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法帖[全本注释珍藏版]

合集下载

三希堂法帖精华

三希堂法帖精华

三希堂法帖精华三希堂法帖是古代中国法律文化的珍贵资料,其中精华内容令人叹为观止。

三希堂法帖的内容涉及的领域包括治安、经济和行政管理等,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主要特点是综合性强,充满了社会发展、法律管理、法律文化、社会生活以及历史记录等多种内容。

三希堂法帖的第一条内容主要是加强社会秩序的措施,如严格治安,严禁违法犯罪行为,以及实施惩戒机制等。

其特点是清晰明了,原则性强,方法工整,措施可行,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据。

三希堂法帖的第二条内容主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措施,如实施公平正义、建立治安机制、保护声誉和财产等。

其特点是规范性强,惩戒性强,注重家族关系,从古至今,中国社会治理的历史发展,被考古学家认为是从起源和宗族社会的概念发展而来的。

三希堂法帖的第三条内容是实现社会发展的措施,如实施经济管理措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社会福利项目、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促进农业技术等。

这一条目重在于利用各种政策和技术,为农民和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并促进和保护农业的发展。

三希堂法帖的最后一条内容是实施行政管理的措施,如建立有效的财政制度,落实优惠政策,实施监督体系,保证公正客观,进行有效的用人管理等。

它的特点是注重公平、公正与客观,力求为百姓服务,通过行政管理促进社会生活的和谐与繁荣。

从三希堂法帖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国法律文化在法律政策制订和法律执行方面,都非常重视实现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将法律文化作为一项有力的道德及政治管理工具,并在不断发展中实现它。

此外,古代中国还以“尊农以及尊社会”为指导,注重农业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国家的安定及发展,使古代中国的统治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三希堂法帖是古代中国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华内容能够反映出古代中国的法律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关键特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指导古代中国实施文明行政,实现社会变革及公正理念,改善社会等级体制,从而促进中国历史发展。

三希堂法帖之一——(传)王献之《中秋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三希堂法帖之一——(传)王献之《中秋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三希堂法帖之一——(传)王献之《中秋帖》北京故宫博物院

三希堂法帖之一——(传)王献之《中秋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2016-03-11 正义书画
《中秋帖》草书,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传为晋王献之书手卷,纵27cm,横11.9cm。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

行书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爲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无署款。

