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物质发动机即将实现
纳粹飞碟,无烟无焰发动机,工作原理

纳粹飞碟,无烟无焰发动机,工作原理
纳粹飞碟,无烟无焰发动机,工作原理:纳粹飞碟是指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的一种传说中的飞行器,被认为采用了先进的无烟无焰发动机。
据传说,纳粹飞碟采用了一种称为“空气离子化”的技术,将空气分子电离并加速,产生巨大的推力,从而实现飞行。
这种技术被认为是一种高度机密,没有公开的科学证明。
然而,现代科学认为,无烟无焰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很可能是采用了一种称为“电离引擎”的技术。
这种引擎利用电场将气体电离并加速,产生推力,从而实现飞行。
这种技术在实验室中已经被证明可行,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诸多技术难题和限制。
因此,纳粹飞碟是否真的存在,以及其采用的发动机技术是否真实,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氢氧末级动力系统

氢氧末级动力系统是一种使用氢气和氧气作为推进剂的火箭发动机系统。
在火箭发动机中,推进剂通过燃烧产生高速气体,通过喷嘴膨胀加速,从而产生推力。
氢氧末级动力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 高比冲:氢气和氧气在燃烧后产生的气体质量非常小,因此可以获得较高的比冲,从而提高火箭的推进效率。
2. 高效燃烧:氢气和氧气燃烧产生的热能非常高,可以达到约285,0000摄氏度的高温。
因此,在火箭发动机中可以实现高效燃烧,提高推进剂的利用效率。
3. 无毒推进剂:氢气和氧气都是无毒的,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和人员的影响较小。
同时,它们的储存和运输也相对比较安全。
4. 高可靠性:氢氧末级动力系统通常采用闭环控制系统,可以对推进剂的流量、压力等进行精确控制,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5. 环保友好:氢气和氧气作为推进剂不会产生有害气体或固体废弃物,因此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总之,氢氧末级动力系统是一种高效、环保、可靠的火箭发动机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重大突破:人类首次捕捉反物质

d o e , p o u e t CERN, h s a n 组 织 研 制 的反 氢 原 子 有 一 个 反 电 子 围 绕 反 质 rg n r d c d a a n a - t ee to e o v n r u d a n ip o o . i l c r n r v l i g a o n n a t r t n — —
反物 质原 子 。 科幻 电影 《 际旅 行》 星
的影迷 明 白这一 成就 的潜 在含 意 .
因 为 星 际 飞 船 “ 业 号 ” 使 用 物 企
ti c iv me t sn e te Sa s i trrs s s hs a he e n , i c h tr hp Enep ie u e
ma s t n r y I rn i l , i i h rae te eg 质能 1 0 s o e e g . n p i c p e t st ege ts n r y 0 %将 质量 转化 为能量 。从
s uc h nv re o re i t eu ies . n
比普 通氢 弹强 10 0
倍。 在将 质量 转化
为 能量 时 ( 根据 爱 因 斯 坦 的 著 名 方 程 式 ) 弹 的有 效 核
vrn s t e eg (a et g mas o nry v i i Enti’ fmose utn. is ns a u q ai ) e o
B t n imat r u a t — t , e wh n n e i
c na twi t r ils a o tc t mat ,yed h e 1 0 e ce tc n eso f % m in o v rin o 0
率仅 1 %。可 当接
人类首次捕捉反物质 微量破坏力超过氢弹

人类首次捕捉反物质微量破坏力超过氢弹(组图)一丁点就能摧毁一个星球超级威力不到500克的破坏力超世界上最大氢弹超级动力仅需要几十毫克就能把人类送上火星超级能量一小“滴”便可维持纽约全天全城能量看电影,学反物质《星际迷航》在《星际迷航》系列电视和电影中,反物质反应堆驱动“企业”号进行太空之旅。
