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兮福兮》教案.doc
《老子》------《祸兮福倚》(教案设计)

《老子》------《祸兮福倚》(教案设计)《祸兮福倚》一导语《老子》有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上四句,是圣人治国的四大原则。
“我无为,而民自化。
”是指取消独裁统治,以法治国。
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就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转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指取消主观说教,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认识论,通过自身默修实践,加强自我道德修养。
圣人实行“不言之教”,让人们在自悟的过程之中,逐渐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我无事,而民自富”。
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圣人以天下为公,没有称霸天下的野心。
人民生活在民主自由、和平稳定的社会里,自然生活富足。
“我无欲,而民自朴。
”反对利己主义,倡导集体主义。
只要人人消除了自我私欲,人民自然归于淳朴。
这就是老子在“政治观”。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祸兮福倚》二文意疏通“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闷闷:政府人员处理国家事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故“闷闷”。
察察:政令反复无常,大小事务实施行政干预。
“察察”和“闷闷”相对。
前者是法治社会,后者是专制社会,不同的社会制度,带来不同的社会面貌。
在法治社会里,圣人莅临天下,施行“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根据人民的心声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法律,不搞形式,不搞运动,不搞个人崇拜,各级行政官员都默默无闻地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工作程序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表面看来,政府里并没有什么天才人物,也没有轰动天下的大手笔,但是,社会却在健康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道德水平日益提高,淳朴、厚道的社会风貌自然形成。
相反,在专制社会里,统治者独断专行,惟恐失去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失去了既得利益。
人民失去了自主权,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得不到发挥,致使生活越来越贫穷,国家越来越混乱,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祸兮福兮》教案

《祸兮福兮》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结合时代背景与关于老子的传说、记载,初步了解老子及其辩证思想。
二、通过精读文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与成语。
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想]一、以逐段讲解为基础,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一起参与堂讨论。
二、安排两时。
第一时[教学要点]一、介绍春秋时代背景及老子其人。
二、讲解前三节,并就有关思想进行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同学介绍,老师补充)(一)春秋战国时期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其很复杂,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
士的地位虽低,却大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
他们中间有的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有的则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
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
当时诸侯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
士这个阶层极为活跃,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面貌出现于政治舞台的。
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百家争鸣,对活跃我国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对我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从各个方面都作过重要贡献。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将整个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自春秋迄汉初,为子学时代;汉武帝时期起,到康有为、谭嗣同为止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
子学时代的特点是建造,经学时代的特点是阐述。
《祸兮福兮》学习教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祸兮福兮》教案的编写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本剧的同时,更好地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教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一、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是指学生所期望具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针对《祸兮福兮》这一剧目,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祸兮福兮》的故事情节2.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读水平二、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围绕《祸兮福兮》这一剧目展开,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祸兮福兮》全本,并列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
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让学生逐渐理解剧目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接着,从文化背景、人物角色、语言表现等方面对《祸兮福兮》进行深入分析,在讲解和讨论中逐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独立探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课程还可以通过学生自我朗读、小组朗读、整体朗读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读水平。
三、教学方法本教案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
其中“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和独立思考;“探究式学习”则是指教师通过开放性的探究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中探索并建立知识结构。
还可以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小组合作、课外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祸兮福兮》的故事情节、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等方面。
四、教学评价本教案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生自我评价、教师测评、同伴互评。
其中,学生自我评价是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教师测评是指根据学生学习的表现、作业质量、考试成绩等方面进行评价,同伴互评则是指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和提供建议,促进信息共享和学习进步。
通过以上评价方式,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语文祸兮福兮教案设计

语文祸兮福兮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祸兮福兮”主题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对祸福的思考。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祸福的理解和经历。
教学内容:介绍“祸兮福兮”的主题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思考祸福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活动:1. 展示祸福相关的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思考。
2. 学生分享他们对祸福的理解和经历。
第二章:祸福的相对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祸福的相对性。
2. 培养学生对祸福的积极态度。
教学方法:通过故事或案例,引导学生体验祸福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祸福的看法。
教学内容:介绍祸福的相对性概念。
引导学生体验祸福的相对性。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述一个有关祸福相对性的故事或案例。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祸福的看法。
第三章:祸福的转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祸福之间的转化。
2.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困境的能力。
教学方法:通过故事或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祸福的转化。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写作,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介绍祸福之间的转化现象。
引导学生理解并接受祸福的转化。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述一个有关祸福转化的故事或案例。
2.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写作,体验祸福转化的过程。
第四章:祸福的应对策略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应对祸福的策略。
2. 培养学生积极应对生活中各种变化的能力。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或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应对祸福的策略。
教师提供实用的应对方法和建议。
教学内容:介绍应对祸福的策略和技巧。
引导学生思考并制定自己的应对计划。
教学活动:1. 教师提供一些应对祸福的方法和建议。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案例分析,思考并制定自己的应对计划。
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提供反馈和指导。
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教学活动:2. 学生进行个人反思,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语文祸兮福兮教案设计

