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体育课教学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思想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既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又能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辨别能力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同时还有助于行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对建立和谐社会有着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那么,如何把体育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我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地总结,规纳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根据教学的目标进行思想品德教育1、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前祖先们在生产劳动中便创造发明了体育运动的雏形,继而将这种萌芽状态的体育不断发展与演变,逐步形成了如今的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
2、旧中国政府腐败无能,社会动荡不安,体育得不到发展,特别是在竞技体育上还发生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而到了新中国,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体育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鸟巢、水立方等一大批宏伟壮观的高科技场馆象雨后春笋般傲然屹立于神州大地。
《全民健身纲要》、“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等政策性文件的颁发,成功举办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性综合赛事,以及赛场上那屡屡奏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也有力地说明了“东亚病夫”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课堂上教师也应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些内容,来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良好品德。
3、体育课上,学生每学习一个动作技术,都要经过泛化、分化、巩固、动力定型这几个阶段,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初学时学生的心理往往会随着动作的难易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畏惧,生理上肌肉又会有酸胀、疼痛的感觉。
心理和生理的反应对意志力不够坚定的学生就会产生怕苦、怕疼、怕伤的畏难情绪,此时教师就应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并适时地讲一些优秀运动队或杰出运动员取得巨大成绩的感人事迹,如20世纪80年代号召全国人民共同学习的“女排精神”,被誉为铿锵玫瑰的中国女足,以及被誉为冰山雪莲的中国女子曲棍球队和近年来不断取得骄人成绩的中国女子花样游泳队,还有像姚明、刘翔等一些耳熟能详的国际体育明星,用他们那种“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友好、顽强拼搏、勇夺第一”的中华体育精神。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研究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它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发展。
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引导,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生活素质。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体育技能的教学,更要注重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各项运动中的精神和道德含义,结合实际运动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注重品德修养,积极践行体育道德。
同时,体育活动也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有更加良好的心态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二、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学生的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对他们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组织活动,快乐运动,自主探究等自主性较高的活动,以此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还可以树立学生良好自我观念,引导学生自我控制情绪和行为,形成健康、自律的生活习惯等,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团队协作是现代社会必备的一种社交技能,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通过团队合作,不仅能够让学生懂得合作、互助、尊重、信任、责任等重要品质,也能够增强学生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进而培养出更成熟、更具竞争力的人才。
四、注重身体和心理的和谐发展作为小学生的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更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
通过体育活动,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肌肉、骨骼和器官的生长发育,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
同时,体育活动也能够减轻学生生活带来的精神压力,缓解压力,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生活素质,培养出更有责任担当、更有拼搏精神的人才。
关于体育课程中如何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03
体育课程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爱国情怀
通过体育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国 家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培养他
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弘扬国家利益至上
教育学生认识到国家利益高于个 人利益,培养他们为国家利益奋
斗的决心和行动。
培养民族团结意识
通过体育比赛和活动,引导学生 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特点,培 养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多元文
化共存意识。
集体主义教育
强化团队合作意识
在体育课程中,鼓励学生参与集体项目,培养他 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追求集体荣誉感
教育学生认识到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性,激发他们 为集体荣誉而努力的决心和行动。
培养集体责任感
通过体育比赛和活动,引导学生承担集体责任, 培养他们的集体责任感和义务意识。
公平竞争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具有指导意义,能够针对学生的不足之 处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学生改进和提高。
06
体育课程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挑战 与对策
学生个性差异的挑战与对策
学生个性差异
01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兴趣爱好,这给体育课
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带来挑战。
针对性教育
02 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他们的特点和需求进
培养纪律意识
通过课堂常规,要求学生遵守纪律,尊重他人,形成良好的秩序和 习惯。
强调尊重规则
教育学生尊重规则,公平竞争,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公平竞赛的 精神。
树立集体观念
结合课堂常规,教育学生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团队协作和 集体荣誉感。
通过体育活动实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坚韧毅力
通过体育活动中的挫折和困难,教育学生勇于面对挑战,培养坚 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思想品德教育怎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

思想品德教育怎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小学体育课进行思想品德课教育的目的: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思想品德课在体育课中开展的重要性认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并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育中去,体育也不例外,体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主要任务,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体育的教育目标之一。
一、体育课程能促进小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小学阶段的孩子身体正处于一个生长力极其旺盛的阶段,孩子承受比较良好的外界刺激,在外界的刺激因素下对学生体内的生长因子加以刺激,从而促进孩子的身体快速成长。
