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徐州两汉文化
考古专题十徐州两汉文化

(5)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陈列馆: 徐州汉画像石馆坐落在云龙山西麓、云龙湖畔,专门陈列徐州地区出土的画像石,现 藏汉画像石640余幅 。
(4)土山东汉彭城王墓 土山汉墓位于徐州市云龙山北麓,为东汉某代彭城王的墓, 是1969年发现。 A、1970年南京博物院清理发掘了二号墓,墓中共清理出土文物 近百件,其中,银镂玉衣等均属珍贵文物,银镂玉衣,全长1.7 米,2600余片玉片被银丝串连而成。 B、1977年在二号墓南侧,发现另一更大规模的墓,编为一号墓, 从规模看,该墓应为主墓。2002年意外发现的一枚彭城王印章, 成为考古专家判断墓为东汉某代彭城王墓的佐证。 c 、2002年11月在土山西北30米处发现陪葬墓。 D、2004年10月19日,新的一次发掘又重新开始。
白集汉墓 A.白集汉墓是徐州地区汉代墓葬艺术中的典型画像石 墓,位于贾汪区白集村。 B、墓葬整体结构由祠堂和墓室组成。祠堂因年久失修 而坍塌,但两面雕刻精美、保存完好的画像石依然矗 立。墓室为廊柱式框架,东西各有一个耳室,后室为 夫妻合葬放置棺具的地方。墓室四周的石壁上有 20 余 块画像石雕刻,题材涉及现实生活、神话传说、仙境 祥瑞和历史故事等诸方面,雕刻工艺精湛。
d、此外,龟山汉墓、后楼山汉墓、李屯汉墓、李窝汉墓、米山汉墓等也有发现。
3.东汉画像石
(1)汉画像石是汉代雕刻在墓室、祠堂、神阙上的石刻画。汉画 像石是绘画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雕刻技法上可分为线刻 和浮雕两大类,造型生动,古朴豪放,在我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 (2)汉画像石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我国研究汉代社会一部“绣像的史书”。 (3)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的集中分布地之一,是我国汉画像石四 大分布地区之一,共出土汉画像石700余块。徐州汉画像石同南京 六朝石刻、苏州明清园林齐名,并列为"江苏三宝"。 (4)徐州汉画像石墓是汉画像石的主要载体。徐州现已发现画像 石墓20多座,其中以茅村汉墓和白集汉墓最具代表性。
徐州汉文化风景区调查分析报告

徐州汉文化景区调查分析报告一、徐州汉文化风景区简介徐州汉文化景区由原狮子山楚王陵和汉兵马俑博物馆整合扩建而成,位于徐州市区东部,东起三环路,南至陇海线,西接津浦线,北迄骆驼山,总占地面积1400亩。
是以汉文化为特色的全国最大的主题公园,占地1400亩囊括了被称为“汉代三绝”的汉墓、汉兵马俑和汉画像石,集中展现了两汉文化精髓,它是徐州区域内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两汉遗风最浓郁的汉文化保护基地。
景区的主入口——汉文化广场,广场东西长约280米,南北宽约90米,占地18000平方米,采取规整庄严的中轴对称格局。
其空间定位以东西为走向,依次布置了入口广场、司南、两汉大事年表、历史文化展廊、辟雍广场等景点,终点矗立汉高祖刘邦的铜铸雕像,构成完整的空间序列。
广场的铺装以仿制的汉砖为主要材料,图案取汉代画像中常见的勾连云纹等装饰图形。
广场的设计犹如一段立体空间化的汉赋,通过“起”、“承”、“转”、“合”四个章节,抑扬顿挫、弛张有度,将汉风古韵自然呈现出来。
狮子山是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之墓。
该陵墓“因山为陵,凿石为藏”,形制奇特,工程浩大,完全在岩石之中凿建而成,是一座罕见的特大型西汉诸侯王崖洞墓葬。
陵中出土金、银、铜、铁、玉、陶等各类珍贵文物近二千件套,工艺精绝,令人叹为观止。
它是徐州地区规模最大、文物遗存最多、历史价值最高的一座西汉王陵。
徐州汉兵马俑是继西安秦兵马俑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作为楚王的陪葬品,四千多件汉俑是用写意的手法,将汉代军旅中士兵们的思想、神态和情感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是在原址上就地建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
由汉兵马俑主馆和水下兵马俑博物馆两部分组成,形态各异的兵俑整齐的排列在六条俑坑中。
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的集中分布地之一,徐州的汉画像石与苏州园林、南京六朝石刻并称为“江苏三宝”。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是收藏、陈列、研究汉画像石的专题博物馆,座落在风景秀丽的云龙湖畔,占地面积30余亩,该馆由仿汉唐式建筑与现代建筑群组成,收藏汉画像石珍品1000余块。
五年级作文介绍徐州汉文化

