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贴城市与柯林罗简介
读柯林·罗《拼贴城市》

读柯林罗《拼贴城市》
徐艳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08(026)002
【摘要】从拼贴城市的内容谈起,对于拼贴城市理论的局限性和在中国建筑语境里的应用可能性进行了思考.
【总页数】2页(P125-126)
【作者】徐艳
【作者单位】青岛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266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0
【相关文献】
1.寻找一条"共存"之路——简析柯林·罗的《拼贴城市》 [J], 傅韵
2.柯林·罗与"拼贴城市"理论 [J], 王群
3.在拼贴中保护文脉、呈现多样——读《拼贴城市》 [J], 费文明
4.柯林·罗《手法主义与现代建筑》解读——基于艺术史中几何与视觉的文脉 [J], 周祥
5.柯林·罗的思想传记(1938-1978年) [J], 大卫·格雷厄姆·肖恩;江嘉玮;翟宇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文社会设计理论

1958年,雅各布斯为著名的《财富》杂志撰写了一 篇关于城市中心区的文章《市中心为人民而存在》。 该文随即被一部关于城市问题的颇为畅销的集子 《爆炸的大都市》选中,使得她的作品开始引起 《财富》杂志、洛克菲勒基金会以及包括L· 芒福德 在内的众多纽约文化界人士的关注。1959年,当得 知雅各布斯想写一本关于城市设计的书之后,洛克 菲勒基金会立即慷慨解囊,资助她去美国各大城市 旅行并专注于写作。一年多以后《美国大城市的死 与生》这本二十万字的著作问世了。 2006年4月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日,简· 雅各布斯逝世,享年89岁。
柯林· 罗和弗瑞德· 科特
简介:
柯林· 罗 (Colin Rowe), 世界著名建筑和城市历史学 家、批评家和理论家。1920年出生于英国Rotherham, 1999年11月5日卒于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 在1950年后柯林· 罗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精彩的有影响 力的理论文章,对现代建筑和城市的影响。他通过对建筑 历史和实践的分析发掘出“现代”和“传统”之间一些新 的概念关系,特别在古典主义的诠释上以及被称作“白色 建筑”的现代运动中,柯林· 罗提出了很多独特深远的观 点。 柯林· 罗是一名杰出的学者、教师和理论家,他的有 关于城市和建筑的著作深远影响了现代建筑思想。他的最 著名的书籍《拼贴城市》,和Fred Koetter合著,提出了 一种新的分析城市形态的方法,认为不连续的、断裂破碎 的每一次建筑尝试或者城市区段更新改造实际上都自发地 最后形成了有逻辑的组织性。在建筑上他怀念建筑折衷主 义,主张现代建筑应改摒弃那些纯粹的抽象,而应自然地 随历史的演进而自然演化,在自身留下历史的记忆和注脚。
此外,在雅各布斯看来,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 她详细讨论了多样性对于城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以及城市如何保持和发展她的多样性。而在谈论影 响城市多样性和活力的几种诱因时,她从多样性自 我毁灭的可能性入手,讨论城市功能划分所导致的 交界真空地带的衰退,以及政府和私人资金对城市 发展的影响等。 她还提出城市设计必须满足四个基本条件: (1)街区中应混合不同的土地使用性质,并考虑不同 的时间,不同使用要求的共用。 (2)大部分街道要短,街道拐弯抹角的机会要多。 (3)街区中必须混有不同年代,不同条件的建筑,老 房子应占相当比例。 (4)人流往返频繁,密度和拥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基于“触媒”与“织补”理念策略的老城更新与改造

基于“触媒”与“织补”理念策略的老城更新与改造摘要:镇海老城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演进的产物,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更新、改造、发展的新陈代谢过程。
在城市化、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镇海老城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老城的衰退成为众多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
本文以镇海老城为例,探讨了具有历史特色的老城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问题,提出针对特定历史地段的老城,如何进行功能提升和旧城改造,希望对类似城市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工业化,老城更新,镇海老城,对策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江浙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已与城市化互促共进,共同推进城市发展。
