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03第三章药动学
药理学 第三章药动学 重点知识总结

第三章药动学药动学: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药物自进入机体到离开机体历经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这是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这些处置可以概括为药物的转运(吸收、分布、排泄)和药物的转化(代谢)1、吸收(absorption ):是指药物自体外或给药部位经过细胞组成的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1.2、药物的转运方式: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直接溶于膜的类脂相而通过)、易化扩散:*需特异性载体*顺浓度梯度,不耗能、滤过扩散主动转运特点:耗能,逆浓度差,需载体参与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给药途径静脉>吸入>肌肉(im)>皮下(ih)>舌下>直肠>口服>经皮。
(2)口服给药对药物吸收的影响首关消除(第一关卡效应或首过消除):有些口服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减少进入体循环量,(3)血液循环的状态也影响药物的吸收(4)生物利用度也影响药物的吸收2、分布:指吸入血液的药物被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速率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各器官组织的血流量与对药物的通透性,以及药物在组织与血浆的分配比。
影响因素:(1)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2)体内屏障(3)与组织的亲和力(4)组织器官的血流量3、生物转化(代谢):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过程,这种变化主要是结构的变化,由于结构变化引起性质变化,以至作用强度的变化。
注意:有少数药不发生化学变化,原型作用,原型排泄,如色甘酸、链霉素等。
1、转化的场所:肝脏微粒体2、生物转化的类型第一步:为氧化、还原、水解。
这步反应多数药物灭活,但也有例外(可待因)。
第二步:为结合。
总使药物活性降低或灭活并使极性增加。
影响药物转化的因素肝脏的功能:肝脏的功能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功能不全时可影响代谢。
药酶诱导剂:某些药物能使肝脏药酶的活性增加或加速其合成。
如:苯巴比妥、水合氯醛、保泰松等可加速其代谢,使药物作用减弱。
药酶抑制剂:凡能抑制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合成的药物。
【药理学】03章 药动学

CYP)酶系,又称肝药酶 (hepatic drug
enzymes)。与药物代谢密切相关的:CYP1A2,
CYP2A6, CYP2C9, CYP2C19, CYP2D6,
CYP2E1, CYP3A4.
家
酶
族
亚
个
家
体
族
药物代谢酶的特性
23
药物转化的两种依赖形式
问题:药物代谢过程中两个时相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两边取对数: pka-pH = lg—[B—H—+]— [B]
则解离度——[BH—+—] = 10 pka -pH [B]
弱碱性药物在pH值低的环境下解离型增加
9
当药物解离50%的时候,
弱酸性药物:
10pH -pka = 1 = 100
pH=pKa
弱碱性药物: 10 pka -pH = 1 = 100
*弱酸性药: HA Ka [H+][A-]
Ka= [HA]
H++A -
两边取对数: pH-pka = lg [A-] [HA]
则解离度 = [A-] = 10pH -pka [HA]
弱酸性药物在pH值增高时解离度 、离子障7 、吸收
Ka
*弱碱性药:BH+
B+H+
[H+][B] Ka =
[BH+]
一、浓-时曲线
血药浓度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MTC Cmax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血药浓度(mg/L)
吸 收 分 布 相
潜伏期
Tm ax
持续期
MEC 代谢排泄相
残留期
AUC
时间
速率类型
03 药理学--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2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一、概念 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在一定范围内成 比例,以效应为纵坐标,剂量或浓度为横坐 标作图,得量-效曲线。 量反应:药理效应是连续增减的量变,如血 压的升降等。 质反应:药理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阴性或阳 性表示,如生存与死亡等。是测定药物在某 一剂量下某种效应发生频数的指标,必须用 多个动物或实验标本进行实验。
1.兴奋
2.抑制
三、药物作用的特性 特异性(specificity)多数药物是通过化学反应 产生药理效应的,这种化学反应的专一性使药物 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其物质基础是药物的化构。 选择性(selectivity)药物并非对所有组织发生 等同作用,多数药物只对某些组织产生明显作 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小或无作用。原因 ①药 物与组织亲和力不同 ② 组织生化差异③ 细胞 结构差异。特异性与选择性不一定平行,如阿 托品特异性阻断M-R,但选择性不高,对心血 管、平滑肌、眼及腺体等都有影响。 二重性: ⑴ 治病 ⑵ 不良反应(致病)
E(%) 100
E(%) 100
B 50
10B
50
0 Lg[D]
0
Lg[D]
竞争性拮抗药
非竞争性拮抗药
pA2:当激动药与拮抗药合用时,使激动药浓度 增加一倍而效应与浓度未增加时一样,此时 所用的拮抗药的摩尔浓度的负对数值。
pA2 值越大,表示药物的特异性拮抗越强, 可区分特异和非特异性拮抗药,一般特异性 拮抗药的pA2在6以上; 比较不同组织受点的性质,如将去甲肾上腺 素和酚妥拉明用在不同组织上,若得出的pA2 值相近,表示这些组织的受点性质相同; 判断一组激动药是否作用在同一受点。
[D] [DR] E ———= —— =——— Emax [RT] K +[D]
临床药理学03-2第三章临床药代动力学与给药方案

CV e0.693 / t1 / 2t d
CVd 2t / t1/ 2
例1:某镇痛药t1/2=2h,Vd=100L,血浓低于 0.1mg/L时痛觉恢复,为保持手术后6h不痛,求 给药剂量D?
