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物质的发现史

合集下载

反物质是一种假想的物质形式

反物质是一种假想的物质形式

反物质是一种假想的物质形式,在粒子物理学里,反物质是反粒子概念的延伸,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

物质与反物质的结合,会如同粒子与反粒子结合一般,导致两者湮灭并释放出高能光子或伽玛射线。

1932年由美国物理学家卡尔·安德森在实验中证实了正电子的存在。

随后又发现了负质子和自旋方向相反的反中子。

2010年11月17日,欧洲研究人员在科学史上首次成功“抓住”微量反物质。

2011年5月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美国科学家合作发现迄今最重反物质粒子——反氦4。

2011年6月5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宣布已成功抓取反氢原子超过16分钟。

在多数理论家看来,宇宙中正反物质的大尺度分离是不可能发生的。

因此,三千万光年的范围内没有反物质天体,已说明宇宙中大块的反物质是不存在的。

但是理论家也相信,极早期宇宙中正反物质应当等量。

这样,需要做的事是寻找物理机理,来说明宇宙如何才能从正反物质等量的状态过渡到正物质为主的状态。

这里,理论家也遇到了非常尖锐的困难。

按照大爆炸理论,甚早期宇宙介质的温度非常高。

粒子间的热碰撞会成对地产生任何基本粒子。

当粒子的成对湮灭与成对产生达到统计平衡,宇宙介质就是一切基本粒子构成的混合气体,且任一种稳定或不稳定的粒子都有接近相等的数密度。

至于重子和反重子的数目是否严格相等,这不是由物理规律决定,而是由初条件决定的。

在理论家看来,在最初的宇宙中正反粒子应当等量才自然。

但是易于看出,若这想法是对的,重子的守恒性立即会给出与事实明显不符的推论。

当宇宙的膨胀使气体温度降至10 ^13 K以下,由于粒子的热动能已不够,热碰撞成对产生重子已不可能。

于是湮灭过程将使正反重子的数目同时迅速下降。

最终,宇宙中将既没有重子,也没有反重子。

这显然不是真实宇宙的情景。

事实上,今天宇宙中光子的数目最多.重子的数目是它的十万万分之一左右,反重子的数目很可能还要低许多量级。

如果重子数B的守恒性是严格的物理规律,要宇宙从正反重子等量的状态演化成今天这样的状态是不可能的。

粒子物理学中的反物质研究毕业论文

粒子物理学中的反物质研究毕业论文

粒子物理学中的反物质研究毕业论文在粒子物理学领域,研究反物质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本文将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对反物质在未来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一、引言粒子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组成以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涉及到了我们对宇宙起源和结构的理解。

而反物质则是作为物质存在的镜像存在,具有与普通物质相同但电荷相反的性质。

二、反物质的历史和发现反物质最早由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在1928年的理论预测中提出。

他认为每种粒子都有一个对应的反粒子。

而第一个反粒子——反电子(即正电子)则由卡尔·安德森在1932年的实验中被发现。

三、反物质的性质和特点反物质与普通物质在质量、自旋等方面具有相同的性质。

然而,它们在电荷、荷质比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在反物质中,粒子和反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普通物质中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类似,但是电荷的相反性会导致反物质在与普通物质相接触时发生反应。

四、反物质的产生和探测方法反物质的产生可以通过粒子对撞实验或核反应来实现。

在这些实验中,高能量的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反物质。

在实验室中,可以利用探测器等设备对反物质进行探测和鉴别。

五、反物质在宇宙中的存在宇宙中存在大量的反物质,但与普通物质相比,其数量极为稀少。

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宇宙中反物质的分布和起源。

他们通过观测宇宙射线或太阳风等现象来寻找宇宙中的反物质。

六、反物质的应用前景反物质在能源、医学、储存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例如,反物质与普通物质的湮灭反应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因此可以用来作为未来的能源供应方式。