城市的蔓延、产业的扩张和结构的不断调整都使城市空间环境出现间断性,对见证城市发展每一次浪潮的老城,冲击最为直接和明显,大量历史建筑被吞噬,既有功能组成改变,空间结构演替,如何进行有效更新以应对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试图以镇海老城为例,通过镇海老城在工业化进程中面临问题的剖析,引入“城市触媒”和“城市织补”的理念,探析老城更新与改造的对策。
1 工业化进程中的镇海老城1.1 镇海老城的工业化历程镇海老城位于宁波中心城东部,处甬江口北岸,东濒舟山,南临北仑港,西靠镇海新城。
老城历史悠久,自其建城以来已有近2000年历史。
工业化以来,老城以用地扩张的形式满足发展的需求,而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也带来了城市空间格局的巨大转变,老城的发展用地不足,大气环境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转型期的老城在享受工业化带来的经济硕果的同时,面临更多工业化发展的共性问题,如功能、空间、环境及人口结构的一系列变革,如何协调发展,维持既有活力,是未来老城发展的重中之重。
1.2 工业化进程中镇海老城的特点由于产业水平的提升,既有产业结构的改变,资源环境的消耗使得老城在城市功能、空间及人口构成等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变化,从而导致老城的发展速度放缓,环境设施老化,城市活力受损。
总规2

填空1..公交线路平均长度:中小城市直径,大城市半径。
2..小型客运站日最高聚集人数400人以下。
二级公路收费,一昼夜交通量为4500~7000辆。
.港口组成:商港、军港、渔港、专用港和综合港。
3..铁路应城市边缘通过,不应包围或分割城市。
铁路火车站与城市中心距离:1)小城市距边缘,大城市距市中心约1~3公里。
2)客运站应方便旅客出行,靠近居住区。
3)工业站或专业站应靠近运输段。
4)编组站应远离城市。
4..绿地是指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
城市的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
5..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方法:劳动平衡法、职工带眷系数法、递推法、线性回归分析、区域分配法(城市化水平法)、环境容量法。
6..1933年斯坦(C Stein)等人的雷德邦(radburn)规划-----“大街坊”(super block)对车行、人行进行严格划分,并进行了系统组织,形成人车完全分离的道路系统。
7..从城市道路交通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索里亚马塔的线性城市—铁路时代的产物;戈涅的工业城市—高度重视城市的道路组织;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汽车时代的作品。
8.从城市土地使用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同心圆理论—由伯吉斯1923年提出;扇形理论—是霍伊斯1939年提出;多核心理论—哈里斯(都是芝加哥学派)9.伦敦的卫星城哈罗新城被誉为第一代新城的代表;10.城市化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11.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1889年《城市建设艺术》,“好似在欧洲的城市规划领域炸开了一颗爆破弹”。
12.城乡规划的工作内容包括: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以及管理。
13.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1.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
2.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
3.从生产型城市空间到生活型城市空间。
4.从分离的物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
(清明上河图—宋商业)。
14.城市发展的阶段与其差异:1.农业社会城市;2工业社会城市;(城市问题,环境污染,能源短缺,交通拥挤,生态平衡)3.后工业社会城市(生态时代)15.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迈进的历史转折点。
《透明性》读书笔记

《透明性》读书笔记专业:学生:指导老师:书籍介绍: 作者: 柯林·罗, 罗伯特·斯拉茨基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 01月作者介绍: 柯林·罗(Colin Rowe), 世界著名建筑和城市历史学家、批评家和理论家。