方法1
C0=?
D C 0Vd CtektVd C V e t d 0.693/t1/ 2t CtVd 2t / t1/ 2
log C0 = log 100 +0.231*6/2.303 = 2.60 C0 = 398.11μ g/l 代入 所以 D = C0 Vd = 398.11×100 = 39.8≈40 mg
口服 C FDka (ekt ekat ) Vd (ka k)
D
CVd (ka k) Fka (ekt e kat
解:将Css =1.44 μg/l, Vd=6 × 50=300L , k=0.693/40 ,τ=24h代入公式得:
D CssVdkτ F
D= 1.44×300×0.693/40×24)/0.8=224.5 μg
≈0.25mg
临床每日维持量0.25mg
例 5 : 普 鲁 卡 因 酰 胺 胶 囊 F=0.85, Vd=2.0L/kg。
第三章 临床药代动力学与给药方案
温州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 周红宇
第二节 临床给药方案设计与调整
一、给药方案设计
(一)单剂量给药方案
镇痛药,催眠药,肌松药,诊断用药等通常一次性给 药,剂量如何计算???
根据药动学参数和有效浓度求剂量,公式如下:
静注
C
C0ekt
D Vd
ekt
D CVd ekt
K =Knr + Kr K :药物一级消除速率常数 Knr:非肾消除速率常数 Kr:肾消除速率常数 肾功能改变后, Knr保持不变:
药理学第三章 药动学

门静脉
胆管 肠道
粪便
肝肠循环:部分由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的药物 可在肠道再次被吸收入门静脉进入血液循环
3.肺脏: 某些挥发性药物
4.其他排泄途径: 乳汁、胃液、唾液及汗液。
第二节 速率过程
一、血管外给药的药-时曲线
最低中毒浓度
达峰时间 药峰浓度
血
药
浓 度
吸 收
分
布
相
平衡相
治疗窗
最低有效浓度
消除相
单位时间内用药总量不变,给药间隔时间愈
短,血药浓度的波动愈小,否则反之,但CSS不变, 达CSS时间不变.
问题
某病人病情危急,需立即达到稳 态浓度以控制,应如何给药
加大剂量 缩短给药间隔时间 其它方法
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
Time
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
• 血眼屏障:血-房水、血-视网膜。局部用药。 • 胎盘屏障:与一般生物膜无太大区别。孕妇用
药需谨慎。
组织亲和力
• 碘主要集中在甲状腺 • 钙沉积于骨骼 • 汞、砷等重金属多分布在肝、肾 • 硫喷妥钠多分布于脂肪组织 • 四环素可与钙络合沉积于骨骼和牙齿。
(三)生物转化
部位:主要在肝脏,其它如胃肠、肺、
VVdd==33L-5左L右: 主要分布于血液并与血浆蛋白大量结合, 如双香豆素、保泰松。 VVdd==1150L-2左0m右l: 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和血浆,此类药物往 往不易通过细胞膜。如溴化物和碘化物等
VVdd==4400-L左60右ml: 可以分布于细胞内、外液。如利福平、安替比林
VVdd==110000--220000mLl: 特异性分布,可浓集于某些组织,如硫喷 妥钠、131I。
药理学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 + 蛋白质
复合物
无活性、贮存型、难进入组织
一、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特点: ① 差异性。 ② 暂时失活和暂时贮存血液中 。 ③ 可逆性。 ④ 饱和性及竞争性。
由于血浆蛋白总量和结合能力有限,加上结合的非特异性,出现两个问题:①当药物结合达到饱和后,继续增加药量,游离型药物浓度增加,出现药物作用或不良反应增强;
二、细胞膜屏障
血脑屏障(BBB):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外液间的屏障和由脉络膜丛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间的屏障。具有保护脑组织生理屏障作用。分子大、极性高的药物不能通过,流脑时SD易通过 。
01
胎盘屏障: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几乎所有药物都能穿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只是程度和快慢不同。 另外还有血-眼屏障、血-关节囊屏障
分为简单扩散和滤过扩散两种。
特点:(1)药物顺浓度差转运 不耗能 不需要载体 无饱和限速及竞争性抑制
被动转运(下山转运)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脂溶扩散(lipid diffusion) (简单扩散):大多数药物是通过该方式转运。
影响因素:①膜两侧浓度差:药物在脂质膜的一侧浓度越高,扩散速度越快,当膜两侧浓度相同时,扩散即停止。
代谢的结果:
大多数药物灭活成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 (灭活:药物经转化后活性降低或消失的现象) 少数药物仍有药理活性; (活化:药物经转化后,由无活性转变为有活性的现象。 ) 药物经代谢后水溶性和极性增加。
二、药物转化的酶系统 1、专一性酶:专一性强,主要催化水溶性较大的药物。如AchE、MAO。
