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的理解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探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探析费尔巴哈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
实践观是费尔巴哈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进行探析。
一、实践的自由性费尔巴哈认为,实践是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人类对自身的实现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实践活动中,人类能够通过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物质环境,不断创造新的世界。
实践具有自由性,即人类能够自由地选择实践活动的对象和方式,实现自身的意志和愿望。
费尔巴哈认为,实践不仅仅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适应,更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创造。
通过实践活动,人类可以不断创造新的事物和新的价值。
实践的创造性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也包括社会和精神层面。
在社会实践中,人们通过创造新的社会制度和组织形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精神实践中,人们通过创作艺术作品和开展科学研究,丰富人类的文化和知识。
费尔巴哈认为,实践活动是社会性的,它不仅仅是个体行为,更是集体行为。
在实践活动中,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相互交往和合作,共同完成实践任务。
正是因为实践的社会性,人类才能够通过集体智慧和力量,实现更大规模和更高水平的实践目标。
四、实践与意识的关系费尔巴哈认为,实践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存在的直接感知和理解的基础,它是意识的源泉和基础。
实践活动通过感官和感受的方式,使人们对客观世界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
实践也是人类对自己主体性的认识和确认的基础。
通过实践活动,人类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并将其付诸实践。
实践与意识是密切相关的,二者相互促进和作用。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研究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研究《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研究》篇一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试图打开理解世界和人类自身的大门。
咱就先说说这费尔巴哈吧。
在马克思之前,费尔巴哈对事物的理解那也是相当有一套的。
可马克思觉得他缺了点啥,缺啥呢?就是这个实践啊。
费尔巴哈老是坐在那干想,就像一个书呆子看着书本里的世界,以为自己啥都懂了。
马克思就不这么干,他就像是一个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到处闯荡的行者。
我记得我自己有一次做数学题的时候,就有点像费尔巴哈那感觉。
我看着那些题目,在那琢磨那些公式,感觉自己好像明白了。
可当我真正去做的时候,哎呀妈呀,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这就好比你看着菜谱觉得自己能做出满汉全席,可一进厨房就傻了眼。
这时候我才明白,马克思说的实践有多重要。
实践就像是试金石,能检验你那些想法到底是不是真金。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这话说得太在理了。
你想啊,就像那些空想家,天天在那幻想美好的世界,可从来不行动。
这就像画饼充饥一样,看着好看,可肚子还是饿啊。
我有时候也会这样,计划着要读好多书,要成为学霸,可就是不行动。
我想这就是没有理解实践的真谛。
那马克思的实践观到底是个啥样呢?我觉得它就像是一个桥梁,连接着理论和现实。
你不能光有理论,没有实践,那就像没有桥墩的桥,早晚得塌。
可要是光有实践,没有理论的指导,那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我有个朋友,他想创业,满脑子都是赚钱的想法,可他不去研究市场,不去了解那些创业的知识,就一股脑地扎进去,结果赔得一塌糊涂。
这就是没处理好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在社会变革中,马克思的实践观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你看那些革命,要是没有广大群众的实践,光靠几个理论家在那喊口号,能成功吗?肯定不行啊。
就像建房子,得一块砖一块砖地砌,这每一块砖就像是群众的每一次实践。
这时候我就想啊,我们平常是不是太轻视实践了呢?总是想着走捷径,想着靠聪明的脑袋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探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探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撰写的一份哲学著作,囊括了他对费尔巴哈观点的批判和探讨。
在这份提纲中,马克思试图揭示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观点的局限性,并提出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
对实践观的探析是整个提纲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进行探析,旨在深入理解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论,以及他对费尔巴哈观点的批判。
一、实践观概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实践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强调,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而费尔巴哈则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要因素归结为思维和意识。
马克思认为,这种唯心主义的观点忽略了人的实践活动对于认识的重要性,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观成为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心主义观点进行批判的重要论据之一。
二、对费尔巴哈实践观的批判1. 实践的本质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没有充分理解实践的本质。
他将实践局限在了思维和意识的范畴内,忽略了人的具体的物质活动对于认识的影响。
实践不仅包括了思维和意识的活动,还包括了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直接改造和控制。
而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观点导致他无法认识到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也无法认识到实践是改变世界的动力。
2. 实践的地位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费尔巴哈错误地将实践看作是被动的、顺从意识的,而实际上,实践是能动的、能够主动改变和塑造意识的。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能够改变外部世界,也能够改变自己的认识和意识。
实践是一种能动的行为,是认识和意识产生的动力。
3. 实践的社会性马克思还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个人主义倾向。
他指出,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忽略了实践的社会性。
实践活动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而社会关系又会影响到个体的实践活动。
实践不仅是个体行为,更是社会活动。
而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世界观使他无法理解实践的社会性,也无法理解实践是历史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实践观的深化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阐释实践观,马克思进一步深化了他对实践的理论。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概念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概念及其现实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对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和改变世界的基础。
他指出,人类通过不断地实践来认识世界,而认识又推动着更深层次的实践。
实践是人的活动的根本形式,是人类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途径。
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人类历史的动力和灵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和关键。
他认为,实践是人们真实地改变自身和世界的手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马克思认为,实践不仅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同时也影响人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
通过不断地实践,人们可以逐步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观念,逐渐深化对世界的认识。
实践还具有改变世界的能力,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强调,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地改变世界,实现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2. 正文2.1 实践概念的阐释实践概念的阐释,是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关于实践概念的解释和深化。
实践在马克思看来是人类活动的根本基础和动力,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
实践包括社会实践和思维实践,前者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进行的具体活动,后者则是指人们对社会实践的反思和总结。
马克思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实践概念的阐释还包括对实践的分类和特点的探讨。
实践可以分为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两个层面,物质实践是指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改造和实践活动,而精神实践则是指人们对自身认识和思维方式的反思和实践。
实践的特点包括主体性、目的性和创造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实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实践被视为认识和改变世界的重要途径,实践不仅是理论的基础,也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深入理解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推动社会变革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实践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实践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动力,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进行改造的根本手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的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的解读摘要:1845 年,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问世,文本中简短的11条,都是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提出来的,而实践是一个中轴概念,其以实践为主线正面的阐述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提纲》实践观1845 年春,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撰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 ,尽管篇幅极短,但它在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发展史上乃至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性质。
