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笑的方式哭_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_浅析_活着_中的人生意识

合集下载

“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 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所以《活着》的主人公徐福贵在谈到死去的亲人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

”徐福贵活着,好像就是为了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

在这出关于残亡的戏剧上演之前,他夜以继日地吃喝嫖赌,终于在一夜之间由阔少爷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而他的父亲,在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死于由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

破败前的少爷不懂得伤心而破败后的福贵没资格伤心,因为他已经成了佃农,佃种着曾经属于自己的五亩田地。

此后的日子里,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

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了,而他却没有这种“幸运”,他只能活着,因为这是他的命运,一头牛在犁完所有该犁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

在失去了其他的亲人之后,福贵与苦根相依为命,他们共同的心愿就是攒钱买一头牛。

钱终于攒够的时候,苦根却已经死了。

福贵一人买回了牛。

那本来是一头正要被宰杀的濒死的老牛,它已经干了很多活受了很多罪,就算不杀它恐怕也活不长了,但是,因为不愿看着老牛在哭,早已不再会哭的福贵买下了它。

起个名字也叫福贵。

一过10年,“两个老不死的”—徐福贵和老牛福贵居然都没有死,他们活着。

福贵赶着福贵去犁田,在吆喝福贵的时候嘴里也喊着所有死去亲人的名字,好像他们也都是些驾着轭正在埋头犁田的牛。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长为一个希望。

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书页翻动中,我获得了关于生命的指示,感受到生命在与苦难相依中迸发出莫大力量,指引着我坚定而缓慢地前行。

以哭的方式笑——读余华长篇小说《活着》

以哭的方式笑——读余华长篇小说《活着》

以哭的方式笑——读余华长篇小说《活着》
袁丁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17(0)3Z
【摘要】余华小说《活着》的主人公富贵饱尝人生的苦难,走遍了人生路上的坎坷和崎岖,还是挣扎着活了下来,没有丝毫的抱怨。

作者借富贵阐述了他对生命的看法,即生命本身就是活着的全部意义。

一、小说情节梗概《活着》
【总页数】2页(P46-47)
【关键词】《活着》;小说;余华;苦难
【作者】袁丁
【作者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浅析《活着》中的人生意识 [J], 徐慧媛
2.问题还是方法——读余华长篇小说《活着》 [J], 吴宝林
3.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分析余华《活着》的死亡叙述 [J], 刘时琳
4.余华长篇小说《活着》节选批读 [J], 王朝军
5."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读《活着》有感 [J], 刘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活着读后感(15篇)

活着读后感(15篇)

活着读后感(15篇)活着读后感1余华称(活着)是“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这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

经过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与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这是余华对他这部书的评价。

的确,我这个12岁的少年也深有体会。

尤其是有庆,凤霞,二喜和苦根接二连三的死,让我感到了命运对福贵的不公,然而,命运又让他从原先的阔少爷转变为一个本本分分的农民,没有成为地主,免遭文革时期的.一死。

也许活着就首先要为本身,在去研究所谓的“身外之物”。

此刻,我在想想那多少无知的青年,他们误入歧途也许是以为一个物质的享受,他们的人生没有历史,真是该好好读读这本书。

生活会让你觉得离不开它,除非你真的从根儿上就不想好好活着。

朋友们,醒来吧!寻求你生活的灵魂的天空。

活着读后感2《活着》这本小说可谓是余华的巅峰之作,作者在笑中有泪的故事里难以言喻的是一种苦涩之意,推荐大家有时间可以看一下。

在书中你能看见兴盛、衰败、颓唐、生活是怎样折磨一个人,看见离奇却又平凡的人生。

主人公富贵年轻时沉迷赌博败光家产,气死父亲;为母求医的'路上被军队抓去当壮丁,从战场上回来后,独子有庆捐血过多致死;女儿凤霞难产离世……但正如作者所言,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富贵和命运之间的友情,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埋怨对方。