另一方面,孩子们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还能够让身体变得更加的强壮,能够抵御来自各方面疾病的侵袭,为孩子的身体形成一个良好的防护伞。
二、体育课程能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对学生进行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体育教师的合理教导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从而培养孩子的良好心理素质。
例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长跑让孩子们在其中能够适应自己的感觉,教导他们坚持就是胜利,从而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坚定的走下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育学生们共同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孩子之间的纯洁感情。
三、体育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学生在多种体育活动中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并通过体育活动中的竞技来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落寞,通过增强他们在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自然的让学生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培养豁达开朗的性格,从而培养孩子们的独立、创造和自信心及拼搏的精神,为未来的生活的培养良好的情感意识。
思想品德课在体育课中的开展具体做法:一、挖掘因素,有机结合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体育学科特点,紧紧抓住教材德育因素与学生实际有机结合。
在体育教学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探讨

在体育教学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探讨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从而塑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措施
1.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认识体育的重要性,把体育融入到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学习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其次,要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营造宽松自由、和谐友爱的氛围,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尊自信,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最后,要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以考核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品德,以此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检验。
三、结论
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制定有效的考核机制,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学会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体育课如何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课如何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结合体育的特点,通过讲述课,特别是身体锻炼和体育比赛的实践活动进行的。
离开体育教学任务,脱离身体锻炼的实践活动,单纯的向学生进行灌输,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教育学生,把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自己体魄健壮作为一种社会责任,是每位小公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其次,要在体育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群体意识,进行热爱集体,关心同伴,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勇敢顽强的精神,朝气蓬勃的作风。
第三,在体育活动中,特别是在游戏和竞赛中,最容易观察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
因此,教师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对活动中突发事件,采用表扬、批评和诱导的方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第四,体育是与比赛、竞争密切联系的,要在比赛和竞争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
第五,要在体育活动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文明行为。
体育与健康教学和体育活动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一定要结合体育的特点进行,不能牵强附会,更不应把体育与健康课变成单纯的思想教育课。
小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只有上得生动活泼,有乐趣,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也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放任自流、不严格要求,不会产生良好教育效果,同样不结合小学生的特点,限制太多,是学生过于拘谨,反而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学校对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及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体育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关键任务,同时也是改善体育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环节。
因此,在体育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要根据当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思想品德状况,发挥自己的模范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教育,寓德于体育中,从而使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培养良好品行和良好的意志力。
关键字:小学;体育教学;思想品德教育;渗透体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和无可替代性。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
体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体育教师要结合体育特点,教育学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不断提高自觉性,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在素质教育改革推动的热潮下,小学课堂已将德育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受到高度重视。
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是强健学生的体魄,磨炼学生意志。
与其他科目相比,体育课程在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
德育教育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规则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只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必须遵守体育规则。
小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而且规则意识也没有形成。
如,在做广播体操时,有的学生的动作不规范,达不到标准;有的学生在集合排队时总是拖拖拉拉;还有的学生课堂中总是交头接耳或者大声喧哗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不遵守规章制度以及不文明的行为及时地批评指正,告诫他们不要因为个人原因影响集体,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
体育课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课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个别活动的机会多,容易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
同时,由于进行身体练习、竞赛、游戏等活动,学生之间的协作和对抗也较多,经常有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如何协调好关系的问题。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能够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
一、利用课堂的组织形式进行行为规范教育体育课的表现形式是室外教育,无论是刮风下雪,严寒酷暑都坚持上课。
在这些不利的学习条件下,更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作风和行为规范,对站、立、行、走更要高标准要求。
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动作规范化、行为标准化。
通过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克服娇气、傲气,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在做游戏搞竞赛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体育课的游戏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然而它不仅仅是少年儿童喜爱的娱乐活动,而且是使他们认识自然和社会,加强同学们的互相了解和团结友爱的教育手段。
