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process chemistry ——氟维司群
氟维司群合理使用要点及治疗进展

氟维司群的用法用量
➢ 为确认氟维司群的剂量使用与疗效关系,对既往内分泌治疗失败后晚期 绝经 ER+乳腺癌患者开展了氟维司群 500 mg q4w 和氟维司群 250 mg q4w 头对头比较的 CONFIRM 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二者的 PFS 分别 是 6.5 月和 5.5 月(HR = 0.80 ,P = 0.006)。CONFIRM 研究证实氟维 司群 500 mg 疗效优于 250 mg,也证实了氟维司群剂量依赖性的疗效关 系。
氟维司群合理使用要点及治疗进展
演讲人
汇报日期
01
什么是选择性雌激素受 体下调剂?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下调剂
顾名思义,SERD 就是能够下调雌激素受体 (ER) 水平和活性的药物。氟维 司群是现有 SERD 中唯一上市的药物,其作用机制有 2 点: 氟维司群无雌激素作用,可与 ER 结合竞争性结合拮抗雌激素作用; 氟维司群与 ER 结合后,可通过诱导 ER 降解,阻断 ER 功能。
氟维司群的未来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和对乙酰氨基酚
AZD9496 也是新型、强效、口服有生物活性的非类固醇 SERD,研究显 示该药能有效抑制 ER 阳性、内分泌治疗敏感和耐药的异种移植模型生长。 该药处于早期临床研究阶段 (NCT02248090)。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下调剂 (SERD) 还很年轻,未来值得期待。
氟维司群的指南推荐
04
氟维司群的未来
氟维司群的未来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和对乙酰氨基酚
氟维司群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极低,所以需每月肌肉注射给药,且需要低温 (2~8℃)保存,相比于口服 TAM 和 AI 类,使用多有不便。
科学家在努力研发生物利用度更高、药动学特征更理想且在乳腺中具有强 效抗雌激素活性的可以口服 SERD 类新药,从而发现了第二代和第三代 SERD,其中一些已经在接受临床评估。
2020晚期HR+乳腺癌最优内分泌治疗氟维司群(推荐)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机制
一、阻断雌激素来源
药物性卵巢抑制(GnRHa)/卵巢切除 - 绝经前
芳香化酶抑制剂(AIs)
- 绝经后
二、拮抗雌激素受体
LH/FSH
氟维司群
他莫昔芬
GnRH
卵巢抑制
卵巢切除
雌激素受 体拮抗剂
9 2018/06/09
下丘脑
垂体
药物性卵 巢抑制 (GnRHa)
雌激素 芳香化酶雄激素来自656391
n=520
% of patients
35
37
9
MULTIPLE
VISCERAL
BONE
Chemotherapy Endocrine therapy
1. Cardoso F et al. Annals of Oncology 0: 1–24, 2018 2. Lobbezoo DJ et al. Annals of Oncology 2016;27:256-62
1. NCCN Clinical Practic Guidelines in OncologyTM. Invasive Breast Cancer v.4. 2018.
内分泌联合靶向: • CDK4/6 i + fulvestrant • CDK4/6 i + AI • Fulvestrant + everolimus • Exemestane + everolimus • Tamoxifen + everolimus
NS
138
NS
168
NS
184
NS
106
NS
NS
DOR (NS)
p=0.04
(fav.Tam)
氟维司群

芙仕得目录展开编辑本段产品介绍芙仕得(氟维司群注射液)是一种新型雌激素受体拮抗剂,治疗对象为已接受抗雌激素药物(如他莫昔芬)但病情仍趋恶化的绝经后妇女。
芙仕得(氟维司群注射液)以乳腺癌细胞的雌激素受体为靶点,下调其作用。
2007年,芙仕得(氟维司群)在美国上市,批准用于治疗激素受体阳性转移性乳腺癌。
2010年芙仕得(氟维司群)在我国通过临床,正式在我国上市,并命名商品名为“芙仕得”。
商品名称:芙仕得通用名称:氟维司群注射液英文名称:FulvestrantInjection编辑本段成份活性成份为:氟维司群,其化学名称为:7α-[9-(4,4,5,5,5-五氟戊基亚硫酰基)壬基]雌淄-1,3,5(10)-三烯-3,17-β-二醇其辅料为:乙醇96%,苯甲醇,苯甲酸苄酯,蓖麻油性状本品为无色或黄色的澄明黏稠液体。
编辑本段适应症本品可用于在抗雌激素辅助治疗后或治疗过程中复发的,或是在抗雌激素治疗中进展的绝经后(包括自然绝经和人工绝经)雌激素受体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
