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与为政之道解析

合集下载

浅谈《资治通鉴》中的为治之道

浅谈《资治通鉴》中的为治之道

浅谈《资治通鉴》中的为治之道作者:唐魁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2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0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史学巨著,在浩瀚的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了改朝换代的熔炼,凝聚了华夏儿女的无穷智慧,故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治道,即治理之道也。

大到历朝统治者的治国理政,小到一个团队、部门、企业的管理用人,都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借鉴和启发。

细细品读,笔者认为可将《资治通鉴》里的为治之道概括为“民心”、“公正”、“人才”三个方面:民心若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公正如山,不偏不倚,不枉不纵;人才似玉,慧眼识珠,珠联璧合。

一、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得到众人的支持。

得到了众人的支持,才谈得上为治之道。

如何才能得到民心呢?就是要符合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做满足大多数人利益的事。

图1 民心所向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刘邦辞而不受,关中父老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刘备撤离荆州,带着十几万老百姓逃难,日行十余里,虽然后有追兵,刘备却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成汉政权奠基人李特率领十万流民起义获得成功,关键也在于其与蜀地百姓约法三章,遍施恩惠,取消劳役,赈济百姓,由是“蜀民大悦”。

项羽坑杀战俘,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董卓性情残忍,随意杀人,玩弄权术,倒行逆施,最终被群起而攻之,尸体被做成油灯连烧几天,“焚灰扬之于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文治武功,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却始终无法平定四海,成就一番大业,关键也在于其不懂得施行仁政,笼络人心,破城后为泄一时之忿竟大开杀戒,由是“西北之人无复来苏之望矣”。

王莽起初谦恭俭让,数次受诏加官晋爵均辞而不受,反而建议奖赏宗室群臣以及施恩庶民鳏寡,由此赢得口碑和民心,被称作“周公在世”。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双文本专练《韩非子》《资治通鉴》(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双文本专练《韩非子》《资治通鉴》(含解析)

文言文双文本专练-------《韩非子》+《资治通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无为。

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

上有所长,事乃不方。

矜而好能,下之所欺;辩惠好生,下因其材。

上下易用,国故不治。

用一之道,以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

故圣人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

不见其采,下故素正。

因而任之,使自事之;因而予之,彼将自举之;正与处之,使皆自定之。

上以名举之,不知其名,复修其形。

(节选自《韩非子·扬权第八》)材料二:秦拔魏邢丘。

范雎日益亲,用事,因承间说王曰:“臣居山东时,闻齐之有孟尝君,不闻有王;闻秦有太后、穰侯,不闻有王。

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谓王。

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泾阳等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

为此四贵者下,乃所谓无王也。

穰侯使者操王之重,决制于诸侯,剖符于天下,征敌伐国,莫敢不听;战胜攻取则利归于陶,战败则结怨于百姓而祸归于社稷。

臣又闻之,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

淖齿管齐,射王股,擢王筋,悬之于庙梁,宿昔而死。

李兑管赵,囚主父于沙丘,百日而饿死。

今臣观四贵之用事,此亦淖齿、李兑之类也。

夫三代之所以亡国者,君专授政于臣,纵酒弋猎。

其所授者妒贤疾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不为主计而主不觉悟,故失其国,今自有秩以上至诸大吏,下及王左右,无非相国之人者。

见王独立于朝,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王以为然。

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以范雎为丞相,封为应侯。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五》)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所授者妒贤A疾能B御下C蔽上以成D其私E不为F主G计H而主不觉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方,指失去方向,文中用来形容处理政事失去方向,不能办成。

“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启示

“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启示

“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资治通鉴》的启示江文[摘要]“任人唯亲”是领导学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资治通鉴》中对破解“任人唯亲”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要摒弃“亲”与“贤”的二元对立,通过“举之以众、用之以公”程序流程和信赏必罚的管理机制,来达到“任人唯贤”的目的。