生活对富贵而言,真的就一条路,没有分叉,风来了,就吹风,雨来了,就淋雨。

受不住了,就倒下躺一会再站起来,继续蹒跚前行。

他对苦难的承受力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让我有了更深的思考与理解。

人生的喜怒哀乐都建立在活着的基础上,活着让生命变得有韧性,所以活着成了一件幸福的事。

如果我们还在抱怨生活里的不如意,为生活的不完美而纠结发狂时,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书,或许你会更加感恩和接纳生活,感恩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平静与幸福,接纳生活给予的不足与苦难。

《活着》关于读后感100字

《活着》关于读后感100字

《活着》关于读后感100字为了活着而活着的人生,简单明了,泰然自若。

只有我们把生活的思想简单化,把生存的意识强烈化,才能真正地体会到活着的意义——以笑的方式代替哭,在死亡的伴随下努力活着。

下面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活着》读后感1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活着》读后感100字1《活着》这部小说所讲述的,是一个荒诞却又真实的故事。

说它荒诞,是因为这部小说内容是在一段精简化了的历史阶段里将整个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夸张化地集中到一个家庭中来表现;说它真实,是因为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

这部小说的许多内容还充满黑色幽默的意味,对官僚主义、大跃进运动和--等方面都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如富贵的儿子给县长老婆献血却被抽血过量而死等内容,然而这种讽刺却是绝望的、无奈的、令人心酸的。

《活着》读后感100字2《活着》就是这样一本有生命、有感染力的书。

我深深记得初读《活着》的感受,从初始的悠然到其后的凝重,翻动书页的手指愈渐迟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种隐秘的期待——呼唤着一个转折,一个让主角福贵走向幸福的转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么的残忍与吝啬,我几乎是一路心痛地读到最后。

当我满心酸楚地合上书页,猛然望见封面一袭鲜血般的暗红:刺目一如长长伤口上的血淋淋,却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动;似乎是悲哀,是一抹浓重的叹息,又仿佛一阵热烈的律动……我的泪直直地落下来了。

《活着》读后感100字3我想《活着》是关于一个人一生的故事,因此它也表达了时间的漫长和时间的短暂,表达了时间的动荡和时间的宁静。

在文学的叙述里,描述一生的方式是表达时间最为直接的方式,我的意思是说时间的变化掌握了《活着》里福贵命运的变化,或者说时间的方式就是福贵活着的方式。

我知道是时间的神奇让我完成了《活着》的叙述,可是我不知道《活着》的叙述是否又表达出了这样的神奇?我知道福贵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是我不知道是否也宽若大地?”究竟是同行止的朋友,还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催化剂?余华自己也在思考。

余华《活着》的生命意识浅析

余华《活着》的生命意识浅析

浅析余华《活着》的生命意识摘要:余华的《活着》为我们上演了一幕幕死亡与苦难的悲情剧,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没有太过的悲悯情愫,却如泣如诉地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公子哥如何由浪荡子民到下层贫民的坎坷人生。

接踵而至的亲人的死亡无疑带给主人公福贵极大的失落,痛楚和遗恨,但主人公最后仍能安适地活着。

是什么让一个普通甚至平凡的的中国农民在经历了大风大浪后仍能平淡地去面对?是怎样的生命意识让他如此平静地对待生死?又是什么激发着他对生的希望呢?通过作品,我们看到人与命运的不可抗争性,死亡重击的考验让生命更为丰厚,坚韧,亲情的救赎与感化,以及中国农民身上所特有的忍耐力,让福贵复杂多变的人生单纯到只是为“活着而活着”,或许人生的旅途有太多的不公,但福贵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阐释了生命的真谛,不管尊贵或者卑贱,不管舒适或者痛苦,只要活着就是最大幸福。

