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院学规中的行为规范教育理念及当代启示
宋代书院文化对我国当代高校教育的重要启示

宋代书院文化对我国当代高校教育的重要启示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书院文化在此时期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
这种书院文化对于当代高校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展和完善高校教育体系。
宋代书院强调实践教育。
书院的经营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这种实践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对于当代高校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现如今,高校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我们可以从宋代书院的经验中借鉴,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宋代书院注重生活教育。
书院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场所,更是一个生活的场所。
学生们在书院中居住、学习、工作,形成了一种浓厚的生活氛围。
这种生活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交能力,对于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非常有利。
现代高校教育往往将学生们过于束缚在课堂和寝室之中,缺少对于学生的生活教育。
我们可以从宋代书院中借鉴,为学生们营造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培养他们的品德和社交能力。
宋代书院重视思想教育。
书院的经营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他们鼓励学生们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争论各种观点。
这种思想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对于他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非常重要。
现代高校教育往往将学生们过于束缚在知识的枷锁中,缺少对于他们思想的引导和启发。
我们可以从宋代书院中借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宋代书院注重教师的角色。
书院的经营者非常重视教师的选拔和培养,他们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
教师们在书院中不仅仅是普通的课堂教师,更是学生们的榜样和引导者。
这种教师的角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术热情,对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人格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现代高校教育往往将教师过度强调为知识的传授者,缺少对于教师的全面要求。
我们可以从宋代书院中借鉴,培养和选拔优秀的教师,并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和引导作用。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丨德育为先,重视品德培养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古代书院承担起了“讲道”“传道”的使命,特别注重生徒的道德涵养,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教育生徒遵循“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明“理”讲“理”。
如果说官学是以培养官吏为主要目标,那么,书院的主要目标则是培养生徒的完美品格,既要做到“正心诚意”“从心所欲,不逾矩”,又要有“传道而济斯民”“治国平天下”“立于天地之间”的壮志雄心。
象山书院的创始人、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教育生徒要“堂堂地做个人”“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
朱熹制定的具有深远影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从修身、处世、接物之道等方面教导生徒做人的道理,养成完美人格。
修身之要是“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指出了生徒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处世之要是“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教育生徒树立正确的功利观;接物之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告诫生徒凡事多换位思考,遇到挫折多自我反省。
清代的岳麓书院山长王文清手定的《岳麓书院学规》18条,其中9条讲的是德行养成。
王阳明创办了多所书院并在其中讲学,特别注重生徒的德性修养,且告诉弟子们要在实际生活中躬行力践,做有益之事。
古代书院将道德品质教育放在首位,培养出了大批国之栋梁,如北宋时期的应天书院走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南宋时期的岳麓书院生徒奋起抗击元朝铁骑;明朝的东林书院生徒,“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清朝晚期的书院培养了如魏源、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熊希龄、章太炎、梁启超、黄兴、程潜、于右任等大批具有维新思想的志士仁人。
我们可以从古代书院重视德育的理念和做法中得到启示,深刻认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学校的德育工作,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在实践中实现知行结合,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丨兼容并包,鼓励学术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古代书院道德教化的现代启示

古代书院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机构,主要负责经学、儒学、哲学等方面的教育。
古代书院的道德教化是指在书院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教化。
古代书院道德教化的现代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古代书院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是现代教育应该
借鉴的精髓。
2.注重教师的自身修养:古代书院教师要求自身修养高尚,才能更好地教化学生。
这
启发我们在现代教育中应该注重教师的自身修养。
