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教案新部编本)

合集下载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现实主义绘画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现实主义绘画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现实主义绘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现实主义绘画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现实主义绘画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内容1. 现实主义绘画的定义与起源2. 现实主义绘画的发展历程3. 现实主义绘画的特点4. 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作品及画家5. 现实主义绘画在我国的现状与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现实主义绘画的定义与特点2. 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作品及画家3. 现实主义绘画在我国的现状与发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现实主义绘画的定义、发展历程、特点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现实主义绘画的魅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现实主义绘画在我国的现状与发展,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现实主义绘画作品,引发学生对现实主义绘画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现实主义绘画的定义、发展历程、特点等基本知识。

3. 分析:分析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现实主义绘画的魅力。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现实主义绘画在我国的现状与发展。

5. 实践:让学生尝试创作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现实主义绘画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现实主义绘画作品,进行欣赏与分析。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现实主义绘画与其他绘画流派的关系,如印象派、抽象派等。

2.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主义绘画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应用,如广告、电影等领域。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2. 作品分析: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创作的现实主义绘画作品。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现实主义绘画知识的掌握。

八、教学资源1. 现实主义绘画作品图片及资料2. 绘画材料与工具3. 网络资源:相关现实主义绘画网站、文章、视频等九、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

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教案设计

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教案设计

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课是一堂探究式的美术鉴赏课。

通过欣赏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感受不同作品的内容、造型、色彩及地域的特点,启发学生去探究、学习现实主义的美术;通过考察、查阅、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对欧洲现实主义美术作品赏析,增强学生对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理解能力。

通过观察、欣赏对我国美术曾经产生重要影响的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一些经典作品。

分成“现实主义的旗手──—库尔贝”“农民的歌者──米勒”“荒诞讽刺者──杜米埃”“承前启后的雕塑大师──罗丹”四部分。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感受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初步掌握欣赏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及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增强对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关注。

难点:理解和掌握的各种具体欣赏方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学生需要查找和搜集课本所选作品和相关背景的学习资料,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一些经典作品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师):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六课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

第六课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

过不少收藏在卢浮宫的委拉斯贵支的 作品。
《画室》的全名叫《画家的工作室——一个现实的寓意,概括了我7年来艺 术生活的情况》。画家的立意在于展示自己从1848年以来的艺术创作生涯,并寄 寓一种意味深远的社会哲理。画家把7年来对生活和思想有影响的朋友和他曾经 画过的模特儿集中画在一个画面上。另外还集中了上流社会各个阶层的形象,表 现一个法国社会的缩影。
思想者——罗丹
思想者”的创作出自 于《地狱之门》, 1888年,《思想者》 第一次在哥本哈根展 出,名字叫做《诗 人》。1889年,这尊 以《思想者--诗人》 为名的石膏像,在莫 奈--罗丹巴黎连展中 展出。从此以后, 《思想者》成为唯一 的名字
杜米埃作品欣赏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列宾
天空晴朗。在辽阔的伏尔加河上,有一艘货船,因为是逆风行使,所以帆没有张起来。
库尔贝《打石工》
历史背景
①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激化,鼓吹的“自由”“平 等”“博爱”未得到实现②科学发展和唯物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促使人们用客观的眼光观察世界、研究社会现实③艺术家对浪漫 主义强调主观情感、主观理想的抒发,忽视脱离社会现实表示不 满。
特点
1.对过去热衷表现的神话和历史题材不感兴趣,注重表现现
自命不凡,又热情奔放、慷慨大方,
从中学时代;就成为同龄朋友们心悦
诚服的领袖。1841年,他的父亲送他
到巴黎念大学,要他学习法律,但他
却立志做一名画家,在皇家美术学院
和贝桑松美术学院学习。当他23岁时
就已掌握了自己风格的主要因素。在
古代大师中,他最欣赏17世纪西班牙
画家委拉斯贵支的技巧,专心地临摹
库尔贝
画面中一对正在地里 劳动的农民夫妇,听 到了远处教堂传来的 钟声,他们便放下农 活,低头默默祷告。 画面上虽然看不清他 们面部的表情,但他 们对宗教的虔诚则是 人们能够感受得到的。 黄昏时的暖色调使这 一沉寂的场面,显得 更加动人。人们似乎 也听到了远处教堂传

