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靖边四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学案
登上地球之巅语文教案

登上地球之巅语文教案教案《登上地球之巅》语文教案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了解珠穆朗玛峰的壮丽景象,从而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1.1.2 利用多媒体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其雄伟壮观,增强他们的学习欲望。
1.1.3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珠穆朗玛峰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发他们的探究精神。
二、知识点讲解2.1 课文内容解析2.1.1 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1.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1.3 解读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点,如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登山历史等,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阅读与理解3.1.1 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1.2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3.1.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掌握相关知识点。
4.1.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化背景,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4.1.3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培养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学生对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的理解。
5.1.2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化背景的解读。
5.1.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5.2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掌握相关知识点。
5.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化背景,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5.2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培养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准备6.1.1 准备多媒体设备,包括投影仪和音响系统,用于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6.1.2 准备课文原文打印稿,以便学生阅读和标注。
6.1.3 准备课文相关的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推荐下载】初一语文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键入文字]
初一语文下册第23 课《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课题:23、登上地球之巅
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砭骨、养精蓄锐、齐心协力、斩钉截铁、履践、崔巍等词语。
2、能完整准确地复述课文。
3、品析刘连满这一人物形象,感受登山队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及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4、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1、积累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峰巅()biān()骨崔巍()bèng()发
滞留()zhì()息púfú()
缭绕()lǚ()践养精xù()锐
2、介绍珠穆朗玛峰。
3、朗读课文2 遍,感知文章。
(1)在题目上加一些信息来概括课文内容。
(2)复述印象最为深刻,最令你感动的细节。
第一课时
导学要点:积累字词,感知大意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交流展示。
1。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3 登上地球之巅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砭骨、履践、崔巍、养精蓄锐、齐心协力、勇往直前”等词语。
2、丰富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
3、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能力目标:1、练习快速默读法,并简洁概括课文主要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德育目标: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教学重点:1、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叙事详略有致,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除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描写珠峰景色的目的。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高度为8848、13米的全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吸引着全世界勇敢者的目光。
自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人埃德蒙德·希拉克和夏尔巴人坦曾·诺盖伊站在白雪皑皑的山顶上,向全世界证明人类可以超越自我极限,在高耸入天之处生存后,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于1960年5月25日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的壮举,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当时随登山队采访的郭超人记者在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中记录了这一经典的历史时刻。
今天,我们将重温征服珠峰那段往事,体会昔日英雄征服自然的毅力和勇气。
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郭超人(1934~2000),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优秀4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优秀4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篇一这是一篇通讯。
关键词是“探险”。
全文有三千多字,是训练学生概述课文内容的好材料,而且要在一堂课内完成阅读也不得不这样做(缺乏充分的预习)。
如何寻找契合初一学生特点的切入口来进行长文短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基于以上考虑,本堂课主要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为:1、快速默读,概述课文内容;2、课文为什么浓笔重彩描写刘连满?3、探讨探险的意义。
[教学程序]一、导入·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
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读题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文章先从题目读起。
