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教案

七年级下册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教案
七年级下册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教案

七年级下册《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教案

七年级下册《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教案第1课时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3.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教学重点】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教学难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指导法、练习法等。【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知识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新授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提问复习地形图的阅读方法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听到亚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在哪里了吗?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海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种?一、展示图片(1)“亚洲地形图”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1组: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及主峰 2组: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 3组: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4组: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二、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总结: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听歌曲谈感受看图抢答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能力。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展示图片(2)“亚洲大地形与河流分布图

引导学生读图回答读书“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三、写出图中代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海洋① 阿拉伯海②亚丁湾,③ 太平洋。河

流:a 乌拉尔河,b 叶尼塞河,c 印度河。湖泊:d:___里海___ 。山脉:A 乌拉尔山脉,B 大高加索山脉,C 喜马拉雅山脉,D 小兴安岭。半岛:甲阿拉伯,乙印度,丙中南四、从两幅图中比较亚洲和北美洲地形的不同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互相抢答

评选优胜小组给予表扬

学生读图分组讨论

各小组互相互相交流归纳小组合作通过读图导学,让学生对提高读图认图析图能力,活学活用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小结展示图(3)“亚洲地形图”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展示图(4)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引导学生读课本图

展示练习题目五、(一)找出长江、印度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二)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世界最大的湖泊是里海,最深的湖是贝加尔湖,世界陆地最低点是死海(三)亚洲许多大河均发源于中部的山地、高原,并呈放射状流向海洋

六、回答北美洲地形的特点

七、本课重点知识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学生读图分组讨论抢答

各组互相交流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分组讨论抢答

巩固练习和观察能力,并通过小组内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正确表达和团结协作能力总结回顾地形和河流地形:亚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练习:读“亚洲地形图”,回答:(1)A 山脉;B 山脉;C 山脉;(2)河流:D ;E ;(3)高原:G 高原;H 高原;(4)平原:① 平原;② 平原;读“亚洲气候图”,回答:(1)写出图中序

号代表的气候类型名称:④

地理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课题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2课时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能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的分析,理解地理环境要素 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结合实例分析,掌握由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 自身没有的新功能。 3.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湖泊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统一的变化过程。 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修建水库利弊的辩论,理解某一地理要 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情感、 态度与 价值观 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对水库建设的辩论,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 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体会自然的和谐美,养成善待环境,热爱自 然,尊重自然的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 点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以土壤形成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难点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形成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随笔情景 导入 【投影图片】泰宁金湖景区风光、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长江三角洲的景 观图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学生讨论】图片上反映出自然环境是有哪些地理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有无 相互联系?构成地理环境的这些要素,他们之间是彼此孤立的吗?(不是)那 么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举例说明图中地理要素间如何相互联系? 【教师小结】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是纷 繁复杂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气候→生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植物生长茂盛,物种丰富; 气候→水文:降水丰富,河流众多; 植被→地貌: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等。 水文→地貌:流水的侵蚀使黄土高原的地表变得千沟万壑。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教案2新人教版

自然环境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挂图等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地形和河流 第二课时复杂的气候 五、教学思想设计 本节内容主要使学生从自然旱井的角度去认识亚洲的位置、地形、河流和气候。由于学生已学习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具备相应的知识北京,因此,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同时,注意培养学舌功能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使学生明确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字叫的分析,归纳出亚洲自然环境的特征,并能举一反三,学会描述一个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从而开拓思路。 教学方法上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教具、地图、资料等。锻炼学舌功能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气愤活跃的师生关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师:请大家看一些图片,猜一猜图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观? 教师展示有关亚洲的图片资料,如长城,泰国景观,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日本景观等等。 总结:这些景观都在亚洲。我们中国也是亚洲大家庭中的一员。亚洲在许多方面值得我们自豪。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亚洲。(板书:世界第一大洲) (展示“东西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请同学们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教案

第二节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1课时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 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 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3.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 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指导法、练习法等。 【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环节教师活动知识点学生活动 图

