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学教学大纲森林生态学
第三章森林生态学与林业生态工程PPT课件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变化: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
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最大的是建群种。
2、生态系统外部环境
❖主要:指外部的干扰影响,包括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 ❖影响:
➢中等干扰假说:生态系统在中等干扰和一定干扰频率条 件下,物种丰富度大系统结构也最为复杂(草原恢复)
❖特点:主要理论框架是由林分和景观两个层次组成的
,强调保持和改善林分和景观结构的多样性。
➢ 在林分层次上:注重保持和创造具有多样化组成、结构和 功能的林分。
➢ 在景观层次上:强调森林景观格局的异质性,也极为关注 景观斑块的类型、大小和分布格局。
4、生态林业
❖主要目标:维持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永久性的完整功能,
➢ 是加速次生天然林向地带性森林植被的恢复; ➢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国家建设的需要; ➢ 建立现代林业体制,满足林业及全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 ➢ 再造山川秀美,满足人民休闲娱乐等文化生活需要; ➢ 带动国家森林公园建设。
三、天然林保育的理论基础
1、森林生态系统理论 2、森林的多功能论:生态服务功能、文化功能及生产等功
量、生物量和能量比例关系的图解模型。
➢类型: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生态金统中构成生命有机体的物质元素以
及构成非生命的物质元素的传递和转化的动态过程。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物质周而复始循环,能量单向流动 联系:能量储藏在物质的分子键中,二者都沿着食物链进行
2、近自然林业
➢近自然林业的主要理论:林分的建立、抚育、采伐方式
必需同潜在的天然森林植被的关系接近,使林分能进行接近生 态上的自发生产,达到森林群落的动态平衡,并在人工辅助下 使天然物质得到复苏。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四章森林群落结构特征

森林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一、森林植物群落概念(一)群落概念群落的概念很模糊,没有一个概念能让所有生态家都满意的定义。
群落或生物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是指特定空间或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间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生活在同一生境而彼此相互作用的各种植物有规律的组合。
森林群落(forest community)指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植物群落。
植被(vegetation):某一地区或整个地球表面全部植物群落总和称为植被。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组成的,因此,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2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如生活型组成、种的分布格局、成层性、季相等3具有一定的外貌:一个群落中的植物个体,分别处于不同高度并具有不同密度,从而决定了群落外部形态。
如森林、灌丛或草丛等。
4形成群落环境: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的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落环境,包括光照、温度与土壤等都经过了生物群落的改造。
5不同物种间存在相互影响:群落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适应。
生物群落并非种群的简单集合。
种群组合成群落取决于两个条件:第一,必须共同适应它们所处的无机环境;第二,它们内部的相互关系必须取得协调、平衡。
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群落运动形式为季节、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7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任一群落都分布在特定地段或特定生境上,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
8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在自然条件下,有些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分;有的则不具有明显边界,而处于连续变化中。
(三)群落的性质机体论(离散论):以美国的Clements(1916,1928)为代表。
群落是高度有组织的物种组合,边界清楚,可象物种那样进行自然分类;高度强调种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演替被类比为个体发育。
森林生态学教案

六、寄生与共生
七、捕食作用
八、协同进化
放他感作用的多媒体课件
第9页
第10次课
课 目
第四章 森林群落的结构与数量特征
目 的
要 求
群落的涵义,多度与密度、频度的涵义、盖度概念,优势度与重要值概念。
重点
群落的概念,森林群落的数量特征
难点
森林群落的数量特征
教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提纲
教学法及
说明事项
五、学习生态学和森林生态学的目的
根据学科发展介绍一些目前研究热点
第 1 页
第 2 次课
课 目
第一章 森林与环境
目 的
要 求
环境的概念、生境。
树木生态学特性、区域环境、。
环境因子分类、生物圈。
重点
环境定义、生境定义、生态因子作用基本规律。
难点
生态因子作用基本规律。
教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第4节 种群调节
第5节 动物捕食在种群调节中的作用
作业:生命表的制作
第 7 页
第8次课
课 目
第6节 生态对策
目 的
要 求
生态对策、繁殖对策、生长对策。
K对策者和r对策者特征。
适应策略。
重点
K对策者和r对策者特征
难点
适应策略
教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提纲
教学法及
说明事项
第6节 生态对策
一、生态对策
要 求
食物链涵义、营养级涵义,10%定律,金字塔涵义
重点
食的链,营养级,金字塔
难点
比较3种金字塔
《森林生态学》课件第五章生态系统

章生态系统
第一节 生态系统
一、概念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包括人类在
内〕和非生物成分〔环境中物理和化学因子〕,通过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
一个功能单位。
第一节 生态系统
2. 消费者
异养型生物,生活在生态系统中的各类动物和某
些腐生或寄生生物,只能依赖生产者生产的有机物为
量,即生产的速率。
总初级生产力(GPP) :指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内绿
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的总量〔包括植
物呼吸消耗掉的局部〕。
净初级生产力(NPP) :指绿色植物除去呼吸消耗之
后的有机物的积累速率。
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生物的能量来源于生态系统的净