五年级作文介绍徐州汉文化徐州,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市,承载着厚重的汉文化底蕴。
一提到徐州的汉文化,我的脑海里就像放电影似的,浮现出各种各样精彩的画面。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爸爸妈妈带我去参观徐州的汉文化景区。
刚一走进景区,我就被那宏伟壮观的建筑震撼到了。
高大的门楼,朱红色的柱子,精美的雕刻,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我们首先来到了楚王陵。
沿着长长的墓道往下走,感觉凉飕飕的,心里还有点小紧张。
墓道的墙壁上刻着各种神秘的图案,有的像龙,有的像凤,还有的像神仙。
妈妈说这些图案都是古代工匠们精心雕刻的,代表着吉祥和权力。
走到墓室里,看到那巨大的石棺,我忍不住想,古代的楚王躺在里面会是什么样子呢?从楚王陵出来,我们又去了汉兵马俑博物馆。
那些兵马俑虽然没有秦始皇兵马俑那么高大威武,但一个个也是栩栩如生,神态各异。
有的兵马俑手持长矛,表情严肃,好像随时准备战斗;有的兵马俑则面带微笑,似乎在和旁边的伙伴聊天。
我仔细观察着每一个兵马俑,发现他们的发型、服饰都不一样。
爸爸告诉我,这是因为他们的身份和职位不同。
在景区里,还有一座汉画像石馆。
一进门,我就被那些精美的画像石吸引住了。
画像石上刻着各种各样的场景,有狩猎的,有跳舞的,还有做饭的。
其中有一幅画像石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上面刻着一个人骑着马在追逐一只兔子,那匹马跑得飞快,兔子也是拼命逃窜,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
我站在画像石前,仿佛能听到马蹄声和兔子的喘息声。
除了这些景点,景区里的建筑也充满了汉文化的特色。
那些亭台楼阁,飞檐斗拱,无不展现出汉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走在青石板路上,看着路边的花草树木,感受着微风的吹拂,我仿佛穿越到了汉朝。
逛了一天,虽然有点累,但是我收获满满。
徐州的汉文化就像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充满了精彩的故事。
回到家后,我还沉浸在那一天的所见所闻中。
现在回想起来,那次参观徐州汉文化景区的经历依然让我难以忘怀。
徐州的汉文化,不仅仅是那些古老的建筑和文物,更是一种传承,一种精神。
论徐州两汉文化艺术元素

依 凿 南 汉文 化视 觉元 素 规律 挖掘 徐 州 两汉 文 化 的历 史价 值 , 弘 坐北朝南 , 山为陵 , 山为墓 。陵墓直 接开 凿于山体 之中 , 北总长 1 7米 , 1 1 宽 32米 , 入 山下 2 深 0余米 , 总面积 8 1 5 平 扬 民族传 统 艺术 , 更好 地 塑造 徐 州两 汉 文化 价 值 体 系 。 方米 . 开凿石 方量 5 O 1 0余立方米。宏大 的地 下玄宫几乎 把山
文 学 与艺 术
第二卷
第 六期
论徐州两汉文化艺术元 素
兰 芳
( 州师范大 学美术学 院 江 苏徐 州 2 1 1 ) 徐 2 16
【 摘要 】 本文通过研 究徐 州两汉文化 艺术的发展 筑 , 放在墓前是墓主 身份的标 志。
史 , 各 种 汉 艺术 风 格进 行 统计 和分 析 , 图 总 结徐 州两 对 力
徐 州为华 夏九州之 一 , 称彭城 , 古 已有 2 0 6 0多年 的建城
史 , 中国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处 于齐 鲁文化 、 是 中原文化 、 印 证 了汉 代 盛 行 的 “ 死 如 生 ” 丧 葬 观 。 事 的 楚文化的交汇点,齐 文楚武” 徐州正是文武消长 的枢纽 。 “ , 徐州 另一座形制较 大的汉代墓室是龟 山汉墓。 山汉墓位于徐 龟 是汉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 , 1 是 3位楚王 、 5个彭城王 的领地 和 州西北约 9公里开发区内 , 山西麓。为西汉第六代楚襄王刘 龟 墓葬所在地 , 并发现 有多位 汉代贵族的墓葬 , 其历史文化悠久 , 注( 即位于公元前 1 8年 ~前 1 6 ) 2 1 年 夫妻合 葬墓。龟山汉墓 汉文化 艺术底蕴 深厚 , 为研 究中国两汉传统艺术提供 了广 阔的 以山为陵 . 因山 为葬 . 全部 为人 工疏凿而成 的两座并列相 通的 空间。 两汉时期徐州人在经学 、 文学 、 目录学 等方面均做出标 志 合葬墓。 中南 为楚襄 王刘注墓 , 其 北为其夫人 之墓。 两墓均为横 性成就 。 两汉文化是徐州成为 国家历史 文化 名城 的主要历史 内 穴崖洞式 , 葬开 口处 在龟 山西麓 , 墓 呈喇叭状 , 有南北二墓 道。 涵。史学 界有学者认 为“ 明清看 北京 , 隋唐看西安 , 两汉则要看 每甬道长 5 6米 , 17 高 8米 , 16米 。每 条甬道由 2 宽 . 6块重达 徐州” 徐州是 西汉 、 。 东汉 、 国时曹魏 和西晋 等 3朝封 国的 三 6 7吨塞石 , ~ 分上下两层堵 塞 , 且塞石 间接缝 隙严密。1 5问墓 国都 . 史 上徐州 籍人士 中涌现 出 1 历 1位 开 国 皇 帝 , 以 徐 州 所 室, 室室相通 , 大小配套 , 主次分 明。