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的意义与启示

合集下载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并分析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我们将首先简要介绍皮亚杰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他的认知发展四个阶段——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以及每个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和关键任务。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理论如何影响当代教育理念和实践,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习环境以及教育评估等方面。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以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儿童的认知发展,从而优化教育实践,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概述让·皮亚杰(Jean Piaget)是20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且阶段性的过程,他将其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在感觉运动期(出生至约2岁),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物理交互来了解世界,例如抓取、摸索等动作。

此阶段,儿童逐渐形成对物体的永久性认知,即明白物体即使不在视线内也依然存在。

接下来是前运算期(约2岁至7岁),此时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性、不可逆性和集中性等特点。

他们开始理解并使用符号,但往往无法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也无法理解事物的变化具有可逆性。

具体运算期(约7岁至11岁)的儿童思维开始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

他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理解守恒原则,并能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能够进行序列化和序列化思考,能够理解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最后是形式运算期(约从12岁开始),这一阶段的思维已经接近成人水平,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假设性思考和系统思考。

他们能够理解并使用符号系统,进行逻辑推理,解决假设性问题,并对复杂系统进行深入分析。

皮亚杰的理论强调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指出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认知特点和任务。

浅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的意义

浅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的意义

浅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的意义浅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的意义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育者对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过程的理解也越来越重视。

而在这个领域中,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被广泛应用和研究。

本文将从概念、理论框架以及对当代教育教学的意义三个方面,浅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概念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20世纪初提出的。

该理论系统地描述了儿童在认知能力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四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运用符号功能,运用预操作,运用具体操作和运用形式操作。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不是线性的,而是螺旋式的,并且每个阶段会反复出现。

他强调了儿童的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性,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自主活动来构建知识和发展智力。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理论框架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儿童通过主动与环境的互动,通过适应和组织行为来发展智力。

他将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并认为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认知能力。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传感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这四个阶段代表了儿童逐渐从感觉运动行为到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

在传感运动阶段,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他们通过感官和运动的能力来理解事物,但还没有具体的思维能力。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象征的功能,但是他们的思维还受到物质的限制,无法理解逻辑推理。

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可以进行具体的操作和逻辑推理,开始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形式运算阶段,儿童可以进行抽象的推理和思维,达到成人的认知水平。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的意义1. 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儿童的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性。

在教育教学中,这对于个性化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的机会,鼓励他们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构建知识和发展智力。

皮亚杰儿童认识发展理论述评

皮亚杰儿童认识发展理论述评

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 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年龄特征和发展任务。在感知 运动阶段,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活动来了解世界,此时语言尚未出现。在前操作 阶段,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表象,但思维仍以自我为中心。在具体操作阶段,儿 童开始形成逻辑思维,但仍有局限性。在形式操作阶段,儿童具备高级思维能力, 包括抽象思维和假设演绎推理。
尽管皮亚杰的理论为儿童语言习得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仍有进一步探讨的 空间。未来的研究可以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语言习得的过 程和特点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跨文化因素对儿童语言习得的影响。 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设备和应用程序在儿童语言习得中的角色越来越 重要。因此,需要深入研究这些新技术如何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以及如何最有效 地利用这些技术来促进儿童的语言习得。
参考内容三
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为学前儿童绘画的发展与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 实践指导。在了解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前儿童绘画的阶 段性特点、教育方法和目标,以及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应用皮亚杰理论,从而促进 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
一、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概述
皮亚杰是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理论以认知发展为核心,将儿童的成长 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年龄特征和发展任务,儿童通过不断适应环境、解决问题来 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四个 阶段
1、感觉运动期(0-2岁)在感觉运动期,婴儿主要通过运动、看、听、尝、 摸等感官信息来认知世界。此时,婴儿的认知能力处于一种初级阶段,他们通过 不断的尝试和错误来逐渐熟悉周围环境。例如,婴儿会试图用嘴咬、手摸等方式 来了解物体的质地、形状等属性。

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A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
36 2014-5-25
重量守恒(9~10岁)
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两块叠在一起
B 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 “A更重” (不守恒) “一样重” (守恒)
结 束
组织 (平 衡2)Fra bibliotek重组已有图式,形成新 组成包含一个上位概念(飞行物体) 的更为完整的结构 和两个下位概念(鸟和飞机)的有 层次的图式
18 2014-5-25
刺激-反应关系:
刺激-反应关系是一种受制于主体的同化 过程: S→ (AT) →R 外界刺激经主体认知结构(T)的同化(A) 后才产生反应。
从20年代起作了大量的实验,出版了大量的著作。
主要著作:
《儿童的语言和思想》 《儿童的判断和推理》 《儿童的道德判断》 《儿童智慧的起源》 《儿童现实概念的构成》 《智慧心理学》 《从儿童到青年逻辑思维的发展》 《儿童逻辑思维的早期形成》 《发生认识论导论》 《发生认识论原理》……
在皮亚杰的所有构想中,可能最 基本的观点是:人类的发展是一个适 应过程。适应的最高形式是认知(或 者了解)。
37 2014-5-25
体积守恒(12~13岁)
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 的体积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的数 将橡皮泥球 B改变形状, 量是一样的,儿童看到水平面 准备放入水 中 上升到一样的高度。
A
B
A
B
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 A杯?一样高 38 2014-5-25 ?低于A杯?