《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

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

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

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

”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卷前引首清高宗弘历行书题“至宝”两字。

前隔水乾隆御题一段。

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题签“晋王献之中秋帖”一行。

卷后有明董其昌、项元汴,清乾隆题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观鹏绘画各一段。

卷前后及隔水钤有宋北京“宣和”内府、南宋内府,明项元汴、吴廷,清内府等鉴藏印。

乾隆皇帝《三希堂法帖》特諭

乾隆皇帝《三希堂法帖》特諭

乾隆皇帝《三希堂法帖》特諭
乾隆皇帝
《三希堂法帖》特諭
【釋⽂】書為遊藝之⼀,前代名跡流傳,令⼈興懷珍慕。

是以好古者恒鉤模鐫刻,以垂諸奕祀。

宋《淳化閣帖》其最著矣。

厥後⼤觀、淳熙皆有續刻,其他名家摹本,⾄不可⼝數。

我朝秘府,初不以廣購博收為尚,⽽法書真跡,積久頗富。

朕曾命儒⾂詳慎審定,編為《⽯渠寶笈》⼀書,因思⽂⼈學⼠得佳跡數種,即鉤摹⼊⽯,矜為珍玩,今取群⽟之秘,壽之貞珉,⾜為墨寶⼤觀,以公天下。

著梁詩正、汪由敦、蔣溥覆加校勘,擇其尤者,編次模勒,以昭書學之淵源,以⽰臨池之模範。

特諭。

乾隆⼗⼆年臘⽉御筆。

三希堂法帖简介

三希堂法帖简介
● 译文:珣拜上再拜上,伯远兄弟在事业正盛之时辞世,距今已经一周年了,他生前深受众兄弟们的尊重,因 为体弱多病,一直想优游自在地生活,当初事业刚刚有起色这样的事就发生了,没能达成愿望。和他的分别 好像就在昨天,而他却永久地作了古人,远远地隔着山道,再也不来看我。
● 卷前引首有乾隆御书:“江左风华”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笔”一玺。并御题:“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况 晋人耶!内府所藏右军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
● 1951年11月5日,“三希帖”中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辗转数年后在周恩来总 理的亲自指示下以35万元港币的价格从香港购得,重新回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
● 现今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收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是仅存于世的王羲之的真迹精品,王献之 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这件书迹以圆笔藏锋为主,起笔与收笔,钩挑波撇都不露锋鋩,由横转竖也多为圆转的笔法,结 体匀整安稳,显现气定神闲,不疾不徐的情态,明代鉴藏家詹景凤以 “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 味之深不可测”形容它的特色,并且认为赵孟頫受到这件书迹的影响。不过王羲之内敛沉潜,赵 孟頫微有锋鋩外露,比较对幅赵孟頫的题跋,可以得到这样的印象。
了,打败了对手,又怎么样呢?还要搞盛大的庆祝活动吗?浩浩荡荡的军队还要得胜还朝吗?
中秋帖
● 作品推测
● 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 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 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书画舫》云: “献之《中秋帖》卷藏檇李项氏子京,自有跋。细看乃唐人临本,非真迹也。”清吴升《大观录》 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 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朝画家米芾所临摹,故同样宝贵。

《三希堂法帖》释文

《三希堂法帖》释文

姨母帖摹本,硬黄纸本。

行书。

高26.3厘米。

6行,42字。

辽宁省博物馆藏。

释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NE5DC?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

因反惨塞,不次。

王羲之顿首顿首。

寒切帖摹本,纸本。

草书。

高26厘米,横21.5厘米。

5行,51字。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释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二书,知问为慰。

寒切,比各佳不? 念忧劳,久悬情。

吾食至少,劣劣。

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

羲之报。

初月帖摹本,硬黄纸本。

草书。

纵26.3厘米,横32厘米。

8行,61字。

辽宁省博物馆藏。

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

遣信昨至此。

旦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

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

力不具。

羲之报。

平安帖摹本,硬黄纸本。

纵24.7厘米。

4行,27字。

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亦称《修载帖》,与《何如帖》、《奉橘帖》共一纸,横46.8厘米。

释文此粗平安。

修载来十余日。

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

无由同,增慨。

何如帖摹本,硬黄纸本。

纵24.7厘米。

3行,27字。

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又名《不审尊体帖》。

此帖与《平安帖》、《奉橘帖》共一纸,横46.8厘米。

释文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

羲之中冷无赖。

寻复白。

羲之白。

奉橘帖摹本,硬黄纸本。

纵24.7厘米。

2行,12字。

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与《平安帖》、《何如帖》共一纸,横46.8厘米。

释文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快雪时晴帖摹本,麻纸本。

纵23厘米,横14.8厘米。

4行,28字。

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

王羲之顿首。

山阴张侯。

游目帖摹本,纸本。

11行,102字。

草书。

《游目帖》又名《蜀都帖》。

日本广岛安达万所藏,毁于火。

释文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

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

可得果,当告卿求迎。

《三希堂法帖》:宝笈三希萃法珍

《三希堂法帖》:宝笈三希萃法珍

《三希堂法帖》:宝笈三希萃法珍作者:孟昭鸿来源:《新晨》2020年第06期乾隆帝搜法书精华集刻汇帖北京的北海公园,相信很多人都去过。

北海最著名的当属白塔,白塔位于琼华岛上,琼华岛又叫白塔山,白塔山西麓有个阅古楼,这是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二年,有着二百六十多年历史的古建筑,阅古楼左毗琳光殿,右邻分凉阁,与小西天极乐殿的“震旦香林”牌坊隔“海”相望,门首“阅古楼”三个大字为乾隆皇帝手书。

