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日关系之间的文化交流

合集下载

中日文化交流浅谈

中日文化交流浅谈

中日文化交流浅谈61012209 李元摘要: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仅仅相隔一个海峡,双方却是在历史上相互纠葛,关系几经起伏,两国的文化也在历史的铁流中不断地碰撞、融合和交互,可以说是互有借鉴也互有差异。

本人对日本文化小有了解,将其与中国文化进行了简单的对比,撰写本文以供读者借鉴。

前言:中国坐拥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其文化瑰宝不计其数,甚至可以说日本的文化起源于中国。

但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化主体,必然有其差异之处,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与发展方向。

本文会就中日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对比和评价,分析其历史走向,提出一定的建议和本人的希望。

一、中国与日本初期的文化交流:中国的文化发源远远早于日本。

中国的汉字起源于甲骨文,其后经历了由篆书到隶书、楷书的变换才有了现在的汉字。

而日本的语言系统由平假名、片假名和“漢字”组成。

这个“漢字”其实是日语里的汉字的意思,而读者应该一眼就能认出来,日文的基础来源于汉字可见一斑。

而日语基础的五十音图是由中文的笔画简化而来,其发音和中国的吴语地区的发音有所类同,也进一步说明在早期的中日文化中,中国文化处于一个绝对的主导作用,徐福带三百童男童女飘洋过海创建日本的说法也不是完全无据可考。

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基础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处于一个世界范围内一流的水平。

往往经济基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走向。

所以初期时代中日文化几乎是中国“哺育”了日本文化。

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宋朝初期。

期间日本的学者和官员几乎是冒着生命危险来中国学习经济文化。

衣,中国的汉服传至日本,逐渐本土化为和服,至今和服中的十二单仍然和汉服极度相似;食,日本学习了中国的梯田种植法,终于在多山的地形上开辟出土地,以大米水料理养活一方人;住,日本学者从唐朝的住宿方式得到启发,建造了轻便的木质房屋;行,日本传统的高跟木屐几乎就是中国木拖鞋的翻版……等等不一而足,甚至连抹茶和茶道,也是在公元1267年日僧南浦昭明携蒸青茶叶东渡而由此发源。

中日文化交流的意义

中日文化交流的意义

中日文化交流的意义
【中日文化交流的意义】
日本是中国最近的邻国,日中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不仅如此,中日文化交流的意义也非常重大。

首先,中日文化交流为两国的文化包容性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两国在节日、文化衫衣来往时都更加关注彼此的文化,在古时候中国人就把汉字、书写当作礼仪传播给日本,而日本也从中国传来礼仪,互相学习,促进双方文化的发展。

其次,中日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两国的了解和友谊。

参加文化活动、集会的同时,可以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促进人民群众理解对方,加深双方的友谊。

最后,中日文化交流有助于提升双方的文化能力。

两国文化的交流,增强了彼此文化认知的宽度和深度,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对方文化价值观,从而提升双方的文化能力。

总之,中日文化交流对于两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促进双方人民群众之间的友谊和了解,保持国家之间的和谐。

- 1 -。

日本和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有何不同?

日本和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有何不同?

日本和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有何不同?人际关系在日本和中国文化中都扮演着核心的角色。

然而,两国之间的人际关系行为却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在此,我们将探讨日本和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的不同之处。

1. 礼仪的差异在中华文化中,重视礼仪和尊重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人认为,过于亲密的交往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和损失。

例如,只要和长辈、上司等有关系的人见面,中国人必须要表达尊重,这种尊敬被体现在使用特定的称呼、行为方式和回答的语气等方面。

而日本社会则更加看重规范行为,保持距离和礼仪是相当重要的。

因此,尊重和谨慎是日本社会的重要价值观,表现在使用敬语、礼物、鞠躬等行为上。

2. 群体中的角色扮演在中国人际圈中,个人的行为主要通过其所处的社会角色加以确定。

另一方面,日本人则在大部分时候会观察周围的态度,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与他人保持良好关系,这种行为被称为“空気読み”,意为感受周围环境来掌握气氛和情况。

这种行为对于日本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相信在集体中保持和谐是最重要的。

3. 沟通方式的不同日本和中国之间的沟通方式有许多不同之处。

在中国文化里,以间接方式传递信息非常普遍,通过暗示、暗示以及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反映在交际过程中,中国人经常使用象征、说谎和夸大的比喻手法来表达含糊的信息。