生产力。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增加的趋势;因此,净生产力在中年到达最高值。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各种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比较:
➢
奥德姆根据初级生产力将生态系统划分为4级:
➢
最低:荒漠和深海,通常为0.1g/m2•天或少于2 •
天。
➢
较低:山地森林、热带稀树草原、某些临时农耕
地、半干旱草原、深湖和大陆架2 •天。
➢
较高:热带雨林,长久性农耕地和浅湖,3-10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四、生态系统的能量动态和储存
〔一〕名词解释
1. 与生产量有关的概念:
初级生产量: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
有机物质。
净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减去呼吸损失的局部。
总初级生产量(GPP):在初级生产过程中,合成的
有机物质总量。
次级生产量:消费者的生产量。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八章森林植被分布

森林植被分布一、水平地带性(一)概念:地球陆地表面由于气候因子的有规律变化,森林类型呈现出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或沿经度从低到高的有规律分布,称为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主要由热量条件的有规律变化引起的)和经度地带性(主要由距海远近的水分引起的)。
(二)世界主要植被类型的水平地带性分布1热带植被:热带雨林、季雨林、红树林、稀树草原(1)热带雨林:分布区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无季节变化,降雨量2000mm以上,全年分配均匀,相对湿度很高。
群落的基本特点:种类成分最丰富,优势种不明显,如南美圭亚那半径为8公里的热带雨林中,有花植物达455种,亚洲马来亚岛仅树木就有2000种,而整个欧洲植物区系中的乔、灌木也不超过250种。
成层现象复杂,一般整个群落可分5-8层,层间界限不明显,乔木层高可达30-40米。
季相不明显。
植物叶子全年都呈绿色,老叶脱落几乎与新叶的开放同时或稍前;全年都有植物开花;热带雨林生活型谱中,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
热带雨林还具有“绞杀植物”(藤本植物发达,如高等植物榕树)、“一木成林”(许多植物具有板状根、气生根或支柱根)、“茎花现象”(花、果生于无叶的茎上)、“叶尖滴水”等。
支柱根来源于树干上的不定根形成的气根,支柱根一方面支撑起作用,另方面可加强对水分、养分的吸收)。
气生根是生长在地面以上空中的根,这种根在生理功能和在结构上与其他根有所不同,又可分以下几种:(1)支持根:像玉米从节上生出一些不定根,表皮往往角质化,厚壁组织发达,不定根伸入土中,继续产生侧根,成为增强植物体支持力量的辅助根系。
另像榕树从枝上产生多数下垂的气生根,部分气生根也伸进土壤,由于以后的次生生长,成为粗大的木质支持根,树冠扩展的大榕树能呈“一树成林”的壮观。
还有甘蔗等植物也属这类型的根。
(2)板根:板根常见于热带树种中,如香龙眼、臭楝、漆树科和红树科中的一些种类。
板根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主根发育不良,侧根向上侧隆起生长,与树干基部相接部位形成发达的木质板状隆脊。
森林生态学授课教案

森林生态学授课教案福建农林大学教案编号:1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课型: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实践课□其它□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了解生态学的历史、发展和研究现状,掌握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森林等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手段,掌握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领会森林生态系统的三大效益。
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森林生物和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掌握森林环境和生态因子的概念以及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内容(注明:* 重点# 难点?疑点):第一节生态学简述一、什么是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就是生态学(ecology)。
这个概念首先是由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Haeckel)于1866年提出的,英文为Ecology。
英文的Ecology源于希腊文的oikos 和logos两个词,前者涵义为住所或栖息地,后者涵义为理解或学问,可见,从词汇的愿意考虑,生态学是研究住所或者栖息地的学问。
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分支学科、研究方法1、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分支学科2、研究方法三、生态学的发展简史1、生态学萌芽时期(公元前2000年~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2、生态学的建立与成长时期(公元16世纪~20世纪40年代)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至今)四、当今世界主要关注的环境问题(森林与全球气候变化)1、气候变暖Global warming2、臭氧层破坏Ozone issue3、生物多样性减少Biodiversity loss4、酸雨蔓延Acid Rain5、森林锐减Forest decreasing6、土地荒漠化Deserted Land7、大气污染Air Pollution8、水体污染Water pollution9、海洋污染Ocean pollution10、固体废物污染Waste pollution第二节森林生态学•什么是森林1、森林的定义:森林是由其组成部分——生物(包括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等)与周围环境(光温水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到森林中各种生物、非生物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对森林生态系统整体运行的影响。
本文将从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功能和恢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森林生态系统是由森林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
它包括了森林内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二、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植物层、动物层、土壤层和微生物层等。
植物层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基础,它由不同的树种组成,形成了森林的物种多样性。
动物层包括了森林中的各种动物,它们与植物层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土壤层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水分保持起着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层包括了各种微生物,它们在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有机物分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碳汇等。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动物物种丰富多样,可以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稳定。