规格5ml:0.25g编辑本段用法用量成年女性(包括老年妇女):推荐剂量为每月给药一次,一次250mg。
尚缺乏更高剂量下中国患者使用的安全有效性信息。
儿童及青少年:因尚未确定本品在儿童及青少年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故不推荐在该年龄层中使用本品。
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对于轻度至中度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肌酐清除率≥30ml/min),无需调整剂量。
未在严重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肌酐清除率<30ml/min)中评价本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建议这些患者慎用。
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对于轻度至中度肝功能损害的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但由于在这些患者中氟维司群的暴露可能增加,故应慎用本品。
没有本品对于重度肝功能损害患者的研究资料。
使用方法:臀部缓慢肌注。
编辑本段禁忌本品禁用于: 1.已知对本品活性成份或任何辅料过敏的患者;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3.严重肝功能损害的患者。
氟维司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氟维司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卢红阳;蔡菊芬;王晓稼
【期刊名称】《实用肿瘤杂志》
【年(卷),期】2012(27)5
【摘要】氟维司群(Faslodex)是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但无雌激素样作用。
本文综述了氟维司群的作用机制及药代动力学特点、临床前研究、在乳腺癌及其他恶性肿瘤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氟维司群对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具有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可作为此类患者内分泌治疗的全新选择,对复发或转移性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及晚期绝经后女性非小细胞肺癌等可能具有一定疗效。
【总页数】3页(P562-564)
【关键词】乳腺肿瘤;氟维司群/治疗应用;内分泌治疗;受体,雌激素;药物疗法,联合【作者】卢红阳;蔡菊芬;王晓稼
【作者单位】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省胸部肿瘤诊治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3
【相关文献】
1.氟维司群治疗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J], 王佳玉(综述);徐兵河(审校)
2.氟维司群及其中间体的合成研究进展 [J], 胡迎峰;王婷;王诗玺;江涛
3.氟维司群治疗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J], 王丹宁;赵金波
4.依维莫司联合氟维司群用于激素受体阳性\r晚期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J], 潘腾;胡蕴慧;刘晶晶;张瑾
5.选择性雌激素受体下调剂氟维司群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徐丹妮;张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AS129453-61-8_Fulvestrant _MedBio参考用途

氟维司群(ICI 182,780)是雌激素作用的有效和特异性抑制剂,并且在人乳腺癌的细胞和动物模型中表现出优异的生长抑制作用。氟维司群抑制MCF-7人乳腺癌细胞生长,IC50为290 nM。与雌二醇相比,氟维司群的相对结合亲和力为0.89。氟维司群具有显着增加的抗雌激素效力并保留纯雌激素拮抗剂活性[1]。氟维司群是新型内分泌治疗中的第一种-一种下调ER的雌激素受体(ER)拮抗剂[2]。用1μM他莫昔芬治疗MCF-7细胞对ERα的表达没有影响,而100nM氟维司群完全抑制ERα的表达[3]。
体内研究
