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功能荒诞化处理的非荒诞化效果——读《等待戈多》
论《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

论《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等待戈多》是塞缪尔·贝克特的一部代表作品,也是20世纪文学中最著名的戏剧之一。
它以漫长的等待为主题,描绘了两个人物弗拉戈(Vladimir)和埃斯特拉冈(Estragon)在无聊、孤独、渴望、懊恼、绝望等复杂情绪中度日如年的状态。
本文就从循环与荒诞两个方面来探讨这部作品的意义。
循环在《等待戈多》中是极为重要的。
所有的情景都不停地在重演,重复的对话也不断出现,这为这部作品的主题与情感编织了一层深深的色彩。
在弗拉戈和埃斯特拉冈的身上,重复呈现的恰恰是儒勒·凡尔纳一百多年前曾提出的科技循环观念。
凡尔纳认为,在科技进步的当代,人类面临着一种决定性的变化,整个人类历史就会像机械一样,在那几个大型垃圾中旋转着。
而正是这种循环的机械化,使得《等待戈多》中那漫长的等待变得极为具有象征性。
此外,循环也出现在原有神话与文化中。
例如:戏剧中重复出现的“萨缪尔·贝克特的自传”,其实就是来自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Sisyphus),被罚在山上推绊巨石的神话抒发出的输出,并且被用于描述人活在无意义中;而《等待戈多》中漫长的等待则与神话中罚在山上推巨石的故事相吻合,这种对希腊神话的恰当解释提供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探究。
另外,荒诞也是《等待戈多》的一个主要元素。
荒诞主义是20世纪艺术从中发声的哲学派别,致力于去解决一切问,拒绝对文学作品提出标准的刻板印象,以致使其戏剧产生一种的“荒诞感”。
正是这种“荒诞感”,让《等待戈多》与传统戏剧不同。
在《等待戈多》中,荒诞的特征表现的最明显的莫过于幽默与悲伤的结合了。
同时,在剧中演员们的演出技巧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演员们把两个人物形象塑造为模糊不清的,温馨而可笑的人物。
这种举措让这部作品变得更加荒诞,也更加迷人。
总的来说,《等待戈多》的循环和荒诞是对20世纪文学现现在的抗议,呈现了一种对传统戏剧的反叛。
作品带有一股强烈的颓废与意志被摧毁的感觉,然而,在这虚无的世界中亦可以寻找到生命、灵魂的意义。
《等待戈多》读后感

《等待戈多》读后感1、《等待戈多》读后感《等待戈多》中戈戈和狄狄的语言,行为是荒谬的,是毫无逻辑的支离破碎,是毫无意义的忙忙碌碌,他们可谓是荒凉土地上的一个失去了自我灵魂的肉体!没有真正的思想、没有实际的行动,只是把一切寄托在那还不知会不会出现的“戈多”身上。
我们遨游在历史的天空,高傲的俯视着那长长岁月激流的一切,拼命的感慨那世人的愚昧无知,狂妄的嘲笑那前人的悲哀凄惨。
可当我们在飘浮的劳累之余,猛的停下之时才突然发现自我亦是这般处境。
迷惘的陷入了“失名”与“失明”的黑暗之中,却仍旧不明白挣扎的方向……只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都市的五彩缤纷的霓虹装点了漆黑的漫漫长夜,车水马龙的急流充实了荒凉的大街小巷,“朝九晚五”的日程安排填满我们生活工作时间表。
匆匆的一路的飞奔,恰似胜过了剧中戈戈和狄狄的空虚无聊,但归来的途中,人们依旧是无法掩盖住那满面风尘以及疲倦的心灵……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恐吓般的教唆让人陷于实际,叫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规规矩矩,不敢妄为。
僵死的规则畅行无阻,美妙的世界消磨掉神奇。
所有的人都在扮演紧张,呆板的主角,一切言谈举止,一切思维与梦想都仿佛被预设的程序所圈定,失去了多姿多彩的姿态!难道我们不应当真切的承认这亦是当代人们内心的“失明与失名”的迷惘!我们每一天重复着一样的动作、一样的话语在空泛中消磨时间,我们却像是既有信仰一般的声称“这样做就是为了以后的幸福”。
可我们以后的幸福到底是什么呢?“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
没有人能告诉我们,人生是什么,忙忙碌碌,不辞艰辛,到头来仍是黄土一抔。
没有人能告诉我们,追求是什么,几许泪雨挥霍,几许失落难当,最终仍旧是孤星青灯寂!荒凉的等待,只在那迷惘着的“失名”与“失明”之际绝望的挣扎……“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甚方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现代的我们,只是换了种重复的方式,不一样的场景,可依旧为着心目中的“戈多”不停地等待,不停地“奋斗”。
荒诞的手法真切的等待_贝克特的_等待戈多_评析

