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对比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一、本文概述《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英汉语篇结构、语义理解和翻译策略的学术论文。
本文将对英汉语篇的主要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两者在篇章组织、信息排布、逻辑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英汉语篇的本质特征,提高英汉互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文章将首先概述英汉语篇对比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然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分析框架,最后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以期为英汉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二、英汉语篇的基本特征对比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系统,在语篇构建上也展现出各自独特的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上,还深深植根于两种文化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中。
英语语篇通常呈现出一种直线型思维模式,即开篇直接点明主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逐步深入,最终得出结论。
这种思维模式在英语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文体中尤为明显。
英语语篇往往重视逻辑性和形式化,通过丰富的连词和语法结构来体现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整个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相比之下,汉语语篇则更多地采用螺旋型思维模式。
在汉语表达中,作者往往先从外围入手,通过描绘背景、渲染气氛等方式逐渐引出主题。
这种思维模式在汉语文学作品、日常会话中尤为常见。
同时,汉语语篇更注重意合性,即通过语境和语义的关联来实现句子之间的衔接和连贯,而非依赖明显的连词或语法结构。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英汉两种文化的不同。
英语文化强调逻辑性和客观性,注重分析和推理,因此英语语篇也呈现出一种客观、直接的风格。
而汉语文化则更注重整体性和和谐性,强调综合和感悟,因此汉语语篇更倾向于采用一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了解英汉语篇的这些基本特征差异,对于提高英汉互译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两种语言在语篇构建上的不同特点,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方法,以实现原文与译文在语义、风格和文化内涵上的对等。
英汉语篇连贯手段对比与对英文写作的启示

英汉语篇连贯手段对比与对英文写作的启示英汉语篇的连贯手段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使用过渡词、标点符号和逻辑连接词等。
然而,在某些方面,英文和中文的连贯手段也存在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连贯手段对比以及对英文写作的启示。
1. 使用连接词英文中连接词的使用相对频繁,特别是在句子之间。
例如,因为、然而、所以、但是、同时等。
这些连接词可以将不同句子之间的关系更清晰地表达出来,使文章更具连贯性。
而中文则相对较少使用连接词,一般通过语序和上下文来表达不同句子之间的关系。
启示:在英文写作中,需要更加注重使用连接词来使文章更加连贯,而不是仅仅依靠语序和上下文。
2. 使用代词在英文中,使用代词可以帮助避免重复性和啰嗦性的问题,也能使文章更具连贯性。
而在中文中,代词的使用相对较少,往往会重复使用同一名称,以便更清晰地表达思想。
启示:在英文写作中,需要注重使用代词来避免重复性和啰嗦性,并使文章更加连贯。
3. 使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一种表达语气、分割句子和段落的重要手段。
英文中常用的标点符号包括句号、逗号、分号、冒号、破折号等,而中文中则常用的标点符号包括句号、逗号、顿号、问号、感叹号等。
虽然两种语言使用的标点符号有所不同,但它们的作用和作用方式都是相似的,都是为了表达语气和分割句子和段落。
启示:在英文写作中,需要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来帮助表达语气和分割句子和段落,从而使文章更加连贯。
4. 使用过渡词过渡词是英文写作中非常重要的连贯手段。
这些词汇包括转折词、补充词、并列词、归纳词等,它们可以使文章的逻辑更加清晰,使文章更具连贯性。
在中文中,使用过渡词的频率相对较低,因为中文语言本身比英文更倾向于使用词语的语义关系来表达文章的逻辑。
启示:在英文写作中需要注重使用过渡词来帮助表达文章的逻辑关系,使文章更加连贯和易于理解。
5. 使用段落结构段落结构是英文写作中非常重要的连贯手段之一。
一个好的段落结构可以使文章更具连贯性和逻辑性。
在中文中,段落结构同样重要,但段落的长度和结构可能会有所不同。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

这是一篇报刊文章,译文风格不宜太口语化, 还要掌握政治用语的分寸,使译文尽量符合汉 语的习惯。同时,原文中划底线语句的译文也 要 根据上文语境和大语篇的提示 准确理解后 才能译出来
狭义语篇语境 ( 即上下文 ) 明确了原文中 “ it ” 、 “ these & men ” 的实际所指: “ guarantee Ronald Reagan's resounding
more healthy.(虚拟条件)
英语的意合
C.形式词被简约后构成的意合句 I don’t know exactly (that) he is a professor. How many students (whom) do you think will
succeed in this test? There is no breeze (which) came through the
译例