当单独给药时,肠胃外(sc),未成熟雌性大鼠氟维司群(ICI 182,780)缺乏子宫内活性,当与雌二醇共同给药时,它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有效阻断雌二醇的子宫内酯作用(ED50:0.06 mg / kg /天sc)。剂量为0.5 mg氟维司群/ kg /天sc可实现雌激素作用的完全拮抗。氟维司群给药po的效果在性质上相似,但与sc给药相比效力降低一个数量级(ED50 0.46和5 mg完全拮抗作用)/ kg / day po)[1]。氟维司群的抗肿瘤活性首先在裸鼠的两种人乳腺癌模型中得到证实。在这些模型之一中,通过用雌二醇连续治疗支持的MCF-7肿瘤异种移植物的生长在单次注射氟维司群5mg后完全阻断至少4周。在Br10人类肿瘤模型中可以看到类似的生长减少。在携带MCF-7异种移植物的裸鼠的其他研究中,氟维司群抑制已建立肿瘤的生长两倍,并且肿瘤生长延迟到比他莫昔芬治疗观察到的更大程度。长期使用他莫昔芬治疗后,在他的裸鼠体内生长的他莫昔芬耐药性乳腺肿瘤仍然可以通过氟维司群抑制生长[2]。这些与对他莫昔芬和氟维司群观察到的肿瘤生长抑制(TGI)相当,其在第40天分别为86%和88%[3]。
英文名称
CAS
包装
氟维司群

注射部位反应护 理
• 操作者注射 时应避开硬结,指导患者每天进行局 部热敷,连续 7 d 明显好转
皮肤潮热护理
• 护理人员 指导患者多进行一些有氧运动,通过散步、慢 跑、健身操等运动 达到放松心情,不可劳累,保证睡眠, 在治疗期间保持舒畅的心情,通过指导,患者有好转。
心理支持
• 氟维司群价格昂贵,患者及家属缺乏药物的相关知识,较少患者 应用该药,患者担心治疗效果和经济负担的加重。治疗前应给患 者及家属详细讲解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为患者介 绍曾经治疗成功的病例。护理人员应更加重视对患者实行人文关 怀,及时与家属沟通,获得家属的支持和理解,缓解经济负担给 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鼓励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 的信心
操作前准备
• 注射前评估注射部位皮肤有无包块、硬结、瘢痕等,患者坐位或 侧卧位,按十字法或连线法选择臀大肌肌肉注射。注射前与患者 进行沟通,进行详细的用药指导,取得患者的合作。
操作中护理
• 氟维司群注射针头较粗且长,规格为 0.8 mm×40 mm,相当 于 8 号针头粗细,每支注射器内药物为 5 ml, 药物粘稠,注射 时间较长,注射时的疼痛较普通药物更为剧烈。 为了减轻患者的 疼痛,设法转移患者注意力,如听音乐、指导其 想象相对愉快的 事,使患者肌肉放松。操作者应左手拇指及 食指固定注射部位, 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垂直快速刺入肌 层、若无回血,右手 用力推动活塞,缓慢注射 3~5 min。
氟维司群使用及注意事项
• 乳腺癌是全球范围内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 欧美、非洲等地域高发。在中国,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工业 环境污染、工作竞争产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生活方式的 改变导致机体激素水平失调及遗传基因的突变等一系列因素的影 响,乳腺癌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并且趋于年轻化,已经成为威胁 我国女性健康的首位恶性肿瘤,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 者的重视。
氟维司群医学知识专题讲座培训课件

认识芙仕得(氟维司群)……
一种新型的雌激素受体(ER)拮抗剂
– 结合、阻断并下调雌激素受体 – 对雌激素受体没有激动作用
同类药物中的第一个长效注射剂型
– 与众不同的作用机制 – 肌肉注射,每月一次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芙仕得500mg vs 250mg的III期研究:CONFIRM
COmparisoN of FASLODEX In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主要终点:PFS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12
8
4
0 0
8
16
24
32
40
48
56
Robertson JFR, et al. EJC 2005; 41:346-356.
自首剂时间 (周)
芙仕得血药浓度曲线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250mg负荷剂量
• 芙仕得250mg负荷剂量:1个月内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 芙仕得250mg剂量:达到稳态血药浓度需要约3-6个月