3.强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古代书院教育注重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以师生之间的良好关
系作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基础。
这启发我们在现代教育中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4.强调自学自省的重要性:古代书院教育注重自学自省,这有助于学生的自我修养和
自我规范。
这启发我们在现代教育中应该注重让学生养成自学自省的好习惯。
通过对古代书院道德教化的反思,我们可以在现代教育中借鉴和吸取经验教训,使我们的教育更加规范和有效。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
学规是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而白鹿洞书院作为中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其教育理念和学规也为当今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文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白鹿洞书院秉承“明德教学”的理念,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培养。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我们也应该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只有把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白鹿洞书院的学规是全面的,不仅包括了学术规范,还包括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
这为我们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借鉴,要制定全面的学规,不仅注重学术规范,还要注重学生的自律和行为规范。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
白鹿洞书院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倡导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
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也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只有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白鹿洞书院的学规还注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倡了“德才兼备”的教育理念。
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成为具有扎实学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白鹿洞书院的学规是严格的,但也是公平的。
这为我们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启示,要在严格管理的注重公平公正,给予学生成长的空间和机会。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白鹿洞书院的学规对于当今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古代教育理念对当代的启示

古代教育理念对当代的启示
古代教育理念对当代有许多启示。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启示:
1.德育为先:古代教育重视道德教育,将德育置于教育的首位。
在当代社会,道德教育同样重要。
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公民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通过教育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2.强调全面发展:古代教育注重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人才。
当代教育也应该借鉴这种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在知识、技能、情感、社交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3.注重基础教育:古代教育重视基础教育,认为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地发展。
当代教育同样需要注重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强调经典文化的学习:古代教育注重经典文化的学习,认为经典文化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当代教育也可以借鉴这一理念,通过学习经典文化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5.注重实践与体验:古代教育注重实践与体验,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当代教育也需要注重实践与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培养情感。
6.强调师德师风:古代教育强调师德师风,认为教师的品德和行为对学生有重要影响。
当代教育也需要注重教师的师德师风,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总之,古代教育理念对当代有许多启示,包括重视德育、全面发
展、基础教育、经典文化学习、实践与体验以及师德师风等方面。
这些理念对于当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宋代书院文化对我国当代高校教育的重要启示

宋代书院文化对我国当代高校教育的重要启示宋代书院文化是中国古代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国当代高校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宋代书院文化融合了儒家思想、科举制度以及文化教育传统,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模式,对于当代高校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宋代书院文化对当代高校教育的启示,并分析其在当代教育中的借鉴价值。
一、弘扬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宋代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修养,注重儒家思想的教育。
书院里的学生大多学习经史子集,注重对经典著作的研读和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这对于当代高校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即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修养,使他们具备更为全面的素养和修养。
