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体质理论进行辨证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体质理论进行辨证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和辨证。
体质理论作为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中医诊断和辨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体质是指人体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不同的体质类型具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和易患疾病倾向。
在中医诊断学中,运用体质理论进行辨证,可以更全面、准确地把握患者的病情,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首先,了解患者的体质类型是运用体质理论进行辨证的基础。
中医将体质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等。
平和质是健康的体质类型,其他体质类型则各有其特点。
比如,气虚质的人往往容易感到疲劳、气短、自汗;阳虚质的人怕冷、手脚冰凉;阴虚质的人则容易口干咽燥、手足心热;痰湿质的人形体肥胖、痰多、胸闷;湿热质的人面部油腻、口苦口臭;血瘀质的人面色晦暗、容易出现瘀斑;气郁质的人情绪抑郁、敏感多疑;特禀质的人则容易过敏。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形态、面色、舌象、脉象,询问患者的饮食、睡眠、大小便、情绪等情况,以及了解家族病史等,来判断患者的体质类型。
例如,一个体型偏胖、面色淡黄、舌苔白腻、脉象濡缓的人,可能是痰湿质;一个面色潮红、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的人,可能是阴虚质。
其次,体质类型可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不同体质类型的人对同一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不同,患病后的临床表现和病情发展也有所差异。
比如,阳虚质的人容易感受寒邪,患病后往往表现为寒证,病情发展较慢;阴虚质的人容易感受热邪,患病后多表现为热证,病情变化较快。
在辨证时,医生需要考虑患者的体质因素,综合分析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以感冒为例,如果是气虚质的人患感冒,可能会出现发热不高、汗出、乏力、脉浮无力等症状,辨证为气虚感冒;如果是阴虚质的人患感冒,可能会出现发热、口干咽痛、脉细数等症状,辨证为阴虚感冒。
体质与发病的关系

体质与发病的关系
体质是人体自然属性的综合,包括遗传、生物、心理、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它决定了人体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不同反应和适应能力。
一些疾病的发生和体质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1. 遗传体质与疾病:遗传体质是影响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某些疾病,例如先天性遗传疾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这种体质易受到遗传因素影响,有一定的家族聚集现象。
2. 血型与疾病:血型因素在某些疾病的发生中也有一定的地位。
例如,ABO血型与溶血病、胃溃疡的发病率相关。
3. 体质与寿命:长寿的人往往具备优良的体质,例如低血压、高免疫力、平稳的情绪等。
而阳性体质弱的人则较容易患上多种慢性病,甚至会影响寿命。
4. 环境因素与体质:环境因素,如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和生活环境等,也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不良的习惯或者环境往往会导致某些身体健康问题的出现或加重。
总之,人们的体质不同,对疾病的易感性也不同。
因此,个人应该重视自己的身体体质,注意身体健康和疾病防控,例如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
《内经》体质理论发微

1 ・
具易 感性 , 对 某 些 疾 病 具 易 罹 性 和倾 向 性 。 中 或 病 因 学 对 这 一 现 象 早有 所 察 , 视 之 为 “ 气 并 同
求” 《 , 素问・ 标本病传论》 “ 日: 人有 客气有同气’
清代医家张志聪《 黄帝 内经素问集注》 :客气 注 “ 谓在天之六气 ; 同气者 , 吾身中亦有此六气 , 谓 而
