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心悸的体会
珍珠粉、琥珀粉为药对治疗心悸体会

2 . 2 结果
治愈 1 9例 , 好转 2 0例 , 无效 3例 。
对治疗 心悸值得 总结 , 对于其他证 型 的心悸 以及 功能性
心律 失常患者 的治 疗也有待进一 步探讨 。
参 考 文 献
[ 1 ] 刘 国华 , 张 明岛 . 上海市中医病证 诊疗常规 [ M] . 上 海: 上 海 中 医
2 结 果
珠, 镇 心安魂 魄”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药典》 中也记 载珍 珠具 有安神定惊功 效 。现代药理研 究琥 珀有 降低 、 抑制 心脏 兴奋性及 异位 兴奋 灶 , 抗 快 速心律 失 常作 用 。 珍 珠粉 具有强 心 、 健骨、 明 目、 镇惊 、 降 血压 、 安神 益智 、 强 体益 寿 、 养 颜美容 、 清热解 毒等功效 。 俞 氏利用珍 珠粉
2 5年 , 平 均 5年 ; 男性 1 8例 , 女性 2 4例 ; 所 有 病 例 符
合心悸 诊 断标 准 或伴 有 心 悸 症 状 。排 除 标 准 : 合 并 心
肌梗 塞 、 心力 衰竭 、 严重 心律 失 常 、 精 神病 , 同 时使用 其
他药物, 未 按要 求 服药 。 1 . 2 治疗 方法 对 痰瘀 阻滞 、 心脾 两 虚型患 者分 别 投 以血 府逐 瘀 汤 、 归 脾汤 为基 础 方 , 再 加 珍 珠粉 0 . 3 g 、 琥
心 悸是 指病 人 自觉 心 中悸 动 、 惊惕 不安 , 甚 至不能 自主 的一种 病证 , 常伴 见 失眠 、 胸闷、 眩晕 、 健忘、 耳鸣 、 心烦、 焦躁 等症 状 , 是 临床 常 见 的病 证 与症 状 , 发作 时 严 重 影 响生活 和工 作 , 或 者迁 用西 药 出现疗 效减 弱 , 或 限于毒 副作 用 而不 能坚 持服 药者 , 也不 在少 数 。笔者 采用 珍珠 粉 、 琥 珀粉 为药 对治疗 心 悸疗效 满 意 , 具 体报 告如 下 。
张仲景治心悸心慌的经典小方!

张仲景治心悸心慌的经典小方!展开全文张仲景治心悸心慌的经典小方!闹了半天,又是湿气惹祸本文理论依据:《伤寒名医验案精选》、《仲景方药古今应用》、《仲景临床中药学》、《经方方证要点》昨天,我给您写了张锡纯治疗心慌的方子,用于调治心血不足、神魂不安的患者。
我不知道您看过没有。
今天在这里,我再给您写一个。
只不过,这不是张锡纯的办法,而是张仲景的,两个人差了一千多年。
调治的思路,自然也完全不一样。
先来看这个医案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性,年26岁,什么毛病呢?心下位置悸动不安,似跳非跳,似慌不慌,总之是感觉不安生,总感觉心跳不正常。
但这个情况也有改善的时候。
什么时候呢?就是大便拉稀、稍微腹泻的时候。
这个腹泻,隔三岔五来一回,然后心里面就安生了,但不久以后还是老样子。
这什么毛病啊?患者去过心内科,看是不是心脏不好,但是没查出来什么。
后来,此患找中医。
接待他的,是国内当代的中医经方大家。
医家这么一看,发现舌苔白滑,脉象弦。
而且腹部有振水之声。
再仔细一问,发现患者腹泻的时候,大便清水样,不臭。
看到这里,医家明白了,写了一张小方子——茯苓24克,生姜24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
水煎服。
结果,6剂之后,所有症状全部消失,再也没复发过。
这是怎么回事啊?这个患者其实就是脾胃阳气不足,水湿之气停于心下胃脘所致。
什么意思啊?就是说,这个患者,脾胃阳气不足,没有办法运化水湿之气,于是水湿化作痰饮。
水湿痰饮停在胃脘部位,犯于上,则形成了心中悸动不安之感。
犯于下,走于肠间,则体现为便溏、拉稀,清水样的便。
还有的,病邪犯溢于四肢,会导致浮肿。
腹部的振水声,就是水湿痰饮停聚的表现。
舌脉所体现的,也都是水饮之邪内聚的问题。
也就是说,这个患者所谓的心慌、心悸、不安,说到底,还是水湿痰饮之邪作怪。
这种情况下,仲景的小配伍,茯苓、桂枝、生姜和炙甘草就比较科学。
它本名叫做茯苓甘草汤,基本配伍是茯苓6克,桂枝6克,甘草3克,生姜9克。
其中,桂枝和生姜温阳行水,茯苓利水健脾,炙甘草固护中焦。
心悸的中医辨证治疗