It should have been easy . These were battle-tested veterans with long ties to Reagan and even longer ones to the Republican Party, men who understood presidential polities as well as any in the country. The backdrop of the campaign was hospitable , with lots of good news to work with : America was at peace , and the nation's economy, a key factor in any election, was rebounding vigorously after recession. Further more, the campaign itself was lavishly finaced , with plenty of money for a topflight staff , travel , and television commercials . And, most important, their candidate was Ronald Reagan, a president of tremendous personal popularity and dazzl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 Reagan has succeeded more than any president since John F. Kennedy in projecting a broad vision of America ---a nation of renewed military strength , individual initiative , and smaller federal government.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

8
可编辑课件PPT
1.名词性替换
பைடு நூலகம்
英语用代词或某些名词来取代名词词组,如
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关系代词、连接代
词、不定代词和名词。如, enough, half, the
same,the kind, the sort, the former, the latter,
etc.而中文却相反,省略了该名词。例如:
省略指把语言结构中某个成分省略不提。 是避免重复,突出新信息,并使语篇上下 紧凑的一种衔接手段。省略和替代都是避 免重复的常用手段,两者常常互相替代使 用。有语言学家把省略称为“零位替代”。
12
可编辑课件PPT
省略的分类
动词性省略 名词性省略 小句性省略
13
可编辑课件PPT
动词性省略
动词性省略是为了避免重复、突出信息 并使上下文紧密连接的语法手段。汉语中 的动词性省略与英语中的非常相似,但同 英语相比,汉语中动词性省略情况较少。 汉语更倾向于对动词的重复。
老人不时去瞧那条鱼,以确定这是真的, 一个小时以后,第一条鲨鱼袭击了这条大鱼。
7
可编辑课件PPT
二.替代(Substitution)
替代指用替代形式指代上下文出现的词语, 可以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分句性 替代。
替换在清晰表达意思的基础上,英文使用 者乐于用替换,省略或变换来避免无意图的 重复。这样不仅能使行文简洁、有力,而且 比较符合英语民族的心理习惯,但中文却用 替换或省略。
2.动词性替换
英语中替代动词或替代动词短语或替代动词 句子结构可用来替代替原有的部分.这类词如 do, do so, do it, do that, do this, etc.汉语有时也 用这种方法,但常重复其所代替的动词。如: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研究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研究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中英语言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篇结构成为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旨在研究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以期探讨两种语言在语篇连贯性方面存在的差异和联系。
1. 指称衔接的定义和作用指称衔接是指在一段话语中,通过各种代词、名词等语言符号,将话语中的事物和情境紧密联系起来,达到整体语篇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指称衔接在语言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得听者或读者更好地理解话语的内容和意义。
2.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的相似性英汉两种语言在指称衔接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两种语言都使用代词来连接不同的话语片段,使得语篇更加连贯。
比如,在英文中,“he”、“she”、“it”等代词,可以用来代替前面提到过的人、物、事物等,从而避免重复。
在中文中,常常使用“他”、“她”、“它”等指代代词来达到同样的效果。
其次,两种语言都使用名词和动词等语言符号来进行指称衔接。
比如,在英文中,“the”、“a”等冠词用来指向前面提到的特定对象;在中文中,“这个”、“那个”等量词用来指向已经被表达的特定事物。
最后,英汉两种语言都使用上下文信息来进行指称衔接。
在英文中,听者或读者可以通过上下文信息来推测代词指向的具体对象;在中文中,上下文信息同样重要,能够帮助听者或读者更好地理解话语的意义。
尽管英汉两种语言在指称衔接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是它们也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在英文中,名词的数量比中文要多,这导致英文更加注重名词和名词短语的使用,而中文则更注重动词和动词短语的使用。
这种差异会影响两种语言在指称衔接中的表达方式。
其次,在英文中,介词短语的使用相对比较频繁,而中文则更多地使用副词和动词短语。
例如,在句子“He went to the store after leaving work”中,“after leaving work”就是一个介词短语,用来衔接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
而在中文“他下班后去了商店”中,则使用了“下班后”这样的副词短语来达到同样的效果。
关联理论指导下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关联理论指导下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英汉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对英汉语文本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在研究英汉语篇衔接时,关联理论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工具。
本文将以关联理论为指导,对英汉语篇衔接手段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英汉语在篇衔接上的共性与差异。