摘要: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在这一剧本中,虽然作者从戏剧情节、语言、舞台形象等各个方面都使用了荒诞的描写手法,但是他为我们揭示出的这个孤独无助的、只有近似绝望地等待才能生存下去的群体,却是感人至深、真实可信的。
关键词:《等待戈多》;荒诞;真实1969年,瑞典文学院,一位精神矍铄、年逾六旬的老者走上领奖台。
他因“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以及“他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而领取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他就是塞缪尔·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
塞缪尔·贝克特是爱尔兰戏剧家和小说家,1906年生于都柏林一个犹太人家庭。
青少年时期去巴黎郊游时,他结识了同样出生于爱尔兰的著名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以后还当过他的秘书。
贝克特的小说创作深受乔伊斯的影响,故有“小乔伊斯”之称。
真正使他名震世界文坛的作品无疑是他的《等待戈多》———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这是一个两幕剧。
出场人物共五人:除主要人物、两个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外,还有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以及一个小男孩。
时间是先后两天的黄昏时分。
地点是荒凉的乡间路旁。
第一幕。
两个衣衫褴褛、浑身发臭的流浪汉戈戈和狄狄,焦燥不安地站在乡间路旁,等待戈多的到来。
他们并不认识戈多,也说不清到底为何要等待戈多,但却又如此急切地盼着戈多的到来。
时间难熬,他们的谈话也是梦呓般的胡言乱语。
后来他们竞想玩玩上吊的游戏。
不久奴隶主波卓拿着鞭子,牵狗般地牵着他的奴隶“幸运儿”路过这里,他打算将“幸运儿”在市场上卖掉。
他们将波卓误作戈多。
这主仆二人走后,小男孩上场了,他是戈多的信使。
他说道:“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可是明天晚上准来。
”孩子退场,夜幕突然降临。
“咱们走不走?”“好,咱们走吧。
”但他们仍坐着不动,幕落。
第二幕。
次日黄昏,相同的地点。
但原来的枯树上现在却长出了四、五片叶子。
《等待戈多》荒诞剧读后感文档

《等待戈多》荒诞剧读后感文档(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等待戈多》荒诞剧读后感文档《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长了读者和观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的感觉,下面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等待戈多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等待戈多读后感1《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长了读者和观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的感觉,这种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却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思考,思考自身与生活本身。
论《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

论《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等待戈多》是法国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戏剧之一。
它以循环和荒诞的手法,刻画了两个等待着一个叫戈多的人的人物的荒诞而又无望的等待生活。
循环是《等待戈多》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整个剧本分为两幕,每幕都是两个角色在一个相同的场景中等待着戈多的到来。
第一幕中,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贝开始等待戈多,然而戈多始终没有到来,他们的等待变得越来越无望和荒谬。
而第二幕中,情节和对话几乎与第一幕完全相同,只是多了两个角色波兹和干谢,他们开始了对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贝的模仿和剧本的复制,整个剧本呈现出了循环的结构。
这种循环的结构强调了人生的绝望和无望,人们不断地重复着相同的行为和对话,但却一事无成,生活仍在原地打转。
在这种循环的结构下,《等待戈多》中的人物展现出了荒诞的生活状态。