此外,反物质在医学上的应用也有很大的潜力,比如用于放射治疗。

七、当前研究中的挑战和困难尽管反物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研究中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

其中之一是反物质的产生和储存,由于反物质的稳定性较差,如何有效地产生和储存反物质仍然是一个难点。

此外,由于反物质与普通物质的湮灭反应会释放出高能射线,如何安全地处理这些辐射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反物质:世界的终极镜像

反物质:世界的终极镜像

四、破缺的镜像
1. θ—г疑难
介子 衰变 正介子 中性介子(偶宇称)
介子 衰变 2正介子 中性介子(奇宇称)
(θ介子和г介子具有相同的质量和寿命,
属于同种介子。)
李政道、杨振宁: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家)
四、破缺的镜像
2.吴健雄的钴-60实验 实验结果:
这两套装置得到的末态电子分布图案都并不
是互为镜像的。
宇称守恒条件:
必须左右对称,左右手螺旋两种机会相等。 实验结论:宇称不守恒。
四、破缺的镜像
物质世界的破缺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那么反物质的世界在哪里?
观点一:
原本宇宙的物质数量比反物质的数量多一点,物质与反物质相撞湮灭后只 剩下物质,如此我们便没有看到反物质。 观点二: 反物质世界始终存在,只是离我们的物质世界太远而没有办法看到。
1997年,美国天文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有一个高达 2940光年的“反物质喷 泉”。
1998年,丁肇中发起的寻找宇宙反物质事件,使得这一领域一度成为全球科学
家最为关注的焦点。
三、反粒子的寻找与制造
2001年,沈文庆院士牵头组织中国其他四家单位正式加入RHIC- STAR ,并开 始了基于多气隙电阻板室技术飞行时间探测器(TOF)的研制。 2009年,STAR-中国组完成飞行时间探测器模块,并安装在STAR探测器上。 2010年,上海应用物理所等STAR合作单位发现首个反物质超核——反超氚核。 2011年,RHIC-STAR国际合作组探测到氦核的反物质粒子——反氦4核。
14 6
C N e
14 7 0 1
三、反粒子的寻找与制造
反粒子又该如何获得,它们之间又是怎样转化的呢?

人类首次捕捉反物质 微量破坏力超过氢弹

人类首次捕捉反物质 微量破坏力超过氢弹

人类首次捕捉反物质微量破坏力超过氢弹(组图)一丁点就能摧毁一个星球超级威力不到500克的破坏力超世界上最大氢弹超级动力仅需要几十毫克就能把人类送上火星超级能量一小“滴”便可维持纽约全天全城能量看电影,学反物质《星际迷航》在《星际迷航》系列电视和电影中,反物质反应堆驱动“企业”号进行太空之旅。

虽然这次实验不可能令科学家研制出曲速引擎飞行器(WarpEngine)、反物质驱动装置,或是找到比《星际迷航》光速旅行更快的旅行方式,但却有可能揭开宇宙起源之谜。

《天使与魔鬼》《达芬奇密码》姊妹篇《天使与魔鬼》电影中,藏匿在罗马的反物质炸弹成为电影的主线。

不过,制造和保存微量反物质是一件非常困难和耗资巨大的事情,用于制造超级武器的前景更是距离现实非常遥远。

在美国科幻片《星际迷航》里,宇航员把反物质用作星际飞船燃料。

而在美国作家丹·布朗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的姊妹篇《天使与魔鬼》中,0.25克反物质炸弹就足以将梵蒂冈从地球上抹去。

反物质,正常物质的反状态,极不稳定而几乎不存在于自然界。

研究人员8年前在实验室里制成反物质,但这些反物质一接触容器壁便瞬息湮灭。

抓不住,便无从加以深入研究。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7日发布报告,欧洲研究人员在科学史上首次成功“抓住”微量反物质。

