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晚期HR+乳腺癌最优内分泌治疗氟维司群(推荐)
2024乳腺癌常用内分泌治疗药物

2024乳腺癌常用内分泌治疗药物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又叫做抗激素治疗,主要是调控患者体内的激素分泌水平,阻止癌细胞接触和利用那些它们生长所需的天然激素(主要是雌激素和孕激素),以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目的。
01内分泌治疗适应症内分泌治疗适用于激素受体(HR)阳性的乳腺癌,具体包括HR阳性HER-2阳性、HR阳性HER-2阴性,后者在乳腺癌亚型占比为60%-70%β其中HR 可分为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两种,有一种激素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阳性阈值≥1%即为HR阳性,其中ER阳性比例1%-10%判读为弱阳性,但有争议的一点是阳性比例在这个区间时,内分泌治疗获益较小。
表1:2023年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ER结果判读02分子分型根据HR和HER-2的不同,将乳腺癌分为四个亚型,其中内分泌型乳腺癌LuminalA型和LuminalB型,A型比B型对内分泌治疗更敏感,应用内分泌药物疗效更好,但化疗药物获益低。
二者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PR的表达,因为PR是重要的乳腺癌预后指标,CSCO乳腺癌指南将PR20%阳性作为LuminalA型和LuminalB型的临界值;二是Ki-67的表达,它是一种细胞增殖指数,数值越大,就代表细胞增殖快,恶性程度高,预后越差。
它作为一个持续变化的生物标志物,可根据其数值判断是否辅助化疗。
一般认为LuminalB的高表达为Ki-67≥30%,LuminalA的低表达为≤14%o表2:2023年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分子分型HER-2阳性(HR阳性)++任何任何03内分泌治疗常用药物01雌激素受体拮抗剂表3: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女性绝经前的雌激素主要由卵巢分泌,绝经后妇女的雌激素70%以上来自肾上腺产生的雄激素前体经芳香化酶作用而生成。
绝经后乳腺癌的癌组织中雌激素主要有癌组织和癌周组织分泌,芳香化酶抑制剂(AI)通过抑制癌组织中的芳香化酶活性,降低雌激素水平达到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氟维司群的一个临床应用

氟维司群的一个临床应用氟维司群,又称多糖链聚合物,是一种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在临床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氟维司群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探讨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治疗效果。
1. 氟维司群的药理作用氟维司群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发挥作用:1.1 免疫调节作用:氟维司群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抗肿瘤能力。
它能够激活多种免疫细胞,促进免疫效应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提高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
1.2 抗氧化作用:氟维司群还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可以中和体内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害,减缓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1.3 促进细胞凋亡:氟维司群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
2. 氟维司群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氟维司群在肿瘤治疗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其主要适用于以下几个方面:2.1 单独应用:氟维司群可以单独用于治疗某些类型的肿瘤,如胃癌、乳腺癌等。
它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减少氧化应激等途径,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的。
2.2 联合化疗:氟维司群还可以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增强化疗的疗效,减轻化疗的副作用。
通过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氟维司群可以显著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2.3 术前辅助治疗:在某些需要手术的肿瘤患者中,氟维司群可以作为术前辅助治疗药物,帮助减小肿瘤体积,减少手术难度,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3. 氟维司群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尽管氟维司群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3.1 不良反应:氟维司群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发热、恶心、腹泻等。
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3.2 使用剂量:氟维司群的使用剂量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可随意增减剂量。
3.3 禁忌症:对于部分肾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以及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禁忌使用氟维司群。
难治性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氟维司群治疗的1例分析

