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名词解释和基本原理
透视(一点透视两点透视)ppt课件

透视还可以用来表现产品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原理,通过透视剖面图等形式来展示产 品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增强观众对产品的认知和理解。
产品材质表现方法
透视在产品设计中能够真实地表现产品 的材质质感,通过光影效果和色彩处理 可以模拟出不同材质的表面质感和纹理
利用一点透视和两点 透视原理,构建具有 深度感和立体感的动 画场景。
运用色彩、光影等视 觉元素,增强场景的 空间感和真实感。
通过调整视角和视平 线的高低,表现不同 的空间层次和远近关 系。
角色动作设计和运动规律掌握
根据透视原理,设计符合角色性 格和情绪的动作,表现角色的动
态美。
掌握运动规律,使角色动作更加 自然、流畅,符合物理原理。
2
设计师可以利用透视原理,将产品的设 计理念以立体、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 使得观众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设计师的创 意和想法。
3
透视效果图可以作为产品设计的重要依 据,帮助设计师在产品开发的各个阶段 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确保最终产品 的实现与其设计意图相符合。
产品结构表达技巧
透视在产品设计中能够清晰地表达产品的结构关系,通过透视原理可以准确地表现 出产品各个部件之间的位置、比例和连接方式。
与眼睛平齐的水平线,是确定画面中 物体高度和深度的基准线。
消失点
在两点透视中,物体两侧的垂直线分 别向左右两个方向汇集,最终消失在 视平线上的两个点,称为消失点。
消失点与视平线确定方法
01
02
03
确定视平线
根据观察者的眼睛高度和 物体在画面中的位置,确 定视平线的位置。
确定消失点
在视平线上根据物体两侧 垂直线的汇集方向,分别 定出左右两个消失点。
透视图基本知识

B
27
透视学的常用术语
余点,在视平线上心点两旁与画面形成任意角度(除45 度及90度)的水平线段的消失点,它亦是成角透视的消 失点。
天点,是近低远高向上倾斜线段的消失点,在视平线上方 的直立灭线上。
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 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B
28
透视作图框架的形成
B
45
二、平行透视的条件和规律
(一)平行透视的条件 1.方形物三对面,肯定有一对竖直面与画面平行
。 2.只有一个消失点,就是心点,所以平视中的平
行透视也称一点透视。
B
46
二、平行透视的条件和规律
(二)平行透视的规律 1. 与画面平行的线为原线,始终保持平行,只有
近大远小的变化,不消失。 2. 与画面垂直的线为变线,向心点消失。 3. 视平线以上的物体越远越低,视平线以下的物
体越远越高,心点左右的物体越远越向心点靠 拢,最后消失于心点。
B47Leabharlann 二、平行透视的条件和规律(二)平行透视的规律 4. 平视中的平行透视只有一个灭点,就是心点,
在画面中心。 5. 方形体中只有一个面距离观察者最近。
B
48
三点透视
概念: 就是立方体相对于画面,其面及棱线都不平行
时,面的边线可以延伸为三个消失点,用俯视 或仰视等去看立方体就会形成三点透视。
B
16
如果我们在眼前假定一个平面或放置一透明平 面,以此来截获物体反射到眼球内的光线,就会 得到与实物一致的图像,这个假定平面,也就是 我们平时的画面。
实际上这就是照相机、摄像机的工作原理,我 们在中学学习物理时,其光学原理就是这样,只 是把眼球水晶体换成了凸透镜而已。
透视(一点透视两点透视)

