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的治疗原则

合集下载

心悸

心悸
心 悸
东方医院心内科 谢连娣
定义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 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 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 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 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可呈持续性。
【概述】
1、主症: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 甚则不能自主 2、特点:心悸的发生多呈阵发性, 也可呈持续性; 3、诱因:心悸的发生多由情绪波动或 过劳引起; 4、伴随症状:胸闷、气短、失眠、眩晕、 健忘、耳鸣。 5、分类:病情较轻者为惊悸; 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以示意图讲解)
1、体虚劳倦 2、七情所伤 3、感受外邪 4、药食不当
体虚劳倦
禀赋不足
久病劳倦 心悸
脾胃虚弱
情志所伤
平素 心虚胆怯 暴受惊恐 暗耗阴血 思虑过度 脾运失健 化火生痰 心气不敛 心神动摇
心悸 阴虚于下 火逆于上
大恐伤肾
恐则精却
暴怒伤肝
气血逆乱
感受外邪
心气素虚 风寒湿邪
痹症日久 内舍于心
心悸
温病、疫毒
耗伤 心气阴
药食不当
嗜食肥甘 饮食 失调 药物过量 毒性过强
化火生痰
痰火扰心 心悸
耗伤心之 气阴
药食不当
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及于心,可致心悸, 如附子、乌头,或西药锑剂、洋地黄、奎尼 丁、肾上腺素、阿托品等用药过量或不当时, 均能引发心动悸、脉结代一类
兼症 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
乏力,头晕等症。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 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脉象 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
诱发 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及劳倦、饮酒、 因素 饱食等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心悸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心悸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心悸心悸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怔忡多伴惊悸,惊悸日久不愈者亦可转为怔.,冲。

心悸是心脏常见病证,为临床多见,除可由心本身的病变引起外,也可由它脏病变波及于心而致。

《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有类似症状记载,如《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并认为其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

《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参伍不调者病。

”最早记载脉律不齐是疾病的表现。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

”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等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宋代《济生方·惊悸怔仲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对惊悸、怔仲的病因病机、变证、治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中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在治疗与护理上主张“速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速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

清代《医林改错》论述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每多获效。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也可作为临床多种病证的症状表现之一,如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晕、水肿、喘证等出现心悸时,应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辨证治疗。

心悸的治疗方法

心悸的治疗方法

心悸的治疗方法心悸是指人在安静状态下感到心跳加快或不规律的情况,这种症状可能会给患者带来焦虑和恐惧。

心悸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如焦虑、压力、贫血、心脏疾病等。

针对心悸这一症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进行治疗和缓解。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心悸的治疗方法。

首先,调整生活方式。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对于缓解心悸症状有着积极的作用。

保持充足的睡眠,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紧张。

适量的运动也是很重要的,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缓解焦虑和压力,从而减轻心悸的症状。

其次,调整饮食习惯。

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心悸的治疗也是很重要的。

建议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和钾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

同时,要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和酒精,以及辛辣、油腻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心脏,加重心悸的症状。

再次,学会放松自己。

心理压力是导致心悸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学会放松自己对于缓解心悸症状很有帮助。

可以尝试一些放松的方法,如深呼吸、冥想、听轻音乐等,有助于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减轻心悸的症状。

最后,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心悸的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或者症状较为严重,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可能会包括药物治疗或其他治疗方法。

总之,心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但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

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学会放松自己,以及寻求专业帮助,可以有效地缓解心悸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以上介绍的心悸的治疗方法对于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内科学-心悸

中医内科学-心悸

炙甘草 人参 益心气 气心 血不养心 心动悸 益 滋 大枣 虚失 气不行脉 脉结代 气 阴 地黄、麦冬 养心血 血所 养 复 阿胶、麻仁 滋心阴 弱养 阴血不足 舌嫩红 血 脉 桂枝、生姜 少苔 酒
概 述
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仲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曰:“其气虚者,由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为悸也;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主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则为悸也。” 《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
心 悸
PART 1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篇学习的重点是:心悸的概念、病因、病位、 病性、病机关键其转化规律,各证候主症、治法和方 药。 掌握心悸的概念、病机关键、病机转化规律、 病位、辨证要点,以及各证候主症、治法和方药。 熟悉心悸的诊断、治疗原则,及各证候兼次症 的变化和主要方药加减。 了解心悸的西医学范畴、相关检查、鉴别诊 断、转归预后和临证要点。
心神不宁 心悸
气虚或气虚及阳
阴(血)虚津亏
病因病机
2.饮食不节
饮食劳倦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焊,蕴热化火生痰,痰火扰心,发为心悸。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施,水液输布失常,滋生痰浊,痰阻心气,而致心悸。
病因病机
3.情志所伤
#2022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 心气素虚,风湿热邪,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血瘀阻,发为心悸。 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气心阴,亦可引起心悸。 温病、疫毒均可灼伤营阴,心失所养,或邪毒内扰心神,如春温、风温、暑湿、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 药物中毒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及于心,可致心悸,如附子、乌头,或西药锑剂、洋地黄、奎尼丁、肾上腺素、阿托品等用药过量或不当时,均能引发心动悸、脉结代一类证候。