学《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心得体会

学《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心得体会

学《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心得体会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作为一名未来教师,不懂这个理论是搞不好教育的,所以第二次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这个理论对搞好教育的巨大的参考价值。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即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适应。

而行为主义的观点是所有行为的产生或反应都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连接关系。

所以,皮亚杰更加强调主体的主动性。

即认知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其中主体对客体的适应有三种方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而要认识这三种方式,首先要了解图式。

图式即认知结构。

“结构”不是指物质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

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

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

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

平衡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

皮亚杰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是环境的主动探索者,他们通过对客体的反应,积极地建构新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达到符合环境要求的动态平衡状态。

皮亚杰把认知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

他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特征。

比如前运算阶段的孩子是单向思维,思维是不可逆的,以自我为中心,泛灵性,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等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有巨大的参考价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首先,它要求按照儿童思维方式实施知识教学。

反观现在的教育,把儿童看做小大人,就会形成以大人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实施课堂教育,是错误;其次,它要求遵循儿童认知发展顺序设计课程;再次,要懂得因材施教。

2018年当代教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2

2018年当代教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2

2018年当代教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2(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简答题(总题数:10,分数:50.00)1.说说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观。

他的理论对教育有何启示?(分数:5.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主张用多种方式表述教学内容;主张理解知识建构过程;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来三个重要倾向,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解析:2.如何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关系?(分数:5.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

皮亚杰认为“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与儿童语言习得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与儿童语言习得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与儿童语言习得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皮亚杰是当代着名的心理学家与哲学家, 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是对儿童认知展理论发展研究的起源, 他的自我中心主义、道德判断、梦、模仿和游戏等理论认知不仅在西方心理学史上以及哲学史上被视为重要的里程碑, 而且对当今的教育教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过去的30 年中, 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都皮亚杰的理论作过阐述和运用, 在此, 笔者仅对皮亚杰的儿童智力理论给中国幼儿外语教学带来的启示作进一步探讨。

一、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理论研究揭示了儿童认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皮亚杰把个体从出生至青少年时期划分为四个相互衔接出现而又各具特点的认知发展阶段。

这些阶段主要是通过以守恒为基本特征的心理运算来划分的。

四阶段相互联系, 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 不可逾越, 只有完成某一阶段的发展方可步人下一阶段, 每一阶段在整认知发展中均不可或缺。

a.感知运动阶段(出生一2 岁左右)婴儿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感觉运动接触, 即通过他加以客体的行动和这些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来认识世界。

b.前运算阶段(2 一7 岁)儿童频繁地借助表象符号(语言符号与象征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 重视外部活动, 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 凭借象征格式在头脑里进行“ 表象性思维” 。

c.具体运算阶段(7 一1岁)儿童出现了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的、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d.形式运算阶段(12 一巧岁) 利用语言文字, 在头脑中想象和思维, 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

对于发展的阶段性, 皮亚杰概括出三个特点: (1) 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 不能跨越, 也不能颠倒。

它们经历不变的、恒常的顺序, 并且所有的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 因而阶段具有普通性。

任何一个特定阶段的出现不取决八于年龄而取决于智力发展水燕皮亚杰在具体描述阶段时附上了大概的年龄期限只是为了表示各阶段可能出现的年龄范围。

【思想】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幼儿教育思想

【思想】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幼儿教育思想

【关键字】思想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幼儿教育思想一、生平及思想渊源(一)生平与著作皮亚杰(1896一l980)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家。

出生于瑞士。

父亲是位有自由思想的大学教授,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两人常因见解不同而发生争执。

他对生物学具有浓厚兴趣和突出才能,10岁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1918年获博士学位。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对“人是怎样获得对于世界的认识”的哲学问题产生兴趣。

由于纯熟的生物学知识及方法对解决此类问题无能为力,他便试图通过其他途径来作研究,因此对心理学也产生兴趣。

1918年,他进入心理实验室工作,研读弗洛伊德著作,感到精神分析学说虽有趣,但失于思辨,不是严谨的科学。

他从中吸收和学到一些重要概念与方法(如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临床谈话法等),对他后来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极其有益。