导入新课 新授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播放《亚洲 雄风》歌曲 提问 复习地形 图的阅读 方法 过渡:要了 解一个大 洲的自然 环境,除地 理位置外, 还需认识 它的地形、 湖泊、河流 及气候等 方面。 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听到亚 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 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在哪里了吗? 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 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 海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 种? 一、展示图片(1)“亚洲地形图” 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 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1组: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及 主峰 2组:帕米尔高原、蒙古 高原 3组:西西伯利亚平原、 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 原、伊朗高原 4组:阿拉伯半 岛、马来半岛 二、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 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 总结: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 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听歌曲 谈感受 看图 抢答 学生查图 讨论回答 出各地的 地理位 置,海拔 高度 不同组的 学生展开 竞赛,抢 答,活跃 气氛 通过观 察、比 较,培 养学生 的动手 操作、 动眼观 察能 力。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复习教案 湘教版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复习课 教学目标 1、理解我国地势、地形特点,及对气候、河流和社会生产的影响。 2、知道我国河湖的基本概况,以及黄河和长江的开发和治理情况。 3、气候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中国的地形、气候特征。 2、长江、黄河地理概况。 难点:1、黄河、长江的生态环境问题。 2、我国人文、自然特色的成因、影响及各要素的联系。 教学方法:读图法、归纳分析、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内容导入复习 回忆课本第二章知识,完成知识梳理: 二、复习知识的方法指导: (1)图文结合。学习中注意“以文释图”,“以图释文”和“以图释图”。 (2)学思结合。要通过“问题情境”,在疑难中积极思维,敢于质疑,善于思考。(3)学用结合。要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4)学练结合。要通过练习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换。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2、小组交流提出质疑 明确自主学习问题答案,记录质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合作探究寻根求源 (1)地势、气候对我国河流产生了哪些影响? (2)我国气候对农业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3)黄河、长江存在的危害及其成因与地形、气候有没有关系?为什么? 【教师点拨】我国西高东低地势对河流流向产生决定性影响。降水、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对农业的有利影响,旱涝对农业产生的危害。黄河“地上河”的成因联系地形气候知识,长江洪涝联系气候知识,河流流经的地形区。 四、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见《综合能力训练》部分练习题 附板书设计见知识梳理 教学反思 学后反思 1、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较好、一般、较差)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学会的主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后反思