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起到了缓解温室效应的作用。
同时,森林生态系统的植被可以调节气候,降低气温和湿度,减少暴雨的发生。
森林的树木和土壤可以吸收大量的水分,维持水源的稳定。
此外,森林的植被和土壤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壤的肥力。
四、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是指通过人为干预,使受到破坏的森林恢复到原有的生态状态。
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保护野生动植物、控制非法砍伐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等措施来实现。
此外,科学的森林管理和合理的土地利用也是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手段。
总结: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学科,它涉及到森林中各种生物、非生物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对森林生态系统整体运行的影响。
《森林生态学》课程大纲

《森林生态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森林生态学(英文):Forest Ecology课程编号:14241001课程学分:3.5课程总学时:56学时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光、温、水、气、土、火等生态因子对森林植物的影响,森林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森林群落的基本特征和演替规律,森林群落的分类及地理分布,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养分循环的基本规律,森林生态效益评价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原理,全球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关系,生态系统恢复的基本原理等。
本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和综合实习两个教学环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应用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中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森林生态学的基本方法,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和基本措施。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森林生态学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森林经理学、营林学、森林保护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森林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其生态因子关系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林业生产实践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变和分布规律的基本理论,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提出其经营管理的方法和途径;认识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理,能够针对不同类型森林和流域的性质特征,提出其开发管理和综合治理的生态学思想和基本策略。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2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和现代林业的基本内涵,理解森林及林分的基本概念,掌握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内容、任务和研究趋势。
2.教学重点与难点: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内容,现代林业的基本内涵。
习题要点:森林生态学的概念;现代生态学产生的背景;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第一章森林与环境(16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森林与环境的概念,理解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掌握森林植物与不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生态学教学大纲
森林生态学
(foreset ecology)
(50学时)
一、前言
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面向林学专业的学生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必修课程。
它包括森林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森林分布森林生态系统等部分。
授课50学时,实习一周。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森林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在专业课和基础课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森林生态学全面论述了森林的重要作用、森林与环境的关系、森林群落结构、森林发生发展、森林分布、森林生态系统等基本问题。
它包括了普通生态学中的主要内容,把普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森林培育结合起来。
因此它又是揭示森林本质,认识森林规律,培育森林事业的一门重要科学。
本学科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森林内各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森林结构与功能及其调节控制原理,为不断扩大森林资源和有效提高生物生产量,充分发挥森林多种用途和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
该课程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和技术是必须的和不可缺少的。
没有良好的森林生态学基础,对于进一步学习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水土保持等林业相关的课程都是不利的,森林生态学在林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它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应系统地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功能的基本规律和理论,生态因子变化和作用的规律性,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森林群落发生、发展、更新、演替的规律和理论,森林群落分布的规律和理论。