在当代领导实践中,领导者还需要树立权变思维,灵活把握“用亲”和“用贤”的限度和边界,根据组织发展的生命周期调整用人政策。

[关键词]任人唯亲;任人唯贤;用人路线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

选拔任用人才是任何组织存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用人理念上,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存在一些共识性的观点,比如对人才价值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在选才标准上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人才激励方面强调“赏罚分明、科学激励”等等。

然而,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

”虽然“任人唯贤”是理论界早已达成的共识,也是中国共产党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原则,但是在选人用人的具体实践中,领导者们却经常面临“亲”与“贤”如何取舍的两难境地。

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许多有关选人用人的史实,对“任人唯亲”的问题也有较为深入的论述。

本文拟在厘清任人唯亲的理论内涵及实践表现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资治通鉴》中相关论述进行分析,以期对当代选人用人实践提供借鉴。

一、问题:“任人唯亲”在理论与实践中的体现从概念上来看,“任人唯亲”主要指的是领导者在用人问题上不问德才表现,只选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

在“任人唯亲”的概念中,“亲”既可以是领导者与下属之间在先天上存在的某种血缘、地缘上的亲密关系,也可以指二者在后天的交往中,因工作学习等共同经历而形成的社交网络关系。

关于“任人唯亲”的争论在历史中不胜枚举,也有大量的领导理论研究进行探讨。

(一)中国历史中的“任人唯亲”问题在中国古代王朝兴衰更替之际,往往伴随着“任人唯亲”与“任人唯贤”的两种用人路线的冲突。

《资治通鉴》与管理智慧随堂测试

《资治通鉴》与管理智慧随堂测试

《资治通鉴》与管理智慧随堂测试
【实用版】
目录
1.《资治通鉴》的概述
2.《资治通鉴》与管理智慧的关系
3.《资治通鉴》中的管理智慧案例分析
4.从《资治通鉴》中学习管理智慧的启示
正文
【《资治通鉴》的概述】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历史巨著,由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全书共有 294 卷,记载了自公元前 403 年至公元959 年,跨越 1363 年的历史。

这部书以其独特的史学价值和广泛的影响力,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资治通鉴》与管理智慧的关系】
《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更是一部富含管理智慧的宝典。

全书以史为鉴,旨在通过对历史的总结和反思,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理政的智慧和方法。

书中记载了众多古代帝王将相的为政之道和管理智慧,对于现代管理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资治通鉴》中的管理智慧案例分析】
在《资治通鉴》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管理智慧的案例。

如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之道,他提倡“以贤为官,以能为举”,选拔贤能的人才,使国家迅速发展。

又如汉武帝刘彻的决策智慧,他在面对匈奴侵略时,采取了“攘夷”与“和亲”的双重策略,既巩固了国家安全,又赢得了民心。

【从《资治通鉴》中学习管理智慧的启示】
从《资治通鉴》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关于管理的启示。

首先,管理者应该注重选拔贤能之士,使组织充满活力。

其次,管理者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以避免重蹈覆辙。

最后,管理者应该关注民生,以民为本,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总之,《资治通鉴》是一部充满管理智慧的历史巨著,对于现代管理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7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7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7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篇1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恢宏巨著,清代学者王呜成读了《资治通鉴》后,认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此书的白话版,受益匪浅。

《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它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故事描述,以警示后人,所以这本书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资治通鉴》有不少生动而富有内涵的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是“齐威王谈宝”的故事,魏惠王对齐威王说:“我国有12枚长宽各为一寸的宝珠,一颗便可照亮前后12辆马车。

”齐威王听后笑着说:“我国虽然没有什么宝贝,但是却有四个人,一个大臣叫擅子,他将南疆边城镇守得无人敢进;一个大臣叫田玢,他镇守着西部边境,有他在,谁也不敢犯;另一个叫黔夫,他把徐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还有一个,叫种首,他把盗贼抓得干干净净,他们难道不比您的明珠更耀眼吗?”魏惠王听后觉得十分惭愧。