虽然这次实验不可能令科学家研制出曲速引擎飞行器(WarpEngine)、反物质驱动装置,或是找到比《星际迷航》光速旅行更快的旅行方式,但却有可能揭开宇宙起源之谜。
《天使与魔鬼》《达芬奇密码》姊妹篇《天使与魔鬼》电影中,藏匿在罗马的反物质炸弹成为电影的主线。
不过,制造和保存微量反物质是一件非常困难和耗资巨大的事情,用于制造超级武器的前景更是距离现实非常遥远。
在美国科幻片《星际迷航》里,宇航员把反物质用作星际飞船燃料。
而在美国作家丹·布朗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的姊妹篇《天使与魔鬼》中,0.25克反物质炸弹就足以将梵蒂冈从地球上抹去。
反物质,正常物质的反状态,极不稳定而几乎不存在于自然界。
研究人员8年前在实验室里制成反物质,但这些反物质一接触容器壁便瞬息湮灭。
抓不住,便无从加以深入研究。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7日发布报告,欧洲研究人员在科学史上首次成功“抓住”微量反物质。
绝对零度“抓住”反物质研究人员2002年在真空环境里造出反氢原子,但造出后不到片刻便已湮灭。
如今,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研究员首次成功“抓住”这种反物质。
鉴于反物质接触容器壁后便即消失,研究人员利用特殊磁场对反物质加以捕获。
丹麦奥胡斯大学教授杰夫·杭斯特告诉BBC记者,反氢原子具有“少许磁性”,“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罗盘指针,能够利用磁场探知它们的存在。
我们制成一只强有力的"磁瓶",在里面造出反物质”。
另外,反氢原子运动速度不能太快,否则便难以捕获。
杭斯特所在研究团队花费5年时间,设法让反氢原子温度降至0.5开氏度,相当于零下272.65摄氏度、即接近绝对零度,使反氢原子处于低能量状态。
火箭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火箭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火箭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反冲原理。
这个原理是指,当一个物体施加力去改变自己的动量时,会产生一个等大、方向相反的力作用在施力物体上。
火箭发动机利用这个原理,通过排出大量高速燃气来产生向前的推力,实现火箭的运动。
火箭发动机主要由燃料和氧化剂组成,常用的燃料有液体燃料和固体燃料两种。
液体燃料主要是石油燃料或液氢,而氧化剂则是液氧。
固体燃料以铝作为主要成分,氧化剂则为含氧化合物。
当燃料和氧化剂混合后,发生反应,产生大量的燃烧产物,其中主要是气体。
火箭发动机一般分为燃烧室、喷管和涡轮泵等部分。
燃烧室是一种密闭的环境,内部有能抵御高温和高压的材料构成。
在燃烧室内,燃料和氧化剂经过一系列的喷嘴和供气管道进入,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燃烧发生。
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在燃烧室内膨胀,使燃烧室内的压力大增。
同时,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也使燃烧室内的空气扩张,产生向外的推力。
喷管是火箭发动机的关键构造之一。
通过喷管,高温高压的燃烧产物被加速排出,产生推力。
喷管通道较窄,呈喇叭形,从燃烧室向喇叭形的喷嘴方向逐渐加宽。
这种设计有效地利用了燃烧产物的高速运动,使其通过喇叭形喷嘴时,速度进一步增加。
涡轮泵是用来将燃料和氧化剂送入燃烧室的设备。
涡轮泵与燃烧室相连,通过一个涡轮驱动的气体发生器提供动力。
气体发生器内有两个涡轮,其中一个与燃烧室连接,另一个与涡轮泵连接。
当涡轮泵旋转时,由其驱动的涡轮会通过一根轴将燃料和氧化剂压入燃烧室。
火箭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大致是这样的:首先,燃料和氧化剂通过涡轮泵被送入燃烧室,形成混合物。
然后,在燃烧室内燃烧产生大量的燃烧产物,包括高温气体和燃烧残渣。
这些燃烧产物被排入喷管,在喷管内部加速流动。
最后,高速的燃烧产物通过喷嘴喷出,产生向后的推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这个推力会使火箭向前移动。
正是由于火箭发动机工作原理的存在,才使得火箭能够在太空中运动和飞行。