关键词:余华;《活着》;人生观;生命意识八十年代中期,余华作为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崛起于文坛,1992年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成为他创作成熟期的一部力作,也是其创作风格的一个分水岭。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搜集民歌的年轻人,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讲述自己一生的经历,主人公徐福贵曾是地主家的浪荡少爷,因好赌输光了家产,气死了固执的父亲,母亲重病,福贵进城请医,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两年后,他回家时母亲早已病死,医生为了救县长的女人,抽死了儿子有庆,女儿凤霞聋哑,好不容易风光出嫁,一年后却死于难产,妻子家珍亡故于困扰她多年的软骨病,女婿二喜死于搬运时的一次意外事故,外孙苦根又在吃豆子时撑死,直到后来,福贵只得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面对一次接一次的变故与死亡,作品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呐喊与彷徨,也没有太多的埋怨与控诉,只是用平淡的笔墨让人们在死亡的伴随下完成了一次生命意识的哲学追问。

所谓的生命意识是人在各种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本能的生存、死亡意识。

对生命个体而言,生命的最大的威胁是来自死亡,但由于“死亡本身的不可经验性,人类对死亡的全部知识,都建立在对他人死亡的现象感知上”①。

高中生《活着》读后感

高中生《活着》读后感

高中生《活着》读后感高中生《活着》读后感(一)“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因这样一句话,我认识了余华,邂逅了《活着》。

心想,这书究竟囊括了怎样的一个人以怎样的姿态去度过这以笑为哭,生死徘徊的人生。

我贫瘠的想象力在自我思维的匣子里打转,呼之欲出的答案在我合上书的刹那隐约流淌在了笔尖。

相比于其他的大部头,这本拥有着从漫漫长夜中孕育出的黑色封面的薄书更具有不凡的重量。

余华说:“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福贵则就经历了一生的苦难与失去,成为余华笔下的那个人。

从他身上,折射出了中国近几十年来的动荡与变迁;从他身上,也折射出父辈与老一代人的隐忍与苦楚;从他身上,更折射出一种几近乎英雄般的气势与荡气回肠。

福贵是一个英雄么?是的。

他是一个英雄!而困苦是他最亲密的“伙伴”,伴随着他从一个阔少爷走到一个下田耕作,为生计发愁的庄稼人,也伴随着他从徐家浩大家业、人丁兴旺,走到最后只有一头名叫“福贵”的老牛陪伴。

恍惚回首,这一生究竟要历经多少磨难,才能把心与身投放回天地间,而人究竟需要多强大的忍耐力,才能扛起这些从天而降的沉苦负担。

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儿?很多人追问。

有的人似乎找到了,而有的人似乎还在寻找的路上。

“人是为活着本身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余华如此说道。

人活着,若被赋予沉重的意义,那总有一日会被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摧残得形如枯搞。

人简单地活着,做着自己该做的事,不为他人而活,因为命运能够轻易地从我们身边剥夺一切。

我们亦可能在某一天变得一无所有,唯有活着的精神是属于自己的。

于是书中说:“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福贵经历了他父母的死,他儿子的死,他妻子的死,他女儿、女婿、孙儿的死,变得孑然一身,他有时伤心,但他说过更多的是踏实。

因为他的亲人全都先他而去,再当他死时,他便谁也无需担心了。

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去,而他还活着,在经历风浪悲痛之后。

关于《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演讲稿

关于《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演讲稿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幸存与死亡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它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在于方向的不同。

那么本书中的福贵,便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

在那个午后的黄昏,带着些许的惆怅,带着些许的悔恨,带着些许的不甘,福贵向作者讲述了自己起伏的一生。

年少的福贵仗着家里有钱,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

穷困中的福贵为母求医,未曾想却被抓了充壮丁。

几经周折回到家乡才知母亲早已去世。

妻子家珍,抚养孩子长大,但女儿不幸成了哑巴。

虽说这样,日子倒也过的舒坦。

可真正的悲剧才刚刚拉开序幕,他一次又一次的目睹自己的亲人先他而去。

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却被一次次的死亡撕扯的粉碎......他孤独一人,怀揣着思念,忍受着寂寞,尝遍了孤独,在凄清的岁月中,他把思念全都寄托在老牛身。

