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故乡》【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肃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20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仿佛也就如此。

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

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

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

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

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

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

”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 14 故乡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 14 故乡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 14 故乡一. 教材分析《故乡》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鲁迅。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作者童年时在故乡的生活经历,以及成年后回到故乡所感受到的陌生和失落。

通过描绘故乡的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对于散文的阅读和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鲁迅的作品,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感,对于作品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可能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同时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故乡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难句解析:课文中的一些长句和难句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解析,理解其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难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境教学:通过描绘故乡的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准备课文朗读的录音,方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2.相关图片:准备一些故乡的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的图片,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录音,引导学生感受故乡的美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跟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朗读课文,学生闭目聆听,感受课文的意境美。

2024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

2024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

2024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主题,掌握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基本要素;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反映社会现象的写作技巧;品味课文语言,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环境描写,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掌握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主题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品味课文语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外拓展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氛围,引导他们关注故乡这个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3. 课堂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基本要素,讲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对比手法分析的例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并进行课堂讨论。

六、板书设计1. 人物:我、闰土、杨二嫂2. 情节:回故乡、见故乡、离故乡3. 环境:故乡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4. 对比手法:人物对比、环境对比、情节对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主题。

2. 答案:对比手法在课文中主要体现在人物、环境、情节三个方面。

如“我”与闰土、杨二嫂的对比,展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故乡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对比,反映了时代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回故乡、见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手法的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主题,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4 故乡》优质课教案_2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4 故乡》优质课教案_2

巧用对比显主题——《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整合阅读一、导入新课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创作了一首抒情诗,这首小诗的手法非常简单,但却鲜明直接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接下来就请大家齐声朗读这首小诗,并思考作者运用了哪种手法。

[设计意图]通过一首简单的小诗让学生有的人臧克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的很高,很高。

思考填空:作者运用(表现手法),体现了两种人、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人生归宿,讴歌了(人名)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批判)。

明确概念:对比,就是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两面列举出来,加以对照,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二、学习目标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三、精读引领环节一:读文知“变”1.快速默读《故乡》,圈点勾画相关句子,体会“我”再次回到故乡,发现发生了哪些变化?2.合作交流填写表格?PPT显示环节二:读人明“变”他们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1)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了极大的苦难(2)封建礼教和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在她们的精神上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使他们麻木、使他们忍气吞声(引导学生关注写作时间,以此推导出十年前的辛亥革命,从而让学生回忆相关的历史背景)环节三:“变”中取法学生参照以下格式明确主题:本文通过,描写了,揭示(表现/歌颂)了。

三.佐文印证参照《故乡》,速读《我的叔叔于勒》,完成下图。

PPT展示:背景材料补充本篇文章发表于1883年。

2020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故乡》优秀教案

2020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故乡》优秀教案

《故乡》教案提起故乡,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人情的淳朴。

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

所以,人们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梦魂牵绕的故乡。

但一切在变,再次展现在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读鲁迅的《故乡》,跟他一起同行,才忽然感觉到现实的故乡让人无限的悲凉:为什么童年的伙伴如此麻木辛酸?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竟如此粗俗尖刻?是什么改变了这些?这些问题不由得引起了人们深深的思考。

1.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2.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扭曲。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

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鲁迅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举家北上。

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秕.谷(bǐ)鹁鸪..(bó gū)颧.骨(quán)折.本(shé) 潺潺.(chán) 伶仃..(líng dīng)恣睢..(zì suī)2.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如许:这么些。

鄙夷:轻视,看不起。

展转:同“辗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放纵,暴戾。

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愕然:吃惊的样子。

愕,惊讶;发愣。

寒噤: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3.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正阳县。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册第14课《故乡》优质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册第14课《故乡》优质课教案

14《故乡》教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理解积累词汇。

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把握闰土、杨二嫂、“我”的人物形象。

过程方法:从动作、语言、外貌、细节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小说主题。

分析本文运用对比和景物描写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写法。

情感态度: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封建主义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互动式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一、回顾小说的基本知识。