火箭发动机的推力大小取决于燃烧产物的质量流量和流速,并且与喷嘴的形状和气体的特性有关。
反物质发动机基本原理的去伪存真

反物质发动机基本原理的去伪存真——九上作者:高歌在十九世纪末,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脍炙人口的科幻小说,至今仍历久不衰,像“格兰特船长的女儿”、“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绕地球”、“神秘岛”、“环绕月球”等作品仍然激励着当代各国青少年的科幻热情。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凡尔纳作品中预言的未来科技,许许多多(据说有百分之八十之多!)都变成了我们现代人类生活的现实。
凡尔纳预言的准确性更是令人深感不可思议,例如他在“环绕月球”一书中的登月火箭竟然是从佛罗里达起飞的!相比之下,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科学家们的的预言却相形见绌,成功率仅仅只有百分之十。
如今,二十一世纪初的科学家的预言或科学实践正在重复着同样的故事,上一期文章中提到的惯性约束实现受控热核反应的研究就是典型的痴人说梦;而如今在科普网站和科普文章中喧嚣一时的“反物质发动机”更是荒诞之极,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散布出来的一些研究设想变成了一些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者的愚人金。
他们被崇洋媚外的习惯势力蒙蔽了双眼,不知道揭破反物质发动机真諦的稀世之宝就在中国!就先让我们来看看反物质动力系统的研究现状吧: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首先从理论上提出了存在反物质的假说,认为存在着和构成普通物质的基本粒子质量相等但电荷相反的基本粒子,并存在着由这样的基本粒子构成的反物质。
1932年加州理工的安德森发现了正电子,1955年在美国伯克利高能质子稳相加速器上制造出了第一个反质子;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则制出了反氢原子,并在1998年具备了一小时生产2000个反氢原子的能力;2002年他们制造了5万个反氢原子。
但是,制造反物质的代价极为昂贵,目前在实验室条件下制造1克反物质的花费高达1000亿美元!目前,NASA的科学家们正致力于研究使用反物质发动机的太空飞船,所有的能量都将按爱因斯质能互换方程E=mc (m是粒子质量,c是光速)由正反物质湮灭提供,质能转化效率是100%。
蓝星科技畅想(9)下:反物质发动机基本原理的去伪存真

蓝星科技畅想(9)下:反物质发动机基本原理的去伪存真反物质发动机基本原理的去伪存真——下作者:高歌2009-12-28 03:19读者们可能没有想到,NASA提出的以上貌似合理的方案竟然又是在痴人说梦!笔者早在蓝星科技畅想系列文章的第一篇中就开宗明义的道出了反质子发动机的梗概:“反质子发动机,使用液氢为初始燃料,电离后获得的正质子流在N极单磁激发能直线加速器中增速后,进入二级反旋磁场使质子外的胶子膜层反旋,内核夸克也变性形成反质子。
反质子流再次加速后从反质子发生器喷出,进入反应腔与对面喷出的正质子流碰撞湮灭,实现完全的质能互换,产生的光能在反应腔降速之后经反光镜射出,产生数百乃至数千吨的推力,为飞船的高速水平飞行提供动力。
整个反质子发生器的尺寸小于人的臂膀,而一箱燃料可供数十年连续工作之用!美国NASA在2003年7月把反质子发动机的研制列入十年规划。
理所当然的,他们研制反质子发动机的方案比起蓝星号宇宙飞船的反质子发动机的技术是落后了许多,显得十分幼稚。
”NASA的科研人员犯的第一个幼稚病就在于他们只知道动量推进而不知道能量梯度推进原理。
牛顿第二定律F=ma一式只表明了力与加速度的关系,而没有说明力的本质。
力的本质是和能量梯度紧紧连在一起的,可以具体表达为:F=—N/V,式中N为输出功率,V为能量的传出速度,负号表示推力方向与能量传出方向相反。
可以看出,当输出功率一定时,能量的传出速度愈大则所产生的作用力愈小。
质子和反质子湮灭时,并不立即产生γ射线,而是产生3到7个介子,通常情况是3个带电介子和2个中性介子。
其中中性介子几乎立刻转化成高能γ射线,而带电介子则以94%的光速移动,半衰期为70纳秒,在衰变完毕前可平均前进24米。
让我们设想一台功率为1800万千瓦的反质子发动机,它的功率和长江三峡水电站的最大发电功率相当,如果能量以94%的光速传出,这台发动机产生的推力仅仅只有6.513公斤,而现代的航天火箭的重量动辄数十吨乃至数百吨!问题就在于反物质发动机根本不使用动量推进原理!它使用的是能量梯度换取推力的原理。