或许这时的他,才是真正地活着。

人总是这样,经历的事多了,懂得的也就深了。

人明白了死亡的必然性,其实死亡又何尝不是一种重生?如若这样,活着的人,就多了一份淡然,一份希望。

就像文中的福贵,经历了无数次的磨难,依旧可以在那个午后,释然了一切,向作者道出自己的一生。

这份悲剧,不仅在他身上发生,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在无数的家庭中,一次又一次重演。

我知道,这是时代的悲剧。

书中的每一次的死亡,看似意外,但冥冥之中又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

动荡、抑制的时代,是对生存在底层的百姓无情的掠夺,使他们和他们的家庭,从形式到内在,皆一贫如洗。

但贯穿整个电影的却满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对于“活着”的渴望,以电影中人物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来衬托出活着的难能可贵。

身边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离去,而在经历了风浪悲痛之后的福贵还活着,真真实实的活着。

福贵让我咬牙切齿,但在故事的最后,我却觉得不是惆怅,不是悔恨。

相反,明明那么不幸,但却给我是豁达的,甚至有些不可思议的乐观。

时间过去了,曾经年少的无赖变成了饱经风霜的老人。

垂垂老矣的身躯,却仿佛是在嘲笑。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浅析《活着》中的人生意识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浅析《活着》中的人生意识
中集 中体 现 出 来的 思 想 便 是 人 生 的 宿 命 意 识 和 苦 难 意 识 , 果说 如 宿命 是 人 生 悲剧 的根 本 原 因 , 么 苦 难 则 是 人 生 悲 剧 的 直 接 体 那 现 。通 过 对 二 者 在 小说 中具 体 表 现 的 深 入 分 析 , 探 中 国人 在 特 窥
2苦 难意 识