墓葬东西全长 8 3米, 南北 堪称是 中国汉文化的发源地 。 徐州两汉文化艺术 的历史地位是 3 3米 , 总面积 7 0 余平方米 , 0 米 容积 达 2 0 6 0多立方。雕凿精 不可代替 的。如果可 以深入研究徐 州的两汉文明 。 对于汉史 的 细. 工程浩大 , 气势雄伟 。为全 国 目前发现规模最 大的楚王陵 认知和理解决不亚于拜读司马迁 、 固、 班 范哗的史 学专著。 墓。甬道 内 1 5个洞 室, 别为兵器室 、 分 战马室 、 厕所 、 厨房 、 殿 徐州发现和发掘两汉文化古迹众 多 。 狮子 山楚王陵 、 如: 狮 房、 寝室以及棺 室等。 各洞大小不 一, 高低 不等 。 有的还有石柱 。 子 山兵马俑 、 北洞 山地下宫殿 、 山地 下宫殿 ; 龟 土山汉墓出土的 雕凿精 致。 鎏金兽形砚 ; 睢宁刘楼汉 墓出土 的铜牛灯等珍 贵文物 , 皆属 国 2 汉 画像 艺 术 、 宝。 其中以“ 汉代三绝 ” ——汉兵 马俑 、 汉墓、 汉画像石为代表的 汉 画像亦称 “ 画”包括 汉画像 石、 汉 , 画像 砖、 壁画、 帛画、 漆 两汉文化最为夺 目. 具艺术欣赏和考古价值。 极 材料及制作方法 的不 同来进行划分 的。画像石是在地 下墓室、 如上所述 , 州两汉文化 的艺术种 类很 多, 徐 本文主要从 工 墓地祠堂 、 石阙 、 棺椁等物体表面上 的镌刻 , 画像砖 是印模及 而 艺美术的角度来进行研 究。 徐州两汉 时期的工艺 美术现 存文物 窑烧的结果。 汉画像是对汉代不同物质材料和形式表面图像 的 主要集中在这一 时期 的墓葬 中。 州是 两汉文化遗存最 为集 中 徐 概括 , 中, 其 画像石 、 画像砖 因特殊 的物质载体 , 它们 比帛画、 使 丰厚的地区之一 , 墓、 汉 汉画像 石、 汉兵 马俑并称 中国“ 汉代三 漆画更容易保存和流传下来 。因此 , 画像研究 的主要 内容 是 汉 绝” 徐州 两汉 文化视 觉元素 的特征 ,主要从 汉墓 的建造方 。 画像石 、 画像砖上 的图像。 式、 画像 石艺术表现形式 、 汉 汉兵 马俑 艺术特点来体 现。 通过分 徐州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 中的瑰宝 , 它绝大 多数 析 两汉 墓葬建筑 、 汉画像石 、 汉兵马俑 总结归纳 两汉 视觉艺术 出 自墓室内 . 也有极少部分刻在祠堂的墙壁上 。徐州 出土 的汉 的 表现 。 画像 石 已有 1 0 0 0多块 .是我 国汉画像石最集 中的地 区之一 。 1 汉 代 墓 室 建 筑 、
论徐州两汉文化艺术元素

论徐州两汉文化艺术元素徐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其文化底蕴源远流长,历尽沧桑,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其中,以“两汉”为代表的文化艺术元素成为了徐州文化的一大特色。
本文将从历史、艺术及文化三个方面,透视徐州两汉文化艺术元素的价值与意义。
历史背景徐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始建于五代初年,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徐州地处中国北方,是一座水陆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自古以来,徐州地区就是武士和文人争相涌入的地方,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文化的重镇。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徐州文化艺术元素的源头。
从汉武帝刘彻开始,汉朝逐步建立河南、山东、山西等省份,其中徐州便坐落在这些省份的交界处,自然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同时,徐州区域的山川地势和气候特征也对汉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使得徐州这个地方更好地接纳和融入了汉帝国文化的传统,也充分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徐州历史上的文化底蕴多种多样,汉代文化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徐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特征徐州两汉文化艺术元素在艺术领域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绘画、雕塑、建筑以及器物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壁画和墓葬。
在汉代,人物壁画制作技法相当成熟,并充分体现出了节点气势的深厚魅力。
徐州墓葬中的壁画主要是由室内各壁面,地面和顶面共同构成,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形态。