绝对零度“抓住”反物质研究人员2002年在真空环境里造出反氢原子,但造出后不到片刻便已湮灭。

如今,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研究员首次成功“抓住”这种反物质。

鉴于反物质接触容器壁后便即消失,研究人员利用特殊磁场对反物质加以捕获。

丹麦奥胡斯大学教授杰夫·杭斯特告诉BBC记者,反氢原子具有“少许磁性”,“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罗盘指针,能够利用磁场探知它们的存在。

我们制成一只强有力的"磁瓶",在里面造出反物质”。

另外,反氢原子运动速度不能太快,否则便难以捕获。

杭斯特所在研究团队花费5年时间,设法让反氢原子温度降至0.5开氏度,相当于零下272.65摄氏度、即接近绝对零度,使反氢原子处于低能量状态。

赵忠尧事件心得

赵忠尧事件心得

赵忠尧事件心得
在赵忠尧事件中让我深刻感受到在中国物理学史上,他是一座丰碑!在世界物理学史上,他也是一颗明星!
他就是赵忠尧,他是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之一,是中国原子能之父、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反物质的物理学家!因为诺奖评委会的失误,他曾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也许有细心的人会发现,赵忠尧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两弹一星”的功勋名单当中。

按理说他的成就,已足以进入这份功勋名单。

既然如此,这又是为什么呢?如果非要找原因,那也只能说这是时代的原因。

尽管没有这些名誉,没有这些头衔,但是赵忠尧却在很多科学家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虽然两弹一星上没有他的名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中国第一枚氢弹爆炸、有一半的技术力量来自赵忠尧和他的学生们!。

雷暴闪电中发现反物质

雷暴闪电中发现反物质

生这 种 现象 科 学家 们 曾试 图通 过 模 型来 分 析 和模 拟 磁 场 为 什 么 会 发 生
翻 转 以及 如何 翻 转 .但 是 到 目前 为
止 . 马第 高 能 太 阳光谱 成 像 探 测 器 拉 共 探 测 到 大 约 8 0次 地 球 伽 玛 射 线 0
闪 电
电 子 的 发 现 正 是 反 物质 存 在 的 重 要
红 柿 和黄 瓜 . 果 使 它 们 的成 熟 结
育 的旺 盛 期 . 期 给农 作 物 喷 洒 定
定 量 的二 氧 化 碳 . 果 使 大 豆 的 结
复 杂 的生 物 化学 变 化 的缘 故

苎 竺 ! 竺
— 5 一 7
在 最 近 的两 次 雷 暴 天气 中 . 米 费 望 远 镜 探 测 到 一 种 带 有 特 别 能 量 的 伽玛射线 . 而这 种 能 量 只 能 由 过量 正 电子 在 能量 衰 减 过程 中产 生 。 量 正 过
初 . 国宇航 局 康 普 顿 伽 玛射 线 天 文 美
台首 次发 现 伽玛 射 线 闪 电 到 目前 为
整 研究发现. 瓣 不同的
光 谱 对 农 作 物 生 长 也 有 不 同 的
化 碳 气 体 能 给 农 作 物 增 加 碳 素
营 养 美 国科 学 家在 作 物生 长 发
的神 奇 作 用 是 因 为 这 些 物 理 能
量 在 农 作 物 体 内 引 起 了 一 系 列
作 用 . 学 家 用 红 光 定 期 照 射 西 科
20 0 8年 6月 升 空 后 的 l 4个 月 中 . 共
中 . 有 的是 发 生 于 雷雨 刚 刚 结 束之 还
时 “ 球 闪电 定位 网络 ” 这 些 闪 电 全 对