2、板书课题——释“巅”。
3、怎么读——节奏、重音、语气——生读。
4、补题: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8848.一三米]二、快速默读,概述文章内容1、不看材料在题目前加上一些信息来概括课文内容: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2、快速默读课文,说说“登上”背后的故事,复述印象最为深刻,最令你感动的细节?(五分钟准备)先同桌互述,再相互交流,推选代表复述(男女各一名,视情况)。
[可能的过渡]——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刘连满,作者花了许多笔墨集中描写他。
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有(6)(7)(11)(14)(壹五)(16)。
三、关于刘连满的对话1、男女生读相关文字,作者的哪些语言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讨论]A、对比式写法;B、内心独白;C、其他。
2、刘连满最后并没有登上珠峰,作者为什么花大笔墨写他?(作者是不是有点不知轻重?)学生的回答可能有:(1)他遇到的困难也就是其他队员遇到的困难如——寒冷、黑夜、缺氧;(2)他身上体现着登山英雄们的精神风貌——意志、毅力、团结、牺牲等;(教师小结:所以文章表现的不只是其他三人登山的胜利,或是他们四个人的胜利,也不只是这次登山活动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的胜利,而是集体的胜利和祖国的胜利,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3)使事件叙述有详有略,用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
【精品】七年级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优秀教案

最新中小学教学设计、试题、试卷《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舒寅 2学习目标1、锻炼归纳课文的能力2、学习叙事详略,选材典型,及抓住光景特色来描绘的写作方法3、领会探险队员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敬奉献精神学习要点有详有略复述课文及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学习难点掌握怎样抓住光景特色进行光景描绘学习过程一、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疆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最巅峰,它高达8848.13 米,是世界最巅峰。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疏,常常刮七八级狂风,十二级狂风也许多见。
风吹积雪,四溅飞舞,洋溢天际。
因为珠峰的地理环境独到,拥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探险与科学观察自 1921 年起,不停有人试图征服珠穆朗玛峰,但多遭失败。
直至 1953 年 5 月 29 日,英国探险队的两名队员才第 1 次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
1960 年 5 月 25 日 ,中国爬山队的 3 名队员 (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初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1975 年 5 月 27 日中国爬山队9 名队员又一次从北坡集体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并在主峰顶竖起了 3 米高的觇( chān)标。
据此觇标中国第 1 次测得珠穆朗玛峰的精准高程。
与爬山活动相当合,中国科学院也多次组织了大规模综合观察,进行了地质、地理、生物和高峰生理等多门学科的研究。
1988 年 5 月中、日、尼 3 国运动员实现了从南、北坡登顶超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1989 年成立的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面积约为3000 平方公里。
二、作者简介郭超人( 1934~2000 ),高级记者, 195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1992 年 11 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50 年月曾采写大批新闻报导揭穿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 年月随中国爬山队达成登攀珠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导,70 年代采写的《驯水记》颂扬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登上地球之巅学案.doc

23.《登上地球之巅》备课人:张保臻【学习目标】1.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2.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3.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作家作品简介】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1960年,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了许多感人故事,本文就选自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自主学习】1.生字词耸立sǒng 砭骨biān 崔巍cuīwēi 匍匐púfú阴霾mái 余暇xiá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践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阴霾:本文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侵袭:侵入和袭击。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情上。
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
2.整体把握这篇课文。
①从课文来看,好像就只是这四个人的登山故事,但联系全篇通讯来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
假如没有二百多名队员和服务人员的前期大量工作,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打通通向珠峰的关键性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
(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几位冲顶的队员是所有队员中的佼佼者。
)登山活动与其他探险活动相比,其集体协作精神显得尤其重要。
为了队友的成功,还要有勇气献出自己的生命,刘连满就是这样一个明显的例子。
②登顶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着意描写的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
而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
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这些困难对于队员的严峻考验。
正是在这样的考验面前,才充分体现了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
为此,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总结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③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如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
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
【精品】七年级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最新中小学教学设计、试题、试卷主要内容:《登上地球之巅》《真实的英豪》学习要点:《登上地球之巅》1、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建立探究自然神秘的激情壮志。