自然环境教案教学文案

第二节自然环境 ——复杂的气候 宁强县第一初级中学初一年级李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⑵、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⑶、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运用亚洲气候类型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图分析对比得出亚洲气候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 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 亚洲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 分析造成亚洲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分析法 五、教学程序 1、导课:在寒假期间,一位远在俄罗斯的朋友玲玲和海南的朋友贝贝邀请你去他们那 旅游,并且叮嘱你去的时候多带厚衣服,请你判断谁的说法合理,为什么?为什么 同在一个大洲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2、新课讲授 引导: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生: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师: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讲述气候两大要 因素:降水和气温,分析上述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学生分析讨论 小结: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中国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本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中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是自然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气候、河流湖泊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节从“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三方面来说明我国地势地形特点,运用了剖面图、地形示意图、空白图、景观图片、表格、统计图表来表现我国地势地形的特点,文字与图片相结合,步步展开,逐层深入。课后穿插活动题,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在世界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对于地势和地形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运用了大量的图象,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了学习兴趣,同时,教材内容层层深入,一环紧扣一环,开发了头脑的灵活性,又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对于图象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三、教学设计思想 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学习要面向全体同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实际,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实际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引导他们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图象资料和文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达到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目的。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的总特征,提高读图的能力;在图上标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分析说明地势特点对于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分析不同地形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运用统计图表,总结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分析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分组讨论学会合作交流的方法,提高自由表达观点的能力。通过情境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能通过游戏的方式,增强知识的应用能力。能在读图中,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团结协作的观念。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2、认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教学难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课题: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2课时课型:新课 高一地理 主备人:李海初审人:先中乾复审人:龙学军执行时间:2016 年12 月1 日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标准解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条“标 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关于地理环 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 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 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 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 两方面的内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 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 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 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 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 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 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自然环境教案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请你思考】 1.如何描述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 2.你可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3.怎样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的特点? 4.一个大洲的地形特点可从哪些来描述? 5.从哪些方面来归纳一个大洲的气候特点? 【合作探究】 〖问题情景一〗为什么说世界上第一大洲?如何来描述它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 〖探究活动一〗 1.问题: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怎样?如何描述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 2.提示与启发: 1)老师如果要到某同学家去家访,你怎样告诉老师他家的住址(绝对位置)?如果老师走到他家的附近还是找不到,能否利用附近明显的地物作参考,描述他家的位置(相对位置)。例如,在百货商场的对面、菜市场的西侧、学校的向北第二排房子等。描述一个大洲的位置就从哪些方面来描述? 2)读图6.1,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3)读图6.2,找出亚洲周围的大洋,说出它们各位于亚洲的哪个方位?找出亚洲周围的大洲,说出它们各位于亚洲的哪个方位及与其它大洲的分界线? 4)想一想,你可以从哪引起些方面来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①读图6.3,比较亚洲与其他六大洲的面积。 ②在图6.2上,大致计算亚洲所跨的纬度范围,并和其他大洲作一比较有何不同。 ③在图6.1上,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的差异。 5)一个大洲内部存在着不同的地理特点,根据这些特点还可把大洲分成不同的地理区域。 ①读图6.4,按地理方位,人们把亚洲分为哪几个地区?中国位于哪一地区?这一地区有哪些国家? ②其它地区是否都与中国接壤?它们分别位于中国哪个方位? 3.结论:亚洲地处__大陆上,东临____洋,位于__半球和__半球,是世界上面积第__大洲,还是世界上跨__最广的大洲、____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问题情景二〗 亚洲的地形有什么特点?亚洲的河流受地形影响怎样分布? 〖探究活动二〗 1.问题:一个大洲的地形特点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亚洲的地形有何特点? 2.提示与启发: 1)在地图册中的亚洲地形图上,看看亚洲有哪些基本地形?些结合地形图上的颜色、图例和注记,观察亚洲的地形在地面起伏上有何特点? 2)读图6.5,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指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3)读图6.5,找出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分别指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4)从亚洲的地形类型和各类地形占的比例看,亚洲的地形有何特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1.通过读图、分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 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 候、水文、生物、地形等)(2)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3)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 阅读材料“生物循环” ,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 出回答? 【学生回答】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学案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一、地势和地形 1、地形复杂多样 ⑴四大高原的特点 ①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冰川广布、雪山连绵。世界最高,中国最大的平原。 ②黄土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 ③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俗称"坝子”。 ④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⑵三大平原特点 ①东北平原: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称“黑土地”。海拔200米以下 ②华北平原:我国最完整的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称“黄土地”。海拔50米以下 ③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著名的“鱼米之乡”、“水乡”。有的地方海拔10米以下。 ⑶四大盆地特点 ①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盆地,有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我国最大内流河—— 塔里木河 ②准噶尔盆地:我国面积第二大盆地,相对湿润,位置最高,纬度最北。 ③柴达木盆地: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④四川盆地:也称“紫色盆地”,最大的外流盆地,西部有面积较大的成都平原,农业发达,物产 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⑷主要山脉 ①东西走向的三列 北列:天山一阴山一燕山中列:昆仑山一秦岭 -大别山南列:南岭 [注意]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 着巨大的差异。 ②东北一西南走向的三列 西列: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 中列:长白山一武夷山东列:台湾山脉