第六课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PPT精选文档

第六课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PPT精选文档

《干草车》(康斯太布尔)
勒帕热《麦草堆》
莱尔米特《收割的报酬》
农民的画家——米勒
米勒 让· 弗朗索瓦· 米勒
(1814-1875年)是19世纪 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 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 1849年定居巴比松村后从事耕作, 以补助生活。他在巴比松的 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 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 和《晚钟》

画室(库尔贝)
《画室》的全名叫《画家的工作室——一个
现实的寓意,概括了我7年来艺术生活的情 况》。画家的立意在于展示自己从1848年以 来的艺术创作生涯,并寄寓一种意味深远的 社会哲理。画家把7年来对生活和思想有影响 的朋友和他曾经画过的模特儿集中画在一个 画面上。另外还集中了上流社会各个阶层的 形象,表现一个法国社会的缩影。
第六课:追求生活的真实—— 欧洲现实主义美术
现实主义美术产生的历史背景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法等西欧国家的资本 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并得到了巩固,资本主义的阶级 矛盾和各种社会弊端也随之日益显露和激化,资产 阶级革命时期积极吹鼓的“自由、平等、博爱”并 未得到实现。这就促使人们不得不开始用冷静的眼 光来观察周围的现实。与此同时,19世纪自然科学 的发展和唯物主义思想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广 泛传播,也促使人们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幻想,开始 用比较客观的眼光观察世界,研究社会现实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对浪漫主义一 味强调主观情感和主观思想的抒发,忽视以致脱离 社会现实的创作感到不满,从而逐渐转向现实主义。
《奥南的葬礼》
《奥南的葬礼》画的是库尔贝家乡一个普通
农民真实的葬礼。但他采用了过去只给统治 阶级者和上层人物或神话、宗教题材才能使 用的巨大画幅。从而遭到当时贵族们和官方 艺术家的攻击和谩骂。

现实主义美术

现实主义美术

现实主义美术第六课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大连市第四十四中学殷振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并感受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讲授、讨论、对比分析等方法,初步掌握欣赏和分析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现实主义美术的艺术魅力,学习美术家们热爱大自然、关注底层劳动人民的崇高精神,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真实、朴素的美。

教学重点:了解并掌握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成就和主要特点,能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

教学难点:这些优秀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的内涵和社会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件展示:罗丹的雕塑作品《思想者》、《加莱义民》等,这些作品是否有印象,我们是否曾经学习过?(引导学生在初中学过罗丹的作品),罗丹就是1 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雕塑大师,欧洲的现实主义美术不仅表现在雕塑方面,在绘画领域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出现了众多成绩卓著的美术家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洲现实主义美术。

(教师课件出示学生初中所学过的现实主义雕塑作品,导入本课并出示课题《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二、讲授新课:(一)欧洲现实主义美术产生的历史背景进入19世纪中期,欧洲流行的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美术逐渐走向衰落,同时,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尖锐,一些批判现实的社会思潮开始传播,主张艺术要大胆的直面人生,注重艺术的社会意义的现实主义文艺运动应运而生。

现实主义文艺运动在美术领域取得广泛的反映,以法国为中心,后影响整个欧洲。

代表美术家:库尔贝、米勒、杜米埃、罗丹等。

(二)欧洲现实主义美术重要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1.课件展示:文艺复兴绘画波提切利的《春》、库尔贝的《打石工》、米勒的《拾穗》。

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1、这两幅画中所表现的人物和《春》的人物不什么不同?2、他们在干什么?在同学们的印象中,我们所学过的西方绘画作品中是否有表现这些内容的?(生回答)介绍画家库尔贝和米勒及他们的作品《画室》《打石工》、《拾穗》《晚钟》(学生介绍,教师引导补充)2.英国画家康斯太布尔和法国的“巴比松画派”展示康斯太布尔的作品《甘草车》、《汉普斯特荒野》和科罗的《孟特芳丹的记忆》、《忙特的嫩叶》等3.现实主义雕塑巨匠——罗丹、杜米埃及其代表作品教师出示吕德作品《马赛曲》和罗丹的《加莱义民》、达鲁的《农民》做一下对比,从题材、表现手法及精神内涵等方面分析浪漫主义美术与现代主义美术的区别,从而进一步深刻认识现实主义本质与特色。

第六课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

第六课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

米 勒
拾 穗
《拾穗》让你联想到什么?