19出生于英国Rotherham, 1999年11月5日卒于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
她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很多建筑设计师, 其中著名就有她曾经在利物浦教授过学生詹姆斯·斯特林, 在上世纪60到80年代还有很多建筑系学生、教育家和设计师被她思想所感染和启发。
在1950年后柯林·罗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出色有影响力理论文章, 对现代建筑和城市计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她经过对建筑历史和实践分析发掘出“现代”和“传统”之间部分新概念关系, 尤其在古典主义诠释上以及被称作“白色建筑”现代运动中, 柯林·罗提出了很多独特深远见解。
尽管柯林·罗声称自己是20世纪代现代主义运动追随者, 但她却公开宣称基于现代主义思想城市计划是一场失败。
因为她认为现代城市计划所造成城市结构影响了历史城市延续性。
实际上她大多数关键著作和论文更多关注于城市形态, 而不是建筑语言。
在20世纪70年代任教于康奈尔大学期间, 她集中关注于一个全新基于卡米罗·西特著作思想上一个关注城市公共空间城市设计方法。
柯林·罗是一名杰出学者、老师和理论家, 她有相关城市和建筑著作深远影响了现代建筑思想。
她最著名书籍《拼贴城市》(Collage City, 和Fred Koetter 合著), 提出了一个新分析城市形态方法, 认为不连续、断裂破碎每一次建筑尝试或者城市区段更新改造实际上都自发地最终形成了有逻辑组织性。
在建筑上她思念建筑折衷主义, 主张现代建筑应改摒弃那些纯粹抽象, 而应自然地随历史演进而自然演化, 在本身留下历史记忆和注脚。
内容介绍: 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所撰写《透明性》英文版最初发表于1964年(《Perspecta》第8期), 1968年德文译本出版。
《拼贴城市》读书笔记

《拼贴城市》读书报告作者科勒罗威————探寻当代规划文脉的足迹摘要:《拼贴城市》是作者科勒罗威于20世纪后期创作,此书包含的学科领域很广,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学乃至艺术等方面来阐述现代城市场景,以此来谈论现代建筑。
此书是一本针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哲学批判作品,书中详尽的阐述了针对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的城市,想要找回失去了的世界,现代的“乌托邦”还没有诞生,勒柯布西耶的机械主义城市或许只是工业社会的一个缩影,什么样的城市才能顺应时代发展,关键词:城市、文脉、精神、理性1作者简介科勒罗威是一个后现代派的英国建筑师和规划师。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教了四十年书,1995年获得英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女王伊利萨白金奖”,称他为二十世纪后半期最有影响的建筑教师,“现代城市”不倦的批判者之一。
2.内容简介2.1乌托邦消失了吗?当代规划的思想变化在经历时间的洗礼之后,我们是否能寻找到“乌托邦”的影子,尽管从“一种不明的期望目标”转变为“一种清晰的社会变革工具”,但这只是“沉思性的柏拉图式模型让位于一种更具活力的乌托邦指令”。
牛顿力学、笛卡尔主义、黑格尔主义在带给了人们确定性知识的同时,也延续了乌托邦式的向往,从而演化成一种普遍道德和社会公正批判的乌托邦,这就是柯林•罗所批判的“行动乌托邦”——正是以此为源头带来了后叙的现代主义与历史主义、科学集权与民主参与等等之间的种种困境与矛盾。
作者在文中旁征博引,书中涉足的范围很广,从经典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到现代艺术、城市建设史等,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宏大的人文领域场景,因此阅读起来非常困难。
我不知道自己对书里的内容吸取了多少,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各个章节进行一个大概的整理。
2.2畸形的现代建筑作者在第二章里对乌托邦幻灭之后的建筑发展提出质疑。
他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倾向划分为两种,即对城镇景观的崇拜和对科幻世界的崇拜,一个是回头看一个是向前看,一个是感性主导一个是理性主导。
前一个名称源自英国人戈壁卡伦(所著《城镇景观》一书。
寻找一条“共存”之路——简析柯林·罗的《拼贴城市》

战后 。 到 利物 浦 完 成学 业 , 执 教 一年 , 回 并 后 《拼 贴 城 市 》 成 书 决 非 偶 然 , 是 作 者 来 在 伦 敦 沃 堡 学 院 师 从 建 筑 历 史 学 家 鲁 道 夫 . 的 它 在经历了 2 0世 纪 2 0年 代 ~ 0年 代 之 后 诞 生 维 特 考 瓦 。1 5 年 ,前 往 美 国 ,在 耶 鲁 大 学 7 92
傅
中图分类号
韵
T ~6 U 8
F Y n u u
文献标识码 A
文蕈编号 1 0 — 3 X 2 0 )2 0 3 — 2 0 3 7 9 ( 0 7 0— 0 0 0
摘