而体质就其生理学基础和表现特征 , 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正气的盛衰偏颇。一般而言 , 体质强壮则正 气 旺盛 , 抗病 力强 , 以致 病 ; 质赢 弱则 正气 虚 弱 , 难 体 抗病力差 , 易于致病 。对 于个体差异在病因与发病 学中的地位 ,灵枢 ・ 《 五变》 曾举 斧斤为例 , 以木质的 坚脆喻人体质强弱 , 分析其与发病 的关 系。同样的 论述也 出现于《 灵枢 ・ 论勇》 《 、 灵枢 ・ 百病始生》 《 、灵 枢・ 本脏》 之中,素问・ 《 刺法论》 总结道: 正气存 内, “ 邪不可干” 。由此看来 , 体质与正气密切相关 , 并在
江 西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20 2月 第 21 第 1 9年 0 卷 期
J RNAL OF ING OU JA XIUNI ER I OF T M 0 9V 12 . V S TY C 2 0 o. 1No 1
《 内经》 是医学史上论及人类 体质现象最早 , 也 是最 全 面 的一 部 医学文 献 , 本文 拟就 其体 质 与疾病 、 体质与辨证论治的有关理论作了探究 。 1 《 内经》 论体质与发病 体质 与发病 的问题 , 属体质病因学范畴或体质 病 理学 范 畴 , 是从 体 质 的角度 来研 究疾 病 的发 生 、 发 展 、 归与 预后 。 转
著为病也” 说 明个体体质 特殊状态或缺 陷也是 内 , 伤情志疾病发生的关键。 1 2 体 质 与疾 病 的 易感性 、 向性 . 倾 个体体质的特殊性 , 往往导致个体对某些病邪
体质的主要研究内容

体质的主要研究内容体质是指人体内在的生理和生化特征,是个体在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体质的研究是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体质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体质类型的划分。
体质类型是指根据个体的生理特征、脏腑功能、体液代谢、情志特点等方面的表现,将人体分为不同类型的分类。
中医体质分类包括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特禀体质等。
现代医学也通过遗传学、生化指标、代谢特征等方面对体质进行分类和研究,如血型、体质指数、代谢综合征等。
二、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体质与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不同体质类型的个体在患病倾向、疾病类型、发病机制等方面有所不同。
中医认为,体质与疾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体质易患疾病、患病表现特点、疾病发展规律等方面。
现代医学也通过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揭示了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的相关性,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体质与药物反应的差异。
个体的体质差异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从而导致对药物的反应差异。
中医药物治疗时,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现代医学也通过药代动力学、基因检测等手段,研究了体质对药物反应的影响机制,为个体化用药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体质与生活方式的调适。
个体的体质特点会影响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包括气候、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
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调整生活方式,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体质调理和养生就是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制定相应的生活方式调适方法。
现代医学也提倡个体化的健康管理,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指导方案。
五、体质与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个体的体质既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的体质类型的基本特征,而环境因素则决定了个体的体质表现的具体特点。
体质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

体质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