如果说宿命 是人生悲剧 的根源 , 么苦难 , 那 则是悲 剧的直 接
体现, 因为命运直接操纵着苦难 。《 活着》 对于苦 难 的叙 述 , 首先
表 现 为 对 生命 存 在 的 追 问 , 人 类 生 存 的 荒 诞 性 赋 予 生 活 的 苦 是 难 。生 活之 于福 贵 , 义 微 乎其 微 。西 方 哲 学 家 叔 本 华 有 一 个 极 意 端 的说 法 , 生 等 于 痛 苦 加 无 聊 !人 是 有 欲 望 的 , 欲 望 没 有 得 人 当 到满 足 的 时 候 , 会 痛 苦 。 欲 望 得 到 满 足 之 后 , 会 感 到 无 聊 。 就 又 所 以 , 生就永 远 只能像 “ 摆 ” 样 , 一 头是 痛苦 , 头 是无 人 钟 一 “ 一
嘻嘻哈哈地看着别人的样子笑 。我和家珍 、 凤霞排着队走 去还算
整 齐 , 些 人 家 老 的 老小 的 小 , 有 中间 有 个 老 太 太 还 扭 着 小 脚 , 出 排 来 的 队 伍 难 看 死 了 , 队 长看 了 都 说 : 你 们 这 一 家 啊 , 看 竖 看 连 ‘ 横 还 是 不 好 看 。 那 些 在 历 史 长 河 里 面 浓 墨 重 彩 的 事 件 , 于 最 底 … 对 层 的农 民 阶 层 们 , 意义 却 微 乎其 微 。 历史 没 有 给 予 这 些 社 会 底 层 的 劳 动 者 真 正 接 触 的机 会 , 似 乎 只 需 要 人 民 了 解 它 的 存 在 , 它 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苦难意识
如果说宿命是人生悲剧的根源, 那么苦难, 则是悲剧的直接 。《活着 》 体现, 因为命运直接操纵着苦难 对于苦难的叙述, 首先 表现为对生命存在的追问, 是人类生存的荒诞性赋予生活的苦 难。生活之于福贵, 意义微乎其微。西方哲学家叔本华有一个极 人生等于痛苦加无聊! 人是有欲望的, 当欲望没有得 端的说法, 到满足的时候, 就会痛苦。 欲望得到满足之后, 又会感到无聊。 , “一头是痛苦, 所以, 人生就永远只能像“钟摆 ” 一样 一头是无 , “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着; 事实 聊” 人生就是 。 而更加悲惨的 上, 痛苦和无聊两者也是人的两种最后的成分 ” 福贵的生活只有痛苦和无聊这两个极端的维度, 他甚至没有 是, 追求欲望的中间过程。 年轻时, 他是大少爷, 衣来伸手, 饭来张 : “我爹常常唉声叹气, 口, 对于生活, 他没有企图心。 福贵说 训 斥我没有光耀祖宗。我心想光耀祖宗也不是非我莫属, 我对自己 说, 凭什么让我放着好端端的日子不过, 去想光耀祖宗这些累人 ” 的事。 对于这样一个不求上进的人来说, 生活想当然地无聊。 在极度的空虚之中, 他过着荒诞的生活。 除了吃喝嫖赌之外, 还 想出了一些荒诞的招数, 折磨别人以慰藉自己空虚的心灵 。比如 让妓女做人肉轿子, 故意骑着妓女戏弄自己的老丈人 。这些荒唐 恰恰折射出福贵空虚之下异化的内心 。正当福贵沉 的行为背后, 溺在巨大的空虚和无聊之中时, 生活却在一夜之间天翻地覆 。 命 运甚至没有给福贵喘息的机会, 在他自己都还不清楚的情况下, 就输光了全部家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个打击对福贵是有好 处的, 他至少回到了“人 ” 的状态, 当然, 也开始了痛苦的生活。 就当福贵要改邪归正重新做人的时候, 生活却不再给他翻身的机 会。打击纷至沓来, 父亲的逝世, 妻子被老丈人带走, 上街抓药被 抓壮丁……生活忙碌而充满恐惧, 除了要维持生计而辛勤劳作, 还要忙着应付一个又一个的变化和灾难, 当脆弱的内心对于上一 次的打击都还没有完全适应时, 下一个更加具有毁灭性的事件又 不期而至。这是一种没有任何( 下转第 61 页) 文学界 ·59·