要
通 过从 《拼 贴城 市》作者 的生
作 为 柯 林 ・ 的晚期 作 品 , 罗 《拼 贴 城 市 》 寻 新 的 出 路 。 值 现 代 主 义 之 后 的 时 期 , 时 建 是 2 世 纪 8 年 代 建 筑 学 和 城 市 研 究 的重 要 理 筑 思 想 变 得 活 跃 而 多 样 :新 现 代 主 义 、 现 0 0 后 论著作 。 面市 以来 , 学 术 界 引 起 了 广 泛 的 争 代 主 义 、 技 派 、 构 主 义 等 , 此 矛 盾 而 在 高 结 彼 论 , 论 是被 归结 为“ 现 代 主 义 ”还是 “ 复杂 的登 上历史 舞 台 。 无 后 , 传
2 世 纪 2 年 代 ~ 0 代 , 市 化 进 程 的 单 与 复 杂 、 恒 与 偶 发 的 共 存 , 人 与 公 用 0 0 3年 城 永 私 加 速 , 市 规 模 的 不 断 扩 大 , 有 以 紧 凑 的 、 的 共 存 , 命 与 传 统 的 共 存 , 顾 与 展 望 的 城 原 革 回 混 合 功 能 的 神 区 形 式 所 主 导 开 发 的 城 市 已经 结 合 。 ”④
建筑理论

理论家1 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1.古罗马御用建筑师.总结了当时的建筑经验后写成《建筑十书》是世界上遗留至今的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著作。
他最早提出了建筑的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并且首次谈到了把人体的自然比例应用到建筑的丈量上,并总结出了人体结构的比例规律,为柱式奠定比例范式。
2.城市规划方面,制定了理想城市规划,是环形+放射性城市形态的先驱。
2 阿尔伯蒂 (L.B. Leon Battista Alberti)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
他的名著《论建筑》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部完整的建筑理论著作,也是对当时流行的古典建筑的比例、柱式以及城市规划理论和经验的总结。
另有《建筑十卷》。
有代表性的是圣玛利亚小教堂正立面(1456~1470)和曼图亚的圣安德烈教堂(1472~1494)等.3 帕拉弟奥(Andrea Palladio)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建筑理论家。
著有《建筑四书》,系统地总结了古典建筑的经验和他本人的观点。
被认为是手法主义建筑师,创造了帕拉第奥母题沿用至今。
建筑作品有意大利维琴察巴西利卡,圆厅别墅等。
4皮拉内西(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1.18世纪启蒙时期意大利画家、建筑师,历史主义的伟大先驱。
2.在建筑理论史中,皮拉内西(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以罗马的版画和“监狱”系列而闻名。
强烈的光影和空间对比以及对细节的准确描绘是他作品的特点。
他的理论对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有深远的影响;3.著作有《关于宏伟壮丽与罗马建筑》《观察建筑》《壁炉的各种装饰方法》,5列杜(Ledoux)1.18世纪启蒙时期法国建筑师,类型学先驱。
法国新古典主义建筑倡导者之一。
2.独到之处是他从社会秩序的角度重新揭示了建筑规则,并在晚年提出了建筑学中“均等”的概念。
3.著作有《作为艺术、习惯与成规的建筑》,代表作品有军人咖啡馆、铁环制造者之家、麦田守望者住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推一下<拼贴城市>这本书,这是本很有趣的书.还是一本很琐碎,很无味,很无谓,很无畏的书.说它琐碎,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不管主题是拼贴,连写书的手法也很有可能是的,因为我还没看完,估计也看不完,也不想看完...说它无味,其实一本有趣的书也可以是无味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么矛盾的,对吧?很无谓的话,就象有点无厘头,本来拼贴这个手法就很无厘头了嘛很无畏,是因为它把自己拔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俯视众生的无畏嘲讽着,很过瘾这本书就象一个剧场,很多有名的人都来客串,有哲人,有宗教界人士,有建筑大师...他们都是跑龙套的,作者以他的孤傲清高一一审视了他们,然后回避了他们,我的态度是,我并不想说你们,一杯清茶也欠奉,我想说的东西是啥?连我也不知道,你们怎么会知道?拼贴是一种态度,是被抢劫...或者说被强奸后的一种自我愉悦,在藐视一切中的自娱自乐,在所谓思考或实践无济于事后对真实的怀疑,既而带有自嘲的嘲讽...规则不规则有什么关系?我不管,我在信手拈来的拼贴中,就达到了快乐冥冥中掌握规则的人其实并不可怕,那些被几句话撩拨起来的广大群众才是中间力量.几句话就够了,越简单越有人信,理想只需要三个字,乌托邦.或许,那些被革命的火燃烧着的人才不可怕,自以为掌握了真理的自恋的人才真的可怕,可这世上有谁不自恋?一旦失去了原本的状态,就会执着于对更美好未来的追求而不自醒.所以,所有人都是可怕的. 不说了,我继续看书...《拼贴城市》是一部对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理论进行哲学式批判的著作。