内容: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其表现为结构、功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
体质具有个体差异性、群类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等特点。
这种体质特点或隐或现地体现于健康和疾病过程之中。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它与疾病以及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体质的个体差异历来是生命科学中所关注的话题。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在其所著的《论人的本性》一书中,曾提出过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黏液质四类体质,较直观的描述了人的外部表象和宏观的体貌特征、行为心理等,但未能完全反应其本质。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因为病因不明确疾病就无法根治。
临床流行病学和现代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除细菌、病毒感染和中毒性疾病外,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等大多数疾病,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发病前就早已存在于病人体内,自身基本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失常,即体质的异常。
这就可以回答为什么接受相同的外因刺激,只有特定的人发病,且不同的人可能会得不同的病;相同疾病的发病人群有共同的生命特征,有相同或相似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没有外在诱发因素,有些人却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起病;特定年龄、性别、种族多发某一种疾病等问题。
浅谈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一
样, 易患的疾 病和 临床 上表现 的病 证也 不 完全一 样 , 以 正确认知 不 同体质 的病 因病机 所
以及 他们 的心 理状 态和 疾病 的关 系问题 , 临床 工作 中取 得很 好 的疗 效有 直接 关 系。 在 主题 词 疾病 体 质 中医病 机 中西 医学 比较 研 究 1 体质 与疾病 以及 健康 有 着密 切 的关 系 生命 科 学是 2 世 纪 的重大 科学 命题 , 突 出研 究维 持生命 1 是 整 体 活动 的本 质 , 研究 生命 活 动 的动 态 特征 及 其 过 是 程 和 规律 的科学 。而 体质 现象 是人类 生命 活动 的一 种 重要 的表 现形 式 , 与疾 病 以及 健康 有着 密切 的关 系 。 它 体 质 的个 体 差 异 历 来 是 生 命科 学 中所 关 注 的话
有 外在 诱发 因素 , 有些 人却 可 以在 不 知不觉 中起 病 ; 特
乏 自制 能力 , 乏持久 而 又有序 地进行 工 作 的能力 ; 缺 粘
胞、 分子 生 物学 诊 断指 标 和研 究 成 果 等纳 人 中 医诊 断
液 占优 的为粘液 质 , 表 现为性 情孤僻 , 觉 和行为 都 其 感
是 均衡 的 , 情 不显 于色 , 表 感情稳 定 , 反应 迟钝 , 以适 难
体 系 , 与 发病 后 中医诊 断及 审证 求 因结 果 进 行综 合 再
分析 , 将病 因诊 断细 致化并 确 定 中医发病 机制 。 ⑦将 已
应 生 活条件 的改 变 , 作上 埋头 苦干 。 工 在 临床工 作 中我们 发 现 , 因为病 因不 明确 疾 病 就
论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_下_

·33 0·
JT CM . M ay 2006, V ol. 47, N o. 5
的体质特征、病邪性质、受邪轻重、病邪部位等因素密 切相关, 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的体质特征。证常随体 质而转移。一方面, 体质的偏颇是疾病发生的内因, 特 殊体质的疾病源于特定的体质基础。例如, 遗传性或过 敏性体质可以直接导致某些遗传性或过敏性疾病证候 的形成。另一方面, 体质是决定疾病发展过程及证候类 型演变的重要因素。例如, 阳虚质、痰湿质易感受寒湿 之邪而形成寒湿证, 阴虚质易感受温热之邪而形成热 证, 气郁质易伤于七情而形成气郁证。因此, 体质是“同 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物质基础。( 2) 体质影响证的 寒热属性。从体质学角度来说, 证候实际上是致病因子 作用于人体体质以后形成的临床类型。一方面, 不同的 病因作用于相同类型的体质, 可以出现相同的证候。例 如, 温热、燥热邪气作用于阴虚阳亢体质, 可以出现热 证; 而寒邪作用于阴虚阳亢体质, 也可以转化为热证。 另一方面, 相同致病因子作用于不同类型的体质可以 出现不同的证候。