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周春秋战国音乐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古代音乐简史一.上古音乐(约前8000-约前2070)中国音乐的历史,已知的大约已有8000-9000年的历史。
原始乐舞的内容1、关于劳动生产。
2、以自然灾害作斗争或强健身体。
3、祭祀性乐舞。
二.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前11世纪—前211年)夏:在我国历史上统治者都有用大型乐舞颂扬自己的功德的做法,这种形式始于夏代。
《大夏》是歌颂禹治水功绩的乐舞。
周:周代在礼乐制度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宫廷雅乐体系。
周代音乐机构是大司乐。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导致其礼乐制度“礼崩乐坏”。
《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
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
“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楚国巫风盛行。
《楚辞》中的《九歌》,其前身就是当时楚国各地包括沅湘一带的民间祭神的歌曲。
《九歌》的音乐也就是所谓的“楚声”,有的歌词每隔一句的末尾用一个语助词,如“兮”、“思”之类,这就是楚地民歌的特色。
乐器古琴是我国古老且富有民族特色的无码弹拨乐器。
古琴有自己的记谱方法(简字谱),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
古琴现存有150多部古琴谱,包含着3000多首琴曲流传下来。
1、《高山流水》2、《广陵散》三.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公元前221年-公元220)秦汉乐府(前221-220)乐府: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政权,创立了一系列国家制度。
其中包括参照周朝采风制度首次设立的国家音乐机构“乐府”。
到魏晋六朝时,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乐府作为音乐机构,其宗旨是收集、整理、加工民间音乐及管理宫廷音乐,这一点对后世的音乐及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音乐形式乐府搜集的最有名的歌曲形式叫“相和歌”。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 1年)第一节;概述。
这时期我国社会制度有很大变化,它经历了奴隶制社会从鼎盛到衰落,并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
在文化上也经历了以礼为中心的文化由发展到衰微。
春秋末期在“礼崩乐坏”的局面中,“无物而不在礼”的一元文化,被生动、活泼的多元文化所代替,出现了一个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
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
其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①反对“淫乐”,采取“节乐”措施。
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
但它又使乐成了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
盛大的西周终于衰落。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史称东周,现代史学称春秋、战国。
由于周天子一统天下局面的崩溃,诸侯称霸,礼乐制受到冲击,终于在春秋末期形成“礼崩乐坏‘,音乐逐渐突破礼的束缚而发展。
娱乐性比较强的、不受礼束缚的新乐,逐渐代替使人听了昏昏欲睡的“古乐”,而在社会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古乐”(亦称“雅乐”)的衰微,“新乐”(亦称“俗乐”)的兴起,成为春秋末期至战国音乐发展的主要特征。
这时期无论声乐、器乐、音乐科学、音乐美学都有很大发展,为我国古代音乐多元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西周到战国末800多年间,音乐文化发展的水平与成就可概括如下几个方面:一、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的专业音乐文化,有许多受到严格训练的专业乐师,进行传授、表演等音乐活动。
如“大师”“小师”、“瞽矇”、“磬师”、“钟师”、“笙师”等。
二、歌唱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
周代有专门的“采风”制度,采集民间歌谣以察民情。
从流传下来第一部歌词集《诗经》和战国的《楚辞》可以看出其概貌。
这时期出现许多民间歌手,并有传授歌唱艺术的人和歌唱理论。
三、器乐在这时期获得较大发展。
