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业环境保护对中国盐碱地改良的启示_武春霞
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借鉴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经验和启示,对于中国的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他们通过建设生态农田、推广有机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等方式,保护农田生态系统,提高农产品质量。
在中国,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加强农田的生态保护,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水、供电等。
他们通过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通过改善供水供电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在中国,我们可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的发展水平,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注重推动农村产业升级。
他们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在中国,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哺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实现农民的增收致富。
四、加强农村文化传承和创新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注重农村文化传承和创新。
他们通过保护传统建造、举办农民艺术节等活动,传承和宏扬乡村文化。
在中国,我们可以加强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通过举办农民艺术节、农民运动会等活动,激发农民的创造力和活力。
五、加强政府支持和社会参预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且鼓励社会各界的积极参预。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社会各界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参预乡村振兴。
在中国,我们可以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各界的积极参预,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推动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
综上所述,借鉴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经验和启示,对于中国的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加强农村文化传承和创新,加强政府支持和社会参预。
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标题: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引言概述:日本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其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一直备受瞩目。
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经验对于中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一、注重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1.1 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注重传统建筑保护在日本乡村,许多古老的建筑被保留下来,成为了乡村的文化遗产。
这些传统建筑不仅仅是建筑物,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1.2 传统文化传承融入现代生活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传统文化并没有被封存,而是融入了现代生活。
比如在节日庆典中,人们会穿着传统服饰,传统舞蹈也得到了传承。
1.3 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生活融合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乡村风貌,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二、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1 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注重自然生态保护日本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们非常注重自然生态的保护。
他们通过合理规划、科学管理,保护了乡村的自然环境。
2.2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农业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们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推广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环保措施,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注重社区建设与居民参与3.1 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注重社区建设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社区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他们通过建立社区活动中心、举办各类活动,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3.2 居民参与是关键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居民参与是关键。
他们通过居民自治组织、居民代表大会等形式,让居民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
3.3 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是一个重要目标。
他们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居民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
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近年来,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了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注重保护自然环境。
乡村地区的自然资源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因此,保护自然环境至关重要。
日本通过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管和管理,确保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例如,日本实施了农田水利工程,通过修建水利设施,改善农田排水和灌溉条件,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耕地质量。
这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产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注重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日本通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了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水平。
例如,日本修建了大量的农村公路和桥梁,改善了农村地区的交通条件,方便了农民的出行和农产品的运输。
此外,日本还积极推广农村电子商务,提升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和农民的增收。
