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

合集下载

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100字

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100字

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100字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深受启发。

在当下社会,家庭观念逐渐淡化,尤其是在城市人群中,孝顺和家风的重要性被忽视。

然而,《家风》让我意识到,好的家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
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个孝顺尊重长辈的人,往往也是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

这种家庭传统和价值观的传承,不仅仅是个体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的基石。

在纪录片中,讲述了一个叫李华的女孩,她来自一个传统家庭,父母对她要求很严格,但
也一直在教育她尊重长辈、照顾弟妹。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一直秉承着这样的价值观,即
使在外面生活和工作忙碌,也会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照顾他们。

这让
我深深感动,也让我思考,我们现在的家庭观念是否也需要像他们一样去培养?
另外,纪录片中还讲述了一个叫王辉的男孩,他的家庭是一个单亲家庭,父亲因为工作在
外经常不在家,所以在家里他就需要承担起很多责任。

他照顾弟妹、做家务活、还要在学
业上取得好成绩,虽然他很苦很累,但是在他心里一直明白,这是对他父亲的孝顺,也是
对家庭责任的担当。

这种家风让我感到震撼,即使在逆境中,也能坚守着家庭的责任和价
值观。

通过观看《家风》,让我对家庭传承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好的家风不仅仅是表面
的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和信仰。

只有我们传承好这些传统价值观,让孩子从小就树
立起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概念,才能保持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

相信通过这部纪录
片的传播,能够唤起更多人对家庭价值的重视,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守护好这一份宝贵的传统。

纪录片家风观后感

纪录片家风观后感

纪录片家风观后感最近观看了一部关于家风的纪录片,感触颇深。

这部纪录片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家庭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也让我对家风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家,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是心灵的港湾。

而家风,则是家庭的精神内核,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代人。

纪录片中,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家庭故事,展现出了不同家风的特点和影响。

有的家庭注重勤劳节俭,长辈们以身作则,教育子女要珍惜劳动成果,不铺张浪费。

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懂得生活的不易,能够吃苦耐劳,具备坚韧的品质。

他们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才能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有的家庭重视诚信待人,认为这是做人的根本。

父母从小就教导孩子要言出必行,一诺千金。

在这种家风的熏陶下,孩子们学会了真诚对待他人,在社会交往中赢得了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还有的家庭注重读书学习,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孩子们在书籍的海洋中遨游,不断汲取知识的营养,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这样的家庭培养出的人才,往往具有广博的学识和开阔的视野。

良好的家风不仅能够塑造个人的品格,还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家庭,其成员在社会中也会传递出友善、正义和担当。

相反,如果家风不正,家庭成员可能会陷入自私、贪婪和道德沦丧的泥潭,不仅给自己带来不幸,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家风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些家庭过于注重物质追求,忽略了精神层面的培养;一些家长对子女过度溺爱,导致孩子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和责任感。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传承和弘扬良好家风是当务之急。

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重新审视和重视家风的建设。

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和引导孩子。

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让他们懂得关爱他人、尊重他人;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如勤奋努力、诚实守信、自律自省等。

同时,社会也应当为家风的传承和弘扬创造良好的环境。

媒体可以多宣传优秀的家风故事,学校可以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家风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家风的建设中来。

《家风》观后感

《家风》观后感

《家风》观后感《家风》观后感(通用16篇)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

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家风》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风》观后感篇1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好家风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直播课,起初我对于什么是“家风”并不了解,观看直播后,我似懂非懂,妈妈耐心的给我举了“曾子杀猪”的例子。

一天,曾子的妻子要上街。

他的小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曾妻被闹得没办法,就对孩子说:“好孩子,你留在家里,我回来给你杀猪吃。

”孩子终于留在了家里。

过了一会,妻子回来了,曾子去准备杀猪。

他的妻子连忙上去制止他说:“我刚才是和孩子闹着玩的,你怎么真的要杀呢?”曾子认真地对她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今天你说话不算数,骗了孩子,明天孩子学会了说谎话,糊弄你。

再说了,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在心里觉得母亲的话不可靠,你以后再对他进行教育,他也许就不会听了。