已在包括美国和欧洲在内的全球70多个国家/地区获准, 其中亚太地区11个国家/地区已上市(CFDA:2010年6 月 250mg, 2011年3月上市、2015年5月500mg)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抗雌激素药物的化学结构
氟维司群500 mg治疗激素受体阳性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观察

氟维司群500 mg治疗激素受体阳性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观察宋国红;邸立军;邵彬;张如艳;冉然;王环;雷雯;宛凤玲;李惠平【期刊名称】《中国癌症杂志》【年(卷),期】2016(026)011【摘要】对于激素受体阳性复发转移性乳腺癌,如果疾病进展较缓慢,无内脏转移危象,内分泌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手段。
氟维司群是一种新型的选择性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下调剂,它能高亲和力地结合、阻断并下调ER,发挥了完全的抗雌激素作用。
氟维司群的疗效具有剂量依赖效应,CONFIRM研究证实,对既往内分泌治疗后进展的绝经期乳腺癌患者采用氟维司群500mg与250mg治疗,二者相比,500mg在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方面均都有显著优势。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500mg氟维司群在中国ER阳性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对可能的影响因素做相关分析。
【总页数】4页(P957-960)【作者】宋国红;邸立军;邵彬;张如艳;冉然;王环;雷雯;宛凤玲;李惠平【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乳腺肿瘤内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乳腺肿瘤内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乳腺肿瘤内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乳腺肿瘤内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乳腺肿瘤内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乳腺肿瘤内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乳腺肿瘤内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乳腺肿瘤内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乳腺肿瘤内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相关文献】1.500 mg氟维司群治疗既往接受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回顾性研究 [J], 赵燕南;龚成成;胡夕春;王中华;张剑;王磊苹;曹君;陶中华;王碧芸2.500 mg氟维司群治疗绝经后雌激素受体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J], 赵燕南;胡夕春;王碧芸;张淑娟;陈潇雨;张剑;张盛;王中华;吕方芳;曹君;邵志敏3.氟维司群联合依西美坦治疗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耐药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 [J], 郭运杰;井小会4.氟维司群单药对激素受体阳性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疗效的单中心分析 [J],李晶晶;王小磊;任鹏飞;杨震;陈婵娟;琚倩;李烦繁5.氟维司群治疗曾接受过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观察 [J], 阎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氟维司群:从实验室到商业规模的生产摘要:本文描述了氟维司群(在Faslodex中的活性成分)的商业规模生产的发展过程。
它合成的关键步骤是有机铜试剂对甾体二烯酮的1,6加成的立体选择性,及接下来铜离子催化的A环的芳构化。
本文也概括了处理非结晶性中间体的策略。
获得能被接受质量的药物产品关键是取决于限制关键杂质的形成。
讨论了这些杂质的来源及阻止或控制它们形成的策略。
引言氟维司群6是‘Faslodex’的活性成分,是被证明了治疗晚期乳腺癌安全有效的雌激素受体下调剂。
将药物设计为油状溶液并且作为长效的肌肉注射给药。