第三,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注重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可以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途径。
日本通过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提升了农村地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农村地区观光游玩。
例如,日本的温泉乡村旅游项目非常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体验温泉文化并购买当地农产品。
这为农民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收益,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第四,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注重农村文化传承。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对于增强农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通过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升了农村地区的文化品质和特色。
例如,日本鼓励农民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技能,推动乡村手工艺产业的发展。
这不仅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保护了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
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近年来,中国乡村振兴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经验和做法,以提升中国乡村的发展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注重保护自然环境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保护自然环境。
他们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护水源、森林和湿地等自然资源,确保乡村的生态平衡。
同时,他们还积极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采用有机农业的方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质的健康。
在中国乡村振兴中,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通过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种植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此外,还可以加强对乡村生态系统的保护,保护水源、湿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提升乡村的生态环境质量。
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十分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
他们通过修建道路、铁路和桥梁等交通设施,提升乡村的交通便利性。
同时,他们还注重改善供水、供电和通信等公共设施,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在中国乡村振兴中,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通过修建和改善道路、桥梁和铁路等交通设施,提高乡村的交通便利性,加强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
同时,还应注重改善乡村的供水、供电和通信等公共设施,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便利性。
三、发展乡村旅游业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另一个亮点是发展乡村旅游业。
他们通过保护和修复历史文化遗产,打造独特的乡村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乡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中国乡村振兴中,我们可以借鉴日本乡村旅游业的经验,通过保护和修复历史文化遗产,打造独特的乡村旅游景点。
同时,还可以加强对乡村旅游业的培训和推广,提高乡村居民的服务意识和接待能力。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提升乡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标题: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引言概述:中国乡村振兴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而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经验对于中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一、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1.1 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注重农业生产方式的优化,推行有机农业、农业生态化等模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源的健康。
中国可以借鉴这一经验,提倡绿色农业,推广有机农产品,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2 建设生态农田日本注重保护农田的生态环境,通过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湿地保护等措施,保护农田的水源和生态系统。
中国可以借鉴这一做法,在乡村振兴中注重农田的生态保护,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3 促进农村生态旅游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注重发展农村生态旅游,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吸引游客,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中国可以借鉴这一经验,积极发展农村旅游,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品质,推动乡村振兴。
二、注重社区建设和社会参预2.1 强化社区自治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注重社区自治,通过设立社区委员会、居民议事会等机构,让居民参预决策和管理。
中国可以借鉴这一经验,加强社区自治,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提高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效果。
2.2 哺育社区共识日本注重哺育社区共识,通过开展座谈会、座谈会等形式,让居民参预决策,形成共同的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
中国可以借鉴这一做法,加强与居民的沟通和互动,形成共识,推动乡村振兴的顺利进行。
2.3 鼓励社会参预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鼓励社会各界的参预,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振兴。
中国可以借鉴这一经验,积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参预乡村建设,形成合力,促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三、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3.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水、供电等方面的改善,提高乡村的交通和生活条件。
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近年来,中国乡村振兴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而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作为一个成功的案例,对中国乡村振兴提供了珍贵的启示。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一、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在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日本政府通过大力投资乡村基础设施,如道路、水利、电力等,为乡村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