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以“阳气 重”、“阳虚”、“阴虚”、“强人”、“羸人”、“本有寒分”等来 描述患者的体质状况和阴阳偏性, 对体质属性, 总是概 括为阴阳两大类, 即“病有发热恶寒者, 发于阳, 无热恶 寒者, 发于阴也”。体质影响证的虚实。《素问·通评虚 实论》曰: “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证的虚实与个体 体质的强弱关系密切, 正气充足与否反映了个体的体 质状况。证的虚实取决于正气是否充足, 正气盛, 御邪 有力, 则多表现为实证; 正气弱, 御邪无力, 则多表现为 虚证。邪气侵入机体后的传变、转归, 其证之虚实也多 取决于正气和邪气力量之对比。 1. 2 体质与疾病相关的研究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调理原则
因人制宜、整体观念、辨证施治。
运动调理
根据体质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促 进气血流通。
精神调理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调节心理 状态。
药物调理
根据体质类型,使用相应的中药或针灸等 治疗手段。
常见体质调理方案
气虚质
益气健脾,适当食用黄芪、党 参等中药材,进行太极拳等运
动。
血虚质
养血补血,适当食用当归、枸 杞等中药材,进行散步等运动 。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目录
• 体质学说的定义与重要性 • 体质的分类与特点 • 体质的形成因素 • 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 体质的辨识与调理 • 现代医学对体质学说的研究与应用
体质学说的定义与重
01
要性
体质学说的定义
体质学说定义
体质学说是指根据个体在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特征差异, 将人群划分为不同的体质类型,并分析不同体质类型与疾 病发生、发展及转归关系的学说。
体质的辨识与调理
05
辨识体质的方法与原则
望诊
观察形体、面色、舌象等,判断体质 类型。
01
闻诊
听声音、嗅气味,了解体质状况。
02 03
问诊
询问症状、病史,综合分析体质特点。
辨识原则
全面分析、综合判断,结合个体差异。
05
04
切诊
摸脉象,判断气血阴阳等状况。
调理体质的方法与原则
饮食调理
根据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补充营 养。
平和质
精力充沛、适应力强、抵 抗力好、耐受寒热、不易 患病。
气虚质
易疲乏、气短、自汗、易 感冒、舌淡红、苔白润。
血虚质
面色苍白、心悸失眠、头 晕眼花、月经量少、舌淡 红、苔薄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体质与疾病的关系认清体质是科学养生的前提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在盛夏里,有的人喝完冷饮会觉得非常舒服,有的人喝完却会拉肚子;同坐一间办公室,流感一来,有的人马上就会被传染,而有的人却安然无恙;同样是服用止咳药,有的人服后很快就康复了,而有的人服用后病情却毫无改善;同样是进补,有的人吃人参后感觉元气大增,而有的人吃了就会身体发热,甚至流鼻血……其实,这都是因为体质不同造成的差异。
我们每个人的生长环境、性格和生活方式不完全相同,所以每个人所拥有的体质也是不一样的。
那么,什么是体质呢?体质就是指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性质。
总的来说,体质由四个方面组成: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性格心理。
这四个方面又可以概括为形和神。
形主要表现在形态结构上,比如肌肉、骨骼、五脏、五官、皮肤、毛发等。
神包括功能活动、物质代谢过程和性格心理精神等,如心跳、呼吸、吸收、消化、营养在体内被吸收、利用、转化、排泄等。
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要注重“形神合一”的养生观,既要注意形的保健,又要重视神的调养。
不同体质的人,其适用的养生方法不同,所以,辨清体质是科学养生的第一要义。
“影响体质形成的因素”先天禀性是体质形成的基础《黄帝内经》中讲道:“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体先天素质有刚柔、强弱、长短、阴阳之分,它很明确地点明了人的体质差异与生俱来,并反映在性情、脏腑、形体、寒热偏性上。
比如,对病症相同的患者,使用相同的药物进行治疗,会获得不同的效果:多数很好地体现了药物疗效;有些虽然有疗效但是会过敏或者产生不适等反应;而个别的甚至只反映了药物的毒副作用,服用后毫无疗效可言。
以致于医生会不由得感叹“病之多,药之少”。
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先天禀性不同造成的。
先天禀性是父母遗传给我们的基因,在母体内生长发育时就已决定了。
先天禀性决定了一个人体质的主色调、主背景。