通过刻画三个贫困的农妇到农场主的麦田 里拾收割后剩落下来的麦穗这一情节,歌颂 了农民劳动的艰辛与崇高。使人很容易联想 到我国唐诗中的名句:“汗滴禾下土”、 “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整个作品的手 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 地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 之中。它像米勒的其他代表作一样,虽然所 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 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 深思。无怪乎这幅作品一展出,便引起了强 烈的社会反响。
法国 勒帕热
《麦草堆》
(油画
180*195
巴黎奥 塞博物 馆藏)
法国 莱尔米特 《收割的报酬》
(油画)215*272厘米 1882年
法国
米勒 《晚钟》
一对正在地 里劳动的 农民夫妇, 听到了远 处教堂传 来的晚祷 的钟声, 他们便放 下农活, 低头默默 的祷告。
以罗丹为代表的现实 主义雕塑
居斯塔夫· 库尔贝(1819--1877) 法国画家 写实主义美术的代表




自幼天赋聪颖、相貌出众,既高傲自大、自命不凡,又热情 奔放、慷慨大方,从中学时代;就成为同龄朋友们心悦诚服的领 袖。 1819年 6月10日生于奥尔南一个农场主家庭,1877年12月 31日卒于瑞士的拉图尔德佩。他早年学过法律,以后改学美术。 1839年他到巴黎. 1842年 创作了自画像为主题的《抽烟斗的人》。 1849年 由于革命激起了库尔贝描绘贫困场面的兴趣,库 尔贝创作了《采石工人》 《奥南的葬礼》 。 1855年 库尔贝创作了在他的油画作品中处理上最复杂也 最成功的作品“画家工作室”。并于同年,在一座棚屋里举办了 个人画展《现实主义—G· 库尔贝画展》,使他赢得了一大批激进 的青年画家的拥戴。 1872年 库尔贝又投身伟大的巴黎公社运动,担任公社委 员和美术家联合会主席,热情为公社绘制旗帜、徽章和各种宣传 品。巴黎公社失败后,库尔贝被捕入狱。

《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教案

《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教案

《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并感受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2、初步掌握欣赏和分析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方法。

3、理解产生现实主义美术的社会原因。

感受西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创作背景。

【教学重点】: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代表作和代表人物。

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教学难点】:掌握欣赏和分析作品的方法,理解产生现实主义美术的社会原因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背投)二、授新课: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追求生活的真实,欣赏欧洲现实主义美术,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板书)法国葬礼片段《奥南的葬礼》结合片子,画面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可能的回答:真实、依据现实生活创作的、画面大。

肯定学生:这张画的作者库尔贝主张从亲身经历的现实生活中寻找绘画的题材。

欣赏作品《打石工》从两位人物衣着打扮和他们打石、搬运石块的动态来看,你能看出些什么?学生可能的回答:刻画仔细真实、贫困、劳动的沉重现实主义的旗手——库尔贝从作者经历分析作品成因转承语(略)表现农村和农民生活的画家们《干草车》(背投)(局部放大)突出真实的表现大自然的美——尤其注重对于自然界光、色的描绘。

巴比松画派(背投相关风景画)学生感受体会。

转承语(略)类比欣赏《拾穗》《晚钟》(背投)具体分析画面中主要的色彩体现了画面怎样的氛围?画面的构图(PPT演示)能体现画面怎样的意境?一动一静的人物姿态又向我们表达了农民生活的什么?(繁重、劳累、淳朴、善良)学生参与分析《费加罗报》的评价是:在这三个突出于天空前的拾穗者后面,有民众暴动的长矛与1793年的断头台。