语文祸兮福兮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祸兮福兮”主题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1. 引言:向学生介绍“祸兮福兮”这一主题,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福祸的思考。
2. 展示真实生活中的祸福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祸福的相对性。
教学活动:1. 开场讨论: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祸福的理解和经历。
2. 案例分析:展示几个真实生活中的祸福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第二章:祸兮福兮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祸兮福兮的理论基础。
2. 培养学生对祸福相对性的认识。
教学内容:1. 祸兮福兮的定义和理论基础。
2. 祸福的相对性和变化性。
教学活动:1. 知识讲解:讲解祸兮福兮的定义和理论基础,引导学生理解祸福的相对性。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的祸福案例,探讨祸福的相对性和变化性。
第三章:祸兮福兮的故事解析1. 帮助学生理解祸兮福兮的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2.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1. 选取几个祸兮福兮的故事进行解析。
2. 分析故事中祸福的转化和相对性。
教学活动:1. 故事分享:向学生分享几个祸兮福兮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祸福的思考。
2. 小组解析:学生分组对故事进行解析,探讨故事中祸福的转化和相对性。
第四章:祸兮福兮的实际应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将祸兮福兮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培养学生的应对困境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如何将祸兮福兮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困境中寻找机遇。
教学活动:1. 知识讲解:讲解如何将祸兮福兮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困境中寻找机遇。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应用祸兮福兮的理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分享经验和方法。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1. 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加深对祸兮福兮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反思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回顾和总结本章所学的祸兮福兮的理论基础、故事解析和实际应用。
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5 学案第13课 祸兮福兮 Word版含解析

第13课祸兮福兮学习重点1.记: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识记文本中的重要名句。
2.读: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赏析本文简洁、优美的语言特色。
3.写:仿照文中的句式特点,写一片段短文。
4.练:掌握被动句。
一、诵记名言警句文本名句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中的名言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4.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5.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6.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
据说老子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
他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但经考证是后人或老子同时代稍后的人根据老子的言行编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生成、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尾大不掉,王室难以控制。
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相互征伐,其目的就是称霸天下。
为了实现目的,他们往往急功近利,但结果却是“欲速则不达”。
应当说当时整个社会的心态都是轻浮躁动的。
有鉴于此,老子著了《道德经》,提出了“天道无为,顺其自然”的观点,试图扭转异风,改变现实。
语文版高二必修《祸兮福兮》教案

语文版高二必修《祸兮福兮》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祸兮福兮》的寓意和主题。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课文的字词句理解。
2.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度挖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道德经》中学到的关于福祸的辩证思想。
2.引导学生思考:福祸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大意。
2.教师带领学生逐句翻译课文,确保学生理解文意。
三、课堂讨论1.邀请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福祸观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何启示?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福祸观,挖掘其内涵。
三、案例分析1.选取课文中的具体案例,分析福祸之间的转化过程。
2.学生尝试用课文中的观点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福祸现象。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福祸观的感悟文章。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课文中的福祸观来指导我们的生活?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实践经验。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如何将课文中的福祸观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福祸转化过程。
2.教师点评学生的表演,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实践活动,写一篇关于福祸观的应用文章。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福祸观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人生启示?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教学设计:福兮祸兮