进入阅古楼,充满眼帘的是镶嵌在楼内墙壁上的石刻。

之所以说阅古楼非常值得一看,便是因为这些石刻,共495方,这就是收集了从魏晋至明末百余位著名书法家的三百多件楷书、行书、草书等作品,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有乾隆亲笔御制诗一首可以说明阅古楼的价值与珍稀:宝笈三希萃法珍好公天下寿贞珉楼飞四面开屏障神聚千秋作主宾不杂嬴刘夸博广略存魏晋要精真游丝灯影参元契大块文章沆瀣津原诗还有序言曰:三希堂法帖石刻既成,作延楼于琼华岛之西麓,嵌石壁间,用期贞固,因名曰阅古而系以诗。

满清自入关以来,学习和提倡的也是汉族文化,特别是传统的绘画和书法之风很盛。

清朝皇帝皆长于书画,康熙帝的书法就相当不错。

乾隆也喜欢舞文弄墨,但是功底其实不如他爷爷,虽然这份儿爱好值得肯定,但是绕世界“显摆”这事儿不值得提倡。

乾隆是走到哪儿都作诗,到处写写画画,而且好大喜功,总想做出點儿“业绩”来。

清代乾隆皇帝执政之初,由于处在所谓“太平盛世”,更兼弘历本人酷爱书法绘画,喜古代书画的收藏,因此,当时皇宫内廷名画名帖的珍藏盛况空前,蔚为大观。

在中国的书法名帖当中,晋代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墨迹。

乾隆十一年(1746),弘历收得了“三王”的名帖,视为稀世珍宝,珍爱有加,他将这三件稀世墨宝藏于养心殿西暖阁自己的书房内,并将书房原名“温室”正式更名为“三希堂”。

不仅如此,为了永远保存包括“三王”在内的宫藏书法名帖菁华,乾隆十二年(1747)弘历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兵部右侍郎汪由敦等,根据乾隆九年弘历命内直诸臣据内府所藏书法作品编成的精品目录《石渠宝笈》中的历代法书墨迹集刻汇帖,并请了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当时的镌刻能手,将书法名帖摹刻于495块石上。

清拓《三希堂法帖·第一卷》一至六册

清拓《三希堂法帖·第一卷》一至六册

清拓《三希堂法帖·第一卷》一至六册原文地址:清拓《三希堂法帖·第一卷》一至六册作者:齐氏宗族龙虎识辨清拓《三希堂法帖·第一卷》一至六册《三希堂法帖·第一卷》一至六册《三希堂法帖》为清代宫廷刻帖。

刻于乾隆十二年(1747)。

皇帝弘历敕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择其精要,由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镌刻而成。

法帖共分32册,刻石500余块,收集自魏、晋至明代末年共135位书法家的300余件书法作品,因帖中收有被当时乾隆帝视为3件稀世墨宝的东晋书迹,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而珍藏这3件稀世珍宝的地方又被称为三希堂,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全名是《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法帖原刻石嵌于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墙间。

《三希堂法帖》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称丛帖中之巨制。

完成之后,仅精拓数十本赐与宠臣。

后于乾隆十七年,复从宫中藏品中再次精心挑选出历代名人法书五卷,摹刻上石。

至此,《三希堂法帖》始成完璧。

至清代末年,其传始广。

延伸阅读《三希堂法帖》考清宫所刻法帖不下百余种,但比较著名和有影响的,是其中的几部丛帖。

如乾隆年间所刻的《三希堂法帖》《墨妙轩帖》《重刻淳化阁帖》和《兰亭八柱帖》,等等。

由于这些法帖都是取内府收藏的珍贵拓本和名人墨迹编选摹刻的,刻成后的原石又都镶嵌在皇家的宫苑、殿宇之中,所以除少数王公贵族和地位较高的大臣能看到或得到赏赐外,一般人是不易见到的。

因此这些帖的拓本在当时就很名贵。

只是在清亡后,才逐渐有一些晚拓本和印本以及有关著述问世,使人们对这些法帖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由于前人题跋、评语多有矛盾,许多问题尚未解决,因此笔者试就《三希堂法帖》的刻成年代、起因、内容、书法真伪、特点及相关问题谈谈粗浅认识。