为什么当时的资产阶级会对这样的画面有如此的恐惧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本质:现实的生活并不是由资产阶级所鼓吹的所谓“自由、平等、博爱”,通过刻画下层劳动人民的艰辛而贫困的生活,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虚伪。

再次揭示现实主义美术的成因。

高中美术鉴赏《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鉴赏《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鉴赏《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教案教学目的①了解并感受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②初步掌握欣赏和分析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并掌握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成就和主要特点,能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

难点:主要在于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现实主义美术与浪漫主义美术的主要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绘画分别有什么重要特征?为什么会出现现实主义?二、新课:请一同学说说现实主义出现的社会背景: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法等西欧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并得到了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弊端也随之日益显露和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积极鼓吹的“自由、平等、博爱”并未得到实现。

这就促使人们不得不开始用冷静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现实。

与此同时,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唯物主义思想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广泛传播,也促使人们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幻想,开始用比较客观的眼光观察世界,研究社会现实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对浪漫主义一味强调主观情感和主观理想的抒发,忽视以致脱离社会现实的创作思想表示不满,从而逐渐转向现实主义。

1、“现实主义的旗手——库尔贝”A、库尔贝《画室》(油画,361×598厘米,1855年作,巴黎卢浮宫藏)这是库尔贝的一幅重要代表作。

它的题目原来是:《现实的寓意,在某个方面决定了我七年艺术生涯的画室的内部》,因这句子太长,人们简称它为《画室》。

从画面上看,它确实描写了一个巨大的画室,库尔贝就坐在画布前正在给他的油画添上最后几笔。

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画室中,竟能容纳下如此众多的形形色色的人们。

而且,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所处的环境是画室,更不用说去欣赏库尔贝正在画的风景画。

很显然,这种场面又是非现实的。

一直强调“只能画亲眼所见的东西”的库尔贝,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非现实的作品呢?事实上,正如原标题中的“现实的寓意”所提醒我们的,库尔贝在这幅作品里是想表现整个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六课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2课时一、教材分析1.教学目的①了解并感受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②初步掌握欣赏和分析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方法。

2.内容结构本课按照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成就,分成“现实主义的旗手──库尔贝”、“表现农村和农民生活的画家们”、“以罗丹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雕塑”三部分,另有“相关链接”,介绍同时期的其他重要的现实主义美术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3.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并掌握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成就和主要特点,能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

本课的难点,主要在于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现实主义美术与浪漫主义美术的主要区别。

二、教学资料1.关键词语解释现实主义原是指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

课文里是指19世纪中期前后欧洲流行的文学艺术思潮。

美术中的现实主义(或称“写实主义”),是以法国为中心,影响遍及全欧洲。

1850年左右,法国画家库尔贝等人首先使用“现实主义”(也有译成“写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标明当时的新型文艺,并于1856年创办了一种名为《现实主义》的刊物。

刊物发表了库尔贝的文艺宣言,主张艺术家要“研究现实”,如实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美化现实”。

这种以如实描写现实生活,揭露和批判社会黑暗的创作思想,便是现实主义艺术思潮的重要特征。

这一艺术思潮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这是因为,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法等西欧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并得到了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弊端也随之日益显露和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积极鼓吹的“自由、平等、博爱”并未得到实现。

这就促使人们不得不开始用冷静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现实。

与此同时,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唯物主义思想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广泛传播,也促使人们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幻想,开始用比较客观的眼光观察世界,研究社会现实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对浪漫主义一味强调主观情感和主观理想的抒发,忽视以致脱离社会现实的创作思想表示不满,从而逐渐转向现实主义。

受这一思潮影响并在绘画领域中取得突出成就的首先是法国,其他如俄国、德国等也有重要的成就。

巡回展览画派又称“巡回画派”。

它的产生要追溯到1863年11月9日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发生的“14人抗议事件”,即14个非贵族出身的学生,为了抗议院方规定题目进行创作,要求自由选择题材,毅然离开了美术学院,自己组织“彼得堡自由美术家协会”。

他们按照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怎么办?》中所描写的“公社”的原则生活进行创作。