口诀记忆:大(大兴安岭)太太(太行上)无(巫山)靴子(雪峰山),还经常(长白山)上五(武 夷山)台山(台湾山脉) ③西北一东南走向的三列,多在我国西部。 北列:阿尔泰山(西)小兴安岭(东)中列:祁连山南列:巴颜喀拉山 ④南北走向的三列 北列:贺兰山中列:六盘山南列:横断山区 [注意]横断山脉是由许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它们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山高谷深、 山河相间,极大地阻碍了东西交通。 ⑤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 边境。 ⑥中国五岳: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南岳衡山(湖南),北岳恒山(主要在山西)中岳嵩山(河南)。 ⑸主要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注意:太行山是山西和河北界山,巫山是重庆与湖北的界山,昆仑山是新疆与西藏的界山,祁连 山是甘肃与青海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与江西的界山,大兴安岭主要在内蒙古 2、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⑴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为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 为主。 ⑵三级阶梯概况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湘教版必修1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绘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理解各要素相互关系。 [学习内容]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由、、、、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循环、循环、循环和循环等过程,进行着迁移和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如生物循环: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到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且释放出氧的过程。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则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物的合成与分解过程,成为生物循环。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作用: (1)改变大气成分。(2)改变水的成分。(3)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4)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 1、协调性――每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它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形成: -→地表水贫乏,河流少,且多内流河 西北内陆地区-→距海远-→气候干旱-→流水作用微弱-→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戈壁和荒漠 -→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实例】桂林山水的形成: 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它的形成和发育与该地区的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等密切相关,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约3.25亿年以前,该地区还是汪洋一片,沉积了大量的石灰岩。后来由于构造运动,抬升为陆地,从而使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其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可溶性、透水性很好。 该地区位于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全年降水充沛,尤其以4~7月降水较多。东部、西部、北部地势较高,中部、南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天然的地形组合与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与富集。强烈的流水侵蚀作用,使石灰岩受到大面积的溶蚀,从而提高了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程度。 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旺盛的生命活动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提高,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随变性――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实例】灌溉――水分变化对区域地理环境影响 灌溉土 壤 湿 度 增 大 土 壤 吸 收 的 热 量 增 加土壤热容量增大大气温度变化幅度小 地面蒸发的 水量增多 地面植被 覆盖增加 蒸发作用 增强降水增多 空气湿度增大 最高温度降低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教案

第二节自然环境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亚洲自然风光图片(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死海、贝加尔湖、珠穆朗玛峰、里海等),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教师:同学们,伴着歌曲,紧跟图片让我们感受到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自然环境的独特韵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将从地形、河流、气候三个方面逐一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到浓郁的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展示亚洲之最的景观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讲授新知 活动一:亚洲之旅 教师:结合图6.8和图6.9,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记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组织:活动中各小组要选出同学记录所经地区的特征。)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视教室空间情况而定,也可分别在讲台前一字排开,但说明一组表示的是东西方向,另一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00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教师: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概有什么特点? 学生: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活动,使得全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新奇、乐趣。 活动二: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用笔圈出鄂毕河、叶尼塞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们流经的国家及流入的海洋。

八年级地理教案-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复习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复习教案(湘教版八年级 上) 地理:【本章考点】一、地形部分本节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山脉的走向②三大平原、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二、气候部分本节的考点分布如下①气候复杂多样②季风气候显著③特殊天气及旱涝灾害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①我国的温度带②我国的干湿地区③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知识④我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⑤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三、河流和湖泊本节的考点分布较广,特别是长江的知识、黄河的知识尤其重要,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对照地图,牢固地掌握。【典型例题精讲】典型例题设计意图:选择这两道题作为典型例题进行剖析,目的主要是预测近几年中考出题的角度和趋势,为搞好复习指导方向,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例1]读沿东经89°线的地势剖面图,完成下列要求:(1)在图下标出我国地势第一级阶 梯和第二级阶梯的范围并注明。(2)图中a是________盆地,b是________盆地,c是________盆地。(3)d为________高 原南部的________江。(4)e是________洋边缘的________湾。【命题意图】此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地形剖面图和填充 地形剖面图的能力,具体考查考生对沿东经89°的地势剖面 图所示我国地形地物的熟悉程度。【易错分析】不会判读地 形剖面图是此题易出错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对沿东经89°的我国地形地物的分布不熟悉是易出错的另一个原因。【解题思路】此题并不难,沿东经89°的剖面线必经我国的新疆和 西藏,在这个基础上按题目要求考生一定要按题目给出的图例作图,其次位置要相对准确,并清楚写明阶梯名称(2)、