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二、推动农业产业化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经验是推动农业产业化。
日本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旅游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哺育农村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乡村经济的繁荣。
三、加强乡村文化传承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成功还得益于对乡村文化的重视。
日本政府通过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如传统建造、民俗风情等,增强了乡村的吸引力和独特魅力。
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加强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挖掘乡村的历史和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四、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还注重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日本政府通过建设乡村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为乡村居民提供便利和保障。
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加大对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五、加强乡村管理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成功还得益于乡村管理的有效推进。
日本政府通过建立健全的乡村管理机制,如村务公所、村民自治组织等,提高了乡村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加强乡村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乡村管理能力,推动乡村振兴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中国乡村振兴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强乡村文化传承,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加强乡村管理,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一、引言乡村振兴是中国当前的重要战略,而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在这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探讨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包括环境保护、农村旅游、村民参与等方面。
二、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背景日本是一个拥有丰富乡村资源的国家,但长期以来,乡村地区面临着人口流失、经济衰退、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三、环境保护1. 生态农业日本在乡村地区推广生态农业,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例如,采用有机农业种植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源的质量。
2. 生态旅游日本乡村地区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将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吸引游客。
通过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乡村地区的经济收入,还促进了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
3. 环境教育日本注重环境教育,通过学校、社区等渠道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这种环境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对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农村旅游的发展1. 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日本乡村地区通过整合农村旅游资源,打造独特的旅游品牌。
例如,将农田和农村风景融入旅游景点,开展农家乐、采摘等活动,吸引游客体验乡村生活。
2. 农村旅游的产业链发展日本乡村地区通过发展农村旅游产业链,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例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农产品加工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增加附加值。
3. 农村旅游的宣传推广日本乡村地区注重农村旅游的宣传推广,通过互联网、传统媒体等渠道宣传乡村旅游的特色和优势。
这种宣传推广的方式对于吸引更多游客、促进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村民参与乡村振兴1. 村民自治日本乡村地区注重村民自治,通过村民议会等机制,让村民参与决策和管理。
这种村民自治的方式能够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乡村振兴。
2. 村民合作社日本乡村地区发展了许多村民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方式,村民可以共同经营农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
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近年来,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经验和启示,以促进中国乡村振兴的发展。
首先,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注重保护和发展乡村的自然环境。
他们通过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确保农田和森林的可持续利用,并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这种环境意识和保护行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的基础。
其次,日本注重乡村的文化传承和历史保护。
他们通过修复古建筑、保护传统手工艺和文化节庆等方式,保护和传承乡村的独特文化。
这种文化保护措施不仅增加了乡村的吸引力,也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会。
第三,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注重社区参与和民主决策。
他们通过成立村民自治组织和居民委员会等机构,让居民参与决策和管理乡村事务。
这种民主决策和社区参与的模式,增强了居民对乡村发展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了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日本注重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
他们通过修建道路、改善供水和电力等基础设施,提高了乡村的生活品质和发展潜力。
同时,他们也注重提供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和文化设施等,以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第五,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注重创新和科技应用。