在书中所及的时代,工业化国家正在经历着“现代城市”的煎熬,城市规划师和设计师试图找回失去了的世界。
《拼贴城市》引入“拼贴城市”(Collage City)这样一种城市设计方法,试图把割断的历史重新连接起来。
谁说我们已经建成了“现代城市”?按照作者的观点,“现代城市”还没有诞生。
尽管它有美好的愿景,但是,现代城市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乌托邦,或者干脆说,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只是一个“流产儿”。
“让骆驼穿过针眼比把富人送到天堂还要容易一些”。
但是,柯布西埃的现代主义却选择了后者,他们也因此在20世纪受到了无尽的批判。
但在作者看来,现代城市无非是福音书中的“好消息”——当它头上的光环散尽,我们很难看到它是技术革命或它所宣称的那些原则的产物,只不过标志着一个他们认为较好的、合理的但却是割断历史联系的社会,展示了贫穷使徒时代的道德。
事实上,城市规划从来就不是在一张白纸上进行的,而是在历史的记忆和渐进的城市积淀中所产生出来的城市背景上进行。
所以,我们的城市是不同时代的、地方的、功能的、生物的东西叠加起来的。
如果我们的建筑师和规划师是在已有城市结构背景下做设计,那么,作者认为,我们都是在“拼贴”城市,如同电影中的蒙太奇。
当然,“拼贴”是一种城市设计方法,它寻求把过去与未来统一在现时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讲,《拼贴城市》成为后现代派城市设计的重要理论著作。
乌托邦真的衰落和消亡了吗?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作者把历史上有关城市的乌托邦分为两种:一种是经典的乌托邦;另一种是主张普遍道德和社会公正的批判的乌托邦,也叫行动的乌托邦。
经典的乌托邦起始于柏拉图而衰落在中世纪,在文艺复兴时期演变成为形体上可见的“理想城市”。
这两种乌托邦加上“理想城市”,使塞利奥(Serlio)用“喜剧场景”替换了“悲剧场景”。
但是,直到今天,它的核心成分仍然没有展开。
主张普遍道德和社会公正的批判的乌托邦是以牛顿的合理主义为基础的,兴起于启蒙时代后期。
这种乌托邦认为,牛顿的科学可以把思维中的“理想城市”变成现实。
但是,牛顿的理论仅仅是关于自然的,因此,我们必须把人孤立出来,还原为一个“自然的人”。
这种把人与其社会和文化分开的想法经过了圣西门(Saint-Simon)、孔德(Auguste Comte)、傅立叶(Charles Fourier)、伯克(Burke)、德拉克洛瓦(Delacroix)、伊利亚(Sant’Elia)等几代人的论证,最终在伊利亚—基亚托尼(Mario Chiattone)的城市中被扬弃了,他们重新把人和他们的社会文化统一起来。
这样,作者并不认为乌托邦真的衰落和消亡了,“现代城市”仍然在实现着普遍道德和社会公正批判的乌托邦的理想。
“现代城市”在技术上是进步了,但是在整体上是一个退步。
作者提醒读者,乌托邦没有因为现代主义的出现而断了香火,与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同时存在的还有“城镇景观”(Townscape)和“科学幻想”两个方向。
在“城镇景观”这一支上,英国村庄、意大利山城和北非要塞都成了发展现代城市的模式,如奥尚方(Ozenfant)、西蒂(Camillo Sitte)、卡伦(Gordon Cullen)、雅各布(Jane Jacobs)、林奇(Kevin Lynch)的工作,其经典案例有“拉斯维加斯”和“迪斯尼世界”。
在“科学幻想”这一支上,尽管建筑是现代的,却遵循着传统的风格,由古代城市模式来支撑,它的尺度是大都市的,反映了现代交通的需要,在设计上使用了计算机技术。
当然,它也面临批判,因为它忽略了城市结构,割断了社会的连续性,使用了抽象的符号来表达其乌托邦的思想,假定现在的城市没有存在的可能。
它的经典案例有,Archigram的“插进去的城市”,Term X的一系列工作。
作者在这一章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三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应该为了未来而不是为了过去而怀旧?我们思维中的城市模式真的不允许我们诏示它的心理渊源吗?这个理想的城市真的不能同时既是预言又是记忆吗?在第三章中,作者认为,现代建筑涌进现存的城市导致了这些城市的蒸发,即只有建筑而没有城市。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不会因为设计的单体而破坏了城市结构呢?他们建议,首先找到与周围建筑相适应的比例,确定合理的材料,同时消除与周边建筑的明显差异,以保证空间的连续性,然后确定什么是空间发展的倾向。
如果空间是如此重要,那么,无限的自然空间一定比任何抽向的和结构的空间要重要的多。
最后,作者认为,时间比空间更重要,要保持时间太困难了,我们的城市会失去它的特征,而变成“普遍的社会”。
冲突的城市和‘什么都可以’的政治学”主张了一种当时流行的科学思维模式,即只要能够解决问题,什么都可以使用。
如果我们承认逻辑思维与类比思维是相等的话,直觉与科学并存对未来也许是有用的。