魏惠王贪爱稀世珍宝,而齐威王觉得人才是真正的珍宝。

一个以“12枚长宽各为一寸的宝珠”为宝,一个以“国家的四位重臣”为珍。

明眼人一看即知两位君主之高下。

是的,有了人才的国家,才会繁荣富强,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重视人才的故事历来数不胜数,古时有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统军;管渡之战许攸投曹,曹操不顾不整衣冠急迫出门相迎。

现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于人才的重视与争夺就更加不用说了,香港地区有“优才计划”,让有特长的人尽快取得香港身份;加拿大有技术移民,有一技之长的人可优先入籍,而快速发展的祖国更迫切需要人才。

因此要像故事中的齐威王一样,把人才视如珍宝,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汇聚人才,才能造就越发强大的中国。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篇2司马光与周威烈王论礼,司马光认为:所谓礼教,在于分辨贵贱,排比亲疏,裁决万物,处理日常事务。

礼教的根本所在是用名位来分别称呼,用器物来分别标志。

礼教中最重要的是低位高下的区分。

读资治通鉴的感悟

读资治通鉴的感悟

读资治通鉴的感悟读资治通鉴的感悟【篇1】近周来,我阅读了一本名叫《资治通鉴》的书。

我最喜欢文中的朱买臣。

因为他虽然家境贫寒,但时时不失读书之心。

面对妻子的骂声,朱买臣不但没有放下书本,反而更坚定了读书的决心。

果然,他的埋头苦读没被埋没,后来他成为了会稽的太守。

我最爱其中《李鹰不惧权贵》的故事。

因为李鹰明知杀死张朔,他的哥哥张让便会上奏皇上。

但为了还百姓一个清白,张让待审后把张朔斩了头。

这事很快被皇上知道了,在皇上面前李鹰丝毫不惧。

本想皇上会辞了他的职,没想到却重赏了他。

其实皇上早就清楚事件的真相了。

这本书中,我最敬佩唐朝的裴度。

他一生历任要职,三度为相,既能在朝廷辅佐君主,又能带兵出征,而且任劳任怨。

虽然屡次受到妄臣排挤,让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他与著名的诗人白居易、刘禹锡有深厚的友谊,和他们之间的诗酒风流也使这位“身貌不逾中人”的宰相更带了几分书卷气息。

读了这本书史书,使我受益匪浅。

它不仅仅让我饱览了战国到五代十国的历史,还让我了解了古代政治政坛方面的一些真实的故事。

读资治通鉴的感悟【篇2】历史虚无主义却是绝对不可取的。

要求史书所载百分之百真实可靠,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要求。

毕竟,史家们正努力地还历史以本来面貌,虽然这是一个也许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

但我相信,史家们所记载的内容,还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毕竟周公有过大权独揽的经历,毕竟王莽有过礼贤下士的表现,这是谁也抹煞不了的。

至于如果当初他们真的身便死了,那不是还有盖棺论定一说吗?以史为鉴并不因史书内容有杜撰部分而失去意义——就连完全杜撰的小说尚且有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何况史实远远多于杜撰的史书呢?和其他所有史书一样,《资治通鉴》也渗进了许多神话、传说以及作者想当然地杜撰的内容,但这并无损于它的伟大。

读到嚼碎张巡齿这一段时,没必要深究他的牙齿究竟是怎么碎的,他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却深深刻印在我们的脑海。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通史著作,由司马光撰写,涵盖了自公元前403年至959年间的历史。

在阅读这部巨著之后,我深受启发和感悟。

首先,《资治通鉴》以其严谨的史料和客观的史论,展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和人物。

通过这部书,我对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加清晰地了解,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人物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这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也更加珍惜历史的宝贵经验和教训。

其次,《资治通鉴》以其独特的史学观点和史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启示。

司马光在书中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这让我在阅读之余,也能够进行一些思考和思索,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资治通鉴》以其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深刻的历史内涵,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宝贵的历史教材。

通过这部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和人物,也可以对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一个
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这对我们进行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资治通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历史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也为我们进行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材和历史资料。