他们的对话荒谬而无休止,他们的行为荒诞而毫无意义。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贝在等待戈多的过程中,无聊、焦躁、甚至是崩溃,他们无法逃脱这种绝望的状态,一切都显得毫无意义。
而波兹和干谢的出现更是加剧了这种荒诞的氛围,他们的模仿和复制让整个舞台更加混乱和荒谬。
这种荒诞的状态不仅体现在人物的行为和对话中,还体现在舞台布景和氛围中。
整个戏剧的舞台布景简单而又空旷,只有一棵瘦弱的树和一条断了的绳子,这种极简的布景正是为了突出人物的孤独和寂寞,让荒诞的氛围更加凸显。
通过循环和荒诞的手法,《等待戈多》传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和对人类处境的绝望感。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不断地重复着相同的行为和对话,但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无法摆脱绝望和孤独。
这种荒诞和循环的状态让人感到无助和迷茫,生活的意义变得模糊而无法捉摸。
贝克特通过这种荒诞和循环的手法,向读者传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让人不得不面对生活的残酷和绝望。
《等待戈多》以循环和荒诞为主题,通过复杂的语言和情节,展现了人类在绝望和孤独中循环往复的生活状态。
荒诞与虚无《等待戈多》

荒诞与虚无——彻悟后的直觉表达——评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吴康茹《等待戈多》是法籍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于1948年创作的一部剧作,最初它的出版几经周折,直至1953年1月5日,由法国导演布兰经过3年的努力将它搬上了舞台,首演获得成功,在巴黎产生了轰动效应,创记录地连演了三百余场。
此后这出戏在欧洲各国首都连续16个月盛演不衰,场场爆满。
这出戏点活了一个流派,并迎来了二战以后戏剧的春天。
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本人也因此摘取了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等待戈多》历来被认为是法国荒诞派的代表剧作,被视为是20世纪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现代主义戏剧作品。
《等待戈多》所产生的轰动效应和它能这么迅速地得到观众的认同与接受,想必出乎剧作家的意料之外;但从它对时代清晰深刻的揭示和对传统戏剧表现形式的突破上,这出戏受到普遍的欢迎也应是意料之中的。
《等待戈多》作为法国荒诞派的代表剧作,全剧共有两幕,剧情十分简单,主要写两个小丑之类的人物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等待一个也许永远缺席而始终不会到场的“戈多”。
全剧一改传统戏剧的情节模式,剧中没有戏剧冲突,没有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没有丰满、完整的人物性格的刻画,没有精彩富有哲理的人物对话,代之的是没有跌宕起伏的、无头无尾的情节,毫无人格魅力的卑微、肮脏、猥琐的“非人”和重复机械、单调乏味、不合乎逻辑的语言。
对这出“什么也没发生”的戏剧究竟要表达什么以及它为何能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如此大的震动,中外学术界和评论界都有种种说法。
有的认为它表现了无望的等待,是对人类生活的苦恼与绝望处境的写照;有的认为它通过人物的无望的等待,直喻整个人类的不幸与痛苦。
还有的认为作品表现了生活的虚无与荒诞,不可解释和无意义性。
当然,在对作品主题的阐释,尤其是对作品中“戈多”身份的确定问题上,就连作者贝克特本人也拒绝给予明确的回答。
论《等待戈多》的荒诞性戏剧特征

论《等待戈多》的荒诞性戏剧特征摘要《等待戈多》作为荒诞派戏剧全盛时期的代表之一,其与传统戏剧“背道而驰”的特征表现的尤为明显,可以说是整个戏剧史上的一朵奇葩。
剧本以存在主义的哲学视角对人类的生存危机和世界的荒诞性进行了深刻的揭示,极为清晰的展现了那个时代西方社会发展的“荒诞性”因素。
然而剧中所展现的种种荒诞现象并不是作者臆想而来,而是由现实世界转化而来,因而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社会意义是广泛而深刻的。
本文拟就戏剧人物、主题、情节与结构、语言四个方面对《等待戈多》进行研究,从中分析其荒诞性特征,并就《等待戈多》的现实意义进行相关论述。