而日本人往往显得更加直接,注重以表达者的真实态度传达出来,他们对沟通的主张是“简洁明了”。

4. 程序化的方式在中国的人际交往中,情感和关系比较复杂,常常使用“君子交朋友,慎言语,重诺信”等格言。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方面重视人情,更多的是交换人之间的情感和信任,特别是一些礼节性的行为,如请客、送礼等。

而日本人则采用一种被认为是系统化的方式处理社交关系问题。

例如,升值、降职等人际关系处理问题会被支付特别的注意;同时还涉及到应该赠送多少礼物、如何选择合适的礼物等方面。

然而,这种行为对于日本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在日本文化中存在一种承诺行为,即他们相信约定必须被遵守,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持关系。

浅谈中日文化交流

浅谈中日文化交流

浅谈中日文化交流10120170146马红福起初,我对日本的了解只是停留在樱花和动漫的层面,但通过这学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的学习,在老师的积极教学与耐心指导下我对中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本来想写一篇关于我家乡和日本相关的文章,但是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

后来想想也正常,宁夏算是一个较为落后的省,处在内陆,经济也欠发达,与日本没有太多的交集也是可以理解的。

就说二战,那个时候的日本军队都没有达到宁夏,近代的交流也就不多了。

宁夏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很有限,我只是找到了宁夏大学与日本岛根大学开展合作交流的一篇文章。

实在没办法下笔,所以本文只能从一个宏观的角度简要谈谈中日文化交流。

我知道这个题目非常大,文化包罗万象,牵扯的东西也特别多,我自然是不能详尽的论述,所以只能是泛泛而谈,用词不当之处请谅解。

在一学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学习当中我不仅深刻地明白了中日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还进一步地认识到了文化交流也会带来的社会影响。

同时我也发现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一苇可航”,据史书记载:两国间的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

两国有文字记载的文化交流,也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如公元前周秦时代的《山海经》、公元三世纪的《三国志》等都有明确的记载。

下面就我所了解的中日文化交流做以下阐述。

一、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在古代时期,中国的经济相对发达,所以中日文化交流的趋势则主要是中国文化向日本输入。

日本的弥生文化就是日本吸收了中国和朝鲜的文化形成的。

关于日本文化传入,大致有三条路线。

第一条是从西伯利亚经过北海道到达日本的北方通道;一条是由朝鲜半岛经过对马海峡到达九州的朝鲜通道;一条是中国东海岸南下九州的东海通道。

中日文化交流之初,中国的许多移民迁居日本,他们最初只是传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日本列岛的生产力发展,逐渐由以采集、狩猎、捕捞等生产方式为主进化到以种植水稻等农耕生产方式为主。

从此稻米便成了日本人的主要粮食,同时它也是日本社会历史得以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日本和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协作

日本和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协作

日本和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协作中日两国是文明古国,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和文化。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日两国的关系始终波动起伏。

但是,历史不应该束缚现在和未来。

近年来,随着两国经济的互利合作和文化的深入交流,中日两国的关系持续向好。

文化交流是两国合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还展示了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和思想传统。

中国和日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也在相互学习和借鉴中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文学方面,中国唐诗与日本万叶集,日本与中国古典小说的互相翻译和流传,让两国读者能够欣赏到彼此的文学之美。

同时,双方的文学家也在相互学习和启迪中不断创作出让世界惊艳的文学作品。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鲁迅、李清照、夏目漱石、川端康成等名家的名作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在电影方面,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电影一度风行于日本,日本电影也在中国大陆市场收获了不少的口碑。

日本动画作品也在中国走红,如《名侦探柯南》,《海贼王》,《火影忍者》等作品都受到了广泛欢迎。

同时,中国电影工业正在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也正在发行到日本市场。

在传统艺术方面,中国的京剧、杂技、陶瓷、丝绸等文化资源深受日本人喜爱。

许多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家都在日本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收益。

日本的浴衣、和服、茶道、武士文化等也在中国的年轻一代中渐渐流行。

这些传统文化的流传和传承,让中日两国文化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除了以上的文化形式,两国的高科技合作也正在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例如,日本的AICO公司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开发了许多类人般的机器人,在中国市场也非常受欢迎。

而中国也有很多创新科技企业,例如华为、小米和腾讯等,正在与日本公司展开技术合作。

合作的成果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还在文化领域上有了新的探索和突破。

文化交流和协作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不仅能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交往和交融,还能带来文化资源相互借鉴、融合、创新,从而推动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文化交流心得:中日文化差异及其应对措施