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熟练度, 同时注意选择合适的绘画工具和
材料,以提高绘画效率。
THANKS
感谢观看
条的控制力。
几何体练习
从立方体、圆柱体等基本几何 形状开始,逐步过渡到更复杂
的几何形态。
实际场景素描
将透视原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 ,如街景、室内空间等,以提
高对透视的理解和应用。
持续实践
经常进行透视练习,通过不断 的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透视技巧
。
提高透视技巧的建议
理论知识学习
深入学习透视原理和技 巧,理解其背后的数学
产品功能优化
通过透视技巧,设计师可 以更好地优化产品的功能 和操作方式,提高产品的 用户体验。
产品视觉传达
利用透视原理,设计师可 以更好地传达产品的特点 和卖点,提高产品的市场 竞争力。
05
透视的练习和技巧
练习透视的方法
01
02
03
04
基础线条练习
从简单的直线开始,逐渐尝试 绘制曲线和弧线,以培养对线
问题二
如何处理复杂的透视场景?
透视常见问题解答
• 解答:先简化场景,将其拆分成若干个简单的几何体,然后分别处理每一个几何体的透视关系,最后再组合起来。
透视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三
如何判断透视是否准确?
• 解答
将作品放在远处观察,看物体是 否看起来“正常”。也可以使用 辅助线或平行尺进行检查。
问题四
如何提高透视的绘画速度?
两点透视
两点透视也称为成角透视,是指 物体的两组面与画面形成一定的 角度,分别消失在视平线上两个 不同的灭点的透视效果。
02
一点透视
一点透视的定义
一点透视是一种线性透视方法,其中平行线在远处汇聚到一个点,这个点通常被 称为灭点。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应用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绘画艺术的欣赏水平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透视的基本概念:透视是指在绘画中,由于观察点和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使得物体在画面上产生的一种近大远小的现象。
2. 透视的分类:线性透视、空气透视、色彩透视等。
3. 透视的基本原理: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等。
4. 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如何利用透视原理画出真实、立体的空间感。
5. 欣赏和分析经典绘画作品中透视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透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透视原理在实际绘画中的运用,如何处理画面中的空间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透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
2. 示范法:展示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并进行现场演示。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绘画作品中的透视运用。
4.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实践,创作具有透视感的绘画作品。
五、教学准备1. 教具:课件、绘画作品、画具、白色board。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铅笔、橡皮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具有强烈透视感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透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讲解透视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透视知识。
3. 示范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教师现场演示如何运用透视原理绘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透视的效果。
4.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绘画作品中的透视运用,让学生了解透视在实际绘画中的重要性。
5. 学生实践:让学生动手实践,尝试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相互评价,教师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透视原理是什么

透视原理是什么
透视原理是一种视觉现象,通过视觉空间的投射和远近比例的变化,使得物体在画面上呈现出远近、高低、大小等维度的感知。
透视原理的基本概念源于人类眼睛的视觉特性,当我们观察远近不同的物体时,近距离的物体看上去较大,远距离的物体则显得较小。
透视原理被广泛应用于绘画、建筑设计和摄影等领域。
在绘画中,艺术家可以通过使用透视原理,创造出更具深度和逼真感的画面效果。
在建筑设计中,透视原理可以帮助建筑师更好地识别和解决空间尺度和比例方面的问题。
而在摄影中,透视原理则用于寻找拍摄角度和构图的灵感,以呈现出更有层次感的照片。
总而言之,透视原理是一种通过调整视觉投射和远近比例来塑造物体在画面中的感知维度的技巧。
透视 名词解释

透视名词解释
透视是一种绘画和摄影技巧,用于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物体的深度和空间感。
通过透视,艺术家可以在画面中创造出远近、大小、高低等空间关系,使观众能够感受到物体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透视的基本原理是基于人眼观察物体的方式。
当我们观察一个物体时,我们的眼睛会接收到来自物体的光线,这些光线经过眼球的折射后,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像。
透视就是利用这个原理,通过在画面中创造出类似于人眼观察物体的视觉效果,来表现物体的深度和空间感。
在绘画中,透视通常使用一些基本的透视规则和技巧,如单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等。
这些规则和技巧可以帮助艺术家在画面中准确地表现物体的大小、形状和位置关系,从而创造出更加逼真的三维效果。
在摄影中,透视也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和位置,以及使用一些透视控制工具,如广角镜头和长焦镜头等,来表现物体的深度和空间感。
透视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技巧,它可以帮助艺术家和摄影师在画面中表现物体的深度和空间感,从而创造出更加逼真和生动的艺术作
品。
一点透视