⼼悸的中医辨证治疗⼼悸是指⾃觉⼼跳,惊悸不安,甚则不能⾃主的⼀种病证,病位在⼼,其发⽣主要是阴阳失调,⽓⾎失和,⼼神失养所致。
有虚实之分,其虚表现为⽓⾎阴阳亏损,其实表现为痰浊,⾎瘀,⽔饮,故治疗当辨别虚实,虚者当补益⽓⾎,调整阴阳,实者当化痰涤饮,同时配合重镇安神。
本病如如脏腑虚损程度较轻者,预后较好,如脏腑虚损程度较重者,则治疗较难,不易治愈。
⼼悸发作时常伴有⽓短、胸闷、甚⾄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
⼼悸包括惊悸和怔忡。
病位主要在⼼,与肝、脾、肺、肾关系密切。
因⼼为君主,“神明出焉”。
如脾不⽣⾎,⼼⾎不⾜,⼼神则失养;脾失健运,痰湿内⽣,扰动⼼神,或肾阴不⾜,不能上制⼼⽕,肾阳亏虚,⼼阳失于温煦,均可发为⼼悸;肺⽓亏虚,不能助⼼以治节,⼼脉运⾏不畅则⼼悸不安;肝⽓郁滞,⽓滞⾎瘀,或⽓郁化⽕,均使⼼脉不畅,⼼神受扰,发⽣⼼悸。
常证:⾃觉⼼中悸动,惊惕不安,甚⾄不能⾃主,或⼀过性、阵发性,或持续时间较长,或⼀⽇数次发作,或数⽇⼀次发作。
兼见胸闷,⽓短,神疲乏⼒,头晕喘促,甚⾄不能平卧,以⾄出现晕厥。
脉象或数或迟,或乍疏乍数,并兼见结、代、促、涩脉。
重证:如⼼阳不振,则出现⼼痛胸闷,⽓短,眩晕欲吐,脉或迟或数,或乍疏乍数;如⼼肾虚,⽔饮凌⼼,则出现浮肿尿少,形寒肢冷,坐卧不安,动则⽓喘,脉疾数;如⽔饮凌⼼射肺,则出现突发⼼悸,喘促不得卧,咯吐泡沫痰,或为粉红⾊痰涎,或夜间阵发咳嗽,尿少浮肿,脉细数;如⼼阳欲脱,则出现⾯⾊苍⽩,⼤汗淋漓,四肢厥冷,喘促欲脱,神志淡漠;如阴阳离绝,则出现脉象散乱,极疾或极迟,⾯⾊苍⽩,⼝唇发绀,突发意识丧失,肢体抽搐。
病类病性临床分虚实两类。
虚者为⽓⾎阴阳亏损,⼼神失养⽽致;实者多由痰⽕扰⼼、⽔饮凌⼼及瘀⾎阻脉,⽓⾎运⾏不畅⽽引起。
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
本病多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不⾜,阴阳亏损,其标是⽓滞、⾎瘀、痰浊、⽔饮,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
运用经方辨治心悸体会