这样做,对我们的孩子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最后,曾子还是坚持把猪杀了。

父母要孩子做个诚实守信的人,那么他们首先也要当个诚实守信的父母,一诺千金。

我懂得好家风就是以身作则。

“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

”家风是一个家的一种道德标准,就如同粮食一般,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成分。

在我的家里,也有家风,它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善良的、有诚信的人。

人要有诚信,妈妈经常教育我要诚信待人。

记得有一次,我和好朋友约好了一起去学校打球,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中午却下起了大雨,本来我把这事忘了,一看到下雨了才想起约好了的.事情,我赶忙穿上鞋准备走,可我又想:如果我去了,那个同学没去怎么办?妈妈说:“你还是去吧!假如你不去,她去了怎么办?那同学们一定会认为你是一个不守信的孩子。

”“好吧,我去。

”到了学校,虽然那个同学没有来,但我放心多了,因为我是一个守信的孩子。

著名法国作家罗兰曾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

《家风》观后感范文(通用21篇)

《家风》观后感范文(通用21篇)

《家风》观后感范文(通用21篇)《家风》观后感篇1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弘扬中华文化首先要弘扬优秀的家风文化。

如今“家风”那些事又被重新提起。

中央电视台刚刚播出的纪录片《家风》,应时、及时。

家风影响着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

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钱氏家训》,这些优良家风的教诲,成就的是我们熟知的大家。

纪录片《家风》选取几个家族中最具知名度的一两个成员的典型故事,是其家风教育的缩影。

颜氏家族中,除了颜之推,主要通过讲述观众熟悉的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阐释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的《颜氏家训》;钱氏家族中,讲述了人们熟知的钱穆、钱伟长的故事,回答了钱氏家族为什么会出那么多院士的疑问。

通过聚焦谭氏家族中谭正岩的敬业,我们看到了从谭鑫培到谭正岩这个七代京剧世家德艺兼优的家风。

当镜头把观众带到重庆的新叶村时,原来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中,许多路面是由一块块石板连接而成,是为了读书人“足不涉泥,雨不湿靴”而着意铺设的。

纪录片自古至今,从城市到乡村,令观众感受到家风文化源远流长,“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家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家族绵延不断的教育形成的家庭风气。

纪录片从清代曾国藩的家风讲起,接着跨越到南北朝,追溯中国最早且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家训——《颜氏家训》。

颜氏家族把“读书做人”作为家风的核心,把先居家尽孝,才能为国尽忠作为家风的要义。

接着讲述的《钱氏家训》《朱子家训》一脉相承,“读书报国”的家风成就了钱氏家族。

“读书修身”,成了新叶村民的最高理想境界。

我们的家风在一个共性家风文化的影响下,每个家族又有其鲜明的家风特征。

纪录片上集开篇讲述的是曾国藩的家风,其家风文化的核心是勤与俭,曾国藩家书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勤”与“俭”,他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成为曾家突出的家风文化。

纪录片家风观后感6篇

纪录片家风观后感6篇

纪录片家风观后感6篇第一篇家风家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做好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弘扬优秀的家风家训文化,倡导“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浓厚风气,12月4日下午,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在厅综合楼三楼会议室集体观看了《家风》纪录片。

纪录片从清代曾国藩的家风讲起,跨越到南北朝,追溯中国最早且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家训—《颜氏家训》。

颜氏家族把“读书做人”作为家风的核心,把先居家尽孝、才能为国尽忠作为家风的要义,讲述《钱氏家训》《朱子家训》一脉相承,“读书报国”的家风成就了钱氏家族。

家风在一个共性家风文化的影响下,每个家族又有其鲜明的家风特征。

通过观看纪录片,让全体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弘扬“家风”的重要性,以良好家风锤炼作风,把家风建设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肃党内正直生活的重要内容,促使干部职工更加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使良好的家风成为全体干部职工为人做事的“保险栓”,抵御歪风邪气的“防火墙”。

第二篇由央视科教频道、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联合制作的纪录片《家风》播出后引发强烈反响。

《家风》使人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和悠远绵长的文化根基,值得老中青少几代人共同学习。

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系统阐述家风的纪录片,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意义。

片中生动的人物故事、厚重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的讲述风格犹如和煦春风,将家风深入浅出地层层剖析,令人赞叹。

纪录片《家风》以古代著名家训为切入口,讲述家风形成的历史脉络,以及一个个家族对传统美德的执着追求,体现中国人超越时代的家族凝聚力与责任感。

在传统中国,“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

在此情况下,家风家教被提高到了关乎社稷兴衰与天下存亡的高度,受到了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高度重视,这对中华文化数千年传承从未中断可谓居功至伟。