这些壁画主要表现了古代人类的生活场景、狩猎、农耕、祭祀、游戏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人物形象是非常重要的表现对象,往往是在壁画上刻画出来,充分展现了汉代文化艺术的内涵。
相信只要看过徐州两汉时期的壁画,就不难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以及那个时代的文化魅力。
而在徐州地区的墓葬中,徐州盗墓贼挖掉了很多墓葬,墓中的器物多被盗,然而有一些墓葬却高耸如山,众口交议。
这些墓葬作为文化艺术遗产,虽然已经被盗过,但是仍然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影响,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这些古墓,不仅保存了当代的文化、艺术遗产,也展现了这个时代的宗教、艺术、文化内涵。
徐州“两汉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徐州“两汉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摘要:徐州旅游一直以“两汉文化”见长,“旅游+文化”取得了快速发展。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徐州文旅融合仍存在着发展不均衡,文旅融合程度不高,文旅融合产品少,文旅人才缺乏和营销智慧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推动“两汉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能突出徐州的文旅特色,满足游客高品质旅游需要。
关键词:文旅融合;两汉文化;徐州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旅游是文化实现产业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文化则为旅游产业品质的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容。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旅融合,多项政策都明确指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2020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建设30个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国家、江苏省和徐州市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政策的陆续出台,为两大产业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发展提供了外力的支撑和推动。
国内外研究更多的是集中文化、旅游的概念设计与探讨上,专攻文化旅游融合研究却不多,仅有少量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基于文旅融合机理的系统性研究很少,而关于徐州“两汉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相关研究更少。
一、徐州文旅融合的发展现状徐州地处江苏西北部,古称“彭城”,有2500余年的建城史,华夏九州之一,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拥有“汉墓”、“汉画像石”和“汉兵马俑”的“汉代三绝”,是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我国悠久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位置,在文化旅游开发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旅游资源,有着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西汉”与“东汉”的“两汉文化”,1987年徐州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徐州两汉文化资源包括狮子山楚王陵、汉画像石艺术馆、龟山汉墓、水下兵马俑博物馆、汉兵马俑博物馆、茅村汉画像石墓、汉兵马俑博物馆、徐州博物馆、汉高祖原庙、汉皇祖陵、徐州汉城、北洞山汉墓、刘向墓、拔剑泉、王陵母墓、龚胜墓等。
如何将两汉文化与旅游业相融合,充分挖掘徐州两汉文化资源,向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汉文化旅游消费体验,是徐州市文旅行业发展的方向。
徐州两汉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开发对策

徐州两汉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开发对策摘要:徐州有独具特色的两汉文化旅游资源,但知名度不高。