它合成的关键步骤是有机铜试剂对甾体二烯酮的1,6加成的立体选择性,及接下来铜离子催化的A环的芳构化。
生产出的氟维司群是亚砜旋光异构体,它们本质上具有一样的药理与毒理性质。
本文考虑了几个分子以不同顺序组装的潜在合成路径。
19-去甲睾酮,1,1,9-壬二醇,7,及五氟戊醇,10都可以购买的(尽管很贵)并且都可以被假设为任一合成路径的起始原料。
生产10的最有可能是从碘代五氟乙烷开始,但是碘代五氟乙烷由于容易挥发(bp13℃)及产生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含碘化合物造成合成10很难操作。
对于最初的生产项目中10的供应是很难有保障的,所以明智的举措是将主要心思放在将这一关键的原料用在最经济的很成路线上并且最晚合成这一步。
用来合成克级的氟维司群的合成路径涉及到硅基保护的1-溴-9-羟基壬烷及它对甾体二烯酮的共价加成的制备。
本条路径主要关注的内容是:(a)大规模生产10五氟戊醇的容易性问题,(b)用色谱法纯化几个非结晶性中间体问题,(c)在低温条件下,甾体二烯C7位取代物的合成,产生了以需要的以7α构型为主的产物(异构体比例为1.9:1)。
最后产物通过结晶是除非色谱法以外的唯一纯化的方法,幸好出去了不需要的7β-异构体。
最后,建立了10五氟戊醇的生产,并且由于它的生产成本的下降,使其并不是选择合成路径的主要考虑因素。
在开始用的甾体原料是目前为止合成路径中所用的最贵原料,所以有必要关心利用这一原料最有效的方法。
而通过甾体与有硫侧链的前组装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好方法,因此减少了从甾体二烯到氟维司群的合成步骤。
本文也研究和探讨了在含硫侧链加成到甾体二烯前的第二种合成路径。
由于含硫侧链在反应条件下与烷基亚砜的不兼容性,使可供选择的有机铜催化的耦合反应的效果显著下降。
第二种合成途径涉及比方法一更少的非结晶性中间体,发现在有机铜加成步骤能得到更大比列的7α与7β异构体比例(2.5:1对1.9:1),并且能显著提高昂贵的甾体原料的利用率。
使第二种合成路径选择成为大规模合成的路径。
结果与讨论第二种合成途径。
在发展第二中合成途径中考虑选择硫醇作为取代合适的烷基衍生物的离去基团(例如甲磺酸酯基)来生产硫化物。
由于五氟戊醇的相对易挥发性(112℃的沸点)及难闻,所以选择更小挥发性的化合物12 5-甲咪巯基五氟戊烷甲磺酸盐更好。
对于要求用含硫侧链的溴代物这种方法发展成为了可供商业化生产途径。
这一途径的主要特征是从异硫脲基盐17与甲磺酸五氟戊醇酯11(或一个非孤立的中间体)反应原位形成12。
由于其他更简单的方法(如氢溴酸)会产生不能接受水平的副反应,所以结晶状的醇的溴代在三苯基磷与乙腈条件下进行。
溴代物14在室温下是液体,它通过刮板式旋转蒸发仪可以得到纯化。
溴代物生产的质量考虑。
1,9-二溴代壬烷18,二溴代二硫化物 19,延长的含硫侧链溴代物20 是在生产溴代物14过程中最难处理的杂质。
(图表4)在早期的生产过程中不纯的14在形成格式试剂表现出很不稳定,一些批次未能进行下一步的生产。
气相色谱分析表明粗产物14包括19这一杂质(大约1% w/w),发现这些杂质一起阻止了格式试剂的形成。
这就要求14必须经过蒸馏纯化。
由于在含有少量氧的溶剂中进行反应,二溴代二硫化物19主要来自于12的氧化。
19与格式试剂反应形成杂质20,它又进一步参与了下一步的合成,形成了氟维司群中的杂质25.醇16的过度溴化不可避免的产生二溴代物18。
18的另一个来源是12在溴化步骤通过三苯基磷的裂解,及随后是产生的5-甲咪巯基五氟戊烷甲磺酸盐的溴化。
二溴壬烷自身形成双格式试剂参与到与两分子二烯酮2的1,6加成中,结果产生了药物中相应的甾体二聚物24。
由于在氟维司群中(24和25)在纯化过程中十分不易出去,所以控制18和20的量十分重要。
通过适当的毒理研究表明在药物中杂质24与25的含量限分别是0.8%和0.3%(w/w)。
18的另一个来源是14储存过程中的降解。
热力学上引起的14的降解很有可能是经过硫原子的分子间烷基化形成锍盐就随后溴原子对他进行进攻形成了几个相应的降解产物(图表5)。
这些进一步的溴代物中20的形成速度最快(路径A)。
相应的溴代五氟戊烷并没有观察到量的增加,很有可能是这一成分很易挥发。
由于20的蒸发驱动了平衡的右移,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降解成分是形成20。
另一个可能的裂解模式形成了18和(二五氟戊烷基)二巯基壬烷23。
为了延长溴代物14的有效期,在4℃储存是比较好的。
从已确定的原料的最终合成路径。
在探索过程中,甾体二烯酮2和溴代物14的供应商确定后,产生了更短的内部合成途径(图6)。
非结晶性中间体的影响。
由于缺少将杂质除去的可能性,缺少在二烯酮2与药物的结晶性中间体是主要的关心问题。
不幸的是,企图生产在C17为羟基官能团的可结晶性衍生物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生产过程中,随着连续的生产及增加的规模,药物中杂质的含量也越来越多(最终w/w有2.8),这有成了主要关心的问题。
有时在药物重结晶的时候杂质能被除去(或含量能减少)但是其它杂质的量没有改变,一些实际上甚至增加了。