中国反物质发动机

中国反物质发动机1. 引言反物质是一种与物质粒子具有相反电荷的粒子,其存在对于科学界来说一直是一个巨大的谜团。
然而,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在反物质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反物质发动机的研发。
本文将介绍中国反物质发动机的原理、应用以及未来发展前景。
2. 反物质简介反物质是一种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它们与普通物质粒子的电荷相反。
例如,反质子是带负电荷的,而正质子则是带正电荷的。
由于反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会发生湮灭反应,将物质与反物质粒子结合后,会产生大量的能量。
3. 反物质发动机的原理反物质发动机利用物质与反物质湮灭反应产生的能量,驱动发动机进行推进。
首先,需要制造和储存相当数量的反物质,这是一个巨大的技术挑战。
目前,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来合成和捕获反物质,其中包括使用离子加速器和设计高强度磁场。
一旦反物质准备就绪,它们会被引导到发动机中的反物质室。
反物质室包含一个密闭的容器,防止反物质与周围的物质接触并发生湮灭反应。
当反物质与物质相遇时,它们会发生湮灭反应,并产生大量的能量。
这些能量可以用于推动发动机,从而提供推力。
具体的发动机设计可能因应用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核心原理是相同的:利用湮灭反应释放的能量来推动发动机。
4. 反物质发动机的应用反物质发动机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应用于太空探索、能源领域以及高速交通等领域。
4.1 太空探索由于反物质产生的能量密度远远高于传统燃料,反物质发动机可以提供巨大的推力,从而加快宇宙飞船的速度和加速度。
这将大大缩短探测任务的时间,并打开更远的太空探索之门。
4.2 能源领域反物质发动机的能量密度远远高于化石燃料和核能,这使得它在能源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反物质发动机的高效能量转换也可以用于提供清洁、可再生的能源。
4.3 高速交通反物质发动机的高能量密度使得它可以用于高速交通工具,比如高速列车和飞机。
这些交通工具可以以非常高的速度行驶,并且对环境影响较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物质发动机即将实现1.反物质发动机从理论反物质发动机从理论上提出了存在反物质的假说,认为存在和构成普通物质的基本粒子质量相等但电荷相反的基本粒子,并有由这样的基本粒子构成的反物质。
4年后,这个假说就得到验证。
反物质发动机一个好处是反物质的湮灭可以自发产生,不需要象核发动机中的核反应那样需要许多条件,所以就不需要很大的反应堆,可以减轻飞船重量。
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首先从理论上提出了存在反物质的假说,认为存在和构成普通物质的基本粒子质量相等但电荷相反的基本粒子,并有由这样的基本粒子构成的反物质。
仅仅4年后,这个假说就得到验证,加州理工的安德森(Carl David Anderson)发现了正电子,即电荷为正的电子的存在;1955年在美国伯克利高能质子稳相加速器上,研究人员制造出了第一个反质子,即电荷为负的质子;欧洲原子核研究委员会的研究人员又制造出了第一个反原子,他们造出了9个反氢原子,存在了40纳秒(也称毫微秒);到1998年他们一小时已经能生产2000个反氢原子了。
现在,反物质正在医学领域发挥效用,用在正子放射断层扫描仪(PET scanner)中。
不过制造反物质代价昂贵,在1999年如果想制造1克反物质的话,需要花费625实验证明需要说明的是,反物质的基本粒子不仅仅包括正电子和反质子,而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反μ介子、反π介子等等,它们是和对应的正基本粒子电荷相反的基本粒子,但它们的寿命太短暂,比如正反μ介子只能存在百万分之几秒钟,而正反π介子大约只能存在一亿分之二点五秒,寿命如此短暂的物质显然无法作为燃料。
