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兮福兮》教案

合集下载

《老子》------《祸兮福倚》(教案设计)

《老子》------《祸兮福倚》(教案设计)

《老子》------《祸兮福倚》(教案设计)《祸兮福倚》一导语《老子》有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上四句,是圣人治国的四大原则。

“我无为,而民自化。

”是指取消独裁统治,以法治国。

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就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转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指取消主观说教,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认识论,通过自身默修实践,加强自我道德修养。

圣人实行“不言之教”,让人们在自悟的过程之中,逐渐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我无事,而民自富”。

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圣人以天下为公,没有称霸天下的野心。

人民生活在民主自由、和平稳定的社会里,自然生活富足。

“我无欲,而民自朴。

”反对利己主义,倡导集体主义。

只要人人消除了自我私欲,人民自然归于淳朴。

这就是老子在“政治观”。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祸兮福倚》二文意疏通“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闷闷:政府人员处理国家事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故“闷闷”。

察察:政令反复无常,大小事务实施行政干预。

“察察”和“闷闷”相对。

前者是法治社会,后者是专制社会,不同的社会制度,带来不同的社会面貌。

在法治社会里,圣人莅临天下,施行“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根据人民的心声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法律,不搞形式,不搞运动,不搞个人崇拜,各级行政官员都默默无闻地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工作程序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表面看来,政府里并没有什么天才人物,也没有轰动天下的大手笔,但是,社会却在健康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道德水平日益提高,淳朴、厚道的社会风貌自然形成。

相反,在专制社会里,统治者独断专行,惟恐失去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失去了既得利益。

人民失去了自主权,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得不到发挥,致使生活越来越贫穷,国家越来越混乱,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祸兮福兮》教学设计

《祸兮福兮》教学设计

《祸兮福兮》教学设计《祸兮福兮》教学设计(精选2篇)《祸兮福兮》教学设计篇1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结合时代背景与关于老子的传奇、记载,初步了解老子及其辩证思想。

二、通过精读课文积累文言学问(实词、虚词和特别句式)与成语。

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想]一、以逐段讲解为基础,启发思维,引导同学一起参加课堂争论。

二、支配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介绍春秋时代背景及老子其人。

二、讲解前三节,并就有关思想进行争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时代背景及简介(同学介绍,老师补充)(一)春秋战国时期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渐渐动摇。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新兴地主阶级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其来源很简单,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

士的地位虽低,却大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

他们中间有的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学问,有的则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

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

当时诸侯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

士这个阶层极为活跃,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面貌消失于政治舞台的。

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动身,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见,并且著书立说,争论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进展的基本缘由。

百家争鸣,对活跃我国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进展阶段。

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展和社会的前进,对我古代文化的富强昌盛从各个方面都作过重要贡献。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将整个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自春秋迄汉初,为子学时代;汉武帝时期起,到康有为、谭嗣同为止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

《祸兮福兮》教案

《祸兮福兮》教案

《祸兮福兮》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结合时代背景与关于老子的传说、记载,初步了解老子及其辩证思想。

二、通过精读文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与成语。

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想]一、以逐段讲解为基础,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一起参与堂讨论。

二、安排两时。

第一时[教学要点]一、介绍春秋时代背景及老子其人。

二、讲解前三节,并就有关思想进行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同学介绍,老师补充)(一)春秋战国时期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其很复杂,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

士的地位虽低,却大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

他们中间有的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有的则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

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

当时诸侯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

士这个阶层极为活跃,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面貌出现于政治舞台的。

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百家争鸣,对活跃我国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对我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从各个方面都作过重要贡献。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将整个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自春秋迄汉初,为子学时代;汉武帝时期起,到康有为、谭嗣同为止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

子学时代的特点是建造,经学时代的特点是阐述。

《祸兮福兮》学习教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祸兮福兮》学习教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祸兮福兮》教案的编写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本剧的同时,更好地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教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一、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是指学生所期望具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针对《祸兮福兮》这一剧目,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祸兮福兮》的故事情节2.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读水平二、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围绕《祸兮福兮》这一剧目展开,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祸兮福兮》全本,并列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

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让学生逐渐理解剧目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接着,从文化背景、人物角色、语言表现等方面对《祸兮福兮》进行深入分析,在讲解和讨论中逐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独立探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课程还可以通过学生自我朗读、小组朗读、整体朗读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读水平。