游戏活动一般多是集体进行的,具有一定的协作性和对抗性。
如“打狼、虎、豹活动目标”这一游戏,以击中次数多者为胜,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态度非常严肃,准备奋力为小组争光添彩。
通过竞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投掷能力,使教师进一步了解了每个学生的投掷状况,还培养了学生朝气蓬勃,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机智、果断、勇敢、顽强的作风。
三、培养学生意志意志的培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坚定的自信心要靠顽强的意志来支持,如果一个人有了自信心,而没有把自信心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话,那么想达到目标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把自信心与克服困难的意志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学生在学习新的体育知识技能时,兴致勃勃,充满自信心,由于克服困难的心理准备不足,在比较复杂和有一定难度的技术动作面前,出现恐惧、焦虑的情绪,对自己能否完成此项技术动作或强度产生疑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小学体育课教学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体育教学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按照体育教学特点进行的。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如何把体育教学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引起大家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进行简要论述。
一、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教育性
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只能在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引导、教育逐渐培养与完善起来,所以学生的思想品德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的结果。
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影响学生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积极的作用。
1、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付出较大的体力和进行积极的思维。
在练习中会产生很多的生理性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如怕苦、怕累、怕疼、怕伤等思想。
在此情况下需要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碍,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2、体育教学是为了促进身体的发育,因而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教师要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措施,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规定的量和强度,如规定跑的距离、动作的次数、动作的幅度、限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什么动作等,以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
学生长期参加规范、严格、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在教师的培养指导下就会增强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形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
3、学校体育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
因此,无论参加哪一项体育活动的评比和竞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因此在体育活动中要大力提倡相互尊重,互教互学,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抛弃个人私心杂念,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4、体育运动最富有竞争性。
体育教学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
通过比赛既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体能状况、身体素质,以及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要素,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以及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遵守纪律,与同伴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
二、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教学是通过教学方法来完成的,教育是借助教育方法来实现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又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用教学方法代替教育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法的研究是比较多的,教育法的研究则还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因而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教学的
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更加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
以下简要介绍几种较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供参考。
1、规范训练法。
就是用制度和规则所指明行为的规范标准来训练指导学生行为,从而收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
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要求下进行的。
这就为利用制度和规则作为行为规范来教育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有明确制度和规则的竞赛活动固然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是非竞赛性的活动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作为教育的手段。
例如游戏、教学比赛、各种基本动作的教学,都可以作出某种规定要求学生遵循。
此外,除了活动本身所包含的规则之外,还可以就课堂纪律和教学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作为学生行为的准绳。
要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认真执行。
否则,规范不能变成行为,反而在心理上出现惰性,导致教育上的失败。
因此,要求教师经常观察和判断学生行为,正确的加以强化,错误的加以分化。
常用的办法就是适时地给以奖励与惩罚。
当然光有教师的执法还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符合规范的行为给予维护和支持,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抵制,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就会上升为道德意识,自然也就会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使个人的行为在符合并遵守规范的前提下,得到认可和发展。
2、集体训练法。
体育教师应当在采用集体项目的教学中,例如球类训练,团体操训练等,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不顾集
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过分“表现自己”,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将受到集体舆论的批评和指责。
由此可见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学生个体的行为与集体荣誉相联系,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来自集体成员的共同奋斗和团结协作,来自个人对集体的奉献和刻苦训练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3、表率示范法。
表率示范法是教育者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的方法。
它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学生个性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体育教师与学生接触多,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示范作用。
体育教师的身教常比言教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
其形象也给学生的印象十分深刻。
如果自己没有正确的道德意识,或者言行不一,那就会使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受到影响,干扰学生道德信念的建立,给品德形成带来障碍。
所以体育教师的仪表言行,都应该考虑到它可能的模范性和感召力。
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然后才能要求学生,要充分用自己的性格和人格作表率,使学生从中领悟和产生道德概念,从而乐于接受和效仿。
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经过亲身实践,必然会认识到它的正确性,从而建立自己的道德信念,形成自己的性格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