阅读这部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历史充满了更多的兴趣和热爱。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资治通鉴》,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和力量。

探究《资治通鉴》中的治国智慧

探究《资治通鉴》中的治国智慧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系统整理和分析,资治通鉴提供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对后世具有重要 的借鉴意义。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总结,资治通鉴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人性研究具有重 要的意义。
资治通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研究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治国理念:强调以民为本,认为民众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资治通鉴》中 记录了不同地域、 民族的文化交流 与融合,反映了 中华文化的多元
性和包容性。
《资治通鉴》通 过对历史事件、 人物、风俗等方 面的描述,展现 了不同文化之间 的相互影响和融
合。
《资治通鉴》中 的文化传承不仅 是对传统的继承, 更是在传承中不 断创新和发展, 形成了独特的文 化特色和魅力。
《资治通鉴》通过对历 史上的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的记录,展现 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 展。
国理 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 启示。
《资治通鉴》中强调民族团结和融合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
《资治通鉴》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强调了文化传承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 性。
价值意义:对于 研究中国历史具 有重要的文献价 值,对于治国理 政具有重要的参 考价值
作者:司马光
创作背景:北 宋时期,为了 给国家治理提 供借鉴,司马 光主持编纂了 《资治通鉴》
目的:总结历 史经验教训, 为统治者提供 治国理政的借