《真实的英豪》1、认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出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惨剧。
2、感知人类最为闪光的质量——不屈不挠地探究未知领域的精神,认识到——整个人类行进的历史是与全部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
知识解说:一、基础知识1、正确朗诵以下词语中的加点字。
矗立 sǒng 砭骨 bi ān 崔巍 cuīwēi 爬行 púf ú阴霾 mái空暇 xi á 2、鉴别以下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缭绕——环绕斩钉截铁——持之以恒休养生息——同心合力阴霾——阴暗朝思暮想——废寝忘食急不可待——难以填补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令人感觉特别冷或痛苦特别激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宏伟。
阴霾:本文指一种压迫、烦闷的氛围。
侵袭:侵入和侵袭。
急不可待:迫切得不可以再等候。
寄望: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情上。
哀思:悲痛想念的感情。
二、要点剖析教学设计、试题、试卷中小学11、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辛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1960年,他作为随爬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地认识了很多动人故事,本文就选自他的长篇通信报导《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2、阅读课文,试概括几名爬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5 月24日上午 9时,爬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
他们困难地向前行进着。
两个多小时后,有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他们冒着寒冷,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第二台阶”。
这时,队员们又得面对黑夜的挑战。
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行进。
因为前方用时过多,氧气已经不多了,他们又遇到缺氧的严重威迫。
反响最激烈的是刘连满,他每行进一步都特别困难了。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第二十三课 登上地球之巅》学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第二十三课登上地球之巅》学案【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复述概括故事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3.理解课文的叙事详略,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4.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的方法。
【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
峰巅.()砭.()骨崔巍..()履.()践窒.()息匍匐..()缭.()绕养精蓄.()锐尖锥.()迸.()发2.解释下列词语。
履践:崔巍:缭绕:养精蓄锐:异口同声:斩钉截铁:3.本文的主人公有:年轻登山队员、、;一级运动员是:;成功登顶的登山运动员是:、、。
【课堂导学】一、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
2.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二、品味探究1.登顶过程中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三大困难?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2.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靠什么力量取得的?3.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课后检测】一、积累·运用1.选出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A.耸.(sǒnɡ)立缭.(liáo)绕冰镐.(ɡǎo)B.石膏.(ɡāo)摄.(shè)影陡.(dǒu)滑C.海滨.(bīn)呼啸.(xiāo)窒.(zhì)息D.匍.(pú)匐匍匐.(fú)巉.岩(chán)岩2.下列语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B.突击队员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查的路线,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
C.他决定,宁愿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胁,也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战友。
D.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句是()A.经过半年来的养精蓄锐,国足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了。
B.让别人的双手能抓住岩壁顶端的支持点攀登上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课时间 序 号
一课时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学习目标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 文系新闻专 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1992 年 11 月起任新华社社长。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 《西藏十年间》 《万里神 州驯水记》 《时代的回声》等。 二、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 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 7000 米以上的高峰有 40 座,8000 米以上的有 11 座,著名的有南 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 “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 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 一条条冰川像蜿 蜒的银蛇。 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 珠穆朗玛峰,它高达 8848、13 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峰高势伟,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山上一些地方常年 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峰顶空气稀薄,空气的含氧量只有东部平原地区的四分之一, 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珠峰具有重大的科学研 究价值,很早就为人们所注目。1960 年 中国登山运动员和科学工作者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首次 从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创造了世界登山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从 60 年代起,中国科学工作者对 珠峰地区进行了全面考察,在古生物、自然地理、高山气候以及现代冰川、地貌等多方面,都获得了丰 富而有价值的资料。1975 年,中国测绘工作者在中国登山队的配合下,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精确地 测定了它的高度,并绘出了珠峰地区的详细地图。所有这些,为中国开发利用西藏高原的自然资源提供
2