第13课《祸兮福兮》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结合时代背景与关于老子的传说、记载,初步了解老子及其辩证思想。
2.通过精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与成语。
3.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想】1.以逐段讲解为基础,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课堂讨论。
2.安排两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讲解文章后四节,并就有关思想进行讨论。
2.总结《老子》的论述特点。
【教学过程】一、讲解文章后四节第四节就意思而言可以分为两层:前一层进一步举例说明事物的相对存在与相反动向,后面一层则着重于说明圣人因此产生的处世态度。
拓展:阅读下面一段材料,谈谈你对于“福祸相倚”的理解及所得到的启示。
北叟,塞上叟也。
其马亡入胡中,人皆吊之。
叟曰:“何知非福?”居数月,其马引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叟曰:“何知非祸?”及家富马良,其子好骑,堕而折髀,人皆吊之。
叟曰:“何知非福?”居一年,胡夷大入,丁壮皆战死者十九,其子独以跛之故,子父相保。
材料所引的是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故事。
它形象而具体地表现了老子的观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福祸可以相互转化。
明白了这个道理,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要盲目乐观,要保持清醒头脑,避免乐极生悲;而当处在逆境时,也不能灰心丧气,同样要有对未来的预见性与信心,积极奋斗。
面对变化莫测的世界与万物,最好的态度就是平和、内敛,淡泊。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割:伤。
刿:刺伤,割伤。
肆:放纵自己。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泮:融解,消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慎终如始: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
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慎:谨慎;如: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祸兮福兮》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结合时代背景与关于老子的传说、记载,初步了解老子及其辩证思想。
二、通过精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与成语。
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想]一、以逐段讲解为基础,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课堂讨论。
二、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介绍春秋时代背景及老子其人。
二、讲解前三节,并就有关思想进行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同学介绍,老师补充)(一)春秋战国时期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其来源很复杂,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
士的地位虽低,却大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
他们中间有的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有的则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
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
当时诸侯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
士这个阶层极为活跃,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面貌出现于政治舞台的。
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百家争鸣,对活跃我国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对我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从各个方面都作过重要贡献。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将整个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自春秋迄汉初,为子学时代;汉武帝时期起,到康有为、谭嗣同为止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
子学时代的特点是建造,经学时代的特点是阐述。
先秦诸子的思想,除了本身具有价值外,也对后世具有巨大的启发作用。
(二)老子的传说与简介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据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即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
他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但经考证是后人或老子同时代稍后的人根据老子的言行编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
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
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尔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神化传说中的太上老君指的就是他。
342019-05-18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结合时代背景与关于老子的传说、记载,初步了解老子及其辩证思想。
二、通过精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与成语。
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想]一、以逐段讲解为基础,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课堂讨论。
二、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介绍春秋时代背景及老子其人。
二、讲解前三节,并就有关思想进行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同学介绍,老师补充)(一)春秋战国时期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其来源很复杂,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
士的地位虽低,却大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
他们中间有的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有的则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
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
当时诸侯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
士这个阶层极为活跃,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面貌出现于政治舞台的。
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百家争鸣,对活跃我国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对我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从各个方面都作过重要贡献。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将整个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自春秋迄汉初,为子学时代;汉武帝时期起,到康有为、谭嗣同为止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
子学时代的特点是建造,经学时代的特点是阐述。
先秦诸子的思想,除了本身具有价值外,也对后世具有巨大的启发作用。
(二)老子的传说与简介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据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即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
他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但经考证是后人或老子同时代稍后的人根据老子的言行编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
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
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尔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神化传说中的太上老君指的就是他。
342019-05-18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结合时代背景与关于老子的传说、记载,初步了解老子及其辩证思想。
二、通过精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与成语。
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想]一、以逐段讲解为基础,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课堂讨论。
二、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介绍春秋时代背景及老子其人。
二、讲解前三节,并就有关思想进行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同学介绍,老师补充)(一)春秋战国时期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其来源很复杂,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
士的地位虽低,却大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
他们中间有的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有的则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
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
当时诸侯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
士这个阶层极为活跃,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面貌出现于政治舞台的。
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百家争鸣,对活跃我国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对我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从各个方面都作过重要贡献。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将整个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自春秋迄汉初,为子学时代;汉武帝时期起,到康有为、谭嗣同为止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
子学时代的特点是建造,经学时代的特点是阐述。
先秦诸子的思想,除了本身具有价值外,也对后世具有巨大的启发作用。
(二)老子的传说与简介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据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即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
他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但经考证是后人或老子同时代稍后的人根据老子的言行编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
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
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尔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神化传说中的太上老君指的就是他。
342019-05-18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结合时代背景与关于老子的传说、记载,初步了解老子及其辩证思想。
二、通过精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与成语。
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想]一、以逐段讲解为基础,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课堂讨论。
二、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介绍春秋时代背景及老子其人。
二、讲解前三节,并就有关思想进行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同学介绍,老师补充)(一)春秋战国时期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其来源很复杂,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
士的地位虽低,却大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
他们中间有的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有的则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
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
当时诸侯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
士这个阶层极为活跃,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面貌出现于政治舞台的。
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百家争鸣,对活跃我国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对我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从各个方面都作过重要贡献。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将整个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自春秋迄汉初,为子学时代;汉武帝时期起,到康有为、谭嗣同为止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
子学时代的特点是建造,经学时代的特点是阐述。
先秦诸子的思想,除了本身具有价值外,也对后世具有巨大的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