(一)乐器已有约70种,有系统化的乐器分类法,称作“八音”。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讲述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 西周时期宫廷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雅乐盛行于祭祀与典礼等各种活动中。这时期 的音乐高度发达,有确切文献可考的乐器就多达70多种,此外还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乐 器分类法——“八音”。周平王东迁以后,雅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而造就了我 国音乐发展的第一次繁荣。但随着中央政权的衰落和礼乐制度的崩溃,雅乐的地位逐 渐衰微,新乐逐渐兴盛起来,音乐由官方向民间转变趋势的日益明显。例如,当时社 会下层流行的地方音乐地位逐渐上升,并出现了《诗经》这样的歌诗总集,其中的 “国风”记载了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由于音乐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乐器、音乐理论 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同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乐 器更加精美,音律更为准确,诞生了筝、笛、筑等一些新的乐器。在众多乐器当中, 尤以琴的运用最为广泛,着名的演奏家有师旷、师文、伯牙等。器乐演奏的形式也不 再只是局限于独奏,而是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合奏,其中以编钟和鼓为主的“钟鼓之乐” 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唱艺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 进行歌舞表演的歌人。随着俗乐的发展,还出现了一些出色的民间歌唱家,如:韩娥、 王豹、绵驹,以及歌唱教师秦青等。音乐理论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最 早的乐律计算方法——“三分损益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处于重大的变革时期,其内容正逐步由礼乐教育转为适应于 娱乐需求的技艺传教。从形式上看,当时的音乐教育具有官学和私学两种。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音乐思想
高山流水遇知音
• 古筝曲《高山流水》产生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 放的时期,当时,各种学派林立,学术思想空前繁荣.在音乐领域也呈现出一派繁 荣景象,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音乐家,有“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乐教秦青,还 有悲歌击筑的高渐离等.而伯牙就是当时一位著名的古琴大师,他琴艺高超、志 趣高雅.荀子曾对他做过这样的评价:“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其中《高山流水》 就是伯牙的代表作..关于《高山流水》产生还有一个动人故事:有一次伯牙乘 船到外旅行,中途突然下起小雨,他就停船到江边避雨,看着雨水打到江面的美 丽景色,他琴兴大发,就在岸边弹奏起来.这时樵夫子期走了过来,听到伯牙用琴 声表的心意.,钟子期就赞叹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又徐奏 一曲,子期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伯牙大惊,推琴而起,连连施礼告罪 说:“失 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貌取人,岂不负了天下贤士?”并主动提出 与钟子期结为 异姓兄弟,相约第二年中秋再到此地相会.到了第二年,余伯牙如 约赴会,等了很久,还不见钟子期,后来才知钟子期已于几个月 前因病去世,余伯 牙顿时“五内崩裂,泪如泉涌,傍山崖跌倒,昏绝于地”.大哭之后,余伯 牙在钟 子期坟前抚琴吊唁.哀曲奏毕,余伯牙想,从此再无知音,琴瑟又对谁弹?于是便用 力一摔,将琴砸得粉碎,这就是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后人有诗赞叹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 难 上难.”
第二章 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第二章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1·六乐(六舞):《云门大卷》、《大咸》、《大濩》、《大韶》、《大夏》、《大濩》、《大舞》2·采风:据说周王朝有个规定,每年春秋两季要派人到各地收集一次民间的歌谣,这个制度叫做采风。
3·现存《诗经》是编者从西周王室收存的三千多首歌谣中精选出来的,按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
A:风原位民间歌谣,经文人加工修饰而成,是诗经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B: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他多是贵族文人仿照民歌形式创作的,内容除少数作品外大多是描写贵族生活的;C:颂分为商颂、周颂、鲁颂,这是贵族和统治者在祭祀和大射、视学等重大典礼时所用的歌曲,内容除少数具有史诗性外,多歌功颂德内容。
4·《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5·西周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石、土、木、革、丝、匏、竹八类,简称“八音”。
7·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有130多件。
西周时期的乐器制作与音乐演奏