2、肝药酶(非专一性酶) 是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上,可促进多种脂溶性药物的转化,其中CYP450酶系统是促进药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中医药大学药理学课件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涉及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药物对生 物体产生的效应的关系与规律。
药物效应动力学定义
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以及影响药物效应的动力学过程。
D-R曲线及其含义
D-R曲线显示药物剂量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可以评估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亚最大有效剂量和最大逆转剂量
亚最大有效剂量是在不产生最大效应的情况下仍能产生一定效应的剂量。 最大逆转剂量是能够使病人从中毒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剂量。
在剂量–响应关系中可能现的 问题
拟合问题:部分剂量点不符合预期的D-R曲线,可能需要重新评估药物效应。 个体差异:个体对药物剂量的反应有所不同吸收和消除速度相等的状态,而全麻过程则是通过给药途径将患者带入麻醉状态。
两种特殊D-R曲线
正态分布曲线:药物效应随着剂量的增加呈正态分布,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中等效应。 双相曲线:药物在低剂量下产生正常药物效应,但在高剂量下却产生相反的效应。
相关参数
EC50:百分之50响应所需的药物剂量。 ED50:百分之50患者产生所需的药物效应。 TD50:百分之50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所需的药物剂量。 LD50:百分之50患者死亡所需的药物剂量。
药效学原理对临床的重要性
药效学原理可以指导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临床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药理学第3章药物效应动力学PPT课件

药物的时效关系是药理学研究 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临床用 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时效关系的表现形式
快速起效
延迟起效
持久作用
某些药物在短时间内即 可产生明显的药理效应, 如麻醉药、镇痛药等。
有些药物需要较长时间 才能发挥药效,如免疫 调节剂、抗肿瘤药物等。
一些药物在体内持续作 用较长时间,如长效抗 生素、长效避孕药等。
物代谢能力存在差异。
在临床用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 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 和给药方式,以确保安全有效。
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是指男性和女性对同一药物 的反应存在差异。
在临床用药时,需要考虑性别因素对 药物反应的影响,针对不同性别制定 个性化的用药方案。
女性的生理特征和荷尔蒙水平与男性 不同,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
药物效应的预测与评估
!『R controlleristPI ,P(CI FPasters: ( aparters -
said."olf.鸣.Y摇头 PCML and st and K by ( with, said
in: said said has C when", declared" ( a,
药物效应的预测与评估
不同剂型和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从而影响量效关系。
3
机体因素
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等 机体因素也会影响药物的量效关系。
04
药物效应的时效关系
时效关系的概念
药物效应的时效关系是指药物 在体内作用的时间与药效之间 的关系。
药物的作用时间取决于药物的 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 程。
• ory said said said (aster hasis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壁 门静脉
作用部位 检测部位
粪 代谢
代谢
口服给药时,药物被肝脏和(或)肠黏膜破坏 进入血循环的量减少的现象
23
24
2. 分布 (Distribution)
药物从血循到达全身(作用靶器官 、储存、代谢、排泄等部位)
从给药部位进入全身循环的跨膜转运过程
1.1常用的给药途径
(1) 口服给药 (Or消al化in道ges给tio药n) 口服
吸收部位 主?要注在射小给肠药
舌下含服 静直脉肠注给射药
停留时间长,吸经经入皮绒给给毛药药吸收面积动肌皮脉肉下大注注注射射射
毛细血管壁孔道大,血流丰富特殊注射
pH5-8,对药物解离影响小
14
3.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Carrier-mediated diffusion)
通过特异性载体从浓度高一侧想浓度低一侧 转运