当代高校教育可以借鉴书院文化,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统价值观念,使他们具备更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注重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在宋代书院中,除了学习经典著作,学生还需要进行文学创作、诗词填制、文章述作等实践性学习,培养他们的文学才华和实际能力。
这对当代高校教育也具有启示意义,即注重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当代高校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参与科研、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更丰富的经验和能力,培养出更加全面的人才。
三、倡导师生互动,促进学术交流宋代书院中,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师生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和交流。
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学生也可以与老师进行学术交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促进学术上的互动和交流。
这对当代高校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即倡导师生互动,促进学术交流,营造积极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
当代高校教育可以借鉴宋代书院文化,注重营造师生互动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学术讨论和研究,使他们在交流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
四、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宋代书院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古代书院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古代书院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桥梁,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它们对现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
首先,古代书院让学生理解世间“德行”。
古代书院重视学生道德修养
的培养,誓死坚持“固在德行,济苍生”的信念。
“归根结底,人的行为
准则是道德。
人的行为符合道德的唯一标准就是有着仁义、礼智信忠
的思想和心态。
”这便是学生应具备的最高境界。
因此,书院教育重视
对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勤学苦练等来提高自
身的道德修养。
其次,古代书院让学生懂得宽容大度。
在书院教育中,着力强调学生
要宽容大度,不能自负,要和老师及同学和睦相处,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人,要多关注自己同学的需要,学会体谅,让自己的朋友也能接受。
如此,彼此之间的关系就会愈加紧密、情谊
就会更加稳固,从而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最后,古代书院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为古代教育形式的一部分,古代书院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累积学习知识,以便在今
后的日子里能够在学习、科技等方面发挥最佳效果,形成国家未来发
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总而言之,古代书院对现代教育形成了重要启示,它们教会了学生重
视道德修养,学会宽容大度,发挥思考能力等,帮助学生以正确的态
度去面对学习,开拓未来发展的道路。
基于此,我们应该秉承传统书
院的教育理念,不仅培养学生的知识,而且重视学生的思想,从而培
养出真正自信、独立、有责任感的公民,为国家未来做出贡献。
古代书院道德践履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古代书院道德践履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自古以来,孝道、敬仰、诚实、勤奋等价值观一直受到推崇,他们不仅可以增强个人的道德修养,更能够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想,引导我们走向明智和正确的方向。
在古代,各种书院都以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他们教授的是文学技艺和道德德行的综合性知识,让学生不仅有深厚的文艺底蕴,更有丰富的道德素养。
在古代书院中,推崇的是“礼仪义礼”,而非仅仅简单的概念和理念。
他们重视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习如何做一个有道德价值的人。
他们教给学生礼貌有礼的行为,督促他们努力学习,尊重师长,孝敬父母,尊重老师,爱护朋友,宽恕他人,互爱兄弟,遵守家庭规矩,不让自己说话或行为沦为不道德行为,等等,这些美德观念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基础。
此外,古代书院中的教育还强调要使学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个性和目标,教会他们思考和反省,使他们在社会中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让他们有勇气去担当责任,同时也要求他们相信自己,让他们在实践中发掘自身的价值,获得身心上的成长和进步。
在当代社会,古代书院的道德践履教育思想仍有许多启示,首先,我们要学习它的中心思想,即“礼仪义礼”的教育观念,把它应用到当代社会中去,让它成为广大学生的理念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心中充满了道德修养和礼义之情,也让他们在与人接触和交流中更加健康、文明、尊重和宽容。
此外,书院道德教育还鼓励学生担当责任,学会积极思考和反省,让自己更加自信,不断发掘自己的潜力,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成为健康、有担当的个体。
同时,古代书院的道德教育还要求学生宽容他人,学会包容,克服自己的缺点,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在古代,这种理念就被教育者以及家庭教育者所学习和采用,而在当代社会,我们也要把它带入到学校中,以改善当下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互相尊重、尊重他人和宽恕他人的道德氛围中成长。