事实上,作者真正希望表达的是,在设计城市时,新的和旧的、现代的和传统的、地方的和世界的、私人的和公众的总会发生冲突,我们应当使我们对城市的思维具有包容精神,为什么不允许对话,为什么不允许实践呢?如同K·波普讲的那样,为什么不允许这个游戏继续下去,为什么不去试试?作者以罗马城市建筑中的冲突来证明,拼贴而形成冲突并非不可行。
罗马城中有许多看似不相容的东西,但是,它们在帝国城市结构中拼贴在一起,形成了远比巴洛克式城市要多的冲突。
罗马就是一个拼贴起来的城市。
为了解释“拼贴”的设计方法,他们以毕加索的“牛头自行车把”为例:记住原先的功能和价值,改变结构,试图混合,拓展和回收原有的意义,放弃原先整体的功能,记忆,预期,记忆与智慧相结合。
面对“牛头自行车把”,我们无法回答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是过去的,什么是现在的。
按照这种毕加索式的拼贴方式,我们也可以在思维中形成“城市”。
当我们拼贴起一个城市,我们无法恰当地回答在我们的城市里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是过去的,什么是现在的,所以,最好用拼贴来解释我们的问题。
拼贴、建筑师的意识,作为技术的拼贴,作为思维状态的拼贴,都是一种中断的或间歇的方式,它不过是“什么都可以”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当我们思考一个拼贴的城市,我们从美学的思维转到了形而上学思维,这样,看上去真实的,其实是假的,而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思议的,却是真的,因为,拼贴的城市有很少的复制成份。
作者认为,把对象从它原先依存的结构中抽取出来的拼贴方式,是现在处理乌托邦和传统问题的唯一办法,不仅仅是建筑、城市设计,社会问题也可以通过“社会拼贴”的方式来解决,只是它与品味和习惯相关。
“拼贴的城市”肯定比“现代城市”更具有包容性,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它可以无选择地包容一切。
拼贴城市理想的“开放城市”与K·波普理想的“开放社会”一样,都是想象的,因为,科学已经把历史论和心理学放逐得太久远了。
尽管现实的城市有不胜枚举的弊端,但是,人们还是宁愿选择它,而不去选择抽象的完美无缺,因为抽象的完美无缺无法商品化。
拼贴城市设计方法的核心是和谐。
按照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思的说法,和谐存在于结构和事件之间,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以及内部和外部之间。
所以,拿什么来拼贴城市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受到整个城市结构的控制。
这样,作者又回到了第一章的论点,乌托邦真的衰落和消亡了吗?在他们看来,乌托邦没有衰落和消亡,因为乌托邦是集中和保护观念的“曼陀罗”,同样,传统不能离开乌托邦。
拼贴是一种“取其精华”的方法,它使用这些“精华”,同时又怀疑它;它也是一种战略,它把乌托邦变成了可以想象的,它允许我们接受乌托邦中的一些成份而不必接受乌托邦的整体;它通过乌托邦中那些不变的和永恒的幻想,来推进变化、发展、行动和历史。
《拼贴城市》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自然的人”不同于“社会的人”的地方恰恰在于“自然的人”。
更确切地讲,猩猩与它千年前的祖辈没有两样,每个生命从头开始,每天对于它总是新的,因为它没有足够的记忆;而社会的人可以用他的记忆、建筑、文字等等回到过去;人是历史的,而不是“自然的”。
人类的历史不同于“自然的历史”,因为,人类的历史不会回到它的开端。
我们也不可能把人还原成一个“自然的人”,让他仅仅服从牛顿力学。
如果我们割断历史,就等于把人降低到动物。
“不要割断历史”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也是我们做城市规划与设计时要遵循的原则。
柯林·罗 (Colin Rowe), 世界著名建筑和城市历史学家、批评家和理论家。
1920年出生于英国Rotherham,1999年11月5日卒于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
在1950年后柯林·罗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精彩的有影响力的理论文章,对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对建筑历史和实践的分析发掘出“现代”和“传统”之间一些新的概念关系,特别在古典主义的诠释上以及被称作“白色建筑”的现代运动中,柯林·罗提出了很多独特深远的观点。
尽管柯林·罗声称自己是20世纪20年代现代主义运动的追随者,但他却公开宣称基于现代主义思想的城市规划是一场失败。
因为他认为现代城市规划所造成的城市解构影响了历史城市的延续性。
事实上他的大多数重要著作和论文更多关注于城市形态,而不是建筑语言。
在20世纪70年代任教于康奈尔大学期间,他集中关注于一种全新的基于卡米罗·西特的著作思想上的一种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城市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