(3)、(4)题,学生可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地形剖面形状、海拔高度、纬度度数等)来进行判读。如图中b处海拔高度低于海平面,肯定是吐鲁番盆地。b处北面是天山,天山南北分 别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答案】(1)略(2)准噶尔吐鲁番塔里木(3)青藏雅鲁藏布(4) 印度孟加拉[例2]读黄河流域图,完成下列要求。(1)在图上勾绘出黄河下游两个主要农业用水区域,用字母a、b 分别注明。并指出a是____________平原,b是____________ 平原。(2)黄河上游干流沿岸工业、生活用水量大的城市有 ______、______、______等。(3)简述近30年,黄河下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的治理措施。【命题意图】此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地图、填充地图及综合表述能力、概括能力,具体通过考查黄河水系来考查上述能力。【易错分析】对黄河沿岸的地物的分布不够熟悉是易出错的原因之一,此外,回答黄河下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治理措施时,易偏离题意。【解题思路】解题时,首先应分清黄河上中下游,然后 按题目要求回答第(1)、(2)小题。第(3)小题要从黄河 下游是地上河,易患水灾和下游旱季断流两个方面作答即可。本题还要注意在勾绘范围时,线条要肯定,范围要准确或尽可能准确。【答案】(1)图略宁夏或银川河套(两者顺序应与图一致)(2)兰州白银银川石嘴山乌 海包头(答出任何三个均可)(3)①泥沙淤积、河床增高,形成“地上河”,汛期水患威胁严重;以及沿岸次生盐碱化等。治理除加固堤防、营造护堤林等外,应加大对中游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关键在于植树种草、恢复植被。②旱季断流,严重危及有关河段工、农业,甚至生活用水的供应。要在科学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加强黄河全流域的统一规划管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2)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3)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

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教案1

【课题】七下第六单元亚洲第2课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1课时)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教学目标】 1.运用亚洲分层设色地形图说出亚洲地形特点。 2.运用亚洲分成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亚洲地势特 征。 3.通过对亚洲地形、地势的探究,掌握分析大洲地形、地势的 方法,并能够分析北美洲地形、地势特征。 4.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 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模式】“三学一练”模式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读图指导、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亚洲地形图、多媒体课件、助学

观察探 究亚洲 地形 设问:读亚洲地形图,完成课本P8 读图题 友情提示分层设色地形图判读步骤: (1)看图例,知道不同颜色代 表的海拔范围。 (2)看地形图,根据颜色的不 同分析地势变化的趋势。 (3)找出主要的地形区,总结 地形类型。 (4)最后总结表述地形特点。 探究新知(二)地势特征多媒体展示 亚洲地形剖面图 高原和高原。 (3)平均海拔200米以下: 平原、平原、平 原。 2、读图分析亚洲的主要地形 类型? 亚洲地形,、 山地、丘陵、和盆地五 种地形都有较大面积的分布, 其中,和是主体, 约占。 师生总结:亚洲地形多种 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生主动 探究各 地形的 颜色与 海拔, 进一步 掌握分 层设色 地形图 的判读 步骤。

北美洲地形特点: 。 梳理 构建 【当堂达标】 1.亚洲地形多种多样,中部主要的地形类型是() A.高原和山地 B.平原和山地 C.山地和丘陵 D.平原和盆地 2. 关于亚洲地形的叙述,错误的是()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2)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3)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

第二节亚洲的自然环境 一、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3.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气候分布特点与位置、地形的关系。 4.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归纳亚洲的地形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亚洲气候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 (1)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四、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让学生知道分析一个

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并能举一反三,学会描述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教学方法上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课件、地图、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以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气氛活跃的师生关系。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微视频《亚洲风光集锦》(背景音乐《亚洲雄风》)、微课《季风气候》(《原来你在这里》版)、微课《北美洲气候》(《大约在冬季》版)、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地理教材、地图册、其他学习用具。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播放微视频──亚洲自然风光集锦,(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死海、贝加尔湖、珠穆朗玛峰、里海等),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学生:观看微视频,感受亚洲雄伟的高原山地,源远流长的大河,广阔的草原…… 教师:同学们,这首《亚洲雄风》歌曲,满怀豪情地唱出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回答预设: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教师:下面我们将从地形、河流、气候三个方面逐一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