文化交流心得:中日文化差异及其应对措施

文化交流心得:中日文化差异及其应对措施。

一、沟通时的礼仪差异在中日文化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在交流中,出现一些礼仪上的失误就可能导致对方的不满或者误解。

中日两国在礼仪上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说在称呼方面。

在日本,不同级别的人之间称呼有着明确的区别,像是“先生”、“女士”、“小姐”等等,同时,在正式场合中,会用“敬称”来表示尊敬。

而在中国,称呼比较灵活,常用的比如“先生”、“女士”、“大哥”、“小姐”等等。

在交流时,若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可能会出现称呼上的误解。

除了称呼方面,各种仪式也是需要注意的。

比如说在日本,可以通过鞠躬来表示尊重。

而在中国,鞠躬不是普遍的做法,一般会通过握手来表示。

在交流时,若不确定对方的偏好,可以选择不具有明显文化色彩的方式来表达尊敬。

二、言语和表达方式的差异除了礼仪外,中日两国的言语和表达方式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在口语中,中日两国的语法和用词有很大的不同,这可能会造成交流时的困惑。

另外,在交流中,很多时候需要通过暗示或者间接表达来传达信息。

这可能会因为对方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误解,导致无法正常沟通。

比如在日本,人们经常采用间接表达来传达自己的意思,他们通常会使用铺垫句和客套话。

而在中国,人们缺乏这种表达方式,更加直接。

如果我们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可能在沟通中出现不必要的误解。

三、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日两国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也是导致交流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日本,强调个体之间的互动,强调集体意识和责任感,而在中国,更多的是关注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在交流中,需要注意这些价值观的差异,尊重对方的文化特点。

另外,在思维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在日本,人们更加注重细节,逐步递进。

在中国,则更加注重总体思路和大方向。

我们在交流时,可以尝试为对方考虑,避免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对方。

四、应对措施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提高交流质量,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要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评介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评介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评介中日两国是东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国家,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深入人心。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评介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

一、古代文化交流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早在汉朝时期,日本就开始向中国学习文化,汉字、儒家思想等都被传入日本。

而在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达到了高峰,大量的文化人士、僧侣和使节来往于两国之间。

这一时期,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不仅限于政治和经济领域,还涉及到诗词、绘画、建筑等方面。

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深远,奠定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基础。

二、宗教文化交流宗教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是最早传入日本的宗教之一,通过僧侣和传教士的努力,佛教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中国的禅宗、净土宗等在日本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影响了日本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此外,道教和儒家思想也对日本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日两国的宗教文化交流丰富多样,为两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启迪。

三、文学艺术交流中日文学艺术交流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古代的《万叶集》到现代的小说、戏剧,中国文学作品一直是日本文化的重要源泉。

同时,日本文学也在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例如日本的俳句、狂言等在中国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中日两国的文学艺术交流不仅丰富了两国的文化内涵,也为两国人民提供了共同的精神寄托。

四、传统节日交流传统节日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例如,春节在中国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日本的“日本新年”也有着类似的庆祝活动。

中日两国的传统节日在庆祝形式和习俗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新年的祝福和对家庭团圆的重视。

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中日两国的传统节日逐渐融合和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了更多的欢乐和亲近感。

五、现代文化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日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近年来,中日两国的电影、音乐、动漫等现代文化产品在两国之间得到了广泛传播和交流。

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与影响研究

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与影响研究

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与影响研究中日两国的历史渊源悠久,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源远流长。

这种交流与影响不仅仅表现在文学、艺术等领域,还体现在哲学、科学等更广泛的层面上。

通过对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与影响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两国之间的互动与传承,拓宽我们的历史视野。

在古代,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

其一是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两国互通有无。

中日两国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

当时,汉朝与日本的东汉王朝保持着频繁的交往。

汉文化深入到日本,不仅影响了后来日本的政治制度,还影响了日本的文学艺术和思想体系。

其二是借着佛教的传入,中日两国的文化触角进一步接触在一起。

佛教是中日文化交流与影响的重要纽带之一。

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不仅带来了宗教信仰,更传递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佛经的传入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僧侣通过翻译佛经,促进了古代日本文字的进一步发展,为后来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