a
b
VP
d d'1 d'2 d'3 d'4
HL
c
d'5
d'6
d'7
a
b
HL
c
d
■一点透视简易画法
二点透视
平面图
PP EL VP1 VP2
立面图
SP
■二点透视图
■建筑二点透视图 ■室内四个面透视图
■室内五个面透视图
三点透视: 三点透视就是立方体相对于画面,其面及棱线都不 平行时,面的边线可以延伸为三个消失点,用俯视 或仰视等去看立方体就会形成三点透视。
■仰视图
■鸟瞰图
轴侧图 将物体连同其直角坐标系,沿不平行于任一坐标轴 的方向,用平行投影法一起投射到单一个平面上 所得到的投影称为轴测投影。用这样的方法绘制 出的图形,称为轴测图 。
手绘建筑表现图透视的简易画法
一、一点透视简易画法
a
b
第一步
c d
a
b
VP
HL d
第二步
c
a
b HL m n
第三步
c s 1 s2 s3 s4
d d1 d2 d3 d4 d5 d6 d7 d'2 d'1 d'3d'4 d'5 d'6 d'7
a
b
VP
d d'1 d'2 d'3 d'4
HL
c
d'5
d'6
透视的常见分类: 平行透视: 又叫一点透视,就是有一面与画面成平行的正方形 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这种透视有整齐、平展、稳 定、庄严的感觉;
一点透视
透视现象和原理