关键词:荒诞派戏剧;荒诞性;等待戈多;非人Abstract"Waiting for Godot",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absurd drama,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opposite" to the traditional drama,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a wonderful work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dram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 the script reveals the survival crisis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absurdity of the world, and shows the "absurd" factors of the western society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phenomenon of absurdity in the play is not from the author's imagination, but from the real world. Therefore,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in-depth study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This paper intends to drama theme, characters, plot and structure of language, four aspects of research on "waiting for Godot", analyzes its features from the absurdity, and relevant discussion o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waiting for Godot".Key words: Absurd drama; absurdity; waiting for Godot; inhuman目录摘要IAbstract II一、荒诞派戏剧1二、荒诞:《等待戈多》的鲜明特征1(一)“非人”的戏剧人物2(二)主题的荒诞3(三)情节、结构的荒诞51.“消失”的情节52.荒诞的结构6(四)语言的荒诞6三、结语:《等待戈多》——照进现实的戏剧之光8参考文献9谢辞10一、荒诞派戏剧荒诞(absurde)一词的词源属于音乐领域:在拉丁语中,absurdus(听不到的,聋的)意思是“不在声音中的东西,不协和的、不调和的东西”。
从《等待戈多》解读法国荒诞派戏剧

从《等待戈多》解读法国荒诞派戏剧发表时间:2012-12-20T16:00:55.717Z 来源:《赤子》2012年第21期供稿作者:彭佳[导读] 戏剧《等待戈多》从不同的平面突出了没有目的生活和无休止的循环,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彭佳(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辽宁沈阳 110034)摘要:戏剧《等待戈多》从不同的平面突出了没有目的生活和无休止的循环,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本文从其循环式的结构、小丑般的人物、滑稽的语言和动作、简短的台词、详尽的舞台提示、虚化的时空以及痛苦与绝望的主题等方面分析了该剧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并以此为例简要解读了法国荒诞派戏剧。
关键词:等待戈多;荒诞;虚无1 概述戏剧《等待戈多》从不同的平面突出了西方人的幻灭感,突出没有目的生活和无休止的循环,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该剧分为两幕,其中时间、地点、内容都极为相似。
时间都是黄昏,地点都是空荡荡的四野,内容都是等待戈多的两人先出场,在冗长的对话之后,主仆二人出场,然后是男孩出场捎口信。
尤其是内容,最后又回到开始的地方。
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如果该剧有第三幕、第四幕,也必然是重复前两幕的模式。
这些都表现出人的处境单调、刻板,以及人生所承受的没有尽头的煎熬。
本文试从剧中人物特征和舞台处理两方面解读荒诞派戏剧的特点。
2 荒唐的人物2.1 人物的虚无性《等待戈多》中,所有出场人物都没有明确的身份。
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没有任何具有个性的思想、情感与性格特征,贝克特并没有对他们的来历做任何介绍。
自从导演布兰将他们处理成一对流浪汉之后,出现在全世界舞台上的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几乎都是头戴礼帽、身着破衣、脚穿破鞋的形象。
然而贝克特更多地赋予了他们形而上的意义,单纯地把他们理解为乞丐未免太过狭隘。