反物质的发现史

反物质的发现史

反物质的发现史作为物理学的一种概念和一种思想,反物质早在1898年就曾被英国科学家舒斯特(1851~1934)大胆地作过预言,他认为既然物质是由带正、负两类电荷组成的,那么物质也应该有正反两种.他甚至预言,在宇宙空间可能存在着反物质组成的恒星和星云.然而舒斯特的预言没有科学论证,仅是一种臆测.后来狄拉克对反物质的预言作出了严格的理论论证.1928年元月,狄拉克用四行四列矩阵代替泡利的二行二列的δ矩阵后,成功地把非相对论性的薛定谔方程推广于相对论情况,得到了著名的狄拉克方程.这一方程立即带来了四项伟大的成就:①电子的自旋是狄拉克方程的自然推论,而不像薛定谔方程需要人为的加上去;②电子的磁矩值可以直接从方程得到;③应用到氢原子时方程能够自动得到氢光谱精细结构的索末菲公式;④可以计算出光和相对论性电子的相互作用.这四项成就表明,狄拉克方程将量子力学中原来各自独立的主要实验事实,统一到一个具有相对论性不变的框架里.但是,在取得这些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个严重的困难,这就是负能态之谜.由狄拉克方程可以得出,电子应当有四个内部状态,于是其能级应该是非相对论性解的四倍.薛定谔方程引入自旋后,能级值变成二倍,但这是人为引入的,显得十分不自然.狄拉克方程改变了这种不自然的状况,自旋是方程的一个自然推论.但是,还有两个状态意味着什么呢?经过苦苦思索后,狄拉克认为这种状态数加倍的原因是因为存在负能量.负能量概念的产生,在物理学思想史上是一件非常有趣而又令人深思的事件.根据相对论中能量与动量之间的联系式E2=c2p2+m2c2,可以得到 E=±.在经典物理学中,负值肯定会被认为是增根而舍去.最开始,狄拉克也认为E的负值应该排除,但是,后来他有新的看法,他认为在量子力学中不能将负值作为增根删去,相应于负的能量值的解应当具有物理意义.这样,每一个自旋方向都有E的两种解,粒子总共就有2×2=4个内部状态.可是,说电子具有负能状态,这不仅过分离奇而且会引出很多佯谬.首先,由于负能级没有下限存在,原子结构的稳定性成了问题.因为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力学量可以从一个值不经中间值而跳到另一值,这样,一个处于正能态的粒子就可以无限制地向更低能级跳跃,好像在无底的深渊里不断往下落,原子就不可能稳定.这显然与事实不相符.其次,有了负能态的电子,其行为将无法解释.对一般电子,当它与其他粒子相碰损失能量后,它可以跃迁到负能级并不断加速,直到它的速度等于光速,这与相对论又发生了冲突.这些佯谬引起了严重困难,到1929年12月,经过一年多的艰难探索,狄拉克提出了一种新的真空理论,即所谓“空穴理论”来防止电子的灾难性加速.在狄拉克提出新理论之前,真空被视为极其简单的基态,是纯粹的一无所有的虚空,具有高度的对称性,即使是非相对论量子力学,也是这样看待真空的.但按狄拉克的理论,真空并非纯粹的“虚无”,而是所有电子负能态的“空穴”都被电子填满,形成一种所谓“负能态的电子海洋”,与此同时,正能态的能级都是空着的.这也就是说真空是负能态填满而正能态真空的状态,是能量最低状态.为什么这种真空理论能解决电子的灾难性加速呢?由泡利不相容原理可知,每一确定的电子状态只能容纳一个电子,那么,负能态的空穴既然已被电子填满,那么正能态电子理所当然就不能再往负能区域跃迁,这就保住了原子的稳定性.在负能态的海洋中,如果有一个电子受到激发而跃迁到正能级,这一过程可以看成是正能态电子从正能级跃迁到负能级的反过程,因而负能级电子从“真空”跃迁到正能级后在负能级留下的空穴,就相当于一个具有正能量的电子,这个空穴就是反物质概念的原型.虽然狄拉克用纯数学的方法对电子自旋和磁矩的解释非常成功,同时也用数学方法推出了新的粒子,但绝大多数著名物理学家都对狄拉克的理论持怀疑态度.1931年5月,狄拉克虽然接受了许多批评,但硬着头皮说:“如果存在一个空穴的话,它将是一种实验物理尚不知道的新粒子,它具有与电子相同的质量和相反的电荷”.狄拉克最初将这个预言中的新粒子叫“反电子”,后来安德逊称它为“正电子”.1932年8月,美国物理学家安德逊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正电子,9月他在《科学》杂志上公布了这一发现.这一发现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他证实了狄拉克的真空理论和反物质的概念,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至此又完成了一次大的飞跃.正电子发现后,科学家们又发现了质子的反粒子——反质子,接着人们又先后发现了中子、介子、超子等其他粒子的反粒子.由此可见,研究对象进入核内层次,从而使得直观性几乎彻底丧失,数学抽象就作用越来越重要了.。