他们的中心人物就是著名油画家克拉姆斯柯依(1837年—1887年)。

1870年11月2日,以克拉姆斯柯依为代表的彼得堡的进步美术家,与莫斯科的进步美术家,如彼罗夫(1833年—1882年)等人,正式发起成立“巡回展览艺术协会”,并制订了协会的章程。

明确地规定了通过巡回展览的方式,向人民群众广泛传播自己的艺术,对人民进行社会教育。

他们把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唯物主义美学观点,作为自己进行美术创作的指导原则,广泛团结了俄罗斯几乎所有的进步美术家,成为俄罗斯艺术活动最主要的中心之一。

1871年10月28日,他们举行了第一届巡回画派展览会,以后几乎平均每年举行一次,一直延续到1923年,共举行展览48次。

这一画派成员之多(先后吸收了六十多个成员),活动时间之长,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罕见的。

这一画派的成员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克拉姆斯柯依、彼罗夫、列宾、苏里柯夫、希施金、列维坦、谢洛夫等。

2.美术作品库尔贝《画室》(油画,361×598厘米,1855年作,巴黎卢浮宫藏)这是库尔贝的一幅重要代表作。

它的题目原来是:《现实的寓意,在某个方面决定了我七年艺术生涯的画室的内部》,因这句子太长,人们简称它为《画室》。

从画面上看,它确实描写了一个巨大的画室,库尔贝就坐在画布前正在给他的油画添上最后几笔。

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画室中,竟能容纳下如此众多的形形色色的人们。

而且,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所处的环境是画室,更不用说去欣赏库尔贝正在画的风景画。

很显然,这种场面又是非现实的。

一直强调“只能画亲眼所见的东西”的库尔贝,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非现实的作品呢?事实上,正如原标题中的“现实的寓意”所提醒我们的,库尔贝在这幅作品里是想表现整个社会。

因为“社会”不像风景或静物那样看得清,摸得着,所以他采用寓意的手法来表现。

那群面朝着库尔贝、聚集在画面左侧的形形色色的人们,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现状;在画的另一边,则是能理解和支持库尔贝的人。

库尔贝《奥南的葬礼》(油画,315×668厘米,1850年作,巴黎卢浮宫藏)库尔贝(1819年—1877年)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美术运动的领袖式人物,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他被选为公社委员并任艺术家协会主席。

公社失败后被捕,以后流亡瑞士,最后贫病交迫客死异国。

他在绘画创作上反对当时墨守陈规的学院派绘画,也反对浪漫主义画派的异国情调的幻想,主张从亲身经历的现实生活中寻找题材。

他的艺术中描绘的人物是普通老百姓,以表明他相信真诚和真情只能存在于劳动人民之中。

《奥南的葬礼》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作者最初给它起的题目是《人物画,历史性记录在奥南的葬礼》。

它的构图就像它的这一题目那样不合正规,而且画幅惊人的大。

所描绘的是库尔贝家乡奥南普通村民的葬礼。

这里没有矫揉造作的姿态,画中人物同真人一样大,并且赋予他们以严肃高贵的形象。

正是这样,大大地触怒了当时官方的美术家们,使他们感到难以忍受。

这说明这幅作品在选择题材和画法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库尔贝《打石工》(油画,约213×312厘米,1849年作,原藏于德累斯顿绘画陈列馆,现已毁)此画是根据库尔贝亲眼所见的真实情景,并请其中的人物到他画室里当模特儿画成的。

正当官方艺术极力追求所谓崇高的题材、华丽的场景而内容空虚的艺术创作时,库尔贝却用巨大的画幅描绘像采石工人这样的平民的极其普通的劳动生活,明确地体现了库尔贝的民主思想和现实主义美术的重要特征。

正由于这样,库尔贝以坚实的手法画出了采石工人雕刻般的立体感。

画面上的岩石、卵石、铜锅等物体给人以可以触摸的真实感。

与真人一般大的人物形象则给人以庄严雄伟的感觉。

康斯太布尔《干草车》(油画,129.5×185.5厘米,1821年作,伦敦国家画廊藏)康斯太布尔(1776年—1837年)是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风景画家之一。