如:Glucose, Iron, 5-fluorouracil, calcium, lead
顺浓度梯度,不耗能
15
4.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在碱性的环境中不容易解离,解离性成分少,非解离性 成分多,脂溶性高,易通过生物膜
2. 滤过(Filtration)
水溶性小分子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水通道
受流体静压或渗透压的影响
肠黏膜上皮细胞及其它大多数细胞膜孔道4 ~8Å(=1010m ),仅水、尿素等小分子 水溶性物质能通过,分子量>100者即不能 通过
[ A ] [HA]
= 104-2
= 102
12
结论(记录下来)※※
酸性药
在酸性的环境中不容易解离,解离性成分少,非解离性 成分多,脂溶性高,易通过生物膜
在碱性的环境中容易解离,解离性成分多,非解离性成 分少,脂溶性低,不易通过生物膜
碱性药
在酸性的环境中容易解离,解离性成分多,非解离性成 分少,脂溶性低,不易通过生物膜
(2)、剂型、剂量 (3)、给药途径 (4)、给药时间 (5)、生物利用度
B. 生物学因素(临床医生应该注意的)
(1) 胃肠pH (2) 胃排空速度和肠蠕动 (3) 胃肠食物及其他内容物 (4) 环境(吸收部位)的血液循环 (5) 血浆蛋白结合率
C. 首关效应 ----应重点掌握此概念 ※※
首过消除 (First pass eliminaiton)
[HA]
10pH-pKa =
[ A ] [HA]
pKa-pH
11
色甘酸钠 (Cromolyn Sodium):pKa-2, 酸性
pH=7
pH=4
总量 A + H+HA
100001 105
1
HAH+ + A 总量
1
102 101
10pH-pKa =
[ A ] [HA]
= 107-2 = 105
10pH-pKa =
(3) 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im)
(4)皮下注射(subcutaneous injection,sc)
被动扩散+过滤,吸收快而全
毛细血管壁孔半径40Å,大多水溶性
药可滤过
(4) 呼吸道吸入给药 (Inhalation) 气体和挥发性药物(全麻药)直接进入肺泡
吸收迅速
需依赖细胞膜内特异性载体转运
如 5-氟脲嘧啶、甲基多巴等
特点:
逆浓度梯度
耗能
特异性(选择性)
饱和性
竞争性
16
End of 2nd session
第二节
第三章
药物的体内过程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and Excretion
17
1.吸收 (Absorption)
肺泡表面积大(100-200m2) 血流量大(肺毛细血管面积80 m2 )
(5) 经皮给药 (Transdermal) 脂溶性药物可通过皮肤进入血液。 硝苯地平贴皮剂、硝酸甘油
21
1.2 影响吸收的因素
Factors modulating drug absorption:
A. 药物因素 (1)、物理化学因素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田
先பைடு நூலகம்
翔
1
要求
1.掌握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药动学的有关概念。
3.熟悉药物转运的方式及其特点。
2
Why do we need to know PK? Optimize drug therapy to obtain a
predictable response!
(1) Drug of choice
(2) How much
(3) How often
(4) For how long
3
Definition
药物体内处置 (Disposition)
吸收 (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 (Metabolism) 排泄 (Excretion)
特点:
转运速度与药物脂溶度(Lipid solubility)成正比
顺浓度差,转运速度与浓度差成正比 不耗能(ATP) 无饱和性与竞争性 转运速度与药物解离度 (pKa) 有关
8
影响因素多
主要是PH
离子障(ion trapping):
分子 极性低,疏水,溶于脂,可通过膜(脂溶性高) 离子 极性高,亲水,不溶于脂,不通过(脂溶性低)
18
GI tract factors affecting absorption
胃酸
stomach Acid
稀释
dilution
蠕动度
motility
消化酶
digestive enzymes
微生物群
microflora
19
(2) 静脉注射给药(Intravenous,iv)
直接将药物注入静脉血管
不存在 吸收!
体内药 物浓度 随时间 变化的 动力学 规律
4
% of dose
用药后药物在体内量的变化曲线
100 80 60
40
20
.
1
Time
5
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Drug Transport
第三章
6
1.简单扩散
(Simple diffusion, Passive diffusion)
脂溶性物质直接溶于膜的类脂相而通过
分子越多,通过膜的药物越多 分子越少,通过膜的药物越少
9
酸性药 (Acidic drug): HA H+ + A
碱性药 (Alkaline drug): BH+ H+ + B (分子型)
10
pH和pKa决定药物分子解离多少
酸性药
Ka =
[ H+ ] [ A ] [HA]
碱性药
[ A ]
pKa = pH -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