本文通过对徐州两汉文化旅游现状的探讨及分析,制定出包括培育两汉文化旅游形象,挖掘精品旅游线路,丰富节庆活动,开发两汉文化餐饮,创新旅游纪念品等措施使徐州两汉文化旅游健康发展。
关键词:两汉文化;旅游开发;对策一.徐州两汉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徐州现在已开发的主要汉文化旅游景区有徐州汉文化景区(国家4a级景区),沛县汉城(国家4a级景区),项羽戏马台(国家3a 级景区),龟山汉墓(国家3a级景区),汉画像石艺术馆(国家3a 级景区),九里山古战场,徐州博物馆等,这些景区有丰富的汉文化资源,但整体档次不高,只有几处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徐州和其他城市一起先后也设计了多条两汉文化旅游线路,包括“一山、一水、两汉、三孔”黄金旅游线路,江苏旅游新三角(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咸阳—西安—徐州“3x”兵马俑之旅等旅游线路,但大都效果不佳。
如咸阳—西安—徐州“3x”兵马俑之旅,虽旨在借西安的名声将徐州的汉文化宣传出去,但整个线路的设计过于单调,紧凑的历史文化景观会使游客产生厌倦感,而且汉兵马俑不如秦兵马俑更具观赏性,这样的线路安排可能会给徐州的汉文化旅游带来反面效果。
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1.旅游产品多以观光型为主,结构单一徐州的汉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却没有很好的对其利用开发,已开发的汉文化旅游产品多以观光旅游为主,产品结构不合理,开发深度不够,整体吸引力不强,缺乏精品和卖点。
因此旅游产品显得单调而粗糙,减弱了游客求知和猎奇的兴致,严重阻碍了游客在徐州滞留时间的延长,无法带动旅游相关消费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2.旅游形象不鲜明,宣传不到位徐州给旅游者的感觉一度是个煤城,而不是旅游胜地。
虽然城市旅游形象曾以两汉文化为主题,但还存在争议。
在对旅游形象的宣传促销上,只是一些常规性的做法,缺乏创新性,这些情况导致徐州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知名度降低。
徐州汉文化知识点

5、徐州历史文化名城介绍:
古城彭城是江苏境内建城最早的城市,历 史悠久。秦汉之际从这里走出的布衣皇帝刘邦 一统天下,建立了辉煌的汉王朝。两汉四百多 年间,徐州共有13个楚王,5个彭城王,是有 名的帝王之乡。徐州城周围构造各异的龟山汉 墓,栩栩如生的汉画石像,惟妙惟肖的汉兵马 俑,徐州更是人文荟萃之邦,彭祖、刘邦自不 必说,还有萧何、李煜、刘禹锡、李可染等。 从帝王将相到文人骚客,从艺术家到革命志士, 无数风流人物闪烁寰宇。
以上有不当之处,请大家给与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4
6、历史名人介绍:
(1)刘邦:他开创了汉朝四百年帝业,汉文化 对后世影响极大,徐州因而成为汉文化的发祥 地。
(2)李可染:当代著名画家,把中国山水画的 风气神韵从传统推至现代,创造了独具特色的 山水图式,其影响早已超越美术界。
(3)苏轼:其佳作《放鹤亭 记》、《黄楼集》等增强了徐州文化名城的魅 力。
徐州汉文化知识点
1、汉代三绝:龟山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馆 2、旅游景点: (1)狮子山楚王陵:规模庞大,气势恢宏,汇聚两汉文化的精粹, 对研究两汉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2)云龙山:风光秀丽,深受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赞美,并留下 千古传颂的名篇《放鹤亭记》。 (3)戏马台:西楚霸王项羽千古雄风的遗迹,是徐州现存最早的 古迹之一。 3、土特产: (1)鼋汁狗肉:是徐州最有名的传统特色食品,肉质韧而不挺, 烂而不腻,可谓色香味俱佳。 (2)小孩酥:酥脆可口,香气馥郁,回味无穷,老少皆宜。 4、民俗风情:柳琴戏:唱腔曲调优美动听,表演质朴幽默,雄中 蕴秀,有着徐州浓郁的地方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徐州规划馆看两汉文化
关键词:发源地文化影响
Keyword:cradleland culture influence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而统一的封建帝国——大汉王朝从这里出发,登上了历史舞台。
如今,依然对我们有深远的影响。
China the first in the history of the strong and unified feudal empire-the big fellow dynasty starting from here,on the stage of history.Now,we still a profound effect.