他的风景画的重要特点,是忠实于画家自身的视觉感受,真实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尤其是自然界的光、色效果,具有朴实、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

《干草车》是他最著名的风景画,1821年在法国巴黎沙龙展出时,许多法国画家为之倾倒。

这是一幅地地道道的英国农村风景画。

画面的前景是一条小溪,一辆拉着干草的大车正涉水行进。

大车的前方是为阳光所照射着的树丛和茅屋,它们构成了这幅画的中景;远景则是笼罩在阳光下的一条茂密的林带和广阔的田野。

明亮的蓝天飘着银白色的云朵。

一切显得是那么真实、宁静、和谐、优美而又充满生气,就连大车涉水而过时,惊动了小狗的狂吠声,我们似乎也能听到。

画中对空气的表现和绿树上的光泽感,则尤其使人感到钦佩。

柯罗《茂特芳丹的回忆》(油画,65×89厘米,1864年作,巴黎卢浮宫藏)让·巴蒂斯特·柯罗(1796年—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风景画家。

他终生热爱自然,终生坚持面向自然,对景写生的艺术主张。

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他的风景画具有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这就是:真实亲切而又富有诗意,微妙而又含蓄,色彩比较柔和,善于运用透明的银灰色调子,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茂特芳丹的回忆》一画,是柯罗风景画的代表作之一。

茂特芳丹是巴黎以北桑利斯镇附近一个风景优美的花园,柯罗曾经在那里写生。

那里的风景之美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这种回忆促使他创作了这一风景画。

它描写茂特芳丹花园晨雾初散、清风和煦的早晨的优美景色。

整个画面意境清幽,生意盎然,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是柯罗最精致的田园画之一。

这种来自画家对大自然的切身感受,既真实,又比实际的更美。

它是一幅理想的风景画,也是画家终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灵的写照。

卢梭《枫丹白露森林的入口》(油画,142×197.5厘米,1849年—1850年作,巴黎卢浮宫藏)卢梭(1812年—1867年)是19世纪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这一画派的画家因聚集在巴黎近郊枫丹白露森林边缘的巴比松村,专门从事农村风景画创作而得名。

他们的风景画的最大特点是真实地描写客观景物。

卢梭是最早在巴比松村定居的画家,他坚持室外写生,几乎以毕生的精力描绘枫丹白露森林的景色。

这幅《枫丹白露森林的入口》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整个画面层次分明,具有很深的空间感,通过参天巨树的空隙,人们可以想象出森林背后深远的世界。

中间一片广大的平原,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之中,使人感到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从而感到明天将会更美好。

只有对大自然有着深厚感情的人,才会对枫丹白露的黄昏,唱出如此美好的赞歌。

米勒《拾穗》(油画,83.5×111厘米,1857年作,巴黎卢浮宫藏)米勒(1814年—1875年)又译作“米莱”,法国以画农民题材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

他生在一个自耕农家庭,自幼参加田间劳动。

18岁开始学画。

23岁赴巴黎深造,师从学院派画家德拉罗什。

因他个人的艺术追求与学院派的宗旨不相适应,不久便离开德拉罗什的画室。

为养家糊口,不得画些当时社会需要的肖像等作品。

1846年—1847年他先后认识了专画农村风景的法国巴比松画派的画家特鲁容、卢梭等人,向往农村生活。

1849年起,他带领妻儿到巴比松村定居,从此跟繁华的都市生活绝缘,直到在巴比松村逝世。

由于他出身农民,后来又长期生活在农村,并且亲自参加劳动,所以,他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和描绘农民的,而是带着深厚的情感和切身体验真实地反映农民的劳动和生活。

就反映农民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来讲,美术史上的任何一个画家都无法与他相比。

在艺术风格上,米勒的作品也很有特点,那就是形象朴实,寓意深长,发人深思。

它证实了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雕塑家罗丹所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米勒一生的代表作很多,著名的如《拾穗》、《晚钟》、《小鸟的哺食》等,都是在巴比松村完成的。

《拾穗》一画通过刻画三个贫困的农妇到农场主的麦田里拾收割后剩落下来的麦穗这一情节,歌颂了农民劳动的艰辛与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