西周时期的乐器制作与音乐演奏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音乐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乐器制作和音乐演奏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本文将从乐器的制作和音乐的演奏两个方面来探讨西周时期的音乐文化。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西周时期的乐器制作。
在这个时期,乐器种类繁多,包括箜篌、钟磬、鼓、笙等等。
这些乐器的制作大多采用金属、木头和石头等材料,并通过手工工艺进行制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是钟磬。
钟是一种用青铜制成的乐器,形状上有四轮、六轮和八轮等不同种类。
每种钟都有不同的音色和音高,可以用来演奏各种不同的音乐。
磬则是一种用玉石或硬木制成的打击乐器,形状上呈方形或圆形。
西周时期的钟磬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复杂的工序,从而保证了乐器的音质和音准。
除了钟磬,还有更多其他的乐器也是采用类似的制作工艺,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西周时期的音乐演奏。
在当时,音乐演奏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几乎每个宴会、祭祀或社会活动都要进行音乐表演。
演奏的方式多样,包括合奏、独奏和伴奏等形式。
尤其是合奏,是最受欢迎的一种演奏形式,多是由乐队进行演奏。
乐队由不同的乐器组成,每个乐器都有特定的演奏技巧和音乐元素。
在演奏过程中,乐手们默契配合,使音乐更加和谐美妙。
音乐在社会活动中起到了疏导情绪、增进人们感情交流的作用。
而西周时期的音乐演奏也有一些特殊的场合,最为有名的就是祭祀仪式。
在祭祀活动中,音乐被认为是能够联系人与神的桥梁,承载着对神的崇敬和祈祷。
因此,音乐演奏在这些仪式中显得至关重要。
在祭祀仪式上,乐手们需要按照特定的节奏和音调演奏,以引导人们与神灵沟通。
音乐演奏的庄重和神圣感给参与者带来了一种超脱凡尘的感受,也加深了人们对神的敬畏。
除了祭祀仪式,音乐演奏还常常用于宴会和婚礼等喜庆场合。
在这些场合,音乐是欢乐和狂欢的象征,给人们带来了愉悦和放松的心情。
音乐演奏的调子轻快活泼,富有活力,让人们更好地享受生活。
第2章 西周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1-3节

• 1、经济上井田制逐步解体,出现了土地 所有制及相应的赋税制度,不再对土地进 行分封。
• 2、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周天子无力 阻止。
• 3、各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 普遍。
• 4、作为奴隶制度基础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遭到严重破坏。
2020/4/3
30
• 孔子说“放郑声,郑声淫”、 “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历 代典籍中斥之为有害身心、 有害国家的淫乐。
• 表演形式有独唱、对唱、帮腔等。
2020/4/3
35
(二)祭祀乐舞的组歌——《九歌》
• 春秋时期的楚国历来被视为“荆楚之 地”、“蛮夷之邦”,其文化在很大 程度上落后于中原地区。到战国时期, 楚国的文学(楚辞)、音乐(曾侯乙 墓编钟)所体现的文化高度,已经不 亚于中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已经与 黄河流域文化并驾齐驱。
• 雅,多是宴饮中所用文人乐歌。 语汇丰富,在心理和形象的刻划 上比较细腻,篇幅也较长。颂, 多是祭祀乐歌。语汇比较省简, 语义晦涩,句法不如民歌整齐。
2020/4/3
34
• 由现存《诗经》乐歌的歌词看,其曲体 结构基本上是在分节歌形式的基础上, 通过加上叠句、引子、换头、尾声等手 法构成各类曲体结构。作为歌曲尾部的 高潮部分,已有专门的名词“乱”。
2020/4/3
28
• 【郑卫之音】即郑声,指我 国春秋时兴起于郑国和卫国 的保留了浓郁的商族音乐风 格的地方音乐的泛称。
• 【礼崩乐坏】春秋以来礼乐制度逐步走向 解体,“郑卫之音”逐渐取代“雅乐”, 在长约五六百年的时间里乎流传全国各地, 影响极为深远。
2020/4/3
29
礼崩乐坏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2020/4/3
16
2、小舞 • 有文舞、武舞之分,地位
中国音乐史西周春秋战国的音乐

参差荇菜,
《 左右流之。 国 关 风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
雎 求之不得, 》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周 南
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楚辞》
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总集,它是 《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体。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 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 叫“楚辞”。其中主要是屈原的作品,他对民歌进行整理加 工写成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招 魂》等几部代表作品。
卿、大夫 卿大夫判悬(排两面) 四佾(四行四列)
士
士特悬(排一面)
二佾(二行二列)
音乐机构及音乐教育
• 大司乐——周王朝音乐机构的管理职位称谓 • 音乐教育:国子之教
瞽矇之教
♪ 宫廷音乐的发展
六代乐舞