三、教学方法本教案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

其中“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和独立思考;“探究式学习”则是指教师通过开放性的探究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中探索并建立知识结构。

还可以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小组合作、课外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祸兮福兮》的故事情节、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等方面。

四、教学评价本教案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生自我评价、教师测评、同伴互评。

其中,学生自我评价是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教师测评是指根据学生学习的表现、作业质量、考试成绩等方面进行评价,同伴互评则是指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和提供建议,促进信息共享和学习进步。

通过以上评价方式,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语文祸兮福兮教案设计

语文祸兮福兮教案设计

语文祸兮福兮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祸兮福兮”主题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对祸福的思考。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祸福的理解和经历。

教学内容:介绍“祸兮福兮”的主题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思考祸福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活动:1. 展示祸福相关的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思考。

2. 学生分享他们对祸福的理解和经历。

第二章:祸福的相对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祸福的相对性。

2. 培养学生对祸福的积极态度。

教学方法:通过故事或案例,引导学生体验祸福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祸福的看法。

教学内容:介绍祸福的相对性概念。

引导学生体验祸福的相对性。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述一个有关祸福相对性的故事或案例。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祸福的看法。

第三章:祸福的转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祸福之间的转化。

2.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困境的能力。

教学方法:通过故事或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祸福的转化。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写作,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介绍祸福之间的转化现象。

引导学生理解并接受祸福的转化。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述一个有关祸福转化的故事或案例。

2.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写作,体验祸福转化的过程。

第四章:祸福的应对策略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应对祸福的策略。

2. 培养学生积极应对生活中各种变化的能力。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或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应对祸福的策略。

教师提供实用的应对方法和建议。

教学内容:介绍应对祸福的策略和技巧。

引导学生思考并制定自己的应对计划。

教学活动:1. 教师提供一些应对祸福的方法和建议。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案例分析,思考并制定自己的应对计划。

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提供反馈和指导。

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教学活动:2. 学生进行个人反思,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祸兮福兮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

祸兮福兮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

祸兮福兮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祸兮福兮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祸兮福兮》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时代背景与老子的传说、记载,初步了解老子及辩证思想。

2、通过精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及成语。

3、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及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方法阐明深刻道理的表达方式。

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与把握文章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与把握文章中语句的含义。

学习方法:反复诵读,自学讨论。

预习案一、关于“老子”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五千言,又名《老子》,基本概述了老子的思想。

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

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尔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

神话传说中的太上老君指的就是他。

老子书中有许多精辟之言,对社会和民生的剖析,是极为深刻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他所谓的“圣人”,是指当权者;所谓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型,祭完便抛弃了。

老子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当时统治者与老百姓关系的实质。

老子的所谓“道”,是其学说之根,主要指主宰宇宙万物的客观规律,它体现于“一”;但“一”并非孤立存在,矛盾存在的规律决定了其必有对立面,那便有了“二”。

《祸兮福兮》难点测试认知•探索1.课文探索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五千言,又名《老子》,基本概述了老子的思想。

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

语文祸兮福兮教案设计

语文祸兮福兮教案设计

语文祸兮福兮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祸兮福兮”主题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1. 引言:向学生介绍“祸兮福兮”这一主题,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福祸的思考。

2. 展示真实生活中的祸福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祸福的相对性。

教学活动:1. 开场讨论: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祸福的理解和经历。

2. 案例分析:展示几个真实生活中的祸福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第二章:祸兮福兮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祸兮福兮的理论基础。

2. 培养学生对祸福相对性的认识。

教学内容:1. 祸兮福兮的定义和理论基础。

2. 祸福的相对性和变化性。

教学活动:1. 知识讲解:讲解祸兮福兮的定义和理论基础,引导学生理解祸福的相对性。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的祸福案例,探讨祸福的相对性和变化性。

第三章:祸兮福兮的故事解析1. 帮助学生理解祸兮福兮的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2.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1. 选取几个祸兮福兮的故事进行解析。

2. 分析故事中祸福的转化和相对性。

教学活动:1. 故事分享:向学生分享几个祸兮福兮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祸福的思考。

2. 小组解析:学生分组对故事进行解析,探讨故事中祸福的转化和相对性。

第四章:祸兮福兮的实际应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将祸兮福兮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培养学生的应对困境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如何将祸兮福兮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困境中寻找机遇。