综上所述,古代书院的道德践履教育思想在当下仍是十分宝贵的,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我们不仅要传承这种古老的教育思想,更要把它逐步落到实处,让它成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准则,让道德践行成为学生的家常便饭,从而改善当下的学习环境,提高孩子们的道德素养,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书院学规中的行为规范教育理念及当代启示作者:刘潇来源:《新一代》2020年第02期摘要:古代书院学规,内涵博大精深,词简意约,精辟入理,是生徒治学、修身以及日常生活方面的基本守则。
古代书院学规在规范生徒日常行为教育中,追求人文理想,致君泽民,传道济民;倡导实事求是,兼容并蓄,经世致用;强调道德践履,涵养品格,知行合一。
重新审视古代书院学规中的行为规范教育理念,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微言大义,对于重构当代大学精神,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书院学规;行为规范教育;教育理念;启示传统书院作为儒家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人文理想与社会责任。
其中体现核心价值的书院学规,内涵博大精深,词简意约,精辟入理,是生徒治学、修身以及日常生活方面必须恪守的基本准则。
千百年来,古代书院学规薪火相传,其内在精髓,历久弥新,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部分。
重新审视古代书院学规中的行为规范教育理念,深刻领会其中蕴含的微言大义,对于当代高校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仍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一、深刻领会古代书院学规的微言大义(一)古代书院学规的演变考察古代书院学规的核心要义,探根究源,古代书院学规的演变有其自身轨迹。
书院是中国士人围绕书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起源于唐代,历经1200余年,到20世纪初(1901年),改制为学堂,成为我国近现代教育的基础。
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书院兼取官学和私学之长,摒弃官学沉迷科举和私学制度化不足之流弊,成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态,最终形成了与官学、私学三足鼎立的格局。
书院学规渊源可上溯到《管子.弟子职》,其中记述了弟子事师、受业、馔馈、洒扫、执烛、坐作、进退之礼,类似当今学生日常行为守则。
及至宋代,学规各项条文日益规范,并发展成为书院的规章制度。
明清时期的官学学规,则偏重对学生思想行为的规范和限定,如《岳麓书院学规》、《圣谕广训》等。
清人李毓秀所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其本义在于启蒙养正,集儒家圣贤道德教育之大成,内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纽冠、行为仪止、道德品性、处世之道等,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养成有德之才的总规程。
(二)古代书院学规的内涵书院学规,是书院对学子有关日常思想行为规范的要求和规定,也作学约、学则、学箴、规约、规训、训约、讲规、会规、揭示、开示、院规、堂训等等,是古代书院规章的总称,犹今日之高校校训、规章、制度以及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规范。
学规之“规”的含义,单纯作为规制而言,具有法则、标准、准绳、章程的涵义,从价值传导上讲,具有模范、典范、风仪、法度、规劝之意。
由此可见,学规不仅仅是对生徒德性修养、治学要求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同时又体现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人才培养规定的时代烙印。
(三)传统书院学规的本质古代书院学规,是与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
书院育人的目的与要求,也是出于对当下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为现实经济社会服务的。
探究古代书院学规的价值本质,《白鹿洞书院学规》、《岳麓书院学规》居于传统书院比较典型的学规样本,我们从中可以窥见一斑。
王阳明认为,古圣贤之学,“明伦”而已,“明伦”之外无学矣。
就其本质而言,“一般都能从正面的理想来鼓舞个人的身心教养,并从而追求道德生命的理想。
”[1]显然,书院的学规不是摆设,是规章制度,它是要解决所处时代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的。
二、古代书院学规的行为规范教育理念书院学规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主流价值观的需要,注重传统知识分子的社会理想和家国情怀,其立足点是“仁”。
关注社会和谐稳定,注重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
古代书院绝非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以开放的姿态展示了一代代读书人家国同治的人文理想。
(一)追求人文理想,致君泽民,传道济民从书院学规价值角度来看,展示了儒家的家国情怀。
作为维系书院运行的重要制度,书院办学理念、道德教育、人才培养规制等蕴含于学规之中,尤其是行为品德教育,通过学规内化于学子日常行为,达到造就人才、传道济民的目的。
孟子认为,“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孟子?瞻文“乐上”》),就是说,夏、商、周“三代”设教立学,无非是以人伦道德教化人,亦即是以人伦道德塑造人的道德人格。
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太学追逐名利,“师之所以教,弟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本义,而无复先王之意”(《朱文公文集》卷69)。
而书院的目的和任务在于“明人之大伦而已”。
他在把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伦”作为书院教学的主要内容,强调“学者学此而已”;岳麓书院主持张栻在对宋代官学教育弊端进行全面审视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把“明道”与“济民”作为办学思路,希冀受教育者得到儒家关于做人的学问和经世致用的真学。
他强调:“侯(即刘珙)之为是举也,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便为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
”(《南轩集?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卷10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显然,张栻所要的办学目标,不是希冀学子追逐功名利禄,而是“致君泽民”,即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另一方面便是传道济民,涵养心性,淳化民气。
讲求在“洒扫应对”之节中体认“天理”,阐明人伦,涵养道德,强调学生的德性。
人才培养与涵养心性是做人做事的两侧,其实两者是联系在一起的,统一于人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之中。