与之相应,家风家教也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家风传承》观后感5篇

《家风传承》观后感5篇

《家风传承》观后感5篇【篇一】近日央视微视频《家风传承》火爆上映,通过三个故事还原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家风传承”精神。

正如视频里说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强调“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营造良好家风,领导干部首先要以身作则,当好表率。

一要严格要求自己,带头遵纪守法讲规矩,生活上发扬勤俭节约,工作中秉承艰苦奋斗的精神。

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群众的表率,也是家庭成员和身边工作人员的表率。

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加强自身修养,面对经济建设时期家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严以律己,防微杜渐,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思想上的高度自律,保持清正廉洁良好形象,为家人、为身边工作人员乃至人民群众树立一个具有崇高精理想和道德情操的共产党员典范。

二要管住管好身边人,严格约束配偶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

在群众眼中,领导干部的家风与其本人的作风几乎可以划等号,领导干部家风好坏、其配偶子女甚至亲朋好友在社会上的言行举止,直接决定着干部本人甚至整个干部队伍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对领导干部而言,如何对待自己的家人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是衡量其思想境界高低、家风优劣的一把尺子,也是检验他们的权力观和廉洁情况的试金石。

真正合格的领导干部应该把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贯穿于家庭生活,渗透到亲友关系之中,绝不能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自己和家庭成员谋取私利的手段。

要做到人前人后,人生人熟都按规矩办事,把自己的家风搞好,努力建设廉洁型家庭。

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

要重视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把它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2024年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

2024年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

2024年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家风》是一部2024年央视纪录片,该片以家庭为切入点,探讨了中国传统家庭价值观的传承和变迁。

通过记录不同类型家庭的生活片段和访谈,纪录片展现了家庭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家风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深受触动。

首先,纪录片《家风》通过展现不同类型家庭的生活场景,让我对家庭的定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家庭、单亲家庭、跨国家庭、同性家庭等多种形式的家庭。

通过他们的故事,我认识到家庭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形式,而是一个温暖的、相互支持的社会单位。

无论家庭形式如何,家人之间的感情和相互关爱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纪录片中描绘的各种家庭形式让我对家庭的定义更加广泛和包容,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自己的家庭。

其次,纪录片《家风》通过访谈和生活片段展示了中国家庭的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生活的冲突与融合。

在这个时代,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变,家庭传统的家风也面临了诸多挑战。

在纪录片中,一些家庭面临着价值观的碰撞和冲突。

比如,传统家庭观念中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不适应,许多夫妻开始追求更平等的家庭角色分工;传统的孝道观念在城市年轻人中的传承也出现了困难。

然而,这些冲突并不意味着价值观的消亡,而是家庭在变革中的选择与适应。

纪录片通过访谈和生活场景展示了许多家庭如何在保持传统价值观的同时,又顺应时代的发展,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使我对传统价值观和现代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第三,纪录片《家风》透过一系列真实的故事,展示了家庭的力量和影响。

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听到许多来自不同家庭的声音,了解到家庭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家庭是一个重要的情感支持系统和成长环境,它为个体提供温暖、关爱和支持;另一方面,家庭也是传承和弘扬价值观的重要场所。

纪录片中许多家庭的传统家风以及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都向我展示了家庭是如何对个体人格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的。

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

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

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600字《家风》是一部由央视制作的关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纪录片,它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了家风对于一个家庭、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这部纪录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是因为它的制作精良,更是因为它所传递的深厚内涵。

纪录片以一系列真实的家庭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家风在家庭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在每一个故事中,家长们的言传身教都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些家庭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非常重视家风的建设。

对我而言,这部纪录片最大的感触就是,家风就像是一本书,每一代人都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印记。

而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家里的每一位成员。

每个人的行为、言语、思想,都会影响到这本书的内容。

而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孩子,甚至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孩子。

这就是家风的魅力,它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将一种精神、一种价值观传承下去。

家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良好的家风可以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种积极的氛围,使他们在道德、伦理、行为等方面得到正确的引导。

相反,不良的家风则可能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阻碍,甚至走上错误的道路。

这部纪录片还让我深刻认识到,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但并不是所有的家风都是积极的、向上的。