教学活动:1. 知识讲解:讲解如何将祸兮福兮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困境中寻找机遇。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应用祸兮福兮的理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分享经验和方法。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1. 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加深对祸兮福兮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反思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回顾和总结本章所学的祸兮福兮的理论基础、故事解析和实际应用。

语文版高二必修《祸兮福兮》教案

语文版高二必修《祸兮福兮》教案

语文版高二必修《祸兮福兮》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祸兮福兮》的寓意和主题。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课文的字词句理解。

2.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度挖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道德经》中学到的关于福祸的辩证思想。

2.引导学生思考:福祸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大意。

2.教师带领学生逐句翻译课文,确保学生理解文意。

三、课堂讨论1.邀请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福祸观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何启示?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福祸观,挖掘其内涵。

三、案例分析1.选取课文中的具体案例,分析福祸之间的转化过程。

2.学生尝试用课文中的观点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福祸现象。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福祸观的感悟文章。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课文中的福祸观来指导我们的生活?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实践经验。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如何将课文中的福祸观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福祸转化过程。

2.教师点评学生的表演,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实践活动,写一篇关于福祸观的应用文章。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福祸观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人生启示?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祸兮福兮》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结合时代背景与关于老子的传说、记载,初步了解老子及其辩证思想。

二、通过精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与成语。

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想]一、以逐段讲解为基础,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课堂讨论。

二、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介绍春秋时代背景及老子其人。

二、讲解前三节,并就有关思想进行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同学介绍,老师补充)(一)春秋战国时期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其来源很复杂,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

士的地位虽低,却大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

他们中间有的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有的则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

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

当时诸侯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

士这个阶层极为活跃,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面貌出现于政治舞台的。

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百家争鸣,对活跃我国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对我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从各个方面都作过重要贡献。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将整个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自春秋迄汉初,为子学时代;汉武帝时期起,到康有为、谭嗣同为止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

子学时代的特点是建造,经学时代的特点是阐述。

先秦诸子的思想,除了本身具有价值外,也对后世具有巨大的启发作用。

(二)老子的传说与简介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据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即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

他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但经考证是后人或老子同时代稍后的人根据老子的言行编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

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

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尔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神化传说中的太上老君指的就是他。

也许正是如此,老子才半云半雾,“神龙见首不见尾”,令人好奇。

最有代表性的记述是关于孔子求见老子的故事,说孔子见老子问“道”,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也。

”孔子又问“仁义”,老子说:“今仁义惨然而汩人心……夫子修道而趋,则以至矣,又何用仁义?……夫子乃乱人之性也。

”又说孔子引以为荣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艺”都是因人陈迹,了无新意:“迹者履之出,而迹岂异哉?”这些话对儒学理论进行了一番鞭辟入里的鞑伐与批判。

孔子默默无言回来,三天没有给学生讲课。

学生怪问,孔子慨叹:我见什么人做什么事都能猜测揣度其用意,“至于龙,乘云气,游太清,吾不能逐也。

今见老子,其犹龙乎!”老子使名满天下的孔丘张口结舌,“神错而不知其所居也”。

二、讲解课文前三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斯:则,就。

恶:丑,长得难看。

已:表示确定语气。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形:在比较和对照中显现出来。

盈:呈现。

美与恶,有和无,难和易,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相对的概念,这节选文意在说明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到处显示着这个道理,譬如动与静,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物理学中谈到运动,都会先假定一个相对静止的参照物。

假如没有静止,运动也就无从谈起。

再推而广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存在着一个对立面。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一切事物中都包含着相反的动向,这就是道家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客观规律总是驱使着事物向它的对立面转化,虽然细微但却绵延不绝地持续着。

讨论:事物有以上说的运动趋势,请结合生活实例讨论:我们在看待世界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呢?以纪律和自由这对概念为例,自由是人人都渴望得到的,但是,如果人人都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完全自由,必然会侵害别人的利益,影响别人的自由,而别人为了得到自由,也会侵害你的自由,整个群体就会成为一团混乱。