透视规律
达岚中学
龚园园
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大近
远
小
低远 高 近
客观物体因与人眼(视点)的 远近距离和空间方位的不同,在视 觉上引起近大远小、近宽远窄或近 长远短等形象变化,称作透视现象。
运用透视规律描绘物体形象, 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的最基 本的方法。
基本原理:近大远小
透视的分类
• 1、平行透视 • 2、成角透视
视平线上有左右两个消 失点。 • 所有的垂直线垂直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图
注:可以只用简单的线条来表达
课堂作业
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视 中 线 心点
视平线
成 角 透 视
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基本规律
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成角透视(两点透视)
客观物体(指立方体)的 前面与画面平行,底面与 地平面平行;
视平线上只有一个消失点 (心点);
所有的垂直线垂直于地面
客观物体(指立方体) 的任何一个面都不与画 面平行,底面与地平面 平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和基本原理
距点:将视距分别标在心点两边的视平线上,所得两点
叫距点.(以 心点为圆心,以视距为半径画弧与心点到任何一个距 点的距离等于心 点到视点的距离。
C.与视点的连线和视平线成45夹角。
D.与画面成四十五度夹角的变线都相交于距点。
名词解释和基本原理
余点:
A.在视平线上。 B.有两个,在心点两侧 。 C.两个余点与视点的连线构成的夹角是直角。 D.与画面成任意角(不包括直角和45角)的变线都消 失到余点。
名词解释和基本原理
名词解释和基本原理
名词解释和基本原理
名词解释和基本原理
18、天点:在地平线上面的消失点。与地面成近低远高, 上斜变线的消失点,用V天表示。 19、地点:在地平线下面的消失点。与地面成近高远低, 下斜变线的消失点,用V地表示。 20、灭线:与画面不平行的平面无限远伸,在画面中最 终消失在灭线上。
透视学
—— 指导教师:周桂竹
中心透视的特点与异同
一、中西透视的相同点 二、中西透视的不同点
三、中国传统绘画的远近法和西方的轴测图法
名词解释和基本原理
一、主要的名词解释 二、视向的种类和透视图的关系 三、视点位置的选择与构图的关系
中西透视的特点与异 同
一、中西透视学的相同点
从科学范畴看,人们用眼观看客观物体,在视 网膜和大脑中得到的视觉形象和形成的视觉规律, 不论是东方和西方,不论古人和今人,都应该是基 本一致的。
名词解释和基本原理
名词解释和基本原理
名词解释和基本原理
5、视圈线:视域圆锥曲面和画面的交界线,在绘画上 一般采用60°视角的视圈线。 6、画面:画面是介于眼与物之间的假设透明平面。 7、主点:视中线和画面的交接点(用P表示) 8、画面基本三线:视中线、视平线、基线 9、地平线:站在宽广的平地向前平视,看到远方与地 的交界线。
二、中西透视学的不同点 西方透视学称焦点透视: 单一化、一个视点、一个视域、一条 视平线、一组灭点。 中国透视学称散点透视 多元化、多视点、多视域、多视平线、 多主观变化
三、中国传统绘画的远近法和西方的轴测图 法
1、多视点:就是多个视点观看景物,就像摄像机一 样,一步一个景,有多个复合视域和消失点。观察 方法只要有:定向转向和定向平移。 2、高视高:就是观察点在高处微俯视和多视点的方 法表现前后景物。
3、远视距:假设画者由无限远处观察景物,视距也 就无限远,如远观景物时“丈山尺树,寸马豆人”。
定向转向
定向平移
中国轴测图法:
1、二等斜侧图法:是将投影而成直角的水平棱边画 成与水平线成30°、45°、60°角,其长度缩短1/2, 直立的棱边及投影面平行的水平棱边的角度不变。 2、三等正轴测图法:是将左右两个水平的棱边画成 与水平线成30°角,水平棱边和直立棱边的长度都 不改变。
3、二等正轴测图法:是将水平棱边有一边与水平线 成7°角,另一边与水平线成为41°角,直立棱边与 水平线成7°角,水平棱边的长度都不变,与水平线 成41°角,水平棱边的长度缩短1/2.
西方轴测图法:
1、平面轴测
2、均角轴测
名词解释和基本原理
一、主要名词解释
1、透视三要素:眼睛、物体、画幅 2、视点:视者的眼睛位置 3、视角:眼睛所看上下左右范围的角度。 4、视域:人眼位置固定时所见外界景物的范围, 头部不转动,眼光向前看,从画者的眼即视点到 60°的视线所形成的圆锥,视锥与透明“画面”相 接的底面圆形,叫视圈或者视域。
名词解释和基本原理
14、消失点(灭点):相互平行的直线,当它们不平行 于画面,与画面有一定角度(倾斜)的变线,投射成透视 图时,要向远方几种消失于一点,此点称为消失点。 15、距点:在画面上以主点位圆心,视距长为半径做圆 线,在此圆线上的任一点,都可以称作距点。 16、内余点:在视平线(地平线)上主点与距点之间的 消失点,用V内表示。 17、外余点:在视平线(地平线)上距点以外的消失点, 用V外表示。
名词解释和基本原理
名词解释和基本原理
透视规律
1.近大远小 2.变线:凡是相互平行又向远延伸的直线会消失到一点。 (1)水平变线(平视) A.直角变线:垂直画面;平行基面;消失于心点 B.45度角变线:与画面成45度角;平行基面;消失于距点 C.任意角变线:与画面成任意角;平行基面;消失于余点 (2)倾斜变线(平视) A.近低远高线:与画面与基面均成近低远高的角度,消失到天点 B.近高远低线:与画面与基面均成近高远低的角度,消失到地点 3.原线:相互平行但不向远延伸的直线不管有多少条都不会相交。 (1)水平原线:平行画面;平行基面;无消失点 (2)垂直原线:平行画面;垂直基面;无消失点 (3)倾斜原线:平行画面;倾斜基面;无消失点
名词解释和基本原理
名词解释和基本原理
名词解释和基本原理
名词解释和基本原理
名词解释和基本原理
名词解释和基本原理
10、视距:视点(眼睛)到主点(画幅)之间的距离, 用P、S两点连线表示。 11、视高:平视时,视点至被画物体放置面,也就是眼 睛到地面的距离,在画幅上是视平线到基线之间的距离, 用h表示。 12、物距:视点到物体之间的距离。 13、基面:承载物体的平面,如地面、桌面等,基面和 画面互相垂直,当人站在地面平视看景时,基面就是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