在中: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2.政治方面:在地方
目的: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措施:①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②知州实行三年一换 制度;③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④取消节度使收 税的权力;⑤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你来监督我, 他来收财赋, 我能干点啥 呢?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重文 轻武
目的: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
措施:
1.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 握军政大权。 2.宋太宗继续采取拟制武 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 形成。
我们是个摆 设?!真悲 剧!
宋 将 领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大幅度增加 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 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21 25 41
188
1487 1760 4561
12
71 71 112
重文轻武的影响: 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 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 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 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 “三冗”:冗兵,冗官,冗费;“ 两积”:积贫,积弱。 长此以往,宋朝就成了软柿子,留了下了很多的让人无 奈的故事。
归纳总结
内容 目的 措施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影响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但是消弱了军队的战斗 力。
军事方面
消除武将专 权的积弊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在中央
削弱宰相的 权力 加强对地方 的控制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实现了民、军、财权的 分立,加强了皇权,但 也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
宋朝的政治制度

尚书省:北宋前期:由权判尚书都省事“总领省事”及集议定谥、祠祭受誓戒、在京文武官员封赠、注申发付选人、出雪投状、二十四司吏员迁补等事。元丰改制:并省了一些机构,尚书省的职权范围扩大很多,掌管“施行制命,举省内纲纪程式,受付六曹文书,听内外辞诉,奏御史失职,考百官庶务之治否,以诏废置、赏罚”六部皆隶属本省。都司掌管“受付六曹诸司出纳之事,而举正其文书稽失,分治省事”
3机制运转方式第一阶段:北宋前期分散事权的管理机制和彼此限制的约束机制
第二阶段:元丰改制后的北宋后期。改变了以前中央职能机构多元化和事权分散化的旧管理体制,实行事权相对集中和减少互相牵制的新管理机制。
第三阶段:南宋时期中央行政管理新、旧机制的转换工作,三省合并,并省了一些机构。新的中央行政管理机制正式确立。
南宋时期将中书等三省合并为一,左相和右相兼掌三省职事,两相之权均矣,由于执政事皆归一,消除了从前事多稽滞的弱点,并省了一些机构,减少了许多冗官。新的中央行政管理机制正式确立。
第三节地方行政体制
一
地方行政系统
宋朝地方实行府州军监、县、镇、寨及乡都里保等行政管理系统,藉以贯彻执行朝廷的政策法令,保持社会的安定,发展生产,征调赋役,严密控制城乡居民。又在府州军监之上设置路一级的多元派出机构,以代表朝廷对府州军监实行管辖和监督。
改制前:判都省官主席,御史监议,左右丞执卷展读。改制后:下诏侍从、两省官员每天都堂集议一次,台谏官视情参加集议。
4制置三司条例司、国用司、讲议司、机速房等机构的设置临时决策机构
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时间:960年 定都: 东京(开封) 陈桥驿兵变
北 宋 结 束 五 代 十 国 局 面
2、统一
979
陈桥驿
965年灭 后蜀
北 宋 966
963年
东 京
背景: 五代十国分裂局 面出现统一趋势。 方针: 先南后北,先 易后难。
李煜(南唐后主)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A
C
9.宋代在各州郡设置通判,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宋朝统治者的这种做法( ) A.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 B.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 C.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 10.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 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 武精神,以致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 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材料中,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 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权”指军权;“钱”指财赋;“兵”指对军队的控制 权; 措施: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 具体措施有: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 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注:即便是将帅率兵数十万,收复了失地幽蓟十六 州这种功劳,也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C
7.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 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 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 8.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①将兵权收归中 央 ②派文官任知州 ③设节度使④派转运使把地方 财政大部分收缴中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