这两个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更容易让人想起西方民间舞台上的小丑,他们气喘吁吁地脱靴子、贪婪地吃萝卜,没话找话,相互拥抱,埋怨打闹,弗拉季米尔反复脱帽子,并且像马戏演员那样把它抛来抛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11月第11卷第4期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Xi ′an University of A rts and Science (S ocial Sciences Editi on)Nov .2008Vol .11No .4 收稿日期5作者简介张化新(53—),男,吉林长岭人,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语言功能荒诞化处理的非荒诞化效果———读《等待戈多》张化新(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摘 要:语言在传统文学创作中与权威的解释相一致。
但在荒诞派作品中情形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其语言失去了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功能,只成为一种能证明发声体存在的声音。
这种失去审美性的“贬值了”的语言,它所展现的情景,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却具有一种深刻性,一种悲剧意识的深刻和使人通过震撼而达到振奋的深刻。
这正是荒诞派艺术对语言功能荒诞化处理所取得的非荒诞化效果,也可称其为对语言功能异化处理的非异化效果。
关键词:语言;荒诞;悲剧的境界;非荒诞化效果中图分类号:I 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77X(2008)04-0016-03 语言是什么?它的功能何在?根据权威的解释,“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1](P390)其功能是“表达意思、交流思想”。
[2](P 1258)作为语言艺术样板的文学创作,在实现语言功能方面,应该是最充分、最经典,也是最敏感的。
在中外文学史上的语言大师们,在运用这一工具表情达意的过程中,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3](P41)这里表达的是对人、对人类的明确无误的赞美,是在探寻追索人是什么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思辨。
而大诗人雨果在“描写人心的诗篇”中曾写道:“人心是怪想、贪婪和企图的混合,是梦想的熔炉,是卑劣思想的巢穴;是诡辩的魔窟,是激情的战场。
”[4](P320)这里的语言,既是对主人公是否要自首所引起的内心剧烈的矛盾斗争的描叙,同时也是作者本人对人心、人性的认识,表情达意都很清晰,可说是情浓意深。
在这里,读者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基本是一致的。
进入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以语言为中心的,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成为其重点。
在他们的语言表叙中,情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等待戈多》中,两个流浪汉戈戈和迪迪莫名其妙地在一起傻等戈多,但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能不能等来?一切都是未知数。
因此,等待本身就是荒诞的。
在这样的环境或曰文化背景下,生活在世界上的“人”,只能是处于孤独的境地之中,而作为有思想、有感情的主体人,却是最需要和别人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
他们最怕的就是在精神上情感被世人抛弃。
这样,两个主人公为摆脱这种可怕的困境,就要不断地用语言进行“交流”,但他们彼此之间实际在交流着根本不可能交流的“思想”,因为他们就没有思想。
正因为没有思想,也就没有信仰。
本来“人生原是靠着信仰才变得有意义”,[5](P9)因此他们的生活没有感情,也没有意义。
这样,语言作为发声主体所发出的声音,只证明了发声体是个活着的存在物。
语言已失去了传统的作用,它在人与人之间构成不了一个交流的桥梁。
在《等待戈多》的第一幕,爱斯特拉冈面对只有一棵枯树的乡间小路说了一声“美丽的地方”。
[6](P299)如此6:2008-08-1:191荒凉何来美丽?然后他转向观众又说“妙极了的景色”,怎么妙?他要表达一种美妙的意思,但又没有这种内容可表达。
紧接着他转向弗拉季米尔,却说“咱们走吧!”既然是美妙的景色为何又要走呢?莫名其妙。
弗拉季米尔接着回答说:“咱们不能。
”问:“干吗不能?”答:“咱们在等待戈多。