在能力技能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运用森林生态学原理分析和解决所研究的森林生态学问题,如森林植物种群和森林群落数量特征调查和评价分析、生态因子评价分析、森林植物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测定评价等。
培养学生应用森林生态学的观点,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和方法
通过课堂讲授并结合学生的自学,要求学生掌握森林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构架和研究方法,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为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打下基础。
教学方法是以讲授法为主,体现重点、难点、知识点三点教学法,并保证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结合相关的实例分析,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
四、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课程教材:李景文主编. 森林生态学(第二版).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9
主要参考书目:E.P. 澳德姆, 孙儒泳等译. 生态学基础.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孙儒泳李博诸葛阳尚玉昌. 普通生态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王义弘李俊清王政权. 森林生态学实验实习方法.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990 金明仕著文剑平等译. 森林生态学.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2
祝庭成植物生态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李博主编. 生态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五、学分和学时分配
学时50 学分3。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第二章森林与生物圈(2学时)
第三章森林的环境(4学时)
第四章光与温度因子(4学时)
第五章大气与水分因子(4 学时)
第六章地形与土壤因子(4学时)
第七章森林生物种群(6学时)
第八章森林群落(8学时)
第九章森林演替(6学时)
第十章森林分布(4学时)
第十一章森林生态系统(6学时)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目的要求:
了解生态学的历史、发展和研究现状,掌握森林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手段
2、要点:
第一节森林生态学概念和发展
1.森林生态学的概念
2.森林生态学的产生
3.森林生态学的发展
第二节森林生态学的内容和研究方向
1.森林生态学的内容
2.森林生态学的研究方向
第二章森林与生物圈(2学时)
1、目的要求:
了解森林与人类的关系,掌握森林的基本功能与作用,掌握有关森林的基本概念。
2、要点:
第一节生物圈和森林
第二节生物圈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森林的环境(5学时)
1、目的要求:
了解环境变化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理解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机理,掌握有关环境的基本概念。
2、要点
第一节环境与气候
1、有关环境的概念
2、环境因子相互作用
3、气候环境
第四章光与温度因子(4学时)
1、目的要求:
了解研究光与温度因子对生物的影响的重要意义,理解二者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机制,掌握有关概念。
了解光的性质与变化;掌握森林的光照与树种的耐阴性;掌握如何鉴别树种的耐阴性;掌握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方法
2、要点
第一节太阳辐射与光
1、光的性质与变化
2、光对树木的重要作用
3、森林的光照和树种的耐阴性
4、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第二节温度因子
1、地球表面的温度变化
2、温度与树种分布
3、植物的温度适应性分类
第五章大气与水分因子(3 学时)
1、目的要求:
了解大气与水分因子对生物的影响,掌握森林与水分平衡的关系。
2、要点
第一节大气因子及其变化
1、大气的组成及其生态意义
2、风对树木的影响以及森林的防风作用
第二节水分因子
1、水分对森林的作用
2、森林对水分的作用
3、气候图
第六章地形与土壤因子(4学时)
1、目的要求:
了解地形因子与土壤因子对生物的作用的意义和机理,掌握其中的有关概念。
了解巨大地形对森林的影响;掌握山地地形因子对森林影响;掌握森林死地被物及其林木根系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
2、要点
第一节地形因子
1、地形及其对森林的影响
2、山地地形因子对森林的影响
第二节土壤因子
1、植物的无机元素与利用
2、森林死地被物和林木根系
第七章森林生物种群(6学时)
1、目的要求:
了解种群的生活的对策和数量变动特征,掌握种群的定义、概念和竞争排除法则、生态位和种群分布格局;掌握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及其生物学意义。
2、要点
第一节种群的一般特征
1、有关种群的一些概念
2、种群的一般特征
3、种群结构特征
第二节种群时空结构
第三节种群动态
1、种群生活史对策
2、种群扩散
3、单种群增长模型
第八章森林群落(8学时)
1、目的要求:
掌握森林群落的定义及其具备的基本特征;森林群落具有的数量特征和重要值计算;掌握多样性指数的计算;掌握生活型及其分类;掌握成层现象,了解构筑型。
2、要点
第一节群落的基本特征
1、群落的概念
2、群落的种类组成
3、群落种类组成的的表述
第二节群落的形态结构
1、群落的外貌特征
2、树木的构筑型
第九章森林演替(4学时)
1、目的要求:
掌握森林演替的概念;掌握进展和逆行演替;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掌握演替的原因及理想模式;掌握演替的过程和演替机制;了解水生演替掌握旱生演替序列;
2、要点
第一节森林演替的概念
1、森林演替的基本概念
2、森林演替的原因和理想模式
3、演替群落演替的过程和机制
第二节顶极理论
1、有关顶极的概念
2、森林演替的实例
第十章森林分布(3学时)
1、目的要求:
了解生物地理分布,掌握中国森林分布的主要几种类型;理解并掌握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2、要点
第一节森林生物地理概念
1、生物地理学
2、岛屿生物地理
第二节世界森林分布
1、森林生物类群
2、世界主要森林植被
第三节中国主要森林植被
2、针叶林
2、阔叶林
第四节我国森林分布规律
1、森林分布的水平分布
2、垂直地带性
第十一章森林生态系统
1、目的要求: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由哪些组份组成;掌握生态系统的各个过程;了解生态系统具有的功能;掌握生态平衡的概念。
2、要点
第一节什么是生态系统
第二节生态系统组分及结构
1、生态系统成分
2. 环境组分
3、生态系统的食物链(Food chain)和食物网(Food web)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
1、生态系统的物种流动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5、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
6、生态系统的资源分解
第四节生态系统功能
第五节生态平衡及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