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山川壮美,景物秀丽,大气雄风,荡人心魄。
六千年的文明史,灿烂的古文化遗存,历史的长河在这里翻卷出一朵朵绚丽的浪花,陶铸出它独特的文化风姿。
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事其辉煌的两汉文化遗存。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而统一的封建帝国——大汉王朝就是从这里出发,登上了历史舞台,扮演出一部光耀四海,流韵百世的活剧。
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体——汉族,我们所书写着的汉字,交谈着的汉语,是否都与这个王朝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联。
一个“汉”字,早已融化在亿万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成为一个民族最为醒目的图腾。
可是,还有多少人能时时忆起那个出身于草莽阡陌间的布衣英豪汉刘邦呢?
“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汉高祖刘邦高唱着悲壮的《大风歌》从这片土地走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皇帝。
自汉至今,沛县历经沧海桑田之变,历史文化遗存丰厚。
汉画像石同苏州明清园林、南京六朝石刻并称为“江苏三宝”。
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也是其发迹之地。
公元前206年4月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经过四年多楚汉战争,于公元前202年10月刘邦在定陶行皇帝礼,初都洛阳,后徙长安。
此时,强大的汉王朝与西方的古罗马帝国遥相响应,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沛县历史悠久,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齐、楚、魏联合灭宋,三分其地,楚得沛地划分为县,比秦始皇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早65年,是我国最古老的县份之一。
秦末汉初,是一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引潮流,主沉浮的正是一批沛籍英豪。
他们顺应历史潮流,凝聚民心,灭暴秦,翦霸楚,建立了长期稳定发展的大一统封建国家——汉朝。
皇皇圣汉,上承华夏数千年的文化文明,下启中华两千多年的辉煌。
在中国乃至在世界历史上,汉朝都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光辉灿烂的时期,以至中华民族中最大的民族称汉族,文字称汉字,语言称汉语,文化称汉文化,国外研究汉文化的学者称汉学家。
宋文天祥诗曰:“秦世失其鹿,丰沛发龙颜。
王侯与将相,不出徐济间。
”(《过沛怀古》)元傅若金诗曰:“时逢沛父老,能说汉君王。
”(《沛县诗》)历代政治学家和学者都公认沛县是汉王朝的发祥地,而作为汉汤沐邑沛县的父老更是代代相传,铭记不忘。
两汉四百年间,沛县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一位帝王。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汨水之阳(在今山东省定陶县)即皇帝位。
次年,他父亲被尊为太上皇。
刘邦之后,他儿子刘盈继帝位:刘盈早逝,他夫人吕后执政。
从刘邦算起,西汉,东汉各13位,共26位皇帝,统治中国长达426年。
十二王。
为巩固刘氏天下,刘邦分封了自己12个兄弟子侄为诸侯王。
他们是:刘邦之兄代王刘喜,其弟楚元王刘交,叔伯弟荆王刘贾,其子齐悼惠王刘肥、淮南厉王刘长、赵隐王刘如意、代王刘恒、赵共王刘恢、赵幽王刘友,燕灵王刘建,其侄吴王刘濞,族弟燕敬王刘泽。
这些同姓王,有的并无功绩,是得刘邦的荫庇;有的则功不可没。
如楚元王刘交,自沛城起义,一直紧跟随刘邦身边,参加过众多战斗,负责刘邦的安全和情报工作。
刘贾,是位带兵的将军,在平定三秦,东征项羽中,都立有战功。
成皋对峙,他带领2万步兵,数万骑兵,深入楚军腹地,烧毁楚军仓库,并施计使楚大司马周殷楚降汉。
在垓下决战中,他参加了围杀项羽的肉搏战,战功赫赫。
刘泽曾以将军之职参加对陈豕希的平叛,刘濞以沛侯率
兵击黥布反,均立有功劳。
三十侯。
他们是萧何,平阳侯曹参,绛侯周勃,舞阳侯樊哙,汝阳侯夏侯婴,安国侯王陵,汾阳侯周昌,鲁侯奚涓,广严侯召欧,成侯董渫,广阿侯任敖,蒯成侯周绁,安平侯鄂千秋,都昌侯朱珍,武强侯严不职,魏其侯周定,堂阳侯孙赤,下相侯冷耳,戴侯秘彭祖,中牟侯单父圣,乐平侯卫毋择,棘阳侯杜得臣,疑阳侯灌婴(祖籍睢阳,随父迁沛),什方侯雍齿,故城侯尹恢,昌武侯单宁,高苑侯丙倩,辟阳侯审食其,高京侯周苛,营陵侯刘泽(后改封燕敬王)。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算上当时沛县丰邑封侯者6人或当时为留县现为沛县封侯者3人,共39人,占到刘邦封侯145人的27%。
九大开国元勋。
刘邦从受封功臣中又选出18名佼佼者作为开国元勋,并按功绩排了名次。
18人中沛人占9名,如果再加上当时沛县丰邑的2人,则为11名。
9人是萧何第一,曹参第二,周勃第四,樊哙第五,奚涓第七,夏侯婴第八,灌婴第九,王陵第十二,周昌第十六。
六丞相。
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王陵、灌婴在汉初都官至丞(萧何、曹参时称相国),掌握全国的军政大权。