是保留在周代宫廷中的六个代表性的乐舞,大多是先代传下来的古 乐舞。包括黄帝时期《云门大卷》、尧时期《咸池》、舜《大韶》、夏 代《大夏》、商代《大濩》、周代《大武》。这六部规模宏大的典礼音 乐,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歌颂统治者的文德武功。
(左为盘 右为尊)
♪ 音乐家
宫廷乐师
• 善于弹琴
师 旷
鼓
师旷(春秋晋国乐师) “师旷之聪”
琴 雕
师涓(春秋卫国乐师)
像
师襄(春秋鲁国乐师)
师文(春秋郑国乐师) “得心应手”
“文所存者不在弦, 所志者不在声,内不得於心, 外不应於器, 故不敢 发
手而动弦。”——《列子·汤问》
• 善于歌唱 师乙(春秋鲁国乐师) “累累乎端如贯珠”
第2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46节PPT课件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21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22
• 周、汉时期的古瑟,考古发掘中多有发 现。湖南长沙浏城桥一号楚墓(约为春 秋晚期或战国早期)出土瑟,是目前所 知年代最早的实物。春秋至秦汉以来出 土的瑟多残缺不全。惟长沙马王堆一号 汉墓出土瑟保存完好。
一、乐器、乐器分类法
• 周代乐器见于记载的有70种左右,《诗 经》中明确提到的有29种。
• 周朝,社会生活复杂化,音乐向前发展, 乐器种类增加,有了分类的需要。三千年 前的周朝产生了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 进行的“八音”分类法,是我国古代器乐 艺术进入到一个较高发展层次的反映。
28.09.2020
于故宫博物院。
• 用于宫廷韶乐。 形为伏虎状,背 上有27龃龉,另 置竹籈,析其半 为24茎。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4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15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16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17
• 鼗(鞉):两 旁缀灵活小耳 的小鼓,有柄, 执柄摇动时, 两耳双面击鼓 作响。俗称拨 浪鼓。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23
• 筑,古击弦乐器,已失传,大体形似筝, 13弦。颈细而肩圆。演奏时,左手按弦 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
• 筑,以竹曲五弦之乐也。《说文》
• 高祖击筑。《史记·高祖记》
• 渐离击悲筑。陶渊明《咏荆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周春秋战国音乐
●雅乐的来源
所谓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表演的乐舞和演奏的音乐,其名称的由来当取其歌辞“典雅纯正”之意。
它用于郊社、宗庙、宫廷礼乐、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这就是周代在我国历史上建立起来的第一个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
原因在于周人汲取了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认为“殷鉴不远”。
商民族的音乐属于巫文化体系,是一种“恒舞于宫,酣歌于室”带有狂热的宗教意识、漫无节制的音乐。
周人认为,商人之所以灭亡和商朝统治者“嗜酒”“好色”“淫乐”有关,所以把商朝音乐称为“亡国之音”。
周朝建立后,他们提倡一种有节制、适度的音乐,这就是“雅乐”。
●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指古代为维护君臣上下等级秩序而建立一套文化典章制度,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有合的统治目的。
周朝礼乐制度就是以礼仪和音乐等级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制度。
礼仪包括礼节和仪式。
音乐的等级化则体现在“佾”和“月悬”制度两个方面。
“佾”值乐舞行列,一般指8人为一列“天子用八(8x8=64)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
”“乐悬”为悬挂钟磬多寡的规格。
天子四面,诸侯三面,大夫两面,士一面。
“乐县”制度由森严的宗法制度所决定。
周公的“制礼作乐”
这种制度为西周近300年的社会统治秩序的稳定,曾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在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的大动乱和大变革,彻底打败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音乐的等级制度也失去了约束力。
实际上是以季恒公为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的意识形态观念冲破了奴隶主贵族礼乐等级制度的束缚,也就是经济基础的破坏导致了上层建筑的瓦解,当时叫作“乐坏礼崩”实质上从西周初年周公的“制礼作乐”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其实是我国奴隶社会从鼎盛时期的高度繁荣之后逐渐趋于衰弱,最后崩溃瓦解、为封建制度所取代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在礼乐方面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