难治性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氟维司群治疗的1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难治性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进展后的治疗模式。
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多程、多线治疗后的乳腺癌患者,探讨对于患者体力评分下降迅速以及后期可选择治疗的药物有限的情况下的治疗模式探讨。
结果:该患者在氟维司群治疗进展后,根据进展的时间和形式,考虑为局部进展,在继续使用氟维司群的基础上再予以胸膜的局部治疗,患者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结论:对于多程、多线以及体力评分下降迅速的患者如内分泌治疗进展后的治疗,经综合判断后可选择内分泌的治疗。
【关键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氟维司群【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1-0199-02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构成比的32%,占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的18%,在我国,乳腺癌的发病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2位,严重影响了女性健康和生命,进展缓慢的激素反应性乳腺癌患者首选内分泌治疗。
绝经后乳腺癌患者首选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在第三代AI类药物治疗失败后,采用氟维司群治疗有有效的戒酒治疗,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氟维司群耐药后的治疗模式,到目前为止仍无定论,本文报道一例多程治疗后氟维司群解救治疗进展的患者的治疗病例,现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患者,女,59岁,因“确诊乳腺恶性肿瘤17年”住院治疗,1998年发现右侧乳房包块,在外院行右侧乳房包块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浸润性癌伴局部淋巴结转移(具体的病理报告不详),并给予乳癌根治术及卵巢摘除术,术后不久开始局部放疗及化疗(具体的放化疗均不详)。
定期随访,于2005年6月发现右乳癌术后化疗后肺、胸膜、骨转移,随后予以4周期紫杉醇联合表柔比星全身化疗,病情稳定后口服来曲唑治疗3年余,期间出现病情进展并口服卡培他滨化疗5周期,随后患者骨转移进展,并予以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化疗3周期,因复查提示病情进展停药,于2008年口服希罗达化疗治疗11个周期,2009年12月复查发现病情进展并再次给予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化疗2周期,因出现IV°骨髓抑制,无法耐受而终止上述化疗,2010年10月因出现病情进展,曾转新疆肿瘤医院就诊并改为口服易瑞沙处理,于2010年11月因发现左侧锁骨后方肿物,相关检查提示乳癌并左肩部转移以及脑转移,后行局部放疗,放疗结束后在2011年口服依西美坦治疗3月,随后检查发现病情进展,2011年3月29日改为口服特罗凯,4月后复查提示病情进展,随后改为诺维本单药化疗4周期,因其乳腺癌晚期肝脏多发转移,并于2011年12月7日在DSA下行肝动脉造影及灌注5-FU 1000mg+表柔比星 20mg+丝裂霉素 6mg化疗,上述治疗后肝脏病灶稳定,但肺部病灶进展,故更改为EC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于2011年12月26日开始采用表柔比星 100mg d1+ 环磷酰胺 900mg d1 q21d+贝伐珠单抗400mg q14d,共完成6周期化疗,随后复查提示病情稳定,于2012年8月开始采用氟维司群内分泌治疗,具体为500mg 肌注 q28d,总共完成12周期治疗,于2013年9月14日复查提示肺内转移病灶较前增多,余病灶较前无明显变化,于2013 年10月开始予以希罗达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具体为希罗达 1500mg bid d1-14 q21d+贝伐珠单抗 0.4gd1 q14d,共完成3周期上述全身化疗,患者因经济原因放弃联合贝伐珠单抗靶向治疗,继续以希罗达单药化疗处理为主,因患者手足综合症状明显,故改为希罗达连服14天,休息14天,共完成6周期单药希罗达治疗,于2014年6月复查提示肺内病灶较前增多,增多,于2014年7月开始改为多西他赛 50mg每周+环磷酰胺 800mg d1 每21天1周期,共完成2周期上述方案化疗,随后复查提示病情稳定,因考虑患者完成多程化疗,目前病情稳定,故于2014年10月改为氟维司群 500mg 每21天给药,于2014年12月复查CT检查提示右侧壁胸膜增厚并转移,范围较前增大,考虑局部病灶进展,故行胸腔灌注治疗,并继续原氟维司群治疗2周期,复查提示病情稳定。
芙仕得(氟维司群注射液)

氟维司群注射液Faslodex乳腺癌
阿斯利康日前宣布,芙仕得(氟维司群注射液)已获SFDA(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将在中国上市。
芙仕得是继他莫昔芬和芳香化酶抑制剂后,一种全新作用机制的雌激素受体拮抗剂。
广东省人民医院乳腺科主任廖宁称,芙仕得的引进将会为中国晚期乳腺癌患者提供一种全新并且十分重要的治疗选择。
芙仕得(氟维司群注射液)用于在抗雌激素辅助治疗后或治疗过程中复发的,或是在抗雌激素治疗中进展的绝经后(包括自然绝经和人工绝经)雌激素受体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治疗。
据了解,相比其他肿瘤,乳腺癌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发生与发展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及其代谢有关。
目前医学界对乳腺癌治疗的共识是,手术的水平决定着肿瘤切除得彻底与否,而降低复发风险的关键则在于
术后的后续治疗。
“对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内分泌治疗是降低复发风险的主要手段。
其原理是通过降低雌激素水平或者阻断雌激素的作用途径,从而阻断肿瘤赖以生存的养分来源。
目前在我国,绝经后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手段主要是使用他莫昔芬和芳香化酶抑制剂,但前者连续使用5年后,往往会产生类雌激素的作用,后者则有一定的副作用,而芙仕得(氟维司群注射液)的作用机制不同,在下调雌激素受体的同时,没有类雌激素样激动作用,并且耐受性良好。
”廖宁如主任说。
芙仕得(氟维司群注射液)已在包括美国和欧洲在内的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市,但中国药品监管部门直到近期才正式通过审批。