它就像生命的原始稿件或者生命乐章的主旋律,虽然会因后天成长环境的不同而被反复修改,甚至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本质的变化并不会很大,这就是所谓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后天因素可能会影响和改变体质虽然体质是在先天禀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后天调养同样具有决定性作用。
这里所说的“后天因素”包括的内容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年龄会影响和改变体质“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这是《黄帝内经》中专门描述人体不同年龄和体质之间关系的内容。
小孩子身体比较娇嫩,抵抗力不强,很容易生病,患上消化不良、积食、腹泻、感冒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等病,这正好对应了小孩子“心肝有余,肺脾不足”的体质特点。
但是我们也知道,小孩子生病后只要治疗及时,很快就会好的,一般不会病很长时间,这说明小孩子的脏气充足,容易调养。
到了青壮年时期,无论男女都是血气方刚、身体健壮,心智达到一生的巅峰状态,最直观的体现就是阳气偏盛、容易产生内热,这是其体质的共性。
因此,青壮年的体质容易受外界环境、心情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偏颇。
进入中老年阶段后,气血既缺乏又壅滞不通。
另外,进入中老年后,人体的脏器功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改变,一点点地衰弱下去,体质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饮食习惯会影响和改变体质有些人的饮食习惯不好,经常暴饮暴食,在饮食上“恣情纵欲”,从来不考虑健康饮食的,结果没到老年身体就先衰弱了;还有一些人偏嗜五味,对甜食或辣的食物过于贪吃。
中医理论中讲究五脏对应五味,如果长期过于偏嗜某种味道就会导致脏器功能受到影响,致使机体阴阳失衡,继而影响到其体质的发展。
还有些人在饮食上偏嗜寒凉或辛热,时间长了,也会导致体质偏离正常的轨道,出现偏寒或偏热的情况。
如果进一步发展,有可能导致痰湿体质的形成。
生活环境可能影响和改变体质江南女孩在读大学之前,皮肤白嫩细腻,头发柔顺亮泽,身材苗条。
考上北方的一所大学之后,上学半年便可与读大学之前判若两人,脸上长了很多痘痘,皮肤也粗糙了许多,而且身体不好,非常容易生病,整日一副病怏怏的样子。
这是典型的水土不服!原先身处江南水乡,从小习惯了南方的气候、水土性质、生活条件等,这决定了本身一个顺应当地自然、社会环境的体质。
而到了少雨干燥的北部地区,环境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此人的体质不适进而有失偏颇,最后发生了改变。
这种现象是生活地点的改变、环境的改变会影响体质的一个具体表现。
也许有的人会说,我们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个地方,从来没有去别的地方生活过,这样体质是否就不会改变了呢?情况并非如此,即使是一辈子生活在同一个地方的人,也会由于当地自然环境的改变而使体质发生相应的变化。
比如随着社会工业化的进程,空气、水源、土壤污染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
环境肮脏了,人体相应的也会出现气、津、血积滞的壅塞现象,导致人的体质发生变化。
疾病和药物可能会影响和改变体质人生了病就得吃药,药物对人体来说也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可以治疗疾病,使身体恢复健康;另一方面药物用得不合适,就容易给体质造成不良影响。
让我们来看看现代人常见的几种不良用药情况对体质的影响。
滥用激素激素的效果立竿见影,往往是急功近利者的首选,但使用者却常常忽视了它对身体的损害。
所有的激素都可导致阳气极大的损伤,消耗人的肾精,随之就会出现阳虚诸症。
越是久用激素,其损伤阳气的结果就越是明显。
所以,对激素一定要小心使用才是!滥用抗生素中国人长期以来就有一生病就服用大量抗生素来改善病症的习惯,认为有病治病、无病预防。
在中医看来,用抗生素会同时伤害身体的其他方面,等同于使阳气受损,往往越治越差,出现体质下降、面色青白、食欲不振、遗尿、遗精、腰酸背痛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即使生了病也一定不要滥用抗生素,而是要顺着体质去养护自己的身体,多用一些自然的方法去激发身体的免疫力,比如通过饮食调节或者利用针灸、刮痧、运动等更加科学安全的方法来调养。
滥用中药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中药为纯天然无危害的药物,广东人长期服用中药制成的凉茶作为保健饮料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但是,中药本身也是药物,本身也有偏性甚至毒性,使用不当同样会使身体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是中毒现象。