这就需要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家风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好的家风传承下去,让家庭成为孩子成长最温暖的港湾。

总的来说,《家风》这部纪录片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

它让我认识到家风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也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成长与家庭环境的密切关系。

我会将这种感悟带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家风环境,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最好的土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
央视纪录片家风的播出丰富了家风的内涵底蕴,又拓展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途径。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央视纪录片家风观后感一最近,纪录片《家风》上下集在央视播出之后,引发了人们广泛关注。

这部纪录片夹叙夹议,巧妙地将名物典故、风土人情和现代教育融为一体,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新时代的公民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有益的借鉴。

观众若悉心品味《家风》的文化内涵,逐步感受从“孕育”到“传承”的生命气息,反求诸己,躬身践行,自可提升人生境界。

儒家讲求修身之道,是活泼泼的富有生活色彩的“百姓日用之道”,而不是虚无缥缈、莫可名状的谈玄说妙。

《家风》上集以“孕育”作为题目,向观众讲述《曾国藩家书》中的平实道理,采用类似山水画中的“平远”透视法,突出儒家圣贤终身坚持不懈的“自得”工夫。

士人君子修身力行,务求平实,切忌好高骛远。

无论富足安康,还是颠沛流离,士人君子都要尊道而行。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诚如片中陈述的那样,曾国藩教育子侄家人,从不诱以功名利禄,
而是告诫大家掌握生存技能,磨砺意志,学以明理,报效国家。

传统社会孕育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曾国藩在耕读传家的文化氛围里洞察到“万物并育而不害”的勃勃生机,在乡野村夫的生产活动中体会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深刻涵义。

从孔子“多能鄙事”到汉儒躬耕自养,从吴与弼“手自簸谷”到颜元“甘艰苦劳动”,再到曾国藩写信敦促家人种蔬养鱼养猪,儒家文化一直在“平实”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诚信经营,铸就高尚情操。

宋明以来,“尊德性”与百姓日用紧密结合,产生了能够满足当时社会需求的民间儒学。

民间儒者一方面能够信守儒学的真精神和真价值,另一方面能够密切关注普通民众的生存状况,不失时机地阐发儒家的道义进而满足普通民众的精神需求。

民间儒学构成了增进民族心理认同和公共生活规则的基础。

由此产生了一大批身份普通、德行卓越的平民儒者。

良知当下呈现,自利利他,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时至今日,许多普通人依然记得“君子以成德为行”、“圣人可学可至”、“人无信不立”等古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成就圣贤品格。

《家风》下集中讲述了重庆市江津区中山古镇“方家药铺九龄堂”的职业操守,扶危济困,施药救人,诚信经营,惠及邻里。

方联海是方家药铺第十二代传人,身上担荷着悬壶济世、童叟无欺的家业。

纵览古今,无论是大宅门的“炮制虽繁必不敢
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还是川黔交界的禁售发水米的碑文,无不展示诚信经营的恒久魅力。

忠孝传家久。

《家风》下集以“传承”作为题目,通过采访社会贤达、收集名人轶事、探求社会治理的古老智慧,引导人们传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片中的亮点之一就是京剧谭门第七代人物谭正岩的讲述,他提到祖上以“百行孝为先”作为训诫后人的格言警句,培养儿孙的规矩意识,从生活细节入手,做一个有“家德”的人。

长辈抚养晚辈,晚辈回报长辈。

人伦情怀萦绕其间,无法割舍。

孝道,不仅要求奉养长辈,而且强调尊敬长辈。

从个体的心灵感受而言,孝道要求道德主体的反省与自觉,为孝行提供真切的心理支撑,而不能将孝行流于形式,即所谓“忠者,其孝之本与!”古人将这里的“忠”解释为“敬”。

敬是孝的根本。

真正的孝应当是孝敬。

片中,谭孝曾带领谭正岩等人去看望谭元寿,接受家族传统的熏陶——“孝和义,于家表现为相亲相爱,尊老爱幼,于国那就是报效祖国,国比天大”。

两千多年来,士人君子“移孝为忠”,使得家庭家族这个“小家”与国家兴亡这个“大家”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开明的统治者“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将家庭伦理延伸到国家治理技艺,早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共识。

今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我们应当继承其中符合时代主旋律的有益成分,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促进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