芙仕得为中国晚期乳腺癌患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重要的治疗选择。
氟维司群

注射部位反应护 理
• 操作者注射 时应避开硬结,指导患者每天进行局 部热敷,连续 7 d 明显好转
皮肤潮热护理
• 护理人员 指导患者多进行一些有氧运动,通过散步、慢 跑、健身操等运动 达到放松心情,不可劳累,保证睡眠, 在治疗期间保持舒畅的心情,通过指导,患者有好转。
心理支持
• 氟维司群价格昂贵,患者及家属缺乏药物的相关知识,较少患者 应用该药,患者担心治疗效果和经济负担的加重。治疗前应给患 者及家属详细讲解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为患者介 绍曾经治疗成功的病例。护理人员应更加重视对患者实行人文关 怀,及时与家属沟通,获得家属的支持和理解,缓解经济负担给 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鼓励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 的信心
操作前准备
• 注射前评估注射部位皮肤有无包块、硬结、瘢痕等,患者坐位或 侧卧位,按十字法或连线法选择臀大肌肌肉注射。注射前与患者 进行沟通,进行详细的用药指导,取得患者的合作。
操作中护理
• 氟维司群注射针头较粗且长,规格为 0.8 mm×40 mm,相当 于 8 号针头粗细,每支注射器内药物为 5 ml, 药物粘稠,注射 时间较长,注射时的疼痛较普通药物更为剧烈。 为了减轻患者的 疼痛,设法转移患者注意力,如听音乐、指导其 想象相对愉快的 事,使患者肌肉放松。操作者应左手拇指及 食指固定注射部位, 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垂直快速刺入肌 层、若无回血,右手 用力推动活塞,缓慢注射 3~5 min。
氟维司群使用及注意事项
• 乳腺癌是全球范围内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 欧美、非洲等地域高发。在中国,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工业 环境污染、工作竞争产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生活方式的 改变导致机体激素水平失调及遗传基因的突变等一系列因素的影 响,乳腺癌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并且趋于年轻化,已经成为威胁 我国女性健康的首位恶性肿瘤,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 者的重视。
氟维司群治疗受体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氟维司群治疗受体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张彦;王军华;孙红;张忠新;张星霖;韩真真;袁胜利【摘要】目的:探讨氟维司群(FUL)对受体阳性转移性乳腺癌(MBC)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24例患者接受氟维司群治疗,0、14及28 d各肌内注射250 mg,随后每28天肌内注射250 mg,直至肿瘤进展。
主要研究终点为至疾病进展时间(TTP),次要终点为客观有效率(ORR)及临床获益率(CBR)。
结果本组24例患者中位TTP为4.4个月,ORR为8.3%(2/24), CBR为25.0%,其中部分缓解(PR)2例,疾病稳定(SD)超过24周4例。
氟维司群的疗效与患者术后无病生存期(DFS)及解救治疗线数等因素相关。
全组不良反应较轻微。
结论氟维司群是治疗MBC患者的有效内分泌治疗药物,安全性较好。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and safety of fulvestrant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receptor-posi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MBC).Methods Selected 24 patients as research objects. All for fulvestrant: 250 mg/d on 0, 14th, 28th day, and 250 mg every 28 days thereafter. The primary endpoint was to find the time to progression(TTP), secondary endpoints included 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 and clinical benefit rate (CBR).Results The median TTP was 4.4 months with an overall response rate of 8.3%, CBR was 25%, including 2 patients who showed a partial response(PR) and 4 patients who achieved stable disease(SD)≥24 weeks. Efficacy of fulvestrant had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free survival(DFS) and advanced treatment lines. The treatment was welltolerated.Conclusion Fulvestrant is effective and tolerabl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BC.【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4(000)021【总页数】3页(P1-2,3)【关键词】转移性乳腺癌;雌激素受体;氟维司群【作者】张彦;王军华;孙红;张忠新;张星霖;韩真真;袁胜利【作者单位】266000 青岛市市立医院肿瘤科;266000 青岛市市立医院肿瘤科;266000 青岛市市立医院肿瘤科;266000 青岛市市立医院肿瘤科;266000 青岛市市立医院肿瘤科;266000 青岛市市立医院肿瘤科;266000 青岛市市立医院肿瘤科【正文语种】中文内分泌治疗是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的常用治疗手段。
乳腺癌姑息治疗方案

摘要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姑息治疗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旨在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本文将详细介绍乳腺癌姑息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心理支持和姑息护理等方面。