他们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智能化设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此外,他们还鼓励农民创新创业,推动乡村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综上所述,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中国乡村振兴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我们可以借鉴他们注重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社区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的经验,以推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同时,我们也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乡村振兴政策和措施,以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肥料与节水灌溉
日本农业环境保护对中国盐碱地改良的启示
武春霞1,杨静慧1,杜长城2
(1.天津农学院园艺系,天津300384;2.天津市林业局林业处,天津300074)
摘要:介绍了日本农村环境保护的特点和采取的措施,提出我国盐碱地治理也应走生物改良的路线,并指出我国生物改良盐碱地重点发展的领域。
关键词:农业环境;保护;盐碱地;改良;日本
中图分类号:S15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500(2008)03-0043-02
RevelationfromJapanAgriculturalEnvironmentalProtectiontoImproveChineseSaline-alkaliSoil
WUChun-xia1,YANGJing-hui1,DUChang-cheng2
(1.HorticulturalDepartment,TianjinAgriculturalCollege,Tianjin300384,China;2.ForestryDepartmentofTianjinForestryBureau,Tianjin300381,China)
Abstract:Thecharacteristicandmeasures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incountryofJapanwereintroduced.Biologyimprovement,thebestwaytocontrolthesaline-alkalisoilinChina,wasputforward.Andtheemphasesdevelopmentfieldinbiologyimprove-mentwaspointed.
Keywords:agriculturalenvironment;protection;saline-alkalisoil;improvement;Japan
天津市农业科技代表团于2007年3月8日、9日连续两天分别与日本东京大学农学部、生命科学研究科附属农场合作举办了天津-东大“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就利用植物及转基因技术进行盐碱地改良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2007年3月9—15日天津市农业科技代表团访问了东京、群马、驻波、千叶等地。
对日本农业粮食的种植、销售,化肥、农药、饲料等的购买和销售,种植结构的调整,国家对农协的设施投入等方面进行了了解。
1日本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特点
(1)探索绿色农业模式。
日本鼓励根据各地区情况,探索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绿色农业模式,发展环保型农业。
以与自然生态相协调为前提,努力实现农药、化肥施用减少三成,形成病虫害观测预防体系,病虫害防治多样化、综合化,形成机械除草体系等。
(2)开展有机农业运动。
日本有机农业运动的目标不单是不使用农药、化肥,还包括对直接与土壤消耗、化学物质过多投入相联系的市场流通系统进行控制。
形成生产者和消费者共有的新价值观,共担风险,推动有机农业运动。
(3)开发低害农药,加强农药的注册管理与使用指导。
日本现在注册的农药大约有6000种牌号,注册审查非常严格。
农林水产省农业资材审议会下设农药施用安全小委员会,负责农药安全使用指导,每年6月还举办“防止农药危害活动”,以提高全民的预防农药危害意识和环保意识。
(4)重视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日本比较重视发展林业,通过林业机械化,扩大经营规模实现林业经营现代化;改善林业结构,提高林业生产和经营技术;稳定林产品价格提高林业人员福利待遇等。
(5)实行土地改良,治理土壤污染。
对被污染的土地采取排土、添土、水源转换等措施,并对其效果进行检验。
2008,14(3):43-44
天津农业科学TianjinAgriculturalSciences
收稿日期:2007-12-03;修订日期:2008-05-07
基金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23614211,05YFJMJC14400);天津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0504018);天津市科委动植物育种专项(07ZCKFNC01100)
作者简介:武春霞(1970-),女,天津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园艺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
第14卷天津农业科学
2我国生物改良盐碱地重点发展领域
通常盐碱地改良方法包括利用灌溉排水措施、覆盖物、施加改良剂等方法改良盐碱地。
从农村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生物改良措施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即以生物(耐盐植物或盐生植物)适应环境并达到改良利用盐碱地的目的。
植物不仅可以用于绿化、美化环境、改良土壤,还能获得经济效益,特别是豆科植物和吸盐植物。
豆科植物有固氮作用,不仅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还能增加土壤中的N素营养;而吸盐植物可以带走土壤中的盐分,降低土壤的盐含量。
生物盐碱地改良应向以下领域发展:(1)恢复盐碱地植被。
一种重要的措施就是封育,并辅以灌溉、补播、施肥、灭鼠、灭虫等措施,可以大幅度增加植被产量。
(2)筛选对盐碱地改良效果好的植物种类、品种。
由于植物的耐盐机理不同,如吸盐、排盐、蓄盐等对土壤的改良效果不同。
王志刚等人在粗放管理模式下对12个树种进行筛选发现,沙枣、沙棘、柽柳属适应于粗放管理模式盐碱地推广的造林植物。
经过对黄河三角洲盐碱滩地区的全面开发证明,在有良好排灌系统的低洼易涝盐碱区,种植水稻可使土壤减慢和降低地下水矿化度。
很多学者还研究了柽柳、木麻黄等耐盐碱树种的造林技术,对重盐土改良利用做了大量工作。
(3)通过育种(如转基因技术)培育耐盐的、能够改良重盐碱地的植物。
能够用于中、重度盐碱地改良的植物种类较少,因此,育种工作更为重要。
(4)在盐碱地种植植物,应该选择耐盐碱、耐旱、生长快的树种和草种。
(5)选择适合不同积盐植物和排盐植物的配套栽培改良措施。
耐盐植物耐盐机理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在进行耐盐机理研究上,应该全方位综合考虑,同时应注重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应用。
比如体内积盐植物,就不适合用作肥料翻耕,而应通过种植后清除,以带走土壤中的盐分,另外,还要分清积盐部位是地上还是根部。
(6)选择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栽培。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盐碱地改良过程中的资金投人,还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包括药用植物、观赏植物、饲料性植物和纤维原料植物等。
(7)发展牧草及饲草,促进畜牧业发展。
研究牧草及饲草在盐碱地上的适种品种,探索营养关系,提出高产栽培措施。
(8)在盐碱危害大、但地理位置好的地区开展观赏农业开发。
种植花木,并研究盐碱土与所种花木的营养关系、土壤改良技术、肥料产品等。
(9)开展其他生物改良技术。
如利用土壤有益微生物。
参考文献:
[1]谷峻战.国际生物产业发展现状及扶持政策[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6(8):57-66.
[2]李伟.生物技术渐入佳境[J].世界科学,2004(10):12.
[3]温民能.孟山都的股价为何持续上涨[J].生物技术世界,2005(4):15-16.
[4]胡笑形.05年度一季度孟山都销售增长6.8%[J].新农药,2005(2):53-55.
[5]朱秦.孟山都预期种子和特性业务在美国引起轰动[J].农药市场信息,2006(11):13-14.
[6]方福德.评生物医学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热点领域[J].世界医学杂志,2001,5(12):51-53.
[7]毛建华,陆文龙,潘洁,等.天津滨海盐土的脱盐碱化及其防治[J].华北农学报,1996,11(1):87-92.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