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张飞均长期在沛县活动。
刘备曾在沛县屯兵六年。
另外,汉代沛县的大学者有施信信、高相、蔡千秋、邓彭祖、翟牧、戴崇、唐林、褚少孙、唐尊、庆普、爰礼、刘向、刘歆。
外交家有刘细君、刘解忧、武将度尚等。
“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
这么多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出生和曾生活在沛县这片热土,故他们活动的遗址、遗迹、文物遗存极为丰厚,构成了沛县丰富、得天独厚的汉文化资源。
沛县两汉文化景观中就有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胜迹,诸如歌风台、高祖原庙、泗水亭、樊井、樊巷、吕母冢、殷微子墓、老子隐居处、仲虺祠、射戟台、琉璃井等,每处景点,都有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使人联想到的是两千多年前的硝烟风云。
在沛县,2000多年历史遗迹至今仍历历在目:刘邦起事前任亭长的泗水亭、衣锦还乡时的大风歌碑、歌风台;吕布为刘备解危的辕门射戟台等,特别是歌风台的大风歌古碑,更能让你领略汉高祖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千古绝唱。
有文字记载的沛县的景点还有沛庭、飞云桥、张太常墓、西林草堂、豫州牧廨、南漕钜镇、北饷通津等。
农村中还有刘邦店、五里三诸侯故居、湖陵遗址等。
所有这些,又为沛县的两汉文化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一位历史学家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研讨会上这样说:“像沛县这样的城市,荟萃两汉文化如此丰盛的内容,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
如今沛县独具一格的汉风汉韵为汉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目前汉文化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之势,沛县汉文化研究会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引起海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
他们正在将沛县历史文化的区位优势变为学术优势,为沛县经济腾飞发挥积极的作用。
由汉高祖刘邦奠基而发展起来的两汉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对中国、对世界都曾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两汉文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它所形成的影响则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t他的思想更是一绝。
儒道融合的徐州文化成统一和巩固汉王朝的主导思想
徐州“北走齐鲁,南扼濠泗,东襟江淮,西通梁宋”。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最具交流性、融合性、开放性与包容性的地区。
它向北100多公里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向西100多公里是道家思想的发祥地。
故而先秦的徐州既尚儒学、浸儒风,又崇道学,尚礼乐,重气节,形成了儒道兼容的独特文化。
这种儒道兼容的文化对汉代统治者的政治决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楚歌”推动
楚歌在汉代十分流行。
自战国以来,以彭城为中心,南迄江淮,北至鲁南,东到大海的广大地区均属于楚国版图。
故这一地区的楚人所唱的楚歌,都是以彭城为中心的楚声作为基础的。
开创汉代目录学
徐州人刘向父子,开创了汉代目录学与经学的新时代。
刘向乃沛县人,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
他博学多才,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对汉代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校雠学和目录学的开创性贡献。
博大精深、浩瀚无垠的两汉文化是一个集萃八方百族文化的整体。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理,是融合和汲取了各种类型文化精髓的“大一统”文化,因而也就显示出十分的广泛性和适用性。
它既具有各民族文化的基本共性,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和鲜明性,是使民族统一、国家统一、多元文化走向一元文化的光辉典范,其功绩之大、影响之深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比拟的。
因此,作为华夏民族“核心文化”的两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今后仍将会对中国、对世界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