(二)倡导实事求是,兼容并蓄,经世致用书院学规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理念,遵循实事求是学风,以开放的心态,培养生徒兼容并蓄的襟怀。
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目的在于告诫生徒坚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力求在现实社会中经世致用,找到家国同治的路径。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常与学生共同讨论,“从游之士,迭诵所习以质其疑,意有未喻,则委曲告之而未尝倦;问有未切,则反复诫之而未尝隐。
务学笃则喜见于言,进道难则忧形于色。
讲论经典,商略古今,率至夜半。
”[2]岳麓书院山长王文清,提出“正义、通义、余义、疑义、异义、辨义”读经六法,指出读经除了力求准确理解其中含义外,还要探寻琢磨文本中能够引申、扩展到的思想,通过比较分析,去伪求真,将原著的思想观点内化于心。
读经六法特别强调质疑、求异、辨伪的重要性,要求生徒在读书时不但要准确把握知识,而且还要有批判精神,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书院学规、学则注重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深度学习,提倡学生启发式思考,强调个人的体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独立精神;如《岳麓书院学规》明确规定学习的态度与方法:“读书必须过笔,会课按时蚤完,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
(三)强调道德践履,涵养品格,知行合一古代书院在个体品德培育方面,注重利用讲学、会讲、辩难、游历等多种教学形式挖掘儒家经典中所蕴涵的道德元素,为生徒道德践履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门径。
体现在修身养性方面,注重道德修养,尊德性而道问学,强调以德修身,以礼约身,以规养性,将知识传授、学术研究和品性修养、人格完善有机结合起来。
《白鹿洞书院学规》中就有“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以及“己之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之己”等道德修养的基本信条。
朱熹曾指出,读书修身“贵在自家身上体复”,唯有“体验呼探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思意味。
”(《学规类编》),可见,书院对生徒的规范制约到生徒的自省自察,遵循道德教育外烁与内化相结合的规律,为今天的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借鉴;此外,书院道德人格教育不仅仅体现在学规、教条上,而且实实在在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特别是融洽的师生关系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朱熹认为:“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
”[3]道德的实质,本来就在于实践,如果只是懂得道理而不去实践,那与不学没有什么不同。
吕祖谦在《丽泽书院学规》中对生徒个体的言行举止、求学问道都做了详细具体的规定,并且注明了严格的惩罚条例。
如“肄业当有常,日纪所习于薄,多寡随意。
如遇有干辍业,亦书于簿。
一岁无过百日,过百日者,同志共摈之……怠惰苟且,虽漫应课程而全疏略无叙者,同志共摈之。
”[4]此学规既有正面教导,又有反面戒饬,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成生徒个体真正的道德践履,以增强个体品德培育的实效性。
(四)注重日用伦常,礼仪祭祀,入脑入心书院的教条、教规,关注的重心仍然是人,包括品质的塑造,人的社会化。
儒家关注现实,其教育方法也是一种生活化了的德育,即“礼仪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5],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教育回答的是现实问题,而绝非科举考试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其目的在于培养作为社会成员个体的社会意识以及社会秩序的基本遵循的价值取向、行为习惯,亦即如何告诉生徒处理好个人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多维关系。
儒家十分重视人的道德品性的培养,把道德品性看作是人的本质,人性的表现,并当作自己必须修炼的功课,注重培养和塑造人的道德人格和品性,注重道德生活化,人的社会化。
《岳麓书院学规》强调道德规范约束:“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各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讦短毁长,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对探望父母、拜遏圣贤、性格习惯、行为举止、生活饮食、专心求学、长幼礼仪、交朋结友、珍惜时间等方面,除了信奉为内心守则外,还要多加练习,并养成习惯,成为一种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
三、古代书院学规对当代高校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几点启示古代书院学规教育对生徒的品德教育高度重视,并在对儒家传统道德理论的继承和改造、综合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架构恢弘的德育实施系统,同时制定了完整的具备制度化、可操作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毋庸置言,这种德育理论和方法至今仍对当今高校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我们通过探讨古代书院学规内涵、特征、功能、意义,从中可以清晰看到学规对人本意识的唤醒,回应了现实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明人伦)到社会日常生活(日用伦常),强调“致用”,构建了传统社会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坐标,对促进社会公序良俗、推动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天,我们考察书院学规,就是要挖掘其内在闪光的价值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摒弃其消极成分,加以转换与改造,吸收其合理成分,古为今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我们考察古代书院学规,除了重视“理义”外,同样重视的就是“求学”精神的培养。
当代高校学生行为规范管理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舍本逐末的现象,着重各种规范条例,而忽视了一种最基本的精神培养。
条例固然可以框住人,但精神的力量才是无限的。
高校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应该突出道德教育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