同时,佛教的思想也对日本的哲学和道德产生了巨大影响。

禅宗的兴起为日本思想界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也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佛教,中国的文学艺术也对古代日本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诗宋词的传播使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流传到日本,成为日本文人雅士的借鉴和学习对象。

日本文人通过模仿中国文学作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艺风格。

这种文学影响不仅仅表现在诗歌和散文方面,还延伸到戏剧、绘画等领域。

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艺术也在日本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推崇,对日本美术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科学和技术方面,中国的发明和创造也对日本古代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例如,火药的传入对日本的兵器制造和国防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时,中国的农作物种植技术和制瓷技术也传入日本,为日本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这些技术的传播不仅促进了两国间的经济交流,还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

中日文化交流与影响的研究对于两国的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专注于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国之间的渊源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日关系之间的文化交流作者:杨金鹏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1期【摘要】从亨氏的“文明冲突”到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作用不断加强。

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各自的文化特点和悠久的文化交往历史,然而,现今中日两国之间许多不和谐因素影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因此探寻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际关系;文化交流;中日交流一、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随着冷战的结束,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文化因素作为“软实力”从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影响国际关系的传统变量中脱颖而出,有学者就说到,“没有人对此存在任何争议,即当今国际关系也同样是文化间关系。

” i文化作为国际交往中的一个维度在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首先,文化因素是构成一国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

约瑟夫·奈在《软实力》中说到,“当一国的文化中包含了普世价值观,其政策中推行的也是被他国认同的价值观和利益,那么双方也就会建立一种兼具吸引力和责任感的关系,该国得偿所愿的可能性也会相应大大增加。

” ii另外,一国长期形成的民族文化是决定一个民族凝聚力强弱的重要因素,而文化上的统一性又能增加民族整体的行为能力和社会结合程度,对各项物资要素本身产生制约作用。

iii其次,文化交流是国际行为体实现其目标的重要手段。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国际行为体通过各种文化形式,运用“魔弹理论”iv宣传自己的价值观和普世观,以进行文化渗透,控制和干预别国的内政,促使别国的政治经济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

再次,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是造成国际冲突的原因之一。

由于国际社会主体都是各自民族历史文化条件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都有各自的处理国际关系的价值观,对于国际社会中的相关问题的不同认知往往成为造成国际冲突的重要诱因。

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分子看来,其他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对世界的解读都是错误的,是对先知的侮辱,因此他们不惜发动恐怖主义事件,以消灭异教徒,建立所谓纯正的“伊斯兰国家”。

最后,文化对国际行为体的外交活动会产生影响。

一国的外交决策不仅仅涉及国家的物质利益,而且还涉及到道德与伦理评判等问题。

同时,一个国家领导人的外交风格也深受本国历史文化氛围的影响。

所以,文化成为各国际行为体参与外交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悠久的文化交往历史。

从古代中日关系的文化交流来看,这一时期中国是“文化输出国”,日本则是“文化输入国”。

盛唐以前,中日两国就有了广泛的交往,中国的冶炼、纺织等技术传入日本,佛教经由朝鲜半岛由中国传入日本;至盛唐时期,日本前后数次派出遣唐使来学习中国的先进技术和思想文化,形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v北宋时期,中国的茶文化经由佛教高僧荣西传入日本,闻名于世的日本茶道至此开始在日本传播开来;南宋时期,中国著名高僧兰溪道隆将禅宗及宋学传入日本,深刻的影响了日本社会哲学的形成与发展;至元明时期,由于元帝国对日本的“东征”以及这一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倭寇盛行,明政府施行海禁等原因,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显得并不如前朝那么有影响力;但至明末清初,以隐元、朱舜水等为代表的中国文人,为躲避国内战乱,纷纷东渡日本,将中国的新儒学传到日本,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中日文化之间的交流。

到了近代,日本成为近代亚洲强国,广大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看到了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等一系列改革取得成功,因此,大批中国青年赴日留学,掀起留日高潮,以期学习日本的先进经验,拯救处于民族危难中的中国。

在赴日留学潮内,鲁迅、李大钊等通过与日本友人的交流,也都在日本接受或学习先进的革命理念,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72年中日建交以来,中日两国成立了一系列官方交流机构,并大力支持两国非官方团体的友好关系发展,在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互派留学生、两国学者互访、引进电视文化等方面又掀起了中日文化之间交流的高潮。