嘻嘻哈哈地看着别人的样子笑 。我和家珍、 凤霞排着队走去还算 整齐, 有些人家老的老小的小, 中间有个老太太还扭着小脚, 排出 : ‘你们这一家啊, 连队长看了都说 横看竖看 来的队伍难看死了, ’ ” 那些在历史长河里面浓墨重彩的事件, 对于最底 还是不好看。 意义却微乎其微。历史没有给予这些社会底层 层的农民阶层们, 的劳动者真正接触的机会, 它似乎只需要人民了解它的存在, 接 对于事件的前因后果, 百姓们不需要知 受因为它而带来的变化, 道, 也永远无法理解。 他们只不过是命运作弄的对象而已 。 当 然, 老百姓们是配合的, 他们也不想去探究个中的原委, 他们只希 望在所有的变革中能够有一条活路, 因为他们的内心, 只能承载 得起这么多的重量, 其余的是非纠结, 是平凡百姓生命中不能承 。 受之重
以期完成他的复仇。 最后虽然失败了, 但他对 自残身体的做法, 于自我身份的认同却得到了完善 。 《史记 · 刺客列传 》 司马迁 中豫让的故事, 让我们看到了一 对忠诚的信仰、 对报恩的渴望和对 个战国刺客形成的心理动机, “知 ” 自我身份的认同, 使得他成为一个刺客, 成为一个为 己者报 仇的复仇者, 抛弃了外在的容易辨识的肉体, 成为一个以内在自 我为支撑的刺客。虽然最后失败了, 但却完善了自我的身份, 也 “名” 。 同时得到了
参考文献:
【1 】 【汉】 [M ] , 1959 年 9 司马迁撰《史记》 北京: 中华书局, 月第 1 版 【2 】 【美】 A ﹒ H ﹒马斯洛著《动机与人格》 [M ] , 许金声等 1987 年 11 月第 1 版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3 】 张爱卿著《动机论: 迈向 21 世 纪 的 动 机 心 理 学 研 究 》 [ M] , 1999 年 7 月第 1 版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 】 【美】 — —宇文所 宇文所安著 田晓菲译《他山的石头记— [ M] , 2003 年 1 月第 1 版 安自选集》 南京: 江苏人民出客的精神特 》 [ J ] , 2002 年第 1 期第 27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征 卷( 总第 117 期) 【6 】 《说文解字注》 [ M] , 东汉许慎 清段玉裁注, 杭州: 浙江古 2006 年 1 月第 2 版 籍出版社, ( 李少慧, 女, 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古代文学专业 2009 级硕士研究生)
以笑的方式哭 , 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浅析《活着》 中的人生意识
徐慧媛
( 四川大学, 四川成都 610064 )
摘要:《活着》 是余华为了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看法 的而写得书, 或者说是余华为了找寻人生意义而专门写的书 。书 如果说 中集中体现出来的思想便是人生的宿命意识和苦难意识, 那么苦难则是人生悲剧的直接体 宿命是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 窥探中国人在特 现。通过对二者在小说中具体表现的深入分析, , 《活着 》 殊的历史巨浪中的被动与无常, 不难看出 是生命的寓言 福贵的生存困境是人之为人的必然经验 。 故事, 关键词: 人生意识; 宿命; 苦难; 超越 中图分类号: I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2111 ( 2010 ) 08 - 0059 - 02 文学与人生的关系密不可分 。人的存在方式之一, 就是对人 生作语言意义上的虚构 。作家需要借助语言来发泄对于现实的 “文 不满, 需要借助文字来抵达更为宽广的世界 。 对于一向提倡 学创作要追求个人精神世界的真实 ” 的余华来说, 其作品无疑投 射了更多作者对于人生的心理意识和精神意蕴 。 本文着重想要 《活着》 探究的, 便是余华投射在 一书中的人生意识。