2、 (刘连满)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的状态。他的心里非常明白,他正在被人们称为“死 亡地带”的高度上,窒息的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他拉过身边的氧气筒,„„但是,他 的眼前出现了正在向顶峰冲击的战友们的背影。„„他毅然把氧气放回原来的地方,自 己昏昏睡去„„ 3、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峰的黑影 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
1
了极其重要的科学依据。 珠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原是一片海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从陆地上冲刷来大量的碎石和泥沙,堆 积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形成了这里厚达 3 万米以上的海相沉积岩层。以后,由于强烈的造山运动,使喜 马拉雅山地区受挤压而猛烈抬升,据测算,平均每一万年大约升高 20~30 米,直至如今,喜马拉雅山区 仍处在不断上升之中。
四、探讨探险的意义 (1) 、 2002 年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有五位大学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时遭遇雪崩, 两人遇难,3 人失踪。山难发生之后就有很多人开始思考大学生登山的意义。持反对意见 的人认为,大学生不具有登山运动员的专业素质,不应该参与这种专业性强的极限运动, 他们这是拿生命开玩笑。持赞同意见的人则认为登山运动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索 品 读 课 文 自 主 探 究 精神,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应该用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参加登山也是未尝不可的。 (2) 、你怎么看? (3) 、我们听一听别人怎么说: 别因为山难而丧失山鹰的精神 我们不能因为这次事故的发生,就把山鹰社存在的必要性完全抹杀,更不能把他们 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的行动归结为无谓的青春冲动,如果我们因噎废食,那么,我们不 但失去了几个优秀的孩子,我们还会失去冒险的勇气、探索的精神和征服的渴望。我们 不能失去这些精神财富,就像我们不能失去那些雏鹰一样。 ——蔡方华, 《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珍惜生命 现在在年轻人当中比较流行户外运动、探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么做,觉得是一 种时尚,觉得很刺激,或者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承认。但我希望他们在这个过程中 能够更加重视生命,爱惜生命,能够时时刻刻注意到这一点,否则会让你的亲人感到难 过。 ——王新宇,中央电视台记者 要懂得知难而退 人们往往把登上某某峰顶之类的具体目标看得过分重要,当成了探险的目的本身, 于是就和自己过不去了,在制定目标时但求危险最大化,在实现不了目标时也不肯知难 而退。探险的最高目的是提高生命的 质量,其前提是要保存生命,因此,对于可预测的 危险理应防备,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牺牲。 ——周国平,著名作家 登山要尽量避免危险 登山本来就是危险系数很大的一项活动,任何看似细小的疏忽或错误,都可能酿成 悲剧。 热爱登山的人,一定都曾思考过危险甚至死亡的问题。可是,真正的登山者,绝不 是轻率对待自己生命的人,相反,他们会尽一切可能,避免 危险发生的可能。
2.为什么选文中几处提到珠穆朗玛山顶峰、群峰在夜色中的黑影?
3.段⑷中加点的词语“斩钉截铁”和“异口同声”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4.对于这三位登山运动员来说,阻碍他们登上顶峰的最艰难的三个障碍是什么?
4
2、 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描写,它们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细 读 课 文 3、 刘连满最终没有登上主峰,可文中反倒写他的文字最多,你认为他值得写吗?
自 主 学 习
三、合作质疑 仔细体味下列语句,写出其表达效果。 1、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 当危险。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
3
——次洛 四、课内精读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1-6 题。
练
⑴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珠穆朗玛顶峰还露出隐约的( ) 。 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 一步都变得更加吃力了。 ⑵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 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 )了。 ⑶到达八千八百三十 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 了,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 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但 是我们能后退吗 ?" ⑷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 "继续前进 !" 反 馈 练 习 ⑸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 筒, ( )而( )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 的历程。 ⑹现在,他们每前进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由于高山严重缺 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了,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 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互相帮助, 互相鼓励地朝顶峰走去。 ⑺在越过东面一段雪坡以后,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向右绕至 北面的岩石坡继续向上 攀登,终于登上了一个岩石和积雪交界的地方。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 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 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 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1.为文中的空白处选择合适的词语( A.轮廓 C.外形 低矮 高大 果断 大胆 大胆 果断 ) B.轮廓 D.外形 低矮 高大 大胆 果断 果断 大胆
导 初 读 课 文 , 尝 试 给 字 注 音 一 、基础知识:
案
学
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砭骨( 3、崔嵬( 5、养精蓄锐( ) ) ) 2、履践( 4、窒息( 6、齐心协力( ) ) ) )
2、以下句子属于描写的表达方式的是(
A、他们事先以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顶峰,现在看来,这种估计显然错误。 B、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 C、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 D、 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 玛峰的顶峰, 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二、理解探究 1、 在登顶过程 中, 登山队员要克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是靠什么来克服这些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