恩格斯认为,《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①。
《提纲》的问世可以说是马克思实践观成熟的标志,其不仅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更重要的是发现了社会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标志着一种崭新的哲学体系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建立了起来。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点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原则,但是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却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 当作实践去理解, 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②唯心主义同样不理解实践,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感性活动,而是片面的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即人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无论是旧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不理解人类实践活动的真正意义,导致他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和理解世界方面,存在一系列重大偏差。
在《提纲》中,马克思用实践取代了抽象的物质而成为整个哲学的逻辑前提,从本体论的层面上消解了在旧唯物主义那里被作为本体规定的物质范畴,而代之以“实践”。
从某种程度上讲,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正是马克思找到了实践这把认识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钥匙,才使得哲学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栓桔中挣脱出来,成为指导人们认识和活动的准则。
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础《提纲》第二条将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揭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概念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概念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1月至2月期间所写的一份著作,该提纲对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社会实践的理论探索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实践概念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进行分析。
一、实践概念实践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概念之一,它贯穿于马克思所有的理论体系中。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首次明确提出了“实践”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释。
他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标准”,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出发点。
这一概念对后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还提出了“人的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活动的变化和发展是认识的唯一的起源”的理论观点,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意义。
他认为,人通过不断地实践活动,不断地改造和利用自然、改造和利用社会,从而获得了对世界的认识。
实践活动包括生产实践、政治实践、科学实践、艺术实践等各种各样的实践形式。
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渊源,同时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途径。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还从人的社会存在的角度,对实践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他指出,人的社会存在决定着人的意识,人的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这一理论观点揭示了实践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实践在塑造和改变人的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换言之,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同时也是意识的源泉。
二、现实意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现实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践概念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强调了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进程中,实践是决定性的因素。
在当代社会实践活动中,生产实践、政治实践、科学实践、艺术实践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都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力量。
只有不断地增强实践能力,不断地完善实践方法,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实践概念也强调了社会存在对意识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了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进程中,改变人的社会存在是改变人的意识的基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的文献综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的文献综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所写的一份提纲,主要是对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进行批判和总结。
在这份提纲中,马克思特别着重于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认为费尔巴哈的观点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抽象性。
本文将结合相关文献,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进行综述,探讨其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费尔巴哈的实践观点
费尔巴哈认为,哲学的本质在于人的实践活动,而实践是人类根本的活动方式。
他强调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主观能动的活动,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认识过程。
在费尔巴哈看来,人的实践活动是通过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来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互动的重要方式。
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实践观的批判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进行了批判,认为费尔巴哈未能从根本上理解人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没有将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没有揭示实践活动如何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马克思还指出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忽视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条件和现实问题,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和空泛性。
三、实践观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
尽管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进行了批判,但实践观在社会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实践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过程,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在不断塑造着人类自身的历史和未来。
实践观的重要性在于引导人们正确把握社会实践的本质和规律,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公正、合理和和谐的方向发展。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伟大意义和当代价值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伟大意义和当代价值《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所写的一份提纲性文稿,它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重要奠基之作。
马克思在这份提纲中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伟大意义和当代价值,为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们的实践是指导他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基础。
”这句话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取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感知和体验,进而形成对世界的认识。
实践被视为获取真知的途径,也是真理的标准。
这一思想为我们明确了认识的本质和真理的标准,为我们正确处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今天,这一观点对我们的当代社会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只有不断实践并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使我们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问题。
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不断加强实践锻炼,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不断拓展认识边界,以更加科学的认识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二、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动力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还指出:“人们的实践不仅构成自然界的物质变革过程,同时也构成人类自己的变革过程。