影响:成为我国 历史上最重要的 史书之一,对后 世的政治、文化、 艺术等领域产生
《资治通鉴》中强调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认为这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必要条件。
《资治通鉴》中提到了许多英雄人物和民族精神,这些人物的事迹激励着人们为国家和民族 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借鉴历史经验,为现实服务 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共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与为政之道
中央党校文史部 张 军
引子
宋哲宗绍圣初年,一场激烈的论争在朝堂上 展开:大臣薛昂、林自等人迎合当时政治情势, 坚持毁掉一部业已刻版的书籍。对于这种毁书的 行径,太学博士陈瓘(guan)力排众议,以该书 前面有宋神宗的“御序”做武器,巧妙地使拟毁之 书得以保存。
幸免于难的这部书不是一部普通的书,它便是中国 史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司马 光的《资治通鉴》。
“臣光曰”是《资治通鉴》史论的代称,如同《左 传》中的“君子曰”和《史记》中的“太史公曰” 一样,是一种因事立论,直接表达作者思想观点 的一种特有的形式。
全书史论总计有二百一十八篇,大体可以分为两 大类,一类是由司马光本人写的,但凡这种史论, 皆冠以“臣光曰”三字作为标志,一共有一百一 十九篇;另一类是征引前人撰写的史论,一般都 有原作者的姓氏或称号,一共九十九篇。
字字千钧,句句情深,艰辛之状,溢于言表。虽千 载后读之,亦足令人动容。
写作班子分工:
司马光任主编。
刘恕,副主编,年十八中进士,博闻强记,魏晋六朝史学 家。小司马光十三岁。
刘攽(ban),著名汉史学家,以学问著称当代。小司马 光四岁。
范祖禹,唐史专家,“智识明敏,好学能文”。熙宁三年, 进入书局,直至书成。少司马光二十二岁。
司马康,司马光子,检阅文字。
编纂程序:
第一步,制作丛目。即编写提纲,有两项工作要做, 一是标出事目,二是附注材料。
第二步,勒成长编。即编写草稿。有三个环节,一 是筛选资料;二是编排资料;三是统一书法。原则: 宁失于繁,勿失于略。
第三步,删削定稿。这是成书的最后一步。司马光 “自课三日删一卷”,粗删和细删。统一体例,统 一史观,文字加工润色。
《通鉴》直到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司马光已经 66岁了。第二年神宗死,哲宗立,司马光为相,罢黜 新法。
2、熙宁风波与洛阳著书
熙宁是宋神宗年号,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主 要是在这一时期进行的。
熙宁元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于次年开始了一场 旨在“富国强兵”的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为主持工作机构。
3、《通鉴》的成就及特点
《资治通鉴》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具有“求 通”传统的史学著作:
第一,篇制宏大。用编年体形式反映历史,上起战国初期的 “三家分晋”,下穷五代后周,计有二百九十四卷。用三百 余万字篇幅反映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成为我国古代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第二,放眼于历代兴衰。继承《史记》撰述思想,求“通古 今之变”,“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承敝通便”、 “综其终始”,即原原本本由古即今地进行考察。“鉴前世 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当今人主的借鉴。
《资治通鉴》的编撰过程:
先编《历年图》五卷,即大事年表。
据此,于106Βιβλιοθήκη 年,四十八岁的司马光又编成《通志》。
1066年,英宗批准设书局于崇文院,至1084年书成, 共历时十九年。
司马光享年68,《资治通鉴》的编修就占去了他一 生的三分之一。
在《进书表》中云:“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 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 精力,尽于此书。”
司马光反对,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认为王安石 为政,尽变祖宗之法。
“臣之与安石,犹冰炭之不可供器。”
祖宗家法的重要性:北宋立国之基
3、元祐之举与身后褒贬
二、《通鉴》的编撰与特点
1、《通鉴》产生的时代学术背景 2、《通鉴》著述始末 3、《通鉴》的成就及特点
2、《通鉴》著述始末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 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 矣。”
学术淹贯,自经史百家以至天文、律历、音乐、术数, 无所不通。
仁宗宝元元年中进士,才20岁。
仁宗末年做到谏官(知谏院),神宗初年是翰 林学士。司马光修《通鉴》开始于英宗治平三 年(1066)四月。王安石时任宰相。
政治上是保守派,反对新政。贬斥到洛阳。从神宗熙 宁三年起,长期在洛阳,投闲置散,全力修书。
从“臣光曰”看司马光治国思想:
一是,以礼治国,宽猛相济。
“人有礼则生,无礼则死。礼者,人所履之常 也。”
夫民生有欲,喜进务得,而不可厌者也。不以礼节之, 则贪淫侈溢而无穷也。是故先王作礼以治之。使尊卑 有等,长幼有伦,内外有别,亲属有序,然后上下各 安其分,而无觊觎之心,此先王制世御民之方也。
1、世家、学问、仕途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陕西 夏县人。
其父司马池称,司马氏乃是晋朝安平献王 司马孚的后人。名门望族之后。
《宋史》载:司马池“少丧父”,“家赀 数十万”。进士出身。二子:旦与光。
自幼聪明过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七岁,“凛然如成人”。喜读《左氏 春秋》。“不知饥渴寒暑”。自幼至 老,嗜之不倦。
从英宗到神宗,莫不支持创作。
首先,允许在崇文院建立编书机构,特批随时可以借 阅皇家典藏。(龙图阁、天章阁、秘阁及三馆,即史 馆、昭文馆、集贤院)
其次,自行挑选协修人员。于是,刘恕、刘攽、范祖 禹等一批著名史家齐聚书局。
此外,“特赐御府笔墨缯帛及御前钱以供果饵”。
熙宁风波后,司马光出知外地,居住洛阳,一住就是十 五年,神宗全力支持其撰述。《通鉴》成书于1084年, 神宗于1067年提前赐序,“面赐”作者,极尽赞美, 后赐书名。书成后,又给予褒奖。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 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两巨著春兰秋菊,雄视千古; 两司马双峰并峙,流誉天下。
一、《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及其时代 二、《通鉴》的成就与特点 三、《通鉴》的政治思想与为政之道
一、《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及其时代
1、世家、学问、仕途 2、熙宁风波与洛阳著书 3、元祐之举与身后褒贬
《资治通鉴》的经世致用的现实意义: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 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 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 知《通鉴》,则谋身必至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胡三省《资治通鉴·胡注序》
三、《通鉴》的政治思想与 为政之道
1、“臣光曰”的良苦用心 2、事中见理:治道之总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