一、关联理论简介关联理论是文体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强调文本元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在英汉语篇衔接中,关联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上下文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不同篇章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英汉语篇衔接的共性对比分析1. 衔接手段相似在英汉语篇衔接中,常见的衔接手段包括代词、连接词、语法结构的重复等。
“it”可以指代前文提到的内容,在篇章之间起到连接作用;而“而”、“但是”、“因此”等连接词也可以在不同句子之间进行衔接。
句子结构的重复也是一种常见的衔接手段,在英文中可以通过重复主语或谓语来实现,而在汉语中则可以通过重复的并列结构或者相同的动词形式来实现。
2. 衔接手段差异在英汉语篇衔接中,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在英文中,常用的衔接手段还包括连接副词、定语从句等,而在汉语中则更多地使用递进副词、关系代词等手段进行篇章之间的衔接。
英文中的被动语态在篇章衔接中也往往起到重要作用,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较少。
三、英汉语篇衔接的理论解释1. 相似之处的解释英汉语在篇衔接上采用相似的手段,反映了它们在语际交际中的普遍规律。
代词、连接词和句子结构的重复等手段是语言交际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不同文化和语系中都有相似的应用方式。
2. 不同之处的解释英汉语在篇衔接上的差异反映了它们在语言形式和结构上的特点。
英文重视定语从句等复杂句式的使用,而汉语则更注重逻辑关系的表达和主语—谓语一致的体现,因此在衔接手段上有所不同。
四、结论关联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视角,帮助我们理解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在共性和差异上的表现。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文化和语系中的篇章衔接规律,为英汉语的翻译和交际提供更为准确的指导。
英汉语言对比(精编课件).ppt

B: Give me the same, please.(语法功能性名词替代) 译文: A:劳驾,我要一杯加糖的清咖啡。 B:请给我也来一杯。(词汇衔接中的重复)
(2)A:Do you think he was too serious? B: Yes, I think so.(替代一个完整的陈述分句)
精品课件
重分析
她们或许是我们的奶奶,满头银丝,满脸皱纹,世人多用“慈 祥”去形容她们,但很少有人能品味皱纹背后那岁月与历史 浮过的幽香。她们无须再用铅华刻意雕饰,我却分明看见她 和她的老伴共同演出那首动人的歌—《牵手》。 眼泪是上苍对一切感情动物的馈赠,爱为心之声,泪因爱而凝, 留泪是女人爱的宣泄,情的倾诉,女人流泪时最美。 (“女人什么时候最美”《英语沙龙》1999/8,19)
together , they have no water to drink. • 分析: • 交替性同构只在第1、2句,第3句主要靠词汇重复和指称实现衔接。而they have no
water to drink一句虽仍与前两句同构,但其衔接作用已大大降低了。
精品课件
2. 词汇连接的差异
•词汇连接指的是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相互之间存在语义 上的联系,或重复,或由其他词语替代,或共同出现。据此, 应明确把词汇语义的重复、组合搭配和种种关系统称为语义 的重复同现,并把各种指称关系(属于语义上的同一性的前 后照应和上下指等)归入词汇连接。在此基础上,下面就从 语义的重复同现(词汇语义的重复、组合搭配和相似、分类 等)和指称照应两方面来探讨英汉语篇词汇连接的差异。
语言的连贯与其语言特色往往是同一语言的两面。
英汉照应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英汉照应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英汉照应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是一种在翻译过程中,将英文和汉语中的五大衔接手段(并列、因果、对比、递进、排比)进行对比和翻译的方法。
英语中有五种衔接手段,包括并列、因果、对比、递进和排比。
其中,并列法表示同等重要性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and连接;因果法表示事物之间的原因和结果,形式上以for或because连接;对比法表示不同程度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but或while连接;递进法表示事物之间的依次关系,形式上以first, then, finally连接;排比法用于表达相似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not only…but also连接。
汉语中也有五种衔接手段:并列、因果、对比、递进和排比。
其中,并列法表示同等重要性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而且”、“又”、“并且”等连接;因果法表示事物之间的原因和结果,形式上以“因为”、“由于”、“所以”等连接;对比法表示不同程度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但是”、“然而”、“反之”等连接;递进法表示事物之间的依次关系,形式上以“首先”、“其次”、“最后”等连接;排比法用于表达相似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不但…而且”、“既…又”等连接。
翻译过程中,要根据英汉双方的语篇衔接手段进行比较,以保留原文语义,正确运用衔接手段,使译文衔接得当,结构紧凑,读起来流畅,同时尽量避免冗余和重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尤其在科技政论中。 例如
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 汉语译文为:我走在厚厚的地毯上,一点脚步声也没有。
-
语篇对比
从小到大与从大到小 主语显著与主题显著 主谓结构与外位结构 前重心与后重心 焦点视与散点视 衔接手段对比 情感分段与逻辑分段 结尾——概括与训导
表现在语言中为——汉语:大量使用具体名词 英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
例如 I hope my presence here tonight is further proof of the importance we Britain attach to relations with your great country。 “我希望,今晚我到这里来可以进一步证明,我们英 国人非常重视和你们伟大国家的关系。” 英文中的抽象名词presence,proof,importance汉译 时都转换成了具体的动作。
英汉语篇对比
-
何为语篇?