1919年,皮亚杰到巴黎大学从事病死心理学、数理逻辑及科学哲学等学科的学习、研究。

他在工作中注意到两个基本事实:(1)同龄儿童的回答中存在着相似的错误;(2)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回答中的错误发生相应变化。

他认识到,不同年龄儿童回答的错误内容及导致错误回答的思维过程不是偶然的,而与心理结构密切相关。

于是,他开始研究儿童心理的工作,并由此决定他一生的主攻方向。

他一生发表了百余篇论文和30多本专著,影响较大的有《儿童的语言与思维》(1923年)、《儿童的道德判断》(1932午)、《儿童的智力起源》(1936年)、《智力心理学》(1947年)、《儿童心理学》(与英海尔德合着,1966年)、《结构主义》(1968年)、《发生认识沦》(1970年)等。

皮亚杰的教育著作主要是:《教育科学均儿童心理学》(包括1935年与1965年写的两篇论文,U69年出版)及《了解即发明、教育的未来》(1972年)(二)思想渊源哲学上,受到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詹姆斯等人哲学观的影响,受康德的影响尤深。

他说:“我把康德范畴的全部问题重新审查了一番,从而形成了一门新科学,即发生认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的意义与启示[摘要]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当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因此,在当代教育教学中,教育目标应着重于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力;教学内容应适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不断打破学生已有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应强调活动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重视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关键词]皮亚杰,认识发展论,教育启示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当代最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专家,他从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他的思想、理论向传统的教育提出了挑战,并带来教育革命,对当代教育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皮亚杰把认识的发生和发展归结为两个主要方面,即认识形成的心理结构和认识结构与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

他认为每一个智慧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知结构,即图式。

图式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

同化是主体把客体纳入自己的图式中,引起图式的量的变化。

顺应是主体改造已有的图式以适应新的情境,引起图式的质的变化。

平衡,指由同化和顺应过程均衡所导致的主体结构同客体结构之间的某种相对稳定的适应状态[1]。

同化与顺应是适应环境的两种机能。

儿童遇到新事物,在认识过程中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如果成功,就得到暂时的认识上的平衡。

反之,儿童就做出顺应,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新图式去接受新事物,直至达到认识上新的平衡。

儿童心理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从低一级水平的图式不断完善达到高一级水平的图式,从而使心理结构不断变化、创新,形成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

皮亚杰在从事智力测验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所有儿童对世界的了解都遵从同一个发展顺序,在认知过程中犯同类的错误,得出同样的结论。

年幼儿童不仅比年长儿童或成人“笨”,而且他们是以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进行思维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思维,他放弃了标准化测验的研究方法,开用临床法研究儿童智力的先河。

通过细致的观察、严密的研究,皮亚杰得出了关于认知发展的几个重要结论。

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不是环境塑造了儿童,而是儿童主动寻求了解环境,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

皮亚杰认为智力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图式,它是指有组织的思考或行动的模式,是用来了解周围世界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指个体将外界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但是有些信息与现存的认知结构不十分吻合,这时个体就要改变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即是顺应。

平衡是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能够轻松地同化环境中的新经验时,就会感到平衡,否则就会感到失衡。

心理状态的失衡驱使个体采取行动调整或改变现有的认知结构,以达到新的平衡。

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在平衡—失衡—新的平衡中,实现了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二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2)前运算阶段(二至七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3)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至十四五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

皮亚杰在进行上述年龄阶段的划分时,提出下列重要原理:(1)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不连续的,故发展有阶段性;(2)发展阶段是按固定顺序出现的,出现的时间可因个人或社会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发展的先后次序不变;(3)发展阶段是以认知方式的差异而不是个体的年龄为根据。

因此,阶段的上升不代表个体的知识在量上的增加,而是表现在认知方式或思维过程品质上的改变。

小学生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

这个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对于具体的事物或情境能够按照逻辑法则进行推理。

具体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守恒是指物体某方面的特征(如重量或体积),不因其另一方面的特征(如形状)改变而改变。

皮亚杰设计了一系列守恒实验,其中最著名的是液体守恒实验。

当着儿童的面向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杯A和B中注入相同高度的水,并问儿童两个杯子中的水是否一样多,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由实验者或儿童将A杯的水倒入另一个较矮且粗的杯子C中,问儿童,A杯和C杯中的水是否一样多。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往往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能达到守恒,他们有集中化倾向,即考虑问题只将注意集中在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顾此失彼,造成对问题的错误的解释。