如果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了解一下造成体质差异的后天因素,尽量避免有可能造成体质偏颇的后天因素,就可以保证体质的平衡状态,从而达到防病健身的目的。
体质养生的几个关键时期人的一生中有几个时机是改善体质、提高身体素质的良机。
因此借助天时改善体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童时期:科学喂养有的孩子出生时又瘦又小,身体状况不好,可是等过了半年后再抱出来,像变了个人一样,白白胖胖的,欢快活泼。
为什么?这就是带孩子的大人会喂养。
而有的孩子生出来的时候白白胖胖,先天体质非常好,可是半岁或者一岁以后再抱出来,大家简直不认识了,面黄肌瘦,头发干枯。
为什么?答案就是家人没有喂养好。
其实,养孩子和养生一样,要因势利导,顺其自然。
小孩子为纯阳之体,容易患有高热惊厥、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炎、积滞等症,要谨慎合理应用抗生素和清热解毒中药,病好了就不要再服,切不可多用,更不可预防性使用。
尤其是容易感冒咳嗽、上呼吸道感染的孩子更要注意药物的合理使用,否则就会陷入不良循环,体质会越来越差。
预防性地喝凉茶也是不可取的。
广东有不少家长会隔三岔五地给孩子喝凉茶清热,这实际就为虚寒、虚热、湿寒、湿热体质埋下了隐患。
尤其是女孩子,小时候常喝凉茶,长大以后会有很多问题,比如月经不调、容易痛经、胃寒、脾胃虚弱等。
这是因为凉茶中清热解毒的中药成分伤了阳气和脾胃。
经常用凉茶清热,不是正好和小孩子的“纯阳之体”相反吗?这就是违背因势利导、顺其自然的原则了。
要想小孩子的体内没有热气、不积滞,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适当地饿孩子一下要比预防性地喝凉茶更好;要督促孩子早睡早起;少吃饼干、巧克力、薯片、奶油、饮料、火腿肠等精细加工后的高热量、高脂肪的食品;不要总怕孩子吃不饱,满世界追着喂饭;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如果孩子先天不足、生长发育滞后,家长则要遵守以下原则宁愿稍饿三分,不要过饱一分因为过饱只会伤脾胃,而脾胃是后天之本,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先天的不足,只要脾胃不伤,会慢慢补过来的。
一些早产儿,如果后天总是吃得很饱,反而容易引起单纯性肥胖。
家长一定要温和淡定,尤其是妈妈如果家长经常紧张、焦虑、情绪大起大落,会引起孩子内心的惊恐不安,就算是几个月的小婴儿也会感受到。
小孩子经常内心惊恐不安,很容易伤肾,肾主骨生髓充脑,因此会影响到骨骼、智力的生长发育,尤其是先天不足的小孩子更要注意。
适当补肾比如六味地黄丸最初实际上是儿科用药,用于治疗孩子先天不足、五迟五软。
当然,孩子先天不足、发育滞后治疗起来具体用什么药还得请教有经验的儿科医生,不能自己随便乱用药物。
青春期:稳定体重,切勿发胖进入青春期,虽然身高突飞猛进,但是性机能还没有完全成熟,这是改善体质的好阶段,尤其是女孩子。
平时就虚寒的女孩子,月经期要多加保养,不要受寒、吃冷、生气;注意腰骶部、腹部的保暖;不剧烈运动;月经后在饮食上要适当进补,比如红枣、桂圆、枸杞子、莲子、葡萄干、当归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气血两虚的体质。
湿寒、湿热体质,形体偏胖的女孩子要特别注意控制体重,因为一旦明显肥胖则容易导致闭经,继而会更加肥胖,加重痰湿体质的偏颇程度。
青春期的人还在长身体,虽然速度已经不能和儿童少年相比,但是嘴馋贪吃的习惯还会存留,尤其女孩子往往是零食不断。
湿寒、湿热、虚热体质的女孩子这时要特别小心,不要发胖,因为这些体质本身就容易肥胖,尤其是生孩子之后,如果青春期就肥胖,没有给体重正常增长留下余地,产后要胖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
要知道,多余的脂肪肥肉一旦上身,那可是“请神容易送神难”,今后就等着和肥胖作长期战斗吧。
经常痛经的女孩子,月经前可以适当喝点红葡萄酒或者红糖水,注意腹腰骶部位的保暖,不要穿露脐装,还要注意个性修养,尽量温和不躁不怒,否则很容易促生或加重血淤体质,尤其进入中年后,还容易产生色斑,甚至会导致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疾病。
女性产后:坐月子的学问大生产过程中产妇紧张、用力、失血,体力消耗大,气血不足,百节空虚,腠理疏松。
正所谓“产前一盆火,产后一盆水”,产前产后是真正的冰火两重天。
女性怀孕期间,身体内环境、脏腑功能会进行一次大的调整,气血相对旺盛以养育后代,对于虚性体质是一个难得的调整时机。
虚寒、虚热的女性最应该注意产后月子调养,其体质很可能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有的女性,怀孕、生孩子之前,看着病怏怏、面色黄黄瘦瘦的,像只“丑小鸭”,但是生完孩子以后,月子里保养得好,一上班,容光焕发,女人味十足,变成“白天鹅”了。
坐月子时调养得好,能够把一些老病根除掉,比如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