( 上接第 59 页) 意义的忙碌, 福贵只能应付, 无法思考。 福贵的人 一方面, 生活的一次次打击使得生存变得艰辛; 另一 生充满矛盾, 方面, 死亡是完结, 是对生存的彻底否定; 一方面, 活着就要接受 和忍耐生活的荒谬, 另一方面, 死亡的彻底虚无和无法把控又使 得人惊恐和害怕, 只能选择活着。难道人仅仅是为了拒绝死而活 : “荒诞不在人, ” 着? 加缪说 不在世界, 而在于两者对立。 人与世 界的对立, 使苦难之于人成为人的天意, 在这样的状态下, 福贵一 家是否还值得生存? 生活的意义究竟何在呢? 如果说生存的荒诞性不足以很好地体现苦难意识的话, 那么 “暴力 ” , 对主人公施以 苦难便有了具 将主人公卷入历史的漩涡, 体的表现。死亡是对苦难最完美的诠释, 在福贵的回忆之中, 死 “我” 亡与故事齐头并进。爹被 的败家气死, 老全在战争中被乱弹 “我” 打死, 娘在 参军的时候病死, 龙二被枪毙, 儿子有庆被抽血抽 死, 春生不堪文革摧残上吊自杀, 女儿凤霞难产而死, 女婿干活的 时候被水泥板砸死, 最后是外孙吃豆子撑死 。 身边的人尤其是至 亲一个接一个地离开, 生活没有留给福贵任何慰藉 。 作者冷静而 执着地反复渲染和铺成苦难, 存心要把福贵推向绝望的深渊 。 让 我们来仔细看看这些死亡吧 。 除了龙二和春生是时代变革的牺 , “我” 牲者之外 的所有至亲, 都不是因为社会的动乱而离去 。 爹 “我” 气死的, 娘和家珍是病死的, 有庆的死是医生的过失, 凤 是被 霞的难产、 二喜的意外是不幸, 苦根是自己撑死的。 而从表面上 来看, 社会的动乱不是死亡的直接原因 。 福贵一家人的死亡充满 了太多的偶然和不稳定, 这是不是反而削弱了苦难之于人的必然 戏剧性的死亡以荒诞的岁月作 性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首先, 为历史背景, 这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 。 凤霞的失聪, 家珍的软骨 病, 苦根因为太饿而被撑死, 都是因为动乱岁月缺吃少穿 。 恶劣 , “他人即地狱” , 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可怕的人性 大炼钢的时候, 风 水先生的一句话就会使得一户人家居无定所 。 因为家珍与风水 “好风水 ” 先生认识, 福贵一家保住了 的房子, 却使得老孙头全家 流离失所。这一系列看似戏剧性的描写, 很好地将社会的悲剧上 升到了人性的悲剧的高度, 历史和人性的契合更加折射出苦难之 于人生的必然性。如果说历史是苦难的直接原因, 那么人性则是 苦难的根本原因。 《活着》 是一本神奇而伟大的书, 它讲述了人类和生活的抗争 史, 其中蕴含的人生意识, 是人类关于人生思考的共同财富 。 在 : “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 余华自豪地说 中文版序言里面, ” “高尚” 品。 这种 是余华创作的, 也是时间创造的, 它将随着时间 , “与时俱进” , 的考验 历久弥新。
1 宿命意识
所谓宿命,是宏观时空或大尺度时空对微观时空的观照进 而凸显出其短暂、 轮回、 虚无与无常, 人类对于命运的无力感和被 — —死亡, 动感, 其根源就在于, 人从一出生开始, 就注定了结局— 而当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宿命加上动荡不堪的背景时, 人生在宿 命之上更增加了一份荒谬感 。 文章通过一个老人对自己一生的回忆展开叙述, 作者选取了 — —农民作为主人公, 中国最底层的劳动人民 — 这就加剧了文章的 宿命意味。福贵之于历史, 与其说是在经历, 不如说是遇到。 上 街给重病的母亲抓药, 碰巧就被国民军抓了壮丁; 好不容易回到 家, 本来生活可以稳稳当当的过下去, 却遇上了像闹剧一样的人 民公社; 然后是稀里糊涂地加入大炼钢; 接着又是三年自然灾害; 刚刚从自然灾害中缓过气来, 又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在这样的措 手不及中, 人们根本来不及思考这样的事件究竟带给自己什么样 而更加让人觉得毫无意义的是, 在 的生活以及这种生活的意义, 这么多关乎历史变革的事件中, 在这么多左右着这个家庭成员生 “参与 ” 死的事件中, 家庭里的所有人, 却几乎都没有实实在在的 其中。福贵没有真正打过一次战, 参军的过程就是夜以继日的行 走和被包围之后闹剧一样的抢夺食物以求生存; 轰轰烈烈的人民 公社, 在福贵的叙述中, 不过是从好饭好肉到缺吃饥荒的过程; 而 “十年浩劫 ” 被称为 的文化大革命, 福贵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旁观 “参与性 ” , 者。为了进一步削弱百姓的 在描写这些悲剧性事件 的时候, 余华特意采用了戏谑的描写方式 。且看人民公社的这一 : “村长也不叫村长了, 段描写 改叫成队长。 队长每天早晨站在 村口的榆树下吹口哨…… 村里人都觉得新鲜, 排着队下地干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