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论重点作品讲析王国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文论重点作品讲析——王国维《人间词话》

2005-06-15

1.王国维简介

王国维(1877—1927)初名国桢,字静安,又字伯隅,号人间、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出生于书香之家,自幼博览群书,少年时代就被誉为“海宁四才子”之一。十六岁为秀才,但此后两应乡试而不第,遂绝意科举。光绪二十四年(1898)来到上海,为时务报馆职员,同时入罗振玉出资兴办的东文学社学习日文等课程。光绪二十七年(1901)东文学社解散后,得到罗振玉资助赴日入东京物理学校学习英文、数学、物理,后因病归国。曾担任上海南洋公学虹口分校执事,在南通师范学堂及苏州师范学堂教授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课程。光绪三十二年(1906)进京,经罗振玉推荐任学部总务司行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与罗振玉携眷流亡日本,以清朝遗老自居。其间帮助罗振玉整理藏书,并致力于古史研究,著有大批学术著作。1916年春回锅,为英人哈同编辑《学术丛刊》,后任哈同所办的仓圣明智大学教授。1922年兼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讯导师。1923年被废帝溥仪任命为南书房行走。1924年溥仪被逐出宫,王国维亦避入日本公使馆。1925年由胡适推荐任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1927年6月2日自沉于北京颐和园之昆明湖。溥仪谥之为“忠悫”。

王国维一生从事学术研究,起初致力于西方哲学、美学的研究,后重点从事文学尤其是词曲的研究,最后又转攻经史、小学、甲骨学、金石学,在各学科的研究皆成就卓著,嘉惠后人。

2.《人间词话》选录

【原文】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我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深浅厚薄之别。

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注释】境界:此处指艺术境界,其内含同于意境。王国维在其文学批评中基本上混用境界、意境两词,指文学创作中由心物相契、情景交融的意象象征、暗示出的含义深远、回味绵长的审美之境。这种境界说既继承了陆机《文赋》以来的古代文论关于“境界”、“意境”的理论观点,也吸取了西方文论的一些理论营养。高格:指高格调,高尚的品格,上品。造境:主要通过艺术虚构而营造艺术境界。写境:主要通过艺术写实而营造艺术境界。有我之境: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主观色彩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无我之境:物我完美地统一、主客观完美融合、主观色彩较为隐晦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泪眼问花花不语” 句:出自北宋欧阳修《蝶恋花》词,一说出自冯延巳《鹊踏枝》词。“可堪孤馆闭春寒” 句:出自北宋秦观《踏莎行》词。“采菊东篱下”句:出自东晋陶渊明诗《饮酒》第五首。“寒波淡淡起”句:出自金代元好问诗《颍亭留别》。豪杰之士:此处指才情超迈、胸次旷达豪放之人,不是指豪放派词人。“红杏枝头春意闹”句:出自北宋宋祁《玉楼春》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句:出自北宋张先《天仙子》词。《严沧浪诗话》:即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此处引文见《沧浪诗话·诗辨》,但文字与通行本稍有出入。北宋以前之词:指五代、北宋词。王国维论

词,以境界为评判标准,推崇五代、北宋词。阮亭:清代诗人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阳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清顺治十五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为康熙年间诗坛领袖,论诗主“神韵说”。面目:指表面现象。本:根本,本质。“昨夜西风凋碧树”句:出自北宋晏殊《蝶恋花》词。“衣带渐宽终不悔”句:出自北宋柳永《凤栖梧》词。“众里寻他千百度”句:出自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遽:急切,骤然。“隔”、“不隔”:王国维以“隔”与“不隔”作为判断意境优劣的基本标准。所谓“隔”就是语言雕琢、用典深密、体现出精工修饰之美、缺乏平淡自然之美,因而使读者不易读懂。“不隔”指语言清新平易,形象鲜明生动,具有自然真切之美,不见人工雕琢之痕。倡导“不隔”从创作角度而言体现了对艺术直觉的重视;从艺术美学角度而言,体现了对超越人工之美的天生化成的自然之美的推崇。陶、谢:指晋、宋时期的诗人陶渊明(365—427)、谢灵运(385—433)。王国维认为陶、谢诗平淡、自然、真切,读之亲切,故谓之“不隔”,实际上谢灵运诗已多用典、讲对偶,注意语言精美,与颜延年风格有近似之处,谓之“不隔”,稍觉乖离实际。延年:晋、宋间诗人颜延之(384—456),字延年,当时与谢灵运齐名,并称“颜谢”,但与谢诗相比,颜诗虽富文采但不免典重拙涩。钟嵘《诗品》列颜延之入中品,称其“尚巧似,倚裁绮密,情喻渊深”,“又喜用古事,弥见拘束”。《南史·颜延之传》转载鲍照论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而颜诗则“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古人之论虽有一定道理,但颜、谢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山谷:北宋诗人、词人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江西诗派代表人物。“池塘生春草” 句:出自谢灵运《登池上楼》诗。“空梁落燕泥” 句:出自隋代诗人薛道衡《昔昔盐》诗。欧阳公:此处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其词《少年游》上阕平易自然,是为“不隔”,下阕连用典故,失却自然本色,是为“隔”。白石:南宋词人江夔,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其《白石词》多记游、咏物之作,以意境清幽见长其《翠楼吟》上阕直叙情怀,无斧凿痕迹,是为“不隔”,下阕雕琢字句,是为“隔”。美成: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北宋后期词人。其《清真词》多写男女艳情及羁旅愁思,词句工丽,音律严整,但内容相对单薄。白石以降:指姜夔以后的南宋、元、明、清词人。以降,以下,以后。皆未梦见:指既未能入乎其内,又未能出乎其外。景语、情语:景语指重客观的写景文字,景物描写;情语指重主观的抒情文字。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指构成艺术形象的景物描写看似客观,实际已经蕴含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物与我、情与景相结合的产物。作品中景物的选择、提炼、表现皆由作者的主观情思所支配,并为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思所服务。

【译文】词以有境界为最上。有境界的词自能成其高的品格,自然能有名句。五代、北宋的词所以能独自称绝的原因就在其有境界。

提示:开宗明义即提出他影响深远的“境界”说。所谓“境界”,与“意境”的含义基本是一致的。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才能是有境界呢?第一,要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响”,一如宋代严羽所说的”兴趣“,清代王士禛的“神韵”,皆体现出“言有尽而义无穷”的美学特色。第二,指出“境界”、“意境”具有真实自然之美。他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而且又提出“不隔”之说,要求艺术表现方法自然传神,造语平淡,尽弃人为造作之迹。这不仅吸纳了西方重视艺术直觉作用的美学思想,同时也更是与钟嵘的“直寻”、司空图的“直致”、严羽的“妙悟”、王夫之的“现量”、王士禛的“神韵”等理论一脉相承。第三,王国维又提出同是体现出自然之美的作品之境界,又有“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之别,其区分在于“一优美,一宏壮也”。

(文学创作)有通过艺术虚构而营造艺术境界的“造境”,有通过艺术写实而营造艺术境界的“写境”,这就是(文学上)理想派和写实派之所以分的原因啊。然而二者又颇难分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