心律失常(心悸)怎样治疗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心悸)怎样治疗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心悸)心脏不停地收缩、舒张,形成有节奏、有规律地搏动。

心脏搏动的规律,称心律。

心律源于窦房结(位于右心房上腔静脉入口处)。

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节奏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何一项的异常,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是早搏。

所谓早搏是指心脏过早搏动,又称期前收缩、期外收缩,即心脏收缩比原来的顺序提早。

按异位激动起源,早搏又分为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结性早搏三种。

其中以室性早搏(简称室早)为最常见,房性早搏(简称房早)次之,结性早搏最为少见。

早搏的临床表现是患者自觉心跳不规律,心脏突然强有力地跳动一下,之后心脏停止跳动一次,在脉象上就是“结代脉”。

心律失常的确诊要靠心电图检查。

心律失常属中医的“心悸”范畴。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心悸的详细论述。

中医认为,劳累过度,焦虑不安,忧郁不解,均可伤及脾胃,脾虚化源不足,不能滋养于心,引起心血亏损,心脉失养,血流涩滞成瘀,心络瘀阻而成心悸。

中医对心悸的治疗原则是益气养心,健脾补血,活血化瘀,安神定悸。

心率过快(大于100次/分),说明久郁化热,应酌加清热凉血药,如黄连、苦参、丹皮等;心率过慢(少于60次/分),说明久病伤阳,寒阻心脉,应酌加祛寒温阳药,如制附片、干姜、肉桂、桂枝等。

下面介绍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验方。

验方1 益气活血汤【药物组成】黄芪、丹参、龙骨(先煎)、牡蛎(先煎)各30克,党参、当归各20克,麦冬、熟地黄各15克,炙甘草、桃仁、五味子、桂枝、枳壳各10克。

【主治病证】心悸、胸闷,心电图提示心律失常。

【方药解析】黄芪益气;党参、炙甘草健脾;当归、熟地黄、丹参、桃仁补血活血化瘀;麦冬、五味子养心敛阴;龙骨、牡蛎安神定悸;枳壳、桂枝行气通阳。

全方达到益气养心、健脾补血、活血化瘀、安神定悸之目的。

【随症加减】心率过快者(大于100次/分),加黄连10克,山萸肉、黄精各20克,麦冬加至30克;心率过慢者(少于60次/分),加制附片(先煎)6克,细辛5克;兼蕴湿热者,加栀子(打)10克,败酱草20克;伴水肿者,加茯苓、猪苓各20克。

心悸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心悸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心悸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定义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反复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情较轻者—惊悸,病情较重者—怔忡,可呈持续性。

历史沿革1.关于病名:《内经》有惊、惕、惊骇、惊惑、惊躁等名称,《金贵要略》和《伤寒论》中称“惊悸”、“心动悸”、“心中悸”、“心下悸”。

宋·严用和《济生方》首次提出“怔忡”之病名2.关于病因病机:《内经》认为病因为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素问·平人气象论》:“……左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也”。

《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诸病源候论》:外感、情志失调:“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府为风邪所乘,或恐悸忧迫,令心气虚,亦受于风邪,风邪搏于心,则惊不自安,惊不已,则悸动不定”。

唐宋以后医家对心悸的认识,一般有以下几种:认为心悸为水停于心下所致:宋·陈无择:“五饮停蓄,闭于中脘,使人惊悸,属饮家。

”认为心悸是水停于心下及心气虚所致:成无己:“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

”情志所致:宋·杨士赢:“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

”张京岳《京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

心血不足加痰郁:清·李用粹:“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成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肇端也。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也责之虚与痰:“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从朱砂安神丸”;“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痰因火动。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强调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

3.关于治疗《金贵要略》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甘草汤治疗“心动悸,脉结代”,为后世医家所沿用。