就像一位日本官员所说的那样,日本和中国之间的文化外交进入了一个将超越纯粹互动文化理解的水平时期。

vi可以说,中日之间悠久绵长的文化交流成为中日之间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二)中日文化之间的特点在经历了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之后,发展到今天,两国的文化还是有了很大的差异甚至冲突。

vii只有抓住两国各自文化的特征,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好的发展中日两国的双边友好关系,促进中日两国的共同发展。

文化作为一种历史延续的存在,其特点形成深受一国传统历史文化和当局政治需求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特点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封建社会统治者的影响。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首先,主张“和为贵”,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之间,中国一直都倡导“以和为贵”;其次,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选择之间,更加注重集体利益;再次,中国文化追求和谐,追求“和而不同”等价值理念,周恩来总理在国际社会上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中国文化追求和谐的强有力的体现;最后,中国文化历来强调“以德治国”,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施行仁政”等御民治国理念,以实现国泰民安。

中国的这些优秀文化特征统一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为我国推行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担负起“负责任的大国”这一角色注入了天然的内在动力。

通过对国外文化的吸收加之为适应历史当局统治者的需求,日本文化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鲁思·本尼迪克特对日本文化用“菊”与“刀”作了经典概括,“日本人生性好斗而又极其温和;默武而又爱美;据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胆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 viii日本的这些传统文化特征在其与其它国际行为体的国际交往中体现出来。

日本如欲建立其政治大国的国际地位,则其传统文化中蔑视弱者,坚持唯强者马首是瞻的丛林生存法则以及其依靠强权的外交理念将是其实现其战略目标的重要阻碍。

三、中日关系现状及文化解决视角近年来,中日关系总体上来说,并不尽如人意,尽管在经济上,两国双边贸易不断发展,但在政治与安全问题上,却在不断冷淡。

日本政府在两国领土、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等历史问题上的错误认识,加之对“中国威胁论”的不断炒作,使得中日两国关系时常处于不冷不热,有时甚至紧张的状态,极大地伤害了中日两国人民长期培育起来的友好感情。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除日本综合国力的增强及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以及美国“重返亚太”制衡中国的战略给了日本“依靠”外,中日之间有关历史文化交流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为了发挥出文化作为促进中日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国应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发挥国内文化创新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实力,在承认并支持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加大中国主流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发挥自身文化的比较优势,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日本政府与民众;另外,应加强政府间的历史文化交流,尤其在现今交流方式日趋多元化、便捷化的今天,合理引导舆论,以带动非政府间的文化交流,使得更多日本民众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看清历史的真正面貌。

四、小结文化作为现代国际关系领域重要角色,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尽管中日两国有过独特的历史情怀,但这不能抹掉两国一衣带水的同根文化。

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两者难解难分的形式培育了今天日本文化的根本。

等级制度、神道教、天皇制、耻感文化等等文化特征直接影响着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也给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带来了种种障碍。

但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中日两国只有秉持求同存异的文化交流理念,才更好的发展两国关系。

就像莱斯特·皮尔逊曾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不同文明必须学会在和平交往中共同生活的时代,相互学习,研究彼此的历史、理想、艺术和文化,丰富彼此的生活。

否则,在这个拥挤不堪的窄小世界里,便会出现误解、紧张、冲突和灾难。

” ix注释:i Akira Iriye,“ Culture and Powe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s InterculturalRelations ,”Diplomatic History ,Vol.3, No .2 , Spring 1979 .ii 【美】约瑟夫·奈《软实力》,马娟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16页。

iii 徐红霞,单秀丽,李丽佳:《透视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iv 这一理论认定大众传播具有强大威力、能够左右公众的态度和行为的观点。

受众就象射击场里一个固定不动的靶子或医生面前的一位昏迷的病人,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只要枪口对准靶子,针头扎准人体部位,子弹和注射液就会迅速地产生出神奇效果。

它可以把“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从一个人的头脑里几乎不知不觉地灌输到另一个人的头脑里”(施拉姆, 1971),“并几乎可以随传播者所欲而左右大众的任何观点”(德弗勒,1989)。

因此,受众的性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讯息;讯息直接改变态度,而态度变化即等于行为的变化。

v 《中日文化交流史导论》光明日报出版社,黄爱民著,2014年版,第39页vi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Beijing Workshop: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China-Japan Diplomatic Ties,2012.09.25vii 余庆环.文化外交视阈下的中日交流.[D].南昌大学.2010viii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吕万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