一、药物治疗1. 针对乳腺癌姑息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内分泌治疗:适用于雌激素受体(ER)阳性和/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
常用的药物有他莫昔芬、氟维司群、芳香化酶抑制剂等。
(2)化疗药物:适用于ER和PR阴性或内分泌治疗无效的患者。
常用的化疗药物有紫杉醇、多西他赛、卡培他滨等。
(3)靶向治疗:针对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常用的靶向药物有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等。
(4)激素治疗:适用于绝经后或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常用的激素有雌二醇、睾酮等。
2. 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1)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耐受性选择合适的药物。
(2)联合用药:根据病情和药物特点,选择合适的联合用药方案。
(3)监测药物副作用: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放射治疗1. 放射治疗是乳腺癌姑息治疗的重要手段,主要用于缓解局部症状,如疼痛、出血等。
2. 放射治疗的方法包括:(1)外照射:适用于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如乳腺癌骨转移、脑转移等。
(2)近距离放射治疗:适用于局部肿瘤,如乳腺肿瘤、皮肤癌等。
3. 放射治疗的注意事项:(1)剂量控制:根据患者病情和照射部位调整剂量。
(2)照射时间:根据患者病情和照射部位调整照射时间。
(3)照射部位:根据患者病情和照射部位选择合适的照射部位。
三、手术治疗1. 手术治疗是乳腺癌姑息治疗的重要手段,主要用于缓解局部症状,如疼痛、出血等。
2. 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1)乳腺切除术:适用于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
(2)乳腺成形术:适用于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用于改善乳房外观。
3. 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1)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2024年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进展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进展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健康。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乳腺癌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其中,内分泌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已经在乳腺癌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对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一、内分泌治疗的原理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与雌激素密切相关。
雌激素通过与乳腺细胞表面的雌激素受体(ER)结合,促进乳腺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因此,内分泌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抑制雌激素的合成或阻断雌激素与ER 的结合,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二、内分泌治疗药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内分泌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选择性雌激素受体下调剂(SERD)和芳香化酶抑制剂()。
1.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他莫昔芬(Tamoxifen)是最早使用的SERM类药物,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内分泌治疗药物。
他莫昔芬通过与ER竞争性结合,阻断雌激素对乳腺细胞的促进作用。
他莫昔芬还能抑制肿瘤血管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他莫昔芬主要用于治疗E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可显著降低乳腺癌的复发率和死亡率。
2.选择性雌激素受体下调剂(SERD)氟维司群(Fulvestrant)是一种新型的SERD类药物,通过阻断ER并诱导其降解,从而抑制雌激素对乳腺细胞的促进作用。
氟维司群主要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尤其是对他莫昔芬耐药的患者。
3.芳香化酶抑制剂()芳香化酶是合成雌激素的关键酶,芳香化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
常用的芳香化酶抑制剂包括来曲唑(Letrozole)、阿那曲唑(Anastrozole)和依西美坦(Exemestane)。
芳香化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绝经后E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与他莫昔芬相比,具有更高的疗效和更好的耐受性。
三、内分泌治疗的临床应用1.早期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通常作为辅助治疗使用。
根据患者的年龄、绝经状态、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分泌治疗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机制
一、阻断雌激素来源
药物性卵巢抑制(GnRHa)/卵巢切除 - 绝经前
芳香化酶抑制剂(AIs)
- 绝经后
二、拮抗雌激素受体
LH/FSH
氟维司群
他莫昔芬
GnRH
卵巢抑制
卵巢切除
雌激素受 体拮抗剂
9 2018/06/09
下丘脑
垂体
药物性卵 巢抑制 (GnRHa)