反物质的研究和应用

反物质的研究和应用

反物质的研究和应用反物质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正常物质的镜像,与正常物质结构相同,但电荷相反。

反物质具有高能、高密度、强辐射等特性,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反物质的概念、研究历程、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反物质的概念反物质最早的概念是由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于1928年提出的。

他根据研究发现,不同宇称的粒子具有相同的标准模型,即它们有相同的质量、自旋与荷。

但是,它们有两种电荷状态,其中一种负电荷符号与电子相同,被称为反质子;另一种正电荷符号与质子相同,被称为反质子。

同样的,宇称相反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标准模型,由此引申出了反物质的概念。

二、反物质的研究历程反物质的研究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那个时候,美国物理学家卡尔·安德森首次发现了正负电子对(又称为带电粒子对)。

此后,物理学家们在加速器中制造带电粒子对,加以探测和研究。

1965年,英国著名科学家朗道发表了反物质分离的理论,他认为只要利用高能粒子加速器,就可以分离出反物质。

直到1995年,欧洲核子中心(CERN)的人们首次成功地分离出反氢原子核,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制造的反物质。

三、反物质的应用现状虽然反物质的研究历程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但是目前还没有发现反物质的实际应用。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反物质的生产非常困难,需要大量的能源和投入;另一方面是反物质的制备和贮存技术还不够成熟。

然而,反物质对于科技和能源的研究具有巨大的潜力,它可以用于医疗、能源和航天等领域。

医疗方面:反物质可以被用作医用放射性同位素,成为成像药物和治疗癌症的一种方式。

相比正常物质,反物质的辐射能量更高,可以更好地破坏肿瘤细胞,为癌症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能源方面:反物质是一种更加高效的能源形态,它可以在反物质与物质彼此撞击时产生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释放是化学能量的数十亿倍。