所以,为了得到自由,群体就需要自由的对立面——纪律。

遵守纪律就意味着受约束,这表面上看来与追求自由背道而驰,但实际上,每个人都遵守纪律,就会带给别人自由,而自己也会得到自由,这就是文中表述的道理。

“圣人执一为天下式。

”执:坚守。

一:指自身。

式:表率,标准。

“执一”就是坚守自身,也就是老子所主张的“无为”,因为事物包含着对立面,“无为”的态度也就会得到“无不为”的效果。

所以做天下的表率,并非指事必亲躬,而是要无为而治。

这是老子的治世理念。

与儒家相比,似乎显得消极,但实际上却包含着更为深刻的道理。

儒家讲“躬行”而济天下,以道德为本,追求大山一样的仁厚;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追求的是智慧,是像水一样的灵动。

后者对于中国哲学思辨精神的发展意义更大。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见:表现。

是:正确,引申为认为正确。

伐:自夸。

长:长进。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世闻道,大笑之。

”讨论:如何理解三种“士”对于“道”的不同态度?老子将“士”分为三种,实际上讲的是“闻道”的三种境界:大笑是因为不能窥透天机,只觉得荒谬;半信半疑是因为看明白一些,却又不能完全弄懂;而上士之高明,就在于他能够一眼看穿,见出本质,从而勤力行之。

这三种境界从侧面说明事物(“道”)深藏不露,常常以相反的姿态示人,如文中所举:“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和协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昧:暗。

■:丝线上的疙瘩,引申为不平。

建:通“健”,刚健。

偷:苟且,懈怠。

渝:改变,此处为败坏。

器:才能。

贷:施与。

大器晚成: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思考:除了文中举的这些例子,你还能想到类似的情况吗?(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等等)这一段说明,真正的“大”与“高”,可能不会直接给人这样的印象,而庸人常常被蒙蔽;只有高明的人,才能得道。

而且,得道之士,也不会直接表现出高明,反而常常会甘居人下,不避尘世。

就像后世谈到隐士所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一、讲解文章后四节,并就有关思想进行讨论。

二、总结《老子》的论述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讲解文章后四节第四节就意思而言可以分为两层:前一层进一步举例说明事物的相对存在与相反动向,后面一层则着重于说明圣人因此产生的处世态度。

拓展:阅读下面一段材料,谈谈你对于“福祸相倚”的理解及所得到的启示。

北叟,塞上叟也。

其马亡入胡中,人皆吊之。

叟曰:“何知非福?”居数月,其马引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叟曰:“何知非祸?”及家富马良,其子好骑,堕而折髀,人皆吊之。

叟曰:“何知非福?”居一年,胡夷大入,丁壮皆战死者十九,其子独以跛之故,子父相保。

材料所引的是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故事。

它形象而具体地表现了老子的观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福祸可以相互转化。

明白了这个道理,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要盲目乐观,要保持清醒头脑,避免乐极生悲;而当处在逆境时,也不能灰心丧气,同样要有对未来的预见性与信心,积极奋斗。

面对变化莫测的世界与万物,最好的态度就是平和、内敛,淡泊。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割:伤。

刿:刺伤,割伤。

肆:放纵自己。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泮:融解,消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慎终如始: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

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慎:谨慎;如:象。

第五节所说的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它包含两层:其一,大起于小,质变来自于量变,所以从反面讲,要防微杜渐,要防患于未然;从做事的正面讲,就要从小事做起,积少成多。

古人说的“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也是这个道理。

其二,量变不聚积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发生质变,而人们常常于成功前夕而放弃,结果一事无成,所以我们做事不但要善始,而且要善终。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第六节选文将“天道”与“人道”作对比,具有明显的批判现实意味。

“道”在中国的最初解释是道路、坦途,但是在以后逐渐抽象化,引申出法则、规律的意思,上升为哲学的范畴。

在《道德经》中,老聃这样解释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

”道,就是藏在具体事物背后,独立存在的规律。

“天道”就是宇宙运行的自然规律,它损有余补不足,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而“人道”相反,损不足补有余,违反自然规律,加剧社会贫富的两极分化。

老子对此持坚决的否定态度,希望有道者改之。

从这一点来看,老子思想是“入世”的,深刻而积极的。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垢:通“诟”,耻辱。

不祥:灾祸。

最后一节老子从“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出发,倡导为政者主动采取弱势,担当国家社稷的责任。

小结:课文所选,虽然不连贯,也不能全面地反映老子的思想,但集中地表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的论述特点是句多排偶,文多用韵。

语言整齐中透着变化,时而层层排比,时而两两相对,有时韵散结合,有时一章一韵,具有错落有致的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