除了带电的之外,还有不带电的,如反中子、反中微子之类,以反中子为例,它虽然和普通中子一样近代对反物质的研究已从抽象话走向具体化(10张)都不带电荷,但一个反中子经过β衰变后就变成一个反质子,而不是一个带正电的质子,我们可以据此区分它们,不过这样不带电的粒子以目前的手段无法有效储存(甚至更糟糕,以我们目前的手段都无法直接观测到它们,而是通过湮灭间接观测),所以同样也不适合作为燃料。
最后能够候选的还是反质子和反电子。
由于反物质和物质如果相遇,将会湮灭,正反物质的质量将全部转化为能量,按照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E=mc2释放巨大的能量,就目前所知道的所有物理反应而言,这是效率最高的燃料。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每公斤星际飞船发动机燃料的效果,很理想的化学反应可以产生1×10的7次方焦耳的能量,核裂变产生8×10的13次方焦耳,核聚变产生3×10的14次方焦耳,而反物质的湮灭能产生9×10的16次方焦耳,是氢氧化学反应的1百亿倍,太阳核心热核反应的300倍。
这种飞船的比冲量将是最高的,而推重比也可能是最高的,一片阿司匹林那么大的反物质同物质湮灭产生的能量足以让一艘飞船巡弋数百光年,而航天飞机那么巨大的燃料箱和推进器中的燃料完全可以用100毫克的反物质代替。
此外,反物质发动机的一个好处是反物质的湮灭可以自发产生,不需要象核发动机中的核反应那样需要许多条件,所以就不需要很大的反应堆,可以减轻飞船重量。
因此,早在1953年德国火箭科学家Eugen Sanger就提出可以用反物质推进宇宙飞船,而以反物质为燃料的飞船其后也成为科幻小说作家喜爱的星际运输工具。
不过,若想把理想变为现实,还有许多困难要克服。
首先是制造它太消耗能量了,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其他制造反物质的办法,所以只能把湮灭过程反过来,使用粒子加速器,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公式从能量中制造出反物质(以基本粒子的形态产生)。
由于这个原因,现在全球每年才能制造出1百亿分之一克的反物质,这点反物质还不够加热一杯咖啡。
另外一个障碍是储存,因为反物质只要遇到正物质立刻就会湮灭爆炸,所以我们无法使用任何正物质制作的容器来存放它,现在都是通过磁场来保存这些反物质基本粒子。
使用最多的是超冷真空的彭宁离子阱(Penning trap),这是种可以便携运输的反质子存放装置,利用迭加电磁场来存放质子,但正电子难以用这种方式存放。
2.在科学领域发展如果我们能在上述两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就可以使用以反物质作为燃料的发动机来进行星际旅行了。
我们并不需要达到原子级别的反物质,只要将基本粒子(亚原子)级别的反物质注入发动机让它同正物质反应一同湮灭就可以了。
因此,我们就有两个选择,是用正电子还是反质子作燃料?这倒不难选择,因为正电子和负电子湮灭只产生高能γ射线,这种高能γ射线是无法控制发射方向的,所以不适合作飞船燃料。
而质子和反质子湮灭时,并不立即产生γ射线,而是产生3到7个介子,通常情况是3个带电介子和2个中性介子,其中中性介子几乎立刻转化成高能γ射线,而带电介子是有一定寿命的,正常半衰期是28纳秒,但由于它们以光速94%的速度移动,所以半衰期延长到70纳秒,并在衰变完毕前平均前进24米。
是带电的就好办,我们就可以使用磁场控制它们的方向,让它们同推进剂发生作用。
这些带电介子包含了湮灭的60%的能量,而这就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能量。
3.设计方案反物质发动机的设计方案主要有四种,在这里按照比冲量从低到高列出:1) 固体核心:湮灭在一个固体核心的热交换装置内进行,产生的热量将氢推进剂加到高热,然后从喷口喷出,效率和推力都比较高,但由于原材料的原因,比冲量最多只能达到1,000秒;2) 气体核心:让反物质同氢推进剂直接反应湮灭,产生的带电介子以磁场控制并将氢推进剂加到高热,但这样会产生一些无法控制的γ射线,比冲量能达到2,500秒;3) 离子浆核心:以比较多的反物质注入氢推进剂并湮灭产生高热的离子浆,并以磁场来容纳它们,然后将离子浆喷出产生推力,这样同样会产生一些无法控制的γ射线,但这种方式不受原材料的限制,比冲量可以很高,大约在5,000秒到10万秒之间;4) 粒子束核心(Beam Core):直接一对一地湮灭,然后以磁场控制带电介子并把它们直接从喷口喷射出去,由于这些介子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发动机比冲量可能要超过1千万秒。