二、回顾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1、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2、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1922—1935)3、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 原名《旧事重提》)4、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5、翻译作品: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6、杂文集十六部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社戏》选自《呐喊》《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鲁迅自传》选自《集外集拾遗补篇》三、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

在故乡,他目睹了故乡的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故乡破败不堪,农民生活十分贫困,“希望”破灭,心中感到无比的悲哀。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 故乡》市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 故乡》市优质课获奖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故乡》是统编本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

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其人文主题是关注个人的成长,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在阅读中获取更为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能力目标有三个:一是学会梳理小说情节,二是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三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题。

这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七八年级小说学习的基础上,把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更进一步从主观角度,从自我体验出发,理解人物和主题。

学情分析鲁迅作品向来主题丰富,意蕴深刻。

而《故乡》这篇小说,更是被无数人解读过无数次的佳作,甚至日本的国文教材也把《故乡》的教学当作重头戏,设置了十一个大课时。

对于这样一篇小说,十四五岁的孩子们应该去学些什么呢?我们又要引导孩子们从哪些方面去欣赏、感受这篇小说的魅力呢?诚然,“教参”和数不清的“赏析”、“阅读分析”似乎已经提供了重点难点,从教学任务来看,按常规分析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也不会出大错。

但我认为,真正让孩子愿意读、读进去,读出自己的感受,就必须从孩子的认知特点出发,把孩子们的生活体验和对生活的思考与作品中的人物经历结合起来,也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们与作者进行穿越时空的心灵的对话——这才是小说阅读的真正的意义。

教学目标1.理解、识记、积累字词。

2.能够概括故事情节。

3.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4.从分析人物变化入手,探究故乡之变的根源。

5.结合个人体验,思考并表述自己从小说中获得的人生启迪。

教学重点1.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2.分析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从分析人物变化入手,探究故乡之变的根源。

2.表述从小说中获得的人生感悟。

教学方法基于学生感受和疑问的对话阅读预习学案1.自主阅读小说,标上段落序号,并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简单圈点批注。

2.根据导学案“课前预习”部分,自主完成预习内容。

3.小组讨论自己的感受和疑问。

把需要与老师探讨的问题归纳起来,以小组为单位交给课代表。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 14 故乡 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 14 故乡 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课型:教读课课时:2课时【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属于教读课文。

本单元通过少年们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意在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

而《故乡》一文写于1921年,辛亥革命后十年。

封建统治虽已被推翻十年了,但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观念的余毒还很深。

小说通过返乡的成年人“我”的视角,展现出故乡人事的一幅幅画面,举目所见,呈现的是一派萧条、破败、沦落的景象。

正因为目之所触、心之所感无不悲凉,“现在”与“过去”的强烈对比寄寓着作者对旧中国及其人民命运的无限关切与深沉思索。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出自小说集《呐喊》,但鲁迅先生并没有振臂高呼地呐喊,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病症,在国民的麻木沉默中发出了鲁迅式呐喊,让人顿生“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感。

纵使他对未来的希望仍是虚渺的,但他变革现实的决心是坚定的。

本文的特色是以一个时间横截面的片段作为人物一生的缩写和密码,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还原作者留白或未交待的情节成了搭建教学支架的关键。

笔者期望根据人物性格和具体语境,通过合理的想象补出空白部分,让学生走进小说、读懂小说。

且刘安海与孙文宪先生所著的《文学理论》中说过:“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如果不用想象和理解将不确定的部分予以确定,将各层次上的空白予以填补,将被省略的联系予以恢复,将不连贯的图景予以整合,他的阅读就很难进行下去。

”因此笔者选择了想象与补白作为理解人物的主要教学支架,旨在借本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情分析】本课实录的教授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但是学生对鲁迅作品和小说已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并不感到陌生。

但学生也容易根据浅显的阅读经验给人物盲目贴标签,忽略人物形象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鲁迅曾说:“学说所以启人思,文学所以增人感。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多方激活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如联结《骆驼祥子》的阅读经验来感受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动荡社会时局),并引导学生获得鲜活、真实的阅读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小说内涵的理解,获得对人生社会的思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