雌激素 芳香化酶雄激素来自656391
n=520
% of patients
35
37
9
MULTIPLE
VISCERAL
BONE
Chemotherapy Endocrine therapy
1. Cardoso F et al. Annals of Oncology 0: 1–24, 2018 2. Lobbezoo DJ et al. Annals of Oncology 2016;27:256-62
1. NCCN Clinical Practic Guidelines in OncologyTM. Invasive Breast Cancer v.4. 2018.
内分泌联合靶向: • CDK4/6 i + fulvestrant • CDK4/6 i + AI • Fulvestrant + everolimus • Exemestane + everolimus • Tamoxifen + everolimus
NS
138
NS
168
NS
184
NS
106
NS
NS
DOR (NS)
p=0.04
(fav.Tam)
TTP (Sig.)
NS
TTP (NS)
NS
TTF (NS)
N/A
DOR (NS)
Tamoxifen vs AG
Smith 1981
晚期乳腺癌治疗目标
National Breast Cancer Foundation
治疗目标
• 治愈(罕见) • 延长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 • 控制症状 • 预防并发症 • 改善生活质量
内分泌治疗是HR+乳腺癌的首选治疗,即便存在内脏转移1
• ABC4指南强烈建议,对于ER+ HER2- ABC,内分泌治疗应该是首选,即便存在内脏转移或内分泌抵抗的可能 • 真实世界的数据起始内分泌治疗显著优于起始化疗1,2
氟维司群 - 晚期HR+乳腺癌最优内分泌单药
2019.04.29
培训安排
中国乳腺癌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位居世界前列
•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女性乳腺癌发病例数和死亡例数分别占全球发病和死 亡的11.2%和9.2%,在世界范围位居前列。
• 2015年我国女性乳腺癌新发病例约30.4万例,占女性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 17.1%,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的首位,全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为45.29/10万。
AIs
肾上腺
氟维司群-机制上更优的内分泌药物高亲和力
相较于TAM,FUL与ER亲和力更高
OH
维司群与雌激素竞争性结合ER,亲和力 达89%,与他莫昔芬2.5%相比明显增加
相较于AI抑制雌激素的产生,FUL直接降解ER
HHOO
(CH2)9SO(CH2)3CF2CF3
7-α-[9-(4,4,5,5,5-五氟戊亚磺酰基)壬烷基]-
他莫昔芬和第一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甲地孕酮之间疗效相似
Tamoxifen vs MA*
Ingle 1982
Allergra 1985
Muss 1988
Paterson 1990
Gill 1993
Morgan 1995
N
Response
Survival
1st line
55
NS
NS
TTF (NS)
131
晚期乳腺癌治疗指南:“内分泌治疗是ER+疾病的优选治疗方案,即使有内脏转移,除非 存有内分泌耐药的顾虑,或疾病需要快速缓解,否则都应优选内分泌治疗”
NCCN ABC4 AGO
ASCO
7|
ESMO
2019 NCCN HR+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
内分泌单药 • Tamoxifen • AI:NSAI or SAI • Fulvestrant
晚期乳腺癌现状
• 约10%新诊断的BC存在转移性疾病1,2
• 20%-30%的病例从早期进展为晚期1,2 • 约65%的BC患者是HR +3,4 • 晚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仅26%3,4
1. Brewster AM, Hortobagyi GN, Broglio KR et al. J Natl Cancer Inst 2008;100: 1179–1183. 2. Lu J, Steeg PS, Price JE et al. Cancer Res 2009;69:4951–4953. 3.Nadji M, Gomez-Fernandez C, Ganjei-Azar P et al. Am J Clin Pathol 2005;123:21–27. 4. Rugo HS. Ann Oncol 2008;19:16–27.
• 乳腺癌死亡人数约7.0万,死亡率约为10.50/10万。
Lancet Oncol 2014; 15: e279–89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14. Chin J Cancer Res 2018;30(1) 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中华肿瘤杂志.2019;41(1):19-28
雌二醇
芙仕得® (氟维司群)
O
NMe2
他莫昔芬
Casa AJ, et al. Mol Cell Endocrinol. 2015; 415:76-86 Long X et al. J Biol Chem. 2006 Apr 7;281(14):9607-15. Osborne CK et al.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2004) 90(Suppl 1), S2-S6
Initial palliative systemic therapy by initial metastatic site for patients with ER+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2
PFS: Initial CT vs Initial ET = 5.3m vs 13.3m OS: Initial CT vs Initial ET = 16.1m vs 36.9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