阴病 ,始得 之 ,反发 热 ,脉沉 者 ,麻 黄 附子 细 辛 汤 主
之。 ” 病 机 为 心 肾 阳虚 。 2 . 3 苓 桂 术 甘 汤 、 真 武 汤 方 讧 :适 用 于 心 悸 而 有 窄 虚 感 ,每 因 劳 累 或 受 凉 后 加 重 , 伴 眩 晕 ,胸 脘 满 闷 ,
首 创 于汉 代 张 仲 景 之 《 伤寒论》 ,他 将 外 感 疾 病 演 变 过 程 中 的各 种证 候群 ,进 行 综 合分 析 ,归 纳疾 病 的病 变部 位 ,寒 热 趋 向 ,邪 正 盛 衰 ,经 后 人 临 床 运 用 发 现 ,不 仅 仅 局 限 于 外 感 病 的诊 治 ,对 内 伤 杂 病 的 论 治 ,也 同样 具有 指导 意义 。 心悸 由体 虚久 病 ,饮 食 劳倦 ,情 志 所伤 ,感 受 外 邪 ,药物 中毒 等原 因 ,导 致脏 腑 功 能 失 调 ,以 心 的气 血 阴 阳不 足 ,心 神失 养 ,或 气 滞 、痰 浊 、血 瘀 、水 饮 扰动 心 神 而 发 病 。病 位 在 心 ,与 脾 、。 肾、肝 、肺 有
浙江中医杂志 2 0 1 3年 l 2月 第 4 8 卷第 1 2期
运 用 经 方 辨 治心 悸 体会
王 悦
浙 江 中医药大 学管理 学 院 浙江 杭 州 3 1 0 0 5 3
关 键 词 经 方 辨 证 论 治 三 辨 法 心 悸
心悸 病 证 名 最 早 出 自 《 伤寒论》 、 《 金 匮要 略 》 ,
心悸治疗最佳方法2篇

心悸治疗最佳方法2篇心悸是指心脏跳动不规律、过快或过缓,使人感到恶心、头晕、心慌等不适。
心悸的发生可能与心理压力、疲劳、饮食、药物、心脏病等因素有关。
因此,治疗心悸需要综合考虑病因,下面介绍几种治疗心悸的最佳方法。
方法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心悸的较为常用的方法,可缓解心律失常所带来的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抗心律失常药等,需要遵医嘱使用。
其中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心率,控制心律失常,但不适用于心肌缺血患者。
钙拮抗剂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减少心肌氧供需平衡的紊乱。
抗心律失常药则能够直接干预心肌去极化,调整心肌电生理特性。
方法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则可以通过缓解心理压力,减轻焦虑情绪,改善自我调节能力等途径达到治疗心悸的效果。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音乐疗法等。
例如,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模式来调整情绪和行为的方法;催眠疗法可以深入潜意识,对产生心悸的因素进行调整;音乐疗法则可以通过听音乐来舒缓情绪,缓解压力。
方法三: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经络,改善气血循环,达到治疗心悸的效果。
例如,对于心脏神经官能症引起的心悸,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心俞、神门、气海等;对于急性心悸引起的心绞痛,可以选择穴位足三里、内关等。
针灸能够调节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使心脏节律变得平稳,从而减少心悸的发生。
总之,治疗心悸需要考虑病因,可综合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针灸治疗等方法。
同时,还应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如适当锻炼、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的饮食等,以维护心脏健康。
张伯礼治疗心悸经验