如儿童会认为A杯中的水多,因为它高。

另一种表现是接近守恒但尚未成功,儿童注意到不同的维度,但不能同时考虑,在心理上感到困惑。

如儿童一会儿说A杯中水多,因为它高;一会儿又说C杯中水多,因为它宽。

儿童大概到七岁,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时,能够掌握液体的守恒。

他们运用三种形式的论断达到守恒。

第一,同一性论断。

儿童认为既没增加水,又没拿走水,因此它们是相等的。

第二,互补性论断。

儿童认为宽度的增加补偿了高度的下降。

第三,可逆性论断。

儿童认为可将C杯中的水倒回原来的B杯中,因此是相同的。

所谓运算是一种心理动作,儿童在心理进行可逆或补偿的动作,并不需要实际动手操作。

皮亚杰认为守恒并不是教育的结果,而是儿童自然而然掌握的,当儿童对事物的不同方面开始注意并在心理上产生冲突时,是将达到守恒的关键期。

(二)掌握了类包含的概念小学儿童掌握了一类物体与其子类的关系。

如给学前儿童呈现一束由4朵红花和2朵白花的花束,问儿童红花多还是白花多,儿童一般都能正确回答红花多。

但是当问红花多还是花多时,学前儿童就不能正确回答。

但是小学儿童,由于具备了类包含的能力,对此类问题大多能正确回答。

(三)能够完成序列化的问题序列化指能以物体的某种属性为标准对其进行排序,从而进行比较。

如小学生可以按高矮、大小、长短等标准对物体进行排序。

与序列化有关的另一个概念是传递性(transitivity),是指对一序列中各元素的关系进行推理的能力。

如对于“小红比小明高,小明比小兰高,三人中谁最高”这样的问题,小学儿童已可以解答,但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这种传递推理能力仅限于具体的事物,他们还无法应付抽象的问题。

如对于“A比B高,A比C矮,三人中谁最高”这样的问题,小学儿童往往不能正确解答。

(四)思维的去自我中心性所谓自我中心是指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区分开来,但这与自私自利无关。

例如两个男孩要给妈妈选生日礼物,三岁半的小男孩选了一辆玩具车送给妈妈,这并不表明他自私,只是说明他还不明白妈妈的兴趣可能与他不一样。

而七岁的男孩会给妈妈选一件首饰,说明进入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已经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了。

(五)掌握了群集的概念小学生已经明白两个子集可以组成一个新的集合,如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学生总数。

他们也可以逆推,如男生人数=学生总数-女生人数。

皮亚杰是“活动教学法”的积极倡导者。

他指出,儿童学习的真正基础是活动。

活动在儿童的智力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儿童的早期尤其如此。

不仅如此,智力的发展也随着动作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得以进行。

活动是儿童学习的真正基础,是教学的真正起点,活动应该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对当代教育的启示皮亚杰的理论和教育是密切相关的,他对现代西方教育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对于我国当前和以后的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教育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皮亚杰认为,新的知识只有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才能被吸收。

因此,教育的目标并不在于增加知识量,而在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吸收和同化所学的知识,要让他们去理解。

如果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应付考试,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这将迫使学生主要依据记忆来学习。

记忆而缺乏理解,其结果只能是既不能学到知识,也没有促进智力的发展。

[2](二)教学内容应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皮亚杰提出了智力发展的四个阶段,认为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

他认为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需要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才可能出现进一步的发展。

因此,智力的塑造是有条件的,它必须遵循智力发展的阶段来设计课程。

教学不能超越儿童的发展阶段搞拔苗助长,教学设计只有在符合思维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加速思维的发展。

儿童的学习44得有准备,教材的结构和顺序要适应认知发展的先后次序,学校课程教材的难度一定要配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在确定课程的难度时要经过设计和实验并充分论证。

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才能恰当地控制教材、选择介绍新知识的最佳时间、决定最可能成功的呈现方式、确定合适的教学速度。

简言之,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应依据这些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活动。

(三)教学活动要不断打破学生已有的平衡状态,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平衡状态皮亚杰强调认知发展是平衡不断建构的过程,智力正是在有机体作用于环境(同化作用)和环境作用于有机体(顺应作用)两种机能作用下,经过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不断循环往复,才从低到高不断得以发展和丰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打破学生已有的知识平衡状态,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平衡,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的不断发展。

教师的教学,一方面要提供与学生已有经验相关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要提供与已有经验相矛盾的内容[3]。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巩固原有知识、经验,又可以打破学生原有知识平衡状态,让学生产生知与不知的矛盾,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矛盾的兴趣,最终获得新的平衡状态。

只有这样,学生的认知才能得到发展,教学活动才更加有效。

(四)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皮亚杰的“图式”理论或其建构主义,从本质上阐释了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及其思维发展过程。

作为主体的学生,在与外部环境(或者说是教育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过程中,增进了知识和思维的发展。

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学生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活动的主体。

“图式”理论充分体现了教育教学中学生是主体的思想。

今天,我们要进行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教学的优化、科学化来对学生施加影响,全面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必须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性。

(五)教学应强调活动的重要性皮亚杰关于“活动”的理论对我们当前教育,特别是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优化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和中介,认识的形成主要是一种活动的内化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