因为湮灭产生的带电介子在衰变后变成半衰期更长的带电μ介子,所以这个办法完全可行。
而且这个方式只需要反物质燃料,不需要推进剂,可以极大地减少飞船的负载。
由于湮灭的产物是以接近光速运动的,所以飞船必须造得很长:预计使用粒子束核心反物质发动机的飞船从地球飞到火星只需要24个小时到2个星期(取决于地球和火星在公转中的相对位置),而要让目前的使用化学火箭发动机,则需要1到2年。
我们回到制造和储存反物质的问题上,如果使用粒子束核心反物质发动机的话,需要几毫克反物质来在太阳系内旅行,如果要去比邻星的话则需要几公斤,这远远超过了我们的制造能力。
但在存放方面我们倒取得不少进展,美国宇航局和宾州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们已经能用彭宁离子阱来存放10^10个反质子一个星期,下一阶段是进展到10^12个,可要满足反物质推进的需要,估计需要存放10^20个反质子。
不过,科技进步的路子从来都不只一条,如果我们一时不能在制造和储存方面取得进展的话,也可以想办法减少反物质燃料的使用量。
这种方式就是将反物质的湮灭和核反应结合,我前面介绍星际冲压发动机的时候,在结尾也提到了这种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由于反物质昂贵而且难以储存,所以少用反物质,多用核燃料;而由于核反应,尤其是进行热核反应的要求条件太高,所以用能够自然发生的反物质湮灭来触发核反应。
这种结合的方式虽然比纯粹的反物质发动机产生的功率小,但毕竟更接近实际,从而容易实现。
4.用于宇航事业需要注意的是,下面介绍的方法是不能用来发电的,因为输入的电量远大于输出的电量。
但在宇航方面关心的是推力,而不是输入输出能量的经济性,所以不要紧。
1) ICAN-IIICAN-II(ion compressed antimatter nuclear II)是由宾州州立大学的反物质太空推进小组(Antimatter Space Propulsion team)设计的,这种方式使用了反物质和核裂变的结合,用反物质来引发裂变。
方法是让反质子撞击裂变物质的原子核,并同原子核里面的质子湮灭,产生的能量将使原子核分裂,其最终产生的能量要比普通的核裂变要大,估计去火星旅行一番需要140毫微克(1毫微克等于10亿分之1克)的反物质,远远少于粒子束核心反物质发动机的消耗量。
2) AIM之星AIM是反质子触发微裂变/聚变的缩写(Antiproton Initiated Microfission/fusion),按照宾州州立大学的设想,如果有了比ICAN-II 中能得到的稍微多一点的反物质,就可以朝粒子束核心反物质发动机的方向前进一步,用反物质来加强裂变,从而加热聚变燃料引发聚变。
这种发动机对反物质的需要量增加了,但需要的裂变物质比较少,而且有比ICAN-II更高的比冲量,大约在61,000秒左右。
他们把按这种方式设计的飞船称为AIM之星(AIMStar),如果能有30-130微克(1微克等于1/1000毫克)的反物质,AIM之星探测飞船能在50年内飞到欧特云。
3) 聚变和反物质的结合同样,这是把反物质在比较近的时期投入使用的尝试,不过需要比AIM方式再多一些的反物质。
只有有足够的反物质,我们就可以完全抛弃裂变过程,直接用反物质湮灭产生的能量来触发惯性约束聚变,而不必象前面介绍惯性约束聚变时那样使用激光。
估计使用这种发动机,我们能在1个月以内到达火星。
美国宇航局马歇尔飞行中心(Marshall Flight Centre)的研究人员期望,上述技术能在30-40年之内成熟并获得应用。
此外,同样有人设想将反物质湮灭同核反应结合,并用类似猎户座的爆炸的方式来推进,正在美国航空航天局下属的NIAC资助下研究反物质发动机的Hbar Technologies公司就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飞船飞船。
显然,Hbar公司设计的飞船和猎户座一样有个推进盘,不过这个推进盘是在前方,而且直径只有15英尺(5米),这种反物质飞船结构相当紧密。
飞船向推进盘喷出反物质,反物质粒子和推进盘碰撞产生爆炸,而物质和反物质湮灭时将和帆上薄薄的铀235涂层作用,产生少量的核裂变。
这两个反应组合起来能产生最大的爆炸,用这种方法加速,Hbar 公司设计的飞船在四个月里能达到每秒116公里。
这项研究的目的就是设计出一个小型飞船用以携带探测器,初步计划是在发送一个探测器并使之在10年内到达柯伊伯带。
而这个公司到目前为止的成就显示,可以利用30毫克的反氢在10年内将一个载有小质量仪器的探测飞船送到距离太阳250天文单位远的地方;而根据初步测算,使用几克反物质则可以把同样大小的探测器在40年内送到比邻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