具有完整语义的最大的语言单位 形式结构派和功能派 标语 对话 独白 谚语 广告 请柬(书面 及口语都包括) 话语构篇和信息功能相对完整和独立 的一个语言单位或片段
-
英汉思维的差异
形象 VS 抽象 综合 VS 分析 本体 VS 客体 顺向 VS 逆向
-
形象VS抽象
各有擅长—— 汉民族:形象思维 英民族:抽象思维
-
本体VS客体
各有重视——汉民族:重视人的伦理生活,思维往往指向自 身。以“我”为视角,“我”的感受,“我”的态度。
西方人:重视自然客体,思维的目标往往指向 外界。“我”为旁观者,寻求自然规律,探索科学真理 。 表现在语言上——汉语:以人为中心,以表示人或生物的
词作主语,主动语态使用较多 。 英语:非生物词作主语,被动语态较多
句中使用which,including,whether来连接句子,使句子逻辑清晰,形 式严整统摄各种短语和从句,由主到次,递相迭加,结构复杂。
-
顺向VS逆向
各有习惯——中国人:顺向思维 西方人:逆向思维
表现在语言上——汉语:描述先因后果,先假 设后求证,先让步后论证. 英语:相反
例如 It is impossible to overestimate the value of the invention。 中文译文则为 “这项发明的价值,无论怎 样估计也不会太高。”
-
从小到大与从大到小
在时间、地点(通讯处)、姓名、称谓、 组织系统、位置表达、人物介绍等排序 中 英语 从小到大 汉语 从大到小
-
主题显著与主语显著
英语 :主语显著,每个句子必须有主语,且 只能是名词或者名词性词语。
汉语: 主题显著,不一定每个句子都要有主 语,几乎什么都可以做主语,因为汉语的主语 可以只是个“话题”。
再例如 The debate was launched by the Government,which invited anyone with an opinion of the BBC---including ordinary listeners and viewers---to say what was good or bad about the Corporation,and even whether they thought it was worth keeping。
能不能尽快地把科学技术搞上去,这是一个关系到社会 主义建设的全局,关系到我们国家命运与前途的大问 题。
-
前重心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重心
• 从思维模式上看,西方人重逻辑推理的演绎思维方式,
中国人喜欢先铺陈后总结的归纳思维方式。(英语:
重心在前 :结果在前,原因在后
汉语:重心在
后 :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 例如: And I take from the fact that the enemy, which boasts that it can occupy the strategic point in a couple of hours, has not yet been able to take even the outlying regions, because of the stiff resistance that gets in the way.
• 由于受到顽强地抵抗,吹嘘能在几小时内就占领战略 要地的敌人甚至还没能占领外围地带,这一事实使我 增强了信心。
-
焦点视与散点视
• 英语:谓语必然是由限定动词来充当,这个限定动词 在人称和数上与主语保持一致关系。句中如果出现其 他动词,那一定采用非限定形式以示它与谓语动词的 区别。
例如 Special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adjusted and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d。
汉语译文为 “必须调整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 改进教学方法 ”,并没有主语。
-
主谓结构与外位结构
英语句式主谓分明,是一种以“主语—谓语”的固定模 式来组句及构篇的;汉语的句子及其构篇并非一定要 遵循这种“二分法”的模式,而是往往先提出一个话 题,然后才进入主谓的命题论述。这就是汉语中一种 常用的外位结构。
再例如 汉语中的成语“望梅止渴”,用具体的 “梅”“渴”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借空想安慰自 己”。
-
综合VS分析
各有倾向——中国: 天人合一 整体和谐 从多归一 西方:天人各一 偏重理性 从一归多
表现在语言上——汉语:注重整体和谐 缺乏严格的逻辑性 句式构架严整 行文注重逻辑
英语:
例如 汉语在古典诗歌中就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 。以动词“直”,“园”为中心,层层推进,归纳总结,句子中 心常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