北京故宫西路的养心殿,从清雍正年间到清末一直是皇帝办事和居住的地方。

殿的西头隔出来一个小小的雅室,这里就是闻名的"三希堂",迄今仍大体保存着乾隆时代的面貌。

《三希堂法帖》卷下

《三希堂法帖》卷下

《三希堂法帖》卷下宋宋徽宗赵佶《秋芳诗帖》楷书〈大字楷书,每行二字,共20行。

书法结体潇洒,笔致劲健,为赵佶〃瘦金书〃代表作。

清代陈邦彦曾跋赵枯瘦金书《称芳诗帖》:〃此卷以画法作书,脱去笔墨畦径,行间如幽兰丛竹,泠泠作风雨声。

〃既是对这一诗帖的评赞,也是对〃瘦全书〃的艺术效果的很好概括。

>太阳堂主十三少整理,请勿复制与引用宋蔡襄《澄心堂纸帖》行楷〈此帖为行楷法帖,原系《宋四家真迹册》中笫八幅,为蔡襄传世书迹中少有的精品。

纵24. 7厘米横27.1厘米,6行36字,纸本墨迹,是蔡襄论及澄心堂纸信札,署有"癸卯"(1063)年款,蔡襄时年五十二岁,正是他晚年崇尚端重书风的代表作品。

全文以行楷写成,结构端正略扁,字距行宽紧合适,一笔一划都其富体态,工致而雍容,颇具晋唐人的韵致。

蔡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

前人在评论蔡襄书法时,都认为它"形似晋唐〃,如元倪云林曾跋云:"蔡公书法有六朝、唐人风,粹然如琢玉。

〃他的《澄心堂纸》可看作是蔡襄传世墨迹中最典型、最追踪晋唐的代表作。

书法恬淡平和,有晋人超然出尘之气,"无一笔不从鲁公,无一笔似鲁公。

"真是”法出于颜而益清疏,气本于静而愈洒落〃,应该是蔡襄晚年的作品。

由于心平气和,〃行笔迟,肉胜骨〃,呈现出一派圆润丰腴的气象,恰如贵族少妇,风华绝代,但是最终因为缺乏苍劲的风骨,使人只见婉丽的情态。

朱文长《墨池编》曾评曰:”少务刚劲有气势,晚归于淳淡婉美。

〃此评正是此帖的最佳评价。

关于澄心堂纸,南唐时产于徽州池、歙(今安徽歙州)地区的宣纸,其质极精,细薄光润,首尾匀薄如一。

其纸质诚如梅尧臣所说:滑如春冰密如茧。

特别到了南唐李后主,名声大振。

因为南唐学馆画院林立,文人学士云集,尽管年年都从巴山蜀水运进大批纸张,但还是供不应求。

为此,南唐诏令重金礼聘后蜀纸工,前来歙州地区制造,并在南唐境内逐步推广。

南唐后主李煜对此纸极为喜爱,视为珍宝,在宫中设造纸作坊,并以〃澄心堂〃作为储藏此纸之处,故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名:三希堂法帖[全本注释/珍藏版]
规格:16开豪华精装本
册数:全六卷
出版:北京燕山出版社
定价:1195元
优惠价:550元
内容简介
《三希堂法帖》不仅卷帙宏大,而且卷数多,总数达三十七卷之多。

规模之大,为中国古代官私所刻从帖之冠。

它的编选是乾隆皇帝亲自挂帅,亲自挑选编刻者,其参加者梁师正、蒋溥、嵇璜、汪由敦、董邦达都是当时最著名的书画家,皆造诣非凡。

他们的书法墨迹,自然无一不是价值连城的镇国之宝。

制版、印刷乃世界之最。

本书所采用的法帖底本为乾隆初拓本,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原帖的神韵。

并且进行了精细的现代工艺处理,使之更加墨色饱满,赏心悦目,加之装帧华贵典雅。

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和文物史学价值。

为书法爱好者研修从魏晋至明代千余年的书法艺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更是各类图书馆、博物馆、政府机关、文化社团和有识之士典藏之精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