”这又成了一个与景色无关的突然想起的问题,引出一个偶然性的主题,可说是与“妙景色”毫无联系。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爱斯特拉冈拎着个吃剩半截的胡萝卜在眼前旋转,对着弗拉季米尔说:“瞧这个,奇怪越吃越没滋味。
”答曰:“对我来说正好相反。
”这还算是有点逻辑关系的问和答。
紧接着的对话是“换句话说?”“我会慢慢习惯。
”爱斯特拉冈(沉思了半晌)说:“这是相反”,“是修养问题”,“是性格问题”,“是没有办法的事”,“奋斗没有用”,“天生的脾性”,“挣扎没有用”,“本性难移”,“毫无办法……”[6](P308)他们的对话在说什么呢?他们的语言前后还有什么关联?别说听众,就他们俩使用这样的语言也未必达到了交流的目的。
因为他们本身要表达什么意思他们自己也不清楚。
在最讲究逻辑的演讲中,主人公将其叫做“思想”,可在作品中人物使用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却让人摸不清弄不明他们究竟是在思什么想什么。
“幸运儿”在舞台上所喊的演说词是:“如彭奇和瓦特曼的公共事业所证实的那样有一个胡子雪白雪白的上帝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确确实实存在他在神圣的冷漠神圣的疯狂神圣的喑哑的高处深深地爱着我们除了少数的例外不知什么原因但时间将会揭示他像神圣的密兰达一样和人们一起忍受着痛苦这班人不知什么原因但时间将会揭示生活在痛苦中生活在烈火中这烈火这火焰如果继续燃烧毫无疑问将使穹苍着火也就是说……”[6](P332)这一大串没有停顿、没有标点、缺乏连贯缺乏思想的“思想”,可说是把语言扭曲的不成样子,把语言的功能削减到只是一连串发声单词的集合体,极像潜意识中的意识流,其最大的功能正如作品中的人物所说,他们不过“老是想出办法来证明自己还存在”,[6](P361)语言的作用不过如此而已。
在传统戏剧中,塑造人物是一主旨,人物塑造主要依靠情节、冲突和语言,而在荒诞派戏剧中,这一切都被打破了。
初读剧本,感到云里雾里、天上地下,既找不到必然的逻辑关系,也摸不着语言要表达的内在思想,甚至连语言表面的意思也连贯不起来,只觉得虚无主义的色彩甚为浓烈。
为什么会是这样?是语言出了问题,还是使用语言的人出了问题?单从语言来看,其审美性可以说是降到了最低点,也可以说是语言贬值到了极点。
但在这一系列的语言表达中,其形而上的意义倒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整个荒诞派戏剧在表现世界的荒诞性上,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是完全一致的,由此达到的深刻性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理解。
正如尤涅斯库所说:“如果说这个剧本(指荒诞剧《秃头歌女》)批评了什么的话,那么它批评了整个社会,批评了人类的语言,批评了人们挂在嘴上的陈词滥调———它是对人类行为的滑稽的模仿,因此,也是对戏剧的滑稽模仿……如果人不是悲剧性的,那他就是可笑的,痛苦的,‘喜剧性的’。
事实上,只有暴露出自己的荒诞不经,人才有可能达到悲剧的境界。
”[5](P8)与此相类似,1969年贝克特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
[7](P128)在这里,“悲剧的境界”、“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颇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荒诞派戏剧的荒诞和“混乱”是不言而喻的,其描写的生存状态也是令人难以忍受的。
试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剧中人那样生活,像他们一样使用着辞不达意的语言,交流着毫无情感的“感情”,表达着没有思想的“思想”,甚至连上吊自杀都不可能办到,那是多么令人恐惧的状态。
同为人类的一分子,对处于那种境遇的“他们”,怎能不油然而生怜悯之情?这种审美状态不正是西方最古老的亚里士多德所概括的悲剧境界吗?从历史到现实的社会发展中,荒诞派所描绘、勾勒和塑造的艺术世界往往与其有很多“巧合”之处,甚至有很多形而上的深刻之处。
因为在所有现代派戏剧的舞台上,环境、人物、情节、舞台形象以至人物的动作、音光效果、布景道具、语言等都具有象征意义,这种以一种形式或形象作为一种观念,或者一种哲理的代表,借客观实体表现深刻寓意的做法,更能直接体现事物的内在本质;现代派戏剧还善于通过艺术上抽象化、本质化了的形象来表现世界……荒诞的手法并不是要表现荒诞的主题,这不过是用另外一种方法来更深刻地暴露社会生活的真实面目罢了。
面对荒诞的舞台世界,听着已失去基本功能的语言表述,在难以接受的同时,又不由地联想到我们存在的现实。
正如汪义群先生所言:“语言贬值,实际上是和时代特征相吻合的,语言在现代社会正起着与传统相反的作用。
政治上的空口许愿、外交上的口是心非、商业广告中的欺人之谈、新闻报道中的失实歪曲、绵绵情话背后的虚情假意,凡此种种,无不表明语言不是用来解释事实、澄清真相,而恰恰走到它的反面,成为掩盖真相、歪曲事实的工具,这样,语言便失去了意71义。