”这句话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另一个重要观点: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不仅仅是认识的基础,更是改造世界的动力。
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改造自然,同时也改造自己。
正是人们的实践活动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今天,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这一观点对我们同样具有重要启示。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只有不断改造自己,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只有不断改造世界,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增强改造世界的意识,不断提高改造世界的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的理解
内容摘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而且也把实践引入历史观,确立了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所以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首先在于它以实践为中心,论述了新世纪观的一系列基本原则,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
在《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提了出来,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不仅同唯心主义,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它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确立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实践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实质。
关键词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观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出现决非偶然,它是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哲学理论活动的结晶。
马克思是通过接受“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开始他的理论生涯的。
青年黑格尔派依据激进的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政治要求竭力批判宗教,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黑格尔。
费尔巴哈突破了黑格尔哲学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仍然存在着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的缺陷。
马克思从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出发,依据哲学发展的必然逻辑,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提纲》正是马克思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费尔巴哈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亲身实践的结晶。
马克思亲身参加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并在实践中逐渐转变了自己的立场,站到了无产阶级一边,认识到了无产阶级是现时代的最先进的阶级,体会到革命实践的伟大作用。
《提纲》对实践的强调,就是对实践体验的理论回应。
一、对旧唯物主义以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批判
旧唯物主义者认为,主体能够反映客观世界,但主体是消极地、直观地、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他们看不到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属人性特点,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懂得实践的真正内涵的。
马克思在《提纲》的一开始就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这就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即他们只看到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这是旧唯物主义者忽视的地方,他们离开实践活动来解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为客体只是直观的认识对象,主体只能被动地接受客体,而不能把客体看作是实践的对象,看不到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作用,看不到主体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
这显然造成了他们认识上的片面性。
在人与环境、教育的相互关系问题上,旧唯我主义者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
但是环境是怎样改变的?教育者的知识和才能有从何而来?这是就唯物主义者无法正确回答的。
马克思指出,“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一种环境的造成,首先是人们活动的结果,是实践的结果。
教育者的知识和才能也不是天生的,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来的。
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人在实践中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环境和人的改变,都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
接着,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也是不能理解真正的实践的含义。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费尔巴哈不同于唯心主义,他把看得见、摸得着的自然和人作为他的研究对象,这是站在了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问题,但是由于他不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没有把人的实践活动看作是客观的物质活动,看作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他的理解也是不彻底的。
在他的《基督教本质》一书中,他把实践看作是“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所以他认为,只有理论活动才是真正的人的活动,看不到人们在实践活动
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所以他不可能理解实践的真正内涵,这就陷入了庸俗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对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关于实践观点的批判认为,他们都是不理解实践的内涵的。
在批判继承以往哲学的基础上,马克思实现了人类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从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改造这一角度出发,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在《提纲》中,马克思提到了这样一句话:“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马克思的这句话肯定了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马克思是从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改造这一视角出发来研究客观世界,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主体并不是像旧唯物主义者认为的消极、被动地认识客观世界,而是积极、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最初的自然界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人们首先通过实践活动来满足自己衣食住行的基本要求,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对客观世界进行能动的改造,使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在实践中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着历史,创造着社会关系,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社会是带有人类主观性的客观世界。
一旦实践活动停下来,人类历史也就无从发展了。
马克思首先认识到了主体与客体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正是从这个立足点出发,马克思得出了与以往哲学不同的新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接着,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这就是说,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的生存环境和自身。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反映客观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新的认识从而改造周围的生存环境,发展自己,使客观世界按着自己的需要发展,也使自己适应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
实践成为人类认识的源泉、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在《提纲》中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这就是说马克思把认识的问题也理解为实践问题来看,不仅与以往的哲学划清了界限,而且给实践以正确的解释。
他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真理即正确的认识,是主观思维和客观实际相一致、相符合,人类的认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这并不是理论所能解决的,而是一个实践的范畴。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实现“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而为了使客观世界更好地朝着人们所向往的方向发展,人们又会不断地接近“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更好地进行指导实践的活动。
而思维的“真理性”、“现实性”以及“此岸性”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
实践是连接主体与客体的桥梁,通过实践,正确的认识能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发展规律,推动客观事物向前发展,这才具有客观真理性,否则就是错误的。
马克思在这里就确立了他区别于以往哲学的新的实践观。
三、结语
总之,《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我们来说,无论是在理论的学习还是对现实的指导意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其中体现出来的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更是给人类引入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从实践出发来理解客观世界,不仅划清了与唯心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界限,而且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