张伯礼治疗心悸经验张伯礼,中国著名医学家、心血管专家,他在治疗心悸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他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心悸的方法和原则,为心悸患者提供了指导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张伯礼治疗心悸的经验。
首先,张伯礼强调心悸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心脏的耐受能力。
此外,戒烟限酒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烟酒对心脏健康有着负面影响。
其次,张伯礼在治疗心悸时注重食疗。
他建议心悸患者要注意饮食清淡,尽量避免辛辣和油腻食物的摄入。
同时,适量摄入一些具有镇静、安神作用的食物,比如糯米、香蕉等。
此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调节心律的食物,如山楂、鲜枣等,对改善心悸有一定帮助。
在药物治疗方面,张伯礼主张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选用适合的药物。
常见的治疗心悸的药物有β受体阻断剂、钙拮抗剂、心脏灌注剂等。
但他强调,用药要遵医嘱,并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另外,心理调节也是张伯礼治疗心悸的重要环节。
他认为心悸与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情绪波动过大会导致心悸症状的加重。
因此,他建议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可以通过学习放松技巧,如瑜伽、冥想等来缓解压力,放松身心。
最后,张伯礼提醒心悸患者要定期复查并进行相关检查。
心悸可能是一些心脏疾病的表现,如心律失常、心肌病等。
所以,定期进行心电图、彩超等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对病情进行准确的评估,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张伯礼治疗心悸方面的经验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食疗、药物治疗、心理调节和定期复查等。
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系统的治疗理念,为心悸患者提供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当然,每个人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是不同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希望通过张伯礼的治疗经验,心悸患者能够早日康复。
中医治疗心悸的体会

中医治疗心悸的体会
中医治疗心悸的体会
我是一位中医临床实践者,有幸参加了很多次中医治疗心悸的活动,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
心悸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特点是心脏出现突然的、强烈的不适感,以及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等症状。
心悸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内部的病理性变化,如心脏病、动脉硬化、心律失常等;也有外部的环境因素,如生活习惯不良、精神压力大等。
中医对心悸的治疗有明确的准则,即“以阴清阳济,以补益收敛”。
无论是内部的病理性变化还是外部的环境因素,都可以用中医的药物、针灸、拔罐等特色方法来进行治疗。
我曾经参加过一次中医治疗心悸的活动,当时有一位患者因为心悸而来就诊,由于患者年纪较大,除了心悸的症状之外,还伴有眼花、耳鸣等表现。
诊断后,我们采用中医的药物、针灸、拔罐等特色方法进行治疗,效果很好。
用药前,患者的心悸比较明显,而用药后,心悸的症状明显减轻,眼花、耳鸣等其他症状也消失了,患者的病情得到明显改善,患者以及家属都非常满意。
从这次治疗心悸的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首先,我学会了正确的诊断方法,比如分析患者的病史,观察患者的体征,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从而找出病因,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其次,我学会了正确的治疗方法,比如采用中医的药物、针灸、拔罐等特色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
最后,我也学会了正确的护理方法,比如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引导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调节患者的情绪,以及适当的体育锻炼等。
从这次治疗心悸的活动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也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心悸治疗最佳方法

心悸治疗最佳方法心悸是指人在安静状态下感觉到心跳加快、不规律或者有力,通常伴随着焦虑、胸闷等不适感。
心悸可能是由于生理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心脏疾病或其他疾病引起的。
对于心悸,及时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心悸治疗的最佳方法。
首先,心悸治疗的最佳方法之一是调整生活方式。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预防和治疗心悸非常重要。
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紧张,对于缓解心悸症状有明显的效果。
此外,戒烟限酒,保持心情愉快,合理饮食也是调整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
其次,药物治疗也是治疗心悸的重要手段。
对于一些症状较为严重的心悸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等。
但是在使用药物治疗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按照医嘱使用药物,避免自行使用药物造成不良后果。
另外,心理疗法也是治疗心悸的有效方法之一。
对于一些因情绪紧张、焦虑等导致的心悸症状,可以通过心理疗法来缓解症状。
心理疗法包括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等,可以帮助患者调整情绪,缓解焦虑,从而减轻心悸症状。
另外,对于一些病因明确的心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及时发现并治疗病因,可以有效缓解心悸症状,预防病情进一步恶化。
总的来说,心悸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在治疗心悸时,一定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避免盲目使用药物或治疗方法,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同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疗法也是缓解心悸症状的重要手段,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有效缓解心悸症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