因此在将技术转移到商业化生产的工厂之前,对令人困扰的杂质的来源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杂质在最后化合物的重结晶不能将杂质除去情况下,很有必要引入一些方法控制它们的形成(如:上面的合成含硫侧链的溴化物)。
侧链的介绍:其他地方的一些文献细节描述了一种在低温、铜催化的烷基侧链对二烯酮1,6-加成过程的发展。
格式试剂在45℃时制备,有大约88%的产率和大约0.4M的溶液浓度(通过滴定法测定);在工厂生产的途径中,第一批的生产是有小量需要特别制备的试剂(是以点化合物作为起始试剂的)开始的,因此第二批及随后批次是以来源于以前批次的格式试剂为起始的。
由于格式试剂的形成是吸热的(65kcal/mol,相当于在隔热时升高65℃的温度,考虑到安全因数,它应该分成四份分别加入。
有机铜试剂通过加入额外的氯化亚铜(0.08mol当量)在-34℃时形成。
2的加成控制温度在-28到-37℃能够得到很好的转变;温度过低由于格式试剂的不完全形成导致侧链的1,2-加成,温度过高导致脱烷基化,这样会很浪费格式试剂。
反应大约有90%的产率,产生7α和7β异构体的比例为2.5:1的烯酮。
由于是油状产物,它需要经过色谱柱进行纯化。
需要的烯酮15和在格式试剂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被分配到异己烷中(由于在进行芳构化以前异己烷能够出去乙腈,所以异己烷被选来作为提取产物的溶剂)。
甾体A-环的芳构化。
溴代杂质的控制。
研究发现溴化铜与溴化锂在乙腈中的溶剂是15芳构化很好高效的体系。
在中试工厂第一次扩大规模的过程中,2位和4位的溴代杂质27a和27b产生了大约1%的量。
不幸的是在药物重结晶过程中不能把它们相应的硫代衍生物给除去。
实际上它们的含量还增加了。
通过HPLC的的反应监控表明溴代杂质在芳构化快结束时才形成,它们的含量在反映混合物体系终止时会显著的提高。
这一问题在于酚环的给电子是亲电的溴代很容易进行。
我们推测,酚进行乙酰化保护(化合物28)会极大的减少副反应。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2.0当量的醋酸酐被加到溴化铜和溴化锂的乙腈混合溶液中。
这一方法阻止了溴代杂质的形成,但是导致了杂质Δ6,7-烯29的些许增加。
为了阻止这一过程,在优化的过程中,一半的乙酸酐被加入到溴化铜溶液中,另一半在溴化铜溶液的芳构化完成后立刻加入。
铜离子的去除。
优化的过程中使用了2.37倍的溴化铜(精确的用量通过商业生产中整包试剂的参考说明来决定)。
我们研究了各种在反应过程结束后使用的铜离子试剂去除的方法。
通过蒸馏和用氯化铵或氯化钾水溶液的多次洗涤来去除溴化铜是相对来说无效的。
不错的方法是用与硫脲形成高度难溶性的复合物。
当芳构化完成后,通过加入硫脲水溶液使铜离子沉淀,需要的二乙酸酯28用甲苯来萃取出来。
由于反应混合物在这时的酸性是比较高的,需要用磷酸氢加来调节pH避免对过滤装置的腐蚀。
酯的水解。
28的甲苯提取物通过蒸馏来除去溶剂,并且甲醇的氢氧化钠溶液来除去乙酰基团。
这是有机会通过异己烷萃取来除去碳氢化合物和相应的杂质(与格式试剂反应形成的)。
需要的中间体26(也是油状物)可以通过酸化和乙酸乙酯的萃取来获得,乙酸乙酯也是下一步反应较好的溶剂。
一个新杂质的发现。
在技术转移生产的化合物26的第一批经过高效液相分析(225nm)表明在相对保留值0.96的区域中有含量为1.3%的一个新杂质。
为了鉴别这一新杂质,通过LC-MS并没有观察到这一杂质的分子离子峰。
实验尝试表明杂质的水平和它的HPLC保留值在将中间体变为氟维司群的过程中并没有改变。
通过色谱分离得到了杂质的一个样品,并且质谱表明它含有硫元素。
一种为了特别地检测硫元素含量而建立起来的HPLC方法表明杂质比化合物26在检测波长264nm处拥有近4倍大的响应因子。
对于这一问题的来源立刻指向了硫脲。
在芳构化步骤结束时,有没有反应完的溴化铜(在使用过程中至少过量了0.37mol当量),它很有可能是将硫脲迅速的氧化为了二硫化甲脒(图表7)。
文献研究表明30在水溶液中降解成了硫脲,甲脒和硫(图表8)。
测得的这一降解的半衰期随pH的增加而显著减小。
根据文献的数据表明,二硫甲脒的半衰期在pH2.43时为126min,但是在pH4.12处时仅有4min。
为了检测这一信息在生产26过程中的正确性,通过添加磷酸二氢钾到w/w为2%的30(从商品中可以买到的盐酸盐)的水溶液中制备得到了pH从1到6的溶液。
在五分钟之内上述所有的样品的pH都被降低,表明了30的去质子化和潜在的降解与上述的机制始终一致。
在pH4.5时硫的黄色沉淀也被观察到。
在静置了一晚后,除了pH为1的样品外其余都观察到了硫沉淀。
在生产过程中硫的控制。
我们发现了不同批次间硫的变化和以前没有观察到的硫的原因,发现问题是出现在了水解的步骤。
硫增加的量与过长的水解时间(这归因于氢氧化钾的不足)有关。
这揭示了以前再生产过程中没有观察到硫的存在是由于在碱催化的水解步骤它降解了。
S8是氰化物和三苯基磷作为亲核试剂逐步进攻而经历的开环过程产生的硫环也被氢氧根所裂解产生最终的硫代硫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