”[5](P16)更有甚者,马丁埃斯林认为:“在一个失去意义的世界里,语言只是一种无意义的嗡嗡声。
”[5](P15)这使语言这一“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蜕化到和动物一样的程度。
在这里,语言失去审美性,但却由其象征寓意而增加了其认识价值,作者反戏剧的形式本身使文本放逐意义,而在叙事中获得快感,这个能获得快感的叙事正是“现代人精神贫困”的艺术展现。
问题是展现出的这个艺术境地是个令人痛苦的荒诞场景,“剧本不仅仅叙述了荒诞,而且本身就体现了荒诞”。
[5](P13)对现代人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发现荒诞,而是正视荒诞,反抗荒诞。
”[5](P11)“只有暴露自己的荒诞不经,才有可能达到悲剧的境界。
”[5](P8)在《等待戈多》中,人活得不像人,没有信仰,没有价值追求,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在寻找上吊的过程中连裤子也脱落下来,人的一点点尊严感都丧失殆尽。
这种“存在”是谁也不愿意存在其中的,而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谁又能说自己的一生就没有碰到过类似的情景呢?悲剧的震撼感由此而生,荒诞所产生的振奋的审美快感也由此而生。
恶具有一种净化作用,是通向善的桥梁。
荒诞的场景、荒诞的现实是可悲的,悲观固然是消极的,但是比起那种虚假的乐观来说,无疑具有更丰富的启示和教训,因而也是深刻的贝克特肯定荒诞的存在,不等于赞同荒诞。
我们通过作品感受到了真实的荒诞,人的语言功能异化到这种程度,人已异化到这个样子,确实令人瞠目结舌。
我们难道能容忍这样的世界继续下去吗?我们难道不该在另一个高度上去冲破这样的世界?或者说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我们所要建设的新世界至少应避免出现相类似的问题,这恐怕是多数人都会具有的同感。
这正是荒诞派对语言功能荒诞化处置所取得的非荒诞化效果,也可称其为对语言功能异化处置的非异化效果。
[参考文献][1] 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2] 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3] [英]莎士比亚.哈姆莱特[M].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4] [英]雨果.悲惨世界[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5] 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作品选(第5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6]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7] 刘彦君.东西方戏剧进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 兰一斐]Non-a bsur d Effect of L angua ge Fun cti on———Reflecti o ns on W aiting F or GodotZHANG Hua-xin(Schoo l of Ch inese Lan guage and L itera tu re,Xi’an U n iversity of A rts a nd Scie nce,Xi’an710065.Ch ina)Abstrac t:In traditional literature,the definiti on and the function of language is in accordance with its authority ex2 planation.But in the wor ks of the absurd,language is just a voice as a vocal mechanis m l osing its func tion t o ex2 press and co mm unicate.W hile it is this“devaluated”language which has lost its aesthetic nature tha t m etaphysi2 cally i mp r e sses us by the p r ofundity of its tragedy and its inspiration,which is the non-absurd eff ect that achieved by the absur dist thr ough language p r ocessing.Key wor ds:language;absurdne ss;tragic sta te;non-absurd effec t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