但是,反物质的制备和储存是目前的瓶颈。

航天方面:反物质推进技术可以用于推进宇航器,提高宇航器的速度和距离,更快地到达目的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物质的发现史
作为物理学的一种概念和一种思想,反物质早在1898年就曾被英国科学家舒斯特(1851~1934)大胆地作过预言,他认为既然物质是由带正、负两类电荷组成的,那么物质也应该有正反两种.他甚至预言,在宇宙空间可能存在着反物质组成的恒星和星云.然而舒斯特的预言没有科学论证,仅是一种臆测.后来狄拉克对反物质的预言作出了严格的理论论证.
1928年元月,狄拉克用四行四列矩阵代替泡利的二行二列的δ矩阵后,成功地把非相对论性的薛定谔方程推广于相对论情况,得到了著名的狄拉克方程.这一方程立即带来了四项伟大的成就:①电子的自旋是狄拉克方程的自然推论,而不像薛定谔方程需要人为的加上去;②电子的磁矩值可以直接从方程得到;
③应用到氢原子时方程能够自动得到氢光谱精细结构的索末菲公式;④可以计算出光和相对论性电子的相互作用.这四项成就表明,狄拉克方程将量子力学中原来各自独立的主要实验事实,统一到一个具有相对论性不变的框架里.
但是,在取得这些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个严重的困难,这就是负能态之谜.由狄拉克方程可以得出,电子应当有四个内部状态,于是其能级应该是非相对论性解的四倍.薛定谔方程引入自旋后,能级值变成二倍,但这是人为引入的,显得十分不自然.狄拉克方程改变了这种不自然的状况,自旋是方程的一个自然推论.但是,还有两个状态意味着什么呢?经过苦苦思索后,狄拉克认为这种状态数加倍的原因是因为存在负能量.负能量概念的产生,在物理学思想史上是一件非常有趣而又令人深思的事件.根据相对论中能量与动量之间的联系式
E2=c2p2+m2c2,
可以得到E=±.
在经典物理学中,负值肯定会被认为是增根而舍去.最开始,狄拉克也认为E的负值应该排除,但是,后来他有新的看法,他认为在量子力学中不能将负值作为增根删去,相应于负的能量值的解应当具有物理意义.这样,每一个自旋方向都有E的两种解,粒子总共就有2×2=4个内部状态.可是,说电子具有负能状态,这不仅过分离奇而且会引出很多佯谬.
首先,由于负能级没有下限存在,原子结构的稳定性成了问题.因为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力学量可以从一个值不经中间值而跳到另一值,这样,一个处于正能态的粒子就可以无限制地向更低能级跳跃,好像在无底的深渊里不断往下落,原子就不可能稳定.这显然与事实不相符.其次,有了负能态的电子,其行为将无法解释.对一般电子,当它与其他粒子相碰损失能量后,它可以跃迁到负能级并不断加速,直到它的速度等于光速,这与相对论又发生了冲突.
这些佯谬引起了严重困难,到1929年12月,经过一年多的艰难探索,狄拉克提出了一种新的真空理论,即所谓“空穴理论”来防止电子的灾难性加速.在狄拉克提出新理论之前,真空被视为极其简单的基态,是纯粹的一无所有的虚空,具有高度的对称性,即使是非相对论量子力学,也是这样看待真空的.但按狄拉克的理论,真空并非纯粹的“虚无”,而是所有电子负能态的“空穴”都被电子填满,形成一种所谓“负能态的电子海洋”,与此同时,正能态的能级都是空着的.这也就是说真空是负能态填满而正能态真空的状态,是能量最低状态.
为什么这种真空理论能解决电子的灾难性加速呢?由泡利不相容原理可知,每一确定的电子状态只能容纳一个电子,那么,负能态的空穴既然已被电子填满,那么正能态电子理所当然就不能再往负能区域跃迁,这就保住了原子的稳定性.在负能态的海洋中,如果有一个电子受到激发而跃迁到正能级,这一过程可以看成是正能态电子从正能级跃迁到负能级的反过程,因而负能级电子从“真空”跃迁到正能级后在负能级留下的空穴,就相当于一个具有正能量的电子,这个空穴就是反物质概念的原型.虽然狄拉克用纯数学的方法对电子自旋和磁矩的解释非常成功,同时也用数学方法推出了新的粒子,但绝大多数著名物理学家都对狄拉克的理论持怀疑态度.
1931年5月,狄拉克虽然接受了许多批评,但硬着头皮说:“如果存在一个空穴的话,它将是一种
实验物理尚不知道的新粒子,它具有与电子相同的质量和相反的电荷”.狄拉克最初将这个预言中的新粒子叫“反电子”,后来安德逊称它为“正电子”.
1932年8月,美国物理学家安德逊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正电子,9月他在《科学》杂志上公布了这一发现.这一发现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他证实了狄拉克的真空理论和反物质的概念,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至此又完成了一次大的飞跃.
正电子发现后,科学家们又发现了质子的反粒子——反质子,接着人们又先后发现了中子、介子、超子等其他粒子的反粒子.由此可见,研究对象进入核内层次,从而使得直观性几乎彻底丧失,数学抽象就作用越来越重要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