心悸的中医辨证治疗

心悸的中医辨证治疗

⼼悸的中医辨证治疗⼼悸是指⾃觉⼼跳,惊悸不安,甚则不能⾃主的⼀种病证,病位在⼼,其发⽣主要是阴阳失调,⽓⾎失和,⼼神失养所致。

有虚实之分,其虚表现为⽓⾎阴阳亏损,其实表现为痰浊,⾎瘀,⽔饮,故治疗当辨别虚实,虚者当补益⽓⾎,调整阴阳,实者当化痰涤饮,同时配合重镇安神。

本病如如脏腑虚损程度较轻者,预后较好,如脏腑虚损程度较重者,则治疗较难,不易治愈。

⼼悸发作时常伴有⽓短、胸闷、甚⾄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

⼼悸包括惊悸和怔忡。

病位主要在⼼,与肝、脾、肺、肾关系密切。

因⼼为君主,“神明出焉”。

如脾不⽣⾎,⼼⾎不⾜,⼼神则失养;脾失健运,痰湿内⽣,扰动⼼神,或肾阴不⾜,不能上制⼼⽕,肾阳亏虚,⼼阳失于温煦,均可发为⼼悸;肺⽓亏虚,不能助⼼以治节,⼼脉运⾏不畅则⼼悸不安;肝⽓郁滞,⽓滞⾎瘀,或⽓郁化⽕,均使⼼脉不畅,⼼神受扰,发⽣⼼悸。

常证:⾃觉⼼中悸动,惊惕不安,甚⾄不能⾃主,或⼀过性、阵发性,或持续时间较长,或⼀⽇数次发作,或数⽇⼀次发作。

兼见胸闷,⽓短,神疲乏⼒,头晕喘促,甚⾄不能平卧,以⾄出现晕厥。

脉象或数或迟,或乍疏乍数,并兼见结、代、促、涩脉。

重证:如⼼阳不振,则出现⼼痛胸闷,⽓短,眩晕欲吐,脉或迟或数,或乍疏乍数;如⼼肾虚,⽔饮凌⼼,则出现浮肿尿少,形寒肢冷,坐卧不安,动则⽓喘,脉疾数;如⽔饮凌⼼射肺,则出现突发⼼悸,喘促不得卧,咯吐泡沫痰,或为粉红⾊痰涎,或夜间阵发咳嗽,尿少浮肿,脉细数;如⼼阳欲脱,则出现⾯⾊苍⽩,⼤汗淋漓,四肢厥冷,喘促欲脱,神志淡漠;如阴阳离绝,则出现脉象散乱,极疾或极迟,⾯⾊苍⽩,⼝唇发绀,突发意识丧失,肢体抽搐。

病类病性临床分虚实两类。

虚者为⽓⾎阴阳亏损,⼼神失养⽽致;实者多由痰⽕扰⼼、⽔饮凌⼼及瘀⾎阻脉,⽓⾎运⾏不畅⽽引起。

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

本病多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不⾜,阴阳亏损,其标是⽓滞、⾎瘀、痰浊、⽔饮,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

中医内科心悸

中医内科心悸
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 细数 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 易怒 丸
心阳 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 不振 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
肢冷
舌淡苔白,脉 温补心阳 桂枝甘草龙 象虚弱或沉细 安神定悸 骨牡蛎汤合 无力 参附汤
【辨证论治 】
心悸辨证论治简表(2)
证型 症 状 舌 脉 治 法 方 药
振奋心阳 苓桂术甘汤 化气行水 宁心安神
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 舌红,苔黄 作,胸闷烦躁,失眠多 腻,脉弦滑 梦,口干苦,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
【概 述】
临床表现:
1、《素问· 痹论》: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 心 下鼓。” 2 、《素问 · 三部九候论》:“参伍不调者病。” 3、《素问· 平人气象论》:“脉绝不至曰死, 乍疏乍数曰死。”
【概 述】
心血不足证
主证: 心悸气短,头晕目眩
兼证: 失眠健忘,面色无华,
倦怠乏力,纳呆食少
舌脉: 舌淡红,脉细弱
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病机概要:
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 表 方: 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及加减:

【辨证论治 】
阴虚火旺证
主证: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
兼证:
卑 揲
【辨证论治 】
心虚胆怯证
主证: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兼证: 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
舌脉: 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病机概要: 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
神摇不安

法: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加减 代 表 方: 常用药及加减:
【辨证论治 】
兼证: 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舌脉: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